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精】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生物4.44K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範圍;能舉例說出生物圈能爲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2.通過本節的教學,提高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3.通過小組討論和研究活動,繼續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

4.通過本節的教學,使學生建立起: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生物圈爲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是本節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也是難點

課前準備:①教師:地球儀②學生:收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出示地球儀,在無數顆星球中,地球作爲一顆”藍色水球“懸掛在浩瀚的宇宙中,孕育着無數的生命。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欣賞這美麗的地球吧!

生:觀看發言

師: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生物)存在呢?

生:(討論回答)

師: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空間是有一定的範圍的。現在,我們就給地球上生物能夠生存的這個範圍起個名字,你們認爲應該起什麼名字好呢?引出課題--生物圈

二、師生互動

(一)生物圈的概念

師引導閱讀課文,歸納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並且相互間發生着複雜的關係。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足球大小,那麼,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呢!同學們,剛纔你們都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爲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呢?

(二)生物圈的範圍

A、生對照提綱閱讀課文理解:

1.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

2.生物圈的厚度?

3.生物圈劃分爲幾個圈層?

4.各圈層生活哪些生物?這三個圈層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

5、水圈的哪個部分的生物較多?

6、生物圈中的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圈是截然分開的嗎?7、人類的'“立足點”。

B、全班分爲三大組,每組代表一個生物圈層進行討論C、分角色扮演

(三)、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師:我們都知道,現在地球的人口已經超過了60億,人口過多給地球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於是,科學家想了一個辦法:把地球上的人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大家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嗎?引入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條件。觀察書中的六幅圖片並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麼條件?長頸鹿生活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觀察書中12頁)向日葵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土壤和肥料;長頸鹿的生活需要食物、水、空氣、陽光和溫度。

師:現在,請充分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假如你是其他星球上的一棵草或一隻小白兔,你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呢?

生:(分組扮演角色)

三、小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之間發生着複雜的關係。我們人類也是生物圈的成員之一,但是人類掌握着高度的科學技術,人類的活動可以到達生物圈的各個圈層,人類憑藉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對各個圈層起到破壞作用。這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保護生物圈,人人有責。

教學反思——巧用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

生物教學中可多處運用角色扮演的教

學方法。如在(七.上)《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節生物圈》教學中,可兩次應用角色扮演。一次是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扮演生物的居住環境: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再次是讓學生扮演兩種生物:不幸落在金星上的含羞草和落在火星上的小白兔,以反證地球生物圈對生物生存的重要性。從環境和生物兩方面進行前後呼應,緊扣主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運用角色扮演進行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

1.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

2.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他們喜歡模仿,願意表演,在集體中展露自己的才華。

3.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有利於教師對學生認知過程的規律、認知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長的瞭解。

4.由於現代科學教育,越來越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爲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5.教育作爲實現人的社會化過程,學生對社會或自然事物的扮演過程,有利於對社會、自然的關心,在扮演的過程中,既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會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有極大的幫助。

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巧用這種教學方法,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2

處理課本七年級下冊44頁課後練習第4題,說說致病微生物在“旅途”中的“遭遇”,我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就是病原體,和許多同伴一塊往裏走,路上遇到哪些困難,特別提醒學生是說“遭遇”,而不是“旅途”的路線。

以往我都是提問的,這次我鼓勵學生自己說,不提問,在2班裏有一個男生起來回答了,我覺得不滿意,繼續鼓勵其他同學回答,這時一個女同學起來了,結結巴巴的',有時還自已就笑起來了,不順暢,我一看這個同學以前的表現是愛表現,但不認真學習,而且成績還很差,我從心裏就不高興了,但不能打擊學生,就讓好繼續說吧,她說她和誰誰還有誰,我想你扯哪麼多幹什麼,就說有許多同伴不就行了,結果她說在什麼地方哪個同學如何了,又有哪個同學如何了,最後自己成功到達肺。聽着聽着,我慚愧了:她說的雖然不流利,但非常形象生動,我不應該看不起她,舉好我沒有表達出來。

我表揚了她,但也在心中告誡自己,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要看到學生的閃光點,不要帶着有色眼鏡看學生。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3

一、教材分析

1、綜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國中生物教學的傳統內容,集合了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爲一體的重要內容之一,無論大綱教學還是新課標教學都要求教授的內容。在前面學習了“綠色植物的生理現象------光合作用”之後,又一植物體生理知識,同時也是集重點和難點爲一體的一個部分。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又能進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時提升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關係的實質性的認識。

2、教學目標:

課標對於此內容的知識要求是:“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隸屬於瞭解的水平,能夠達到識別、回憶、舉出實例即可。

即:“說明呼吸作用的過程。”

“闡明有機物對於植物體的作用”

培養學生實驗設計以及對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實際應用能力,知識的類比能力。

滲透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引導合作意識。

3、知識主線:整個教學過程不能偏離以下主線。

通過《演示實驗》觀察到種子呼吸的三種表象:呼吸放熱、呼吸吸氧、呼吸釋放二氧化碳得出呼吸的概念(反應式)

分析呼吸的意義(實質)闡述呼吸作用在生產和生活的應用《思考》光合與呼吸的關係實踐活動。

4、難點、重點分析:

實驗設計。呼吸的概念和實質。

光合與呼吸的關係。實際應用的理論依據。

由表象呼吸的過渡到概念和實質。實驗中涵蓋的基本思想。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關係。實際應用中的理論依據。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定位: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視教學的達成度要以學生爲主要的評價標準,論教學的時效性也應以學生爲主要的驗證尺碼。如不能真正認識和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範圍和性情趨向,那麼教師的教學就會失去方向而變得徒勞,甚至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準確、科學的對學生進行分析是教師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和必要過程。

2、知識基礎:雖然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這部分內容一般都安排到7年級上冊講述。學習的羣體是剛剛跨入國中的學生,國小隻是通過實例,較表淺的瞭解到植物的呼吸現象,前期的知識儲備有限。

3、能力定位:觀察力可以,但是對於較爲抽象的實質性知識的認知能力有限,從現象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還需要培養,尤其是同類知識的類比能力,內在關係等的分析還需藉助教師的指引和幫助。

4、性情特點:性情趨向活潑、熱情、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敏感,但是易被學習中的障礙擊退,學習中的依賴情緒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度,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學生熱衷的層面這些都應是教師課前瞭解的方面。

5、教師自身分析:由於實際教學經驗豐富,善於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和溝通,所以能較好的駕御開放式的課堂。

三、教學設計

1、指導思想:基於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學、心理學和新課改的理論依據,將本節課基本定位爲:開放性、實踐性強、具備一定知識容量的課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學生會做的、能做到的,教師不要包辦代替,但決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師的指導作用,當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的及時引導是關鍵。

2、基本方式: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動手操作,引發爭論,互助學習。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性,生生互平,組祖互評,師生互評。

3、難、重點的突破:

藉助學生已有知識突破難點,層層深入。由表象引發推測,藉助已有經驗思考推測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進而探討實

重點以不同的`呈現形式多次重複,加以鞏固。

4、幾個關鍵:

(1)、{導入}的創設要生活化、含一定思維量的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2)、{氛圍}的創設要激發學生活躍的思維、全體積極參與、輕鬆和諧的氣氛。儘量給學生減少壓力,用評價激勵學生。

(3)、{師生交流}要真正的平等、教師對學生態度要充分的尊重。教師和藹、機智、民主的情愫要感染學生。

5、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教師在課前帶領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將教材中的演示實驗裝置準備好。

(一)導入:用一生活實例---------“夜晚,把花草放入臥室內是否科學?”

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在生活經驗或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不科學的原因,逐漸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現象,引發學生探究的願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與人一樣,也是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二)設計實驗:滲透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單一變量的對照實驗}。

這個環節要充分放給學生,包括給學生的思維空間要充分、時間要充分,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填寫實驗方案設計稿,強調合作意識,注重集體的智慧。結合學生的特點,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畫示意圖,使學習的形式靈活、多樣。爲了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每小組自選一個方面進行實驗設計即可。這時教師要真正深入到學生之中,瞭解學生,也可以與他們共同設計,體現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展示、交流、觀察、提升、延伸:

1、依據兩個不同的研究內容,用實物投影儀,讓學生展示實驗方案設計稿,體現生生互動,其他學生就實驗的可行性、合理性進行評價。

預測:學生也許會在以下三個方面遇到困難,而不能考慮周全。

(1)實驗材料的選擇。

實驗,當場操作,演示實驗結果,其他學生質疑。學生可能會存在以下疑問:

(1)爲什麼用“活種子”和“死種子”?

(2)爲什麼用四個保溫瓶?

(3)這時學生遇到了學習障礙,教師的點撥要及時到位。

3、及時滲透實驗基本思想-----“單一變量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同時引發學生思考:這個實驗的變量?四個裝置研究了三個問題,這種設計的巧妙之處?由此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4、關於植物呼吸釋放熱量是學生不易注意到的,教師在課前準備一些新鮮的綠葉蔬菜,放入黑色塑料袋中密封,課上讓學生將手伸到塑料袋中,感覺到微熱。爲進一步引申實驗和理解呼吸的含義打下基礎。

5、讓學生總結植物呼吸現象,教師用板書彙總,爲下一步出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公式打下基礎。切忌在教學中只重過程而輕視結論的總結,學生能力培養與知識掌握同等重要。再回歸到導入的實例中,使學生真正明確,夜晚臥室內的植物呼吸會與人爭奪氧氣,從而影響人體健康。因爲以上問題的研究,是由導入的實例引發而來的,所以要前後呼應。

6、提升、引申-:假如用綠色植物的葉做爲實驗材料應怎樣進行?並且注意什麼?引發學生討論和思考。

(四)引出概念:

1、由表象過渡到實質是個難點,雖然七年級的學生不一定能真正的從生理的角度去理解透徹,但是如果利用前面光合作用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就可以降低難度。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光合作用的公式入手,分析呼吸釋放的熱量是能量的一種形式,能量來自於有機物。

2、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要在氧的參與下,有機物釋放能量後,要產生簡單的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

(五)引出實質:教師設問:植物爲什麼呼吸?學生討論?

預測:植物呼吸是爲了釋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是爲了釋放熱量;

教師指導:用實驗室的材料“活種子”引導學生分析呼吸是生命活動的具體表現,是生命的特徵。生命活動的過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初呼吸的實質。進而學生就容易明白了是“活細胞呼吸”,呼吸是每時每刻都進行的。這樣難點就突破了。

整節課的主要內容基本完成,但是學生是否能進一步的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還要通過運用來驗證和鞏固。因此題目的選擇要注重培養學生辯證的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對於植物呼吸作用的實際應用從“促進呼吸和抑制呼吸”兩個角度去分析。

“促進呼吸強調旺盛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的提供,促能夠呼吸要爲其提供利於呼吸的條件”。

“抑制呼吸要強調減少有機物的分解以及必要的環境條件”。

(六)知識內在聯繫:重點就是理解光合與呼吸作用的關係。還是應從實質入手,從能量進行分析。教學方式以學生分析爲主,也許學生只是從淺層面分析,但是教師不要替代,可以逐步的引導,使學生最終理解光合與呼吸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植物獲取生命活動的動力不可缺少的兩個密切象過渡過程。也許此部分的內容在本節課沒有時間完成,可以佈置學生課後思考。第二課是在進行探討。

(七)鞏固提升:

1、設計可行的小實踐活動--------選擇同樣成熟的水果兩個,一直只放入冰箱儲存,另一隻在室溫下保存(注意防止腐敗)。幾天後感受水果的口味變化。

2、習題的選擇要少而精,多層面訓練,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

四、教學反思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增加了學生思考的興趣,但是對於一般的學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難度。儘量使學生從生物學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和研究方法是本節課的貫穿始終的宗旨。

由於受教材的限制,一節課完成教學流程的七個過程,相對來說容量較大,往往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不是太精細,在銜接上不太從容,感覺較倉促。但是教學的目的性體現較明確,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從而進一步感悟和領會生物學的研究方式,通過對知識的內在聯繫的探討和分析,同類知識的類比和從新組合,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但是由於學生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一節課的效果不是太明顯,但是教師要不斷地努力,最終會達到理想的結果。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性非常高,爭先恐後地闡述各自的設計方案,顯示了極大的探究熱情,智慧的火花隨處可見。但是,在實驗原理的領悟和實驗步驟的設計方面暴露出許多的漏洞,表現出七年級學生思想的活躍性與思維的侷限性並存,同時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待於培養,對實驗結果預測的科學性不強,需要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完善設計。逐步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提高實驗設計水平,一次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既注重培養學生形成積極主動學習態度,更應注重學生獲去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能力培養。

注重生生參與、師生交流、平等和諧,學生合作學習,共享集體智慧是本節課的重要培養目標。雖然師生間較陌生,由於教學過程較合理的設計,所以學生和教師很快的進入了狀態,形成了融洽的課堂分爲,但是還是有些學生放不開,較爲拘謹,也許與平時缺少此方面的訓練有關。

本節課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又不拘泥於教材,同時對教材也進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後隱含的,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指導思想。雖然學生對於實驗的設計較幼稚、分析能力較浮淺,但是教師的教學嘗試,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最重要的。教學永遠是件遺憾的事情,絕對沒有完美的課堂,但是會有不斷創新的課堂,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4

七年級生物下冊《激素調節》教學反思這節課學習人的生命活動的另一調節方式:

激素調節。圍繞常見的激素病開展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做“醫生”,分析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種疾病。這是我們本章、本節最大的亮點,該次討論非常順暢、透徹和熱烈,通過探討這些病例引起同學們極大的學習興趣。

本節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感覺到比較陌生。當你突然遇到危險情況時,比如突然發現眼前有條蛇,你會有什麼反應?(同時通過大屏幕展示一條蛇的圖片)創造情景,引入新課。然後,在複習舊知識,內分泌腺進而引伸到內分泌腺,內分泌腺分泌腺激素。最後設問題:內分泌腺構成人體的哪個系統?

本節課的亮點一:我們本節課的最大亮點,較好的突破了重難點,在老師的指引下展開本節課的.探究學習。

亮點二:教師對教材的巧妙處理顯得尤其重要。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等常見疾病,引入話題,以分析疾病爲貫穿課堂的線索,學習了人體的內分泌與外分泌腺的主要區別,三種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的調節作用。

亮點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扮演“醫生”的角色對幾種激素調節失常引起的疾病進行診斷、分析、治療。我們在課堂上讓學生鑑別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並分析其發病原因,相關激素的產生部位,指出其治療辦法。這些問題都是要求學生自己在課前通過查找資料來獲得解答的。這個過程是一個探究式的學習過程,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另外,這種新穎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輕鬆、牢固地掌握激素調節的知識點,另一方面讓學生學習到了一些醫學的知識,包括疾病的機理和治療方法、感受了做“醫生”的樂趣,使學生認識到醫學與生物聯繫緊密,生物是一門非常有意義的基礎學科。我們發現這種聯繫實際生活場景的教學方式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記憶深刻。學生很樂意聽到老師講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我想在以後的講學中應注意多給學生講一些生活實例,教育學生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從生活中學習生物知識,並應用到生活中去。同時也讓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在本節課也注重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通過該堂課的學習,我們對疾病的產生根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瞭解到病人的痛苦和無助,體會到他們的不幸,可以激發學生們的愛心,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時,這堂課也使得學生們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們保護身體,鍛鍊身體的意識。在最初上課時,內容處理得不夠好,老是感覺到時間不夠,知識點未能完成,經過我的努力,最終取得了突破。課堂時間安排得到了改善,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5

乘着教研周之風,我與其他兩位老師就《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一課時的內容進行了同課異構的教學,課後幾位專家對我們如何更好的上好這堂課提出許多中肯的建議,這不但讓我發現了自身的閃光點,也找到了許多不足之處,明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想,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可以更好地提升我的專業素養,有利於我的專業成長,在此感謝學校給我這麼好的一個鍛鍊機會。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選自華師大版八年級上第七章第一節,這節課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人體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初步的功能,因此與實際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自身展開教學,教學中儘量應體現通俗易懂。在課前,我對教材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確認識本節內容的知識、地位及其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後對一些活動進行設計,本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認識的衝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從而使本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活動中,我能夠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和“主體―主導”理論來指導教學。當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多看,多聽,多感受,在學生討論、觀察後,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對消化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發揮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幫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這堂課後,我也發現了本堂課的許多不足之處,對於本節課活動的組織還欠到位,雖然進行活動的同學在積極參與,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學生在看熱鬧,沒有起到面向全體學生的作用;在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再細緻到位一點,不要像蜻蜓點水般,否則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設計思考題時,應留給學生充分的餘地思考,而不是急於提醒和引導。

可能在教學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我認爲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位儘快發現,然後儘快得以改正,從而在教學上得到不斷的提升。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6

1、在生態系統的組成中,學生常常錯誤將人類社會中生產者與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混淆。如將自己的父母錯誤理解爲生態系統中生產者。

2、在連接食物鏈時,學生經常將箭頭方向指向上一營養級。如草←兔←狐等。

3、在食物鏈:草、老鼠、鷹中,如鷹的'數量大大減少,老鼠的數量有什麼變化?學生容易理解成老鼠數量迅速增加,而不會想到隨後又大大減少。

4、生態系統的組成一定要有生物和環境。如一條魚、一個魚羣就不是一個生態系統,而一個池塘就是一個生態系統。

5、食物鏈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所以必須有生產者才能成立。如草→兔→狐是一條食物鏈,但兔→狐就不是一條食物鏈。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7

我所講的《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是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六章第三節“信息的傳遞”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既需要掌握前面所學的神經系統的知識,又是後面學習信息的處理的重要基礎,因此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在教學中,我針對自身的優勢條件認真的設計了多媒體演示課件,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技術熟練,使教學程序比較流暢。由於精心的製作了課件,因此對教學內容的學習有了很大幫助,使教學內容結構清晰、簡潔、明瞭。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加強了學生間的探究活動,使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化,學生在學習中也體會到了樂趣。雖然課堂效果比較好,但是我也看到了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改善。主要有: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間的小組合作、探究,但是重點並不是很明確,因此使效果大折有些問題學生本身思考就能完成,我卻讓學生互相交流,學生交流完後,我只做簡單的總結,並沒有發揮出學生探究交流的效果,使這種探究活動顯得有點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回答問題比較踊躍,但是我並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對於學生的提問只集中在前面幾個學生身上,對於後面一直舉手的同學照顧不到。對課堂的掌控還不到位。

在做膝跳反射實驗時,由於學生人數比較多,課堂比較擁擠,學生在做分組實驗時無法全部完成,造成課堂秩序很亂,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另外對於設計的問題,學生回答和自己預想的.不一樣時,有些不知所措。由於前面的環節運用的時間過多,在課堂練習時時間就比較緊,使練習的效果比較差。

面對以上課堂教學中的優點,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發揚,對於不足我會找原因,逐步克服,爭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8

學生已經通過性健康課,對人類的生殖有一定的瞭解,但是學生的瞭解僅限於對生理過程的認知。在這樣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將認識進行提高和昇華,將生理課擴充爲感悟生命的誕生,落腳點置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本節課一個突出的亮點。教師的有效引導,使得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態度來討論和麪對生殖過程中的種種問題,課堂氣氛活躍,討論充分,思維活動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生殖過程本身的`順序,就是上課的思路,脈絡清晰,知識落實到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達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比較好地運用了數據資料,給學生較強的衝擊,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思考和討論。

引發教師深入思考的幾個問題

1、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教師在本節課中對此做了一些努力,但是當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教師問:“爲什麼你想知道這個問題?你這個問題是怎麼想出來的?你怎麼想出這個問題的?”等,學生不一定要說清楚這些,但是這樣可以引發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作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2、新課程倡導探究。探究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也不是每節課都是完整的探究活動,可以在每節課上進行其中的某些環節的訓練。本節課中的探究活動,不但是新發現和再發現的過程,也是再創造的過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紙上隨時記下自己的假設,或者對要探究問題的理解,看完錄像或資料後,再解決問題。

3、教師要適時對學生所做的解答進行一定的梳理和歸類,如母親在孕期所承擔的壓力可以有來自心理上的、身體上的等等,生活習慣的影響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過類,這樣能帶給學生一個比較清晰的印象。

4、讓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問題走出課堂,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如爲什麼要珍惜生命?爲什麼要愛戴父母?這是學生一生中要不斷思索的問題,教師要能夠培養學生將這樣的思維活動變成一種習慣。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9

教後記《動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節的內容看似簡單,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爲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組織形成器官,器官構成系統,由系統構成整體,既包含了微觀上的難點,同時也具有宏觀上的難點。加上我們無法用顯微鏡進行實驗,學生無法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這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我只好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課件觀察、分析、討論與交流獲得新知識。

新課程強調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進行探究式學習。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觀察,以問題的提出解決爲主線,通過問題的解決,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依據教學進程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啓發引導發現新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在學習識別四種基本組織的.時候,不但引導學生觀察,而且通過圖表比較方法學習。這些既培養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由於在識別四種基本組織教學時花費較多時間導致課堂練習無法順利完成。這也是本節課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另外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主動探究,也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方向。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0

教後記昨天我們七年級生物組開展了“同課異構”公開課活動,我上的是最後一堂課。對我而言,我上的這堂課極失敗。失敗原因在哪?我做了深刻反思。

一、安排的教學內容過多。

這節課包含了四個知識點,即“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人工輔助傳粉”。按照課改要求上課,我平時是分兩個課時完成。我思慮再三,最終還是很不靈活的處理,老老實實將這節課用一個課時完成。結果沒有將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知識展示等環節沒有組織好,爲了完成任務,我老在"趕”,我講得多,有關知識也沒時間去拓展。

二、沒有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用圖片資料、模型來代替學生親自動手觀察花的有關結構,這是這堂課的又一敗筆。

我本來是準備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的.,也到縣城各個花店找了找各種各樣的花,還到山上採集了一些野菊花,最後,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還是放棄了。

三、沒有組織好學生的合作探究。

合作學習能力薄弱,這是我學生現階段的狀態,平時表現也差。這與我平時不注重培養與訓練有關。

四、心裏素質差。

我教了19年的書,僅添了歲月,心理素質依然差。不論是哪位老師在我的課堂上,都會造成壓力,會緊張,上課思維會亂。我是一個不會表現自己的人。去年錦屏中學來訪時,我上了一堂公開課,那段時期也是幾天幾夜失眠,告訴自己沒必要緊張,課還沒上,心裏卻老打鼓,最後憑着不要給三中丟臉的堅定信念,出現了奇蹟,上課時心裏很平靜,發揮正常。我也以爲自己的心理素質得以提高。結果昨天依舊。上課前,聽了兩位老師的課,覺得講的內容太多,大部分都是教師講,學生聽,這些我也會犯。另外,聽了羅海東老師的課,覺得自己生物知識不全面。這些使我覺得我的課沒準備好,讓我喪失上課激情。上課時手忙腳亂,我不知道自己講了些什麼話,思維混亂。一堂課下來,只感覺到對自己學生很內疚。沒辦法,我就是這樣一個人,這麼大年紀的人還如此不沉着、冷靜,這點讓我對自己很不滿意。

本節課沒有注重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合作能力的訓練,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部分學生都不能與同伴合作探究、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技能,培養其愛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這是一堂很失敗的課。

經常聽學生們(包括現在我們學校的高中學生)說:“老師讓我們自主學習,覺得方法好,但老師講得少了,好多知識不懂。”我想,在積極推進課改時,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既把課堂交給學生,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又能讓學生牢牢掌握知識,是我們每位教師應該探索的問題吧。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1

我的課堂思路是每個知識點條理要清晰。用圖片和常識導入新課,通過活動和常識一一引出向光性、向地性、負向地性、向水性、向熱性、向化性等特性。其中重點講解向水性的探究性試驗,該實驗爲開放性實驗,着重小組合作,小組討論,然後小組展示給出最優方案。重點了解探究性實驗的一般過程和核心理念。探究性實驗設計時的原則:對照實驗和控制變量。通過問題:“含羞草感受機械刺激引起的感性運動與窗臺上植物的向光性運動有什麼異同?”引出向性運動和感性運動的異同點,做出區分。結合教材,根據已有知識經驗說說哪些現象是植物的感應性,分別屬於哪種感應性?進而做出總結,把各現象和各特性進行總結區分。課堂中與我的設想有很大的不同,在總結區分過程中,學生對剛講過的各種現象已沒有印象,使總結環節進展的不是很順利。所以,要多瞭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他們關注的傾向性。

這是我的第二次公開課。我的課堂有諸多的不足,尤其是把握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方面急需改進。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這節課內容簡單,與生活聯繫緊密,本節課應重要把握,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興趣,可通過多種途徑達到此目的。

要多讓學生做,多讓學生說,以讓學生儘可能多的參與進來,教師可以少講。提問方式也應多樣式,除了一般的隨機抽查之外,還要採取多樣化的形式。學習的.知識遷移非常重要,教學中逐步滲透給學生有利於知識遷移的方法,課堂的語言表達要力求高效、簡捷,符合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語言習慣,使學生容易接受。對於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對科學探究一般步驟已比較熟悉,同時學生具備一定分析和歸納的能力,所以該節課應儘量把課堂還給學生,啓發學生自己來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得出結論。這樣學生經過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更容易被接受而且印象也更深刻。小組的合作,探究學習是必要的。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合作學習容易耗時過多,對課堂時間的把握和調控,這點教師一定要做好。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2

本節課主要是在瞭解我國的主要植被類型和麪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錄像和多媒體,讓學生了解各種植被類型,描述各種植被類型的特點。從動態的角度演示我國植被的變化情況,爲學生提供其他資料,便於學生討論我國植被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計算森林覆蓋率和播放《地球之歌》,瞭解我國植被破壞的嚴重程度,喚起學生的危機感和保,護意識。

開展“愛護植被,綠化祖國標語設計活動”。開展前要引導學生依據學過的各種知識、技能,討論並制定評價設計活動的標準,在活動時,請學生對自己和別人的設計的.標語進行評價。

總之,要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綠色植物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密切關係,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並在調查、設計等探究、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不足之處:計算時間過長,評價語言簡單

優點:課堂活躍,幽默;課件精美。設計合理,教態自然,通俗易懂。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3

在上生態系統這節課時,在課堂上引入了幾個與知識有關的資料,結果學生的興趣大增,是我深深感到,好的資料能更好的引導學生的學習。這幾個資料是:資料一、在草原的一個大牧場上,牧民放養着很多馬、牛、羊等家畜,這裏還生活着鷹、狼、兔、蛇、鼠、食蟲鳥、食草昆蟲等動物。這一片草長得非常好,可美中不足的是狼常常危害牧民的家畜。牧民們齊心協力,大量獵殺狼羣。狼少了,家畜也不再丟失了,可牧民們很快發現了另一個問題:草地被嚴重破壞了,牧場上不能放養這麼多家畜了。同樣的在草原的一個到牧場上,本來青草茵茵,蟲飛鳥鳴,牛羊成羣,一片生機昂然,由於連續的乾旱天氣,大片草原變成了乾地,牧場上也不能放養這麼多家畜了。

資料一

1.在某一地區,由於雨量充沛,氣候適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數量劇增。如果兔的數量無限增加下去,必然會將草吃光,將樹皮啃掉,生態系統就有崩潰的危險。但是,兔的數量增多,能夠捕食兔的狐、鷹等動物就有了足夠的食物,數量也增多了,結果兔被大量捕食,數量也就減少下去,整個生態系統仍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2.在本世紀30年代,美國由於大規模開墾西部草原,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地面失去保護,終於導致一場“黑風暴”事件,颳走了3億多噸土壤,全國冬小麥一年減產50多億公斤。

資料二

1.印度北部山區由於森林資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結果20xx多人淹死,4萬頭牲畜被沖走。

2.在某地區由於有人大肆捕捉青蛙,用來餵食肉雞,使得該地區的青蛙幾乎瀕於滅絕,結果黏蟲失去了青蛙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來,造成農作物嚴重減產。

3.1953年,日本的水俁市出現了病因不明的“狂貓症”和人的“水俁病”,成羣的家貓狂奔亂跳,集體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難忍。直到1965年查明,此病是由該市60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的含汞廢水進入水體引起的。汞在水體中沿着食物逐級富集,水體→硅藻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石斑魚→肉食性鱘魚和鮎魚→人或貓。鮎魚體內含汞量達到10-20mg/kg,最高大50-60mg/kg,比原來含汞廢水中的汞濃度高1萬-10萬倍。

資料三

1.我國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桑基魚塘“,使桑、蠶、魚的生產相互促進。

2.“北大荒”之稱由來已久。清代一位著名詩人曾賦詩描繪“北大荒”情景:“百里無人斷午煙,荒原一望杳無邊。”1947年解放軍第一支墾荒部隊開進北大荒腹地,創立了第一個“公營農場”,50年代中期王*將軍率十萬轉業官兵進軍北大荒,60年代七十餘萬支邊青年、知識青年投身墾荒事業,90年代十數萬省內外農民揮汗黑土地,歷經半個多世紀艱苦奮鬥、開發建設,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無際、稻麥飄香、城鎮相望的北大倉。1998年,墾田產量86.85億公斤,佔全省糧食總產的28.86%,糧食商品率達84%。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4

視頻回顧種子的萌發過程自然引入課題並板書——直接、省時;

一首小詩本想讓學生理解根的頑強生長,但沒有考慮到該課不是語文的閱讀理解,所以出現了誤解和卡克——應注意生物課的特點;

讓學生觀察培養的幼根時問了“爲什麼這樣多?”、“哪裏長出來的`?”兩個問題,不太合適,應放在學習完結構和功能後學生才能答出——注意問題的問法和出現時機;

觀察根尖的永久切片時,多數學生沒有看到,就讓學生做學案的題目了,就是對是否看到了教師也沒有確認、落實,更沒有對看不到的進一步地指導——注意給學生時間操作和結果的確認;

討論根的生長跟誰有關?給學生的討論時間太短——注意該討論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生成,需要花費一點時間;

用課件顯示枝條,不如展示實物——給學生直觀的真實感受;

動畫演示芽發育成枝條,給學生動態的連續印象——很好;

讓學生摘取去掉葉片的帶芽枝條的頂芽進行切開觀察並讓學生利用實物展臺展示了切開的芽同時解說,這點很好。不足處:幹嘛要去掉葉片呢?帶葉不是更好嗎?沒有讓學生認識頂芽和側芽;實物展示要是進行放大的調節會更好些。

建議:先出示帶葉枝條讓學生辨認葉片、莖、芽(頂芽和側芽),之後在學習芽的結構和發育不是更好嗎?

芽的發育連線,學生已經在學案上完成了,改爲實物展示即可,不必再在課件上重複一個標準答案了;

植物需要營養物質,先說了結論之後在讓學生看實驗的結果和現象,順序顛倒了;

亮點:有顯微投影,準備了實物枝條,切開觀察了芽。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5

授課的教學中,好的引入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與實際相關的一些案例材料來引入新課,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中,我用故事《找尾巴》導入,讓生知道壁虎的斷尾其實就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然後導入本節課的內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在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時,首先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國中生的生活經驗畢竟是比較少的,所以我又展示了幾幅圖片(北極熊的體色,壁虎的體色,不同環境中青蛙的體色,竹節蟲的擬態,長頸鹿的變化,樺尺蛾因爲工業污染體色的變化等) ,通過這些形象的案例引發學生興趣,然後啓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這一段我還加了趣味閱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讓生知道我們人類的不同特徵也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這一個階段引起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很感興趣,效果很好。並因勢利導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各種生物對於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並且讓生明白生物的生存鬥爭其實是很殘酷的,或經歷風吹雨打,或飢腸轆轆,會飢寒交迫,會被抓捕,所以生物的適應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在講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時,除了課本中舉得事例,我重點給學生講了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讓生明白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多麼重要,讓生知道人類對環境的破會早晚會回報給人類,明白其實愛惜環境就是愛惜我們自己,對生進行充分的情感教育,效果很好。

回顧本節課,感覺也存在好多不足,如:

1、時間的分配上,有點前緊後鬆。應當拿出更多讓生掌握基礎知識。

2、講學稿的檢查、管理應更系統嚴格些。

3、如果讓學生自己蒐集資料,並小組彙總,課上展示,學生的積極性會進一步地被調動

4、講課的藝術性有待欠缺,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5、如果對學生播放生物適應與影響環境的影像資料,效果會更好。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自身再學習要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我準備做到以下幾點:

1、準備一本筆記本,把平時自己對教學的想法和感悟記上,每隔一段時間,整理一遍,寫成一篇教學反思

2、多借書和看書,經常從網上查閱資料,豐富本學科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

3、多和經驗豐富的教師探討,以解決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

4、多和學生溝通,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學生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發揮學生和教師的潛力。

5、在課堂上,不僅關注學習好的學生,更要關注學習差的學生;不僅關注學習活動,更要關注學習狀態。

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所以希望我能通過再學習,來提高自身的修養跟素質,更好地爲學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