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合集15篇)

生物1.08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

這節內容包含器官、系統兩個重要概念。教學重點一是通過解剖觀察雞翅,分析得出不同的組織是如何構成器官的;二是以人體爲例,說明器官是如何進一步構成人體和動物體的。以及植物的六大器官如何構成植物體等內容。教學的難點是組織好解剖觀察實驗,解剖實驗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不同組織如何形成器官的概念。那如何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呢?這節課我是這樣上的。

1、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得出器官、系統的概念

通過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舉出學生熟悉的實例,通過實例的講解分析讓學生形成概念,在通過概念進行判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胃是一種消化器官。胃的內表面是上皮組織。胃能夠蠕動,說明胃壁內有肌肉組織,胃排空時會感到飢餓,說明胃壁上有神經組織,胃壁中還含有血液等結締組織。這些組織按照一定的順序結合起來,執行暫時貯存食物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所以胃屬於消化器官。通過讓學生自己分析心臟或膀胱等器官,進一步明確器官的概念。在此基礎上,也可進一步讓學生判斷一塊肌肉是否也是器官?加強學生對器官概念的理解,也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所以,有關基本概念的教學應該成爲生物學課堂上學生思維訓練的過程,切忌死記硬背概念。

2、教學生以“先整體後局部再整體”的學習方法

學習生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教學生以“先整體後局部再整體”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訓練。人體和動物體是如何構成的?植物體是如何構成的?這是從整體上考慮問題;由個體深化到器官、組織再到細胞,是從宏觀到微觀的過程;由前面第三章中學習的細胞開始,從細胞分裂、分化、生長到組織的形成,器官、系統的形成,這是從微觀到宏觀,兩種思考問題的方向都要求學生分析,從不同的層次上認識生物體的結構和生命現象。當“由宏觀到微觀”“由微觀到宏觀”兩個方向學生都進行思考後,學生認識的人體和動物體、植物體,都會更充實、更深刻、更具體,更有利於理解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2

這周,七年級四個班都學習了顯微鏡的使用。學生對使用顯微鏡比較感興趣,都迫不及待的動起手來。但是學生初次接觸顯微鏡,所以操作還不規範,也不會如何觀察,所以,教師要創設恰當的情景引導學生明確使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的細胞,必須對觀察的材料進行處理,製成玻片標本才能觀察。有些比較愛動腦筋和動手的學生很快就能試驗,找到清晰的圖像。

在試驗中還有一些操作不規範的學生,我還要耐心的指導,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

學生第一次通過顯微鏡觀察到植物細胞會非常興奮,所以我會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分析細胞的外形特點,並總結自己在試驗中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並指導學生正確畫圖。

細胞的結構和顯微鏡的使用是本節的另一重點。所以要讓學生多觀察各種玻片來了解細胞的各種形態,以增加他們動手的能力。

總之,這節課既有成功也也有失敗,成功之處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並使學生養成嚴謹、科學的態度。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3

本節課教師以生物課程標準理念爲教學的指導,遵循國中學生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多媒體、實物等教學手段組織教學。教法具有多樣性,在學生討論、觀察後,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使教學氣氛圍輕鬆活潑,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狀態下自主積極地學習,提高了學習興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啓發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知識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本節課中,主要通過讓學生參與設計探究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形成科學態度和價值觀。教師應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設計實驗;教師也是學生的引導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科學知識。我設計這種課堂形式,期望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探究中求知,在操作中學習,利用學生經驗與老師指導共同完成學習。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4

教後記《動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節的內容看似簡單,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爲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組織形成器官,器官構成系統,由系統構成整體,既包含了微觀上的難點,同時也具有宏觀上的難點。加上我們無法用顯微鏡進行實驗,學生無法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這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我只好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課件觀察、分析、討論與交流獲得新知識。

新課程強調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進行探究式學習。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觀察,以問題的提出解決爲主線,通過問題的解決,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依據教學進程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啓發引導發現新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在學習識別四種基本組織的時候,不但引導學生觀察,而且通過圖表比較方法學習。這些既培養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由於在識別四種基本組織教學時花費較多時間導致課堂練習無法順利完成。這也是本節課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另外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主動探究,也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方向。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5

本週學習種子的萌發通過種子萌發條件的實驗,知道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知道植物種子萌發的過程,並能指出種子結構與幼苗各結構的對應關係。所以本節培訓的重點是通過觀察實驗和分析實驗現象,分析種子萌發的原因,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

採取觀察討論的教學方法。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提前在課下進行實驗,讓學生從實驗的現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適當給以提示,最後由學生觀察由教師完成課本上的有關實驗,歸納出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條件。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6

在教學思路上,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爲一個新興的教學手段必將走進課堂,如何利用它達到課改的目標,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是我想探討的問題。通過實踐,我發現,學生通過課件來學習部分教學內容確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興趣、注意力的集中、合作精神方面,包括探究的深度,都有良好的反映。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有幫助的。但是這裏必須注意的是,製作的內容要讓學生容易理解,要生動形象。同時要能夠解決教學問題,還要易於操作,否則製作的東西就沒有價值。製作比較實用且效果較好的課件需要的週期較長,因此不適合所有的教學內容,本課就是比較適合的一種,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從時間的分配上來看,採取這樣的方法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時間的利用更加合理。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隨時通過網絡來解決遇到的困難,解決其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從而學生有了成就感,就更加喜歡學習生物學了,而教師作爲學生學習的協助者這一新的角色就建立起來了,這是符合課改要求的。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較多,如果完全展開,可以利用兩節課的時間來完成,會有更好的效果。如果可能,調整一下“觀察思考”的內容,或重新設計一番,使之更實用,是我們今後應探討的問題,另外,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需進一步訓練、提高。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7

終於結束了自己第一節彙報課,整個人都鬆了一口氣。第一次那麼多老師來聽我上課,忐忑又緊張,害怕自己因爲緊張漏講了內容,也非常好奇各個老師對我課堂如何點評。上完課之後,其他老師也給我提出了一些意見,綜合其他老師的建議,我也自我總結了一下。

1.語言表達能力

對於我這種新手而言,爲了上好一節課還是要提前先打好草稿,如何去講解表達知識點,如何用語言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語言表達能力至關重要。一個老師表達不清楚,學生也聽不懂,整個知識點都會一頭霧水。語言表達出現了錯誤,學生也會起鬨。因爲心情比較緊張,所以導致上課的時候有一處的確是出現了語言表達的錯誤,學生也一聽就出來了,讓我覺得非常不好意思。在往後的日子裏,的確需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學會從容面對這麼多老師來聽課的場面,更要加強文字表達藝術。

2.時間利用能力

在上完該節內容的時候,還有剩下一點時間,我便讓學生去做練習。有老師就建議我,剩下的時間可以讓學生再把課堂總結讀一下,我覺得這也是非常好的措施,在總結的時候也是用幾分鐘回顧一下一節課的內容,對知識點的記憶的確是不夠深刻,讓學生齊讀一下總結,可以讓每個人都開口去讀,不多不少都能進入一些學生的'腦海裏面,而有一些上課容易走神的同學,也能在同學們齊讀的時候,那些知識也不知不覺跑進耳朵裏。所以我覺得在上課時候剩下一點時間,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好這一點時間,讓學生得益更多。

3.課堂控制能力

這節課爲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我採用了小組競賽制,學生在課堂中答對一題加一分,答錯一題扣一分,得分最高的小組還會有小驚喜。在這節課上我看到了學生前所未有的積極性,課堂下一個個踊躍舉手的同學讓我非常的欣慰。也是因爲同學們舉手得太積極了,所以課堂出現了一點點騷動,儘管我說安靜他們也很快安靜了下來,但是在課堂上控制學生的能力還要繼續加強,否則就很有可能影響到我上課的內容。黃主任也建議我在讓學生做練習的時候,儘量空出一點時間讓一些反應慢的學生能夠有時間去思考。主任說得非常對,如果連續提問,一些學生還沒做第二道題的時候我已經提問了第二道題回答的同學,那其他沒做的同學就會失去做練習的興趣,真是一個很有幫助的建議。

4.學生作業的反饋

在上完課之後,我批改了兩個班的對應練習。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學生對我的課堂的一種反饋,它會告訴我,我的上課方式還存在什麼問題,學生爲什麼沒有掌握好這些知識。例如這節課有涉及到“溫室效應”由二氧化碳引起,而“酸雨”由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質引起。有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會混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導致的不同環境問題,所以我覺得我的課堂,還需要反覆加強某些知識點,可以使用注意語氣去提醒學生,或者在上課過程中多強調幾次。還有一些應該講解到的內容還是有所缺乏,我意識到這是由於我掌握的考點不夠多的緣故,以後我備課的時候也會盡可能做多點練習,從練習中發現總結該節考點,並扦插到我的課堂中去。還有就是有些學生甚至連非常基本的知識點都沒有掌握,這是因爲學生在我的課堂中走神了。也就是說我這節課還並不足以去吸引學生,提起他們的興趣,我應該在上課的時候除了上好我的課,還要去多點關注那些上課走神的學生。

這節彙報課因爲學生的積極配合,上得也是比較順利,但是自己的確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改正,希望以後能不斷從其他老師給我的建議裏面完善和提升自己,打造更好地生物課堂。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8

上課伊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爲學生創設和所學內容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帶着強烈的學習的慾望進入角色。生物圈這節課開始,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出示課件,並用激情豪邁的語言引起學生注意:同學們,在浩瀚無垠的星空中,有一個藍、綠、白相稱編織成美麗圖案的地球,懸浮在茫茫的宇宙中,孕育着無數的生命,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在這裏繁衍、生息……這是一個充滿生機勃勃的世界!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美麗的地球吧!於是,一幅美麗的太空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容易激活學生的興奮點,以飽滿的熱情走進情境。然後,提問學生:觀看了美麗的地球風景,你們認爲生物應該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嗎?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爲探知生物圈的範圍創設了良好的開端。

把舞臺留給學生,變被動爲主動,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通過“角色扮演”能挖掘學生的潛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啓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加自我展示的機會,並體驗到合作所帶來的成功喜悅,從而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寓教於樂,使學生能在輕鬆、和諧、愉悅的氣氛中主動獲取知識。

衆所周知,信息能力是21世紀公民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培養信息能力就是實現蒐集信息與課程整合,即:知識不是教師灌輸進去的,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探索、自我構建而獲得的。所以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資料,組織學生課上討論、整理分析資料,爲學生創設一個自主、合作的學習環境,並通過我的引導答疑,最終弄清動植物生存都需要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等,認同生物圈爲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條件,從中學會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學會科學的方法與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的觀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我對學生給予了及時的評價,讓他們有一種興奮和喜悅。然後接着說:可以看出,人類可以藉助自己的智慧突破自然的限制。請同學們繼續想象,人類是否可以移居到月球或其他星球上呢?學生雖然衆說紛紜,見解不一,但是從課堂的氣氛中足以看出他們積極主動、樂於參與,經過學生相互點評後我總結道:人的智慧雖然偉大,但是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生物圈,那麼,生物圈爲生物的生存都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呢?解惑的同時也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下一個問題。

總之,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學能喚起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思維,開啓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彰顯獨立的人格,弘揚主體性。所以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職責應該不僅僅侷限於傳授知識,應更多地激勵思考,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去解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一個接納、支持與寬鬆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情感體驗和成功的喜悅。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9

生態系統是國中生物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是聯繫比較緊密的。如說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還有五月十二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生態農業的建設都不同程度的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影響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所以說關於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以及學習對於學生了解現實有很大的幫助,那麼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通過現實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識。

一、什麼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在這裏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生態系統的含義,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區域內的生物,還有這些生物所生活的無機環境。我們可以把學生領到學校的小池塘,在池塘邊讓學生通過觀察來總結什麼是生態系統,當然老師要有相應的總結,從而使學生真正瞭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關於生態系統的結構主要分爲兩個部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關係。

1、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我們可以在池塘邊讓學生去發現哪些因素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那些屬於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通過學生的尋找,最後老師總結,像水、空氣、溫度、溼度,包括池塘裏的泥沙、石頭、無機鹽等等都是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這一範疇的;像綠色植物、浮游藻類等呢我進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生產者;而水塘中的小魚小蝦等以其他生物爲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都是消費者;當然其中還有像細菌真菌這樣的生物都是分解者,還包括蚯蚓、禿鷹等腐食性的動物也是分解者。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學生聯繫到現實生活,又讓他們學到了知識。

還有在這裏要重點向學生講解生態系統這四種成分之間的關係,包括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係。

2、營養關係

所謂營養關係實際上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池塘裏自己找出食物鏈,畫出食物網。在這個內容重要重點讓學生探究的是什麼是食物鏈,食物鏈中第幾營養級和幾級消費者的關係,知道是哪一級的消費者就知道是第幾個營養級。還有就是在食物網中人一種生物的消失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是增加還是減少。當從不同的路線分析出現不同的結果時,應當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就近原則。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答案,最後老師總結。

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兩個方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

1、能量流動

讓學生思考“沒有人像池塘中投過食物,爲什麼魚兒還是能夠快樂的活着?”這樣學生們就會主動的找出能量的來源,老師可以主動引領他們去尋找能量流動的過程,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一切生命都存在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沒有能量的流動,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流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是服從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爲熱力學就是研究能量傳遞規律和能量形式轉換規律的科學。

2、物質循環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又稱爲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是指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從周圍的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週期性循環。這一概念最好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通過提問“爲什麼這麼多年來這個池塘中的物質沒有消耗盡?”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最好老師要強調地球上物質循環的過程(碳循環和氮循環)。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0

小樹也要打點滴

在複習“水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這部分內容時,我將自己在網上看到的一組圖片用大屏幕展示給大家,同學們都震驚了,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難道樹病了嗎?”“樹生病也要打點滴?”......我馬上進行引導:“你們知道爲什麼嗎?”“大概是病了吧”。“真的是這樣的嗎?”“不是這樣的,我見過一則報道說是樹木在移植過程中樹根受到損傷,營養根本就跟不上普通的樹,所以爲了提高樹的成活率,就必須要像人一樣給樹打點滴,讓它們強身健體。”“說的太好了。”我及時的給予了肯定。”“你知道點滴液的主要成分是什麼嗎?”“樹木生活需要的營養液”。“對”。“假設你是醫生的話,應該將營養液注射到哪裏呢?”我又進一步發問。“木質部”。“不對,應該是樹皮”。“樹皮的什麼結構中呢?”“是韌皮部中。”

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沿着有一定知識難度的梯度斜面進行思維爬坡,去分析、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1

有關血液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爲學生都見過血液,也有流血的經驗;陌生是因爲學生對血液瞭解不夠,對它還很好奇。與血液相關的疾病在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聞,學生不僅要學習血液的常識,同時還要求學生對於因血液引起的種種問題持有正確、健康、科學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爲本,從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出發,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的活動中學習知識、發揮能力、培養情感,使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密切地聯繫在一起。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注意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將課堂交給學生。我重在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我採取多種教法,以貼近生活的實例入手,

通過一些與血液相關疾病的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分析,主動與學生交流和探討所得到的信息,引導學生思考感悟,認識科學的內涵。形成對血液各組成成分及生理功能的共識。使學生思維既有拓展發散的機會,最終又能回落到知識脈絡上,達到收放一體。

我通過設置情境從生活中的經驗導入新課,提起學生的好奇心及興趣。通過學生對血液認識的講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接着,動畫播放加入抗凝劑的血液,讓學生觀察現象,引導學生概括血液的各組成成分。在完成血液的組成這個知識點的學習後,讓學生觀看大屏幕,自學教材,歸納老師提出的有關血漿問題,以鍛鍊學生培養學生自學,歸納知識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血細胞中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形態及數量。出示表格,讓學生通過自學、相互討論後歸納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的形態結構和功能。在學生歸納不完整時及時補充講解,或者在學生歸納完整後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講解知識,達到突出重點、培養學生歸納整理資料,合作學習的目的。

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時展示血常規化驗單,讓學生分析病因,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並與生活實際相聯繫。通過選擇、判斷、填空等題型,鞏固所學新知,鍛鍊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解題和實踐能力。學生閱讀課後的知識,將知識進行拓展。瞭解獻血和骨髓捐獻的意義,並認同義務獻血和骨髓捐獻,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學習。

從上課的情況來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課堂提問學生人數多,可以吸引更多同學的注意力。由於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多,課堂容量較大,爲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課堂教學節奏稍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欠佳。今後要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全面提高生物學素養。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2

今天早上的教學任務是“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這一課,爲了課上的活動能更好進行,課前我對學生的課桌重新佈置了一番。第三節上課鈴一響,我和往常一樣,精神飽滿地走入教室。受到課前一件事的啓發:某位學生帶了個酷似口香糖的小玩意來到班級,在這玩意上有靜電,用以惡作劇。我以此爲例,請一位遭到惡作劇的學生來講述當時他的動作,並指出此學生縮回手的反應爲“縮手反射”。接着請了一位學生上臺示範“膝跳反射”的過程,由此引出反射的概念並根據掛圖介紹反射弧的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此時發現學生的表情比較茫然,顯然難以理解反射的整個過程。我接着出示了“膝跳反射”的模型,通過模型讓學生了解了膝跳反射的整個過程,再請剛纔示範的學生講述發生“膝跳反射”時他體內的發生的事情,在我在引導下他最終較爲完整的講述瞭解了一遍。 提問:反射對人體的意義是什麼?提示學生根據課前惡作劇的例子思考。由些說明一個反射所需時間很短。接着安排學生完成活動:測試“握手——握手”反射要用多少時間。先介紹活動的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強調兩點注意事項:

(1)請參加學生閉上眼睛,避免分心;

(2)注意力要集中,但也不要過於敏感。請20個學生(10個男學生10個女學生)在課前安排好的位置上圍成圓圈完成活動,測試次數共10次。根據測試結果請學生討論以下幾個問題:

(1)完成一次“握手——握手”反射活動中,體內發生了哪些事件?

(2)比較10次的測試數據,有怎樣的規律?影響反射完成時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如果測試人數再增加或減少數10人,測試數據方面會有什麼變化?

(4)即使是訓練有素的足球守門員,面對射來的點球也常常撲空。對此作出解釋。 根據討論結果,我作出了結論:完成一個反射所用時間很短,因些人體能夠比較及時、迅速、準確地實現調節的過程。最後總結: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此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並大多數能理解反射的過程,教學效果不錯。此節內容較爲抽象,如能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多舉幾個例子,效果應會更好些。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3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是構建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問題提出的策略,探究實驗的設計,知識檢測的方法,都能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

談談我自己在《環境對生物影響》一節教學中所採用的,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的方法。

一、課題導入

本節課所要講的新知識是,第十六章《生物與環境》,第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課題到導入,我採用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切入課題,以及利用多媒體效果進入教學主題的方式。

1.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課前我的導言是,“五一長假,去你們哪兒了?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同學都會思考他五一長假去哪了?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色?在他們的頭腦中就會自然形成,“生物,環境”相關內容。這樣一個思維情境的創設,吸引了每一位同學,使學生的注意力快速的集中到課堂來。

2.採用多媒體導入:請同學們欣賞幾幅自然風光,“水中,遠處帆船,盛開的荷花”“東北虎在森林覓食”“土壤中的蚯蚓”欣賞後提出問題,“圖片中的生物離開他們的環境,會產生怎樣的後果?”。學生回答“生物離不開環境”,進一步提問“三者的生活環境有那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導引出課題:第十六章生物與環境,第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利用多媒體導入教學,圖片鮮明,環境真實,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望。

問題情境的創設,設計了分層。所有同學都能答上來“生物離不開環境”,但三者的生活環境相同點和不同點不是所有學生能根據現有圖片分析出來的。利用分層問題的創設,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每一位同學都有問題可思考,無論是學習優秀的學生還是學習有困難學生,都能產生相應的學習效果。

二、探究活動設計

播放東北虎森林捕食的視頻。請學生分析東北虎的棲息環境的組成因素,完成相應的分層思考題及《實驗報告冊》。

利用視頻爲學生創設一個參與觀察探究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有可能去探究,在探究問題的設計上也設計了分層,問題由簡單到複雜,鼓勵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提問,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探究,都有事可幹。對複雜問題的探究以小組的形式完成,爲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創設了平臺,提升了學生參與教學的深度。

三、教學檢測擴展知識

我們往往要採取課後檢測來檢查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掌握程度,我在這節課沒有采取往常的檢測題的形式,而是爲學生創設了一個理論運用實際的檢測情境。將一株生長狀況級差的盆栽花卉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爲我的花卉設計一個拯救方案,並談談方案設計的依據,全班討論看那一方案快速可行。這一檢測情境的創設給學生一個將理論知識用於實踐的機會。這樣不僅檢測了學生對當堂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鍛鍊了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面對美麗的花卉即將死亡這一事實,每一位學生都情不自禁的憐惜它,都想改變它的生活狀況,所以方案設計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都非常高,表現了對這件事的極大興趣。這一件檢測過程又是學生的一個積極的參與學習的過程。所以我想,我們的課後檢測有沒有效果。還需要有心的教師認真的設計創設情境來達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都需要我們教師用心的爲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用您創設的教學情境引領我們的學生,讓他們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4

本節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其二是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探究實驗—空氣中塵埃粒子的測定)。本節課我運用CAI課件和學生探究討論相結合進行“問題解決”式教學。通過圖片資料和錄像片段創設情境,啓發學生分析,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最後引導學生討論和交流。

本節課我利用課件展示有關呼吸系統疾病的圖片資料和幾種大氣污染的圖片進行導入,讓學生明確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接着讓學生做憋氣(30 s)小遊戲,引出空氣對人的重要性,進而引入本節新課。

本節課我分爲兩個方面展開,一是佈置學生預先查閱資料,引導學生事先做個調查,調查“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的資料、圖片;親屬中吸菸的人數,親屬中“呼吸系統疾病與空氣質量的關係”,“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分析”等等。學生利用自己查閱到的資料在課堂上與課本的“資料分析”一起進行討論;二是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採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通過實驗室學生了解當地的空氣污染情況。通過討論和實驗,使學生明確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係,並認識到工廠排放的廢氣、燃燒的垃圾、汽車尾氣等都是污染大氣的禍源,它們時刻襲擊着我們的呼吸道和肺,使呼吸系統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讓學生特別關注大氣污染問題,並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污染的活動。最後引導學生思考應當怎樣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生物圈。

但在上課時卻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很多學生調查到的資料基本上都是關於“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這一方面的,其他方面資料很少,幾乎沒有人調查親屬中吸菸的人數,親屬中“呼吸系統疾病與空氣質量的關係”,致使最後要由老師補充這方面的資料。由此得到的教訓是,……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5

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經歷,每次活動的目標雖是既定的,但實現它的過程卻是千變萬化的,而且充滿了各種變數,正是這不可預測的變數,使課堂教學活動充滿了迷人的魅力。“每次課堂教學活動都是向未知的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需遵守固定的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我們期待課堂上精彩的生成,很多時候我們爲了精彩的生成而在課前煞費苦心精心設計,可有時……

案例:“巴斯德實驗”教學片段

課前教師預設,先讓學生學習巴斯德實驗,由此實驗得出科學探究的六環節。可沒想到,課一開始出示目標,就有同學站起來說,“科學探究的六環節,我早知道,不就是……”

還有的同學迫不及待的說了出來,有的同學甚至把巴斯德實驗對應的“提出的問題,作出的假設,得出的結論”也說了出來……看來,提前預習已起了作用,於是我拋棄了原來精心準備的教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重整教學流程。

於是,我說:“好,你們已有很好的學習習慣——提前預習,剛纔說的幾個環節都很正確,不錯,不錯,那還有不懂的環節嗎?”

“制定計劃有通用的方法嗎?”“交流的時候都要說出來嗎?”“那個曲頸瓶有什麼特殊的用途?”……

問題出來了,我安排小組分組討論,要求小組中只要有一人會全組都會,看哪一組學得又快又好……

這下課堂沸騰了,翻資料的,看圖的,討論的,教同桌的……

後來,課堂檢測的結果,比以前安預設案教授時高出十多分。

體會與反思: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預見課堂上所有的細節,而在於根椐當時的具體,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學生不再是一張白

紙,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豐富而有活力。作爲教師,要充分認識和尊重學生的生命狀態,不因尷尬而回避,不爲追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應立足現實,放眼全體,以心靈來感應心靈,以智慧來啓迪智慧。

在本案例中,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是最精彩的。課前,我的精心設計是:由巴斯德實驗推出科學探究的六環節,並歸納應用。本打算按部就班,一步一步進行,最終水到渠成,走向高潮。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快,學生勇敢的道出結論,打亂了我所有的計劃,怎麼辦?

是按部就班,視而不見,還是就此“放手”,敞開接納,重新組合教程……

經過了短暫的思想鬥爭,我決定放手一搏:從學生的高基礎出發,尊重他們的生命狀態,乾脆放開,讓他們說,走出困境,並根據他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特點,重組教程,把原來的“探索規律,尋求結論”變爲“挖掘結論,解讀規律”,這種靈動的轉變,雖是教師戰戰兢兢,如履浮冰,但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卻成了最精彩的一筆,而最終成績的提高更在預設的精彩之外。這種靈動的轉變,不僅符合學生知識的形成,還生動的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成爲課堂的中心,真正、真實的參與到學習中去,體味學習的快樂和艱辛,創造出教師“適時放手”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