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帶的知識點

生物2.2W

[知識要點]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帶的知識點

一.生物與地理環境

1.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佔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但是,絕大部分生物集中分佈在地面以上100到水面以下200這一薄層裏,因此這一薄層可以說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

<1>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將太陽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生物體中,這是維繫生態系統存在的基礎。2使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產生遷移,進入生物羣落中,並在生態系統中被循環利用。

<2>生物對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的改造:1改變大氣萬分;2改變水的化學萬分;3加速岩石風化,促成土壤的形式。

3.植物分佈與環境

<1>氣候是影響植物分佈的重要條件:1熱量是決定植物分佈的重要因素,2光照是綠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條件;3水分是植物新陳代謝的必要條件。

<2>植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1鐵芒萁指示具有酸性土壤的環境;2鹼蓬指示具有鹽鹼性土壤的環境;3乾旱環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是駱駝刺;4水溼環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有蘆葦。

二.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

1.生態系統的概念:由生物羣落與非生命環境構成。它們二者之間不斷地存在着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2.生態系統的組成

<1>生產者:主要指製造有機物的綠色植物。

<2>消費者:1初級消費者(植食動物),2次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爲食的一級肉食動物);3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爲食的二級肉食動物)。

<3>分解者:細菌、真菌、放線菌等微生物,把有機物(生物遺體)分解成無機物(化學元素和簡單化合物),使其重新回到土壤,空氣和水中,重新被綠色植物利用。

<4>非生命環境:生物以外的一切無生命物質和能量。

3.食物鏈: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圍繞着食物所發生的聯繫。食物中的能量,從植物通過一系統的動物,依次傳遞,這個途徑就叫食物鏈。在同一生態系統中,同一消費者不僅吃一種食物;如:鳥即吃植物又食昆蟲;不同消費者可能吃同一種食物,如鷹和狼都將將兔子作爲食物。所以,在一個生態系統中有許多食物鏈,各種食物鏈交錯成網,形成複雜的食物網。如圖

4.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1>能量的:太陽能。

<2>能量流動的特點:1單向的;2逐級(營養級)遞減的。太陽能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生態系統,然後經過食物鏈從生產者(綠色植物)轉移到消費者,由於生物都要進行新陳代謝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所以每一次只有10%~20%的能量從較低的營養級流向較高一級的營養級,從而在生態系統中形成金字塔型的營養結構圖。如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生態金字塔示意圖。

5.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1>物質:生物羣落周圍的非生命環境中的營養物質(化學元素,礦物質等)。

<2>過程和特點:主要是植物從周圍空氣和土壤中吸收營養元素,然後以有機分子的形式從一個營養級傳遞到下一個營養級。生物體死後,又被分解的簡單的無機物質迴歸到環境中去,重新被生物所利用。生態系統是通過這種循環利用物質來維持生物圈營養物質的收支平衡。

6.生態平衡

<1>概念: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達到相對的平衡狀態,即生產、消費、分解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時,就叫生態平衡。這種平衡還體現在系統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相對穩定上。

<2>特點:總是處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變化和發展中,是一種暫時的相對的動態平衡。

<3>人類活動和生態平衡:①遞循生態學規律辦事,可促進環境的良性發展;②違背生態學規律辦事,如:環境污染、濫伐森林、掠奪式開發採集和狩獵等,就會破壞生態平衡,導致環境惡化。

三.自然帶

1.地球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

<1>整體性: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地域分異:由於各地緯度位置,大陸位置不同而產生的熱量與水分的差異,在不同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並且在地表佔有一定的寬度,呈長帶狀分佈,形成自然帶qut;理想大陸"自然帶分佈圖

2.陸地上的自然帶:

世界陸地,從赤道向兩極,大約可分爲幾個大的自然帶,就是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各自然帶之間並沒有顯著的界限,總是由這一帶逐漸地轉變爲另一帶,因此在兩個自然帶之間總存在着過渡帶,如由森林帶向草原帶過渡的森林草原帶,由草原帶向荒漠帶過渡的半荒漠帶等。

3.自然帶的分佈規律:

分佈規律

成因

特點

緯度地帶性

主要是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導致熱量的差異,即以熱量爲基礎,但又在這一熱量帶內水分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各自然帶沿着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即與緯線大體平等伸展

經度地帶性

主要是從沿海往內陸,水分條件的差異,即受水分條件影響較大,也在一定溫度條件基礎上形成的

自然帶大體上與經線相平等伸展成條帶狀

垂直地帶性

在高山地區,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隨着高度的增加而變化

在較低的'緯度地帶,相對高度大的山,垂直自然帶最明顯,種類也最多

非地帶性

海陸分佈、地形起伏、洋流等的影響

非地帶性分佈

[複習指導]

本章的知識是作爲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過渡的橋樑,是學習人文地理的基礎,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總結和人文地理的開始。本章首先從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開始的,它着重說明生物對整個自然界形成發展的重大影響作用,以及地理環境對生物分佈的制約關係,其次生物之間在一定的地理條件下共同生活,構成生態系統,而組成生態系統的各要素又是相互影響着的,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勢必引起生態系統內部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甚至整個生物圈(最大生態系統)的變化,因此生態平衡的問題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但又十複雜的問題;人文地理學中的諸多問題的解決都要涉及生態學的內容,並將生態平衡作爲討論問題的起點,如:如何防治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我國西部大開發中的生態建設的問題,最後,自然帶是在前面各章自然地理知識基礎上的總結,它帶有很強的綜合性,它需要運用各地地理要素窨分佈規律的知識進行分析比較,從中得出綜合性規律的結論,爲轉入人類對自然資源如自然條件的利用改造等人文地理知識的複習展開了空間上的"背景"。現將在複習過程中要注意的幾點問題說明如下:

一.學會閱讀和運用示意圖的能力

本章的知識點、要領比較多,學起來較爲枯燥,但我們可以利用示意圖幫助我們理解和記憶,如:池塘的生態系統圖可幫助我們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掌握生態系統的概念。

二.注意與其它學科的聯繫

本章的生態系統知識點在許多地方都用到了生態學的觀點,例如:光合作用,它是綠色植物憑藉體內葉綠素吸取太陽能使水裂解,並利用氫離子與CO2植物憑藉內葉綠素吸取太陽能使水裂解,並利用氫離子與CO2化合成能量豐富的有機物,同時,遊離氧作爲副產品被釋放到外界環境中。這一過程可以寫成下面的反應式:

此外:十分之一法則(林注曼定律)、化學知識的運用,對我們理解掌握本章知識都起着生要的作用。

三.人類活動(污染)對池塘生態系統的破壞

生產生活產生的東西含氮、磷的廢液和污水大量排入池塘所造成的後果是:塘中的魚類大量死亡,其原因可從下面的關係式來理解:

四."理想大陸"自然帶分佈圖

"理想大陸"自然帶分佈圖是參照世界各大陸的輪廓繪製的。這種示意圖有二個假設條件:一是大陸表面是平坦的,沒有高山和盆地;二是海岸線是平直的,沒有島嶼、半島和海灣。因此,在反映自然帶方面僅僅只能反映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的分佈規律。這是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qut;基調",由於大陸輪廓,地形,地表狀況的複雜性(非地帶性)的影響。而引起的各地熱量、水分的變化,因此"理想大陸"狀況下的水平自然帶分佈也就發生了"變形",如山地的影響,水平自然帶受到干擾,或被山地的垂直地帶性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