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生物

高三生物教學設計範文

生物4.81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教學設計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三生物教學設計範文

高三生物教學設計範文1

一、教學設計思想

《神經調節》一節是生物第四章的重點和難點,其中反射弧完成反射的過程、神經細胞內部興奮的傳導及神經細胞間興奮的傳遞等內容都比較抽象難懂,如果處理不好則枯燥無味,學生既沒有興趣,又不易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熟讀教材內容後,感覺本節課最關鍵的問題是興奮的本質,因爲這是研究興奮的傳導和傳遞的基礎。但教材中只說明瞭興奮是一種快速的電位變化,而對這種電位變化產生的機理卻隻字未提。事實上,根據經驗,這一結論在完全不瞭解機理的情況下是很難記住的。而我認爲這樣一個內容恰恰是培養學生觀察推理能力的好機會。於是,讓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就成了我設計本節課的基本指導思想。

所以,我認真閱讀了陳守良老師編寫的《動物生理學》中關於神經的興奮與傳導一章,也許是陳守良老師形象生動的語言啓發了我,我發現如果將這部分內容適當簡化處理,抽離出主線,再配以形象的描述,學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於是,大致的教學思路基本形成,而這個思路就是按照歷對生物電現象的研究過程展開的。而且,板書的設計力求明確簡練,將最重要的結論留給學生,以便於將來的複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例的分析,知道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通過補充神經生理的一些研究方法,理解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式。

2.過程與方法

體驗設計實驗的要點;體會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能利用已知信息分析總結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科學家認識問題的思維過程;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漫長、充滿艱辛、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興奮的本質。

四、教學過程

1.複習引入

教師活動:前面學習了體液調節,但體液調節速度較慢,某些活動需要快速反應,如針扎指尖,必須要有一種快速準確的調節方式,這就是神經調節,即通過神經系統來完成的調節,它可以使體內的各個器官系統協調一致,成爲一個整體,並使我們對外界的刺激作出迅速準確的反應,從而適應環境。

學生活動:回憶、思考並討論。

2.反射和反射弧

教師活動: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什麼?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動物生下來就有的,通過遺傳而獲得的簡單反射叫非條件反射;動物出生後,在生活過程中通過訓練逐漸形成的是條件反射。完成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請學生描述縮手反射的過程,引出興奮一詞。

學生活動:回答問題並描述縮手反射全過程。

3.興奮的本質

教師活動:興奮的本質是什麼?興奮怎樣傳到呢?介紹神經細胞的特點和神經纖維的概念。興奮就是沿着神經纖維進行傳導的,好像電流沿着導線傳導,因此人們懷疑這是一種電活動。介紹測量神經纖維電位變化的經典實驗。證明細胞膜內外存在電位差,膜內爲負,膜外爲正。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現象並思考現象出現的原因,小組討論實驗。

4.平靜時電位差形成的離子基礎

教師活動:內負外正的電位差是怎樣產生的呢?與細胞內外帶電離子的分佈有關。展示表格,發現膜內外存在着巨大的離子濃度差。細胞未受刺激時,細胞內的鉀離子通過離子通道擴散到膜外,就會形成內負外正的電位差。

學生活動:觀看動畫,討論平靜時電位差的形成機制。

5.興奮時的電位變化和離子基礎

教師活動:興奮時細胞膜會發生一種快速的電位變化,由內負外正變成內正外負,這種快速的電位變化就代表着發生了興奮。離子基礎是由於膜上的鈉離子通道大量開放而導致鈉離子大量進入細胞而造成的。恢復平靜狀態的電位變化主要是由於鉀離子擴散出去實現的。

學生活動:觀看動畫,討論興奮時電位變化的機制。

6.興奮的傳導

教師活動:興奮部位與相鄰的未興奮部位之間有電位差,從而形成局部電流,使相鄰部位也發生了電位變化,說明興奮傳導至該處,而已興奮部位又不斷恢復原先的電位。興奮就是通過形成局部電流的方式迅速向前傳導的。

學生活動:思考興奮傳導的機理,並繪圖表示。

7.總結

興奮的本質是一種電位變化,興奮的傳導是通過局部電流實現的。

五、教學反思

1.利用科學史進行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有着重要意義。講授科學史要具備兩個條件,首先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其次要考慮教師對該問題的理解程度和講授技巧。科學史的運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還能豐富課堂,使課程擁有趣味性和觀賞性,這種不斷探索跟揭祕的過程可以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這比用其他手段獲得學生的關注更容易。

2.整節課是用一個個問題串起來的。我所教授的是普通班的學生,因此問題的設置很費心思,且需要嘗試修正。合適的問題要能激起學生思考,不能過難,而且要層層推進,步步爲營,力爭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明白最終的結論如何得出。這種教學方法很適合於本班的學生,因此這將是我在今後教學中需要繼續探索的重要課題。

3.整堂課並沒有開展全班大規模的活動或分組討論,基本以教師講授爲主,學生進行的只是頭腦中的探究。這種探究方式並不是最理想的,但可能是最符合現狀的。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和繁多的教學內容,教師只能儘自己的努力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有的收穫。

4.學生反饋的學習效果較好,能夠將結論較長時間地保留在頭腦中,這得益於圖片和動畫,更關鍵的是理解了這個結論的得出過程。

5.板書是這節課的缺憾,對知識的總結歸納不夠細緻,有些隨意,還需改進。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綜合性的學科,對本節課的設計就是想充分體現這一點。對實驗的分析推理過程其實是在模擬學生將來從事科研的過程,物理學的應用也是讓學生體驗其他學科在生命科學研究上的作用,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自己每天學的東西並不僅僅是爲了考試,而是在爲將來打基礎,讓他們感受到生物學的魅力。獲得知識的能力遠比知識本身重要,而創造知識才是他們最終的目標,我們應該儘可能幫助他們,這纔是我們真正的職責。

高三生物教學設計範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準確描述遺傳信息的轉錄過程。理解並掌握mRNA結構特點及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分析轉錄的Flash動畫及動態組圖,發展觀察識圖能力,提高分析歸納和推理判斷的能力,體驗用生物學觀點認識和分析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核糖核苷酸、mRNA、tRNA等物質的結構及功能特點,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基本科學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mRNA的結構特點,遺傳信息的轉錄過程。

(二)難點

理解轉錄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ppt展示一對雙胞胎的照片並引發學生思考:這兩個孩子如此相像,他們這些相似的性狀是什麼物質體現的?

學生思考回答:蛋白質。

教師設問:他們性狀相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學生回答:基因相同。

教師設問:那麼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質合成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探究這一問題——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二)探求新知

1.RNA的結構特點

教師設問:遺傳物質DNA一般都存在於細胞核中,而蛋白質的合成則是在細胞質的核糖體上進行的,那麼細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細胞質中蛋白質的合成過程的呢?

學生回答:應該還有一種中間物質,在DNA和蛋白質之間充當信使。

教師對學生的設想給予充分的肯定,隨後用ppt展示這一信使——mRNA的結構和功能特點:由核糖核苷酸A、G、C、U組成,與DNA配對,mRNA上的鹼基可以攜帶DNA上的遺傳信息。RNA分子較小,可以從核孔中出來進入細胞質中的核糖體。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62,自學tRNA和rRNA的內容並完成與DNA對比的表格,總結DNA與RNA在組成的基本單位、五碳糖、鹼基、類型、分佈、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區別。

教師將學生彙總的表格展示在ppt上,並強調每種RNA的結構與功能的特點,讓學生初步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理念。

到RNA的轉錄

教師設問:DNA的遺傳信息是怎樣傳給mRNA的呢?

學生帶着這一疑問觀看一遍完整的轉錄過程的Flash動畫。

教師再次播放轉錄過程動畫,學生參考導學案上的問題串,即轉錄的場所、原料、產物、模板、配對的原則分別是什麼?再次認真觀察每個過程的變化點。並完成表格。

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轉錄的過程,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糾正指導,引導學生總結出完成詳細的轉錄過程:

①DNA雙螺旋揭開,DNA雙鏈的鹼基得以暴露,其中一條鏈提供準確模板;

②遊離的核苷酸隨機地與DNA鏈的鹼基碰撞,當核苷酸的鹼基與DNA的鹼基互補時,兩者以氫鍵結合;

③新結合的核苷酸連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④合成的mRNA從DNA鏈上釋放,而後,DNA雙鏈恢復。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轉錄的概念: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爲模板合成RNA的過程。

(三)總結提升

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進行本節課知識的歸納,引導學生自主繪製知識概念圖。

(四)鞏固提高

學生思考討論:轉錄成功的mRNA的鹼基序列與DNA單鏈模板的鹼基序列和模板互補的鹼基序列有什麼異同?

保證遺傳信息傳遞的穩定性和準確性。

(五)課外拓展

列表比較DNA複製和轉錄的異同點。

高三生物教學設計範文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TP是生命直接能源,在所有生物的代謝中佔有普遍的重要地位,爲後續學習光合、呼吸作用作鋪墊,具有承前繼後之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①、能寫出ATP的分子簡式並說出其結構特點

②、能畫出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的過程並能理解ATP的形成途徑

③、知道ATP對細胞中能量代謝中的意義

④、能利用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解釋實際問題,並理解ATP作爲"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能力方面

學生通過分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供能的意義,初步訓練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實驗設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在分析自己身體內發生的ATP—ADP循環及其重要意義過程中,體驗到生物學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身邊的科學(RLS)這一理念的理解。

3、教學的重點難點

我對本節內容確定的重點是: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能理解ATP作爲“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針對這些重點內容,其中最難讓學生理解的是: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能量代謝中的意義、對ATP作爲“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的理解。

二、說學法

因爲本節知識難度不是很大,學生基本能看懂書本對於這一節知識的介紹,所以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設計的解釋、資料的閱讀、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以及聯繫生活實際來學習本課時的內容。

三、說教法

以知識結構爲基礎、以理論聯繫實際爲關鍵,加強理解和應用。儘量聯繫糖類、脂肪、葉綠體、線粒體、主動運輸等與能量相關的和國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展開教學。並且通過建立實驗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的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關鍵的內容,通過設疑、析疑、解疑和多媒體輔助來強化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情境:利用熒火蟲的尾器發光的實驗:先得到尾器、然後放置會發現尾器的發光情況會逐漸消失、設置對照實驗,A組加入適量的ATP粉劑(展示課前買來的ATP、並讓學生傳看),B組加入等量蒸餾水。結果會發現A組的尾器的發光量加強,而B組繼續減弱。

讓學生討論這一情境

學生對於這一問題情境是可以理解的,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學生能夠從直觀上知道ATP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和具體的作用。

設問:燃燒一匙葡萄糖,能觀察到什麼現象?

細胞中的能量以什麼形式釋放出來?又是如何被利用的呢?

然後圍繞標題展開教學,教學時利用身邊的生活實例:如用百元大鈔與一元小票購買小件物品,如果我們總是拿大額面值的鈔票進午行交易會很麻煩,相反如果我們把百元鈔票換成100張一元小票,在進行交易時就會很方便,有這樣的`例子來比喻細胞中的能量——在細胞中百元大鈔相當於儲存能量的有機大分子,ATP分子就是那個可以在細胞內流通的“小票”,即能量的通貨,這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標題,並能激發學習興趣。

2、ATP分子具有高能磷酸鍵:

通過再次呈現ATP藥物及說明、介紹ATP爲動力的納米發動機等貼近生活實際和學生感興趣的新科技內容,寓教於樂,形成ATP的感性認識,爲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

展現ATP結構動畫及其“近親”腺苷的圖片、引導觀察和比較,調動積極性並利於形成ATP的形象認識。要讓學生清楚ATP三個磷酸鍵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何謂“高能磷酸鍵”。

師生共同歸納ATP的名稱、簡式、物質性質、功能作用,形成ATP的理性認識。

3、ATP、ADP相互轉化

繼續以上面的比喻進一步展開,將細胞中的能量通貨比作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零用錢,它會隨着每天的花銷而減少,因此要維持正常生活必須不斷破開大面值的鈔票給予補充,細胞中大面值鈔票主要是糖類等有機物。在有機物分解時釋放出的能量能被用來合成ATP,這個過程通過ATP與ADP的相互轉化來實現。並通過動畫形式介紹、圖文轉化提問、學生前臺板書等過程教學,加強理解記憶、培養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其中,重點從酶、能量走向等方面對相互的兩個過程進行比較:ATP水解時,遠離腺苷的磷酸鍵斷裂——放能。合成時是可逆的,但要注意與化學中可逆反應知識的干擾,並以此引出下一個問題—ATP的形成途徑。

4、ATP的形成途徑

通過學生自學、圖文表述提問、師生共同歸納、展示動畫等程序教學。注意與後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知識的銜接作鋪墊。並與ATP的結構、功能、轉化的知識渾然一體,爲進一步學習後面的知識奠定基礎。

5、ATP的利用

一是主要講清楚吸能反應和放能反應與ATP的分解和合成關係;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解,讓學生在看懂圖解的基礎上,再依據教材51頁的圖解,討論ATP還有哪些用途,從而對該知識點進行補充和完善。

6、總結鞏固

從生物進行生命活動耗能的知識和ATP的基礎知識方面進行總結,構成完善的知識體系,並最終理解ATP在生物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地位。最後增加補充練習以鞏固。

高三生物教學設計範文4

一、教學目標

1.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2.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3.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4.進行資料蒐集,瞭解我國利用生物技術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進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措施。

三、板書設計:

1、環境污染的防治

2、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四、教學設想:

人類破壞環境,環境報復人類,慘痛的歷史教訓教育着人類,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兩者若能和諧發展,必然相互有利。而和諧發展的局面,關鍵在全體地球公民,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深刻認識環境污染的生物效應,從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高度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切實保護生物多樣性,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

本節的教學可以從破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入手,啓發學生思考:“我們”是指誰?如何理解“共同的”的涵義?讓學生感受到在茫茫太空之中,地球像是一艘遨遊的飛船,地球上所有的生靈搭載在這艘飛船上,結伴而行,體驗着同一生命旅程,沒有可以停靠的港灣,沒有可以遷居的綠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播放相關錄像片,這樣更能使學生產生共鳴。

由此,引出我們的家園正面臨着威脅的話題。要注意引導學生剖析一些錯誤的認識或觀念。例如,“人定勝天”的觀念:人類具有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智力和能力,能使高峽變平湖,天塹變通途,大山低頭,河水讓路。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大多數是與工業發展有直接關係的,因此,教師要啓發學生辯證地分析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五、教學過程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教學時,教師可先引入一些具體的實例,例如,據報載(1999年12月6日《文匯報》),素有“北大荒”之稱的中國重要商品糧基地,1999年全面停止了持續半個世紀的墾荒,“北大荒”不再開荒。

這是因爲連年的墾荒雖然爲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了貢獻,卻也使三江平原的溼地面積縮小了60%,丹頂鶴、東方白鸛等一些鳥類在該地區基本絕跡。於是,引出一個重要話題:糧食重要還是鳥類重要?

爲什麼要保護生物多樣性呢?學生對生物多樣性具有的直接價值容易接受和認同。生物物種一旦滅絕,人類就失去了寶貴的資源。例如,冬蟲夏草是珍貴的中藥,雲南珍稀植物“紅豆杉”中含有可治療癌症的有效成分,如果冬蟲夏草和紅豆杉從地球上永遠消失,對人類造成的損失顯然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彌補的。

在教學中,應當更多地啓發學生思考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生態功能)和潛在價值。例如,教師可以繪製一幅漫畫:衰老的大樹發愁地想:“鳥兒們都死了,誰來替我傳播種子呢?”引導學生思考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往往是相互聯繫的,一個物種的滅絕很可能導致一連串物種的滅絕,也可能造成某些物種的數量失控。如貓頭鷹、鼬和狐狸的滅絕可能造成田鼠成災。教師提示:保護生物多樣性更主要的原因是爲了保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師應當指出,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設計,看起來似乎十分完美,但與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總是顯得那麼簡單和粗糙。在無法保護自然的原貌時,至少也應當儘可能地模擬自然生態系統,讓環境中的物種數目更多些。

農田生態系統和人工林生態系統中,物種數目往往過少,物質循環的途徑單一,一旦出現環境因素的變化,就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嚴重災難。例如,有的地區營造的防護林,基本上都是白楊樹,引來專門以白楊爲食的天牛大舉進攻。人們想盡各種辦法仍然無法控制天牛之害,只好忍痛將剛剛長成林的樹木伐倒,使大片農田重新受到風沙之害。如果當初栽培的是多樹種、多林種、生態系統組成成分複雜的防護林,就不會發生如此慘痛的蟲害。

本節是必修模塊的最後一節,教師應當結合本節內容作一小結。生物多樣性包含了遺傳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我們說的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是指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的保護

主題每層次相關的內容

基因基因攜帶着遺傳信息,基因控制性狀,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等是遺傳多樣性之源物種種羣是進化的單位,突變、基因重組和自然選擇使種羣的基因庫在代代相傳過程中保持和發展,物種多樣性是生物進化的結果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結構、成分的多樣性,由物種的多樣性組成。保護生態系統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

最後,以“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必然選擇”爲題,進一步揭示“穩態與環境”的核心思想:整體、相互作用、動態平衡、協調發展,以樂觀向上的態度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的哲理,描繪出人類未來美好的前景,在學生的憧憬之中結束本節的教學。

(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

就地保護是以建立國家或地方自然保護區的方式,對有價值的生態環境(如江河源頭、濱海、灘塗、溼地、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特殊自然景觀(如森林、灌叢、草原、稀樹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種等,在具體地段劃定範圍保護起來,禁伐、禁牧、禁獵。根據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保護程度需要,有全封閉式保護,不準人入內;有半封閉式保護,有的地方外人可進入,有的地方外人不準進入。

根據保護的內容,可以分爲:綜合保護區(包括整個環境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生物)和特殊自然保護區(爲了專門保護某一種或幾種珍稀瀕危野生物種的棲息地而建立的保護區,一般範圍較小)。

(2)遷地保護

遷地保護就是通過人工的辦法,將要保護的野生物種的部分種羣遷移到適當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種羣不僅可以繁衍延續,而且不斷擴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動物園、植物園與樹木園或基因庫。目前,飼養在世界各地動物園和其他圈養設施中的脊椎動物已超過3000種,個體數量達5.4×105頭。全世界1500餘個植物園和樹木園均承擔着保護植物種質資源的任務。

(3)離體保護

離體保護是指利用現代技術,尤其是低溫技術,將生物體的一部分進行長期儲存,以保存物種的種質資源。

六、教後感:人口、科技進步和資源與環境之間應當是一種相互協調的關係。具體地說,人類不僅要大力加強科技進步,同時要大力加強對廣大民衆的教育。使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使生態環境不再遭到破壞並且朝着改善的方向發展。人類應當走一條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