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設計5.5K

作爲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1

教學目示

1. 理解並積累字詞。

2. 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線索,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重難點

1. 抓住作者對人物的細緻描寫與景物的變化。

2. 細心體會字裏行間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議論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導入新課

一個孤獨的農夫,數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種植着樹木,靠自己的體力和毅力,把荒涼的土地,變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園,今天,讓我們走進《植樹的牧羊人》,看看是什麼精神在支撐着他。

教學過程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資料助讀

讓喬諾(18951970),生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馬諾斯克市,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當過步兵,在經歷慘烈場面後成爲堅定的和平主義者。讓喬諾的作品獲獎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節選自《植樹的男人》,《植樹的男人》是他於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誌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個讓人震撼的故事後,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ogue》雜誌上發表,之後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爲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貢獻。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動畫大師弗烈德瑞克製作成一部動畫片,並榮獲第六十屆(1988)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在自然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植樹的牧羊人》所描寫的“一個平凡人熱愛大地”的精神,更給人以啓示。

2. 整體感知

《植樹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戰至二戰時期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一個孤獨牧羊人,將內心對家人的思念轉化爲了對大自然的關愛,將餘生傾注在阿爾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樹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

1.本文記敘了牧羊人用雙手和毅力將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阿爾卑斯山荒蕪之地變成人們安居樂業的田園的故事。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這裏旅行,看到荒涼的景象,在“我”找水時,邂逅了牧羊人,並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除橡樹外還種了山毛櫸、白樺樹,“我看到了溪水。1945年6月,“我”最後一次見到植樹老人,這裏重新充滿生氣,變得富饒。

本文以時間爲順序,以荒原到綠洲的變化爲線索,條理清晰。

⑴敘事描寫細緻生動,用詞準確,極富感染力,字裏行間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結構嚴謹,行文中注意前後對比、照應。

⑵用第一人稱敘事,“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故事顯得真實可信,又通過我的所想所感,對植樹人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夾敘夾議,敘議結合,首段的議論起到了總領全文,點題的作用,並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結尾的議論既照應開文,又給主人公以高度評價,立意深遠,使文章主題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給人以深刻的啓迪。

3.賞析下列句子。

⑴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生動形象地表現了 “我”在處境非常困難時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 -個坑。然後,他在坑裏輕輕地放進一顆橡子,再仔細埋上泥土。

運用動作描寫,“輕輕地放”“仔細埋”生動傳神地寫出牧羊人對橡子的愛惜,種樹的認真,也含蓄着“我”對“牧羊人”的敬佩。

“他拿出一個袋子,從裏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這個句子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試分析有什麼作用?

動作描寫(細節描寫+,寫出“牧羊人”選橡子時一絲不苟的態度,生怕有一棵發不了芽,與下文種橡子時的“輕輕地放”“仔細埋”相照應,也爲下文橡樹長大成林作了鋪墊。

“我抽着煙,想幫他挑。但他說不用我幫忙。”“牧羊人”爲什麼不讓我幫他呢?

不讓我幫他挑選橡子,一是因爲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對我的關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選的橡子不夠好,擔心種下後不能發芽生長。

三、課堂小結

這個故事啓示我們: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也一定會給予豐厚的回饋,人類的可悲命運最終會被改變。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2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勾畫關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

2.結合關鍵詞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思路。

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點。

教學難點:

全面提取信息,準確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播放動畫片《植樹的牧羊人》節選。

導語:同學們,剛纔我們欣賞的這段動畫片是加拿大動畫大師弗雷德裏克貝克花費五年時間手繪了約兩萬張圖片製作而成的,這部片子獲得第六十屆奧斯卡(1988年)最佳動畫短片獎等三十多項國際電影獎。你們知道嗎,這部優秀的影片改編自法國作家讓喬諾1953年創作的一篇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這是有關一個“人”的故事,這個人的身份是個“牧羊人”。這個牧羊人在做什麼呢?他在“植樹”!他爲什麼植樹?植樹以後發生了什麼?讓我們一起探尋究竟。

(教師依次板書“人”——“牧羊人”——“植樹的牧羊人”)

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要完成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任務:班級電視臺要爲要爲本文的主人公——牧羊人,拍一個五至十分鐘的紀錄片,我們需要根據文章內容寫出初步的腳本框架,配上相應的解說詞,大家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蒐集相應的信息。

(二)藉助關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

任務一:根據文章,確定腳本內容。

1.在不改變文章內容和順序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爲紀錄片安排哪幾部分內容?請概括出來。(學生默讀全文,快速劃分文章層次,交流。)

2.豐富每一部分的內容要點,以提綱的形式列出來。

學生再讀全文,按文章詳寫的“我”與牧羊人的三次見面的情形勾畫出標誌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歸納要點,填寫表格。

牧羊人的情況高原的情況

初遇牧羊人

再逢牧羊人

最後一次相見

任務二:認識人物,把握人物形象。

3.根據文章所寫,討論:在紀錄片中,該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牧羊人?

學生默讀課文,畫出表現人物的詞句,歸類整理,交流。

(1)直接刻畫牧羊人。

(2)藉助別的內容來表現牧羊人(側面烘托)。

a.借環境描寫來表現。

b.借“我”的評價和感受來表現。

4.結合文章說說,我們要表現一個怎樣的牧羊人?學生討論後交流對牧羊人的認識。

(1)極爲認真(見教材“思考探究”二,參考示例)。

(2)安靜,忠厚,不張揚。例:“這個男人不愛說話”,挑橡子,“看起來他並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顆橡子都種了下去”“他還是那麼沉默寡言”……

(3)堅韌執著。例:“三年來,他一直這樣”“他一直在種樹”“我從沒見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結尾段。

(4)勤勞不懈,慷慨無私。例:“我問他,這塊地是你的嗎?他搖搖頭說,不是……看起來他並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顆橡子都種了下去”“他說,這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

(5)熱愛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斷,意志堅定,有愛心……

(三)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作業:

1.觀看動畫片《植樹的牧羊人》。

2.根據課堂學習完成紀錄片腳本的基本框架。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品析語言,學習文章寫作手法。

2.理解文章主題,從中領悟到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3.根據文章內容完成紀錄片腳本的撰寫。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精讀文章,品析語言,理解主題。

教學難點:

品析語言。

三、教學過程

(一)展示優秀作業,細化任務內容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已經完成了紀錄片腳本的框架,我們一起來分享幾位同學的腳本框架(展示作業)。

今天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完善我們的腳本,豐富腳本的細節。請同學們默讀文章,畫出你最喜歡的語句,作爲你的紀錄片拍攝的細節特寫部分,說說你選擇這些內容的理由。

學生默讀課文,勾畫最喜歡的語句,簡要寫出選擇的理由。

(二)交讀所選內容,豐富腳本細節

交流所選內容:可以從描寫議論等表達方式的使用、詞語的使用、表現手法的運用、語句含義等多個方面回答自己所選內容的理由。

1.描寫的使用。

(1)環境描寫。

①第5段“房間裏收拾得很整齊……還煮着一鍋熱騰騰的湯”。

選擇理由:突出室內環境整潔,能側面表現牧羊人的勤勞能幹、做事認真仔細、乾淨利落的特點。

②第2段“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陽快要把人烤焦了……像一隻飢餓的野獸發出吼叫”。

選擇理由:運用誇張和比喻,寫出阿爾卑斯山地惡劣的環境,爲“我”繼續向前走,尋找水源做鋪墊,同時從側面說明牧羊人植樹是一件偉大的工程,襯托了牧羊人慷慨無私、堅韌執着等特點。

③第16段“那一大片橡樹長也長得很茂盛”“這些白樺樹棵棵鮮嫩、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第19段“飄着香氣的微風;高處傳來流水般的聲音,那是風穿過樹林的響聲”;第20段“樹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澆灌着長在周圍的鮮嫩薄荷”。

選擇理由:寫出阿爾卑斯山地環境越來越美麗的變化,突出牧羊人的慷慨無私、堅韌執着的特點,也表現出牧羊人工作的偉大,表達作者對他的敬重、讚美之情。

(2)人物描寫(包括細節描寫)。

第4段“牧羊人讓我喝了水壺裏的水……從一口深井裏給我打了一些水”(表現牧羊人的善良熱情),第5段“他剛剛刮過鬍子……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表現牧羊人做事認真、乾淨利落),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個袋子……倒……散……挑選……”(表現牧羊人做事認真)等。

2.議論抒情的運用。

例句:

(1)我以爲是一棵枯樹。

(2)他顯得自信平和。在我眼裏,他就像這塊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祕泉水。

(3)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讓人心裏很平靜。

(4)我感覺,沒有什麼事能打亂他的生活。

(5)戰爭並沒有擾亂他的生活。

(6)他還是那麼沉默寡言。

(7)當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

(8)我從沒見過他有任何動搖或懷疑,只有天知道這有多難!

(9)一萬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於這位叫艾力澤·布菲的老人。

(10)文章開頭和結尾。

選擇理由:表達作者對牧羊人由衷地敬佩和讚美,突出了文章中心。

3.詞語的使用。

(1)第10段“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後,他輕輕地往坑裏放一棵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

選擇理由:“輕輕”寫出牧羊人對橡子的愛惜,“仔細”寫出牧羊人埋泥土的認真勁兒,寫出他一心一意種下種子,表現他做事認真的特點。

(2)第11段“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顆發了芽。而這兩萬棵樹苗中,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爲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萬棵樹苗,會在這光禿禿的土地上紮根,長成大樹。”

選擇理由:通過數字的對比,說明樹苗成活的不易,側面表面牧羊人種樹工作的艱辛,也表現出他堅韌執着的`特點。

4.表現手法的運用。

(1)對比。

無邊的荒野和長滿橡樹、毛櫸、白樺的高原對比,乾涸的泉眼和流淌的源源不斷的泉水對比,坍塌的房屋和乾淨的農舍對比,荒寂無人的景象和到處是笑聲的人們對比……

選擇理由:對比有力地表現牧羊人以自己的體力和毅力取得的成就,突出了中心。

(2)第一人稱的使用。

選擇理由:“我”不是旅人,不是過客,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親自見證了高原由荒寂無人的荒野變成了美麗富饒的田園,使故事更真實,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5.語句深層含義。

第15段“當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麼先進的技術,而是靠一個人的雙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類除了毀滅,還可以像上帝一樣創造。”

選擇理由: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們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改變周圍的一切,創造出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提示: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因爲在拍攝中無法直接以鏡頭呈現,可以提示學生以字幕或畫外音的形式出現,並在腳本中加以標註。

(三)理解文章主題,確定腳本思想

當確定了腳本的框架要點,豐富了細節之後,我們要考慮:整個紀錄片要表現怎樣的主題?請結合書後第四題所給資料談談你的認識。

1.環保角度:牧羊人種植樹木,改造荒原,表現人類勇於承擔責任,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

2.人性(或人生哲理)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這是對人類勇氣、毅力、擔當的讚美。

3.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角度:以何種態度面對生活家園與精神家園。

(四)交流未解問題,提出自己質疑

學生提出預習、思考、探究過程中的未解決的問題或提出質疑,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給我們的啓示,交流。

(五)總結,佈置作業

作業:

1.觀看奧斯卡獲獎影片《植樹的牧羊人》,欣賞同名繪本圖片。

2.完成紀錄片腳本的寫作。

3.課後“積累拓展”四。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3

《植樹的牧羊人》,又名《種樹的男人》,是法國作家讓·喬諾1953年寫的一篇小說,講的是一個離羣索居的牧羊人,通過近半個世紀堅持不懈地植樹,把土丘變成了綠洲的故事,分享了《植樹的牧羊人》的教學設計給大家參考!

教材分析:本課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本課是一篇著名的繪本故事,作者虛構了一個在貧瘠荒原孤獨種樹的牧羊人形象,通過荒原前後境況的對比,突出人物品質,表達了對老人的讚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敘事爲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後以議論點題。這種議論與敘述的有機結合,使文章生動感人,值得悉心體會。

學情分析:七年級上學期,學生剛剛過渡到國中,基礎較爲薄弱,但思維活躍,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充滿興趣。教師應循循善誘,步步引導,讓學生學會自己閱讀品讀文本,交流互動。

教學目標:1.瞭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對牧羊人的情感。

2.通過品讀文章詞句,瞭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結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創造奇蹟的意義。

教學重點:品讀重點詞句,瞭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學難點:結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創造奇蹟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看圖片,對話導入

二、默讀課文,探尋奇蹟

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這片土地出現了怎樣的奇蹟。

明確:原先,這裏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荒野。

然後,這裏像一塊鋪在高原上的“地毯”。

後來,這裏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沃土。

三、跳讀課文,走進奇蹟創造者

1.再次默讀課文,說說,奇蹟創造者是怎樣一步步把荒漠變成綠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來,用鐵棍在地上戳了一個坑。然後,他輕輕地往坑裏放一顆橡子,在仔細蓋上泥土。

(2)他已經種下了十萬顆橡子。在這十萬顆橡子中,有兩萬棵發了芽。而這兩萬棵樹苗,有將近一半,可能會被動物咬壞,或是因爲其他原因死掉。

(3)他說,這塊地方缺少樹;沒有樹,就不會有生命。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動手種樹吧。

總結:他是有信念、執着堅持、慷慨無私、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人

2.圈點勾畫出“我”對牧羊人評價的句子,體會“我”對他的情感。

四、尋找身邊的“奇蹟”創造者

根據【鏈接】說說你的看法,並分享給你的小組。

五、小結:願我們都能做這樣的牧羊人,種植希望、播下幸福,成爲“奇蹟”的創造者。

六、作業佈置:寫一寫,你知道的“奇蹟”創造者 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方法,來刻畫一個你身邊的牧羊人。寫一個不少於300字的小片段。

七、板書:荒地綠洲

(對比)

(執着、樂觀 )老人

七、教學反思:本課是一篇小說,雖然小說以人物爲中心,可本文語言較爲簡單,可不必一個一個句子分析。本課以“奇蹟”爲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整個過程較爲連貫。

教學反思:

《植樹的牧羊人》是七年級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較前面的幾篇課文,本文的篇幅明顯長了許多。好在的內容並不深奧,所以學生理解起來也不晦澀。在教學中,我抓住了以下幾個重點。

1、解題。

當我把“植樹的牧羊人”這個題目寫在黑板上時,我問學生“你能從題目中獲得哪些信息”。在引導中,學生答出了“這是寫人的”“這個人的身份是牧羊人”“主要寫他‘植樹’”……對於七年級的孩子,能在解題時答出這些內容,我是很欣慰的。滿意之餘我,我追問“對於標題,你有什麼疑問”。學生紛紛提問“牧羊人爲什麼要植樹”,我順勢而導,進入了文本的分析。

 2、小說文體的介紹。

在講解文體知識前,我在PPT上打出了本文的背景介紹“《植樹的牧羊人》是作於1953年應美國一本雜誌專題“你曾經見過的最非凡,難忘的人是誰”的約稿而寫的。編輯收到這部讓人震撼的故事後,調查得知在普羅旺斯山區的小鎮巴農的養老院沒有死過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來。第二年在美國《Vgue》雜誌上發表,之後在十多個國家翻譯發表。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學生讀完後,都好像探索大發現似的,說了句“這是虛構的啊”。我點點頭,在黑板上寫下了“小說”二字。接着“小說三要素”、“我”不等於作者,這些概念就迎刃而解了。

 3、對比手法的滲透。

有好幾處對比,一是“新舊高原的對比”,二是“植樹創造和戰爭毀滅的對比”。在梳理完“我”和“牧羊人”三次相遇的情節後,我讓學生找出關於“主人公情況”和“高原狀況”的句子並概況。引導學生展開“變“與”“不變”的討論。最後得出“人類不僅可以毀滅,還能夠創造”的主題。

 4、深入文本的探究。

本文雖是小說,但是對學生寫作記敘文也有很大的啓發。特別需要談的就是結構的緊密聯繫。這不僅體現在首尾兩段,甚至的每一處都有很好的照應。在教學中,我先梳理情節,然後逐段逐句地帶領學生去讀。在字裏行間的品讀中,我不時地問一句“你怎麼理解這句話”“這句話是不是閒筆”“你覺得這段中那一句最值得品味”。學生都很聰明,很快就發現了“我感覺,沒有什麼事能打亂他的生活”“看起來他並不在意”“他決定,既然沒有重要的事情去做,就動手種樹吧”“這個男人堅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等句子。這些句子一找出,人物的形象和的主題就顯而易見了。

有人說,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這樣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陽光般燦爛炫美。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可以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即積極的心態還是消極的心態,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 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戰爭,也不知道1939年的戰爭。他天天和樹打交道.和樹相依爲命,他用心靈的語言和樹談心,默默地交流。過的是淡泊生活 。他通過親身經歷證實了孤獨者“找到了過得美滿幸福的好辦法--愛讓生活多份陽光。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讀讀寫寫的詞語;

2、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及內容,品評人物形象;

3、將朗讀與默讀結合,體味重點語句;

4、感受主人公植樹造林的事蹟,學習他堅韌不拔、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抓住文中各段的關鍵詞,進行歸納梳理,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

2、難點:把握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思想品質。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讀熟課文,掃除字面障礙,積累詞語

2、教師PPT的製作。

學法指導學會默讀課文,圈點關鍵語句,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思路。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預習檢查

1、作者簡介

2、字詞檢查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用簡單的語言概括課文講述了一件什麼事?

2、默讀課文,勾畫出標誌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填寫課後表格。

3、根據表格,歸納課文記敘順序及寫作手法。

4、劃分文章段落層次,歸納段落大意,理清課文結構

生介紹作者,教師補充

指名生朗讀課文生字詞

生複述課文主要內容

生默讀課文,圈點批准關鍵信息,填寫表格,彙報交流

生歸納整理,彙報交流

  四、小結

五、作業佈置

課後深入閱讀課文,找出描寫牧羊人的語句,分析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檢查學生生字詞及課文朗讀情況

2、複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二、精讀課文,賞析品味

1、找出描寫牧羊人的相關語句(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以“他是一個_____的人”的形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認識。

2、分析整理,歸納牧羊人的人格美以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3、師出示環境描寫的作用,生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句子,並分析作用。

4、投影課文第一段,你認爲文中哪段語句照應了這句話?閱讀這些文字,談談你對文章主題的認識。

  三、小結、拓展

1、梳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也有很多默默“種樹“的人,他們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種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認識或聽說過這樣的人嗎?試爲他寫一段文字,記錄他的事蹟,並寫出你的評價和感受。

3、學生展示,師點評。

  四、作業

基礎訓練相關練習指名板演,其餘聽寫寫在聽寫本上

生代表朗讀課文某些段落

學生默讀課文,圈點批註主要信息,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展示討論交流的結果

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語句並分析,表達交流

生合作交流,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探討文章主題

學生當堂寫

展示自己的書面感受

生點評

板書設計

植樹的牧羊人

一、鋪墊

二、荒原變綠洲

三、首尾呼應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設計5

學習目標

1、領悟並學習傳神的肖像描寫。

2、學習人物的無私精神和高貴品質。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隨波逐流,要高揚風帆在風雨中奮鬥搏擊。假如生命是鷹,不要畏懼困難,要張開翅膀在碧海藍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不隨波逐流之船,不懼困難之鷹——植樹的牧羊人。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點的漢字注音。

廢墟(xū)乾涸(hé)坍塌(tān)戳(chuō)

酬勞(chóu)流淌(tǎng)水渠(qú)乍看(zhà)

2、解釋下面的詞語。

廢墟:城市、村莊遭受破壞或災害後變成的荒涼的地方。

乾涸:(河道、池塘等)沒有水了。

坍塌:建築物或堆積物倒下來。

溜達:散步,閒走。

刨根問底:追究底細。

不毛之地:不長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簡介。

讓·喬諾(1895—1970),法國著名作家、電影編劇。多部作品獲獎,部分作品被搬上銀幕,被認爲是法國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風格多樣,多半以他的家鄉和周邊地區——阿爾卑斯山和普羅旺斯地區爲背景。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讀課文,利用圈點勾畫的方法,篩選關鍵信息,整體把握文意。

1、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交流點撥】牧羊人用幾十年的堅持,不斷用雙手把荒漠變成綠洲,使萬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讚美了牧羊人的無私奉獻、堅持不懈、勤勞樸實、自信平和、忠厚內斂、認真細緻的高貴品質。告訴我們人類有潛藏的智慧和改天換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報,只要心存美好的願望並長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類的可悲命運最終會被改變。

2、本文是按什麼順序敘事的?請按這一順序劃分文章的段落結構並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點撥】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敘事。

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點題,交代牧羊人是個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見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後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點題,抒發對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請分別寫出“我”前後三次見牧羊人時高原的情形。

【交流點撥】初遇牧羊人——羣山荒蕪,村莊廢棄,泉眼乾涸,狂風呼嘯;再見牧羊人——樹木挺拔,重見溪水;最後一次相見——微風飄香,樹木歌唱,泉水長流,人口增加,村莊富饒。

(二)深層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個怎樣的人呢?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分析。

【交流點撥】他是個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堅持不懈、勤勞樸實的人。牧羊人種橡樹,不在乎是誰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別人知道不知道,一直這樣,一個人種着樹;他還是一個認真細緻、做事一絲不苟的人。從他挑選橡子、房間收拾得整齊、餐具洗得乾淨等細節可以看出。

(三)技法賞析

1、本文運用第幾人稱來敘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交流點撥】運用第一人稱敘事;採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種樹人的故事,通過“我”的耳聞目睹,所思所想,對種樹人平凡而又偉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評價。“我”在文中僅僅是個過客,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目睹了一個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變成森林村莊。“我”作爲一個見證人,使種樹人的事蹟具有極強的紀實性,使種樹人的故事顯得真實可信,產生了打動人心的力量。另外,“我”並沒有和種樹人朝夕相處,對種樹人的生活了解得並不是非常全面,但是這個地方滄海桑田的鉅變卻令“我”震撼,這就使得種樹人的生活具有神祕感和神聖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爲什麼要描寫荒漠的毫無生氣?這樣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與後文荒漠變成了綠洲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牧羊人的貢獻之巨大。

3、作者最後爲什麼還要寫來到這裏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點撥】通過寫居民的精神境界的變化,從側面襯托牧羊人的貢獻之巨大,他不僅改變了荒漠,還改變了人。

四、板書設計

初遇牧羊人:羣山荒蕪村莊廢棄

泉眼乾涸狂風呼嘯牧羊人

再見牧羊人:樹木挺拔重見溪水創造的

最後一次相見:微風飄香樹木歌唱奇蹟

泉水長流人口增加

村莊富饒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實現人生價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個人呢?請你再找找身邊的“植樹的牧羊人”的事蹟,併爲他寫一段頒獎詞。

【交流】20xx年,格桑德吉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畢業之後她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爲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國小教學。

墨脫縣幫辛鄉,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體滑坡的災害,是墨脫縣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村。爲了勸學,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爲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爲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爲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從兩歲時一直寄養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後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

13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爲門巴族的“護夢人”。

【頒獎詞】不想讓鄉親的夢,跌落於懸崖。門巴的女兒執意要回到家鄉,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羣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