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必備教學設計

設計3.17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必備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備教學設計

必備教學設計1

課程說明:

本課爲自編教材,是教科版五上年級《運動和力》單元“測量力的大小”的拓展課。本課在運用力學知識的基礎上,依託“彈簧秤”,應用STEM理念,引導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想的實踐過程中實現個性化發展。就本課設計意圖來說,表面上是引導學生應用力學知識,製作完成一個“彈簧秤”;而深層次的意圖是通過“彈簧秤”的製作,引導學生了解到產品製作的基本過程是:設計→製作→評價→改進,並且這個過程是不斷循環往復的,最終指向新課標中“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相關理念。

教學目標:

1、運用力學相關知識,親歷“彈簧秤”的設計、製作、評價、改進等環節,瞭解產品製作的基本過程。

2、能對他人的設計提出改善意見,並能對作品進行一定的評價。

3、激發對自制實驗工具進一步研究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設計並製作“彈簧秤”。

材料準備:彈簧秤、ppt、 6套材料板貼(教師);9組貼有白紙的小木板、彈簧、回形針、60枚一元硬幣、紅色不乾膠、剪刀、直尺、鉛筆、香蕉、36份學習單(學生)。

教學流程:

· 揭示主題:

1、出示香蕉實物,用什麼工具可以測出香蕉的重量,引出課題。

2、在實物投影上展示相關材料的實物圖(貼有白紙的小木板、彈簧、回形針、60枚一元硬幣、紅色不乾膠、剪刀、直尺、鉛筆)。並提問每一件材料的作用。

3、出示項目主題:自制彈簧秤。

· 項目設計:

1、自主設計:在學習單上,畫出 “彈簧秤”設計圖。

2、交流設計:投影展示部分學生的設計圖,進行全班交流討論。

3、完善設計:對設計上的明顯缺陷提出修改意見,並明確下階段製作時的要求與注意事項。

· 項目製作:

1、4人小組討論,選出最優設計方案進行製作。

2、領取材料,合作完成“彈簧秤”的製作。

· 項目評價:

1、用“彈簧秤”稱出香蕉的重量。

2、展示部分“彈簧秤”進行對比,發現其中的技巧與問題。

· 項目改進:

展示部分“彈簧秤”的進行優缺點分析,得出改進方案。

板書設計

必備教學設計2

課前準備

錄有雨聲以及輕柔舒緩音樂的磁帶或光碟

↘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①上一節課,我們跟隨着作者的腳步,訪問了“山裏的朋友”,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親密無間。這節課,就讓我們隨着下面這篇課文,一起去體味那山雨的無窮韻味吧!

②揭示課題《山雨》,帶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讀題。

↘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①請同學們先自由地、放聲地讀讀課文,將好詞佳句用橫線劃下來,多讀幾遍,並將課文讀通讀順。

②交流同學們自主發現的好詞,集體品讀。

③這篇文章是按什麼順序寫的?誰來簡單地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歸納。(教師板書:雨起、雨中、雨後)

↘學習“雨起”,感知“悄悄”

①看,山雨來了。請有感情地讀讀第一自然段,山雨初來乍到時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②練習說話,朗讀品評。

來得突然──跟着一陣陣溼潤的山風,跟着一縷縷輕盈的雲霧,雨,悄悄地來了。

(1)自由讀這句話,感受雨來時帶來了怎樣的感覺?(悄悄然的、有節奏的……)

(2)就帶着這種靜悄悄的韻味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雨中”,感悟神奇

①雨就這樣悄悄地起來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播放磁帶或光碟),豎耳聽,你似乎聽到了什麼或看見了什麼?

②那課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樣的一番韻味呢?拿起書,輕聲地讀,體會山林中飄飄灑灑的山雨帶給你的感覺。

③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韻味?細讀課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觸的話語,將它們劃下來。

④有側重地交流、品析、朗讀。

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響亮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1)體會“由遠而近,由遠而近……”的意味:這裏連用兩個“由遠而近”,後面還用了省略號,體會這樣表達的妙處。帶着體會朗讀。

(2)在自由讀的基礎上指名讀,並點拔,然後集體有感情地朗讀。

雨聲裏,山中的每一塊岩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着幻想的色彩。

(1)讀一讀這話,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麼地方?

(2)雨絲是飄飄灑灑的,還會是怎樣的?請換一個疊詞來說說。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仔細聽,用心靈去感受。

教師配樂範讀。

(3)帶着遐想朗讀。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這清新的綠色彷彿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

這雨中的綠色,在畫家的調色板上是很難調出來的,然而只要見過這水淋淋的綠,便很難忘卻。

(1)自由讀,感受雨中的綠。

(2)討論:如何理解”這清新的綠色彷彿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這句話。

↘學習“雨後”,感受韻律

①學生自由朗讀文章的最後三個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②彙報交流,自主朗讀。教師適時點撥。

↘通讀全文,積累背誦

①分小組輪讀整篇課文,要求讀出感情讀出韻味。

②自由讀課文;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

必備教學設計3

一、概述

國小數學一年級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一課時 · 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 · 認識鐘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繫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錶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錶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錶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錶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爲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錶。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一)知識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導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迴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錶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三)學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爲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慾望,使學生總能處於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師:猜猜它是誰?

教師通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爲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錶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錶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錶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小組交流

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是什麼時刻?你是怎麼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是什麼時刻,然後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分針都指着什麼數?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說一說: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錶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大約幾時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 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麼不同呢? 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 說一說:讓學生說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裏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2.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髮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瞭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

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麼問題?通過觀察學生髮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牀和睡覺的時間,然後同桌的同學說一說,要求說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牀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4.說一說: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 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全課小結。

教學內容與

教師的活動

媒體的運用

學生的活動

教師進行邏輯選擇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說的慾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後反饋反映出學生通過語言項目的學習,對認識鐘錶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八、幫助和總結

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儘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如藉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比較、總結,從而更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必備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的:

1、能準確判定一個句子有無毛病;

2、能從語法方面指出病句類型;

3、能從邏輯方面判定句子表意是否合乎事理;

4、能從語言習慣、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等方面判定句子表達是否得當;

5、能針對病句,在不改變句意的情況下,進行恰當的修改;

6、能正確使用修改符號。

教學方法與設計:

1、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辨析病句的方法,然後作知識遷移,運用這些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形成解題能力。

2、精選典型題例,讓學生通過示例便能總結出某種推斷方法。

3、將本次專題複習設計爲以“病句診療”爲專題的複習課,指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在練習中領悟,在交流中提高,在講評中明確。教師主要起引導及“點睛”的作用。

教學活動過程:

一、教師指導。(5分鐘)

1、導入。

師:相信近期電視上正在熱播韓劇《大長今》,讓我們又一次感受到了中醫的魅力。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醫生,通過實例來學習診斷和治療的方法。不過有所不同的是,我們今天要診治的不是真正的病人,而是我們在學習文化課程時所遇到或自己所寫出的病句。我敢保證,只要大家認真學習,從今往後,都不會再被“病句”困擾。

2、何爲“病句”?(提問)

顧名思義,“病句”就是有病的句子。句子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基本語言單位。想叫句子充分發揮交際作用,起碼的要求是“字從文順”,合乎語法規範。如果一個句子文不從,字不順,不合乎語法規範,那它就有語病。通俗地說就是,凡是讀起來不通順,感覺彆扭、含混不清的句子都是病句。

3、如何辨析病句。(參照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法,教給學生新穎實用易記的診斷方法。)

(1)感讀——憑語感,凡是讀起來彆扭,聽起來含混的,就可能有語病。如:她有一個女兒,同許多年輕的媽媽一樣,願意把孩子打扮的漂亮一些。

[辨析]誰“同許多年輕的媽媽一樣”呢?讀到這裏,就含混不清。在“同”前加一個“她”字,語意就清晰了。

(2)梳理——由主幹到枝葉逐步檢查。先縮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化簡後,留下句子的主幹(即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然後檢查句子的主幹,再檢查附加成分是否有語病。此法能迅速地確診句子的搭配不當、成分殘缺、語序不當等病因,實踐中最常用。如:同學們以敬佩的目光注視着和傾聽着班長的`報告。

[辨析]此句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同學們……注視着和傾聽着……報告”,“注視着”同“報告”搭配不當。應改爲“同學們以敬佩的目光注視着班長,傾聽着他的報告。

(3)類比——用同義詞替換,關聯詞替換、仿照原句造句等比較法來檢查語病。如:我們交流了意見,心情舒暢了許多。

[辨析]用同義詞“交換”替換“交流”加以比較,“交換”比“交流”通暢,合乎習慣。

(4)分析——從事理上進行分析,檢查是否自相矛盾和符合邏輯。

如:清晨,雄雞報曉三更時,我起牀了。

[辨析]“清晨”與“三更”不是同一時間,前後矛盾。

[過渡]辨析病句的方法已經教給在座的各位,相信大家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好,下面的時間就交給大家實際操練一下。

二、學生活動一:辨析病句病因。(5分鐘)

先告訴學生病句的常見類型,給出典型的病例(每類3-5句,共25個例子),指導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先辨析後歸納出各類病句的病因。(每一類型交由一個小組去分析研究,活動最後環節由小組派代表上臺來交流研究成果,其他小組可質疑或提出不同看法。)

病句的常見類型。

(1)成分殘缺 (2)搭配不當 (3)語序不當 (4)指代不明

(5)否定不明 (6)詞語誤用 (7)不合邏輯 (8)重複堆砌

(9)一面與兩面不對應 (10)並列不當

應該指出:病句的病因並不是單一的,分類的界限也不是非常分明,以上的分類主要是爲了便於學習,利於掌握。

☆學生活動一:

(1)搭配不當

例1:我們的校長常常接待許多學生家長的來訪和來信。(動賓搭配不當,賓語是並列的兩項,“接待”可和“來訪”搭配,刪去“和來信”。)

例2:他的無畏精神時刻浮現在我的眼前。(主謂搭配不當,“精神”與“浮現”不搭配。)

例3:我們堅信,有那麼一天,中國的農業會成爲發達的國家。(主賓不搭配,“農業”不能成爲“國家”,應改爲“中國會成爲農業發達的國家。)

例4:只要增加投入,才能使糧食生產穩步增長。(關聯詞搭配不當,“只要……就”、“只有……才”。)

例5:秋天的香山是個美麗的季節。(主賓不搭配,可把“季節”改爲“地方”。

(2)成分殘缺或多餘。

例1:聽了校長的報告,使我受到極大的鼓舞。(缺少主語。應去掉“使”。)例2:我們正在努力爲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謂語殘缺,句末加上“而努力”才通順。)

例3:市政府嚴肅處理了水泥廠擅自提價。(賓語殘缺,句末補上“的做法”才通順。)

(3)詞語誤用。

例1:老師爲了培養我們,可真是廢寢忘食,處心積慮。(詞語感情色彩與句意不合)

例2:今年的產量減少了一倍。(數量減少不能用倍數,應改爲“一半”或“百分之五十”)

(4)指代不明

例1:張老師纔到我校,許多老師還不認識。(到底是誰不認識誰?不明確,應在最後加上“他”)

例2:小明和小華的同學來了。

例3:蒐集史料不容易,鑑定和運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國過去的大部分史學家主要力量就用在這方面。

(5)語序不當

例1:博物館展出了幾千年前剛出土的文

例2:她做了兩個丈夫喜歡的菜。(賓語的修飾語語序不當,產生了歧義,出現了“兩個丈夫”的語義不清的錯誤,應把“兩個”調到“菜”的前面。)

例3:趙老師親切地走過來對我說:“你要注意保護視力啊!”(修飾語語序不當,“親切地”與“走過來”應對調。)

例4:這裏的情況,對於我們已經很熟悉。

(6)否定不當

例1:這悲壯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不感動得流淚呢?(反問句中的否定詞要注意,這句話最終表達了否定的意思,與本意正好相反。應把其中一個“不”字去掉。)例2:春運期間,爲防止類似的交通事故不再發生,有關部門加大了監管與督查力度。

(7)成分重複多餘

例1:你交來的稿件,正在進行排版。(刪去“進行”)

例2:王總和李經理多次反覆論證這套技改方案。

例3:爲精簡字數,我們不得不把這篇文章略加刪改一些。(附加成分多餘,“一些”與前面的“略加”重複,可刪掉一個。)

例4:文藝百花園奼紫嫣紅,萬紫千紅,氣象萬千。

(8)自相矛盾或不合邏輯

例1:中國長城是世界上沒有的奇蹟。(既然世界上都沒有,那中國怎麼又有呢?應把“沒有”改爲“僅有”)

例2: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先在全班後到全校)例3:一天一夜沒停的吵鬧聲又響起來了。

例4:五一期間,我校全體九年級學生基本全都沒有休息,在家認真複習。

(9)一面與兩面前後不對應。

例1:有沒有堅定的意志,是一個人在事業上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前後不呼應,前面的主語是正反兩面的意思,後面的賓語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前後不呼應。)例2: 團結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關鍵。

例3:具有健康的體魄,是關係到一個人能否取得優異成績的基本保障。

(10)並列不當

例1:這個商店出售飲料、汽水和啤酒。

例2:參加這項活動的都是共青團員和中學生。

三、學生活動二:學習修改病句。(15分鐘)

修改病句的主要方法:

(1)增——殘缺的成分要增補上

(2)刪——重複多餘的詞語要刪除

(3)調——語序不當的要調整

(4)換——搭配不當的詞語要更換

對於病句的考查,有時不限於辨析,而是進一步,要求修改。修改要以辨析爲前提。我們通過辨析查明瞭病因,然後便可根據病症,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改。

應當注意的是,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變句子的本意。尤其應該注意,能調整語序的就不能增刪,能改動一處的,決不能改動兩處,改病句也應簡要、高效。修改病句的原則是:對症下藥、原意不變、多就少改。

☆學生活動二:學生在辨析病句病因的基礎上對上一環節中的病句進行修改。答案在以上的環節中已有所體現,此略。

四、經典會考題回放。(學生活動三:12小題,10分鐘競賽)

1、(02年)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D )

A.看到義務工作者們全心全意爲“九運”忘我地工作,使我很受教育。(主語殘缺,可刪去“使”或在“使”前加“這”。)

B.青年歌手黃小芳的歌聲,清亮、甜美、樸素、親切,煥發着泥土的芳香。(搭配不當,“樸素”“親切”不能修飾“歌聲”,“煥發”不能與“芳香”搭配。)

C.父親從頭到腳凝視着面前的兒子,激動得熱淚盈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不合事理。“凝視”是指“視線不動地看”,而“從頭到腳”則是移動了的,前後矛盾,應改爲“打量”)

D.世界盃足球門票上最爲顯眼的是位於門票右上方的激光全息防僞標誌。

2、(03年)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 )

A.把北山建設成省級森林公園,是當地政府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程。

B.發電站每年的發電量,除了供應給杭州使用外,還向上海、南京等地輸送。(搭配不當)

C.自編自演的課本劇在發展個性、引導學生閱讀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成分殘缺)

D.街道希望通過多種渠道,大力開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違法犯法。(否定不當,應改爲“防止青少年違法犯法”)

五、學生活動四:教師指導學生小結。

六、佈置作業

(1)各地會考病句題彙編

1、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 在建設三峽大壩的過程中,無論工人們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他們卻能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B. 在列車長粗暴的干涉下,使愛迪生在火車上邊賣報邊做實驗的願望破滅了。

C.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在香港演出大型音樂舞蹈《我的夢》,受到觀衆的熱烈歡迎。

D. 爲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彈,市領導要求各單位進一步加強管理,制定嚴密的防範措施。

2、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 能否推進素質教育是保證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條件之一。

B. 學校新的領導班子健全並建立了一整套班級管理制度。

C. 這次會議規定每一位發言者的發言時間最多不能超過30分鐘。

D. 關注野生動物的生存權,是很多國家動物保護法中的重要內容。

3、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 老師慈愛的笑容和親切的話語時時浮現在他的眼前。

B. 只有不斷學習,努力鑽研,我們的學習成績就會提高。

C. 經過反覆推敲,他終於找到了解決和發現問題的好辦法。

D. 這句話的後面,包含了多麼豐富的關懷和祝福啊!

4、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 爲了防止這類事故不再發生,我們必須採取有效措施。

B. 大學聯考失敗,小鏡傷心極了,他多麼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這無限的苦惱啊!

C.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人類就一直面臨着兩種挑戰,一是來自人類本身,一是來自大自然。

D. 考生在考場上專心答題,而場外的老師和家長無時無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5、下列句子有語病的一項是()

A. 內江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勞動力資源豐富,是商家投資的沃土。

B. 通過“告別網吧”的主題班會,讓同學們受到很大的觸動。

C. 《現代漢語詞典》是一本在歷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起着引導規範漢語作用的重要詞典。

D. 草長鶯飛的季節,我不禁懷念起遙遠的江南水鄉。

6、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 經過大家的努力,使我們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

B. 是否有“以農民爲本”的理念,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C. 手機作爲科技進步帶個人類的新工具,本身並無利弊對錯。

D. 即使一直沒有試驗成功,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

7、修改病句:

(1)她的畫簡潔明快,跳動着青春的氣息,一直都是同學們喜聞樂見的。

(2)齊暉的這篇作文,結構嚴謹,語言流暢,在全市作文比賽中把它評爲了一等獎。

(二)學生寫心得體會。

必備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積累詞語,掌握“囿”“鈸”“招徠”“鐵鉉”“餑餑”“秫秸稈”“隨機應變”“合轍押韻”“油嘴滑舌”等詞的讀音、詞義。

⑵瞭解作者及其對吆喝的品味分析。

2、能力目標:

⑴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文意,學習作者合理介紹說明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

⑵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寫“吆喝”時的內在情感。

⑶積極開展記錄街頭吆喝聲並整理的語文活動,爲搶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3、德育目標:

樹立文化大觀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動人底蘊,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結構,學習作者剪材組材的技巧。

2、品味語言,理解作者的內心感受。

【教學難點】

開展語文活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2、討論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街頭吆喝錄音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積累字詞,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語訓練,揣摩描寫吆喝的語言,體會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體驗與反思,記錄整理家鄉的吆喝聲,爲拯救文化遺產做貢獻。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一年四季,一天從早到晚,你聽到街上的吆喝聲了嗎?請大家模仿一下。(學生自由發言,表演)這是老師收集的吆喝聲,我們來聽聽,看誰學得最像,最有蘊味。(教師播放街頭吆喝錄音帶,學生品評)

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一篇專門介紹街頭巷尾經常回蕩着的吆喝聲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記者、作家、文學翻譯家蕭乾先生的《吆喝》。

街上每天都有“民間藝術家”免費演出。那或悠長或短促或生動或沙啞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樂。這不,在蕭乾的筆下,街頭吆喝就有了動人的意蘊。

吆喝聲,是“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如果時光倒流,在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可以聽到商販叫賣的各種吆喝聲。如今,這些清脆悠揚的叫賣聲大多已經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但聽一聽蕭乾的《吆喝》,依舊能引發我們無盡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彷彿都隨着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

囿(yu) 鈸(bō)招徠(lái)鐵鉉(xuán)

餑薺(bí qí)秫秸稈(shú jiē ɡǎn)

2、學生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生1: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認爲“世間萬物皆學問,零零總總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連街頭吆喝都能寫得如此有滋有味,確實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閱讀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生3:如今有一種大文化觀,吆喝也是一種文化,對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對文化的賞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語言介紹了舊北京街上動人的一景,使人彷彿置身於街市,吆喝聲不絕於耳。

教師總結:本文介紹了舊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種吆喝聲。圍繞吆喝聲,介紹了吆喝聲所代表的經營品種、介紹了各種吆喝聲的具體內容、表現方式以及音韻節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學生精讀課文,對文章進行圈點勾畫,提出疑難問題。

2、就疑難問題小組成員展開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如有同學不能解答的疑問,以提交紙條的形式向老師提問。

3、教師總結歸納共性問題,並板示,全班共同討論解決。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⑴課文的總體結構是怎樣的?作者是如何介紹繁複多樣的吆喝聲的?

⑵爲什麼介紹“從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時主要介紹賣什麼而很少介紹怎樣“吆喝”?這會給你什麼樣的啓示?

⑶爲什麼“我”聽到“賣蕎麥皮”的吆喝聲會嚇個馬趴?這一定是誇張嗎?

⑷全文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酌情點撥。

明確:

⑴理清行文思路,劃分文章結構時,一定要注意語段之間的銜接過渡語句,它們像路標一樣,標示作者的思路。閱讀時要搞清楚它們承轉了哪些內容。如本文銜接過渡的語句有:

①“囿於語言的隔閡,洋人只能欣賞器樂。其實,更值得一提的是聲樂部分──就是北京街頭各種商販的叫賣。”這一句很自然地將話題由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轉到口頭叫賣,扣住了文章標題“吆喝”。

②“可夜晚過的,並不都是賣吃食的。”從賣吃食的轉而談論三種夜間吆喝:唱話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賣的貨色自然都不同。”從“一日”轉到“一年”。

④“叫賣實際上就是一種口頭廣告。”是對吆喝的一種評論、概括。對吆喝的敘述介紹自此開始轉向對吆喝的評價品析。

基於以上分析,課文的總體思路是這樣的:課文先從北京商販運用“樂器”招徠顧客寫起,轉到口頭叫賣,第4段總領全文,“我小時候,一年四季不論颳風下雨,衚衕裏從早到晚叫賣聲沒個停”一句從兩個方面爲全文立下了“主腦”。一是“從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從早到晚”的順序,作者介紹了“大清早賣早點的……然後是賣青菜和賣花的……白天就更熱鬧了……到了夜晚的叫賣聲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順序,作者介紹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各種不絕於耳的吆喝聲。最後,作者又介紹了各種吆喝的主要內容、聲調變化、音韻節奏,使讀者對這吆喝有了較爲全面深入的理解。經過作者的精心組織,紛紜雜亂的吆喝聲頓時“秩序井然”。

全文結構圖如下:

⑵在這一部分只介紹了“賣餛飩、賣硬麪餑餑、算卦、乞討者、賣柿子、賣糖葫蘆等多種吆喝聲,其餘的都只簡單介紹賣什麼。因爲各種吆喝實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無必要一一介紹,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賣者,讀者自能體味到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於是作者只是擇其要者加以簡介。同時在最後四段對種種吆喝聲做了一番歸類概括的工作。

從全文看,作者有較高的對材料加工裁剪的寫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紹說明紛繁複雜的事物,本文爲我們做出了示範。

⑶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聽那種忽高忽低的”,對賣荷葉糕的吆喝聲“特別害怕”,所以當有人在背後突然發一聲喊,自然很可能會“嚇了個馬趴”。這樣寫也有一些幽默調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來,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蕎麥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風趣。

⑷在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出的是愉悅和懷想,那種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仍忍俊不禁的情態也流露在字裏行間。

四、品讀課文,揣摩語言,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教師提示:

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寫的,特別是描寫吆喝的語句,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試找幾例,仔細品讀,體會其中的意味。

教師可就語音、語調、語速以及動作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視作品中有關吆喝的片斷供學生觀摩。

學生自由表演,其餘同學評點。

教師也可選課文中的例子示範,如“餛飩喂──開鍋!”“硬麪──餑餑”“行好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兒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滷煮喂,炸豆腐喲”……

2、品味本文語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動幽默的特點:

學生自選例品評。

如:“白天就更熱鬧了,就像把百貨商店和修理行業都拆開來,一樣樣地在你門前展銷”運用生動的比喻,形象再現了街頭的熱鬧。

“‘算靈卦!’我心想:‘怎麼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語言寫出了兒童特有的心理。

“我對賣蛤蟆骨朵兒(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買得起,花上一個制錢,就往碗裏撈上十來只;二是玩夠了還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們怎麼沒在我肚子裏變成青蛙!”風趣的言語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頑皮和幼稚。

五、課堂小結,遷移拓展

同學們,聽馮驥才先生這麼一介紹,還真讓我們咂摸出吆喝聲的一些味道來。吆喝是一種口頭文化,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聲音將被淹沒在都市的喧囂聲中,我們應搶救這種具有獨特價值的傳統文化,請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開展對街頭吆喝聲的調查記錄工作。然後對所蒐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調查方法,有問卷調查、訪問座談、查閱文獻、攝影錄像等。

以四人一組爲宜,以論文的形式上報自己的調查結果。

六、佈置作業

1、把文章改寫成一個相聲腳本,然後在班內表演。

2、課後蒐集整理街頭吆喝聲,體味“吆喝”的韻味。

【板書設計】

必備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並理解13個新詞語。

2、學習運用關聯詞“不但……而且……”,瞭解與之用法相似的關聯詞“不但……還……”“不僅……而且……”等。

3、能正確理解每個自然段主要意思,能找出重點詞句。

4、能流利地朗讀課文,可以選擇一段背誦,有各自的感受。

5、瞭解趙州橋是世界聞名的石拱橋,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它的設計和建造是建橋史上一個創舉。

6、結合紹興的“橋文化”,激發對具有濃厚江南風情的石橋的探究興趣,培養孩子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趙州橋簡圖一人一張

教學設計流程:

一、師生對話,激發興趣

我國有許多世界聞名的古代建築,同學們知道哪些?老師知道哪些?比比誰說得多。

(長城、故宮、布達拉宮……)

趙州橋也是我國著名古代建築(寫課題),它是怎樣一座橋呢?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根據注音讀通課文

2、自學生字,要求能讀會字

3、把課文中不理解的詞畫出來

4、想想如果請你說一句話介紹趙州橋,你打算說哪一句?

三、組織交流,字詞點拔

1、聽寫生字→發現錯誤→將自己出錯的字正確書寫在黑板上→教師指導→讀記→酬情抄寫

2、交流不理解的詞,教師巧作點拔,讓學生相互幫助解決問題。

3、你準備了哪一句話介紹趙州橋?爲什麼?

——由“重點句”導入“重點詞”

4、學習單元提示,初步瞭解“重點詞”的概念。

四、再讀課文,找重點詞

1、逐段讀,逐段找;充分讀,細心找,說出理由,意見不強求一致,同學們聽後想一想,選你認爲最恰當的一個畫出來。

2、統計畫下的詞,支持率最高的詞由教師書寫到黑板上。

世界聞名

創舉

美觀

寶貴

五、精選練習,鞏固字詞

1、練寫生字,自己選擇詞語抄寫數遍。

2、選擇一個自然段熟讀成誦。

3、收集趙州橋的相關資料,預備交流。

六、研讀課文,自由感悟

1、分發簡圖,說明要求

各自學習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寫。

建造年代:

設計師:

建築特色:

設計亮點:

歷史意義:

你的評價:

2、用視頻投影儀展示研讀成果。一邊展示,一邊請學生自己上臺講解,交流。

3、有關趙州橋的多媒體資源展示,學生收集的資料交流。

六、綜合實踐

播放紹興橋文化相關資源,選紹興的一座橋,製作圖文並茂的卡片以備展示。

七、聽寫詞語,選擇造句

八、再讀課文,背誦片斷

九、交流卡片,展示評優

十、作業指導,完成習題

重點:關聯詞:不但……而且……

十一、質疑:

初讀課文時不理解的詞,現在仍不懂的,請提出來。

必備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通過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思路。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當“冬天”一詞進入你的腦海時,你會產生哪些聯想?(請學生各抒己見)

我們的省會“濟南”的冬天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隨着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去領略“濟南的冬天”。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簡介作者、作品

老舍,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代表作有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鬚溝》等。本文寫於1931年春。

2、詞語教學:讀背“讀一讀、寫一寫”結合課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並分析

(1)、濟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讀了課文後對濟南冬天的印 象填上去,並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內容加以印證。)

(2)、作者通過描寫什麼來表現濟南的特點?(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讀 課文

要求用普 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初步誦讀課文。閱讀時進行課文的整體把握,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問題:

——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這些景物各有何特點?濟南冬天的總體特 點是什麼?各段描寫之間有何關聯?

全班集體研討,各抒己見,互相補充,明確課文主 要內容,並且依照課文的脈絡,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濟南的冬天的主要內容。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鑑賞創新。

1 、自由朗讀,思考問題:

a.爲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b.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麼角度寫的?

c.第1小節與第2、4、5小節之間有什麼關係?

d.文中滲透作者對濟南的冬天什麼樣的感情?

e.標題可否換爲“冬天的濟南”?

(四人小組討論)

[明確](b.c.d.略)

a.濟南的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天氣“溫晴”; 濟南天是慈善的,有美麗的山景;冬天水不結冰,水是綠色的。四面環山,像在“小搖籃裏”。

e.不可以。因爲“濟南的冬天”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濟南”目的在於讚美“冬天”這個特定時令的濟南 。

2 、研讀第2—5小節: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四人小組討論)

a.文中寫了三幅山景圖,還寫了水色,各突出了什麼特點?(抓關鍵詞概括)

b.三幅山景 圖之間有什麼關係?

c.四幅景物圖你最喜歡哪一幅,爲什麼?

(四人小組討論後明確)

[明確]

a.陽光朗照下的山——溫靜;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城外的遠山——淡雅。水色——綠。

b.第一幅圖是總寫,第二、三幅圖是具 體寫。

五、課堂總結。

課堂小結:文章先與北平、倫敦、熱帶作對比,突出濟南天氣“溫晴”的總特點;然後具體描繪濟南的 冬天特有的景緻,寫山景寫了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城外的遠山,又繪水色,處處滲透對濟南冬天的喜愛。

六、佈置作業。掌握字詞。

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總特點:無風,響晴,溫晴——貫串全文

對濟南的總感受:“溫暖安適”的“理想境 界”

陽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一幅淡雅的水墨畫

城外遠處的山如詩似畫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綠,襯托水之清澈、透明

標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