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設計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14篇

設計2.53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羚羊木雕》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14篇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思想感情,以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啓示。

2、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準備】

預習、查字典掃除文字障礙;誦讀全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背投大電視,音響,網絡。

【教學活動及設計意圖】

〖學習過程

感受→朗讀→探究→領悟→聯想遷移

〖教學設計

(課前播放動畫片《朋友》,以渲染氣氛3分鐘)

一、導入

主持人:剛剛升入中學的我們,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我們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我們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開場白之後,大屏幕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抹(mǒ)眼淚 攥(zuàn) 樹杈(chà) 寒顫(zhàn)

怦怦(pēng pēng) 逮着玩(此處逮 dǎi,不念 dài)

三、整體感知 角色朗讀

(播放學生自拍自演的課本劇錄像6分鐘)

大屏幕投影: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後,進一步引導同學思考:在這場矛盾衝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播放“情節示意圖”並講解)

分角色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於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

評價標準:重音 語氣 語速……

角色:媽媽 故事敘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萬芳 萬芳媽媽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着 十分嚴厲

媽媽的語氣:咄咄逼人 堅定

孩子的神態:低着頭不敢看 一動不動

孩子的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哭着喊了起來

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學生評價時,主持人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主持人小結: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四、探究 合作

大屏幕投影:

1、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爲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2、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3、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展示個性。教師指導,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五、結束語

主持人總結:《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衝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爲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課後播放歌曲《朋友》,在動聽的音樂聲中下課)

六、佈置作業

【教學自評】

自評指標 自評等級

A B C D

目標能體現新教學理念(“三維度”)、學生達成度高。

課型把握確切,內容設計合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課堂結構清晰嚴謹、有節奏,教師“主導”作用明顯。

媒體使用適時適事,效果顯著。

學生參與度高、氣氛活躍,師生互動。

【教學後記】

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這很容易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並錄製下來在課堂放映,更能讓學生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採用這些活動形式,學生能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學習圈點勾畫的精讀方法。

2、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

3、學會正確的理性的處理好家庭、親情及友情的關係。

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體會文中的情感,樹立正確的父母觀和子女觀,建立理解和信任的關係。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

教法學法:

1、自主、合作、探究;勾畫圈點法、朗讀法、辯論法;

2、第一課時側重於“讀”;第二課時側重於“論”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課前播放無印良品的歌曲《朋友》。

白鬱金香是一朵代表友誼的花。友誼是冬日裏的一縷陽光,讓飢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友誼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讓瀕臨絕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誼是一首飄蕩在夜空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由友誼引發的'故事——《羚羊木雕》

二、檢查預習

抹淚攥着逮着玩怦怦樹杈寒顫臉頰

三、學習新課

1、速讀概括

速讀課文,文章圍繞羚羊木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2、資料助讀了解“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非洲藝術家用一種黑色硬木雕刻成的羚羊形狀的工藝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陸具有代表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工藝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很高。非洲很多國家元首出訪或歡迎來訪的客人大多喜歡送木雕。

(從這段話中,我們知道了羚羊木雕是十分珍貴的。)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下面我們分角色朗讀追問木雕、要(收回)木雕兩部分。

思考文中的人物在這件事中表現了怎樣的性格特徵,據此揣摩人物的語氣,先試模擬不同角色朗讀。(旁白、爸爸、媽媽、奶奶、我、萬芳、萬芳媽)

4、評價朗讀

注意把握好人物的語氣。

5、分析人物態度、性格

細讀課文,找出每個人物所說的話,從個性化語言體會人物態度、性格。

6、合作探究。

有感情地齊讀文章最後三段,思考下列問題;

(1)寫“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有什麼作用?

(2)“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的含義是什麼?

7、拓展延伸

如果我們有做錯的事或做得不好的事,而且跟父母起了衝突,我們該怎樣做?

第二課時

1、分角色朗讀

小組展示分角色朗讀。

2、辯論

在這場家庭矛盾中,誰是誰非,你是怎麼認爲的?我們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來,進行一場以“羚羊木雕是否應該要回來”爲主題的辯論賽吧!

辯論的規則、方法:將學生分爲兩大陣營,一方代表父母,主要觀點爲“應該要回羚羊木雕”,一方代表“我”,主要觀點爲“不應該要回羚羊木雕”。

辯論要求:注意觀點明確,擺事實,講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根據自己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說話的分寸。

3、深入探究

(1)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我要回了羚羊木雕。我認爲自己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那麼,這件事究竟怪誰呢?(我們看問題要一分爲二,可以採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考慮這個問題。)

(2)你覺得怎樣處理會更好?

(3)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或我們應該汲取什麼教訓?

4、小結

生活如大海,一個小小的矛盾也會激起層層風波,使家的港灣不再寧靜。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呼籲父母理解的同時也應努力地去理解父母,唯有這樣,在風浪中漂泊的滿載着理想與希望的那葉方舟才能順利地到達溫馨的港灣。

5、佈置作業

相信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和遭遇吧,現在請你寫一寫自己在家庭中遇到的類似的傷心事。

板書設計:

羚羊木雕

張之路

王雪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3

教學構想

家庭和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們的現實社會生活中,親朋之間,同行之間,同學之間互贈東西,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具有特別的意義,但如果就此演化成一段終生痛苦的經歷,一個難以癒合的傷疤,一條很難填平的鴻溝,豈不悲哉?兒童文學小說《羚羊木雕》所展示的正是這一生活的側面。捧讀全文,作者的情感觀非常鮮明:雖然孩子們的年幼,但不能傷害他們的心靈;作品的價值觀含蓄地告訴我們:尊重,是處理好人稱關係的法寶。

小說語言樸實、符合人物身份;情節集中,波瀾起伏;插敘巧妙,結構緊湊;視角新穎,讀來真切;感人渲染與烘托手法的運用,有力地突現了故事的矛盾及人物的心理。小說的這些寫作上的亮點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範本。因此,在教學中單純地把《羚羊木雕》作爲記敘文來教,顯然是不夠的,還應當按小說的特點來進行閱讀指導。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進行基礎訓練。

2、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圈點勾畫、批註及編寫文段序號的閱讀方法。

3、指導學生學習文章常用的記敘方法和描寫方法及其作用。

4、啓發學生品味文章含蓄的語句及文中所隱含的作者情感傾向,讓學生同作品展開心靈的對話。

教學重難點:作者的情感觀和作品的價值觀的探究。

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分5個板塊。

教學課時: 兩教時

教學過程:

一 教 時

一、悟讀一篇文章

1、教者簡述,快速導入。同學們!我相信大家對家庭和學校生活並不陌生,對

發生在家裏的一些事也一定熟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就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小說,文章究竟寫了一件怎樣的事?它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讓我們一同走進《羚羊木雕》……(教師屏幕展示或板書課題)。

2、初步感知,概括大意。①學生邊讀邊勾畫文中的生字詞,再展開查字詞典

比賽。如生字:怦、杈、攥;詞:自作主張、形影不離、合二而一、滿不在乎、仗義、怦怦等。②提問:文章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讓學生用“文章講述了 的故事。”的句式說話,提示學生從多角度或由抽象到具體表述,教師屏幕展示或板書學生表達的內容,如:

a、 文章講述了“我”做了一件多麼不光彩的故事。

b、文章講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

c、 文章講述了爲一件工藝品而鬧得一家人很不愉快的故事。

d、文章講述了由一件羚羊木雕送了人而被迫要回的故事。

e、 文章講述了“我”把父母送給自己的羚羊木雕送給了好朋友萬芳,父母要我去把它要回來的故事。

………………

3、深入情節,總理思路。①學生逐段速讀,編寫文段序號並標出文中回憶

開始和結束的句子。②提問:回憶部分從敘述方式的角度看屬哪種順序?(點撥:插敘,即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中心事件有關的情況)插敘這一內容有何作用?(交待故事的來朧去脈或“我”送東西給萬芳的原因等)。③教師在上述提問的基礎上相機簡介小說的有關知識(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情節過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並提問:全文按情節可分幾部分?各部分寫了什麼內容?學生前後討論,自由發言,教師屏幕展示或板書(1—16段故事的開端,寫媽爸追查木雕的下落,17—25段故事的發展,插敘“我”同萬芳的友誼,26—28段故事的高潮,寫“我”被迫要回木雕)。

二、說讀一些對話

1、提問:小說人物鮮明生動,那麼文中寫了哪些人物?(6人)學生尋讀課文,

用浪線劃出人物的語言描寫句。2、提問:從這些對話的語句中,你認爲這些人物有何特點?學生感知人物,並用“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媽媽、萬芳、“我”是 的人”的句式說話,提示學生儘量用文中的詞語或短句多角度表達,掌聲鼓勵,教師據此順勢點撥,屏幕展開或板書。

如:a、媽媽是一個嚴厲的人。(或重財輕義)

b、爸爸是一個冷酷的人。(或嚴肅、冷漠、重財輕義)

c、萬芳媽是一個比較潑辣的人。(或性格粗暴)

d、奶奶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

e、萬芳是一個寬容大度的人。(或仗義、純真)

f、“我”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或重友情、純潔)

三、品讀一批詞句

1、提問:文中有哪些疊詞?有何表達作用?同學們用圈點標示,找一找,聯繫語境說一說。讓學生用“表現了 。”的句式說話,學生各自擬寫答案,舉手發言,掌聲鼓勵,教師乘機提示,屏幕展示或板書,如:

怦怦:表現了我心情緊張。

緊緊:表現了媽媽一定要把事情弄清的神態。

靜靜:表現了爸爸的嚴肅與冷漠。

愉愉:表現了“我”的害怕與無奈。

嘿嘿:表現了萬芳的爽直。

慢慢:表現了我心情沉重。

呆呆:表現了“我”心情難受,說不出話。

2、引導學生討論“理解探究”第三題(題目見教科書66面),學生舉手發言,教師乘勢點撥,屏幕展示或板書。如:

a、“抗拒”比“拒絕”的語氣更強調,表明爸爸的態度很堅決。

b、“逼”字形象地表明瞭“我”極不願意向萬芳討回“木雕”的心理活動。

c、“努力”一詞表明“無”失望之深和痛苦之深。

d、這裏用“冷冷的”月光襯托“我”痛苦的`心情。

二 教 時

四、演讀一遍課文

1、角色分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萬芳的媽媽各一人,敘述部

分由一人朗讀。(學生自薦,如學生多,可由師生推薦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

2、朗讀要求:①用普通話;②語氣要適合人物特點;③聲音響亮;④吐字清楚;

⑤不錯讀;⑥不漏讀;⑦停頓適當。

3、登臺演讀,掌聲鼓勵。

4、演讀完畢,師生點評。

五、探讀一組問題

1、展示問題,學生默讀。問①用一盒糖去換回羚羊木雕,不也算是一種解決

矛盾的好辦法嗎?爲什麼“我”卻不願意呢?問②文章結尾說:“這能全怪我嗎?”應該怪誰?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麼處理?問③你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是怎麼處理的?問④你想對文中的爸爸、媽媽說點什麼呢?

2、分組討論,代表發言。針對問①讓學生用“因爲我認爲 。”的句式。針對問②用“應該怪 因爲 。”的句式表達;針對問③用“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我是這麼處的 。”的句式,針對問④用“爸爸、媽媽,我想對你們說 。”的句式爲開頭說幾句話。(掌聲鼓勵)

3、學生互評,教師頒獎(獎品爲賀卡等)。

4、要點歸結,回扣全文(a、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了一個充滿友愛的,少年的心靈

世界,讓他們崇尚友誼,珍惜友情。b、以爸爸爲代表的成人世界裏,家長們疼愛子女,卻不懂得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在他們身上存在着較嚴重的重財輕義的思想行爲,以致在成人和孩子間挖下了一條深深的“代溝”。c、我們聽到了孩子們在向家庭、學校和社會發出強列的呼聲:給孩子一個廣闊自由的天地,填平兩代人之間的鴻溝!)

【全課板書呈現】

悟讀一篇文章——概括內容

說讀一些對話——感知人物

品讀一批詞句——賞析妙要

演讀一遍課文——體驗情景

探讀一組問題——凸現互動

教學後記

《羚羊木雕》是一篇老課文,人教版曾兩次改版,都沒有刪除,這次鄂教版教材又將該文選入,可見這篇小說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再從鄂教版《教參》中的“教學建議”看,要求兩教時授完,說明教學的層次已經提升。那麼如何讓學生與作品進行心靈的對話?力求體現探究、自主、合作的課標精神,就顯得尤爲重要。在教學中,筆者主要是從以下幾點考慮的:

1、抓學生勤於動手動腦的訓練,培養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

2、抓學生的讀說訓練,培養學生學習語言和組織語言的能力。

3、抓學生的思維發散訓練,培養學生的探究、自主、合作的能力。

4、抓文體特點進行閱讀教學指導,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以上不足,肯請同仁們提出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掌握圈點勾畫等讀書方法。

2、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理感受,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組織學生辯論,引導學生多角度的分析問題,學會處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並學會和家長溝通。

教學重點:

在整體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把握要點,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傾向。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聯繫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的課文《羚羊木雕》,請同學們齊讀課題,你從《羚羊木雕》這個題目中提取到什麼信息?

學生交流。

正是因爲羚羊木雕的珍貴,纔有了下面尖銳的矛盾衝突。

二、整體感知:

本文的時間和地點在不斷變換,你覺得文章向我們展示了幾個場景?

課文訴說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小組討論,待會兒,老師找小組代表展示,小組代表的發言就是你們小組共同學習的結果。

(學生討論並展示。)

(老師點撥:插敘寫法。在概括課文內容後,板書。)

過渡語:同學們真會讀書,我們自己就基本讀懂了課文內容,我們把書讀薄了。可是,我們還要把書讀厚,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三、精讀課文:

(一)那麼,你從文章中讀到了什麼?請標出觸動你內心的句子,把你的感慨寫在旁邊。

昨天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同學們已經把自己的體會和感悟寫在了課本上,誰願意先來和我們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讀書心得?

學生展示。

老師注意引導:當學生談到媽媽時,引導學生集中談媽媽,把第一場景談完。注意品析動作、語言、神態、心理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然後纔是我與萬芳的友誼,最後是要回木雕。

在學生談到我與萬芳的友誼時,老師小結:這種友誼真的是很純潔,在我們這篇課文的後面,有一段有關友誼的名言,我把它搬到了屏幕上。

課件出示:

友誼真是一樣最神聖的東西,不光是值得特別推崇,而且值得永遠讚揚。它是慷慨和榮譽的母親,是感情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貪婪的死敵。它時刻準備捨己爲人,而且完全出於自願,不用他人懇求。

(意大利·薄伽丘)

老師再贈送你兩句我們中國的經典:

原車馬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論語》)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漿。(《詩經》)

師:就是這樣的一種友情,正在面臨着嚴重的挑戰。你從索要木雕中又讀出了什麼?繼續談。

過渡:你看,我們又讀出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我們又把書讀厚了。我們能不能把這種體會和感受通過讀書讀出來呢?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下面我們以小組爲單位分角色朗讀課文,看哪個小組讀得最好?

小組內先練習。

小組展示。

四、辯論。

雖然萬芳原諒了我,但“我依然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我做了一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課文最後說:可是,這全怪我嗎?到底怪誰呢?我們馬上就要進行一場辯論。請看屏幕:

辯論提示:

1、我該不該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

2、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應該還是不應該?

3、我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該不該要回?

溫馨提示:

辯論的勝負,決定辯論前的準備:

1、 先決定自己的“立場”,你贊成哪個觀點?

2、充分準備論據。

3、 預測對方可能提出的觀點,考慮如何應對?

先在小組內討論一下。

辯論開始。老師注意小結:現在,我們出現了兩種觀點:一是友誼爲重,不能要回木雕。另一種是太貴重,不應該送木雕。老師作爲一個孩子的母親,我覺得:“友情誠可貴,木雕價也高。”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矛盾?請看屏幕:

如果你是父母,你將如何處理?請你給“我”的爸爸媽媽提出建議。同時也思考,面對這種情況,“我”應該怎麼做?

學生彙報。

老師梳理:溝通、理解、尊重。(板書)

小結:是的,溝通是架起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橋樑。學會溝通,懂得理解和寬容,你的友誼之樹就會長青,使你的幸福之花就會常放,你的生活就會充滿陽光。

齊讀。

五、佈置作業:小練筆

你也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已有了主見。有時候,對某些問題,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事情呢?請你寫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六、班長總結本節課學習情況。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聯繫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啓示 。

教學重難點

重點:目標1、2

難點:目標1、2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進入中學雖然才三個星期,但已經有如春天的小樹一般在慢慢長大,你們的思想在變化、個性在嶄露。你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於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便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書課題)

二、 初讀課文,解決生 字詞。

杈 犄 逮 顫 怦

三、 指導自讀。

1、 讀方法:寫人記敘文,寫人要寫事-何時、何地、何事,寫事可寫完整故事,也可寫片段生活,寫人要寫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現(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內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徵)要從故事情節讀出人物形象。

2、情節 媽媽追查 、逼迫 →爸爸講理由→插敘回憶→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敘交待情誼深厚)。

經過:要收回(木雕貴重)。

結束:收回(不好)。

3、人物:態度(語言、神態、動作)。

各人持什麼態度,這樣做好不好,表現各人如何處事?

爸爸:婉轉、持重沉穩。

媽媽:態度生硬固執。(個性不同,態度相同,只看到物品價錢價值,不知友情更可貴。)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卻無能爲力 。

“我”:重情、軟弱。

萬芳:仗義、明理。

4、“這樣做,不好”(學生在書中找出,並且討論)。

-影響孩子心理,孩子之 間的感情,兩家大人之間的關係。

5、“反悔,能不 能全怪我”?

-我屈從了父母應該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間的`感情。只知木雕貴重,不知有比這更貴重的東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態度簡單生硬。

6、應怎樣處理?

——不收回,或向萬芳母親婉轉說明。

7、汲取什麼教訓?

-小孩子做事應該先同父母商量。

-父親送給女兒時也應講清如何名貴,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轉向萬芳媽媽說一說兩個孩子怎麼要好,提一提交換禮物的事。

8、課文傾向

——不要傷害孩子的心,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應該妥善處理孩子的幼稚行爲。

四、作業。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爲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爲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爲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說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着""十分嚴厲""堅定的說""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說""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着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心裏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爲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敘"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裏,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爲甚麼呢?因爲"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說"。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爲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着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爲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說: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說什麼,可是,他沒有說"。奶奶是長輩,說話還有顧忌,因爲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爲人,左右爲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爲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爲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說,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敘戶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鬆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爲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課後記:在本課中學生們討論比較熱烈,但是抓不到問題的關鍵。應該在平時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引導,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機敏進行辯論的方法。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使學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誠無私的友愛爲貴,正確處理好與同學朋友的關係。

2、理解倒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學會分析記敘文的構架與思路,掌握記敘文寫作的一般規律。

二、難點、重點分析

1、本文記敘了一件什麼事,作者是分幾個階段敘說的?

本文記敘了“我”被迫把送了人的羚羊木雕要回來這件事。全文可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16段)寫媽媽追問起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訴她,已經送給好朋友萬芳了。媽媽、爸爸一起要求“我”把它從萬芳那兒要回來。第M部分(第17段至第23段)回憶“我”和萬芳的真摯友情。第三部分(第24段至第25段)寫奶奶出面干涉,反襯爸爸、媽媽只知東西名貴,卻不顧尊重孩子的友誼。奶奶做不了主,媽媽還是逼着“我”去萬芳家。第四部分(第26段至第38段)寫“我”從萬芳家要羚羊木雕的情形。萬芳把羚羊木雕還給了“我”,並且諒解了“我”,“我”止不住流下了傷心的眼淚。

2、一般的記敘文都是按照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來敘說,而本文卻把發生在後的“查問木雕”放在前面說,把發生在前的“贈送木雕”放在後面說,作者這樣“倒”一下有什麼好處?

答:(1)把故事情節安排在一天的時間裏,借回憶來反映“我”和萬芳的真摯友情,交代贈送木雕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顯得集中緊湊。

(2)文章一開頭就把最令“我”爲難的事擺出來,避免平鋪直敘,能引人入勝。

(3)讓“我”一開始就處在尖銳的矛盾中——一邊是父母逼迫,一邊是極不情願。這樣使全篇敘事有波瀾,有情味。

3、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答:課文選取家庭生活中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思想矛盾。矛盾的焦點是“我”該不該將“羚羊木雕”轉送給自己的好朋友。“我”父母的態度是“那麼貴重的東西不像一塊點心一盒糖,怎麼能自作主張呢”、“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他們逼“我”去要回來,而且說話的語氣是“堅定”、“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兩個“貴重”,有力地反映了父母對羚羊木雕的重視。“我”的態度是:爸爸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我”,而在“我”的心目中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把那隻小羚羊送給了她,並說:“送給你,咱倆永遠是好朋友……永遠!”現在父母逼“我”反悔,“心裏難過極了”,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課文圍繞“羚羊木雕”,通過人物各自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細緻描寫,突出中心,讚美了小朋友們真誠無私的友愛,告械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們的友誼。

4、本文運用了烘托的手法,其作用是什麼?

答:烘托(或襯托),即用一些事物作陪襯來突出某一事物的'手法。可以用人物、也可以用景物來襯托。本文借用景物描寫作爲陪襯,鮮明地表現出人物的心清。當“我”的爸爸媽媽執意要讓“我”從萬芳手裏取回羚羊木雕時,“我”只得違心地去做了這件事。文章寫道:“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顫。路上一點聲音也沒有。”這冷冷的月亮,有力地烘托出“我”當時心情的悲涼。

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速讀測試。

計時快速整體閱讀全文。然後不看原文筆答測試題。按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評分後,計算出三個數據:閱讀速度、理解率和閱讀效率。

計算公式是:

閱讀速度一文章字數÷閱讀用時(分),計算單位是“字/分鐘”。

理解率一卷面得分×100%

閱讀效率一閱讀速度X理解率,計算單位是“字/分鐘”。

1、本文題目是:

2、本文作者是:

3、本文出處是:

4、文中說的羚羊是什麼?

5、我爲什麼要把“羚羊”送給萬芳?

6、“我”把羚羊送給萬芳時,萬芳送給我什麼禮物?7二爸媽爲什麼非讓我把“羚羊”要回來?

A、他們認爲小孩不該送東西。

B、因爲這工藝品十分貴重。

C、因爲“我”沒預先告訴爸媽。

D、他們不知道萬芳是我的好朋友。

8、當“我”從萬芳那裏要回羚羊後,萬芳對我的態度怎樣?答:

9、“我”爲什麼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答:

(二)激疑質疑。

(參閱“難點重點分析”的4道題)

(三)精讀導引。

1、讀一篇記敘文,首先要理清其六要素。此題就是考查對本文情節脈絡的把握的,同時也考查了對文章層次的劃分。應當在理清層次的基礎上作答。

2、體會倒敘引人入勝的作用。

3、這是寫人的記敘文,提煉寫人記敘文的文章中心,應當從分析人物入手,由“人”及“義”,要提煉出通過對人物的描寫,所要表達的意義。

4、體會烘托手法對突出中心的作用。

(四)疑難討論。

參閱“難點、重點分析”的1~4題答案。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感受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2、瞭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知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3、感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傾向。

4、欣賞文章,感悟友情。

 教學步驟:

一、探究環境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文中寫 “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有什麼作用?

指名學生回答,明確(大屏幕顯示)

冷冷的月光烘托渲染的是一種淒冷的氛圍,表現了 “我”因爲反悔而傷害友誼後的傷心、難過和孤單的感情。

知識卡片1: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

環境描寫的作用

一)、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二)、寄託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推動文章情節的發展。

二、概括文中每個人的性格特點

爸爸 說話婉轉、持重沉穩 重財輕義

媽媽 態度生硬固執 重財輕義

奶奶 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卻無能爲力

萬芳 仗義、明理 不讓朋友爲難

萬芳媽 明理、處理問題方式簡單

“我” 重情義、軟弱

知識卡片2:塑造人物形象運用的手法

1、肖像描寫

2、語言描寫

3、心理描寫

4、動作描寫

5、神態描寫

 三、作者在本文中的感情傾向是什麼?

不要傷害孩子的心,應該尊重孩子的情感,應該妥善處理孩子的幼稚行爲。

本文給我們的啓示 :走進生活,學會處事

1、小孩子要從國小會思考,有主見;但不要自以爲是、自作主張,做事應該先同父母商量,尊重他們的意見。

2、父親送給女兒禮物時也應講清如何名貴,要珍藏好;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友情。

3、一家人要多商量,多溝通,多理解,纔可避免許多矛盾。

 四、欣賞美文,感悟真正的友誼

老師配樂範讀 《誰是真正的朋友》

傍晚,一隻羊獨自在山坡上玩,突然從樹木中竄出一隻狼來,要吃羊,羊跳起來,拼命用角抵抗,並大聲向朋友們求救。

牛在樹叢中向這個地方望了一眼,發現是狼,跑走了;

馬低頭一看,發現是狼,一溜煙跑了;

驢停下腳步,發現是狼,悄悄溜下山坡;

豬經過這裏,發現是狼,衝下山坡;

兔子一聽,更是箭一般地離去。

山下的狗聽見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山坡,從草叢中閃出,一下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喚,趁狗換氣時,愴惶逃走了。

等羊回到家,朋友都來了,

牛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腸子。

馬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腦袋。

驢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一聲吼叫,嚇破狼的膽。

豬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用嘴一拱,就讓它摔下山去。

兔子說:你怎麼不告訴我?我跑得快,可以傳信呀。

在這鬧嚷嚷的一羣中,唯獨沒有狗。

……

真正的友誼,不是花言巧語,而是關鍵時候拉你的那隻手。那些整日圍在你身邊,讓你有些許小歡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而那些看似遠離,實際上時刻關注着你的人,在你快樂的時候,不去奉承你;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爲你做事。他們纔是你真正的朋友。

《那些來來往往在生命中的朋友》

生命中總有許多來來往往的人,就像我們走路時馬路上那些過客,有與我們背道而行的,也有與我們走向同一個方向的。

與我們背道而行的,也許我們轉瞬即忘,歲月的風,會把他們吹到我們記憶的邊緣,甚至是我們的記憶之外。

這些人裏有一些是我們的朋友,有很多在我們身後,離我們越來越遠。

有些朋友會陪我們走一段距離,但時間可能不會太長。人生的道路上岔道太多,在每一個路口,我們的選擇都會不同。你選擇了這條路,他選擇了那條路,於是,只有分手。新的道路上,當然還會有新的同行者,新的朋友,也同樣還會有新的岔路口。

正是因爲有了友情,我們才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馨。我們的內心彷彿是一隻因常常積滿憂慮和無奈而倍感沉重的杯子,只有那些爲了友情而伸給我們的雙手,才願意真誠的爲我們倒空這隻杯子,還她快慰和輕鬆。

正是因爲有了友情,我們才能更加感受到做人的尊嚴和光榮。我們的內心彷彿是一本很厚很厚的書,只有那些和我們的心靈撞出了友情之火的心靈,纔會願意打開這本厚書仔細地閱讀和真誠地評註。通過他的評註,我們明白了哪些是該刪除的文字;通過他的評註,我們知道了該怎樣才能用自己的生命之筆創造出不朽的傑作。

在這個世界上,一想到除了親人之外還有人在關心着我們的靈魂,我們的心靈怎能不燃燒?一想到除了親人之外還有人在關注着我們的精神世界,這怎能不使我們感到快樂和幸福?一想到除了親人之外還有人爲我們的.失敗和成就而嘆息和祝福,這怎能不使我們感到驕傲和激動?親情是來自於血緣,而友情卻是來自於蒼茫人海中的一種美妙的機緣,來自於對彼此榮辱的分享和分擔,來自於彼此對對方人格的尊重和對內心的理解。

友情的根植於高尚的精神,而不是植根於低俗的利慾;友情是彼此爲對方吹響的鼓舞前進的號角,而不是相互利用的工具;友情是彼此爲對方美好的情操而唱的讚歌,而不是相互間的哄騙和吹噓;友情是爲了使朋友之間成爲彼此的純潔品行的一面鏡子,而不是爲了使彼此成爲對方惡行的幫兇……

擁有了友情,就如青山擁有了奔騰的小溪;擁有了友情,就如帆船擁有了順風;擁有了友情,乾渴的旅行者擁有了清泉;擁有了友情,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靈魂就不再是形單影隻;擁有了友情,就會有人在我們成功的時候穿過嫉妒的人叢爲我們獻上一束鮮花,在我們失敗痛苦的時候爲我們撫平傷痕。

朗讀後小結:

這兩篇文章讓我們從另外的角度感悟什麼樣的朋友是你真正的朋友,朋友是什麼?友情是什麼?在我們的人生中那些來來往往的人,誰會是我真正的朋友。願同學們都擁有純潔美好的友情!

友誼箴言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五、課堂總結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衝突。應該說,父母和“我”的做法都是有欠缺的。彼此做事時的時候想的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爲逐漸長大的我們,一方面,遇事要學會多思考,“三思而後行”,要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也要跟大人商量好了再做。自以爲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

課下延伸

1、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後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2、課下編課本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積累“逮、攥、怦怦、寒顫、形影不離”等詞語;

2、體會並評價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學會與父母溝通;

4、教育學生學習“我”與萬芳珍惜友情的可貴品質。

教學重點:

1、朗讀表演;

2、體會與評價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學會與父母溝通;

2、學習珍惜友情的可貴品質。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及其步驟:

(一)組織教學:鼓勵學生,調動情緒。

(二)激趣導入:巧用唱歌,創設情境。

借用歌曲《朋友》(周華健)創設情境:這首歌表達了朋友間無比珍貴的友情。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那我問大家,你們送過什麼禮物給朋友嗎?請說說。

今天,我也想送一份珍貴的禮物給在座的每一份朋友,那就是——羚羊木雕。(噓,在哪兒呢?)對了,這不是一件具體的事物,而是當代作家張之路的一篇文章《羚羊木雕》,爲什麼我要把它當作一件珍貴的禮物送給大家呢?因爲它裏面包含着一種特珍貴的感情,這是什麼呢?現在就請大家和我一起走進張之路的《羚羊木雕》,好嗎?

(三)我來自查:檢查預習情況。

1、字詞教學

①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犄角()怦怦()寒顫()樹杈()

攥着()臉頰()反悔()無可挽回()

②根據詞義寫出詞語

像身體和影子一樣不可分離,形容關係密切。()

不跟別人商量,按自己的見解決定。()

對以前答應的事後悔或不承認。()

2、整體感知,思考作答。

①文中的這隻羚羊是怎樣的一件東西?

(明確: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黑色硬木雕成的,貴重的)

②文中主要涉及到了哪些人?

(明確:爸爸、媽媽、我、萬芳)

③圍繞“羚羊木雕”,這些人之間各發生了什麼事?

(明確:略)

④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爸媽、我、萬芳分別是怎樣的人?

爸媽:重財輕義;“我”:珍惜友情;萬芳:仗義明理。

(四)我來表演:分角色朗讀表演,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1、準備活動

①四人一組,一個人做聽衆,三個人分角色朗讀(爸、媽、我);

②注意每人的神態語氣心理性格(應怎樣說,爲什麼這樣說);

③注意人物出場先後順序,該怎樣安排?

④要用上什麼道具,請準備簡易道具。

2、實踐活動:我來表演,你來評。

①注意人物的個性;

②注意人物的神態語言(重音語速語氣);

③評出誰是“最佳演員”。

(五)我來研討:分組,逐一討論作答,要求同學們暢所欲言。

這究竟怪誰呢?我們來看看直接與羚羊木雕有關的人:

①爸媽有錯嗎?

②“我”呢?

③萬芳就沒錯嗎?

(六)我來體驗:希望同學們都能踊躍地各抒己見。

1、我會這樣處理:

①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樣處理這件事更合適呢?會去要回來嗎?爲什麼?

②你遇到過類似的煩心事嗎?請說說。

2、我會這樣分析: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發生矛盾的雙方往往各有各的理由,又不能洞悉自己的不足,你能幫文中的“我”及父母分析分析各自的理由和不足嗎?

(七)我來小結。

1、剛纔我們認真分析了課文,知道了文中人物是如何處理這件事,也闡述了我們自己怎樣處理這樣的事。現在回過頭來看看作者是怎樣的態度傾向?傾向於誰不對呢?這樣寫的目的意義是什麼?

(明確:傾向於父母不對;讚美了小朋友們真誠無私的友愛,含蓄地批評了父母重財輕義的行爲,告誡父母親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們純真的感情。總之,一句話,作者是在呼喚真誠,呼喚友情!)

2、你從文中學到了什麼?請說說。

(八)我來創作:課外作業。

續寫片斷:文中結尾寫到“我”已經把羚羊木雕要回來了,此時父母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呢?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描寫,請同學們寫一個二三百字的片斷文字。

(九)送歌一曲:《永遠是朋友》。

送話一句:童心結朋友,人間見真情——讓我們成爲永遠的朋友

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開放的、生動的、以學生爲主的、令人回味的語文課。

整個課堂非常活躍,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認爲這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分不開的。

新課改標準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給予學生更廣闊的自由空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好的把握全文,不僅僅是要求教師更新觀念、轉變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改變以往教師“要我學”爲“我要學”,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自主探究時,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給學生提供所需的資料及提示相關信息,起着活動的輔助者和組織者的作用。自主學習是基礎,如果沒有學習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是無法做到的。所以,我在教學中盡力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做到樂學、愛學、會學。合作探究也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通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有效的合作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互相啓發、共同探究,在合作中學習,發掘學生潛能,學生從中不僅能夠發現一個個美麗奇妙的世界,還能發現一個個世界中所蘊藏的真諦。

教師更要尊重學生,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要給學生表達的權利、選擇學習方式及學習夥伴的權利。比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我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肯定,沒有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也沒有死死的固定一個答案;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都是讓他們自由組合。

另外,教學時藉助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高度注意。在分角色朗讀時,讓學生演一演,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那種場面真是精彩極了,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角色的思想,還能生動形象的表演出來,課堂上不僅師生對話,學生對話,還和文本作者對話。這樣就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把學語文,變成了一件帶有樂趣的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當然,我這堂課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在“品一品”這個環節應多花些時間讓學生去體會,更好的理解人物。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插敘的寫法。

2、精讀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3、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精讀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教學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以主問題策略構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教學模式】

啓導激趣──整體感知──精讀感悟──拓展延伸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進程及內容】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學觀察及思考 啓導激趣 互動提問。 聽取;談經歷;初步感受。 創設情景,激發閱讀興趣。 整體感知 提出主問題1:講講發生在“羚羊木雕”上的故事?

巡視、指導、鼓勵 速讀課文;

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每個小故事的內容;班上交流。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認識插敘的寫作方法。(訓練歸納能力和口頭表述能力) 精讀感悟 提出主問題2:

我從什麼地方看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媽、爸、我、萬芳……)

巡視引導。

評價激勵。 分組小聲朗讀課文;圈點批註人物的心理、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方法;評價人物;筆記;朗讀展示(1、小組內交流2、全班交流) 認識人物的.描寫方法;瞭解人物態度和性格;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提出主問題3:

假如你是文中的某一人物,請談談怎樣做才能更好處理這件事情?

點評、激勵。

歸納、總結。 獨立思考。 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親情與友誼的關係,培養健康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板書設計】

“我”被逼要回木雕

“我”慷慨地送木雕 (插敘) 交流

羚羊木雕 萬芳和“我”換褲子(形影不離) 溝通

“我”委屈地要回木雕 和諧

=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速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學習插敘的記敘順序;

2、分角色表演,學會品析文中關於心理、動作和語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

3、聯繫日常生活,深刻領會文中所蘊涵的待人處世的道理,學會坦誠且與父母溝通的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通過速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學習插敘的寫作手法;

2、分角色朗讀,學會品析文中關於心理、動作和語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

教學難點:聯繫日常生活,深刻領會文中所蘊涵的待人處世的道理,學會坦誠且與父母溝通的態度。

三、教學課時

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幫助學生疏通文章脈絡,理清記敘文的六要素,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學會插敘的記敘順序,完成教學重點;第二課時以辯論賽爲主,結合文本,幫助學生突破本文難點。

四、教學媒體

幻燈片、關於父愛母愛的圖片、法律資料、背景音樂《最美女兒心》

五、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1、新課導入

同學們,你有最要好的朋友嗎?你們互贈過禮物嗎?我們都明白擁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濃郁的親情則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財福,可是現實生活中偶爾的分歧、衝突,使得純真、美好的友情承受無助、無奈的傷害,這時,我們該怎樣去面對,又會思考些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張之路先生的《羚羊木雕》,去學習文中的記敘順序,感受故事中“我”的無奈傷心甚至眼淚,學會與人坦誠溝通的人生態度。

2、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勾畫文中不理解的字詞及重點字詞

抹、攥、怦怦、樹杈、寒戰、犄角、逮捕等

(2)介紹作者

張之路:1945年生於北京,是我國九十年代以來國內最具影響的少兒小說作家之一,也是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編劇。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的專家、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等。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題王》《空箱子》《羚羊木雕》,電影《霹靂貝貝》《瘋狂的兔子》。曾獲:中國圖書獎一等獎、宋慶齡文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文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國際青少年讀物聯盟優秀作家獎、國際安徒生提名獎。

(3)找出文中共有幾個人物?又圍繞什麼事物發生了什麼事件?理清文章脈絡並瞭解插敘的'作用。

爸爸、媽媽、奶奶、“我”、萬芳、萬芳媽;以羚羊木雕爲中心,以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和我不願要回羚羊木雕爲矛盾衝突,最終讓我們明白溝通的重要性。

插敘:萬芳與“我”之間的友情。作用:這樣寫避免了平鋪直敘,使情節內容集中緊湊,波瀾起伏,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也達到了寫作的目的——含蓄地批評了父母的重財輕友,不理解孩子的心,不尊重孩子們純真的感情的行爲。

3、分析人物形象

分別找出文中對每一個人物進行描寫的句子,包括語言、心理活動等,分析每一個人物,感受他們的性格特點?

4、佈置作業

生活中處處有矛盾,而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對獨立有了越來越多的追求,與父母之間的裂痕也逐漸加深,通過本篇的學習,相信同學們都深有體會,希望大家認真研讀課文,想想這次關於羚羊木雕的風波究竟是誰的錯?羚羊木雕該不該要回來?明確自己的立場,從文中找出符合自己觀點的證據,爲我們下節課的辯論賽做出準備。

(二)第二課時

1、播放關於父母愛的圖片及文章,擴展法律知識,形成觀點。

(1)播放父母愛的圖片;

(2)文章《媽媽的愛》;

(3)補充法律知識:我國的《民法通則》對於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爲能力有明確規定。《民法通則》第十一條規定:18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爲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第十六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根據課文內容,“我”的年齡應在16歲以下,因此,“我”的行爲應該得到法定監護人(即家長)的同意。

2、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討論,選出代表參加這次的辯論賽。

3、雙方展開辯論,提出觀點材料。

論題分爲正反兩方。

正方:羚羊木雕該要回來

反方:羚羊木雕不該要回來

要求:

(1)將全班分爲兩個小組,自由討論,每組派代表出席辯論賽。(注意:如果自己小組代表無法提出有力觀點駁斥對方,可由小組成員幫忙。)

(2)結合課本內容,融合自己的觀點闡述論題。

(3)按照辯論流程有序的進行,不得大聲喧譁。

小結:這次的辯論十分精彩,同學們都各抒己見,踊躍發言。羚羊木雕到底該不該要回來,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我認爲羚羊木雕不該要回來,因爲朋友之間的情誼是無價的。同學們也該學會珍惜友誼。

4、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總結詞:通過兩節課的學習,尤其是這節課開展的辯論,讓大家都明白了溝通的重要性吧!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們都長大了,做事情也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我們已經開始成了“小大人”,但是父母始終還是我們最忠實的監護人,我們也要設身處地爲父母想想,想想他們的感受,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學會和父母、他人共處,學會生活。

作業:將本課的故事講給父母聽,和父母一起想想如果你們之間發生這樣的事,會怎樣處理並探討溝通的重要性,然後寫成一篇小作文,字數不限。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的情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和禮物的關係。

3.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理清結構,正確看待友誼和物質之間的關係。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漸漸地我們都長大了,對許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對學習、對友情,你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有時可能與父母發生衝突,由於他們是大人,所以你只能委曲求全,你免不了傷心、落淚。那麼如何與父母交流呢?今天我們學習的這一課或許對你有一定的啓發。

一、自主探究——預習與交流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犄(jī)角 羚(líng)羊 傷疤(bā) 怦(pēng)怦 兜(dōu)裏

樹杈(chà) 臉頰(jiá) 寒戰(zhàn) 攥(zuàn)着 逮(dǎi)着玩兒

2.解釋下面詞語。仗義:注重義氣。攥:握。寒戰:寒噤,即因受冷或受驚而身體顫動。

3.作者簡介

張之路,1945年生於北京,現爲中國電影集團策劃部編審、一級編劇,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的專家,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主要作品有電影劇本《霹靂貝貝》《魔錶》《瘋狂的兔子》,長篇小說《第三軍團》。

二、閱讀課文.合作與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合作學習,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一)課文朗讀

分角色朗讀,“我”、媽媽、萬芳、爸爸、奶奶、萬芳媽、旁白。其他同學當評委。並說說朗讀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細節。

【交流點撥】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

示例:媽媽——神態:緊緊地盯着(十分嚴厲);語氣:咄咄咄逼人,堅定

孩子——神態:低着頭不敢看(一動不動);語氣: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

【小結】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後,請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

【交流點撥】第一部分(第1—16段):寫媽媽追問起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訴她已經送給好朋友萬芳了。媽媽、爸爸一起要求“我”把它從萬芳那兒要回來。

第二部分(第17—23段):回憶“我”和萬芳的真摯友情。

第三部分(第24—25段):寫奶奶出面干涉,反襯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不顧尊重孩子的友誼。奶奶做不了主,媽媽還是逼着“我”去萬芳家。

第四部分(第26—38段)寫“我”從萬芳家要羚羊木雕的情形。萬芳把羚羊木雕還給了“我”,並且原諒了“我”,“我”止不住流下來傷心的眼淚。

2.文章在講述家庭糾紛時特別講述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插敘。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三)深層探究

1.怎樣才能避免文中這類不愉快事情的發生?

【交流點撥】父母心目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視的是友情,由此而起衝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如果當初父母講明白羚羊木雕怎樣貴重,叮囑女兒好好保管,女兒就不會輕易送人)。“我”也是有欠缺的(倘若女兒事先徵求一下父母意見,也就沒事。可見,小朋友還不大懂事,凡事應該徵求父母意見,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爲)。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

2.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爲媽媽怎樣處理才妥當?

【交流點撥】媽媽如果委婉地跟萬芳媽媽說這件事,勸萬芳媽媽不要責怪萬芳,好好跟萬芳說,萬芳就會把羚羊木雕還給“我”,這樣既可以保護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讓孩子更懂事。

3.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你的看法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兒童的心靈多麼美好,儘管他們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傷害他們的心靈。

孩子的`心靈比任何貴重的東西更加貴重,只知東西貴重,不知孩子心靈貴重,是一種愚蠢的行爲。

(四)語言賞析

本文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形象,總是讓人物自己出來說話、出來行動,用人物自己的言行來說明問題。請認真品析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

1.“那隻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

【交流點撥】用“突然”一詞,一開頭氣氛就緊張起來,表現出媽媽的驚慌,“我”的驚嚇。

2.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戰。

【交流點撥】用“冷冷的”月光襯托“我”痛苦的心情。

3.爸爸走了進來,聽媽媽講完事情的經過,他靜靜地點燃一支菸,慢慢地對我說:“小朋友之間不是不可以送東西,但是,要看什麼樣的東西。這樣貴重的東西不像一塊點心一盒糖,怎麼能自作主張呢?”爸爸的聲音一直很平靜,不過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

【交流點撥】“靜靜地”表現了爸爸的嚴肅與冷漠;用“抗拒”一詞,比“拒絕”的語氣更強烈,表明爸爸的態度很堅決。

4.奶奶突然說:“算了吧,這樣多不好。”

【交流點撥】奶奶認爲父母逼迫“我”將送出的東西要回來是不對的,體現了奶奶明白事理,善解人意。

5.昨天萬芳到我家來玩。我見她特別喜歡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來遞到她的手上說:“送給你,咱倆永遠是好朋友……永遠!”她也挺激動,從兜裏掏出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送給我。

【交流點撥】小朋友間非常講友情,一來一往,作了詳寫。友情如美麗的鮮花,可現在面臨風雨摧殘。

6.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爲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

【交流點撥】“呆呆地”表現了“我”心情難受,說不出話。用心理描寫揭示了大人的狹隘,重財輕義對孩子心理的嚴重傷害。

7.可是,這能全怪我嗎?

【交流點撥】這是一個反問句,蘊藉深刻,言下之意是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責任。“我”和萬芳的友誼是多麼真摯深厚,童心多麼美好,父母的威逼摧殘了我們的心靈。重財輕義的做法對“我”的傷害是多麼深啊!獨立成段,表明作者的思想傾向。

告誡人們不能粗暴傷害孩子的心靈。

課後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後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激烈的衝突,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課後習題

1. 學了張之路的《羚羊木雕》,你認爲在生活中應該如何處理好與父母、同學之間的關係?生活中應如何對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2.請積累關於財富和友情的名言警句。

板書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聯繫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啓示。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課前準備】

學生:

1、課前請同學們在練筆裏寫寫自己進入中學後在家庭中的變化,準備在班裏交流。

2、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瞭解文章的大意。

教師:

1、查閱指導朗讀的資料,教師參與分角色朗讀。

2、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

本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符合人物個性。設計時只能有所取捨,把更大的自由、發現的快樂給學生,讓他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聯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去體驗人物思想感情,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從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衝突,使自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已半個學期了,如春天的小樹在慢慢長大,有的同學在練筆這樣寫:

(大屏幕投影出示,請作者讀一讀)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麼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裏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七年級10班於雙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只會聽話的小朋友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發育,長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

──七年級10班江穎楠

(過渡)是的,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於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師板書課題及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初步感知課文:

1、文中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麼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你認爲這篇文章寫得怎樣?

要感知課文,就要朗讀,朗讀有助於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學生四人小組討論,自由回答問題並明確上述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後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三、精讀賞析

師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後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組: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2、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裏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裏有興趣哪裏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裏,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麼不足?然後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並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後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四、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1、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樣處理?

2、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衝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教師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儘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衝突。

五、作業

1、與父母一起讀這篇課文並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一生。

2、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後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六、小結

教學形式活潑能抓住學生的特點,教學效果較好。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快速默讀,然後集中討論我與父母衝突中人物的個性化語言。雖然學生也是積極參與討論,但感覺他們與作品好像隔了一層紙,對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徹。改爲全文分角色朗讀之後,不僅是朗讀的學生,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文學的魅力中。因爲朗讀是化無聲的書面文學爲有聲語言,能幫助學生深刻地體會作品的思想,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還可以進行語言訓練。作品讀得越好,學生就越能理解文學形象並受它感染。在朗讀時,教師主動參與,讀“媽媽”這個角色。讀完後全班評議朗讀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隨着討論的進行,同學們發言越來越積極,所有的同學都投入了這場家庭糾紛。“我”的委屈傷心;爸爸的圓滑世故;媽媽的着急嚴厲等等都在評議和爭論中發現、理解、把握。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語文課一定要多讓學生讀,絕不能用教師的講、大量的練、漫天的問代替學生的讀、學生的感、學生的思!

【點評】

這堂課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到“精讀賞析”,最後結合學生生活“體驗反思”,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繫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相輔相成,教師還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啓示。另外,教師較好地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一步優化了教學過程,優化了教學的時間結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材和教學目標。

《羚羊木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該套教材以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爲編排宗旨。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要的學習形式和方法。而在編排順序上充分體現課程標準以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關注師生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共同進步和共同發展。爲此,教者確立本文的教學目標爲:通過合作討論引導學生正確的理性的處理好家庭、親情及友情的關係;探究課文以細節和心理描寫來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特點。

 二、教學設想。

承擔新課程實驗教學的任務之後,我和大多數教師一樣,認真學習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我發現,新課改中的“課程標準”代替了此前一直沿用的“教學大綱”。而在課程目標的陳述上,都包括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這就是說,“課程標準”代替“教學大綱”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簡單詞語的置換,而在內容上着眼於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爲宗旨,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其實,在過去的“教學大綱”中,“知識與技能”一直就是重要的教學目的之一。可以說,把“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爲課程目標正是新課程標準的突出特點。但是,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是不能通過講授來實現的。對於習慣於原來框架下按部就班工作的教師來說,改變教育教學方式就成爲新課程背境下最爲切近的選擇。爲此,涼州區教師進修學校的顧振平老師指出,教師的教學活動動是否體現了新課改教學理念,有三個明顯的標誌:(1)是否在教學活動中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形式;(2)教師的角色是否發生了由傳統的知識的傳授者變化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教學的研究者。顧振平老師甚至用了一個較苛酷的硬指標,即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活動若超過了30%,那麼這堂課就是失敗的。(3)是否將課程資源拓展到了課外乃至更爲廣闊的生活之中,及有意識地是課程從單一的文本資源擴大至生活資源。似乎是爲了註解顧老師的主張,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的目錄前面有一段題爲《寫在前面》的不到500字的教材說明,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語文學習就是一個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裏的愉快的旅行過程。在這個愉快的精神的探險過程中,人生、社會、自然都將使我們體味到精神的美味。(二)爲了用好新課本需要進行一次革命,那就是形成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的新方式。並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內涵作了詳盡的詮釋。所以,基於以上的學習體會,我在開始教學第二單元的課文時,就開始償試在語文學習中成立以互動合作學習小組爲標誌的合作探究式教學形式。本文擬用兩教時完成。第一教時師生初識課文,解快生字詞,互動合作小組質疑課文內容。第二教時針對各組提出的課文內容質疑方面的一些問題,確定合作探究的主題;並對課文的藝術特色及其它因素作一些探究性的討論。

 三、教學活動過程。

我在合作探究式教學活動的嘗試當中,逐漸形成了語文學習合作探究活動的四個模式化環節:(一)課文內容探究。(二)藝術特色感悟。(三)課文細節質疑。(四)課後拓展。需要說明的是,這樣一個模式環節的形成,是基於我在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活動的實踐過程和在這樣的實踐過程裏的一些科學的思考。我認爲,這樣的活動環節符合學生學習和感語文的邏輯順序,比如從“課文內容探究”到“藝術特色感悟”的過程就適合學生在學習當中思維活動所經歷的“感性體認能力”到“深層領悟能力”的過渡與發展。而“課文細節致疑”是爲了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要。因爲一篇課文學完了,對於一般的大多數學生而言就再也沒有什麼問題了,但對於一些探究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則還有意猶未盡、含義未伸的感覺。所以,這個環節的設置和實踐,正是注重差異、面向全體的過程。往往在這樣的過程裏,一些思想的火花和創造的因素也因之而萌生了。“課外拓展”則是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從課堂走向更爲廣闊的生活實際。其實也就是拓展課程資源的一個環節。本學期,要求和家長合作完成的活動統共有兩次,一次是要求家長合作,先讓孩子替自己洗一次腳,而後讓孩子寫成作文《給媽媽洗腳》或《給爸爸洗腳》,再一次就是今天,要求家長予以合作,先給孩子談談在自己的眼裏,孩子是怎樣的?而後再讓孩子談談,在孩子的眼裏,自己是怎樣的,然後再發表自己的客觀的看法,而後讓同學們寫兩篇隨筆。(一)家長眼中的我。(二)我眼中的家長。可以說,正是在這樣的過程裏,學生的情感、人文精神和思想素質的形成和單純音的.課堂相比較,其間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新課改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現也就真正落到了實處。

四、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活動。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活動開展的標誌是組建合作學習小組。首先,我先將座位相鄰的七至八個不等的同學組建成合作學習小組。從一開始我就告訴同學們,合作學習小組不是純粹的交友小組和娛樂小組,而是協同共事協同研究的團體。二是我訂立了合作學習小組的合作規則。在合作討論過程中,小組成員都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學生都要被指定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如領導者、激勵者、檢查者、讀題者,協調者,記錄者,操作者等。爲了做到全面發展,這些角色還要定期輪換。並從聽取發言、說明理由、求助別人、說服旁人等細節方面也作了相應的規定。三是訂立激勵性評價制度。我訂立了“七年級語文活動課小組計分表”,表上既有各小組同學的得分情況,又有小組累計得分。我規定,我班同學語文課的成績評定包括合作學習活動表現得分和考試成績相結合,其中,前者佔總成績的一半。每一個評定出一個活動先進小組,這個先進活動小組將和教師共同完成一項研究活動。比如在網上搜索和瀏覽學生作文網頁、探尋對聯的民俗因素等。四是讓學生分別記錄評價結果。學生在合作學習乃至所有的語文活動中都要牽涉到評價標準和評價結果記錄的問題,如果教師的經力都放在這方面,對老師來說也是一個負擔,那麼對於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方面的經力就有所沖淡。所中國教育報報道,我國首屆實驗區青島在學生評價方面推出了爲每一個學生定期甚至每天都記錄一次的一個名爲“學生成長記錄袋”的過程評價方法。由於記錄內容多,就有部分老師感到了工作量的沉重,這樣的問題現在報上正在討論。我的作法是讓學生自已記。也不是固定的一個和兩個學生來記錄,而是輪流記錄。最先是《教室日誌》給了啓發,我在班裏準備了一個《語文學習日誌本》用來記錄當天的語文作業,記錄當天課前三分鐘說話活動同學的成績。八個合作學習小組輪流負責當天的語文學習的主持活動,而當天具體負責的又是當天在那個組裏充當組織者和激勵者色色的那兩個同學。他們的一天的任務就是爲課前三分鐘說話活動的同學評分;主持早晨十分鐘的課文齊讀活動;負責記錄當天學生的活動得分和小組累計得分。這樣一來,一學期過去了,每個同學都能有資格和機會成爲活動成績的評定者和記錄者。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不致分散和沖淡老師組織合作研究的精力和注意力。而學生則樂此不疲,在這樣的活動中他們自己的評價尺度,價值標準,情感能力,責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都得到培養,適合新課改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創造,自己去評價,自己去教育,自己去成功的先進理念。

五、教師角色的變化和教師的作用。

教師的角色是否發生了由傳統的知識的傳授者變化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教學的研究者。有三個依據:一是淡化教師的權威,尊重學生的選擇。這篇課文就是學生自己選擇。二是師生合作過程中注重人文關懷。三是鼓勵個性化的學習。教師的權威淡化了,而教師的作用卻需強化。在合作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起到了下列四個作用:(一)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和任務;(二)爲合作學習和課堂活動建立規則;(三)藝術地評價學生,給學生展示成果的機會;(四)喚起學生的自我意識,創造性的開發課資源。

 六、存在的問題(略)。

標籤:羚羊 木雕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