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就業前景

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就業前景好

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是國家教育部爲了滿足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以及學科建設需要批准開設的一個專業,該專業培養學生具備文物學、博物館學的系統知識和文物鑑定的基本技能

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就業前景好

1、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主要課程

中國歷史、博物館學、考古學通論、中國古代建築、中國繪畫、中國雕塑、中國陶瓷、中國文房四寶、中國印章、中國錢幣、文物鑑定、文物修復、書畫鑑定實訓、錢幣鑑定實訓、陶瓷鑑定實訓、文房四寶及印章鑑定實訓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課程和實踐環節。

2、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後具備的能力

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修養,掌握文物鑑定和修復知識和技能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培養技能

具有文物鑑定的基本知識與能力,一般文物的修理整復技術與技能。

3、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方向與就業前景

在各級各類博物館、文化部門,從事有關中國文化與歷史文物的鑑定、修復與管理工作。

年末歲尾,一場文物修復技術崗位“師承製”階段考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進行。考覈通過師徒分組陳述和考覈組現場提問的方式,對中國國家博物館建立“師承製”以來的人才培養進行彙報評估。

說到國家博物館文物修復技術崗位“師承製”,時間要撥回到三年前,不,也許更早。

文物修復領域高精尖修復人員的稀缺已是衆所周知,國家博物館也不例外,青黃不接好些年。近年來,一批新生力量先後進入了國家博物館文物修復崗位。這些年輕人大多經過文物保護、歷史、考古、化學、物理、藝術等多學科、多專業的系統培養,在很大程度上順應了文物修復行業科學化、規範化的發展需要,其不足在於實踐體驗和經驗的缺乏。

一直以來,文物修復技藝的傳承延續着“口傳心授”的師徒相承模式。不僅僅在民間,博物館內老一輩修復人員也大多是由師傅“手把手”帶出來的。近三十年來,似乎受到在職培訓和高校教育的衝擊,“拜師”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對於文物修復這一實踐性超強的技藝來說,不動不摸不知精髓,更何況其中還蘊藏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巧妙。以“手口相傳、言傳身教、因人施教”爲特點的傳統師承方式所具有的優勢,遠非科班教育和短期培訓可以比擬。鑑於此,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首先在器物修復崗位進行了嘗試。

2013年年初,器物修復室的領頭人趙家英老師收兩位剛入館的年輕人爲徒,簡單的.敬茶儀式後,師徒三人走上了“你補配來我示範,你整形來我指導”的手藝傳承之路。經過一年多的培養,師徒之間不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兩位年輕人在業務方面的精進更是令人讚歎。

爲避免“以人爲本靠自覺”的師徒傳承模式遭遇“當懶惰的徒弟遇上溫柔的師傅”的尷尬,《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修復技術人員“師承製”工作管理辦法》出臺。管理辦法對培養目標、師徒人員遴選、培養週期、考覈辦法、獎勵制度等作了明確規定,師徒在簽訂協議前須根據具體崗位需求,提交包括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在內的詳細培養計劃,並且在三年的培養週期中,需要定期接受年中、年度、出師等一系列考覈,以保證培養計劃的有效實施。

經過審慎統籌規劃,2014年7月,國家博物館第二批文物修復技術崗位“師承製”正式啓動。文獻複製(仿舊裝潢)、文獻複製(字跡臨摹)、文獻複製(印刷)、書畫裝裱與修復和金石傳拓五個工作崗位上的年輕人分別與相應領域的專家建立師徒關係,踏上了學藝路。

一年半後,考覈時間到。接受考覈的共有六位師傅,十名徒弟,涉及六個不同的修復複製技術崗位,其中器物修復崗位的兩位年輕人拜師滿三年,接受的是出師考覈,其他則爲中期階段考覈。

在長達七個小時的彙報、提問與答辯過程中,師徒們與考覈組就前一階段的培養成效、下一階段的培養側重以及相關計劃調整進行了溝通和確認。最後經考覈組成員一致同意,所有師徒順利通過考覈。

標籤:文物 前景 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