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農業

[精選]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15篇

農業2.23W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15篇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1

本文運用宏觀經濟學的財政政策、財政支農、“黃箱政策”和“綠箱政策”等相關理論,對促進三農問題解決中財政政策的作用進行研究。介紹了我國三農的基本現狀以及三農存在的問題,回顧了不同階段我國財政支農政策的發展情況,並進一步指出財政支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後提出了完善我國財政支農政策的建議。

一、我國“三農”問題的現狀

(一)農業增長問題

農業增長問題分產業職能、產業素質、產業開放三個層面。產業職能層面的農業問題表現是農產品的供給問題。從1997年開始,我國成爲了農產品的純出口國,每年的貿易順差達50億美元左右。由此可以得出,產業職能層面的中國農業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產業素質層面的農業問題集中表現爲農業的現代化轉型問題。目前我國整體的農業產業素質仍然偏低,主要表現爲家庭經營難以實現規模化、有限的成功的農業產業化模式不能得到推廣、農產品市場體系還不健全,購銷體制不夠暢通;產業開放層面的農業問題表現爲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問題。在國際市場上,我國農產品在價格、品質和信譽方面都有很大壓力,面對國外集約型農業的挑戰,我國產業開放層面的農業問題任重而道遠。

(二)農村發展問題

(1)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據統計可以得出,我國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相對不足。改革開放初期1981年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絕對額是29.2億元,20xx年增加到5064.5億元,雖然絕對額增加了172倍多,但是其佔全部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比重卻一直較低,直到20xx年也沒有突破3%。

(2)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目前看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存在很多問題,農村基礎教育的財政投入情況,如表1所示。

(3)農村醫療衛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按照IMF的統計,20xx年人均GDP爲3000-6000美元的國家的社會保障( 包括醫療衛生和住房) 支出佔政府總支出的比重平均爲41.4%,而我國的只有25.1%,我國的醫療衛生財政投入佔GDP的比重與同等收入國家相比低了55%。據統計我國 1997年農村衛生費用佔全國衛生總費用的44.59%,20xx年佔42.79%,到20xx 年降爲34.93%,到20xx年只佔22.57%,這就導致了農村醫療衛生缺乏發展的支持動力。

(三)農民問題

(1)農民增收問題。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收入雖然有所增加,但是城鄉差距的問題仍然不容小覷,如表2所示:

從表可以看出,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爲7917元,比20xx年增加了2763.8元,年均增長率爲17.88%,20xx-2012 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略微縮小階段。但是這一階段,城鄉居民收入比爲3.10:1,絕對收入差距由12021.5 元拉大至16648元。

(2)農民素質問題。首先,我國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如表3所示。其次,據統計,20xx年末我國農業從業人員34874萬人,其中技術人員 207萬人,所佔比例僅爲0.6%;每個農村家庭僅有0.09人有專業技術職稱,受過職業教育培訓的人數爲每戶0.12人。20xx年,接受過短期培訓的只佔20.0%,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教育或培訓的只佔3.4%,接受過中等技術教育的僅佔0.13%,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高達76.4%,農民的科技素質偏低。

二、財政支農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我國財政支農的政策

據統計20xx年,中央財政支農資金從20xx年的1200億增爲1500億;從20xx年到20xx 年,中央財政支農資金支出累計達 4.47萬億元,年均增長23.5%。我國財政支農政策具體爲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增收扶貧方面。20xx年起,國家開始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並實行“多予、少取、放活、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國家統計局的統計資料中顯示,20xx年農民人均收入6977元,到20xx年達到7917元比20xx年增長2倍,年均實際增長10%。此外統計數據顯示,自《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xx-2010年)》實行以來,我國農村的貧苦人口數目從9422萬消減到2688萬,貧困率從10.2%下降到2.8%,政府累計投入扶貧財政資金達20xx億元。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據有關資料顯示,黨和政府用於鄉村道路建設、農村電網改造以及人畜飲水等農業基本建設改善的投資己從20xx年的56.4億元增長到20xx年的267.86億元,佔中央基本建設投資總規模的比例從3.1%上漲到了7%。

(3)農村基礎教育方面。20xx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無償提供教材和補貼寄宿生生活費”。20xx年,學雜費在全國農村範圍內得到免除,並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

(4)農村醫療衛生方面。20xx年,我國啓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到20xx年06月,新農合醫療試點在全國共有641 個縣( 市、區),覆蓋近2.25億農民,參合率爲72.6%。20xx年至20xx年底,全國20xx個縣(縣級市) 共設有縣級醫院9238所、縣級婦幼保健機構1987所、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243所、縣級衛生監督所1821所。全國3.42萬個鄉鎮共設3.8萬個鄉鎮衛生院,牀位93.3萬張。全國59.9萬個行政村共設63.3萬個村衛生室,村衛生室覆蓋率達90.4%。20xx年國家財政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提升到240元/每人每年。

(二)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

(1)財政支農投入不足。整體來看,我國的財政支農投入規模不足,如表4所示:

從該表可以看出,美國的農業財政投入是我國的三倍左右;就人均來看,我國的農業人口是歐盟的70倍,美國的142倍,日本的206倍,可是中國農業人口人均財政投入量約爲美國的1/472。

(2)財政支農的結構不盡合理。與發達國家農業科技貢獻率的70-80%相比,我國的科技貢獻率僅有40%,農業基本建設投入、農村扶貧資金額度都比較低。如表5:

(3)財政支農支出重點不突出,方式缺乏靈活性。財政支農的項目較多導致國家財政用於農業的支出比較分散,支持的重點不夠突出,致使資源得不到充分使用。第二,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的方式是由中央和省制定。這種缺少靈活性、單一死板的支出方式不能根據各地域的實際情況作出反應,同時也影響社會資本對農業進行投資的積極性。

(4)財政支農的體制有待完善。我國的涉農部門比較多,如林業局、國土資源局、農業委員會、農業機械服務中心等,國家財政支農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經過很多的中間環節,導致資源使用分散效率不高。我國的財政農業支出實行分級管理,中央、地方的職責劃分不清,出現“多頭管理”的現象,影響財政支農資金效用。

三、完善財政支農政策的建議

(1)加大財政支農的'投入,建立穩定增長機制。國家應該繼續加大對農業投入的支持強度,擴大支農財政的覆蓋範圍,爲“三農”問題的解決及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我國的農業綜合支持率爲3.3%,而按照WTO的《農業協議》中的“黃箱政策”,其可以達到我國農業生產總值的 8.5%。“綠箱”政策12項支出內容(包括10項是農業補貼)中我國有六項沒有涉及。由此可以得出,我國財政支農投入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2)優化支農結構。由上一章可以得出,我國的農林水氣部門事業費支出所佔比重偏高,佔總的財政支農支出的60%以上,而對農業科技進步的投入、農村扶貧救濟資金額度相當低。爲合理分配財政支農資金,我國應該逐步增加這些比重偏低領域的投入,尤其應該提高農業科技進步的經費比重。

(3)豐富支農方式。應該注意財政支農方式的靈活性、多樣性,拓寬渠道,完善惠農補貼方式。政府應該對農業的補貼手段進行改革,改變單一刻板的方式,充分調動地方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刺激社會資本對農業進行投資的積極性,促進農業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4)完善財政支農體制。黨和政府應該不斷對財政支農體制進行創新,全面推行“鄉財縣管鄉用”,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的績效評估系統,對財政支農資金加強監管,充分發揮財政支農政策的效用。首先應該確定評估責任者,賦予其明確的“責權利”;其次應該對支農資金項目立項進行絕對把關,並對資金的分配使用、運行以及使用結果進行嚴格管理。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2

三農問題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問題之一。文章在分析我國鄉村旅遊現狀和作用的基礎上,提出瞭如何利用鄉村旅遊破解“三農”問題的具體做法,以期爲我國“三農”問題的儘快解決提供參考與幫助。

1當前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

鄉村旅遊實際上就是以農村爲旅遊開展背景,並且通過資源的整合,將農村的自然風光、田園景色以及農村所特有的民俗民風、鄉土風情整合爲旅遊資源,且通過相對科舉合理地規劃將其形成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和娛樂爲一體的旅遊綜合活動。針對目前我國鄉村旅遊的實際情況來看,鄉村旅遊本身確實具有相當廣闊的市場。並且伴隨着人們精神生活水平需求的不斷增加,人們開始更加嚮往農村自然、樸素的民風,清新、健康的環境,這也就增大了農村旅遊的客源。並且我國確實有許多鄉村通過發展旅遊業逐漸富了起來,這就使得鄉村旅遊逐漸成爲各個村莊謀求發展的方向。鄉村本身也開始從最初的務農轉型爲旅遊業開展,新農村建設確實爲農民收入的增加帶來了一定的幫助。

2鄉村旅遊發展對我國“三農”問題解決的推動作用

2.1拓寬了農民就業渠道

鄉村旅遊對我國“三農”問題的影響很大,首先其拓寬了農民就業渠道。傳統的農民只能進行最基礎的務農工作,這也會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逐漸增多。但當前我國許多鄉村開展了旅遊業,這就可以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得到利用,許多農民在家就可以進行工作,獲得創收。並且鄉村旅遊的從業者要求較低,甚至沒有任何要求,這就使得所有年齡階段的人羣均可以參與到其中。另外由於開辦鄉村旅遊不需要過多的投入,所以許多從業者本身可以實現經營的同時依舊進行農耕,獲得兩份收入的同時,也拓寬了農民的就業與收入渠道,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水平。

2.2幫助農民發家致富

鄉村旅遊不同於其他行業,其本身主要是以農村爲依託的,所以其本身的投資也相對較少,且回報較快。尤其是農家樂這類最爲傳統的農村旅遊形式,其經營風險很小,方式也相對靈活,依據農村自然景觀以及風土人情就可以開展,從而也吸引了更多農民在自己家中進行鄉村旅遊活動的開展。這樣的經濟形式本身與傳統農耕經濟相比,回報更快且更多,所以鄉村旅遊以及逐漸帶動了各地區的生態農產品銷售,爲農民發家致富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2.3提高了農民素質以及農村整體風貌

鄉村旅遊本身就是帶領農民進行服務行業創業,所以這也就要求農民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才能使得農村的經濟文明精神得到共同發展.此外鄉村旅遊也爲農村帶來了更多的人員流動,這也就會使得城鎮的一些思想和精神傳遞到農村當中,從而使得農民自身的思想覺悟不斷提升。還有一些農村地區已經開展了相應的文化培訓室、技能學習班,目的就是爲農民提供學習的場所,從而使得農民的文化水平不斷提升。所以鄉村旅遊的開展實際上也提高了農民整體素質,實現了整個村莊的風貌建設。

2.4實現了農村產業結構優化

由於旅遊業本身涉及了許多行業,所以其本身的綜合性較強,不僅有關於農業本身,同時也影響着各行各業的發展。故而在鄉村旅遊經營過程當中,通常會以傳統農業爲基礎,從而吸引更多消費者與遊客前來觀光,進而發展生態農業,吸引遊客進行種植和採摘,不僅實現了旅遊業的進步,也將農民自己種植的農產品售賣出去。這樣將可以實現多個行業的共同進步與發展,從而使得農村產業結構實現升級,爲早日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可能。

2.5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鄉村旅遊本身需要相對便利的交通,還需要與旅遊相配套的自然環境與基礎設施建設。這樣才能滿足遊客前來旅遊的吃住行要求。所以實際上鄉村旅遊的發展也使得各個村莊更加註重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公共環境保護,不斷完善自身設施的同時,也及時對鄉村環境進行整改。及時清理垃圾,改修鄉村廁所,修建更多住房,完善鄉村道路,從而確保鄉村整體環境的提升。

3加快鄉村旅遊經濟步伐以破解“三農”問題的對策

3.1政府進行監管且制定制度

爲了更好的加快鄉村旅遊經濟的發展,從而破解“三農”問題的尷尬,首先政府應該對鄉村旅遊加以統籌規劃,注重對其項目的監管,並且通過制定相應的制度,確保鄉村旅遊的`有序發展。政府在鄉村旅遊發展中起着引導作用,通過資金、技術、人員支持,幫助農村儘快找到鄉村旅遊資源且有效進行整合。然後通過建立制度,如“鄉村環境發展制度”、“鄉村旅遊從業者行爲規範制度”等確保鄉村旅遊的健康持久發展。

3.2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還應該加大對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主要表現爲在農村修建相應的開展旅遊業的基礎資源,比如修建一些新的民居以發展農家樂,爲遊客提供宜居舒適的住宿環境。還可以修建一些乾淨的公共廁所,改善農村傳統廁所的污濁現象,還農村一片乾淨的環境與土地,給遊客帶來一種全新的遊覽感受,從而使得更多人願意來到鄉村旅遊,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以及改善農村發展水平的同時,也爲我國“三農”建設提供了幫助。

3.3對村民進行思想教育,實現村民素質提升

相關部門還應該定期對村民進行思想教育,從而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教育可以分兩方面進行,第一方面是對村民進行旅遊知識的普及,使得農民自身可以意識到旅遊業是服務行業,需要本着客戶至上的原則,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鄉村旅遊。其次另一方面是爲村民提供學習的機會,比如開設相關的文化培訓班、技能學習班,使得村民利用閒暇時光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層次,從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爲遊客提供高水平服務的同時,也使得自己掌握了更多技能,從整體上改善農村地區的風貌與水準,爲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努力和貢獻。

3.4開發多形式鄉村旅遊模式以增加客源

鄉村旅遊近些年來在我國的發展已經初具雛形,在其未來的發展過程當中,應該勇於創新,實現新形勢的鄉村旅遊模式打造,這樣才能改善單一旅遊模式,爲我國鄉村旅遊注入新鮮血液。比如傳統鄉村旅遊主要是以農家樂的形式開展的,那麼之後的鄉村旅遊也可以選擇開辦民俗風情園、開辦種植採摘園以及自家農場等形式,完善鄉村旅遊內容。尤其是自家農場,實際上更能吸引年輕城市遊客的目光,其主要運作形式就是遊客利用週末閒暇時間對該農場的農作物進行打理,其工作日由該農場負責人進行管理。這片農場實行租賃形式,更能激發遊客感受鄉村風土人情的熱情,同時也爲遊客帶來了更多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相信通過多形式的鄉村旅遊模式打造可以增加更多客源,同時提高了農民經濟收入,增加了農業產品的銷量,爲我國農村建設提供更多條件,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三農”問題的實際困境。

4結束語

鄉村旅遊與“三農”問題緊密相聯,只有切實注重鄉村旅遊的積極作用且正確發展,才能實現我國農村地區的整體經濟水平提升,從而爲我國“三農”問題解決提供更多幫助,爲盡90波解我國“三農”難題做出努力。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3

改革攻堅,力爭進一步突破。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進程的深入,改革的難度在增加。有些改革進展緩慢;改革缺乏突破力;有些改革尚處淺層;不同領域、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缺乏協調和平衡,整個社會缺乏改革的協調機制。

“十一五”改革涉及經濟社會各方面,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改革既連接經濟體制改革,又連接社會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處於改革的中心環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另外,就業制度、收入分配製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醫療衛生和教育制度等同億萬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應該本着以人爲本的理念,推進民生類制度的創新。對外開放,水平有待提高。

加入WTO後,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迅速,成爲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出口大幅增加,成爲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成爲穩定國際經濟和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外資在出口中所佔比例過大,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利用外資過程中在產業素質、資源、環境、勞工權益等方面也暴露出較多問題。鑑於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要引導各地由追求引資數量與速度轉到更加註重引資質量與效益。“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是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和諧社會,關鍵在落實。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十一五”期間社會發展的一個新課題。建立和諧社會,包括擴大就業、社會保障、調節分配以及文化體制、醫療衛生、安全生產等。

當前,把構建和諧社會納入“十一五”規劃,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目前社會矛盾和衝突是基於利益基礎上的衝突,因此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是要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常修澤則強調,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社會。在創造活力過程當中要建立與市場化相適應的社會秩序,包括搞好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管理,加強社會組織秩序的新建,以及加強個人、企業、社會和政府自身的信用制度建設等。

儘管人們已經開始接受“三農問題”這個提法,但並不理解這個三農問題背後隱含着很多深層次問題,恐怕不能用“強調農村市場化,強調農業增加更多的投入”等現行政策解決。農村存在的複雜問題,是典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有中國特色的三農問題。

城鎮化問題。且不說現在大城市吸納農民的能力已經下降,從長期分析來看,即使我們加快城市化到20xx年可能實現50%城市化率,到那時我們是16-17億人口,按16.8億計算仍然還有8.4億人生活在農村;而在城市化加速階段,按正常的城市化發展速度和規模來看每年被徵佔的土地至少在1200萬畝以上。也就是說30年後,無論按新口徑19.5億畝算,還是按老口徑14.5億畝耕地算,都要減少3億多畝,人均耕地面積也實際上會減少更多。在這種情況下,農村這三個基本要素的配置關係能調節得了嗎?

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爲最終產品出口大國,靠的就是勞動力成本低廉。儘管有人強調出口產品有消費剛性,不可能減少多少,但確實可能減少而難以再增加。在勞動力供給絕對過剩的條件下,勞動力價格不可能提升,農民的收入還是增長不快。因此,靠出口拉動這個說法似是而非。因爲東部地區吸引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打工節省了很多成本,主要節省的是農民進入東部地區打工的全部轉移成本。出口絕對值增加雖然帶動就業和打工,但並不意味着收入水平增加。

流動打工人口的社會保障仍然由他們承包的土地承擔。我們絕對沒有條件、不可能由國家來提供佔70%的農村人口的社會保障。農村改革這種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發生,客觀上表現了一種交易的結果。國家在允許社區佔有所有權、允許農民以大包乾名義佔有土地使用權的時候,向農民讓步的是什麼呢?讓步的是農民承包的那塊土地必須承擔農民的社會保障。作爲社會保障資料的土地又怎麼能進入市場?在國家不可能提供社會保障的條件下,如果隨着人口增加土地減少,農民的社會保障遲早會成爲問題。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4

農民問題、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被稱爲“三農問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民的生活水平、農業的發展狀況以及農村的建設情況都與社會總體發展息息相關,在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中,農業就是社會前進的基礎,當前時代雖然多種產業同時存在,但農業的基礎性位置依舊穩如泰山,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三農”依舊是建設重點。

本文正是從我國當前“三農”現狀出發,通過分析“三農”問題的原因,強調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性,來尋求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與方法。

我國要想實現現代化,促進經濟的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三農問題。由此可見,解決三農問題是至關重要,農村的經濟落後沒有得到發展,就意味着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也是十分緩慢的,“三農”問題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顯得尤爲突出。

一、“三農”問題的現狀

從總體上來說,廣大農村的現代文化程度十分低,發展嚴重滯後,城鄉收入差距過大,這就是如今“三農”問題的現狀,主要表現爲:

(一)農村收入下滑,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擴大。近些年來農民的收入很不穩定,遠遠落後於城鎮居民的收入。農民的收入很不穩定,因爲農民的收入主要依靠於土地,而近些年來地震,旱澇災害的頻繁發生,使糧食的產量大幅度下降,這就造成了農民的收入較低,而城鎮的經濟水平較高是因爲城鎮居民收入不受自然的影響,城鎮居民的收入比較穩定而且還在持續增長,這就造成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二)農村的勞動力問題十分嚴峻。一方面由於我國如今從國外進口的農副產品價格低,質量好,這就給我國農民的生產活動帶來了巨大壓力;另一方面,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大部分年輕農民選擇進城打工,導致農村實際有效勞動力大幅減少。此外,農村的經濟水平低,對教育不夠重視,致使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素質較低,而城市的現代水平提高後,工業生產對技術的含量要求提高,對工人素質要求相應提高,以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很難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三)農村的社會秩序較亂。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較低,對國家的一些方針政策認識不足,在加上經濟水平較低,很容易產生一些不滿的情緒,他們用一些消極的方法進行抵抗,有些地區出現了暴力反抗等事件,而且農民對法律認識不夠,遇到侵犯人身利益的情況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知道用暴力或者有一些其他不正當的方式解決,這些嚴重影響了農村秩序的穩定。

(四)農業資源短缺基礎設施落後。長期以來我國農業道路的不正確性給我國的農業帶來了嚴峻的問題,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平衡遭到破壞,這就使我國的農業失去了賴以發展的基礎,而且水土流失,水污染等問題的出現使我國的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在加上農業基本設施的落後,這都是我國的農業發展面臨着巨大的問題。

二、解決“三農”問題的必要性

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我國農村人口比例較大,而我們衣食都與農民有關。所以解決“三農”問題是十分重要的。我國想要實現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要解決“三農”問題,在當今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的收入問題。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這一目標有着直接的聯繫,我國進行全面的改革要想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加快城鎮化的.步伐,就必須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讓農村的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滿足城市化發展的需求。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農村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中並沒有真正的受益,我國的農村還是原始農耕勞作,並沒有隨着改革開放的到來而實現農業的機械化生產,農業的科技含量並沒有提高,現代化進程依然十分遙遠。如果這種現象一直持續下去,農村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容易造成農村社會的不穩定,中國改革也會因此失去動力,現代化的發展也將會受到阻礙,對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會起到阻礙的作用。我國是人口大國,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爲天”,吃飯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爲了確保我們國家糧食的安全,滿足十幾億人口的需要,就必須解決好“三農”問題,可以保證國家的穩定團結,實現國家的長治之安,可以使我國更好的推進改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促使國民經濟向持續健康發展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

三、解決“三農”問題,應採取的對策

(一) 調整我國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善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負擔問題就必須要調整我國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現在我國對國民收入的分配仍然不公平,我國國民收入的分配仍然傾向於城鎮,而忽視了對農村的投入。使農民不能同城鎮居民一樣享受平等的就業、受教育的機會。這是造成我國農村居民文化程度較低,素質相對較差的根本原因,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將會造成城鄉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這不僅影響着我國農村居民的生活,農村的經濟發展,長此以往將會對我們國家的未來產生巨大的影響。如今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得到了基本的完善,而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仍然十分落後,農村的醫療保障制度還是不夠完善。農村對養老保險的認識不足,大多數的農民都片面地認爲土地是他們生活的保障,必須改變農民的這一錯誤認識,而我們國家的政府也應該擴大社會保障制度的範圍,使農民和城鎮居民享有平等的社會保障,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2]。

(二)改革我國的戶籍制度

我國實行的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戶籍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由於我國的戶籍制度,使農民在城市中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我國應該取消這種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戶籍制度,這也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必要手段。只有取消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纔可能和城鎮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可以在城鎮中找到一份較理想的工作,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減輕生活給農民帶來的壓力。

(三)增加國家投入

我國的土地面積遼闊,自然災害頻發,而農村對於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比較弱,所以我國家必須加大對農村的救濟力度,完善這一救濟體系,保障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村人民的影響,使農村人口可以穩定的生活。此外,要增加對三農的投入。農業是一個國家不可缺少的產業,因此國家必須加大力度對農業進行保護。一些發達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十分的重視,我們也應該向發達國家學習重視我國農業的發展,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工業的發展上,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從而減輕農民的負擔,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的村容村貌。

(四)支持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

鄉鎮企業的發展壯大不僅可以解決一部分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問題,而且還可以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經濟,更有效的增加農民的收入。這些問題的解決是 “三農”問題解決的基礎和前提。要想進一步增加農民的收入,就必須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向城鎮進發,以此來轉移農村的剩餘勞力。這樣可以更好的提高農民的素質,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同時也可以使我國的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三農”問題是我國長期以來必須要解決的一項重要問題,而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提高我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進而促進整個國家國民經濟的繁榮發展,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更好的建成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5

1.推進城鎮化的現實意義

1.1發展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改善民生

城鎮化的發展能夠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因而也就能夠更好地促進就業,同時也能夠充分體現出我們黨以人爲本的執政理念,推進農業人口城鎮化就可以使農民真正轉化爲市民。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不但可以帶動就業,還可以增加內需,拉動消費。這樣一來,就將會對城鄉分割的就業體制形成巨大的衝擊,打破城鄉長期分割的二元結構,從根本上可以形成有利於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使資本和要素在更大範圍內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

1.2加快發展城鎮化將有利於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能夠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降低資源消耗,保護環境。只有加快城鎮化進程纔可能達到城鄉統一,良性循環,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1.3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擴大內需

能夠刺激需求,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拉動經濟增長和新的投資。加快城鎮化進程,是開拓新的就業空間,增加農民非農就業機會的現實選擇,也是各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優化組合的客觀要求。按照現在的增長速度,到實現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能夠讓廣大的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拉動經濟的增長。

1.4加快發展城鎮化有利於建立城鄉統_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穩定的安全閥,如果能夠建立全社會統一的、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使入城的農民也能夠充分享受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充分享受城鎮的公共資源,將毫無疑問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說,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城鎮化。

2.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2.1城鎮化總體水平偏低

近年來,雖然城鎮化水平呈現提升趨勢,但仍存在較大差距。

2.2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會受到資金、土地等要素的嚴重製約

城鎮尤其小城鎮的.建設資金大都以政府投資爲主,而目前的財稅政策嚴重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由於城鎮建設所需資金量大,雖然財政投入逐年增加,又採取了多種形式吸納社會資金,但從總體上看,籌資渠道還不寬、辦法還不活,資金不足問題己成爲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同時,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土地資源供應不足。

2.3城鎮市政配套功能不完善

雖然近幾年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但仍然存在中心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管網老化等“城市病”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日趨嚴重。統計數據顯示,吉林市城市公共設施用地、道路廣場用地、綠地面積、城市燃氣普及率、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數、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在全省均處於中游位置。

3.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建議

發展城鎮化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加快我國的城鎮化進程,能夠有效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實行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保證城市新增人口儘可能就業等方面調整有關政策。通過積極的城鎮化轉移農村的富餘勞動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方法。因此我們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來對待城鎮化的發展,以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推進城鎮化發展,以城鎮化繁榮帶動農村發展。

3.1發展城鎮化要積極妥善處理城鄉關係

城鎮化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相適應。城鎮化主要解決的不是城市建設水平和質量提高的問題,而首先是農業就業、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產業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建立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機制,減緩片面城鎮化進程、更強調要協調發展。因此發展城鎮化必須處理好城市的發展和農業、農民、農村之間的關係,使農民在小城鎮發展中成爲最大的受益者,從而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經濟互動,社會環境和諧發展,使城鄉共享現代化文明這個城鎮化宇旨。

3.2發展城鎮化要加強城鎮發展的產業支撐能力

結合我們本地的實際情況,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個國家層面發展戰略的難得歷史機遇,大力推進城鎮化,充分利用好國家給予我們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快發展自己。

3.3突出重點,充分發揮小城鎮的帶動作用

鄉鎮城是市域城鎮體系中連接城鄉的關鍵環節。要強化縣城的區域中心職能,要本着興縣強鎮的基本原則,要促進城鎮適度集聚,加強與周邊城市互動發展。城鎮化要加快美好鄉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是實施城鎮化戰略的核心和關鍵。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6

摘要在數據井噴的時代背景下,大數據技術處理信息數據又快又準確,並且涉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結合現在政府最重視的“三農”問題,可以考慮利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加強“三農”建設,運用新思路、新技術去解決“三農”問題,爲國家更好更快地發展提供新的契機。基於此,結合大數據處理技術以及現在國家重視的“三農”問題,提出新的建設方法,讓“三農”問題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得到解決。

關鍵詞大數據;“三農”問題;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誌碼:BDOI:10.19415/.1673-890x.20xx.35.047

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開始興起,我國也抓住這次發展的機會,於20xx年初開始與國際接軌,逐漸加入到互聯網的發展大軍中。經過數十年的建設,我國也在互聯網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目前,全球範圍內已經開始從互聯網時代進入大數據時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更要牢牢抓住這次機遇,爭取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是“三農”建設。現在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階段,做好與“三農”相關的答卷顯得尤爲重要。在這個關鍵的時間節點,正好可以利用大數據來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小康。

1大數據的發展

顧名思義,大數據就是海量數據的意思。在互聯網數據平臺中,數據傳輸變得越來越快捷並更加方便,吸引越來越多的用戶利用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和計算。這些數據基本都可以共享,極大地方便了用戶查閱相關的信息,從而加強了人們對於數據接收的程度。越多的數據聚集在一起,就越容易分析出其中潛在的規律,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利用這些數據計算進行與自己行業相關的分析,並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大數據的使用在國際上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如《自然》《科學》等國際知名大雜誌近年來也在一直報道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

2大數據在“三農”中的應用

“三農”問題是我國重視的問題之一,連續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並且現在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收尾階段,“三農”問題就顯得更加重要。“三農”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村,屬於管理困難的地區,希望利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技術,能夠解決“三農”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1]。

2.1對於農業產業的幫助

對於“三農”建設而言,最大的基礎就是“農”字。不論是農民還是農作物,這些都是構成“三農”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農民經常靠天吃飯,收成都取決於天氣的影響,這樣的模式受外部因素限制太多,難以保證農民的正常生活以及收入。利用大數據統計,可以精確地對於某一區域的天氣數據進行預測,如降雨量、氣溫、日照強度等與農作物生長息息相關的數據。通過長時間的數據對比以及預測,大數據能夠幫助農民估計今後一年的氣候條件,例如預測降水可能較少,那麼就可以幫助農民提前做好準備,通知水庫做好蓄水準備、提前儲水等措施,保證農作物在生長的時候有充足的水分[2]。通過這樣的干預措施,就可以保證在整年的種植工作中,幫助農民穩定農作物的產量,減少外界因素對於收成的影響,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爲了進一步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農業種植產業的開發,可以利用大數據產生的對比結果來選擇該地區將來種植業的發展方向。比如,某地區長期都是種植香蕉,但根據大數據比對的結果,該地區的氣候條件以及地理條件更加適合種植蜜柚。經過計算,改種蜜柚之後農民收入能夠增加30%,通過這樣的調整,可讓農民的收益達到最大化,也讓整個地區的產業發展更加合理、均衡。

2.2對於農村貿易的幫助

十幾年前,互聯網貿易還未興起,全國還是以實體經濟爲主。而現在,互聯網貿易已經風生水起,每年線上貿易的總額在不斷增長。但是,這樣的貿易模式在農村等偏遠地區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3]。農村貿易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知名度不足,銷路不暢或者農產品被收購商壓價,導致農民收入低,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分析當地的各種農產品的價格以及銷量數據,再與全國各地的相應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出哪一類農產品在哪裏最好賣,在哪裏價錢最高等,通過這樣的分析,能夠直接精準地找到利潤最高的地區進行銷售。同時,利用大數據的傳播性與快捷性,能夠很快地打出農產品的知名度,力爭做到以品牌帶動銷量的效果。

2.3對於農村精神文明等建設的幫助

僅在產業上對農民進行幫扶還是不夠的,“三農”建設也同樣關心農村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在農村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設上,以往經常採用組織活動以及文藝匯演下村等方式,沒有切實地考慮到農民實際需求。利用大數據平臺,可以開發相關的軟件,針對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利用各種不同的形式體現出來。例如,可以在手機APP上進行農業技術的宣講教育,讓農民在農閒時可以提升自己的種植技術;也可以在APP上開發娛樂版塊,將各種演出的視頻放在軟件裏,讓農民挑選自己喜歡的類型,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

3大數據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

雖然大數據應用在“三農”建設上有諸多好處,但在實際推廣過程中還是面臨着許多困難的。例如,農民對於大數據處理結果的不信任,長久以來都是種香蕉,突然讓農民改種蜜柚,這對於農民而言風險太大。原來種植香蕉可能收入不高,但種了蜜柚之後也不能保證他們的收入一定增長。並且,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不能很好地操作相關APP,導致實際使用效果大打折扣[4]。解決這些問題的最根本辦法就是基層工作人員要細心地開導農民,並且做好相關材料以及數據的說明,用實打實的數據來說服農民,並且手把手教會農民使用相關的大數據APP,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數據與“三農”實際結合的問題。

4結語

我國的農村面積大,涉及的人口也多,但經濟發展卻還是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如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是國家重視的問題,所以,國家在不斷強調“三農”問題的重要性,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三農”建設中。其中大部分人都應用大數據技術分析農村現狀,然後進行規劃和開發。利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很快地發現問題並且快速地解決問題。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數據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小康。

參考文獻

[1]尹驍,王明宇.大數據時代下三農問題新思路的探討與分析[J].電子商務,20xx(8):1-2.

[2]魯齊建,沈浩儒,曹玲玲.“互聯網+城鎮化建設”促進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J].時代金融,20xx(30):69,79.

[3]張傳秀.“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xx,19(1):94-96.

[4]趙靜,馬潔.“互聯網+”時代農村電商物流問題研究[J].中國商論,20xx(27):62-64.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7

農業是“三農”問題的關鍵,農產品則是農業的核心。近幾年,農產品“買難賣難”的情況時常見諸媒體。究其原因,流通環節多,損耗大是首要因素。如何打通這條流通渠道、快速實現農村經濟發展、使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成爲當前“三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隨着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日益受到各類平臺的重視,包括阿里巴巴B2B、淘寶網、天貓、京東、噹噹等均將農產品作爲重要業務拓展。 電子商務所帶來的可觀經濟效益以及經濟發展的創新方式,已經逐漸滲透到了農業領域,涉農電子商務(指涉及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商務模式)將在未來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農產品銷售新時代

據測算,在農產品買賣交易中,蔬菜從田間到達消費者餐桌一般要經過4—6個環節,每增加一個流通環節,成本都將增加。同時,由於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滯後,外調蔬菜還面臨氣候變化、路途擁堵等諸多不可控因素影響,造成大量損耗。在此背景下,農產品網上銷售成爲減少流通環節的一種新探索。

涉農電子商務同信息化息息相關。20xx年以來,我國的村通工程成功實現了“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農村通信服務水平邁上歷史性的新臺階。截至20xx年,全國行政村、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的比例分別達到100%和94%,實現了全國100%鄉鎮能上網,其中99%的鄉鎮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備了寬帶接入能力。

據阿里研究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xx年底,以淘寶網(含天貓)爲例,正常經營的註冊地在農村(含縣)的網店數爲163.26萬個,其中註冊地在村鎮的爲59.57萬個;經營農產品類目的網店數爲26.06萬個,涉及農產品商品數量1004.12萬個。

雖然相比於其他門類,目前農產品電子商務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從近3年的數據來看,農村電商的.開店數量在快速增加,交易額也急劇上升。調查顯示,目前農村村鎮電子商務交易總額(網購總額加網銷總額)爲209億元,交易商品數量達到了1862萬件。農民收入也因此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農村電子商務帶來的人均月收入大部分集中在20xx—5000元之間,而未上網農民的電子商務收入主要集中在無收入和1500—2000元之間。

網絡銷售模式多樣化

電子商務的跨地域特性,能夠幫助農村居民打破有形市場的物理侷限,有效拓展全國乃至全球市場。一方面,通過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三四級城市及中西部地區的消費者可以購買到只在一線城市銷售的品牌商品。如20xx年甘肅、青海、貴州、內蒙古等省的消費者在淘寶全網的消費金額中超過67%都是跨省購買的;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如新疆、內蒙古、四川等地超過70%的銷售都是銷往外省。

涉農電子商務從20xx年起開始快速增長,銷售模式也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最開始主要的銷售模式爲零散農戶在網上賣土特產,著名的有在B2B平臺上批發活牛活羊的孟宏偉,在淘寶平臺上零售土特農產的王小幫,以及大學畢業後回鄉創業的趙海伶、杜千里。他們基本上採取“網絡(平臺)+公司(網商)+農戶”的模式,農產品生產主體“農戶、農業合作社或涉農企業”變身網商,或依託網商,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與大市場的對接。

20xx年,浙江省遂昌縣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異軍突起,整個銷售過程起主導作用的,不再僅是農戶和網商,而是遂昌縣網店協會。在遂昌縣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樣本中,傳統涉農網商的銷售流通模式已經升級爲“網絡+協會+公司+農戶”,協會既爲網商做好服務,也爲網商們爭取更大的利益,同時制定標準對接生產方,實現品質監控和集約化營銷。遂昌縣網店協會在成立後的兩年中,該縣淘寶網店數量由350家發展到了超過20xx家,其中會員1300家,皇冠店20餘家。20xx年,各會員單位在淘寶網上的銷售額達到了1.5億元。

多重因素制約電商扶貧

儘管涉農電子商務前景看好,但是由於目前我國貧困地區在寬帶基礎設施、物流配送服務、農民學習機會等方面均較爲滯後,導致在現有的農村扶貧的主流模式中,電子商務模式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農民上網不方便,主要原因是沒有寬帶、沒有電腦、上網費用高。同時數據顯示,農村網民上網更依賴手機終端,農村新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60.45%。

除此之外,農民網商認爲從事電子商務最重要的因素是物流交通,解決不了這一問題,電子商務交易活動就無法完成。

由於生鮮農產品的特殊屬性,加快建設以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爲主的農產品冷鏈系統,也對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至關重要。資料顯示,北美90%的農產品用冷鏈物流,歐洲這一比例爲60%,而中國則只有18%。

國家政策助推涉農電商發展

目前,我國有70多萬個行政村,農村網民總人數超過1.65億人,未來或將有越來多的村、鎮加入到電商大潮中,產業輻射範圍還將繼續擴大。同時,政府層面也對涉農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0xx年12月19日,商務部出臺《關於加快推進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交易創新,引導鮮活農產品經銷商轉變交易習慣,鼓勵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鮮活農產品網上批發和網上零售,發揮網上交易少環節、低成本、高效率的優勢,激發傳統農產品流通企業創新轉型,形成以農批對接爲主體、農超對接爲方向、直銷直供爲補充、網上交易爲探索的多種產銷銜接的流通格局。

20xx年8月14日,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提出清理涉及信息消費的行政審批事項,加大財稅和金融支持等,到20xx年使信息消費規模超過3.2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

政府層面對涉農電子商務的重視,加之農產品市場廣闊、需求量大,消費者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涉農電子商務勢必將成爲未來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視角。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8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統籌兼顧,具體就是“五個統籌”,其中統籌城鄉發展屬“五個統籌”之首,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和體現。近年來,尖扎縣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緯以上,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03年,尖扎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居青海省各縣農區第9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爲5:1,明顯高於青海省的平均差距水平,如何扭轉城鄉收入擴大趨勢,打破城鄉分割體制和結構,就需要我們把城鄉作爲一個整體科學規劃,協調推進,形成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的格局,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本文結合尖扎實際,提出如何用統籌城鄉發展的觀點,解決“三農”問題的一些對策和建議供商榷。

1、尖扎縣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條件逐步完善

尖扎縣位於青海省東南部,黃南藏族自治州北部,總面積1714平方公里。縣城駐地馬克唐鎮距省會西寧126公里。尖扎縣縣轄三鎮六鄉,79個行政村,總人口5.04萬人,境內最高海拔4640米,最低海拔1960米,相對高差2600米。氣候垂直地帶型分佈十分明顯,形成了黃河谷地、淺山、腦山不同地貌及氣候類型。2003年,尖扎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44億元,比上年增長8.8%。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84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6億元,社會消費品總額3147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1352元。工業初步形成了以水電開發爲龍頭,鋁業、建材、農畜產品加工爲支柱的地方工業體系。以坎布拉爲龍頭的旅遊開發潛力大,縣內基本形成以省道爲主幹,縣鄉公路爲骨架的公路交通網絡,全縣通訊事業和青海省內先進地區同步發展,開通了國內國際直拔電話,光纖傳輸、移動通訊基本覆蓋全縣。縣內金融、保險等服務機構齊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的條件基本成熟。

1.1城鎮化優勢。城鎮化是解決城鄉統籌發展的▲拉結加尖扎縣縣長切入點,是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載體。尖扎縣現有馬克唐、坎布拉、康楊三個建制鎮,直崗拉卡電站、康楊電站建成後將形成一定規模的小集鎮,全縣5萬餘人口中3.3萬人分佈在這一地區。近年來,尖扎縣確立了沿黃“三點一線”小城鎮發展戰略,先後完成馬克唐鎮人民街、黃河路、申寶路等主要街道路面改造工程和縣城道路與給排水、文化廣場、體育場等工程以及一批幹部職工集資住宅工程,特別是投資2000萬元打造的商業街,共開發商住樓28棟,成功轉移農牧戶近200戶。坎布拉鎮完成道路與排水工程,康楊鎮實施商街改造,全縣城鎮基礎設施發生了根本變化,整體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擴展了小城鎮發展空間,增強了城鎮吸納剩餘勞動力的能力,爲縣域經濟統籌發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全縣通訊方便快捷,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城鎮功能提升,樹立了對外開放的良好形象,增強了以城帶鄉的能力。

1.2水電資源優勢。黃河橫貫三鎮一鄉形成的李家峽電站、直崗拉卡電站和康楊電站爲發展工業經濟,尤其是高耗能工業提供了充足的電力資源。據測算分析,已建成發電的李家峽電站、富源電站、昊天電站和正在建的康楊電站、直崗拉卡電站、澤唐電站、三道班電站建成發電後,年均可發電185億千瓦/時。以黃南鋁業做爲參照,在七座電站年均總髮電64.5億千瓦/時的條件下,可以爲26個年生產能力13000噸(黃南鋁業生產能加、年均耗電2.4億千瓦/時(黃南鋁業年耗電數)、年利潤317萬元(黃南鋁業預計年利潤)的工業企業提供所需能源,電力資源富甲全州乃至全省,這爲加快電解鋁產業的整合和擴張,通過提高引資發展鋁型材等後續產業,延長鋁業加工鏈條,提高附加值提供了可靠的電力保障。

1.3區位優勢。通過幾年的建設,尖扎縣境內鄉村公路暢通並已基本形成網絡,隨着平阿高速公路和阿同二級公路的建成通車,尖扎將躋身於環西寧百公里經濟循環圈,這爲發揮尖扎的比較優勢,實現經濟互補合作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加之以坎布拉國家森林、地質公園、沿黃水面旅遊資源開發爲龍頭的旅遊業的日漸升溫所形成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能使其較快接受外界經濟發展的拉動和慣性衝擊,從而促進該地區調整優化產亞結構,發展以市場爲導向,以資源爲依託的優勢產業,最終拉動城鄉經濟發展。

1.4農業優勢。沿黃地區背靠廣大農牧區,面向西寧、海東等大中型市場,加之氣候溫暖,水土條件優越,具有優良的農牧業發展條件,糧食、油料、蔬菜、果品等農作物資源在省內具有一定優勢,牛羊育肥發展迅速,是重要的農畜產品基地。

1.5勞動力優勢。全縣有農業總人口41680人,其中勞力20890人,佔全縣總勞力的50%。境內大中型水電站工程建設和坎布拉旅遊資源開發,有效加快了尖扎與外界的交流,古老的農耕文化受現代工業文明和商品經濟意識的影響,給當地羣衆植入了先進的文化和理念,加之近年來“陽光工程”等勞務培訓力度加大,使這一地區人口整體素質和勞動技能得到提高,能比較快地適應市場的變化,爲發展二、三產業提供相對熟練的勞動力資源。

1.6政策優勢。尖扎縣2002年被國家確定爲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每年國家都有大量的項目資金支持,爲統籌城鄉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政策和資金機遇。

2、制約尖扎統籌城鄉發展的主要因素

尖扎縣作爲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城鄉差別明顯,“三農”問題突出,除歷史和體制因素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2.1所處地區自然環境惡劣。尖扎縣境內高山溝壑密佈,黃土地形支離破碎,海拔高差達2840米,以乾旱、冰雹爲主的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農業生產。同時由於山高路陡,淺腦山區教育、衛生、交通、文化等基礎設施十分落後,這樣的自然環境致使尖扎79個行政村中有58個貧困村,5萬人中2/3爲貧困人口。惡劣的自然條件對解決尖扎縣“三農”問題,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帶來了很多困難。

2.2山區農牧民思想觀念保守,勞動技能低。尖扎縣是一個以藏族爲主的多民族聚居區,淺腦山和牧區佔全縣總面積的2/3以上,這些偏遠山區由於地理、文化、語言等因素影響,社會發育程度低,絕大部分農牧民參與市場經濟的能力差,加之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慣性影響,造成羣衆對外界新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先進文化,包括農牧業實用技術難以接受,給跨地區輸出勞務和調整農牧業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解決“三農”問題增加了難度。

2.3自我造血能力先天不足。尖扎縣目前工業發展滯後,工業產品主要以水電、電解鋁和建築建材產品爲主,工業短腿,鄉鎮企業數量少、層次低,幾乎沒有反哺農業的能力。農業基礎薄弱,靠天吃飯,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不高。以旅遊業爲龍頭的第三產業尚在起步階段。產業間關聯度低,結構不合理,自我發展能力弱,吸納剩餘勞動力的能力差,僅靠本縣經濟的發展很難實現充分就業。

2.4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由於受地理環境條件制約,淺腦山和牧區地處邊遠,山大溝深、人口稀疏,要徹底改變這些地區的農牧業、水利、交通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這部分資金只能依靠國家投資,單靠本縣力量無法實現。

3、用統籌城鄉發展思路解決尖扎“三農”問題應採取的措施

從全國總體情況看,改革開放前由於我國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所造成的城鄉二元差別明顯。農村經濟和社會尤其是西部偏遠地區農業和農村的市場組織化發展程度遠遠低於城市,農牧民得到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以及水電、通信、交通等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服務遠遠低於城市。客觀上拉大了工農差別,這是導致“三農”問題的關鍵原因。因此,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是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突破口和側重點。

3.1統籌農業與工業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一是工業要逐步反哺農業,爲農業提供支持和服務。尖扎縣工業主要爲水電等資源開發型產業。水電作爲當地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地方稅收分成比例很少,在收益分配中要積極爭取向地方傾斜,並投入到農業,以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同時政府要通過土地置換等方式獲取成本電價,並以適當方式支持農業、農村發展。二是要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由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要引導和鼓勵土地、民間資金等轉變成土地資本、民間資本,有償轉讓土地、草場、果園承包經營權,努力向規模化、市場化經營轉變,改變傳統、單一的農牧業生產方式。培育、扶持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高農產品的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要在康楊、馬克唐鎮大力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爲主的農村工業,現有的農產品集散地逐步改造提升,使其發展成爲農副產品的加工區,直接帶動農民增加收入。充分發揮城鎮的集聚和輻射功能,運用城鎮市場引導和帶動農村市場的發展,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和農業市場化程度。

3.2統籌城鎮與農村發展,積極轉移農村人口。城鎮化是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載體,具有龍頭帶動作用,是吸納農村人口、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通過加快城鎮化來擴大城鎮羣體消費農產品的規模,吸納剩餘勞動力進入城鎮。2002年,尖扎縣建成的商業街,共開發商業街面2萬平米,共轉移農村人口602人。這些進入城鎮的農牧民原戶籍所在地的土地等生產資料所有權、經營權不變,成爲山上有產出,城裏有收入的“兩棲”居民,解除了農牧民進城創業的後顧之憂,不失爲一種城鄉經濟雙向互動發展,增加羣衆非農收入的有效途徑。今後以沿黃三鎮一鄉和重點工程爲依託,並圍繞直崗拉卡、康楊電站建設,發展服務於重點工程的小型集鎮。促進二、三產業發展,繁榮小城鎮經濟,使一部分農民從一產中轉移出來,通過減少農民來富裕農民。牢固樹立經營城鎮的理念,從運作房地產入手,積極推動城鎮公用基礎設施、土地等資產運營,促進城鎮經濟社會盡快發展。全面改革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積極探索建立以居住地登記戶口爲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穩定職業爲戶口准入條件,儘快形成與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戶籍管理制度。在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利於農民進城就業和創業的良好環境。同時,要因地制宜,以市場和實現就業爲導向,加大“陽光工程”的實施力度,有目的的做好農牧民培訓工作,想方設法向縣境外輸出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讓更多的農牧民走出縣門、務工經商,創辦實體,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

3.3統籌城鄉市場發展,合理配置城鄉資源。統籌問題思考:請衆家探討農牧業深層問題洲琢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按照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要求,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市場網絡。積極發揮中介組織和民間“協會”的作用,引導勞動力、技術、人才等各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和佈局,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引導羣衆在果產品加工、牛羊育肥、飼料加工上檔次、上規模,提高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

3.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三農”問題突出表現在水、電、路、訊、教育、衛生等羣衆生產、生活極爲密切的基礎設施方面。今後,在項目爭取、扶貧資金的發放上,重點要轉向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環境。特別是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廣播電視文化等公共事業的專項資金支持,把農村社會的公共產品投入從主要由農民負擔轉變爲由公共財政承擔,逐步使農村居民能夠享受大體均等的國民公共產品服務。

3.5從比較優勢出發,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旅遊業是尖扎縣一項發展潛力很大的新興產業,隨着坎布拉國家森林地質公園旅遊公路的建成和公園內景點設施的完善,加之公伯峽、李家峽、康楊電站、直崗拉卡電站庫區四面的形成貫通,打造環西寧百公里旅遊線路,培育高原水城、丹霞地貌、民俗風情“區域”性旅遊品牌的時機已經成熟,要加快縣內旅遊線路的規劃和康楊清真大寺、古雷寺、智合寺、昂拉千戶宅院、德欠寺等人文景觀的開發,挖掘整理旅遊景點的文化資源,提高旅遊品位,積極引導農牧民參與創辦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渡假村”、“民俗村”,提高旅遊接待能力增加農牧民收入;鼓勵有條件的農牧戶發展農家旅遊服務項目,引導農牧民開發具有民族民間特色的旅遊產品,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9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黑龍江省作爲農業大省,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這一點顯得尤爲突出,而解決“三農”問題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金融作爲現代經濟的核心,在解決“三農”問題上有其獨特的優勢。良好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對加快農村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黑龍江省“三農”問題的表現

目前,黑龍江省的“三農”問題突出表現在:一是農民收入問題。農民收入低、增收難、城鄉居民貧富差距大,導致農民的經濟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農民的平等權利得不到保障。這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二是農業產業化問題。農業發展缺乏有效的企業拉動力,缺少較強的龍頭企業,現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夠。三是農村建設問題。主要是三個落後:基礎設施落後、科技文化落後、鄉村面貌落後。這三方面的問題實質是農業和農村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現實反映,是城鄉二元結構長期積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如不盡快解決上述問題,從長期來看,不利於社會穩定,從短期來看,不利於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這將大大影響黑龍江經濟的發展,阻礙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黑龍江省農村金融體系存在的問題

黑龍江省農村金融體系在解三農問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諸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還是及其有限,還存在着許多問題:

1.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經濟方面發揮了主渠道作用,但農信社自身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1)目前,黑龍江省市(縣)的農業銀行在農村的機構網點已全面收縮,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經營業務伴隨着國有糧食企業改制、糧食流通市場化已逐步萎縮,郵政儲蓄不斷從農村抽吸資金,已經造成了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和“一社難支‘三農’”的局面。

(2)農村信用社爲“三農”服務的政策性與其商業化經營模式之間存在矛盾。黑龍江省農信社的發展歷史證明,在經過多次的重組和長期的行政計劃管理之後,農村信用社從內容到實質都不再具備合作金融的特性,已經變爲按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運作,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金融組織。另一方面農信社又承擔着部分政策性的支農任務,併爲此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農村信用社成了一個矛盾綜合體,多元目標衝突。農民對農信社既沒有控制權,也沒有管理權和收益權,導致農信社產權關係模糊、所有者缺位、尋租現象嚴重,最終發展偏離了設立時的初衷。

(3)農村信用社農貸業務以糧食生產貸款爲主,規模化養殖及農產品加工營銷難以得到貸款,農村中小企業基本得不到貸款。目前,農村信用社貸款主要用於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以種植業小額貸款爲主“春放秋收冬不貸”,貸款方式爲3—5戶聯保,額度一般在3 000—5 000元之間。養殖業貸款佔農業貸款額的比重在10%~30%之間,主要用於支持當地發展禽蛋業、奶牛養殖業,最高額度在1—3萬元之間,採取抵押聯保方式,多爲一年期。農村中小企業貸款、籌資更爲困難。

2.農村消費型貸款處在起步階段,民間借貸比較普遍。除農業擴大再生產外,農戶迫切需要的住房貸款、個人消費貸款和助學貸款等分期償付的中長期貸款,目前仍然很難從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貸出。民間借貸(當地稱“擡款”)現象比較普遍,一般由親屬、朋友擔保,利息都在一分以上。

3.財政轉移支付項目少,地方財政基本上爲“吃飯財政”,對農業經濟和農村社會發展的支持力量微弱。目前,中央與省級財政對市(縣)支持主要是轉移支付項目,包括糧食補貼、退耕還林補貼、人畜引水補貼等,而農田水利設施、村莊道路硬化、農村社區環境治理、農村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投入短缺、支持渠道缺乏,已嚴重製約了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

總之,黑龍江省的農村金融支持作用,僅處在維持農業簡單再生產的.推進階段,與廣大農戶、企業以市場爲導向發展規模化生產的強烈需求極其不相稱,由此形成了三個不銜接,即“零風險貸款”供給與風險和收益並存的農業產業化資金強勁需求不銜接,農村金融機構的“恐貸”、“懼貸”行爲與農戶、企業強烈的貸款作爲不銜接,農村金融自身發展壯大與農業經濟發展、農村社會進步的不銜接。這種由於金融供給方式不合理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格局,必須要採取措施加以打破,形成新的供需銜接、優勢互補、良性循環的經濟增長方式。

三、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高效新型農村金融體制的建議

充足到位的資金供給、高效便捷的信貸經營模式和基地企業規模帶動是黑龍江省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爲此,如何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高效新型農村金融體系是解決黑龍江省“三農”問題的關鍵。構建一種以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發行爲主體,以其他金融組織爲補充,以擔保、保險企業爲保障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必將促進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

1.明確全省各金融機構爲“三農”服務的義務,理順相互間的資金關係,形成農村資金的良性循環機制。落實各商業銀行服務“三農”的義務,按其新增貸款的一定比例發放支農貸款,對投向龍頭企業的貸款比照農信社貸款利率的辦法實行一定幅度的浮動。進一步發揮農發行的政策性信貸支持作用,調整職能,擴大對農業、農村的服務範圍,開辦“三農”貸款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信貸業務,做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扶持貧困地區發展,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的工作;農業銀行要繼續堅守農村陣地,按商業化原則做好農業信貸工作,轉變觀念,講求效益,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尋找機遇,創新思路,辦好信貸扶貧業務,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支持鄉鎮企業和農村中小企業等等;人民銀行要繼續運用支農再貸款提升農信社支農後勁;農信社要結合雙流農村居民非農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新情況,把服務“三農”作爲業務經營的第一要務,把農民增收作爲業務經營的根本出發點,把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爲業務經營的主要突破口,集聚信貸資金,結合優惠政策,積極調整信貸結構,不斷增加貸款投入,努力提升金融服務,實現支農社會效益與自身經濟效益的“雙贏”。

2.深化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發揮農村信用社支農主力軍作用。深化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因地制宜改革農村信用社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明晰產權關係,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把農村信用社真正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爲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自擔風險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

3.落實國家扶持政策,增強農村信用社主力軍作用。政府要解決農信社的政策性虧損。建議國家對農村信用社開辦保值儲蓄而多付的利息給予補貼,並對農村信用社歷史遺留的和因承擔政府行爲所形成的不良資產給予剝離。在稅收政策上建議適當給予一定的扶持。調整信用社的稅收政策,減徵或免徵農業貸款利息收入的營業稅,以減輕其經營包袱,使其輕裝上陣,更好地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地方財政應對支農貸款進行財政貼息。

4.適度放鬆農村金融的市場準入條件,允許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合法化,重點支持農民自主參與的各種形式的合作金融,以增加農村金融的服務供給。在大部分農戶和農村企業普遍缺乏擔保抵押品的情況下,發展民間金融可以有效利用民間的鄉土信用資源,爲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服務。此外,還應探索發展農業保險、大宗農產品期貨、農村存款保險機制,調整財政和金融政策等支農方式。

5.探索建立適應農民和農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民間借貸現象普遍存在,證明切實存在民間金融市場,民間借貸有利可圖。這是因爲在經濟發展中,一部分農戶、企業先富裕起來、手中握有資金,一部分農戶、企業急需發展資金,由此必然形成民間借貸。因此,應規範發展民間金融組織,着手建立貼近農民和農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培育新型的農村金融市場競爭主體,解決農村發展資金緊張問題。

6.抓住契機,從根本上緩解農民和農村企業貸款擔保問題。積極促進各級政府和財政落實預算,安排專項貸款擔保基金,儘快成立農村貸款擔保機構。根據農村和農業生產的特點,嘗試推進動產抵押、倉單質押、權益質押等多種形式的擔保方式,精簡程序,增強可操作性。探索建立以信用鎮、信用鄉、信用村、信用企業、信用農戶及信用個人爲主線的農村信用資信、信用等級體系,在有效防範信貸風險的條件下,便利農民擔保與受貸。其次,鼓勵支持建立“會員制”、爲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金融企業,採取“自願入股、滾動發展、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改變過去單純的“資產抵押”爲“資產資金雙抵押”,爲股東提供股本多倍的貸款擔保額度和其他經濟合同的擔保。

7.建立和創新農村和農業保險產品。探索建立農村和農業保險產品,開發一些費率比例低、農民又急需的養殖業、種植業、抗災、農業運輸等方面的險種,既可使其成爲農業保險新的業務增長點,又可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10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水平落後於發達國家,約有8億農民。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鄉差距不斷拉大,三農問題越來越凸顯。[1]近年來三農問題是我國政府工作關注的重點,而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途徑,同時城鎮化中出現的問題,爲三農問題的解決設置了障礙。

一、城鎮化對三農問題的影響

(一)城鎮化對三農問題的積極影響

首先,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推動農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化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滿足大量勞動力的`就業需求,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的壓力得以緩解,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城鎮化的推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較農村更爲完善,農民生活方式向城鎮轉變,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其次,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推動農村基礎設施的發展。城鎮化有利於農村面貌改善,促進農村經濟繁榮。利用城鎮的輻射和集聚效應,可以合理佈局鄉鎮企業,改善農村環境,鄉鎮企業使村民就近就業,減少了人口大量流失帶來的問題。

最後,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城鎮化使小規模零散土地得以集中,有利於農業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從粗放型農業生產走向集約型的精細化生產。

(二)城鎮化對三農問題的消極影響

城鎮化具有一體兩面性,它是三農問題解決的途徑,同時它的發展也爲三農問題的解決帶來新的挑戰。表現爲城鎮面子工程、城鎮化質量低和工業化爲主三個方面。

首先,城鎮面子工程。城鎮化進程下,很多地區掀起造城運動,城市不斷擴張,佔據大量農村土地,很多農民被迫失去土地,出現大量無地農民。大中型城市舊城改造,廉租房不斷減少,很多農民工租房困難或者租房成本高,無法攜家帶口去城鎮發展,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增加,不利於解決三農問題。

其次,城鎮化質量低。我國的城鎮快速發展,但這種城鎮化是低水平、粗放型的。雖實現了土地城鎮化,但土地表面基礎設施不健全,人們享有的依然是農村服務,加上一些大中型城市的高門檻,戶籍制度下農民難以融入,人口城鎮化水平低。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人多地少以及城市社會拒入,農民呈現亦工亦農的狀態,農民半耕半工不利於土地流轉和農業實現機械化、規模化。

最後,以工業化爲主。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服務業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應大於工業。但現實是很多城鎮追求資源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忽視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展。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等類型的產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較高,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不高,農民進城就業難。同時,一些工業會對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不利於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城鎮化建設對三農問題解決的策略

(一)城鎮建設減少面子工程

大中型城市應保留或建設廉租房,爲農民工提供廉價的居住地,減少遷徙成本和經濟成本,有利於城鎮管理。加大對中小城鎮建設的支持力度。中小城鎮房價不會像大城市一樣被熱炒,同時居住排擠力度小,農民住房壓力和經濟壓力可得到緩解。同時在中小城鎮發展,農民可以實現就近就業,離土不離鄉,緩解了農民心理壓力。城鎮基礎設施相對農村健全,服務業發達,解決了農村勞動力溢出的問題,增加就業,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農民離開土地去城鎮謀生,大量土地得以流轉,農業可以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提高生產率。

(二)提高城鎮化質量,落實戶籍改革

針對城鎮化質量低,應不斷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一系列政策也應緊跟時代步伐,儘快改進。我國戶籍改革正有序進行,有望在20xx年形成新型戶籍制度。中小城鎮農村居民准入門檻低,很大程度解決了農民候鳥式遷徙問題,可有效促進人口城鎮化。農民進城實現市民化,其與城鎮居民在醫療保險等方面享受相同待遇和服務,可使農民真正融入城鎮,城鎮化得以落實。同時,因土地是農民最後的保障,農民市民化爲農民在城市生存和生活提供了社會保障,農民與土地可實現切割,農村土地得以進入市場流轉,爲實現農業機械化、規模化提供有利條件。

(三)大力發展服務業

應大力發展服務業。在發展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等產業的城市,需要較高的技能或知識,農民普遍教育程度低,掌握的技術多低端,在這些城市,只能從事沒人願意幹的較髒、較累,技術要求低的工作。而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要求較低,可以吸納溢出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有效緩解就業壓力。同時服務業也有效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人們享受到的服務不斷增加,生活質量提高。因此,城鎮應大力發展服務業。

三、結語

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城鎮化,它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要途徑之一。三農問題是國家工作的重點,關係8億人口。應推進城鎮化,以城帶農,城市反哺農村,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賈俊民,葛文光.關於三農概念與三農問題提法的考察[J].當代中國史研究,20xx(1).

[2]趙麗欣,王青青,李輝,郄豔麗.城鎮化問題對三農問題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社會科學論壇,20xx(12).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11

用知識化帶動城鎮化,促進工業、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國生產力與國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這是我國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重點。

當今世界已經跨進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日益成爲經濟增長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我們必須用戰略的眼光來審視“三農”問題,要適應知識經濟發展態勢的要求,用知識化帶動城鎮化,促進工業、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

1.消除城鄉人口素質的“二元結構”是消除經濟“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長期以來,我國政策一直偏重於城市,使得原本脆弱的農村經濟發展更爲緩慢,從而導致了城鄉經濟上的“二元結構”。由於城鄉教育水平、生活條件原本就存在差距,加上長期以來以城市爲中心、爲城市培養人才、忽視農村教育的“單極教育”加深了城鄉人口素質上的差異,再加上城鄉經濟上的“二元結構”,吸引了大量優秀的農村人口通過多種途徑流向城市。與此同時,素質相對較低的農村人口很難在城市紮根,從而導致了農村人口以素質爲特徵的人口分流:素質相對較高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素質相對較低的農村人口留在農村,使得城鄉人口素質差異進一步擴大,最終導致了城鄉人口素質上的“二元結構”。這種城鄉人口素質上的“二元結構”隨着經濟“二元結構”的加深而進一步深化,而且素質“二元結構”也使得經濟“二元結構”日趨嚴重。這樣一來,城鄉這種經濟“二元結構”和人口素質“二元結構”交互作用,形成不良循環,給“三農”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很大困難。

由於農村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很低,加上受到衆多條件的限制,農村居民視野很窄,素質偏低,很難滿足現代農業和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因此,只有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消除城鄉人口素質“二元結構”,才能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的後勁,才能實現城鄉勞動者就業的真正平等,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城鄉經濟“二元結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我國經濟、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的“三農”問題。這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要消除出現人口素質“二元結構”,必須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全面推動知識化進程。要加強農民的基礎文化教育和職業技術文化教育,普遍提高農村人口的綜合素質。與此同時,要開展多種形式的城鄉文化交流活動,鼓勵知識青年採取自願的形式(包括在校大學生利用假期)到農村一線傳授知識,爲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要推動信息化進程,加強城鄉之間的多方位聯繫。國家要採取有力措施扶持貧困地區電信系統、網絡系統、和電視差轉系統的建設和完善,以保證其正常運行併發揮最大作用。

2.培養村級優秀骨幹是抓好農村建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環節

村級領導幹部是農村經濟建設的“領頭雁”,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到農村經濟建設的成敗。因此,必須培養一批優秀的村級領導幹部來帶領農民搞好農村經濟建設,以促進整個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抓好村級“雙強”(致富能力強、帶富能力強)幹部的培養,就是爲農村提供經濟建設的催化劑,可以有力推動農村經濟建設的進程。因此,搞好農村雙強幹部的培養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異常重要的環節。

要搞好農村優秀幹部,就要建立農村培養基地,爲培養優秀幹部創造條件。要鼓勵、選拔、錄用一批積極奉獻、勇於進取的有志青年到農村一線去擔當重任,賦予他們一定的“特權”,以保證他們工作的正常進行;要定期考覈他們提供相互交流經驗的機會,切實解決他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並給予他們應有的待遇和必要的保障,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在農村經濟建設中一顯身手。在培養農村經濟建設骨幹時,一定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特別注重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的培訓,要把他們培養成創辦企業、管理企業、懂得一兩門技術的經營能手和農民發家致富的帶頭人,培育成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農村經濟建設的“領頭羊”。

3. 加速知識型小城鎮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小城鎮是連接城鄉的紐帶和橋樑,小城鎮建設的取向直接影響着小城鎮功能的發揮。因此,必須強調小城鎮的輻射、帶動和服務功能。要從金融、信息、貿易、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爲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是農村經濟充分發育和健康發展。這對解決“三農”問題至關重要。

加速知識型小城鎮建設,要合理佈局農業與農產品加工、銷售一體化的企業和其他鄉鎮企業,發展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加工業,形成農產品加工基地和具有一定輻射範圍的農產品集聚中心以及農業信息、技術信息的服務中心;要培育有利於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城鄉就業協調機制和環境。加速知識型小城鎮建設要重點突出,注重實效,合理佈局。要着眼於農村的長遠發展,統籌環境保護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小城鎮建設中的統籌與協調作用,以保證有限的資金在小城鎮建設中發揮最大作用。

4. 統籌城鄉發展、提高縣域經濟的科技含量、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當前,務農收入低,嚴重挫傷了農民務農的積極性,使“三農”問題進一步加深。爲此,要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要求,在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走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相結合的一體化發展道路的同時,要儘可能採用高新科技來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加大農業科學研究投入力度,要把農業科學研究的成果得到長足的發展,讓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政府要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要求,統籌城鄉經濟的發展,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爲農業和農產品一體化創造條件;要優先發展農產品和營銷企業,鼓勵並切實支持農民湊辦生產、加工、銷售爲一體的合股公司,積極推進農業一體化經營;同時,政府還要深化農業、農村服務體制的改革,調整角色,強化政府引導、協調、服務和統籌的職能,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掃清障礙,爲解決“三農”問題鋪平道路。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我國經濟的大力發展,實現生產力、國民經濟乃至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12

雖然農村人口多。市場潛力大,農村市場卻未被啓動,原因是農民收入增長較慢。發達國家人均CDP達到3000美元纔出現買方市場。我國人均GDP只有900美元就出現了農產品過剩。而且,近些年農民消費與市民消費相比呈下降趨勢,農民收入不提高,擴大消費就沒有堅實的基礎。如果“三農”問題解決了,農民收入提高了,就有了更大的消費力。農村市場的擴大會帶動城市的發展。也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從而實現持續的健康發展。

一、農業理論基礎存在缺陷

“以農業爲基礎,以工業爲主導”的理論體現了農業“工具論”與“貢獻論”,使農業地位與實際地位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我國走的是以工業爲中心的傾斜道路。農業資金不斷流向工業,我國的工業化啓動資金就是靠農業積累實現的。另外,農業勞動力被強制滯留農村。中國是少數幾個用戶籍管理人口的國家之一。這種城鄉分割的人口管理制度最初是爲了讓農業人口爲工業發展積累資本,同時又不讓他們享受工業化的經濟利益,從而保持城市工業的高利潤,用高積累來推進工業化的進程。所以,農民天生就戴着農民的帽子,城市居民卻天生享有市民特權。這種戶籍制度嚴重製約了農業剩餘勞動力向城市流動。

實際上,農民的選擇常常代表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求。生產力影響着社會的發展,而勞動者是生產系統中的主導因素。由於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導,他們瞭解生產的需求。所以農民的需求就是生產的需求,所以尊重農民的自主選擇就是尊重生產力。當然,農民在自主選擇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因爲我國正面臨着從傳統農業到現代化農業轉變的問題。我們在轉變的過程中將會面臨着子大矛盾:一是人多地少,二是人窮就業機會少,三是農業基礎薄弱,投入少,發展動力不足。當北方農民面對成堆的糧食發愁,而南方農民任憑柑橘掛滿枝頭也不去採摘時,我們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爲農業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事實並非如此,而是農業進入了新的階段,面臨着很多嚴重的問題,農業結構如何調整,如何解決產品買賣難的問題。這些問題僅靠農民自已是無法解決的,此階段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共同現象。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既是農村發展中的一個緊要的現實問題,也是一個關乎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戰略問題。因爲數億剰餘勞動力如果不能成功轉移,農業必定會成爲一個低效率甚至沒有效率的產業,而一個沒有效率的產業必定是沒有發展的。因此。只有將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成功轉職,農業效率纔有可能得到提高。農業纔能有所發展。然而,農村人口數量巨大,將會使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任務尤爲艱鉅。

二、加快城市化進程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表明,農村向城市轉移,將更多的剩餘勞動力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逐步走向城市化道路,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城鎮化緩慢會給經濟發展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捆綁在有限的土地上,直接影響農業收入水平的提高;農村市場不開啓,國內消費市場疲軟等等,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對經濟發展起着直接制約的作用。

隨着我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三農”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尖銳,一方面是由於經濟增長緩慢,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刺激,部分社會羣體已經心理失衡,這些都嚴重威脅到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那麼,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究竟在哪呢?首先,要面對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是歷史所造成的,企圖短期內解決是完全不可能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民的社會地位雖然有所提高,但總體情況依然不樂觀。從法律地位上來講,農民在全體成員中具有平等的地位,與工、兵、學、商具有同樣的權利,並不低人一等。但實際上,農民依然處於社會底層。農民的職業本來是神聖的,沒有農民的勞作,就沒有生存所需要的條件,也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然而,鄙視農民的社會心理已經根深蒂固。農民勞作一生,爲社會創造了大量財富,卻被說成是沒有“工作”。除了農業以外的行業,工作人員都要經過挑選,合格者才能上崗,而對農民卻不需要任何要求,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從事農業生產。

因此,要想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有機地聯繫起來,實現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之間的互動。事實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減少農民。農民到哪裏去。將涉及整個社會的大調整。所以沒有宏大的戰略眼光,不繫統地去解決問題,是無法控制的。

“三農”問題的解決需要實現以下三大戰略轉型:一是產業轉型。一家一戶單幹,自給自足小生產是幾千年來的基本模式。改革開放以來,產業水平雖然有所提高,但是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從傳統向現代化轉型。二是農村社會的轉型。農村與城市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分離的二元結構。農村的社會意識、社會結構與城市有着很大的區別。城市巳經很大程度地走進了現代化,農村卻還停留在落後的傳統社會階段。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途徑就是城鄉互動,良性轉換。三是農民身份的轉型。人是萬物之靈,人權是社會權能中最基本的權能之一。解決“子農”問題必須以人爲本,從根本上解決對農民身份的歧視問題,這樣纔可能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村政策存在着“見糧不見人”的情況,更多強調的是“糧食”。當需要向農民索取的時候,卻又將農民管得很嚴;當社會福利分配的時候,又常常將農民排除在外,表現極爲吝嗇。解放農民,還農民以公平的社會待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三、結論

我們要想邁向高等收入國家,避免掉進“中等收入”的陷阱,最大的難題正是“三農”問題。如何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業的生產率將成爲未來十年經濟發展的主題。因此未來十年,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講,關鍵在於是否能解決好“三農”問題,能不能使區域經濟有較大的發展。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13

前言:我國在這幾年的發展下,通過金融服務農業,促進農村的發展,持續實現了農民增收的作用。爲進一步提高對農村的現代化建設,要把金融支持更好地融人到農村來,推進農村的建設增收。本文對我國現階段三農存在的基本問題、情況及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並且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建議,具體說明如下。

一、金融支持下三農問題制約的因素

1、支持三農的效率不足,是因爲農村的金融體系不完善。

1.1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主體薄弱。(1)因爲商業銀行等機構的退出,減少了農村金融供給的主題。金融體制在1993年以後進行了改革,以盈利爲最大化目標,所以引發銀行不約而同地在農村的撤退營業網點,導致農業信用貸款的投人逐年下降。(2)政策性銀行功能欠缺導致支農效應難以推進顯性。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是農業發展銀行,但是農業發展銀行由於業務單一性,功能明顯缺位,供不應求,僅僅只能發揮應有的職能。(3)農業信用難以承擔服務三農重任,社先天不足。在商業性金融收縮、政策性金融滯後等問題的困擾下,農村信用社難以滿足金融市場的資金需求,支持發展。

1.2農村信貸資金供求出現失衡郵政儲秀憑藉優勢利用多面廣和匯兌網絡搶先佔有農村大部分儲蓄市場,但是因爲沒有信貸業務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不僅分流了農村資金還加大了供求矛盾。在農村,金融機構大量吸收存款但是貸款卻非常少,這樣嚴重阻礙了三農經濟的發展,不符合黨和國家所制定的金融支持三農的政策。

2、影響到支持三農效果的是信貸管理機制不夠靈活。信貸管理機制不夠靈活:(1)信貸準人限制過於嚴格,比如規定只有信譽等級夠高的人才能申請,VIP用戶才能申請。(2)小額農貸的額度偏小。雖然小額貸款比較受歡迎,但是還錢期短可能導致生產週期不適應,而且貸款的資金少,一般都是五千元以下。(3)農戶抵押和擔保比較困難。農村最貴的是房子,可是農村的房價處於一個尷尬的位置導致抵押困難更不要說擔保等問題了。

3、三農信心的弱化是因爲農業保證機制不配套導致的。

3.1農業保障救助體系與三農發展要求不匹配。僅僅用農業保險爲案例,作爲農牧業大省,自然條件複雜,青海省每年受災農作物佔了三分之一,但是不常有限制,獲得的農業保險金額遠遠不夠受災的份額,農民因此有濃烈的貸款願望,可是又存在着害怕貸款的心理。3.2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不配套。隨着農業加快腳步,建設農業更需要政府和銀行之間的支持和配合。怎樣把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的個地方財政投人到無限的農村建設當中成了一個大問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條件的'落後造成了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產業化之間的不適應。

二、強化金融,支持三農的政策建議

1、完善支持三農金融服務體系,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1.1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支持三農政策建議的關鍵是農村信用合作社要重新樹立堅持爲農村的工作觀念,,發揮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主力軍的作用,完善人治落實責任。

1.2農業銀行明確貸款比例和貸款的範圍。在國家的政策下,各個銀行應有責任在農村進行重點投資,以扶持農業發展,幫助農村現代化建設。適當加長中長期農業貸款的比重來擴寬農業的集資渠道。

1.3擴充政策性銀行的服務功能。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鞏固其地位就需要改變農業發展的經營定位,走適合農業發展的信貸業務。在政府和科技的有利投人下可以通過農業發行來開闢資金來源,才能更有效地增強農業比較優勢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2、滿足三農經濟發展資金的需求,完善農村信貸管理機制。

2.1適當提高農業貸款授信額度,滿足農業生產資金的需求。爲了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爲了使貸款期限與農業生產週期相一致,所以因戶致宜來調整貸款長度期限是滿足農市場需求的要求。

2.2實行適度城鄉差別利率,推進農村金融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中央英航調節機制,加大力度發展農村票據市場,調節信貸資金流向,放寬農村機構再現條件,使景榮資源在城鄉間的合理配置。

2.3解決貸款抵押困難,創新擔保質押機制。克服政府出面代理可能產生的問題,實行民有民主的以民間資金爲主的擔保機制。

3、增強金融真持三農的信心,建立農業風險補償和保證機制。

3.1爲農村經濟穩定發展撐起的保護傘,儘快建立農業保險制度。爲了提高農民積極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補償農村農村金融無法收回的損失,消除後顧之憂。

3.2加強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農村基礎建設。逐步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加大對農村基礎建設信款投人,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加強農業可發展能力。

屈揚

(陝西省鎮巴縣農村信用聯社723600)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14

鄉村旅遊作爲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的一種新形態,對於解決中國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河南作爲全國農業大省,鄉村旅遊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鄉村旅遊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目前河南省鄉村旅遊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發展水平低,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本文通過對河南鄉村旅遊發展現狀的分析,指出了河南鄉村旅遊長效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了河南鄉村旅遊解決“三農”問題的模式。

一、引言

當前,中原經濟區建設已經成爲國家戰略。爲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政府決策部門決定打造中原旅遊區。但是,以河南省爲主體的中原區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糧倉,尤其是河南爲我國人口大省,農民數量基數大,農民人均收入水平一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是我國“三農”問題最爲突出的地區之一。爲此,解決好河南的“三農”問題,不僅是實現中部崛起和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需要,同時也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

旅遊業由於其固有的關聯性、帶動性和滲透性,藉助鄉村旅遊的發展來解決三農問題已經成爲旅遊學術界的共識,併成爲研究熱點。且河南省文化厚重,旅遊資源豐富。爲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充分考慮河南省省情的情況下,構建鄉村旅遊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模式,在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同時,使得區域鄉村旅遊與“三農”問題解決共贏。

二、河南鄉村旅遊發展現狀

河南有着發展鄉村旅遊的良好條件。截止2013年底根據農業部國家旅遊局公佈的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和示範點的名單,河南省共有嵩縣、河南省鄢陵縣、新縣欒川縣、鄭州市惠濟區、河南省確山縣六個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和包括永城市芒碭山休閒旅遊景區、信陽黃淮大豐收生態農業旅遊觀光園、駐馬店友利實業有限公司休閒農業觀光園、濟源市思禮鎮休閒農業旅遊觀光園、中國銀杏嘉年華、河南省龍泉集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寧陵縣劉花橋村、固始華陽湖生態旅遊產業開發有限公司、鄭州豐樂農莊有限公司、河南中昊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鞏義市匯鑫芳香世界、固始縣九華山茶葉生態農業觀光園、濮陽縣綠園果品種植農場等13個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由於河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河南還有一大批特色的歷史文化名村名鎮,河南的“欒川模式”、“西峽經驗”成爲全國發展鄉村旅遊的楷模和標杆,在國內外影響很大。

三、河南鄉村旅遊長效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發展理念落後

發展視野不夠開闊,將鄉村旅遊僅僅作爲一項旅遊產品來發展。對於鄉村旅遊在推動農業轉型、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建設新農村、保護和傳承中原文化、擴大農民就近就地就業、促進鄉風文明、統籌城鄉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認識不夠。

(二)發展路徑單一

對鄉村旅遊關聯性強、複合度高的.特點認識不足,需要加深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與農林、水利、漁業、建設、文化、環保等部門協調發展,加強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生態省建設同步發展。

(三)產業層次較低

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缺乏現代經營理念和服務技能;管理制度不健全,與鄉村旅遊相關的安全、餐飲、住宿、環保、衛生、服務等行業性標準或規範不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滯後,缺乏停車場、消防、醫療等基礎設施,食宿、衛生條件簡陋,外部可進入性差。

四、河南鄉村旅遊解決“三農”問題的模式

將鄉村旅遊與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農村建設、生態省建設和扶貧開發有機結合,實現融合和互動發展,促進鄉村旅遊快速健康發展,創新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1.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

結合新型城鎮化,優先加快鄉村旅遊點道路、通信、燃氣、供排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爲鄉村旅遊發展提供良好環境。積極落實全國休閒農業公共服務“進城入戶”工程,爲鄉村旅遊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強化國家和河南省特色景觀旅遊名村名鎮建設,加強對農耕文化特色村、歷史文化特色鎮、特色景觀旅遊名鎮的規劃設計和管理,凸顯旅遊服務功能。

2.與農業現代化有機結合

把鄉村旅遊與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和生態經濟結合起來,把創意全方位融入種植業、養殖業,以綠色、健康概念引領產品開發,開拓健康田園空間,吸引城市白領歸園田居過綠領生活,發展休閒農業。規劃建設各類休閒農莊、主題休閒農莊、民俗文化風情園等,爲廣大遊客提供瞭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遊休閒活動。依託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開發銷售鄉村名優土特產品、鄉村旅遊特色紀念品。將農業產業化、現代化成果轉化爲鄉村旅遊產品。

3.與新型工業化有機結合

將鄉村旅遊與新型工業化相結合,挖掘當地農副產品資源特色,提高產品加工技術和加工能力,注重產品包裝設計和商標價值,加大品牌形象宣傳推介力度,實現農副產品向高附加值旅遊商品轉化。引導工業企業進入鄉村旅遊合作組織體系,改變分散盲目的發展模式,彌補鄉村旅遊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提高鄉村旅遊開發經營的組織性和專業性;按照新型工業化的內在要求,引進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項目,向當地產業集聚區集中,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爲鄉村旅遊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大環境。

4.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

將鄉村旅遊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強化鄉村環境綠化美化建設,配套完善旅遊服務設施,突出生態特色和文化特色,爲鄉村旅遊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在建設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發展鄉村旅遊。

5.與生態省建設有機結合

與河南省林業廳等部門合作,借力河南生態省建設,將鄉村旅遊“一圈、三帶、四板塊”總體佈局與中原經濟區“四區三帶”區域生態網絡緊密結合起來,構建“一圈、三帶、四板塊”鄉村旅遊生態保護網;把農耕文化特色村、歷史文化特色鎮、鄉村旅遊集聚區、特色縣與國家和省級生態村、生態鎮、生態縣創建工作相結合,爲河南鄉村旅遊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

6.與扶貧開發相結合

促進鄉村旅遊與扶貧開發相結合,深入實施鄉村旅遊富民工程。優先扶持具有鄉村旅遊發展潛力的貧困鄉村,推動貧困鄉、村的飲水、交通、電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及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挖掘整合鄉村旅遊資源,促進地區鄉村旅遊發展;加強老少邊窮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整合當地特色自然和人文資源,大力發展自然生態遊、民俗風情遊,紅色文化遊,以鄉村旅遊助推農民脫貧、農村脫困,實現融合互動發展。

關於三農問題的論文15

摘要:隨着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我國近幾年的經濟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國民經濟水平也在穩步發展。但是立足於我國的基本國情來說,三農問題仍然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三農問題本身來說,其對於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國內經濟協調發展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國家在新時代下以取得長期有效發展而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藉此,本文立足於當下的四川省三農問題,對區域協調發展與突破三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三農問題;制度創新;協調發展;區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DOI:10.11974/nyyjs.20170333167

伴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進入21世之後,綜合國力有了全面的提升。經濟與科技等方面的共同發展,無疑爲現階段的社會發展與社會當中的各個領域發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動力。就我國經濟發展來說,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國經濟發展雖然在不斷地進步,但是其內部存在的問題仍然不容忽視。三農問題作爲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對於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有着很大影響。因此,對四川三農問題突破與區域協調發展的探討有着鮮明的現實意義。

1三農問題概述

三農並不是一個新詞彙,其基本問題已經由來已久,針對現階段的基本國情來說,三農問題不但沒有隨着社會的發展而得到改善,反而因爲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越發嚴重。雖然無論是政府還是相關的學術者都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研究,並且提出了衆多的解決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解決方法大多是治標不治本。並沒有使得三農問題從根本之上得以解決。而由此所形成的三農問題困境,也成了現階段我國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主要問題之一。對於協調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着鮮明的阻礙作用[1]。

1.1三農內容

所謂的三農問題主要包含了關於農業的3個方面內容。即經常所提到的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而這3個方面的問題,也是我國建設小康社會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現階段的三農問題,就不能做到協調發展,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就會變成變成一個幻想[2]。

1.2三農問題的基本表現

糧食一直是我國人民賴以生存的保證,也是我國農業事業的中心任務。繼20世紀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我國的糧食存量就在不斷增長。很多人認爲,糧食問題在20世紀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但是在20xx年,糧食價格的飛速爆長,使得物價進一步增長。而糧食不足的問題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眼中。就農業增長問題來說,其主要的表現就是增長緩慢與增長結構不合理。所謂的農業問題其實也就是糧食安全問題與農業增長問題。農村問題則是經濟問題與政府宏觀調控問題。農民的問題主要就是收入問題[3],一般情況下,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爲2個方面: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統計結果顯示,20xx—20xx年3a間,農村家庭的經營性收入由原本的70%下降到了67%,仍然佔據着主導地位[4]。

2四川三農問題的具體表現

2.1典型性

四川是1個人口大省,省內人口近幾年一直停留於全國前3位。而其中的農業人口更是佔據了70%以上。但其省內的'可用耕地卻十分少,加之四川的農民經濟水平普遍偏低,很多的本地人口都選擇出門務工來增加收入。由此不難發現,四川地區的三農問題十分典型,可以說是我國三農整體問題的一個縮影。

2.2區域性

四川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加之當地人民勤勞樸實的性格,使得四川成爲我國的農業大省,無論是農作物的產量還是其它糧食的產量上,一直居於我國前列,經濟總量也是西部地區的第1名[5]。

2.3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個多地貌大省,省內的農業產區包含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攀西山5個地方,而這也導致了四川省的各類經濟發展不均衡。並且四川省內的不同區域農民收入差異也較大。成都的居民收入往往高於其它地區。

3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在筆者看來,四川如果想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其基本意義不僅僅在於三農問題之內,更在於三農問題之外,不僅僅在區域之間,更在於區域之外。

3.1以工業促進農業

3.1.1從小農經濟到市場化經濟

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寶貴意見。在任何國家的工業發展初期階段,都需要農業的支持,這是一個發展的普遍規律。但應該明確的是,其經濟主體仍然應該是農業。工業的迅速發展並不一定就會對農業的發展進行補償。實際上,就四川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來說,其所具有的小農經濟市場,在現階段工業化的市場當中都是十分吃虧的。所以只有實現了農業體制市場化,纔可能按照市場的基本方式,促進生產效益向農村進行流動。這纔是從制度之上實現“以工業促進農業”。

3.1.2農工商協調發展

從傳統的發展角度來講“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這一傳統的發展理念從根本上說明了農工商三者之間的相互依賴性與並存性。而只有做到農工商協調發展,纔可以真正地發揮他們之間的優勢。就四川本土而言,其發展過程當中更加的重視工業,雖然並不能說其不重視農業,但是對於農業的發展力度也是十分的有限。而四川發展最爲明顯的1個問題就是忽視商業發展。並且四川內部也缺少工農協調的服務業發展。例如城鄉的金融投資渠道與服務,城鄉的土地公開市場等。而這些都是農業市場化所必需的內容,也只有商業活了,農工之間的渠道纔會更加的通暢。

3.2以城市帶動鄉村與城鄉一體化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農民的數量要比城市人口的數量大得多,想要在短時間內對農村實現萬象更新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通過相應的手段實現農村發展的快速進步並不是天方夜譚。因此可以採用以城市帶動鄉村的發展策略,改變農村的發展現狀。但也不能將這種方式的發展流於形式,“見物不見人”。而是應該貫徹落實以人爲本的理念,從農民的根本意義上考慮問題。

經濟的基礎決定了上層的建築,所以農村的土地制度決定了農村的社會制度。要想改變農村發展的基本現狀,就要立足於農村問題,改變農村的經濟制度。而農村的經濟制度說道底就是土地制度。國家根據現階段的農業情況,已經提出了新策略,所以要在新制度與國家的宏觀調控之下,建設新型的農村社會。

4結束語

三農問題關係着我國的未來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的主要問題之一。通過本文的論述可知,三農問題是現階段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但是在三農問題的制度創新之上,其實並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論,規劃者所要具有的就是站在一個客觀角度對現有問題進行解決,而不是站在原有立場之上持有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分析,並且還要有對於矛盾衝突的必要洞察力。雖然我國現階段的三農問題仍然嚴重,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堅實地走好每一步。

參考文獻

[1]馮佺光.公共選擇下的山區農村經濟協同發展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xx.

[2]錢德元.區域發展中的二元經濟結構優化理論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xx.

[3]馮獻.長江流域“三化”協調發展水平綜合評價與空間差異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xx.

[4]楊世勇.川渝經濟發展形勢分析與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探討[D].西南財經大學,20xx.

[5]崔欣.中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制度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