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農業

農村戶口好還是城市戶口好

農業1.08W

農村戶口爲什麼重新開始吃香了?

農村戶口好還是城市戶口好

想當年剛改革開放時,城市戶口是香餑餑,獲得城鎮戶口曾經是不少農村學子走上大學聯考獨木橋魚躍龍門的唯一選擇。不曾想,時光流逝到現在卻風水輪流轉,城鄉戶籍地位似乎掉了個位置。爲何城鎮戶籍在農民眼光變得越來越不值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鄭風田 普???文】在我國城鎮化如火如荼進行之時,一些地方悄然出現了“非轉農”現象,與通常“農轉非”的城鎮化趨勢相反,部分人希望將城市戶籍轉爲農村戶籍。類似的報道經常見諸報端,例如杭州市濱江區馬虎村20餘名大學生要求將因上學轉出的戶口轉回農村,浙江桐鄉市一年出現52例跨省“非轉農”事件等。浙江的台州、義烏等地還專門出臺相關文件來應對這類問題。另外一個趨勢相關趨勢也引人關注,那就是我國農民“農轉非”的意願越來越低,最近央視新聞1+1的報道稱有90%的農民不願意放棄農村戶口,我們在全國各地的多次調查也顯示,有75%以上的進城農民並不願意放棄農業戶口。以人口高度流動的浙江省爲例,2004年“農轉非”數量爲57.7萬人,到2009年急降至18.9萬人,降幅達67%,近年比例更低。想當年剛改革開放時,城市戶口是香餑餑,獲得城鎮戶口曾經是不少農村學子走上大學聯考獨木橋魚躍龍門的唯一選擇。不曾想,時光流逝到現在卻風水輪流轉,城鄉戶籍地位似乎掉了個位置。爲何城鎮戶籍在農民眼光變得越來越不值錢?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非轉農”是對過去一刀切“農轉非”戶籍政策的一種校正

我國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實行一刀切的“農轉非”戶籍政策,也就是那些農業戶籍者一旦考上大學或者參軍轉幹或者是被城市招工,就必須放棄當地農戶戶籍轉成城市戶口。目前這種強制規定已經鬆動,可以允許當事人自由選擇轉或者不轉。近年來一些“非轉農”訴求也主要發生在那些過去按政策規定被強制轉出者。這些人由於各種原因,希望把當初轉出的戶籍再轉回去,當然不排除主要是出於經濟動機。不少當初戶籍轉出者後來看到家鄉富裕之後,農民的錢袋子鼓了,有更多的集體收益,農村土地也變得更加值錢,農戶戶口上所附着的收益在增加,農業戶籍整體上比他們後來獲得的城鎮戶口含金量高出不少之後,就自然有動力和意願希望再把戶籍轉回去,於是“非轉農”現象就應運而生。

逆城市化的“非轉農”現象呈現典型的地域性特徵

由於與“農轉非”的城鎮化大趨勢相反,很多人將這種現象稱之爲“逆城市化”現象。“非轉農”現象呈現明顯的地域性,並非全國的普遍現象,“非轉農”高發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良好、與城市差距較小的地區,具體而言,可以分爲三類。

第一類以高度的農村工業化爲特徵,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的廣大農村作爲大城市的腹地,形成了高度專業化的農村工業,農村工廠和市場遍地開花,交通便捷,城鄉公共品服務差距大幅縮小。以浙江爲例,浙江義烏等地農村的許多百姓都自己辦廠開店,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當地規定,農村社區的居民可以免費得到一塊120平方米的宅基地,一塊宅基地平均價就在百萬以上,如果再在這個宅基地上建三層小樓就值600多萬。

第二類則是以發達的縣域經濟爲基礎的村莊分紅爲特徵,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在這些地區土地收益根據社區戶籍每年分紅,這意味着擁有當地的農村戶口,就能夠有從土地經營收益中分一杯羹的權利。在改革開放初期,珠三角很多村莊集體修建工廠出租給外商,至今賺取了大量的租金收入,當地村民按照戶籍可以按年獲取紅利。因此,很多珠三角地區的農民即便有“農轉非”的機會也不願意把戶口轉出去。

第三類大量集中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拉動了郊區的發展,大城市周邊的土地價值也在不斷增值,即便拆遷或者土地徵用,也能夠獲得大量補償。不論是哪一類,當地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都比較高,農村公共品服務比較齊全,與城市的差距非常小。

“非轉農”也是我國就近城鎮化的一種,城鎮化並不一定都要農民單向向大都市流動,就近城鎮化是農民幸福感最強的一種城鎮化模式

目前局部地區出現的“非轉農”更多呈現出就近城鎮化的特徵,是城鎮化的一種特殊形式。農民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並且農民在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可以享受與城鎮居民同質的服務,實現了就地市民化、就近城鎮化。以往所認爲的城市化就是要將農村居民都轉移到城市生活工作,是一種比較狹義的觀點。在這種觀念指導之下的城市化,往往會造成城市超荷負載,形成大城市病。

現在的很多拉美國家就是盲目將農村居民遷往城市,而形成了環城市的超大貧民窟,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問題和環境問題。中國不能再走拉美等國城市化的老路,首先就要改變對城市化的認識。“非轉農”背後隱含的現實是農村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農村土地的增值,由此帶來的就地城鎮化能夠大大降低城鎮化的成本,此時不應該糾纏於戶口性質的轉變。

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廣大農村通過發展農村工業和集體經濟,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彌合與城市的'各方面差異,實現了一種就地城鎮化。就地城鎮化實際上是城鎮化的理想形式之一,能夠在不增加中心城市環境壓力、人口壓力、財政壓力等的基礎上,改善農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農民居民也不會因爲生活環境改變而產生疏離感,從根本上提高城鎮化的穩定性。此時的“農轉非”“非轉農”實際上是繞了個彎,與其在戶口本上打主意,不如努力引導農村發展、增強農村經濟實力,實現就地城鎮化。

發達國家的逆城市化其實是城鄉均衡發展的結果,我國“非農轉”與此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區別

以美國爲例,其郊區或者農村的公共品服務與大都市基本等同,但卻能夠較便宜地擁有寬敞的住房、便捷的交通和空氣質量高的環境,對中產階級吸引力很大。大量的中產階級外遷就形成了逆城市化現象。美國有六千多所大學,在大都市的很少,大分部都集中在小鎮上,形成富有特色的大學鎮。美國不少企業也願意把總部設置在小鎮上,形成公司鎮。在這種格局下,人口、就業機會和資源就從城市向農村流動,甚至出現資源聚集的“逆差距”,形成了發達國家的特殊“逆城市化”現象。在大學鎮與公司鎮,由於只有一定知識技能水平的人在能夠在這裏就業,反而大城市則能夠提供更多低技能的基礎性工作,於是出現窮人往大都市跑,富人到鄉村工作的人才逆流動。

“逆城市化”的說法來源於發達國家城市化後期的一個階段,因此,用“逆城市化”來描述目前國內出現的“非轉農”現象並不準確。兩者相比較,中國的“非轉農”與發達國家的“逆城市化”有相似之處,但也有一定區別。相似之處在於,兩者的前提都是較小的城鄉差距。差別在於發達國家的“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後期大城市病驅動下的資源逆向流動,而中國目前出現的“非轉農”現象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得益於很多農村自發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自身競爭力的提升。

我國農民不願意放棄農業戶籍折射目前我國城鎮化模式的缺失

調查顯示,近年來很多農民願意進城,但並不願意轉戶口。這種牽制力量主要來源於農村土地後顧之憂的牽制力以及半截子城鎮化的排斥力。我國目前的城鎮化是半截子城鎮化,農民工難以享受原居民同等的公共品服務。農業戶籍附着的宅基地、承包地可以彌補他們得以獲得的城鎮社保的缺失。大部分農民工面對城鎮高昂的房價也得以放棄農村的宅基地,只有不到1%的農民工在城鎮有房子。

農民對進城的最大顧慮來自於土地,儘管國家規定了土地承包經營權長期不變,但各地在制定城鎮化具體政策時多以農民的土地爲條件,土地換保障、土地換房等政策曾經大行其道。土地對於農民而言往往是最後的生存保障,以此爲代價進入城市農民必然心存疑慮。爲了消除顧慮,解決新市民的社保、就業發展等問題就至關重要。然而很多地方只顧把農民轉移出來,農民的生活成本提高、就業困難、城市融入情況差,同時沒有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上樓致貧等現象層出不窮,要讓農民放心且自願地放棄農村戶籍就成了天方夜譚。

“非轉農”背後暴露出當前我國城鎮化隱含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首先,“農轉非”並不應該是戶口本上寥寥數語的轉變,而應該是整個社會公共服務的城鄉平衡。“非轉農”原因說白了,就是這部分新市民在城市的生活沒有在農村好。進入城市之後支出增加、就業不穩定、城市融入情況差、社保也沒有完全覆蓋,導致上樓致貧現象非常普遍,新市民的經濟融入和心理融入感都非常低。之所以產生問題,與當前的制度設計以及城鎮化的盲目冒進不無關係,很多地方提倡土地換保障、土地換房政策,但所換來的保障與城鎮居民還是有差距,新市民的長期生存問題也沒有解決,是不穩定的有巨大隱憂的半截子城鎮化。

其次,“農轉非”“非轉農”現象說明了我國資源配置上的嚴重失衡,而這與我國資源配置的行政級別特徵有很大關係,即資源配置基本是按照權利來配置。北京權力最大資源都集中在北京,而行政級別較低的市縣鎮則擁有更少的資源。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資源全部是往有權力的地方流動,所以導致北京大城市病一直解決不了,而環繞北京、天津的河北省卻有很多貧困縣,因爲資源過不去。過去的城鄉統籌,結果把資源都統籌到城鎮去了,廣大農村、城鎮和縣城則成爲城市發展的短板。

“非轉農”的政策含義

中國的城鎮化還在快速推進,“非轉農”給當前的城鎮化之路敲響了警鐘,也暗含了一些啓示。未來的城鎮化之路,必須正視存在的問題,以農民的利益爲前提,突破各種制度障礙,才能夠實現良好的城鄉互動,實現健康穩定的城鎮化。

第一,應當繼續持久地推動中國的就近城市化進程,如今在中國的沿海大都市集中了中國最豐富也最好的發展資源,廣大農村幅員遼闊但相對滯後,並不有利於現代經濟要素的集聚與流轉,通過發展那些農村工業化比較發達地區的就近城鎮化可以提高資源配置。

第二,破除戶籍制度羈絆,大力發展並完善城鄉社會保險制度,堅決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集體收益權,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第三,改變資源按行政級別和權力配置的問題,促進資源在地區間的合理配置,進一步推進大都市圈外圍中小城鎮的建設,引導資源向小城鎮轉移,增強小城鎮的經濟實力,讓小城鎮能夠留住人,實現就地城鎮化。7月30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其中對戶籍改革、統籌城鄉發展和保障農民權益等方面都有較爲細節的說明,這對未來進一步深化改革,實現社會資源的均衡分佈,將對加快城鎮化進程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