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農業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15篇)

農業6.4K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15篇)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1

布魯克林在哪裏?那裏有什麼樹?帶着一系列的問題,我翻開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

這本書是美國著名作家貝蒂·史密斯寫的,書中主要介紹了: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弗蘭西一家雖然有時吃黑麪包,有時甚至捱餓,但他們一家人依然過得很開心。清貧而又快樂的生活,隨着父親約翰尼的去世,變得更加困苦。母親偏愛弟弟,弗蘭西在學校受人輕視,就算是這樣,她卻像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一樣,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着。

弗蘭西是一個堅強的人。她賣垃圾、購物、打工……是這些讓她成長起來的。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也使她受益終生。她還是個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女孩,她心思慎密,情感豐富,熱愛讀書,永遠心懷夢想。

她通過自己的努力,爲家庭打開了另一扇窗。當我看到她和弟弟尼雷把暑假打工掙的錢交給媽媽,媽媽偷偷掉眼淚那一段時,讓我感動萬分,他們還是懂得感恩的孩子。

讀完這本書,我終於明白了“布魯克林有棵樹”裏的這棵“樹”指的是什麼?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我想,在我們的心中應該也有一棵這樣的“樹”,通過自己的努力,它也會茁壯成長起來!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2

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題記

天堂樹在萌芽

寧靜的布魯克林有一種特別的樹――同樣生長在弗蘭西院子裏綠傘一般的,有人稱之爲天堂樹。不管它的種子落到什麼地方――垃圾堆、水泥地,都會長出一顆樹來,向着天空,努力生長。天堂樹,喜歡窮人。因爲有它在,那些像弗蘭西一樣的男孩女孩們,心中有了一棵樹――承載着年輕的胡思亂想,逐漸地成熟,成爲了一生的夢想。

在貧窮中堅強的人總是能創造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故事。我並不是這樣的人。從我記事起,我希望當個不用拿手術刀的醫生;再長大些的時候,我常夢想當一名主持人;到現在了,我還只是一個平凡的國中生,夢想成了夢,我們就不想了。我們並不十分貧窮,所以我們常常做夢,長大後才發現,一切都按照軌跡發展着。

在我們的夢還沒有醒的時候,弗蘭西和尼雷一起撿破爛去賣,她忍着讓收破爛的'老頭捏一下臉蛋而多收穫一分錢,她知道什麼時候有便宜的麪包,她會因爲把咖啡倒進洗碗池的浪費而暢快。然而在弗蘭西心中一直有一棵繁花似錦、豔麗無比的天堂樹,她熱愛着生活。她每天都會去圖書館借書,計劃把圖書館裏的所有書按A到Z的順序全部看一遍。於是,這個女孩的人生便像樹上的綠色枝條從樹幹向四周發散,沒有規律地,充滿驚喜地。點點滴滴積累下來的知識幫助她成爲了諾蘭家史上第一個大學生。

我想我的心裏應該同樣有一棵樹,只是沒有天堂樹的堅忍不拔,沒有天堂樹的吃苦耐勞,但這棵樹依舊獨一無二;這棵樹沒有生長在紐約布魯克林的繁忙街頭上;這棵樹沒有生長在塵土飛揚的水泥地上;這顆樹沒有生長在幽靜森林的肥沃泥土上,但這棵樹依舊健康強壯。它生長於我的心中,因爲布魯克林的天堂樹,因爲弗蘭西的天堂樹,我的這棵樹在萌芽,它會使我愛上生活。

咖啡仍舊濃郁

媽媽二十九歲,黑色頭髮,褐色眼睛,手腳麻利,體形也不錯。他總是那麼漂亮,那麼苗條,性情開朗,總是那麼喜洋洋的。這是弗蘭西的媽媽,約翰尼的妻子。這是一個美麗的女人。因爲她相信教育的力量,她智慧;因爲她懂得愛情,她不離不棄;因爲她有生存的慾望,她頑強。她不像任何紅顏薄命的女子那樣成天怨天尤人,她始終保持着自己的可愛,但我並不覺得輕鬆,我爲她感到辛苦。在我印象中,她永遠淡定從容,我喜歡她那又濃又苦的咖啡,她說:“我們這樣的人家,偶爾能有點東西浪費也不錯。”這是她和弗蘭西都滿意的奇怪視角,更奇怪的是,我很喜歡。也許是自嘲,但我認爲這是這一家子人愛上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

華爾茲進行時

這是一個可愛英俊的爸爸,是一個有才華男人,因爲凱蒂能容忍他的軟弱和逃避,所以他擁有了一個非常非常愛他的女兒。雖然他酗酒成性,但從始至終,我都相信他愛弗蘭西。書中有這麼一個小細節,約翰尼去世以後,弗蘭西國中畢業了。按照學校的傳統,畢業這天,學生會收到家長贈送的鮮花。弗蘭西心情低落,因爲她知道沒有人會給她送花。然而,當她走進教室低頭來到自己的課桌旁時,卻萬分驚訝地發現面前擺放着兩打玫瑰,送花人竟是死去的父親。原來,約翰尼擔心自己哪一天酗酒耽誤了弗蘭西的畢業典禮,便事先寫好了賀卡,連同買花的錢一併交給孩子的姨媽,請她在必要的時候代勞。捧着父親親筆書寫的卡片,弗蘭西百感交集,淚如雨下。

也許約翰尼並不如妻子那樣堅強,他在用酗酒逃避艱苦的生活――也許該稱之爲生存,但他並不是不負責任,他在生前生後都沒有讓以他爲榮的弗蘭西失望。弗蘭西愛他,無論是風度翩翩的華爾茲,還是最後的驚喜。那個穿戴得整整齊齊,收拾得一絲不苟,吸引姑娘們目光的約翰尼,適合華爾茲,適合浪漫,並不適合生存。他若和凱蒂或是弗蘭西一樣熱愛生活,也許他也不會英年早逝。偏愛着弗蘭西的父親應該永遠會在她心中高貴帥氣地跳着華爾茲吧。

弗蘭西告訴我,苦難是財富,若利用好了,便是奇蹟的原料;凱蒂告訴我,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可以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約翰尼告訴我,生活是在和自己打仗,就算失敗了,也絕不是敵人過於強大。

生活,生下來,然後活下去,怎麼活呢?愛上生活,我們會得到很多。生在可憐陰暗的角落,活在光明浩瀚的天空,源於知足。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3

這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弗蘭西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親偏愛弟弟、深愛他的父親過早去世、家境貧寒、在學校受人輕視。她就如那棵長得鬱鬱蔥蔥的天堂樹,頑強地在貧民區生長着,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受益終生。她,是一個堅強的人。

其中有一段令我記憶猶新: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爲他們玩泥巴餡餅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受到了醫生和護士的鄙夷:“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着,實在不應該。”但弗蘭西勇敢地反抗着:“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你不用跟他說。跟我說好了。”護士很吃驚:“我真不知道我們說的這些話她居然都懂。”

爲什麼弗蘭西應該不懂?難道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知書達理”、“有文化”的'權利嗎?

我在思考着:“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裏的“樹”指的是什麼呢?是那棵天堂樹嗎?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只要你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抵達天堂——這就是天堂樹。

我們的心中,是否有這樣的一棵樹?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4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命運。

在二十世紀,紐約的貧民窟布魯克林生活着一家人,弗蘭西在生活中體會了各種艱辛。雖然這樣,她仍樂觀地面對生活,仍然努力學習。最終,她們家的經濟得到了改善,弗蘭西也考上了大學,當了電報員,最終搬離貧民窟。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閱讀的力量。因爲從小就閱讀,弗蘭西說出的話十分優美,這讓她從小就與衆不同。在學校她飽受輕鄙,但扔保持着知識改變命運的新年。閱讀讓弗蘭西充滿想象力,面對苦澀的生活,她的想象力和樂觀總讓她活的輕鬆。閱讀讓她考上好學校,最終找到工作。

就像書上的一句話:“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愛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觀,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我們可以靠知識積累和閱讀活出自己的人生。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5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是豐富的,有意義的,它告訴了我讀書、閱讀的磅礴力量。

這本書講了:二十世紀初的紐約貧民窟——布魯克林,小女孩弗蘭西和她的家人生活在這裏。家裏收入原本不高,父親去世後,弗蘭西更是隻能被迫去面對艱辛的生活。母親偏愛弟弟,在學校受輕視,弗蘭西只能默默地忍受生活中的無奈拜爲,然而弗蘭西並沒有因此頹廢,反而從閱讀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和精神的以考。最後,知識改變命運,她考上了大學,和媽媽搬出了布魯克林,掙脫了貧困的束縛。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印象是讀書的重要性。在小說中,是閱讀讓她增長了見識,是閱讀讓她考上了大學。

弗蘭西很喜歡上學,因爲上學能讓她學習。媽媽美給弗蘭西正常上大學的機會,她便自己去努力。下午上班,晚上上課,用努力彌補自己少上的高中。弗蘭西作文總是寫得很好,是因爲她愛讀書,書中積累的知識豐富了她。她曾坦白說:“我從沒見過白羊,只是書中說它蒼穹如弓,我才這樣寫的。”可見閱讀的知識讓她開闊了眼界。

所以,讀書很重要,知識能改變命運。讓我們多讀書,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吧。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6

在一個寧靜的夏日午後,我偶遇了弗蘭西·諾蘭,一個出生於貧民區的女孩。與所有的孩子一樣,她愛幻想,對未來抱有無限憧憬,熱愛閱讀,渴望學習。但現實往往不那麼如人所願,家庭的貧寒讓她早早便得去學着成長,體味人生百態。

弗蘭西一家生活在布魯克林。媽媽是清潔工,以一人之軀支撐着一家生計,堅強能幹;而爸爸卻恰恰相反,是個打散工的歌唱侍者,即便能歌善舞,但嗜酒成性,而且缺乏掙錢養家的本領,他自責,但也無奈什麼都不會。而這個“軟弱無能”的父親,卻一直盡心盡力地愛着孩子,給予弗蘭西的.童年無限的溫暖。即便其他人包括父親自己都說爸爸如何如何一無是處,但弗蘭西還是更愛爸爸。她一直堅持閱讀,命運也終究讓這個卑微但堅持夢想的生命看到了一絲希望——她上大學了!

它所給人的感動,並非是故事的悲慘與煽情,而是它的真實,你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這種感動,也並不一味體現在那些堅強能幹、心懷悲憫的人那裏,還包括那些似乎有缺陷、沒有責任感的人那裏,而這種峯迴路轉時的感動,卻格外使人心靈的暖流環繞不息。

悲情中的溫暖,苦難中對夢想的堅守,給了千萬人生存所需的人格力量;這個午後,它讓我想起當初那個天真的夢。夢想,千萬不能荒了。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7

“原諒是一份價值不菲的禮物。而且一分錢都不要花。”這句話出自美國著名作家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關於成長的書,講述的是一個生活在貧窮地區的小女孩——弗蘭西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在生活中,總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的身世或許很不幸,他們的父母或許不寵愛他們,或許過早去世,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弗蘭西就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種調味料:母親偏愛弟弟,父親深愛她卻英年早逝,家境貧寒,在學校飽受輕鄙······面對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悶、憂愁,卻始終保持着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門終於爲她打開。

古人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弗蘭西就如同這樣,她勇敢的去面對一切,不怕困難,對於別人的輕視,則會讓她給她變得更堅強。弗蘭西把一切挫折變爲動力,讓她慢慢的成長,讓她養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終身受益。

我覺得整本書的內容就如同一首現代詩,既有悲傷的部分又有高興的部分,又教給人一種哲理,但這首詩絕大部分都在講悲傷,所以讓人看了又有同情,又有悲恨,又有悲傷,想爲弗蘭西改變命運,讓人越讀越有味道。

這本書中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段落是:“弗蘭西的星期六,是從去垃圾回收站開始的。和其他布魯克林小孩一樣,她和弟弟尼雷會在外頭撿些布頭、紙張、金屬、橡膠等破爛,藏在地下室的箱子裏,上着鎖,或是藏在牀底下。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弗蘭西會慢慢走,邊走邊看排水溝,希望找到煙盒的錫紙,或是口香糖的包裝紙。回頭她會將這些放在一個小罐子的蓋子裏頭熔化。垃圾站不收沒有熔化的錫球,是因爲很多孩子會將鐵墊圈放在中間抵重量。有時候,尼雷會找到一個蘇打水壺。弗蘭西會幫他把壺嘴弄下來,熔化出其中的鉛來。垃圾站的人怕蘇打水公司的人找麻煩,不敢回收完整的壺嘴。壺嘴是好貨。化掉後,能賣五分錢。

弗蘭西和尼雷兩個人把破爛裝進一口麻袋裏,一人拎一隻角,在街上拖着走,沿着曼哈頓大道,路過茂吉街、藤·艾耶克街、斯塔格街,最後來到斯科爾斯街。這都是些醜陋的街道,名字倒是很漂亮。每條偏街陋巷都會有衣衫襤褸的小孩子鑽出來,匯入破爛大軍,前往卡尼的垃圾站。他們去的路上,會遇到空手而歸的孩子們。這些孩子已經把破爛賣掉,錢也都花得一個子兒都不剩了。現在,他們大搖大擺走回來,還嘲笑起其他小孩來。”這兩個自然段形象的表現出了弗蘭西與弟弟尼雷一天艱苦的生活,他們是多麼的可憐,他們畢竟是孩子啊!現在的孩子沒有一個向他們一樣的可憐啊!

這本書,似乎讓我感覺到弗蘭西的言行動作彷彿都在我眼前閃過,讓我體會到了窮人家孩子的種種堅韌不屈的精神!有時候我還總是思考《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裏的這棵“樹”指的是什麼?是那棵種在弗蘭西家的天堂樹嗎?我想不是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我們的思品書上曾經提到過,書上說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所以我們應該發揚這種精神,使這種精神發揚光大。因此我們更應該向這本書的小主人公弗蘭西學習。

我覺得這種精神不需要有多麼優越的條件,也不需要他人的教育,只要自己的心中有這樣的一方土地,“樹”就會茁壯成長,努力的實現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使自己變得更加堅強,使自己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我想在我們的心中,是否也應該有這樣一棵“樹”。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8

生命的光彩在於個人對生命的態度,你若有好的心理,那麼將會很好的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對生命不抱有希望,便一生一世無成,致使荒廢。

主人公弗蘭西生活在一個布魯克林的.貧窮家庭。但一家四口一點不受貧窮限制,每天都有有趣的事情發生。母親凱蒂偏愛弟弟,在心靈上無法與弗蘭西溝通。父親在世時一直任勞任怨,對生活有很大希望。弗蘭西感情豐富,熱愛生活。他們一家認爲有一份美好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門纔會被打開。

生命是美好的,不能因爲一些事情而讓生命去補償,那麼自己的一生就幾乎沒有價值了,只有用自身的努力,美好的信念而改變成就美好的人生,這樣纔是有意義的人生。

在我們的成長中,一定要堅強,不能有困難就退縮,這樣被導入一種不正常的方法,長大後的自己也會像現在一樣。所以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有解決它們的兩把刷子,不然,社會上有那麼多事,照這樣我們將如一個無頭蒼蠅,沒有目的地在社會上游蕩着,不僅被別人看不起,自己也不會幸福。

沒有自己受過的苦,哪有自己掙來的甜。不經歷成長,不堅定信念,就無法實現夢想。只有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9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美國作家貝蒂史蒂芬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43年。這本書多次入選美國中學課本,是美國各地書店假期推薦必讀圖書,有着紐約公共圖書館“世紀之書”的美譽。書中精彩的內容後來被改編成一部電影《天堂樹》,一舉奪下奧斯卡獎。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的書名一語雙關,一方面指書中提到的天堂樹,這種樹是唯一能在水泥地裏長出來的樹。不管它的種子落到什麼地方,它都會長出一棵樹來,向着天空努力地生長;另一方面象徵着主人公弗蘭西所具備的一種精神,一種熱愛生活、樂觀向上、自強不息、奮勇拼搏的精神。

20世紀早期,生活在美國布魯克林的小女孩弗蘭西諾蘭出生在一個貧窮普通的家庭。父親性情溫和又多才多藝,在一家酒吧做侍唱者,可惜是個酒鬼,沒有養家餬口的能力。母親精明,勤儉持家,靠幫人擦洗地板和當看門人維持家用,她是全家的經濟支柱,沒有她,弗蘭西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活。

他們苦苦掙扎在社會的最底層,日子過的十分艱苦。但母親賦予她的那份作爲窮人小孩的尊嚴以及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信念,深深地影響到了弗蘭西。她始終抱着堅強的生存意願,如飢似渴地從書本中汲取知識。不顧同學的嘲笑與歧視,社會上的不公平更讓她堅定。終於憑着堅韌不拔的意志朝着夢想奮起直追。幾經周折後,走出了她生活了十幾年的貧民區,考上了大學,過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

弗蘭西承擔了那個窮困的年代不可避免的生活磨礪,讓人讀起來心涌感動相對於現代主義文學剖析人物心理活動和精神世界,《布魯克林有棵樹》關注於小說人物的行爲選擇和行爲方式,迴歸於人的'本我和生命存在的客觀本身。困境時代的生活該如何面對,該怎樣生活,弗蘭西已經給出了詮釋,平平淡淡,坦然面對,沒有虛妄,踏踏實實,執著追求自己的夢想。

天堂樹不擇環境,它何時何地都有可能萌芽,生長。在你我心裏種一顆天堂樹吧。它是一種精神,一種力量,一種支撐。或許有一天,你焉然發現在你身邊也有着許多棵天堂樹。你也是其中一棵——鬱鬱蔥蔥。

作者簡介:大家好,我是東華國小610班的曾紫薇,愛好閱讀和寫作,希望能結交到更多的有共同愛好的朋友。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10

差不多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讀完了這本書。有一些啓發和感悟: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長在移民區,生長環境貧困、卑微、髒亂,是一棵大大的臭椿樹,但是卻勇敢、頑強、樂觀,即使是在堅硬的水泥地面也能長出芽來。它又被當地人稱爲天堂樹。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也是一個貧困的'小女孩,她家庭貧困,有時候缺衣少食,經常被迫餓肚子,但是她卻有幸如飢似渴的讀書,是一個被書喂大的孩子。她發誓把圖書館的書從A讀到Z,最幸福的童年時光就是坐在樹蔭裏靜靜地讀書。這個愛讀書的小女孩靠讀書學會寫作和思考,甚至走上工作崗位,走出赤貧,跳出那方貧窮天地,走上創作之路,開啓自己幸福的美國夢。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也是一個赤貧的家庭。雖然極其貧窮,父親靠在酒店給人唱歌賺點小錢,母親靠幫人做清潔填補家用,但是,爸爸即使只有一套禮服也總是能收拾地乾淨筆挺,皮鞋、紙做的假領子也一樣鋥亮挺括,儼然紳士。母親更是能幹利索,總是能把一貧如洗的家和做清潔的地方收拾地非常整潔。最值得敬佩的是媽媽聽從不識字的姥姥教誨,從孩子們生下來就給孩子們睡前讀書,《聖經》、莎士比亞,在那樣一個極其貧窮的時代(二十世紀初)反反覆覆地給孩子讀書,以至於孩子們都能背下來了。

布魯克林的這棵樹還是一個時代,在二十世紀初期美國那樣一個物質極其匱乏的時代,人們能夠堅強地克服艱難,頑強地生活下去……

總之,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就是這幾個關鍵詞:堅強、樂觀、拼搏。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11

作者見蒂。史密斯(1896—1972)是德國移民的女兒,成長於紐約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經歷與這部小說主人公弗蘭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學完成了初步的知識積累。後來她進入大學學習新聞、戲劇,寫作和文學。《布魯克有棵樹》是她的主要作品。

本書的內容和書名一樣,樸實無華,讀起來感覺就像是一個朋友,將她成長的故事在自己耳邊娓娓道來,非常的親切。

這是一個溫暖丶有力量丶令人感動的成長故事。

弗蘭西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祖輩是典型的新大陸移命,連着幾代人都在白手起家的美國夢中掙扎,母親做清潔工,父親酗酒,時常無業,到死也沒有留下什麼財富,因有弟弟妹妹,她還不得不輟學,早早打工賺錢養家……

用消極悲觀的.觀點看,弗蘭西沒理由幸福快樂,然而她始終保持着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通過堅韌的性格和不懈的努力去爭取受更多的教育,最終收穫了自己的幸福。

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祖母睿智,茜茜熱情,凱蒂堅韌。這是人生中很值得閱讀的。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12

“活着,奮鬥着,愛着我們的生活,挨着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這句話是《布魯克林有棵樹》中讓我感觸最深的,讓我深思我們現在到底在爲了什麼而活?而活着到底又爲了什麼?

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含着金湯匙出生,一輩子都享受着富貴與榮華,從不必爲生活擔心什麼;有些人卻出生於極貧窮家庭,連一頓溫飽都是奢求。每一種成長方式都給我們不同的體驗與感受,《布魯克林有棵樹》就是這麼一部描述成長的小說,它描述的不僅僅是那貧苦低賤的生活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對於生存的絕望與恐懼,更多的是不向命運低頭,不向貧窮妥協的奮鬥的精神。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總是受到別人的欺壓,總是受到別人的侮辱,他們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長如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女孩,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麪包的女孩,一個整天被別人嘲笑、撿拾破爛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卻是一個擁有夢想、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這部小說中獨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蘭西。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裏的這棵“樹”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不怕困難、奮勇拼搏的精神,一種滋長在窮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種在貧民區中也可以頂天立地的精神!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13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了如何改變命運,讓貧寒家庭變得富強,讓貧寒家庭變得有尊嚴。

弗蘭西是一個孩子,但她卻把大人該經的:賣圾、購物、打工都經歷了這些。這些讓她成長起來的,她成了堅韌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使她終生受益。

有一次,弗蘭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學前要去打疫苗,但是他們剛玩了泥巴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就十分骯髒,沾滿泥巴的弗蘭西被醫生所說:“這些人,這麼骯髒的活着,實在不應該。”弗蘭西勇敢地反抗說:“我弟弟是下一個,他的胳膊和我一樣髒,請不要吃驚,不如用給他說,給我說就好了”。護士很是吃驚:“我不知道我們說的`話,她竟然都能聽懂。”

爲什麼弗蘭西不應該聽不懂,是因爲她是窮人家的孩子嗎,窮人就沒有讀書、學習的權利嗎?這個護士出身布魯克林,可是知道弗蘭西飛黃騰達之後,她選擇了忘本,這也是人性的黑暗。

這本書所有故事之間,都圍繞着一個詞語“感動。”活着,奮鬥着,努力着,我相信一定會得到該有的回贈。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14

昨晚居然看到凌晨,好久沒有這樣看書了,《布魯克林有棵樹》真的是本好書,正好趁着暑假,在家裏一邊享受着涼爽,一邊走進布魯克林,一種久違的靜與感動!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是一本講述成長的書,講述一個個卑微的生命如何走向高貴,在貧窮、飢餓、寒冷、輕蔑中不低頭,不屈服,保持尊嚴,種下天堂樹。

貧窮,沒有人希望自己貧窮,但貧窮不是一無是處,在苦水中泡大的'弗蘭西和尼雷非常堅強,堅韌,特別是佛蘭西和尼雷,非常堅強。他的堅強超過他的外婆,她的母親,她的姨媽,她的堅強讓他超越困難,實現家族夢,以致後來,弗蘭西和尼雷談到他們的妹妹不用再吃苦時,既然說“可憐的勞瑞”因爲他體會不到苦中的那傷甜和樂趣。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堅不可摧,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養,講述家族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的夢想。

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有感 15

最近,我學習了《布魯克林有棵樹》這本書,非常的有感悟。

《布魯克林有棵樹》故事的主要內容講:弗蘭西一個生活在布魯克林窮人區的貧困的十一歲女孩;一個經常捱餓、整天吃發黴麪包的女孩。可卻是一個擁抱偉大夢想的女孩。

弗蘭西是一個這樣的女孩,她的身世很不幸,她的母親不寵愛她;她的父親也過早去世,總是受到別人的嘲笑……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弗蘭西也是個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小孩,她心思慎密,情感豐富,熱愛讀書,在弗蘭西身上,我彷彿看見小時候的自己,那個也曾生活在窮困中,卻無限熱愛生活和熱愛讀書的`小孩,那個永遠心懷夢想的小孩。

讀完《布魯克林有棵樹》心裏很複雜,不知該如何表達,我彷彿也如弗蘭西一般從那無盡的貧苦中脫離出來,似乎終於可以開始暫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