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農業

《範愛農》的讀後感

農業2.24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範愛農》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範愛農》的讀後感

  《範愛農》的讀後感1

在魯迅先生接下來的描述中,我才真正地瞭解到了一個真實的範愛農先生,他的外表雖然十分冷淡,但是在他的外表下充滿了他當時對整個黑暗社會的焦慮、擔憂和痛惡,他對社會上的那些骯髒、齷齪的反動勢力投以“白眼”……他借酒消愁,對社會進行冷嘲熱諷,最後溺水身亡。讀完全篇文章,才能夠體會到魯迅先生對範愛農先生的無比欽佩之心、無比懷念之情。心情不好的時候

在我看來,魯迅先生、範愛農先生和徐錫麟先生都是值得我們敬仰的先輩。他們同情廣大勞動人民,胸懷着一顆不與反動勢力妥協,並堅決與之抗爭到底的決心。

魯迅先生獨特的寫作手法,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他在《範愛農》一文中,先從表面言行去描述範先生的如何可惡、如何可恨,再漸漸地引領着讀者走近、深入範先生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

  《範愛農》的讀後感2

範愛農是魯迅在日本求學時的同學。開始魯迅和他有一些小誤會,導致範愛農故意針對他。之後魯迅回到故鄉,謀了一份校長的差事,偶然遇到了範愛農,兩個人解除了誤會並經常在一齊喝酒聊天。

魯迅的學生寫了一些和反動派鬥爭的資料,請求以魯迅的名義發表,魯迅同意了。之後當時的領導(反動派)看到這些文件,命人抓魯迅。魯迅雖不怕這些,但因與其學生,一些鬥爭派,意見不合,不得不離開故鄉,去往南京。

不久後魯迅得知了範愛農與友人遊湖時落水身亡,懷疑他是自殺。有評論說範愛農是魯迅的影子,文章表達了魯迅對範愛農命運的感嘆和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爲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職責感。

  《範愛農》的讀後感3

從外表上,範愛農身材高大,至少比訊哥兒要高大。訊哥好像只有1.6幾個頭。而且魯訊的文中也提到“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訊哥也許是彼此相對比較了一把,當時心中。文中的老範是長頭髮的,或許現代看來,高大的.人,在帥氣上便有了一點資質。然而再往下讀後,這感想便打消殆盡。還有一點,範是不願意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的。其一,他或是認爲他們這些文人口頭上的痛斥,形同放屁般,是微不足道的。其二,殺人的事情發生,只能接受事實,於人於已無能爲力。事前如此,事後亦然。還有一種可能,便是他與他老師的感情未必至深。從“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麼屁電報呢。”言語中,他心中似乎破爲淡然。此後,“只這幾年,頭上卻有了白髮了。”他穿着很舊的布馬褂,破布鞋。”他在鄉下做教員,生活上看出有些艱難與貧苦的。有時可以做些推論,他或是一有錢便嗜酒,於是常常把錢花光了,不可而知。文中提到“他又告訴我現在愛喝酒。”。而且每每進城必找訊哥喝酒。或許之前他是不愛喝酒的,然而現實社會的悲哀,與人生上經歷,給他不斷的刺激,無能爲力改變,又是滿心的悲鬱,以致最後借酒麻木自已。然而在讀下文,“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閒天。他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得可以”。看來之前的喝酒破爲是工作與待遇之故。

然而工作後不久“愛農的學監也被孔教會會長的校長設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愛農。”老範想必還是喜歡在城裏幹些活計,掙錢的。工作掉了之後,便又恢復如前,時有過之而無不及。竟到了借錢喝酒的地步。從社會家廷方面,他對於妻女,破爲不如何的着想。按今天看來是對家廷不負責任的酗酒漢。

總來說,範對社會現實是無奈的,生活工作或少些積極與主動。最後“也許明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他希望在他人生裏有訊哥那樣的人來談心與幫助。

  《範愛農》的讀後感4

範愛農(一八八三——一九一二),名肇基,字斯年,號藹濃。浙江紹興黃甫莊人。他誕生於一個敗落的幕僚家庭,三歲失怙,五歲失母,與妹妹靠祖母扶養成人。範愛農在浙江紹興府學堂求學時期,在徐錫麟的教導下,範愛農思想進步,學習勤奮,成績優良,是紹興府學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辦的自得門生之一。

《範愛農》是魯迅先生作於辛亥反動前後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收錄於《朝花夕拾》。在《範》文之前,魯迅曾以“黃棘”的筆名於一九一二年八月二一日在紹興《民興時報》上發表了《哀範君三章》的悼亡詩篇。無論何者,都表現了魯迅執着於現實人生,看重於社會文明批判的文化思想家的特點。也爲我們相識其時輪訓的真實思想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一九零五年冬,範愛農隨徐錫麟匹儔赴日留學。其時正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應陳子英之邀前往橫濱歡迎,就在這時開始與範愛農相識。晤面之際,由於一些嚕囌小事(如衣箱中的繡花鞋、汽車讓座等),魯迅與範愛農之間產生了誤會。尤其是在徐錫麟被害後,在要不要“發電到北京,痛斥滿當局的無人道”題目上,兩人更是產生了正面比武。魯迅等人提出“打電報到北京,痛斥滿當局的無人道”,但這一主張立即遭到範愛農的反對。魯迅“覺得他簡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還害怕”,“覺得這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

《朝花夕拾》我就讀完了,其中除了《瑣記》和《無常》讓我最爲喜好之外,其次就是《範愛農》了。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言語,記敘了他曾經在茶室瞭解範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討厭,爲後文寫對他的密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言語,爲我們顯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範愛農》,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返國後與範愛農打仗的幾個生存片斷,描述了範愛農在反動前不滿暗中社會、追求反動,辛亥反動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反動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哀悼。

標籤:讀後感 範愛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