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理財

銀行理財產品調研報告參考

理財9.6K

一、調查背景

銀行理財產品調研報告參考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大幅度增長,個人對所增長的財富如何進行更好的管理與運用,越來越成爲人們所關注的熱點問題。手中的閒錢也逐漸多起來,理財便成了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成爲商業銀行新的競爭點。

二、調查目的

爲了瞭解居民的理財需求,瞭解居民對理財產品的認識,主要投資哪些理財產品,也爲了更好的瞭解居民對理財產品的關注程度。因此,我們倆個進行一次對安陽居民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情況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得出結論,分析總結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建議。

三、銀行個人理財產品的主要類型

目前,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分類有不同的標準,根據風險和收益特徵,可以分爲保證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根據投資幣種不同,可以分爲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幣理財產品和雙幣理財產品。而人民幣理財產品根據其投資方向和領域的不同,可以分爲債券類理財產品、信託類理財產品、結構性理財產品、代客境外理財產品(QDII)和新股申購類理財產品 。

1.債券類理財產品。債券型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等非信用類工具,也投資企業債、企業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等信用類工具,其風險一般來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等。

2.信託類理財產品。信託類理財產品主要是投資於商業銀行或其他信用等級較高的金融機構擔保或回購的信託產品,也有投資於商業銀行優良信貸資產受益權信託的產品。

3.結構性理財產品。結構性理財產品也稱爲掛鉤型理財產品,是運用金融工程技術將存款、零息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與金融衍生品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金融產品。

4.代客境外理財產品(QDII)。 QDII型人民幣理財產品,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財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接受投資者的委託,將人民幣兌成外幣,投資於海外資本市場,到期後將本金及收益結匯後返還給投資者。

5.新股申購類理財產品。新股申購類理財產品是指集合投資者資金,通過機構投資者參與網下申購提高中籤率。其風險包括系統性風險 (新股制度、運行格局、資金供給等)、網下申購的流動性風險。

四、調查結果的整體分析

從整體上看,在我們問卷的受訪者中以26-36歲爲主,此年齡段人數佔總人數43%。從月收入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受訪者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500元以上,與安陽居民的月收入大致吻合,數據選用具有代表性。受訪者中,最高學歷大學本科的人數過半,並且有10%的受訪者具有碩士或博士學歷,這說明了我們的受訪者對於銀行理財產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在對於理財產品選用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的受訪者對理財產品介於有一定的瞭解(28%)和不是很瞭解(43%)之間,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一部分居民對於理財產品也已有所瞭解,但大部分普通居民對於理財產品方面知識還有待提高。

對於理財產品瞭解的渠道我們也做了調查,由此結果可知,人們瞭解理財產品的信息通常是通過網絡和財經類的報紙雜誌,約佔36%,與此同時家人朋友的介紹(26%)、銀行等金融機構(19%)和投資類的講座或者研討會(14%)也佔有較大的份額。我們在此建議銀行需要拓寬理財產品的宣傳渠道,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引導羣衆。

統計的結果發現,他們最爲看重的是黃金、白銀等實物金屬的投資,這主要是受近期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對於股票或基金的投資比較少,這由於近期股票市場狀況不好所致,也表明受訪者的風險承受能力較低,主要偏保守型。同時我們也發現,雖然房價調控力度相當大,但是還有一批受訪者持續看漲樓市。值得一提的是,14%的受訪者表示明年將會看好銀行理財產品。這個數據略低於實物金屬。因此,我們從事銀行、證券等工作的.發展前景比較廣,銀行理財產品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購買理財產品中,看重預期收益的佔100%,看重投資期限的佔59%,看重投資標的的佔47%,是否保本的佔44%,看重手續費的佔27%。認爲高風險、高收益爲最好的理財產品的佔3%,穩健的投資收益爲最好的佔72%,低風險,低收益的佔0%,風險與收益平衡的佔15%。

大多數受訪者對銀行提出的預期收益率半信半疑(59%),這是一種正常而且成熟的心理,說明羣衆對於預期收益率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在銀行實際銷售中,對於預期收益率這一概念一般都以淡化處理,導致一部分消費者認爲預期收益率就是收益率。不過,從調查結果上看僅有10%受訪者對預期收益率很有信心。

我們也對受訪者是否曾經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大部分人曾經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佔總人數的63%。在曾經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的受訪者中,大部分選擇僅僅用不到他們30%的資金投入理財產品,這個比例偏小,說明大多數投資者並不把銀行理財產品作爲主要的投資產品。

投資於理財產品是,有31%的人是爲了資產保值,避免通貨膨脹帶來的縮水,有100%的人是爲了資產增值,獲得額外的收益。有25%的人是爲了爲未來的支出做準備(育兒、教育或者養老),有13%的人是爲了分擔各項投資的風險,9%的人是爲了安排退休後的生活費用。

調查中也會發現46%的受訪者更傾向於在傳統的四大行(工農建中行)購買理財產品,而且他們更中意保本浮動收益型(61%)的理財產品。在衆多的理財產品中,6月-1年期的理財產品是受訪者的理想選擇,佔總人數的63%,說明受訪者喜歡投資短期產品。以上數據表明,在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普遍持有保守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選擇。

五、調查結果發現的問題

(一)產品設計管理機制不健全。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各家銀行爲了爭奪市場份額,往往忽視了對質量和風險的管控,銀行未能按照符合客戶利益和風險承受能力的適應性原則設計理財產品,導致創新能力不足,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

(二)過分強調收益而淡化了風險。大部分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投資的時候並不能充分認識到產品的風險程度,甚至還有市民認爲銀行理財產品完全無風險,由此可想,部分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的宣傳過程中未能充分揭示風險,沒有

以醒目、通俗的文字進行表達,也沒有提供必要的舉例說明,而是過分強調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誤導了投資者。

(三)投資者盲目認購現象嚴重。除了產品本身、銷售誤導當面的問題以外,投資者自身也不是沒有責任。從調查中可以看到,也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投資者是衝着理財產品的高收益去認購理財產品的,盲目的只看到收益而不顧理財產品的各類風險。作爲投資者,即便並非專業人士,但是認購理財產品錢應該清楚自己的投資方向和風險;與此同時,銷售人員也應該針對不同的客戶羣,根據他們自身風險偏好等情況,合理有效的提出不同的理財意見。

六、調查結果提出的建議

銀監會應進一步加強對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督管理,使銀行完善對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並且根據客戶的收入狀況、對保本以及投資方向的要求等因素,分別爲不同需求的投資者設計適合的產品。

銀行內部應當提高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水平,對本行理財產品銷售人員進行有效管理,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增強相關人員的專業知識、行業知識和管理能力,從而規範銷售行爲,力求更好地保護客戶合法權益。

最後,由我們得出的結論可知,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需求,銀行在理財產品發行過程中,不能只追求盈利,還要對客戶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按照風險匹配原則,將適合的產品賣給適合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