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科技

關於科技的論文(15篇)

科技8.11K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科技的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科技的論文(15篇)

關於科技的論文1

我國智能交通科技創新發展歷程

2000年,我國成立了“全國智能運輸系統協調指導小組及辦公室”,並開展了智能交通系統發展戰略和標準規範的相關研究,形成了《中國智能運輸系統體系框架》、《中國智能交通系統標準體系》等重要成果,明確了我國智能交通系統建設發展的總體技術方向。

“十五”期間,針對我國智能交通系統發展的迫切需求,國家科技計劃對智能交通系統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進行了立項支持,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十二個城市進行了ITS示範工程建設。通過ITS規戈叭車載信息裝置、交通信息採集、專用短程通信、汽車安全輔助、交通共用信息平臺等方面的關鍵技術攻關、關鍵產品的開發和示範應用,促進了以智能化交通管理爲主的我國城市智能交通體系建設,爲智能交通系統發展奠定了基礎。

“十一五”期間,面向綜合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趨勢和我國智能交通發展中的重大技術問題,以“提高交通運輸的效率和安全”爲指導思想,國家科技計劃對綜合交通運輸和服務的網絡優化與配置、智能化交通控制、綜合交通信息採集、處理及協同服務、交通安全等重點技術方向進行了持續立項研究支持,攻克了城市交通控制、交通誘導、電子收費、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等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形成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交通科技創新成果。

面向2008北京奧運會、2010上海世博會、2010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的交通需求,“十一五”期間啓動實施了“國家綜合智能交通技術集成應用示範”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支持建設了“北京奧運智能交通集成系統”、“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術綜合集成系統”、“廣州亞運智能交通綜合信息平臺系統”、“遠洋船舶及戰略物資運輸在線監控系統”等,爲大型國際活動提供了智能化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務技術支撐,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智能交通科技在一系列重大國際活動的交通保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針對嚴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勢,2008年,科技部、公安部和交通部聯合開展了國家道路交通安全行動計劃,國家科技計劃部署了“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綜合預防、處置集成技術開發與示範應用”支撐計劃項目,跨部委聯合、多單位協同攻關、研究與示範緊密結合,對公路安全保障、高速公路安全控制、營運車輛運行安全、全民交通行爲安全提升、路網安全態勢監測、交通安全執法等交通安全重點關鍵技術進行了攻關研究和示範應用,爲提高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國在推進智能化交通管理技術發展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推動智能化交通服務技術的發展,對事關民生的公共交通、公衆便捷出行、交通安全等技術開展了研究和應用。過去的十年中,公共交通管理運營智能化、快速公交、公交信號優先、出租車智能化運營、交通信息智能化服務等面向民生的智能交通技術得到大力發展和廣泛應用,方便了公衆交通出行。國家科技計劃支持的“國家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和服務系統”,建設了京津冀和長三角區域國家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示範工程,通過科技攻關和示範工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技術體系和標準規範體系,取得了良好的實施效果。成爲我國第一個有統一標準、在全國範圍大面積應用並實現產業化的智能交通項目。

進入“十二五”,我國智能交通科技創新圍繞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效能與服務提升、智能化交通管控、車路協同與安全三條主線,在“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科技項目中,相繼部署了“大城市區域交通協同聯動控制關鍵技術”、“智能車路協同關鍵技術研究”、“交通狀態感知與交互處理關鍵技術”、“綜合交通樞紐智能管控關鍵技術”、“環境友好型智能交通控制技術”、“多模式地面公交網絡高效協同控制大城市交通主動防控關鍵技術及示範”、“城市道路交通智能聯網聯控技術集成及示範”等一系列項目,對我國智能交通系統建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創新成果將對我國智能交通系統建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我國智能交通科技創新成就

十幾年來,我國智能交通科技創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突破了大批覈心關鍵技術,組織實施了多項具有重大影響的智能交通系統示範工程建設。科技引領和推動我國智能交通系統的建設和發展後來居上,成爲世界智能交通系統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構成,發展成就爲世界矚目,部分自主創新科技成果和應用躋身世界先進水平。在我國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和發展的實踐中,國家科技計劃的實施,結合實際應用需求,在城市交通運行智能化監測、道路交通信息採集處理髮布、重大活動交通運行組織保障、大容量快速公交、區域聯網不停車收費等技術領域形成了許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交通科技創新成果。

(1)交通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交通狀態綜合檢測、網絡化電子收費等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並廣泛應用。建成了全國機動車和駕駛員管理信息系統、全國鐵路聯網售票系統;綜合交通信息採集、處理及協同服務技術取得突破;交通綜合監測技術與設備廣泛應用,基於移動終端的狀態獲取和集成應用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網絡化電子收費(ETC)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已在全國26個省市推廣應用。

(2)城市智能交通技術綜合集成與應用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結合重大應用需求,攻克了大批關鍵技術,建設了示範工程,形成一批行業技術規範和國家標準,對重大國際活動交通保障作用突出,推動我國智能交通技術應用水平取得顯著提升。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交通保障對智能交通技術進行了大範圍集成應用;科技支撐全國城市“暢通工程建設”;公交智能化、BRT形成了成套技術裝備;公交一卡通實現了城市間聯網通用。

⑶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技術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建立了我國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統核心技術框架。突破了高精度航空導航、協同式航空綜合監視、空管運行控制和民航空管信息服務平臺等關鍵技術,核心裝備和關鍵系統實現自主研製,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平。中國民航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務平臺已經在空管、航空公司等部門獲得了成功應用,在提升空域利用、減少延誤等方面成效明顯,爲我國從民航大國向民航強國邁進奠定了技術基礎。

(4)智能汽車技術取得重要突破,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無人駕駛智能汽車實現了實際道路運行測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汽車駕駛輔助技術領域趕上了國際研發進程,駕駛人行爲監控預警技術研究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5)智能交通支撐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提升。人因安全研究顯著提升了交通安全執法科技能力和監管水平,安全執法與安全保障技術及應用,提高了道路交通安全總體水平。攻克了一批交通基礎設施安全相關的關鍵技術,形成了適合我國公路交通特點的基礎設施安全技術體系。建成了以交通事故快速救援爲核心的一體化交通應急保障系統,爲交通應急指揮和管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

(6)科技創新推動我國智能交通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智能交通領域項目建設主要技術和設備多數爲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產品。城市智能交通系統建設市場逐年提升,2013年度主要項目市場規模超過200億元。高速公路收費、通信、監控系統以及公路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項目市場規模近百億元。智能交通領域的上市企業近10家。

目前,我國智能交通科技支撐體系基本建立,智能交通標準體系不斷完善,智能交通已經成爲我國交通運輸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構成。自主創新、產學研結合、智能交通科技創新培育和推動了我國智能交通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智能交通產業已成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內容和新的經濟増長點。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帶動了信息、通信、傳感等高技術領域新技術成果的應用,促進了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提升和發展。

智能交通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順應國際高新技術發展趨勢,智能交通科技創新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和要求,也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日益嚴重的城市交通擁堵、居高不下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通待提升的綜合交通服務水平,是智能交通科技創新發展始終面對的挑戰。我國社會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和智慧城市建設,要求我們必須謹慎思考未來城市交通模式,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倡導綠色出行理念。

未來我國智能交通的科技創新發展將重點圍繞以下方面:

綜合交通運輸協同與效能提升;以服務爲導向,注重ITS的公衆服務和綜合應用服務;不斷採用新技術提高交通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重視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和安全水平的提升;關注交通環境改善和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車路協同系統受到普遍關注。具體技術方面,新技術環境下交通信息精確感知與動態交互、交通需求辨識與交通態勢分析、動態交通仿真與智能化決策支持、交通運行智能化控制與節能減排、人車路協同主動安全與智能駕駛、綜合交通系統網絡優化與協同服務、公路智能運輸與綜合服務、大型綜合樞紐協同運營與高效服務、智能化綜合交通信息服務等都將成爲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

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不僅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也帶來理念和模式的變革。交通運輸部提出要發展“綜合交通、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和平安交通”,交通運輸高安全、高效能、高品質服務的挑戰,使得交通系統智能化、綜合化、協同化成爲發展的必由之路,智能交通成爲現代交通運輸業的重要方向。

關於科技的論文2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概述;嚴格管理好材料和機械的使用;提高職工素質,解決施工中的通病,保證質量,加快進度,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提高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材料的開發和應用;推廣運用IS09002質量體系條款,提高企業效益;結束語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目前交通部門的施工企業已由計劃經濟步入市場經濟、改革是當今中國社會的形勢,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對施工項目所需的各種材料和機械充分分析、充分做好舊料、廢料的回收利用、職工的全面素質高低,充分反映到整個工程的效益中、灰土,石灰土的通病較多,往往影響工程進度、瀝青路面表面層的質量控制、混凝土的和易性、混凝土中摻加減水劑、混凝土中摻加粉煤灰替代一部分水泥,降低成本、提高混凝土砂石料的級配質量,減少水泥用量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提高經濟效益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每個施工企業只有通過全面管理,對材料、機械和人員的合理利用,提高科技含量,運用IS09002質量體系增加經濟效益,才能使企業生存和發展。

關鍵詞:嚴格管理,採取措施,制定辦法,提高效益

1概述

目前交通部門的施工企業已由計劃經濟步入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無情的、殘酷的、競爭激烈的經濟體系。如何在這種環境中生存?每個企業必須根據自身情況採取相應措施。樹立以改革爲動力,以質量爲目標,以經濟效益爲中心的思想意識。改革是當今中國社會的形勢,是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是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增強凝聚力的動力;質量是企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每個職工都要樹立高質量的觀念,樹立起以企業爲家的思想,使工程質量不斷登上新臺階;效益是企業也是每個職工生存的根本,必須嚴格管理,精打細算,提高效益。

2嚴格管理好材料和機械的使用

材料和機械兩種費用約佔工程總投資的70%以上,是節約潛力最大、提高經濟效益最突出的關鍵所在,企業領導必須充分重視,抓好管理。

(1)對施工項目所需的各種材料和機械充分分析、進行市場調查,確定備料和機械租用方式及價格,做到心中有數。材料使用上有辦法、有制度,做到物盡其用。

(2)材料採購時考慮材料的充分利用,減少浪費。

(3)依據預算情況,按照以往經驗,初步確定材料和機械用混凝土量,計算出大致的資金數額,然後層層分解到人,並有與個人收入掛鉤的辦法,以調動其積極性。

(4)充分做好舊料、廢料的回收利用。例如路拌後的二灰土、石灰土,用平地機推到路肩上,收集起來做平交道口使用。修橋拆下來的模板、頂柱、頂杆等都要回收利用。

3提高職工素質,解決施工中的通病,保證質量,加快進度,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職工的全面素質高低,充分反映到整個工程的效益中。每個職工的思想素質提高了。主人翁意識增強了,就能適應各種環境,想盡各種辦法,出色完成各項任務;技術素質提高了,就能解決各種技術難題,改進施工工藝,提高工程質量。在每項工程中要明確施工難度大的幾個關鍵工序,重點抓好關鍵工序的管理,尤其對施工人員,要制定相關措施,關鍵工序的關鍵施工人員要與獎懲掛鉤,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其很快掌握關鍵的技術工作。做到不返工、不窩工,使工程按時完成或提前完成,從而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3.1瀝青路面

(1)灰土,石灰土的通病較多,往往影響工程進度。土質是一個重要因素,衡水地區都是極細粒土,90%以上粒徑小於0。05mm,且有的是低液限的粉砂土。控制好含水量最佳,掌握均勻度,就可大大減少石灰土的起皮、翻漿、鬆散等。塑性指數小於6的粉砂土,可用蓋素土壓實的辦法。

(2)路面平整度的優劣能反映一個施工隊伍整體素質的高低,路面面層平整度與每層的平整度都有一定的關係,路面驗收時幾個層次的平整度都有所要求。如高速公路的瀝青路面的底面層α≤1.5mm,中面層α≤1.0mm,表面層α≤0.7—0.6mm。爲確保路面的平整度,應從路牀開始,層層達到指標要求,使竣工後的瀝青混凝土面層在厚度和平整度上都能滿足要求,減少返工是最大的節約。

(3)瀝青路面表面層的質量控制。表面層的粗、細、粉料均勻—致,瀝青配比必須符合要求。表面層外露於大氣層中,路面的幾個主要技術指標由表面層體現出來。如表面層的各項指標都符合質量要求,不返工,不出廢料,也是一定的效益。

3.2橋涵工程

橋涵工程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我們只談平時接觸到的橋涵工程,提高混凝土的效益問題。

(1)混凝土的和易性

和易性是新拌混凝土的一項重要性能,和易性確定混凝土的澆築、運輸、搗實和終飾抹面的難易程度。和易性好的混凝土,既要易於運輸、澆築與搗實,又要不發生有害的離析。如果澆築與搗實困難,不僅會增加施工困難與費用,也會對強度、耐久性和外觀產生有害影響。同樣,易於離析和泌水的混凝土拌和物,終飾抹面比較困難,容易產生缺陷,混凝土強度也不耐久,所以混凝土的和易性影響混凝土的質量和工程造價。

確定混凝土的和易性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選擇和易性時要考慮混凝土的澆築、搗實和終飾抹面的需要。

②需用大流動混凝土時,應考慮用減水劑而不要增加用水量。

③塌落度要求的用水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集料性能,當需改善混凝土的粘性和終飾抹面性能時,不要增加砂中細顆粒含量,而是增加砂率。

(2)混凝土中摻加減水劑,如果保持混凝土性能不變,則可節省水泥用量,降低成本。如:摻加木質素黃酸鈣可以節省水泥5%一10%,因木鈣減水劑價格較低,摻量較小,故摻加減水劑可以降低混凝土成本。

(3)混凝土中摻加粉煤灰替代一部分水泥,降低成本。

據有關資料介紹,不同的構件可加入10%一65%的粉煤灰。衡水電廠的粉煤灰質量較好,細度8.54%,燒矢量4.68%,有效含量91%,同時加入粉煤灰後能提高混凝土的抗鹼、抗酸、抗磨能力,還可以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4)提高混凝土砂石料的級配質量,減少水泥用量。從價格、和易性、強度和耐久性方面考慮,可認爲混凝土集料最小的空隙需要最少的水泥,因此最大容重的集料將是最經濟的。條件許可時(如無筋或鋼筋稀疏的混凝土),應儘量選用最大粒徑較大的集料,集料最大粒料愈大,混凝土用水量愈少,水泥用量也愈少。做水泥混凝土路面時,可用三種石料(如0.5一lm、1-2m、2—4cm等)級配,不但可以減少水泥用量,同時也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折強度,既減少了投資,又提高了質量。

4提高科技含量,推廣新技術、新材料的開發和應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方面發動和鼓勵廣大職工參與科學研究,另一方面,充分應用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以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增加經濟效益。

5推廣運用IS09002質量體系條款,提高企業效益

ISO9002是一個全面的、科學的管理系統。爲全面運用IS09002體系,首先要組織全體員工認真學習,在熟悉掌握的基礎上,徹底取代舊的質量管理模式,從而提高工程質量,爲企業創出明顯的經濟效益。

6結束語

總之,要提高經濟效益,就要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此推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應用到工程中去,確保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用於路面和橋涵的其他新技術、新材料還很多,不再一一贅述。以上所談只起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關於科技的論文3

一、貴州省國家大學科技園區的管理體制

(一)科技園區管理機構設置

爲加強大學科技園區的建設與管理,成立大學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下設科技園管理辦公室,負責行使科技園管委會的日常事務和對科技園的管理職能,落實管委會的決策,主要負責對建園工作、總體方案及園區運作的管理髮揮領導決策作用。在管理辦公室的監管與領導下,成立企業化運行的“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下設行政事業部、財務部、項目管理開發部、教育培訓部等部門。負責園區入園企業服務管理、後勤保障、教育培訓等具體事務的管理工作。

(二)科技園區的管理體制

科技園採取“以大學城爲依託,以產權爲紐帶,以市場爲導向,企業化運作”的方式,科技園設立大學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和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大學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是管理科技園的行政機構,其主要職責是解讀國家對科技園的相關政策法規,負責園區的規劃,落實政府與學校給園區的優惠政策,制訂科技園的管理辦法,協調有關職能部門與園區公司及園區企業之間的關係,擬定大學科技園入園條件,負責入園項目的審批、考覈、種子資金髮放等各項管理工作。管委會下設的科技園管理辦公室,負責園區管委會的具體事務工作。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在管委會的指導下,負責科技園的具體管理和運營等業務,主要承擔園區建設、中介服務、物業管理、招商引資、技術轉讓等項職能,提供工商註冊、稅務登記、法律諮詢等全方位的服務,爲科技企業和創新人才營造一流的創新創業環境。

二、貴州省國家大學科技園區的配套政策設計

(一)資助類政策

一是設立大學科技園區發展專項基金。由大學科技園區管委會設立“大學科技園區發展專項基金”,該項資金由省政府、貴安新區黨工委管委會與大學城科技園管委會共同出資組建,作爲大學科技園區規劃建設的引導資金,主要用於產業發展、園區建設、人才開發。二是設立大學技園區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產業發展資金從大學科技園區發展專項資金中列支,採取無償資助方式。產業發展資金主要用於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重大產業化項目專項、以及重點產業聯盟專項等方面。三是實施大學城開放實驗室工程,並設立專項支持資金。這裏,開放實驗室工程是指,依託大學科技園區內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轉制院所的重點實驗室建立的,以行業應用爲導向,以服務企業爲目標,對大學科技園區高新技術企業實現開放、資源共享的實驗室,爲科技園區內企業提供各種有效服務。而對大學城開放實驗室爲園區企業提供的服務,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四是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小企業創新專項資金。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小企業創新資金主要用於大學科技園區一般創新項目支持資金、重點創新項目支持資金和股權投資項目支持資金。五是設立科技重大專項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科技園區內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承擔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市財政配套資金和貴州省科技重大專項資金。

(二)投融資類政策

一是支持大學科技園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大學科技園區管委會每年在大學科技園區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支持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具有良好信用的企業可以申請大學科技園區產業發展資金、企業擔保貸款補貼資金等公共財政資金支持。同時可以申請小企業扶持資金、留學人員扶持資金等公共財政資金支持。二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信用貸款。大學科技園區信用貸款扶持資金從大學科技園區發展專項資金中列支,並按照年度預算進行安排。科技園區企業的信用貸款服務業務,應當由與大學科技園區管委會合作的銀行和在大學科技園區管委會備案的信用評級機構共同實施。三是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大學科技園區設立爲科技企業服務的專營機構。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大學科技園區內設立專門爲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的支行、信貸中心等信貸服務專營機構,通過風險補償等多種方式支持各專營機構在大學科技園區開展科技金融創新試點,綜合運用多種金融工具加大對科技園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四是扶持科技園區企業擔保融資。鼓勵擔保機構在大學城的設立和發展。相關部門出臺政策鼓勵各商業銀行在大學科技園區設立爲科技創新創業企業服務的信貸專營機構,給予信貸專營機構一定的購(租)房補貼和業務風險補貼。合作的擔保機構爲企業提供的票據擔保、合同履約擔保等統一納入政策支持的範圍。五是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的金融支持。建立支持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的金融綜合服務機制,推動科技園區企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於首購、訂購、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和示範項目、推廣應用,促進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有機結合。

(三)人才類政策

一是支持人才特區建設的政策。爲加快大學城人才特區的建設,應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給予政策支持:重大項目佈局、境外股權和返程投資、人才培養、資助(如爲高層次人才創辦的企業優先提供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等支持政策。對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貴州省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的高層次人才,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住房與配偶安置。採取建設“人才公寓”等措施,爲高層次人才提供定向租賃住房。二是支持高端領軍人才聚集的政策。爲實現大學科技園區的戰略目標,持續培育和發展貴州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強做大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領軍型企業,需聚集和培育一大批海內外高端領軍人才,包括戰略科學家、科技創新人才、創業未來之星、風險投資家和科技中介人才。三是建立科技園區高端領軍人才專業技術資格評定綠色通道。建立專業技術職稱評定綠色通道,同等條件下優先評審在園區創新創業的高層次人才和其他急需緊缺人才。對園區急需緊缺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可按照特殊崗位招聘辦法,實行專項招聘或聘任。

(四)創新類政策

一是支持科技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政策。對於納入統計範圍的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達到一定增長比例的,通過大學科技園區發展專項資金給予一定的配套資金支持。支持園區高新技術企業開展技術平臺建設、技術改造、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示範工程,專利標準創制、品牌管理、投融資等試點工作,對完成試點任務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經費補貼。二是支持大學科技園區中小科技型企業投標承接重大建設工程項目的政策。爲幫扶園區企業開拓市場,支持科技園區內的中小科技型企業的自主創新產品應用於重大建設工程,幫助企業解決在投標承接重大建設工程項目中面臨的突出困難。鼓勵銀行根據企業簽訂的重大建設工程項目合同,加快放款時間,爲企業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大學科技園區管委會按照基準利率給予貸款企業一定的利息補貼支持;給予銀行一定的風險補貼。對於在貴州地區實施、全部或部分由貴州省、地州市政府資金投資的重大建設工程項目,在招投標過程中,對園區企業技術或產品,在同等條件下應優先採購。三是支持在大學科技園區開展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試點工作的政策。對政府投資項目所需的產品或設備,在同等條件下,應優先採購園區企業的自主創新產品。對採用園區企業自主創新產品的政府投資項目,優先安排環保、交通、能源評估,加快審批,優先安排財政預算,確保資金額度;對科技園區企業研發的重大創新藥物等,優先進入醫保目錄或納入政府儲備;政府有關部門在預算中要加大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支持力度,對提供自主創新產品的科技園區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優先給予資金支持,用於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的進一步研發和推廣。

三、結束語

貴州省國家大學科技園區的建設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建設新區城市功能,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新區及貴州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首先設置了貴州省國家大學科技園區的管理機構,明確了各部門具體的職責分工,同時構建了大學科技園區的管理體制,爲大學科技園區的有效管理提供了依據。另外,本文還從資助類政策、投融資類政策、人才類政策與創新類政策四個方面提出了未來大學科技園區發展所需的政策保障。

關於科技的論文4

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在20xx年做過一項調查:在全球21個受調查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爲擺在教育面前一個突出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黨的十八大在報告中,有57處出現了“創新”一詞,涉及到社會的十幾個領域。高校作爲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承擔着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小米董事長雷軍在大一時創新編寫的程序,在他上大二時就被寫進了大一教材;清華大學材料系96級學生邱虹雲大三時創新發明了“大屏幕投影電視”,填補了國內空白……諸多鮮活的實例表明,大學生是創新的主力軍,他們的創新潛力是無限的。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作爲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之一,有助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當前,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整體上較爲活躍,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效顯著;但仍存在着些許問題亟待解決。

一、研究個案

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把大學生科技創新作爲人才培養的有力抓手,提出了“有場所、有隊伍、有經費、有項目、有成果”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發展思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先後建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實驗室”、“大學生學術研討室”,搭建了“大學生力學知識競賽”、“大學生智能車競賽”等平臺,該院學生先後在全國大學生工程實訓大賽、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等多項省級以上科技創新競賽中獲得獎勵。

文章以“該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爲研究模本,通過長期對該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跟蹤調查,並圍繞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問題、意見、建議等精心設計了調查問卷,分年級、分對象對該院400名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詳細分析了該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總結凝練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有效經驗,提出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建設的對策,管中窺豹,以期對推進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有所借鑑。

二、基於個案研究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價值取向歪曲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不是興趣使然,而是希冀通過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增加其獲得某些利益的籌碼,把科技創新功利化、工具化。調查顯示,高達20%的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初衷是爲了贏得獎助學金,出於自身興趣愛好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僅佔25%;在參加過科技創新活動的學生中,有50.5%的學生認爲其所在的科技創新團隊中偶爾有掛名無作爲者,有28%的學生認爲經常有掛名無作爲者。不是出於真正的興趣愛好而投身一項工作,這在很大程度註定了其研究的深入性和發展的有限性。

(二)大學生不斷增長的科技創新需求與有限的科技創新資源之間的矛盾

據調查,大學生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歡迎度較高,82.5%的學生表示願意或非常願意參加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其中55%的學生更願意參加專業類的科技創新活動,28%的學生傾向於參加創業類的科技創新活動。面對學生高漲的科技創新需求,科技創新資源略顯匱乏,比如37.5%的學生認爲教師在指導大學生科技創新上的力度一般,或者僅有一小部分教師能認真指導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有些高校對此重視不足,沒有結合大學生的專業實際配備相關資源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發展。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素質要求與大學生科技創新過程中所體現的意志品質之間的矛盾

大學生科技創新是一項充滿挑戰的複雜工作,要求參與人員不僅有“四心”即恆心、耐心、細心、信心,還要具備“三種意識”即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這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有所爲的基本意志品質。但在實際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過程中,卻暴露出大學生意志力不足、缺乏刻苦鑽研的拼搏精神等問題,導致雖然大學生對科技創新的熱情高漲,但最後真正堅持下來的卻不多。

(四)大學生科技創新缺乏科學有效管理

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管理不夠規範,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宣傳動員機制、激勵機制等不夠健全,限制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健康有序發展。比如活動宣傳動員情況如何對提高活動的知曉度、擴大活動的覆蓋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調查中仍有31%的學生認爲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宣傳動員不夠深入;大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留存、保管不完善,導致大學生科技創新資源流失等等。

三、基於個案研究的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建設對策

上述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科技創新功效,阻礙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發展。鑑於此,應深入強化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管理、資助,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隊伍建設、項目建設、基地建設,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有序發展。

(一)加強創新教育,樹立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正確導向

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重在教育學生摒棄“獎助學金”、“綜合測評加分”等錯誤認識,樹立“興趣至上”、“發展至上”的正面價值導向。在大學生科技創新過程的不同階段要實施不同內容的教育,初期,教育引導學生在興趣愛好或提升素質能力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科技創新活動;中期,教育學生學會堅持,勇於克服困難,團結協作,有責任和毅力;後期,教育學生正確對待科技創新成績,引導學生重點關注自身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中興趣的培養、素質能力的提升等內涵式收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導向。

(二)加強創新管理,實現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規範有序發展

加強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宣傳、組織、總結等過程的管理,不僅要確保活動的知曉度、覆蓋面和參與率,更要從各個環節做好服務保障,提高活動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過程中人、財、物的管理,做到科技創新活動的參與者人盡其才,杜絕濫竽充數、弄虛作假等,樹立學生誠信科創意識,規範科技創新過程中的不端行爲;做到科技創新活動中“財”盡其用,杜絕科技創新過程中鋪張浪費等;做好科技創新過程中使用物品的管理,尤其注重科技創新成果的存檔管理,避免科技創新資源流失。

(三)加強創新資助,激發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活力動力

加強政策引導,通過改革課堂教學和考試模式、制定大學生科技創新學分標準等措施,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來,據調查,52%的學生希望通過科技創新活動能在後期考研中能給予優惠政策,49%的學生希望可以獲得額外學分,42.5%的學生建議把科技創新作爲課程學習的必修環節等等。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獎助力度,通過與教師職稱評定掛鉤等,激勵教師深入指導大學生進行科創攻關,在智力資源上給予資助;有些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不僅耗時耗力,而且耗錢,比如“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汽車設計、製作所需的發動機、零部件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些對大學生而言難堪重負,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經費資助。

(四)加強隊伍建設,保障大學生科技創新持續發展

大學生科技創新更多層面上是一項團隊協作活動,需要團隊成員發揮各自優勢,團結協作,共同完成項目的思路設計、創新制作等過程,比如大學生工程實訓大賽,涉及到機械設計、材料力學、三維建模、有限元分析等多課程知識,僅憑一人之力難有所爲,必須組建團隊,依靠團隊,發揮團隊優勢,實現效能優化。因此,必須廣泛動員,從橫向上,鼓勵學生圍繞某一項目積極組建團隊,合理安排團隊間的分工,融合團隊的力量,共同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的進展;從縱向上,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梯隊建設,注重不同年級之間的互幫互助,以老帶新,發揮優秀成員的傳幫帶作用,實現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五)加強項目建設,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有效運作

要廣泛蒐集目前國內外適合學生參與的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同時,要貼近專業實際,積極搭建參與性強、覆蓋面廣、實效顯著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平臺,組建大學生科技創新資源庫。比如山東理工大學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在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建設上,貼近專業實際提出了“一專業一賽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建設思路,該院下設四個專業各打造一品牌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車輛工程系主推大學生方程式汽車項目、大學生工程實訓項目,交通運輸系主推大學生智能車項目,交通工程系主推大學生交通科技項目,能源與動力工程系主推大學生汽車節能減排大賽等等,形成了豐富的科技創新平臺。

(六)加強基地建設,保障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發展平臺

“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具有一定的專業特色,集人文、社會、地理、資源於一體,其建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的建設過程中,首先要注重校內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不僅要確保基地設備齊全,更要從基地課業輔導、團隊建設、項目管理、設備維護、成果展區等各個方面強化基地功能,切實讓基地發揮最大功效。同時,注重校外基地建設,積極拓展校外科技創新基地,發揮校外基地優勢,協同比較優勢,增強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生機與活力。

關於科技的論文5

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動力在科技,關鍵在人才。科技人才隊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重要力量之一,如何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造就一支大規模、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已成爲各級黨委、政府人才工作中的重要課題。實踐中我們感到,科技人才載體建設在人才隊伍建設中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加強科技人才載體建設,爲科技人才的聚集搭建良好的創業平臺,營造有利於科技人才成長和創業的社會環境,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必然要求。不斷增加財政投入,廣泛吸納社會資源,鼓勵民間資本興辦科技培訓機構、科研院所、專業技術協會,引進高等院校、高層次科研院所等研發機構,努力爲科技人才創業搭舞臺、豎梯子、趟路子,已成爲各級黨政的共識。

一、明確目標,定位要準

加強科技人才載體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加快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步伐,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科研成果轉化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科技人才載體的定位,一般應把握三個標準:

一是聚集吸引科技人才的“磁鐵”。就是載體所在的部門或企事業文祕站網的決策層要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有較強的經濟技術實力支撐,科研資金有保證,能夠爲科技人才提供較好的科研條件和必要的生活條件,有較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是培養造就科技人才的“搖籃”。就是載體的用人機制要活,既要有一定數量較高水平的管理、決策人員,也有一定比例的學科、技術帶頭人,形成傳幫帶格局,努力營造尊重個人特點、鼓勵大膽創新、充分理解信任、氛圍寬鬆和諧的良好環境。這樣,載體才能既出科技成果,又能快出人才、多出人才。

三是科技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就是載體應有明確的具有前瞻性、可發展性的科研項目。這樣,科技人才攻關纔有目標,在技術創新、轉化科技成果等方面纔能有所作爲,從而更進一步地促進產學研聯合,推動科技進步。

二、強化管理,機制要活

科技人才載體建設應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有利於科技人才聚集,有利於科技人才發揮作用的新型的人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爲此,要實現四個轉變:

一是科技人才使用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要積極同大專高校、科研院所、國際高新技術企業加強合作交流,做好引智工作,達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共享的目的。要敢於引進這些文祕站網的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開放吸納、來去自由的科技人才吸引機制。

二是科技人才培養方式從“靜態”向“動態”轉變。科技人才載體是一個“靜態”的概念,但是科技人才培養應採用“動態”的方式。要用市場運行機制來加強科技人才培養環節,建立和完善競爭擇優、優勝劣汰、滾動發展的科技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促進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涌現。

三是科技人才環境建設從“注重硬環境”向“硬、軟環境並舉”轉變。要建立和完善技術先進、軟硬並舉、協調配套、解除後憂的科技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如,對做出突出貢獻、創造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科技人才實行重獎,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人才比較價格合理確定科技人才的工資收入水平等。四是科技人才載體人文建設從“單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轉變。既要創造適合本地科技人才創新立業的人文條件,也要營造適合外地科技人才成長的文化氛圍,還要積極拓展適合海外科技人才歸國創業的空間,尊重每個人才的文化習慣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公開平等、拴心留人的科技人才服務機制。

三、大力扶植,服務要優

加強科技人才載體建設,離不開各級黨政部門、載體主體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優質服務。首先,要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要充分藉助報刊、廣播電臺、互聯網等媒介,廣泛宣傳關於加強科技人才載體建設的各項政策和有關規定,大力報道科技人才在促進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產學研聯合過程中的先進事蹟,着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營造寬鬆的用人環境。其次,要提供全方位服務。政府部門應切實轉變職能,積極主動地爲科技人才載體的設立創建提供政策諮詢、業務指導、協助申報工作;對載體創建後的人才招聘引進、引智、促進產學研聯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積極提供優質服務;對各類科技人才,應在培訓進修、攻讀學位、合作研究、查閱資料、使用科研儀器設備,以及科研經費等方面創造條件,提供保證;應在科技人才安家落戶、配偶隨遷就業、子女入托入學等方面提供便利,在工資福利、醫療社會保險、收益分配等方面逐步提高,充分保障;在職稱評聘、成果評獎等方面優先辦理。

四、健康發展,成效要實

當前,要保證科技人才載體建設健康發展,並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必須注意防止和克服三種傾向:

一是防止和克服“重設立、輕建設”的傾向。加快創建科技人才載體,已成爲許多企業決策層的共識,然而,載體的設立、掛牌,僅僅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應當迅速把工作重心轉向建設,抓緊制定載體建設的標準、管理細則、考評制度,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引智和培養管理力度,逐步擴大載體規模,充分發揮載體作用。

二是防止和克服“重使用、輕培養”傾向。要按照中央、省、市關於人才建設的意見要求,加強對科技人才的繼續教育培訓,通過開辦講座、組織研討、考察交流,以補充知識、開闊視野、提高層次、增強創新爲目標,把各類載體建成科技人才強化培訓、繼續教育的基地。

三是防止和克服“重眼前、輕長遠”的傾向。在載體建設的規劃目標上,既要破解當前機關、企事業發展的熱點、難題問題,又要着眼於長遠發展和科技人才的總體需求;在載體建設的投入上,不僅要注重對科研項目設備的投入,更要注重對科技人才的吸引、培養的投入,牢固樹立人才資源開發投入是收益最大最長遠的投入觀念。

五、注重實際,措施要硬

我市科技人才建設的硬件同發達市(地)相比還存在着較大差距,這就要求我們要高度重視、借鑑經驗,要採取行之有效措施。

一要切實加強對外合作。應鼓勵和支持優勢產業、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文祕站網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創辦區域性產業開發基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並積極創造條件,建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站等載體,強化技術創新條件和能力建設。

二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類科研開發機構。有條件的企事業文祕站網應建立各種形式的科研所、研究室,做到機構、領導、人員、場所、指標、措施、經費“七落實”。應採取外部引進、內部培養等措施,確保從事研究開發的科技人才佔職工總數的比例。應在每年的財政投入和銷售收入中做出預算,確保科研經費的投入和落實。

三要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專業技術協會。各類學會、行業協會和專業技術協會具有門類齊全、人才薈萃的優勢,是建言獻策、促進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化的“基石”,是發展培養科技人才的園地。應高度重視各類學會、協會的發展,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大力扶持,努力構建數量衆多、智力密集、充滿活力的科技人才載體,不斷擴大人才工作覆蓋面,促進人才資源開發和優化配置。

關於科技的論文6

前言:科學技術,簡稱科技,科學與技術的通稱,通常人們先於掌握科學的原理之前,早有利用該原理的技術。它的競爭性和滲透性強,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科學技術。這將是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科學與技術是集辯、證一體,技術提出課題,科學完成課題,科學是發現,是技術的理論指導;技術是發明,是科學的實際運用。

論文主題:放大鏡的改良

談到放大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放大鏡是用來觀察物體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視距離小得多的會聚透鏡。物體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於物對眼所張的視角。視角愈大,像也愈大,越能分辨物的細節。移近物體可增大視角,但受到眼睛調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鏡,令其緊靠眼睛,並把物放在它的焦點以內,成正立虛像。放大鏡起放大視角的作用。

早於幾千多年前,人們已把透明的水晶或透明的寶石磨成“透鏡”,這些透鏡可放大影像。也成爲凸透鏡。

放大鏡主要是由固態鏡柄和可視性透鏡構造而成的,玻璃——一種透明的固體物質。廣泛應用於建築物,隔風透光,屬於混合物,且不可回收。此次的論文就是圍繞玻璃進行的。

衆所周知,放大鏡所用的可視性透鏡一般是由玻璃做成的。玻璃不僅造價高,而且廢棄的玻璃作爲世界各國環保部門共同的難題之一,廢玻璃本身就是固體垃圾,也是對人類的一項威脅。製造放大鏡難免會有廢棄的玻璃,而那些廢棄的玻璃也不可回收,我覺得這是一筆極大的浪費。何不換一種方向思考:把玻璃調換成另一種材質——平滑的高透明度薄塑膠。( )

塑料——可回收再利用,且造價低,價格實惠。

有人會說:把玻璃調換成塑料會妨礙放大鏡的使用,達到反效果。這樣雖然節省了材料,卻改變大大地改變了放大鏡本身的用途。

但是,我還沒說完:雖然把玻璃調換成平滑的塑料會改變放大鏡的用途,但是我也想出了對策——往兩片鏡片間的隔層裏注滿水,水可以起到放大物的作用,於是——我便有了這個大膽的想法。

這個想法源自我的生活中偶然的一個小發現。

記得那是在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酷暑難耐,有很多同學愛買那種進口礦泉水,我也不例外。瓶身的形狀不同於康師傅礦泉水有凹凸不平的花紋,它是完完全全的和醫用吊瓶一樣的平平整整,透過水瓶可以看見上面的營養成分表,而且字體又大又清晰,手捏在水瓶上還可以清晰地看出指紋。而把水倒出來後,看到的事物便與平常無異,這是爲什麼呢?我做了個簡單的小實驗:A組:把同一個礦泉水瓶剪下一部分,然後滴一滴清水進去,往下面墊一張報紙,看看報紙的字體有沒有變化,是否清晰。B組:同樣的把同一個礦泉水瓶剪下一部分,直接放在報紙上,看字體有沒有變化。而得到的結果卻是:A組的字體確實放大了,但是卻因爲水是液體而搖曳不定,看的不是十分清楚。B組的字體沒有變化。我想:如果水沒有搖曳不定的話,那麼是否可以將報紙的字體看得更加清晰?說做就做,我拿出了一個0。5釐米高的正方形的固體封口透明模具,注滿水,把蓋子蓋上。果然,水沒有搖曳了,把模具放到報紙上,報紙的字體不僅被放大了,而且十分清晰。

綜上所述,說明了用塑膠代替玻璃成爲放大鏡的可視性透鏡這個想法是可行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想法可以實現,

此次的論文話題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關於科技的論文7

我經常會讓爸爸帶我去原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遊玩。有一次,我無意間發現,在秋天,有一種樹的葉片是紅色的。爸爸告訴我,這是楓樹,到了秋天它的葉片就會變紅。不過這裏的楓樹還沒有省級自然保護區潭溪山的紅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爲什麼其它樹木都變黃了,而它卻變紅了呢?帶着這個疑問,我去請教家裏的“百度爺爺”。

終於,我找到了答案:秋天楓葉變紅,有內外兩方面的因素。使葉片呈現紅色的主要靠兩種物質,一種是胡蘿蔔素,是普遍存在於葉綠體中的橙紅色色素,另一種是花青素,存在於液泡內的細胞液中,當細胞液爲鹼性時,花青素呈藍紫色,當細胞液呈酸性時,花青素呈紅色。入秋以後,楓樹葉內的花青素增多,而氣溫的下降又使葉綠素破壞消失,因此綠葉變成了紅葉。變色的外部因素是氣候條件:當氣溫迅速下降到一定程度,而且夜間的溫度比白天下降很多時,樹葉還沒有凋落,而葉綠素已大部被破壞,同時晝夜溫差的增大,也有助於花青素的形成,因此葉子很快變紅。如果氣溫下降很慢,而且晝夜溫差不大,葉綠素還沒有被破壞而樹已經枯萎,那就變不成美麗的紅葉了,楓樹葉裏的糖分也起了很大作用呢!

楓樹裏的糖對楓樹葉變紅有關係嗎?於是,我做了個小實驗,我先從山上採下幾片綠色的楓葉,把它們分別泡在有糖份和沒糖份的杯子裏,泡了五天。五天後,有糖水的杯子裏的楓葉變紅了,只有水的杯子裏的楓葉還是綠色。實驗證明:楓樹裏的糖份對楓葉的變紅有很大關係!

真是“實踐出真知”啊!

關於科技的論文8

1目前高等院校科技創新團隊存在的基本模式

1.1師生關係型科技創新團隊。

這種模式的團隊在高等院校內部普遍存在,且絕大多數屬單一學科型的團隊,在這種模式團隊內,絕大部分教師都是固定的在編人員,有些人員自參加工作後就固定在一個單位,或者是畢業後就直接留在導師所在的單位,師生關係使之容易成爲團隊最忠誠的合作伙伴,其優勢在於團隊成員相對穩定,適合長期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工作。除科研工作外,同時也承擔教學工作;但由於學科內不斷地“近親繁殖”,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再加上部門之間的封閉和長期缺少對外交流,科研人員的競爭意識和危機感不強,導致科研思維僵化、學術氛圍沉悶,非常不利於科技創新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很難有原創性的成果出現。

1.2項目合作關係型科技創新團隊。

這種模式的團隊在高等院校內也佔有一定的數量,科研項目合作是建立這種模式團隊的唯一聯繫紐帶,其優勢在於可以組織不同學科、甚至不同機構(包括院校、企事業單位等)、不同地域的人員結成科技創新聯盟,相互借籤或利用在不同學科、不同機構等方面的研究理論、研究方法以及設備資源優勢等,共同執行對某一項目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這是一種相對複雜的科學技術組織,帶有較爲濃厚的利益色彩,如果處理不當,會產生經濟利益或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糾紛。這種模式團隊的組織結構沒有保障,絕大多數隨着科研項目結束而宣告團隊解散,缺少保障機制和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目前,高等除上述提及的院校普遍採用的兩種基本創新團隊模式外,還有各種以“科研平臺爲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各類“產學研”聯盟、各類技術聯盟、各類專業技術協會、學會等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技術或學術組織夾雜在其中,雖然這些學術組織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能夠促進相關技術領域科學技術發展,但無法滿足日益加快的科技創新進程要求。因此,必須尋找一種普遍、適用的科技創新團隊模式來替代或補充當前高等院校中的兩種基本模式。

2以學科爲基礎的創新團隊構成模式

2.1推廣建立以重點學科、特色學科爲基礎的技術創新團隊建設。

這類以單一學科爲主體的團隊還大都保留了院、系和教研室三級管理體系,有很好的管理運行基礎,通過適當的改革調整,作爲以學科爲基礎的創新團隊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按學科門類組建基礎型學科創新團隊。這種模式在高等院校內很容易推廣起來。

2.2鼓勵建立以綜合學科爲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設立綜合學科團隊是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保證,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打破個人對單一學科忠誠的思想禁錮,打破傳統的行政管理體制,由組織上聯合轉向學術上聯合,推動不同學科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科研的深入發展,發揮創新作用,開發新的研究領域和社會服務項目以及培育有創新思維的人才。

2.3加強以科研平臺爲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建設。

學科匯聚是科研平臺的一項基本特徵,其本身的團隊大都是經過優化整合的綜合學科團隊。同時,科研平臺也是大學教育過程中創新人才培養和聚集的主要陣地。截止20xx年12月底,全國各類高等院校內中有上級部門批准的研究與發展機構達5564個,除上級部門批准之外,各高等院校還有一大批校、院級別的研究機構沒有統計在列。加強這些科研平臺創新團隊建設,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加強學科創新團隊建設。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不但縮小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也使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團隊間的學習、交流變得更加便捷,同時也成爲營造團隊的科研氛圍、溝通信息,增進團隊文化、增強團隊凝聚力的有力武器。

2.5建立以人爲本的團隊管理和經營機制。

管理講效率,經營講效益;二者是不同的運行質態,管理關注上級評價,對上級負責,經營關注質量和市場,是創新和發展;建立以人爲本的管理機制,就是變管理爲經營,經營在先,管理在後,管理爲經營服務,對經營負責。

首先,要建立靈活的學術活動制度,如按學科或科研方向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學術沙龍,逐步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其次,要釐清團隊負責人與各級P(IPrincipleInvestigator)的關係,團隊負責人可以是一位積極性高、認真負責的人,而不一定是學術水平最高的PI,可按需求設定團隊負責人職數;再次,確保每一名團隊成員有平等的話語權,能夠發表學術意見或提出建議。總之,團隊內部盡最大可能實現扁平化管理,充分發揮和調動每一位成員的積極性的創造性。

3以學科爲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特徵

3.1交流與合作是學科型創新團隊的基本特徵。

學科團隊能夠使不同專業、不同素質和專長的人員相互合作,誘發創造力,形成智力疊加和重組,形成人才羣落;同時,通過團隊間的相互交流與幫助,在科學理論、實驗技能、實驗方法等多方面實現共享和優勢互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最具有持久、動態、開放性質的組織。

一般情況下,學科建設是一個歷久彌新的過程,不會因爲人員的變遷而發生太大變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學科建設是一個不斷補充新生力量的過程,青年教師、博碩士研究生是新生力量的主體,這一性質決定其是動態的組織;有些科研項目研發需要吸納不同學科的人員加入,要打破學科界限進行合作研究,這一性質又決定其必須是一個開放性的組織。

3.3專業素質不斷加強,研究方向相對穩定。

學科建設是一個學術成果累積、沉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其團隊成員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其研究領域不斷深入,其研究方向也得以凝練、確立並持續發展。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以學科爲基礎的科技創新團隊能夠很好地解決高等院校內部創新人才資源的整合問題,並能使這種模式在絕大多數高等院校中推廣應用,用以解決科研領域中存在的條塊分割、資源分散、分工不明、協作不力等問題,增強高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關於科技的論文9

太陽能是由太陽內部氫原子發生氫氦聚變釋放出巨大核能而產生的,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

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並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在植物體內貯存下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演變形成的一次能源。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通常指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和與原子核反應有關的能源。

據有幸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介紹,他們在天際遨遊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着一層水藍色的“紗衣”。

可誰知道,這顆“寶石”正面臨着資源危機,石油資源所剩無幾,水資源被污染,大氣層稀薄,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臭氧層的空洞,被太陽的紫外線無情的毀壞,森林資源大幅度減少,但還是被人們濫砍亂伐,或許你們沒聽見,地球母親在呻吟啊!罪魁禍首不是別人,而是人類,是人類毫無節制地開採和破壞地球資源。拿石油來講,它僅僅只夠我們用五十年!於是人們開始“保護”地球資源,往汽油裏添加乙醇(酒精)已是杯水車薪,而且要用大量的與人類息息相關食物——玉米等農作物來製作乙醇,乙醇本身就會破壞自然......

關於科技的論文10

一、科技競技活動在國小科學教育的重要性

現如今,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不僅明確了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同時也提出了將國民素質全面提升的根本宗旨。當前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如何提升人才的培養力度,如何做好科學人才的創新培養,就其實質性而言,在當前國小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更加註重學生科學素養以及創新能力的綜合培養,而科技競技活動在國小科學教育的實施,有着一定的重要性。

一方面,科技競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對科學知識積極主動地進行,同時藉助科技競技活動,學生將會產生相對強烈的求知慾望;另一方面,科技競技活動對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有着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藉助競技活動,對競爭和挑戰的氛圍加以營造,進而對學生的競爭意識加以培養。此外,將科技競技活動和德育教育融爲一體,不僅能培養國小生良好的品質以及高尚的情操,也保證了各個學科能力之間的綜合運用,對科技活動的成果加以鞏固,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總而言之,我國國小科學教育更應該適當地融入科技競技活動,培養學生公平競爭的競爭意識,爲我國人才的戰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開展科技競技活動,提高國小科學教育實效性

開展科技競技活動,進而提高國小科學教育實效性,就要立足於當前,正確地認知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要做好教學的充分準備,對於如何開展科技競技活動並提高國小科學教育實效性,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做好備課的準備開展科技競技活動,提高國小科學教育實效性,科學教師就要做好備課的準備,將本節課的內容貫穿整個學段,並將各個單元的知識重點融入備課的主要目標中,對教學的度加以把握,做好材料的準備,適時對實驗進行改進,並對具有實用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加以採用,儘可能地做到人人蔘與的效果。

(2)對探究任務加以明確,並藉助任務驅動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明確探究任務的過程中,要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內容,同時結合科技競技活動的任務和內容進行充分的探究,加強同學之間的觀察交流,對學生自由探究的慾望加以滿足,引領學生對新的任務以及新的活動進行綜合性的探究,進而對學生思考能力和探究實踐能力加以培養。

(3)將小組學習的作用充分發揮當前國小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科技競技活動,做好對學生的和諧化管理。要想充分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就要將科技競技活動進行分組進行,充分發揮小組間的學習作用,保證小組成員人人蔘與。堅持長期的小組參與學習,不但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還能保證科技競技活動的有效開展,進而全面提高國小科學教育的實效性。

(4)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在國小科學教育的過程中,定期地開展科技競技活動,在提出問題、做出假設以及信息收集整理總結的過程中,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動腦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和實際的科學探究能力。

(5)採取科學的評價方式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科技競技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保證有一定的評價環節。國小生的科學教育更要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進行培養,並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科學素養、溝通能力以及團結合作能力進行綜合性的培養,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在科技競技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學習實驗過程進行觀察,並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每次科技競技活動開展之後,對其活動進行總結,並分享學習的成功和快樂。

三、結語

總而言之,科技競技活動的開展,可以培養學生公平競爭的意識和綜合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提升國小科學教育的實效性,爲我國新一代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

關於科技的論文11

摘要:本文對新課改背景下的物理課堂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進行論述。

關鍵詞:課堂教學;科技意識;科技創新;理論

聯繫實際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物理學的內容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現代科技發展和物理教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基礎的物理知識之外,還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要提高學生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性認識,物理起着關鍵性的作用。那麼,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

一、抓住課堂,課堂是傳播物理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主要途徑

加強科技意識教育必須從課堂教學做起,從每一節課的小實驗教具的製作,演示抓起,對教具的製做乃至演示,改進,都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1.課堂教學要理論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突出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物理知識,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和抽象。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運用體驗科學,從而更加熱愛科學。

2.注重牛頓,法拉第,伽利略,波爾,愛因斯坦等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蹟,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強化其教學,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科學家的材料,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萬有引力定律的建立”、“愛因斯坦質能方程”,波爾理論等,教學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穿插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同時,在實際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學生更加了解科學家們對科學的態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以及他們熱愛科學、獻身科學,全省心的投入祖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瞭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

3.《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物理教學應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究、勇於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標準還指出“學生能運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一些問題,“知道實驗目的和已有條件,制定實驗方案嘗試選擇實驗方法及所需要的裝置與器材考慮實驗的變量及其控制方法,認識制定計劃的作用”。所以,物理實驗對於學生學物理及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有重要的意義,物理實驗對物理教學的重要性無須過多陳述。試想,沒有經過學生的自已的思考,然後去選材、組合,不斷操作、反覆實踐,那裏有良好技能的形成和情感的昇華。學生只有經歷“嘗試→失敗→再嘗試→成功”的過程,才能更深刻體驗到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這樣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學生課技競賽成果的宣傳與成功經驗的總結,是對學生進行科技知識和科技意識教育的證據

1.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現在網絡特發達,各方面知識在網上都能搜索到,根據學生的知識,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網上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更多地瞭解當前科技發展的新動向,增加學生的科技知識,並定期組織“應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了解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2.積極組織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時間開展科技製作活動並組織展評。科技活動的開展,既能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有能促進科技製作能力,又能爲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精心設計趣味物理實驗讓學生來完成如“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實驗方案的改進”、“學科交叉的新教具”、“當年教具大賽成果展示”等。這些既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能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4.邀請專家,帶科技的教師舉辦科普知識講座,科技知識要理論聯繫實際生活,要認真選擇材料,或根據有關資料撰寫講稿,根據平時收集的材料,集中學習,可以收集納米技術、太空實驗、實驗教具的改進、課學技術在現代戰爭上的應用、激光技術等材料,對學生科學素質教育,聯繫實際社會生活中的物理知識,讓學生自己蒐集資料並進行專題介紹,或利用板報介紹物理知識的應用。總之,物理課堂除了要教給學生物理知識外,還要注重科技意識,創新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接觸實踐、接觸生活、接觸社會,給學生營造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相信科學、依靠科學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百度網.

[2]校本課程《科技綜合實踐活動》.

關於科技的論文12

科技小論文:食人樹

龍俊甫

有一次,我在看書而然看見了一棵人面大樹的圖片。他那張嘴好像你一走進就要把你吞了似的,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一種十分少見的植物--------食人樹!

食人樹,這種植物真正的存在嗎?這個問題一直在我的心中環繞,使我不得安寧。終於我實在忍不住了,放下手中一切事情,跑了樓下老人活動中心。心想:老人的經驗應該很豐富吧!!!問他們一定會有效的。我走到了樓下,而詢問的結果卻讓我異常失望。終於在那陰暗的角落裏看到了希望,那裏坐着一位神色滄桑的老爺爺。我走過去輕輕的問道:“爺爺,你知道食人樹嗎?”

“食人樹”。當他聽見我說食人樹的時候非常慌張,從他的眼神中也看到了一絲恐懼。

“您知道嗎?”我繼續追問着。

“是的,那是我年輕的時候親眼看到一位年輕被食人樹活吞了。那時我的心情十分恐慌,躲得遠遠地......

聽了他的講述,我的心中的恐懼再也無法控制了。一下子站了起來跑回了家裏。

後來,我恐懼越來越強烈,好奇心也越來越強,最後我決定一定要把它弄清楚,我打開電腦開始尋找食人樹的信息,在千萬種答案面前,我茫然而不知所措。終於,我在那裏看見了一個滿意的答案。上面寫道:”如果你遇見食人樹,千萬不能去碰它,它就會伸出藤條,把你纏繞住,知道活活把你勒死。在你死之後,他就會放出一種液體,慢慢看把你消化。“看完這一段,我不禁驚訝,植物竟然有這麼大的力量。

忙了一整子後。我算是知道了食人樹是否存在和它如何食人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微茫......

關於科技的論文13

1主要成效

20xx年起,林業三新工程項目開始支持技術培訓類項目,圍繞基層林技員實用技術、美國白蛾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造林關鍵技術、森林撫育技術等,共立培訓項目14個,省級補助資金460萬元,組織培訓林農4萬餘人次,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意識與開拓精神的科技帶頭人和林果竹科技示範戶,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2存在問題和不足

2.1科技支撐能力有待增強

林業三新工程項目實施的重點是林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集成和推廣,通過示範和帶動,爲林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有力促進綠色江蘇建設。從林業三新工程項目實施情況來看,項目的科技支撐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如新品種引進數量雖多,但精品少,推廣力度也不足,楊樹一統天下的局面還很難打破;困難立地造林的品種及技術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鹽鹼地造林問題仍很多;品種、技術和模式配套組合的集成力度還需加大,產、學、研、推相結合及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推廣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2.2科技管理體系有待完善

受全省林業機構設置的影響,各級林業科技管理體系不健全或不完善,管理人員缺乏,業務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絕大多數市縣級林業行政管理部門沒有專門從事科技管理的職能處室,林業科技管理工作主要由林業處(造林處)等業務處室承擔,個別地市甚至由林業站負責科技管理工作,造成了林業站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既是林業科技管理部門、又是三新工程項目實施主體單位的尷尬局面。二是由於基層林業推廣服務體系建設極其薄弱,承擔項目的能力總體不足,只好求助於省市科研院校的支持,由此而造成了基層承擔單位的項目任務量與資金分配往往極不對等,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基層單位的積極性。

2.3實施項目的重要性認識有待提高

項目單位重項目申報,輕項目實施現象存在;有的項目選題創新不強,有的項目貪大求全,品種、技術、模式簡單拼湊;有的爲申報項目將目標任務無限擴大,而在實施時卻大打折扣、無法完成;有的單位對驗收查定不重視;有的資金預算不科學、配套資金不到位,造成資金使用不規範,經費支出不合理。47第5期王學東等:強化林業科技推廣深入推進綠色江蘇建設

3建議措施

3.1提升林業科技支撐能力

圍繞林業建設重點和主導需求,繼續開展林木引種、品種改良、良種選育等常規育種技術研究,加快轉基因、分子標記等生物技術在品種創新中的應用,培育一批高產、優質、高抗品種,積極開展良種繁育和配套栽培的先進實用技術研發。進一步加大困難立地造林及健康森林培育模式及關鍵技術攻關及推廣力度,在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支撐上力求科技新突破。加大林業主導產品和優勢產品的科技研發,加快良種選育、林產品精深加工等先進實用技術的轉化推廣。積極搭建科技服務平臺,搞好技術諮詢等科技服務,爲全省林業提質增效提供有力的支撐。

3.2創新林業科技管理方式

建設林業科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將標準化和信息化的理念模式引入到項目管理中,通過網絡平臺實現林業科技項目全程管理,並實現全省信息資源共享。充實完善林業科技項目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林業科技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大技術成熟度高、適合面上推廣的林業重大技術推廣項目比例,突出技術集成推廣,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覆蓋與輻射帶動作用,適當兼顧點上單項品種、技術、模式的創新示範與推廣。

3.3嚴格規範項目資金使用

項目管理與資金管理密不可分,要管好項目就要管好資金。要嚴格按照《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關要求,合理編制資金使用計劃,按規定的使用範圍合理使用項目經費。項目資金要專款專用,專賬覈算,不得截留、擠佔或挪用。

3.4明晰項目管理職責

林業三新工程項目管理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的工作,省、市、縣林業主管部門在項目管理上必須上下協同、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項目歸口管理部門要依據項目合同,瞭解項目執行進度和進展情況,督促項目單位按照進度要求完成各項建設內容,及時發現和幫助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3.5完善項目執行獎懲機制

強化項目申報的審覈工作,真正使實施基礎好、技術先進實用、管理規範的項目得以立項。探索建立項目實施的激勵機制,對各市和省級單位完成項目質量情況進行評估,其結果作爲今後增加或減少立項數量的重要依據。對項目實施成效顯著、代表性強、基礎條件好、示範帶動面廣、作用明顯的項目,進行滾動支持,把項目基地作爲長期的示範基地。對未按合同規定執行,情節嚴重的項目單位和責任心差,服務意識弱,脫離項目實施的專家,進行通報,並在3a內不得承擔和主持省林業三新工程項目。

3.6促進產學研企優勢合作

在權力和義務對等的前提下,推進林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生產企業和科技推廣單位在功能與資源優勢上的協同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聯合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爲解決實際問題而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林業科技推廣單位則是技術的實際需求方,通過項目實施爲技術成果提供實戰舞臺,推動林業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及時向生產轉化,並將生產上的需求反饋到科研單位和高校進行深層次的探索研究,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共同促進全省林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

關於科技的論文14

一、多維構建能力鏈,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

(一)形成結構洞優勢的創新能力

在高新技術企業內部,結構洞的形成會阻礙有效信息在企業中的實時交流,限制創新能力的形成。企業可以從組織扁平化、搭建信息橋和引導非正式組織間的交流等方面消除內部結構洞對創新能力產生的不利影響。根據INSEAD副教授MartinGargiulo觀點“創新更多地來自於那些對不同部門和領域都有了解的人”。企業結構洞的佔據者應爲結構洞兩邊搭建信息橋,有效促進信息在結構洞成員間的實時交流,彌補結構洞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營造發揮創新能力的文化環境

作爲創新型企業,僅僅獲得信息與控制優勢只是提升自我創新能力的第一步,在企業還要構建一個益於創新的文化環境。企業創新能力開發最大的障礙就是企業員工在既定的機制裏容易產生同質化的思想意識,使企業逐漸失去創新性。個性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存在形式,崇尚個性體現了企業文化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個性的文化氛圍有助於企業員工發動創新思維,能夠提高企業員工的創新意識。文化有了包容性,企業員工沒有了因創新失敗受挫的顧慮,會更願意提出創新和實施創新。另外,在企業文化中要建立有付出就會有豐厚回報的信念,不只是制度,而是將這種文化作爲顯性文化反饋到員工之中,讓員工參與產品生產和體驗,讓員工每個階段的工作成果都有精神回報。所以,個性、包容、以及提升員工參與感、成就感與滿足感的企業文化應該成爲創新型企業構建其企業文化的方向。

(三)打造創新人才隊伍

作爲知識和技術載體的人才無論對於國家還是企業都是十分寶貴的,很多競爭活動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企業要想在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和更寬闊,就必須花大力氣開發創新人才,創造創新優勢。高新技術企業成功的關鍵就是打造創新人才隊伍,包括外部人才引進和內部人才培養。人才引進計劃被很多國家和企業提上戰略的高度,可見人才引進的重要性。作爲中國企業的新星小米公司,在幾年的時間裏推出了miui系統、小米手機、小米電視/盒子、小米平板等一系列創新產品;在幾年時間裏推出成本定價、搶購模式、社會化營銷等基於網絡的集中全新營銷模式;在幾年時間裏完成了小米手機/平板與小米路由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小米路由與小米電視/盒子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小米手機/平板與小米電視/盒子的互通互聯控制傳輸,並基本完成產品血管脈絡的構建。這些快速的、高質量的、深入人心與市場的創新活動就是來自於小米公司對每款產品、每項業務都能不惜血本找牛人強人的策略,也就是引進頂尖的行業人才來執掌,保證核心團隊沒有短板。企業除了引進人才之外還要注重內部人才的培養。在企業內部要建立內部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培養的常態化、制度化和有效性。企業內部培養的人才,能夠更瞭解企業的發展現狀、熟悉企業產品或服務內容,更適合企業的發展需要,並且企業培養起來的人才對本企業有更多的依賴性和責任感,能夠更好地發揮人才的參與意識和創新意識。因此,企業培養一批有素質、有技術的人才羣體,能夠幫助企業不斷變革創新。

二、着力搭建創新鏈,加強企業協同創新能力創新鏈是

“三螺旋模式”的實施工具。我國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小,人才少,可以從協同創新的角度構建創新鏈,實施自主創新。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協同創新是整合科技資源、提高創新效率、增強創新效果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爲下一輪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和風向標,成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全新組織模式。創新鏈要以國家意志指導或者企業自身發展需求爲着力點。其協同創新是一項複雜的創新組織形式,現主要存在於以國家意志與機制安排的方面;由於它有利於加快技術推廣應用和產業化,有利於協作開展產業技術創新,而成爲當今科技創新的新範式。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當代創新已突破傳統的線性和鏈式模式,呈現出非線性、多角色、網絡化、開放性的特徵,並逐步演變爲以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爲基礎的協同創新模式。基於企業的協同創新,不同於基於國家意志的協同創新,沒有後者那麼大的波及範圍與強大效果。基於企業的協同創新,就是企業依據自己的創新項目,與政府、高校、研究機構展開的合作性研究,旨在使創新產品或服務更好更快地作用於市場而換取利潤。加強科技協同創新工作是搭建創新鏈的主體工程,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新技術企業應與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不同職能、不同主體積極協作,合力推進科技協同創新工作。首先,組建不同形式的科技協同創新聯盟。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產業特點,跨行業完成技術創新,形成產業合力。因此企業可以藉助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人才和學科支持、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組建不同形式的聯盟體系,完成創新飛躍。其次,企業內部在機構設置上應設立單獨的部門負責科技協同創新工作。例如可以設立協同開發部,下設協調組和專家技術組;協調組負責與政府、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部門或主體聯絡協作項目的經費、人員構成、協作任務等事宜,專家技術組則負責協作項目研發過程中的相關科研工作。再次,爭取多渠道財政支持,針對協同籌備、合作研發、推廣應用、成果產業化等多個環節給予持續穩定的支持,充分發揮資金的引導和放大效應。最後,建立以項目細分爲主導的績效考評制度,對科技協同創新的績效考評進行宏觀設計、微觀追蹤,加強項目引導、質量監控和評價監督等工作。

三、積極促成專利鏈,推動企業創新成果共贏

專利鏈是“三螺旋模式”的外圍突破力量。目前,我國雖然是知識產權大國但不是強國,發明專利所佔比例仍較小,而且絕大多數的發明專利由於不具備必要專利的屬性而難以被吸納轉化爲技術標準。就中國高新產業發展現狀而言,很少有單個企業能夠突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因此企業間需要進行技術上的合作。專利聯盟模式正好體現了企業在技術上的合作形式,也成爲“三螺旋模式”中專利鏈的建構主體。專利聯盟是企業之間基於共同的戰略利益,以一組相關的專利技術爲紐帶達成的聯盟,聯盟內部的企業實現專利的交叉許可,或者相互優惠使用彼此的專利技術。這代表某一領域先進技術的多個專利擁有者通過交叉許可組建成專利聯盟,有效彌補了我國單個企業現有創新實力不足的現狀,使企業擁有技術標準制定機會、實現創新要素共享機會、獲得創新機制建立機會,從而促成新的創新優勢。在創建企業專利聯盟的時候,一方面,需要在創新聯盟中建立一個核心創新企業做主導或者以行業協會做主導,多個創新骨幹通力協作,其他創新企業協同執行的專利聯盟模式;另一方面,專利聯盟在專利產生過程中就要進行合作,完成技術上的深度聯盟,並且在自我創新提升、協同創新建立的基礎之上逐步推進,以保證聯盟的牢固性和持續性。

四“、三螺旋模式”的建構關係

能力鏈基礎地位的穩固、完善,是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源動力。企業中有在信息、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管理中不斷提升,才能保障企業科技創新的堅實地位,產生共贏吸引效應,促使創新鏈、專利鏈的形成。創新鏈、專利鏈的構建應圍繞能力鏈的發展而展開,又體現能力鏈的帶動性。創新鏈是能力鏈的進一步擴展。企業首先只有具備了創新的自我成長實力,才能在協同創新中得到優質合作伙伴的青睞,具備協同創新成員的條件。另外,企業創新活動是一種高成本、高水平的企業活動,協同創新一方面使企業擺脫了經濟實力、創新能力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使企業走出了自我創新的小範圍禁錮,更符合我國大部分創新企業的發展現狀。現在中國的高新產業發展還比較落後,高新企業的產業規模、技術積澱、人才儲備和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所以企業在完成創新的活動中要積極的尋求合作伙伴,爲創新活動尋求更多的社會資源和技術人力支持,雖然協同創新會使企業支付一定的經濟報酬,但卻爲企業實現創新的及時性和優越性提供了保證。同時,協同創新使企業與其他研究機構擁有了技術、知識、人力等互通互助的機會,能夠使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異質知識和技術,能有效提升企業創新人員的知識領域和創新能力。專利鏈是創新鏈的一個遞進形式,需要企業之間的合作更加深入,建立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利益共分的機制。專利聯盟在創新協作方面涉及的合作範圍更加的廣闊,它跨行業、跨區域,引入了更多的研究企業和機構,是一個開放性和開闊性的創新。協同創新是一項創新的協同合作,而專利聯盟則實現了一組創新的合作,這對我國企業以捆綁式的方式與發達國家進行技術競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也爲在國際上產生更多的中國技術標準帶來了機會。專利聯盟比協同創新更加的複雜和開闊,但是協同創新的合作形式、成功經驗、形成機理卻能爲專利聯盟的組建帶來較多的經驗和啓示,並且能有效地彌補專利聯盟一些合作機理的缺失。

五、綜述

總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的“三螺旋模式”體現了能力鏈、創新鏈和專利鏈三者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多重互動作用。該模式強調了高新技術企業必須形成一個螺旋狀的聯繫模式,這種纏繞在一起的螺旋由能力鏈、創新鏈和專利鏈三個基本方面構成。能力鏈承擔着技術創新發展的基礎,創新鏈是知識和技術的源泉,專利鏈則是高新技術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三個方面保持原有作用的同時,每一個又表現出另外兩個的一些能力,三者交叉、結合,角色互換多樣,多邊和雙邊溝通靈活,由此形成持續的創新流。

關於科技的論文15

摘要:連接號是用來連接意義密切相關的字或詞語,它在農業科技論文中使用的頻率很高,且複雜多變,在運用過程中時常會出現多種錯用和亂用現象。本文論述了農業科技論文中連接號使用常見的幾種亂象,分析探討了連接號使用亂象的原因,並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技論文;連接號;使用亂象;建議

一、農業科技論文中連接號使用常見的幾種亂象

(一)短橫線(C)的使用亂象

新標準規定:標示化合物的名稱或表格、插圖編號;連接號碼,包括門牌號碼、電話號碼,以及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年月日等;在複合名詞中起連接作用;某些產品的名稱和型號;漢語拼音、外來語內部分合等均用短橫線(佔半個字的位置)[2]。

農業科技論文中短橫線使用常出現的亂象有:

1.農業科技論文中表格和插圖的編號,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的年月日、產品型號、材料編號、多元體系、基金項目編號等之間的連接號常被錯用爲英文連字符(-)。

2.連接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關的並列詞語,構成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複合詞組,並列詞語之間應用短橫線連接,有時錯用一字線連接。

例2:乙酸銨浸提D火焰光度法;總產量D平均產量D邊際產量曲線圖。

(二)一字線(D)的使用亂象

新標準規定:標示相關項目(如時間、地域等)的起止時,用一字線(佔一個字的位置)連接[2]。

農業科技論文中一字線使用常見的亂象有:

1.連接相關的時間,表示某一時間段的起止關係,其起止時點精確,所要說明的是從起點至止點所包含的整個時段,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作者和編輯經常誤用波紋線或短橫線連接。

例3:20xx~20xx年;20xx年l~5月;20xx年3月5~8日;上午8U00~12U00。

2.在表格的表身中,表示“未測”或“未發現”應該用一字線,而有些表格卻用短橫線。

例5:表2蒸煮時間和脂肪酸對複合指數的影響

例6:行業標準SB/T10137C1993。

4.連接幾個相關的項目,表示一種遞進式關係[6],應用一字線連接,有時卻誤用短橫線連接。

例7:小麥的生長週期可分爲以下幾階段:播種C出苗C分櫱C越冬C返青CC拔節C抽穗C揚花C灌漿C乳熟。

5.連接相關的方位名詞,構成一個整體,表示走向關係,應用一字線連接,有時卻誤用短橫線連接。

例8:我國的秦嶺C淮北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

(三)波紋線(~)的使用亂象

新國標規定:標示數值範圍(由阿拉伯數字或漢字數字構成)的起止時,用波紋線連接[2]。

農業科技論文中波紋線使用常見的錯誤有:

1.兩個具有統計意義的數字之間,表示一個從低限到高限的數值範圍,或表示量值的波動變化幅度時,應用波紋線,有時卻用一字線連接。

例9:在液氮和37℃反覆凍融4D5次;20%D30%能沉積在靶標植物葉片上。

二、連接號使用亂象的原因探析

目前農業科技論文中連接號使用亂象的原因錯綜複雜,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國家標準中關於連接號的使用只是些原則性的規則,缺乏不同行業的實施細則。不同行業標準不完善,且相互矛盾

(二)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在編校質量檢查過程中,缺乏對連接號規範使用的嚴格檢測和懲罰措施

每隔一段時間各個出版單位都要向相應的新聞出版行政部門上交近期的出版刊物,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會組織一些編校專家進行對出版刊物編校質量的抽查,每次抽查結果都是良好或合格,基本沒有出現過不合格現象。而事實我們隨意打開一本正式出版的刊物甚至國家級權威核心刊物,都能輕易地發現許多連接號的錯用和混用現象,這絕大部分是因爲多年來這些評審專家一直認爲,衡量一本學術刊物質量的高低主要看其所刊登文章的學術水平,而對於一些編校方面的小錯誤(如連接號的使用錯誤)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容忍。

另外,新聞出版總署20xx年頒佈實施的《圖書質量管理規定》對圖書編校質量差錯率計算方法有了新規定:“標點符號的一般錯用、漏用、多用,每處計0.1個差錯。[4]”這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對連接號的規範使用不重視現象。

(三)出版單位的改企導致一些農科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對連接號規範使用的漠視

在出版業轉型改企的熱潮中,許多農科出版單位已從原先的事業單位改製爲企業,成爲以市場爲導向的獨立經營體,出版的經濟效益成爲他們追求的重要目標,社會效益逐漸被邊沿化。

有些農業期刊雜誌社爲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每期發表一百多篇文章,一期雜誌的頁碼數達到幾百甚至上千頁,而且每月甚至每半個月出版一期雜誌,雜誌社內部的人手遠遠不夠,爲節省開支,他們就聘請一些兼職編輯,簡單、粗放地編輯稿件,然後再過一遍校對軟件就行了。

他們的精力主要花在策劃選題、策劃欄目設計和策劃經營上,基本的編校技能日漸被邊緣化,對連接號的規範使用更是漠不關心,認爲其無關大局,編校人員在編校過程中遇到有關連接號方面的問題根本就不願意或沒有時間去查閱相關標準,全憑自己的喜好和主觀意識來判定使用哪種形式的連接號。

三、應對連接號使用亂象的建議

(一)依據國家標準制定連接號規範使用的實施細則,不同行業標準之間有關連接號的規定應儘量相互統一,避免相互矛盾

連接號第一次被列入政府修訂頒佈的《標點符號用法》中是在1990年,至今已有十五年的光陰,在此期間國家有關連接號方面的標準已經進行了兩次修訂,每修訂一次就完善和細化一次,因此,該標準在出版界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是農業編校人員身邊不可缺少的工具書之一。但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只能對連接號作原則性的規定,其篇幅簡略,而農業科技論文中含有多種公式、化學式、分子式、圖表等等,連接號使用起來往往呈現出複雜性和多樣性,其實際使用情況遠遠超出國家標準規定的範圍,在此情況下,農科編校人員查閱其他相關行業標準,而不同行業標準之間,對連接號的使用規範又相互矛盾,讓編輯無從下手。所以,筆者認爲,應儘快抽調不同行業的編輯專家和業界權威,制定出一套配合國家標準的“連接號規範用法實施細則”,這個細則應在國家標準用法的原則指導下,突破目前僅有的幾種用法規範,對不同行業連接號的用法標準進行補充和細化說明,並規範統一起來,作爲“國家標準的補充說明”,使其在各個行業領域中推廣使用,使連接號的使用做到有標準可依,且不互相牴觸。

(二)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應加大檢查力度和懲罰力度

加強對農科出版物編校質量的管理,讓一本出版物做到無差錯率,那只是一個美妙的願望,但將差錯率控制在最低限度範圍內,是每一個農科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無可規避的職責。新聞出版行政部門應建立一套詳盡的編校質量檢測制度,供農科出版單位和編校人員參閱和遵照,編校質量檢測制度中應加強對連接號使用規範的重視,對連接號的規範使用問題作出專門說明,並增加扣分標準。

(三)提高農業編校人員的職業素養,加強編輯業務技能方面的培訓 編輯人員應重視連接號的規範使用,增強責任心,增強連接號的編輯規範化意識,充分認識到連接號的規範使用能提高雜誌的影響因子,能提高該雜誌在讀者心目中的地位。尤其對於一些非核心期刊的農科雜誌,其發表文章的學術水平質量不如核心期刊高,所以,它要想贏得一點點的生存希望,要想給讀者和出版管理部門留下好印象的話,就更應該注重編校(如連接號編校質量方面)質量,認認真真地編輯好每一種連接號,在編輯過程中遇到有關連接號方面的難題(此難題在現有的國家新標準中查閱不到)時,就應該及時查閱其他相關行業標準中有關連接號的使用規範,以及國家級權威核心農業科技期刊,如《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獸醫學報》《園藝學報》等中有關連接號的具體使用實例。

21世紀是一個科技高度發達、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農業科技期刊出版事業的競爭本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具有碩士、博士學歷的年輕人在農科編輯隊伍中已不少見,他們具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和紮實的農科專業基礎,掌握農科專業的前沿信息,但相對缺乏編輯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經驗,因此,年輕的編輯們應積極參加國家和省級期刊總署舉辦的各種關於連接號規範使用的專業技術講座和培訓,並利用此機會,與資深的出版人和編輯專家直接交流溝通,向他們討教寶貴經驗。

四、小語

隨着科學知識的迅猛發展,連接號在農業科技論文中已被大量地使用,上述所提及的一些農業科技論文中連接號的使用亂象是編校工作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只有真正理解了不同連接號的定義和使用場合,才能正確地使用各種連接號。

標籤: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