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對生態農業開發區環境初探論文

  1劃定生態農業開發區的意義

對生態農業開發區環境初探論文

劃定大港西南生態農業開發區,其意義在於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的原理,應用現代的科技手段建立並發展起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通過10多年的示範、試點、推廣實踐,證明發展生態農業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找到一條根本途徑,大大提高了現代化進程;其次,有利於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注意對農業可更新資源的增值,對不可更新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不僅可以減少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而且有利於整個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改造,使自然資源得到持續利用;第三,有利於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促進農業長期穩定發展,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產力和資源利用率,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要;第四,有利於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爲剩餘勞力的就業廣開門路,生態農業是一種綜合性農業,它因地制宜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聯合經營,爲農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對於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建設現代化新農村有重要作用。

  2農業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水資源缺乏

區域內大部分一級河道爲分洪河道,只在汛期時纔有來水,枯木季節基本無來水,農業和生活用水基本依靠地下水,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農業生產上的用水基本上停留在靠天吃飯的水平,生活用水(機井)近一兩年內水質被油、氣污染,特別是沙井子鄉一帶地區,飲水已經基本不能使用。嚴重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威脅農民的身體健康。

  2.2土壤理化性質不良

地下水位高,礦化度高,土壤質地大部分爲中壤、重壤,孔隙度小,比較粘重,適耕期短,有機質含量偏低,水、肥、氣、熱不協調,限制作物生長。

  2.3耕作粗放

化肥使用量大,有機肥使用較少,單產偏低,種地不養地。

  2.4經濟結構不合理

農業產值僅佔全部農村產值的5%,林業僅佔0.1%,牧業佔3%,漁業佔0.4%,而工業則佔了農村總產值的67.36%。

  2.5其他

鄉鎮工業佈局混亂,環境污染較嚴重。

  3農業環境方面採取的措施

大港西南生態農業開發區依靠生態學原理,合理安排,總體佈局,協調好農業內外各部門關係,實現3個效益增長,遵循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充分利用,經濟結構合理化的原則,利用本地區的自然資源和條件,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建設富庶、文明的現代化新農村。

  3.1充分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廢物的循環轉化

利用太陽能,加速物流、能流在生態系統中的運動過程,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廢物主要是秸稈、雜草、人畜糞便等。將秸稈樹葉等發展畜牧業、畜牧糞便製造沼氣,既爲農業提供了飼料和能源,又爲農業生產增加了肥源。

  3.2增加綠色覆蓋率

採取有力措施,增加區域內的綠色覆蓋率,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沙化,保護土地資源,用地養地,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合理間混套作,選擇耐鹽植物,減少土地的裸露。

  3.3保護生物種羣

保護生物種羣,嚴禁亂砍濫伐,保護有益鳥、獸、昆蟲,推廣生物防治,儘量少施化肥、農藥,保護自然天敵。

  3.4防止污染

扭轉生態惡化的趨勢,充分利用環境中的自淨能力,可考慮修建大型氧化塘處理鄉鎮企業和鎮所在地的工業、生活污水,擴大綠色植被,推廣綜合防治技術。

  3.5實施因地制宜的多種生態工程

應用對於鹽漬化土壤的水利改良、農業改良、化學改良、生物改良技術等;對於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能源開發、立體種植、食物鏈結構工程技術等;農林牧副漁一體化,種植、養殖、加工相結合的配套生態工程技術。大港生態農業開發區的建設,應重點協調好發展農業與保護農村環境的問題,既促進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又保護、改善農村環境,目的是建立一個能維持自身土壤肥力、減少對環境污染和控制病蟲害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系統。大港區正在把農林牧副漁工商運輸業等結合起來,走綜合經營整體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