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淺析種植及養殖高效循環農業技術論文

摘要]隨着農業科技的不斷髮展,農業生產產生的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如何才能變廢爲寶,控制農業污染,本文提出種植與養殖高效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並對循環農業的種植、養殖技術及其收益進行全面的分析。

淺析種植及養殖高效循環農業技術論文

關鍵詞]種植;養殖;高效循環;農業技術

循環農業種植、養殖模式的設計必須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本文結合實地設計了某循環農業模式,希望通過對其植物、動物種植循環模式的探索分析,爲同行提供參考。

1農業循環的需求

①某農業養殖業循環模式是養育土豬。從種豬繁殖場買土豬X頭,根據斷奶時約重15kg,飼料比維持3.5,直到100kg時出欄,預計每頭消耗飼料約297kg,X頭共消耗飼料約297×Xkg。而一頭豬在飼養期排出的糞約爲210kg,共排出210×Xkg糞便。②循環模式中所養殖的雞爲土雞。將從種雞場買進茶健康花雞Y只,雛雞每隻重約23g,120d的飼養週期需要的料肉比爲4.2,等到出欄時每隻約重1.2kg,共消耗飼料約Zkg。而每隻雞飼養期排出的雞糞約爲2.5kg/只,共排出雞糞約7.5t。③蚯蚓的養殖。由於該模式飼養土雞Y只,每隻雞按10g/d餵養計算,120d每隻共需1.2kg,Y只則需蚯蚓1.2×Ykg。④玉米的種植。該循環模式要實施無公害玉米種植技術,按當地平均產量A幹玉米粒和豬、雞精飼料的需要量來計算,需種植玉米約B,可生產玉米粒約C。種植玉米D可產生玉米秸稈約爲E。

2相關場地的選擇及規劃

關於相關場地的選擇尤爲重要,必須要滿足以下幾點要求:

①一定要遠離居民區,避免對當地居民造成干擾;

②應離主要幹道1km以上,避免對交通造成影響;

③需選擇植被保護完好、無化工污染、水電齊全及交通便利的地方。選好場地後,還需要進行規劃與合理佈局,以方便生產管理。同時,將場地分成生活區、種植區和養殖區三部分,按照不同的'功能進行分配,種植區所在地應土壤肥沃,而養殖區應選擇向陽背風、林下資源豐富的地方[1]。

3種植、養殖技術

3.1玉米種植技術

玉米在選擇優良雜交品種的前提下采用無公害種植技術,於清明節左右進行播種育秧,在深耕整地,施足發酵好的雞糞之後才能進行移栽。移栽密度約爲F株/hm2,隨後要在苗期、穗期和粒期分別追加一次複合肥,同時注意做好中耕除草、病蟲害防治等工作。

3.2土豬養殖技術

選擇當地黑毛豬,採用無公害生豬養殖技術進行養殖,在開展驅蟲等工作的同時將防疫工作落實到位。在飼養方面,全程使用不添加任何添加劑的自配混合料,其中以玉米爲主,可適當添加麥麩、細糠和豆粕。幼崽階段,混合飼料中的粗蛋白不少於18%;中豬階段,混合飼料的粗蛋白應大於15%;大豬階段,混合飼料的粗蛋白調整成不少於13%。每日喂3次,自由採食,保持清潔飲水的同時注意圈舍衛生。

3.3蚯蚓養殖技術

由於蚯蚓品種的特殊性,需要對其搭建簡易棚進行高產養殖。首先,要對蚯蚓的飼料進行發酵,通過循環系統利用其他動物糞便進行發酵。1層15cm厚的豬糞加上一層10cm厚的玉米秸稈粉,最後用備用的EM水將其灑溼,如此重複三四層,最後堆積的高度在60cm以上。佈置好後通過使用農膜密封的發酵方法,經過20d左右即可用發酵好的飼料做成寬約1.2m、高約0.4m且長度不限的蚯蚓牀,按一定的密度投放種蚯蚓進行繁殖養殖。

3.4林下土雞養殖技術

由於土雞同樣也是採用無公害養殖技術,所以,在育雛期前7d一定要將溫度控制在35℃左右,隨後每週逐漸降溫,直至與室外溫度一致才能進行脫溫。在脫溫的同時要注意通風換氣,搞好圈舍衛生。林下放養場地用雞網隔成6個區域,每個區域0.4hm2,放養密度爲750羽/hm2,即每區域的飼養量300只,進行分羣放養才能保證雞的整齊度。飼料也要從全價顆粒料過渡到自配混合料,其中精料以玉米和蚯蚓爲主,可適當添加麥麩和細糠。60日齡之前混合料的粗蛋白要大於17%,61~90日齡混合料的粗蛋白要大於15%,90~120日齡混合料的粗蛋白則要大於13%。

4循環模式的收益分析

4.1黑毛土豬飼養效果

假設按照飼養量50頭、出欄量50頭、出欄率100%來計算,總耗料17.5t,平均耗料0.35t/頭。按照當今飼料價格3元/kg來計算,飼料成本約1050元/頭,再加上疫苗費300元/頭,防疫費10元/頭,水電費5元/頭,人工費120元/頭,在不計算基礎設施投入的情況下,個體成本約在1485元/頭,產值爲2400元,產出投入比爲1.62,個體利潤爲915元,總利潤爲45750元,經濟效益顯著。

4.2林下土雞飼養效果

假設飼養量1500只、出欄量1425頭、出欄率95%的情況下,總耗料約爲7.1t,平均耗料爲5.04kg/只,飼料成本4元/kg。若按照每隻雞雞苗費5元,防疫費2元,水電費2元,人工費3元計算,不計算基礎設施投入,個體成本32.16元,產值60.00元,產出投入比1.87,個體利潤27.84元,總利潤39672.00元,經濟效益同樣顯著[2]。

5結語

由於當今我國農業基礎較爲薄弱,重心發展已不在農業方面。所以,降低農業污染,把農業與養殖業結合,堅持可持續發展,是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主流方向。

參考文獻

[1]鄢幫有,劉青,萬金保.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利用技術模式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6):614-618.

[2]黃國勤.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農業的發展[J].江西農業學報,2010(6):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