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教師教學反思(合集14篇)

教師1.89W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師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師教學反思(合集14篇)

教師教學反思1

如何上好化學課興趣是建立在需要基礎上,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認知和活動傾向。心理學和教學實踐都表明,就大多數學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並不懸殊,而導致學生學習成績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沒有興趣學生就沒有認知的傾向,失去了求知的原動力。國中學生正處於興趣廣泛、求知慾旺盛的時期。如何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對於我們教學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以下是本人幾年來在化學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感受說出來與大家共勉,但願能拋磚引玉。

1、上好第一節課,激發學習興趣“好的開始就等於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節化學課,對培養今後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尤爲重要。國中學生第一次上化學課,總是存在好奇的心。所以,我們想要上好第一節課,首先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要設置許多問題“催化”他們去思考,去探索,“加速”他們主動地學習。例如,緒言課一開始就向學生提問:“什麼是化學?”學生面面相覷,不能回答。老師再問:“氫氣球爲什麼能飛?”“如果改用口吹的氣球,它能不能飛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用口吹的氣球不能飛。”對於這些疑問,老師可不作答,既而還可以再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熱天時食物爲什麼會腐爛?”“鐵爲什麼會生鏽?”“煤氣爲什麼會致人死亡?”“人胃裏的胃酸過多可以用什麼藥治療?”等等。恰當的設置“問題”,在學生面前不斷地提出他們暫時還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在無盡的問題中產生求知的濃厚興趣,從而在學習過程中使其永不滿足。

2、利用化學實驗,進一步激發學習的興趣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生動有趣的實驗是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對九年級學生來說,化學是一門新開設的學科,本身對它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加上他們早已枯燥了書本的理論知識,迫切想把所學的知識在實踐應運時,利用化學實驗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興趣,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在認真做好課本上的第一個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的同時,要多安排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實驗。例如:在第一節課是可以先避開書本,做幾個趣味性很強的實驗“燒不壞的手帕”、“空杯生牛奶”、“魔棒點燈”等等,讓學生睜大好奇的雙眼,然後再引入新課,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精神飽滿,對化學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另外,課後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就更加有趣味性和挑戰性,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思考,去鑽研,有利於提拔化學拔尖人才。

3、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體現化學知識的實用性我們生活日常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與人人有關,衣食住用樣樣離不開化學,化學教師就充分利用這個有利條件,讓學生所學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相結合,時時給化學提供實用的機會。例如,在緒言部分講到銅綠時,可以讓學生回去找找看家裏有沒有這種東西,讓他們自己去思考,銅爲什麼會生成銅綠?什麼條件下容易生成銅綠?它與銅是同一種物質嗎?加熱它看看有什麼現象?等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有,講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氫氣的有關知識時可以和地球的“溫室效應”、“酸雨”和剛剛發射成功的“神舟五號”飛船結合起來,引導他們用學過的化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讓他們體會化學知識的無所不在和化學知識的實用性。

4、開展豐富多彩的化學興趣活動,讓學生主動學習豐富多彩的化學興趣活動,對於學習緊張的九年級學生來講,是極具誘惑力的,這樣既能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輕鬆一下,又能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獲得和鞏固許多化學知識。化學興趣活動的內容及方式很多,如:“化學魔術”可以做“手帕包火”、“魔棒點燈”等等;“化學知識講座”可以講講“酸雨的形成”、“溫室效應的原因”、“日常生活化學”、“化學故事”等等;“化學課外活動”可以帶學生到附近的工廠或生活小區讓他們去發現生活中的化學;還可以讓學生自己組織一個“化學晚會”設計一些與化學有關的相聲、魔術、小品、謎語和笑話等等。

5、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和理順知識結構,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國中化學的難點及知識分化點一般有:化學用語、溶液的計算等。一個學生即使興趣較高,一旦幾次被難倒,興趣也會大減,從而影響學習成績,所以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和知識分化點很重要,例如化學用語中元素符號、化學式,不要求學生一天就把它記完,可採取分批分段記憶,日積月累,量變到質變。

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教給他們“四步走”:一寫,正確寫出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式;二配,配平化學反應方程式;三注,註明反應條件及符號;四查,最後檢查化學反應方程式書寫正確不正確。將常見元素的化合價、酸鹼鹽熔解性編成口訣幫他們識記。對於溶液的計算,重點授以方法,讓他們多練,儘可能地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出公式、規律,對於零碎的化學知識,教師幫助總結。這樣有助於學生記憶及掌握,不至於使學生感到爲難,從而使他們的學習興趣不減。

總之,興趣是第一位老師,在化學教學中,應積極採用各種有效的適應學生心理特徵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化學,學好化學

教師教學反思2

“我的發現”,“讀讀想想”是語文第二冊語文園地四個欄目之一,旨在:

1、鼓勵學生探究發現兩種識字方法並運用識字。

2、初步發現並領悟漢字一詞多義的特點。本節課在教學時,總體感覺很順暢,學生思維活躍。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努力嘗試創造一種適宜兒童學習的愉悅氛圍,以兒童直接參與的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爲主要形式,體現寓教於樂,整節課讓學生愉快、主動地學習。教學中我從複習“加一加”“換一換”的識字方法到媒體出示漂,票,飄 等字體。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設計了“扶──輔──放”三步層次的教學,首先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減一減”識字方法,這是直接的方法的學習,滲透“發現”的意識,如觀察偏旁、主要部首、字音等。接着讓學生運用方法識字,達到鞏固識字方法的目的。最後,放手讓學生自我發現方法,並運用方法,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新授後我又拓展了學習內容:以“你還有哪些認字寶寶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識字方法的積累和運用。而在“讀讀想想”這一題型中,初步體會到“一詞多義”再通過“打”字的延伸教學,學生通過”找朋友”的形式進一步感知漢字“一詞多義”的特點,因沒有掌握好時間,整節課前鬆後緊,以至於有點拖堂。

教師教學反思3

《企鵝寄冰》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能激發幼兒與朋友之間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友好情感。從中可以讓幼兒瞭解冰受熱會融化的道理,所以這是一節發展幼兒多方面能力的教材。整堂課上下來覺得幼兒的思維很活躍,特別喜歡說,幼兒對企鵝送禮物這個故事基本上能夠理解,能夠體會到朋友之間的美好情感。覺得他們真的很棒!而我這個老師卻做的不是很出色。

經過課後反思,我總結了一下幾點:第一,我在啓發引導問題這一方面,還不夠自然,有時候孩子回答問題好了之後,我卻不知道如何迴應他,還要思考一下再給他迴應,這方面真的非常欠缺。第二,怎麼把幼兒的回答引導到主題上也是非常關鍵。孩子畢竟年齡很小,有時候他很願意回答,但是總是回答不到那個點上去,這時候如果我跟着他的思路走,就是分散幼兒的注意力,他們學習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有經驗的老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回答然後自然而然地引導到課的主題上去,這樣幼兒學的開心,效果也非常好!第三,我的隨機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幼兒的思維很廣,上課時老師必須靈活掌握每個孩子的心!有時候一個小忽視,孩子就容易受傷。今天我在提問的時候,葛徵宇忽然說:“老師,我舉手了你都沒叫我!”臉上很失落,我馬上說:“我看見你了,但是有好多小朋友也在舉手,一個一個來,待會讓你回答,好嗎?”我馬上就讓葛徵宇說一說,說完了他就很開心。雖然我反應的不是很快,但是也抓住了孩子的心!所以以後我的隨機應變能力還需要增強啊!

今天的課讓我既感到失落又感到輕鬆!作爲一個教師,需要學習的東西真的好多好多,只有經過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更新的理念,更好的教學水平!

教師教學反思4

我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多種方法,使學生能輕鬆地理解課文並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麼會掉進大水缸裏呢?請你聯繫第一自然的內容說一說。”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

2、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看圖,司馬光在幹什麼?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有個學生站起來,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

3、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裏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主人公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麼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裏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這時,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

教師教學反思5

新學期伊始,爲了美化環境,親近自然,老師和孩子們紛紛從家裏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綠植。在戶外小烏龜形的種植園裏孩子們還親手種下了南瓜、西紅柿、葫蘆等大家共同收集來的小種子。平日裏這些植物都是孩子們和老師一起負責澆水和照顧的。一個週一的早晨,細心的依依發現她最喜歡的那盆綠蘿有點發蔫兒了,接着孩子發現,“小烏龜”裏剛長出的小苗也都無精打采地耷拉着腦袋。天天趕緊拿起水瓶給他最心愛的南瓜苗澆了滿滿一瓶水。快到中午的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一棵棵小苗又重新挺了起來。孩子們明白了,原來小苗是因爲缺少水分才發蔫兒的。眼看就要到“五一勞動節”了,孩子們不禁擔心起來:要過節了,剛剛長出的小苗還那麼嬌嫩,沒有人給小苗澆水可怎麼辦呢?一時間這個問題成爲了孩子們關注和討論的話題。

頭腦風暴——節假日怎麼給小苗澆水

看到孩子們這麼關心小苗,我爲他們的善良和愛所感動,同時想到,這是一個引導孩子探索問題解決方法的好機會。於是我引導孩子們一起討論:放假了,怎麼給小苗澆水呢?

孩子們的討論非常熱烈。有的說:“我們可以在放假前給班裏的花兒多澆一些水。”有的說:“我們可以輪流來給花兒澆水。”還有的說:“我們可以每人搬一盆花兒回家去澆水。”

孩子們的主意還真多!這些方法是否可行呢?我引導孩子們思考:“你認爲我們這些方法能做到嗎?誰能說一說你的看法?”這下,有的孩子說:“我覺得要是放假前給花澆太多的水,花會被淹死的。”有的說:“要是小朋友都出去玩了怎麼辦呀?”還有的說:“我們班的大綠蘿又大又沉,每次都需要兩個人擡才行,小朋友家的車也裝不進去呀。”這幾個方法被否定以後,爲了保護孩子們的積極性,我鼓勵他們繼續思考還有哪些解決辦法,並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後大家再交流。

孩子們果然又想出了新辦法。琳琳拿着自己的記錄介紹說:“可以在幼兒園門口的水龍頭上接出一根管子,到了週末傳達室的爺爺就可以打開水龍頭給小苗澆水了。”但元元覺得這個方法只能澆操場上的植物,教室裏的小花還是沒有水喝。這時睿睿的一個想法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說:“如果我們有一臺能自動澆水的機器,一會兒澆這一盆,一會兒澆那一盆該多好啊!小苗就不會渴死了。”

睿睿的提議引發了大家的興趣,都躍躍欲試地想設計一臺自己的“澆花器”。

第一次設計——天馬行空的科技想象

爲了支持並引導孩子們的想法,我設計了記錄紙,並對大家說:“如果你想自己設計澆花器,就在記錄紙的設計師一欄寫上你自己的名字,如果你想和自己的朋友一起設計就寫上你們兩個人的名字。”這番話看上去是在給孩子們介紹記錄紙的用法,實際上我是在鼓勵孩子們嘗試和自己的同伴一起進行設計,更多地體驗合作與協商的樂趣。有些孩子仍是自己設計,但更多的孩子開始和夥伴一起興致勃勃地設計能自動澆花的機器,孩子們叫它 “自動澆花器”。

有的澆花器是一個拿着水槍的機器人,它胸前設置好的程序可以保證按時給每一盆花澆水;有的澆花器是一輛瘦身的灑水車,可以自己移動位置用水管來給小苗澆水;有的澆花器上有一個漂亮的定時器,可以讓噴水壺一樣的裝置定時來給小花噴水。在交流中孩子們都爲自己澆花器上的裝置興奮不已。

看到孩子們充滿想象力但又不切實際的設計,我想:怎樣才能既保護了孩子們大膽想象的熱情,又能夠引發孩子們利用身邊現有的材料進行設計與製作的興趣呢?我對孩子們說:“大家的設計都非常棒!每個自動澆花器的功能都非常強大。現在我請大家在設計圖的右邊或者空白處把你們製作澆花器需要的材料記錄下來,看一看在我們的周圍能不能找到?然後再想一想如果我們真的製作它們,會不會有什麼問題?”通過記錄和統計,孩子們發現找不到製作需要的材料和零件是最大的問題。

看着孩子們愁眉不展的樣子,我啓發孩子們:“我們能不能開動腦筋用我們周圍能夠找到的材料來製作一個簡單的澆花器呢?”一直在思考的浩浩說:“我倒是有一個主意,可以在我家裏找一個很大的飲料瓶,在瓶子底兒打個洞,然後讓水慢慢地流進小花盆裏給小花澆水。”我又問孩子們:“大家覺得浩浩的想法可以實現嗎?”這下孩子們頻頻點頭,因爲大家覺得廢舊的飲料瓶很容易就能找到。

第二次設計——圍繞廢舊材料的利用進行

接下來我又請孩子們對自動澆花器進行了第二次的設計。這次的設計孩子們仍然是以繪畫的方式在記錄紙的左邊畫上澆花器的圖紙,在記錄紙的右邊將需要的材料一一畫出並標出每種材料的個數,然後由老師用文字幫助孩子記錄下他們的想法。記錄的過程既是孩子們用語言描述自己想法、老師用心傾聽的過程,也是孩子們在與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梳理思路、完善方案的過程,同時也是老師以此瞭解孩子原有水平選擇支持策略的過程。在孩子們的記錄中,雖然繪畫的形象還不夠清晰,對於材料的統計也不夠明確,但在一次次的記錄中孩子們已經具有了初步的計劃意識。

爲了分享孩子們新的設計方案,我們又一次進行了交流。孩子們拿着設計好的圖紙津津有味地介紹着自己和同伴的新設計以及需要的材料。他們有的想利用海綿吸水和擠壓出水的現象,把一塊吸滿水的海綿放在兩根積木一樣的木棍中間,然後靠木棍擠壓海綿中的水來澆花;有的想用吃完的香蕉皮蘸水後放在花盆的邊上;有的想利用繩子可以吸水的現象在小盆裏盛滿水,然後用幾根繩子把水吸到不同的花盆裏;還有的想利用小孔流水的現象在塑料盒子的底部打一個小孔,把繩子打結後從小孔穿過來,裝滿水後讓水順着繩子流到花盆裏……孩子們的想法和第一次的設計一樣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不同的是第二次的設計孩子們會先考慮需要的材料是否能夠找到,然後利用現有的材料進行設計。

製作“自動澆水器”——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

完成了自動澆花器的設計圖,孩子們躍躍欲試起來。大家迫不及待地從幼兒園的“百寶箱”——廢舊物品收集箱裏、從自己的家裏帶來了需要的材料。天天不但帶來了自己需要的儲水盒,還特意多帶來一些準備給也需要它的夥伴們。當孩子們認爲準備工作已經做好了的時候,製作活動就正式開始了。由於孩子們的設計不同,製作的過程和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老師的指導也便不同。

1.耐心等待幼兒自己發現問題

最先做好也最先發現問題的是用香蕉蘸水的珠珠。爲了用香蕉皮,她和蘭蘭一起很快吃完了一根平日裏不太喜歡吃的大香蕉,然後在盛滿水的小桶裏蘸了一會兒,就趕快放到身邊的花盆裏。結果發現花盆裏並沒有出現她們想象的足夠多的水來讓小苗喝個夠。又試了一次,發現香蕉皮吸的水實在太少了。

對於香蕉蘸水的設計我從一開始就覺得會有問題,但看到孩子爲自己想出的好辦法興奮不已,我只是問問孩子:“能告訴我爲什麼想到了用香蕉來蘸水嗎?”珠珠很認真地對我說:“我最愛吃香蕉啦,每次吃的時候我摸香蕉皮都是溼溼的。我覺得香蕉一定能吸好多的水來澆我們的小花。”聽完這番話,我說:“珠珠真是個細心觀察的孩子,你們的設計也挺有意思的,那就照你們的想法試試看!”由於想到這一組可能會最先出結果,所以我一直遠遠地關注着她們。當看到她們似乎發現問題後,我沒有急於上前而是想看一看她們會如何去面對問題,如何去解決。倆人先是坐在位子上看着放在花盆裏的香蕉皮愣了一會兒神,然後開始觀察周圍夥伴們的製作情況。最後,她們的目光停在了依依一組的製作上。兩個人站在旁邊看了一會兒,商量着什麼。我走到她們的身邊也觀察了一會兒,然後問:“珠珠,你們接下來有什麼打算?”珠珠又興奮起來,說:“我們要做一個新的自動澆花器。要用海綿來做吸水材料,然後吊在花的上面讓海綿裏的水慢慢滴到小苗上。”原來她們是受了依依組的啓發,也要做一個這樣的澆花器。我鼓勵她們說:“你們組不但愛觀察,還非常愛動腦筋想辦法。”她們開始重新設計自己的澆花器,並對需要的材料進行統計。當我問起她們調整計劃的原因時,她們告訴我:“香蕉皮吸水太少了,不夠小花喝的。海綿能吸好多的水,所以我們就改成海綿了。”

2.適時介入,引導同伴互助

雯雯和香香按照自己的設計準備好紅色的塑料盆並打滿水後,把一根又細又長的棉線繩的一端浸在水盆裏,把另一頭放在了附近的花盆裏。開始的時候她們用手捏住繩子的一端,可後來發現只要一鬆手繩子就會從水盆裏滑落出來。看到她們愁眉不展的樣子,我問:“爲什麼繩子總是從盆裏滑下來呢?”我請周圍的幾個孩子一起來幫忙想辦法。這時有人說:“可能是繩子太輕了,所以會從盆裏滑出來。”有人建議說:“要是像我們的葉子觀察瓶(在自然角里,孩子們把收集到的不同形狀的葉子畫上各種表情,想泡在透明的瓶子裏進行觀察。但由於葉子太輕總是會浮到水面上,於是大家想了一個辦法:用一根線的一端拴住一顆漂亮的小石子,而另一端系在葉柄上,這樣小葉子就會浮在瓶子的中間,便於大家進行觀察了)一樣,用小石頭把繩子拴住再沉到水底,這樣就不會滑出來了。”小朋友的建議讓雯雯和香香的眼前一亮,趕緊找來石頭拴在了繩子的一端,繩子果然沉在了水底,即使鬆開手也沒有再滑下來。

天天把用來做儲水盒的泡沫盒用釘子在盒子的一角鑽出一個小洞,然後請老師幫忙把兩根繩子並在一起系出一個結兒,接着把繩子從小洞裏穿了出來,而繩結正好能堵住盒子一角的小洞,盛滿水後水就順着繩子流到要澆的小花盆裏。製作雖然成功了,但是天天組的小朋友發現泡沫盒做成的儲水盒太小了,不一會兒的功夫水就流光了,還是解決不了節假日小苗喝不到水的問題。於是,他們想更換一個大的盒子來儲水。

3.利用“問題告示亭” 明確問題,學習求助

有的小組在製作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解決不了的難題,需要大家幫忙出主意想辦法,但是由於每組小朋友都在忙於自己的製作,無法及時提供幫助。而且每組的製作進度各不相同,有的組正處在最初的製作階段,有的在第一次製作後發現了問題正在調整自己的計劃,還有的已經進入了第二次的製作階段……怎麼才能把

自己需要幫助的問題讓大家都知道呢?爲此我們專門進行了討論。在討論中,孩子們認爲如果有一個地方像廣告亭一樣能夠把大家的問題貼在那裏,讓老師和小朋友看到後都來幫忙就好了。

孩子們找到班裏的一塊小黑板,並將黑板用繩子分成上下兩欄,上面的一欄叫“我們的問題”,是請小朋友們把需要大家幫忙尋找的材料或是需要大家幫忙解決的問題用繪畫和文字說明(老師幫助記錄)的方法記錄下來,做成“告示”展示在這裏。如果誰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找到了材料,就把這個“告示”從上面的一欄中取下來粘貼在下面的一欄“問題解決”裏,並把找到的材料放在黑板下面的箱子裏。當有需要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告示挪到了問題解決的一欄中時,就知道自己的材料有人幫助找到了,就會到箱子裏去尋找。而對於需要大家幫助想辦法的問題,如果有解決辦法的孩子就會直接去找需要幫忙的小朋友告訴他自己的想法;或者由老師將問題轉移到牆飾上,引導大家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在使用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小小的黑板發揮着重要的作用,都想給它取個名字,最後通過投票決定,就叫“問題告示亭”。

4.將小組疑難問題轉化爲大家共同探究的小主題

孩子們在製作和調整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雯雯和香香的“吸水式澆花器”藉助線繩運輸水分澆花總是不成功,一大盆的水怎麼也輸送不過去。於是她們繼續尋找一種可以吸水的材料。浩浩和宸宸的“水瓶噴水式澆花器”在倆人的共同努力下好不容易纔用釘子把瓶蓋釘了個洞洞可以流水了,可是用積木搭成的支架總是會倒,根本就支撐不了裝滿水的礦泉水瓶。他們把自己的問題——“什麼材料最吸水”、“什麼樣的支架站得穩”貼在了“問題告示亭”上。

這兩個問題是幼兒科學探究中的典型問題。我將這兩個問題粘貼在科學區的牆飾上,以期吸引更多的孩子來探索解決。爲了尋找合適的吸水材料,幾個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孩子一起做起了小實驗。通過實驗孩子們發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可以吸水的材料,但是特性各不相同:線繩太細,不但吸水的速度很慢,吸水量也很少;衛生紙吸水的速度很快,吸水量也比較大,但是非常容易斷;而紗布就比較適合給小苗輸送水分,不但吸水的速度比較快而且比較結實,只是比較適合在室外使用,因爲會有水流到地上。

對於“支架”的研究孩子們是從生活中的尋找開始的:我們的桌椅、小牀很穩,這是爲什麼呢?通過觀察孩子們發現,讓支架站穩的祕訣就在於支架要三條腿以上纔可以,兩條腿或一條腿的支架就需要有一個很沉的底座來支撐。有了這樣的認識,孩子們開始尋找適合做支架的材料和做支架的方法。幾個經常在“木工區”裏活動的孩子帶頭選擇了用木頭來釘支架。其他同樣也需要支架的孩子看到木頭的支架很結實,也開始設計並製作起來。

分享交流會——經驗分享,共同提高

孩子們的製作活動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而且大多是在活動區的時間裏進行設計和製作的。作爲教師看到孩子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步伐和節奏來製作自己喜歡的澆花器,在欣慰之餘,也不免有些遺憾。因爲我親眼看到並親身感受到各個小組的孩子們發現問題時的焦急,以及解決問題後的興奮與自豪。而且孩子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那麼如何能將這些好的方法讓孩子們共享呢?我採用了集體活動的方式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臺,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夥伴們盡情地交流與分享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與方法。

香香組的小朋友分享的是他們小組合作的經驗,他們在製作木頭支架的時候,發現只有三個人分工合作才能比較快地完成任務;睿睿組的小朋友一邊展示着本組的設計圖一邊說,“在設計圖紙的時候要幾個人商量好了再畫下來,要不老改圖紙就太亂,看不清了”;天天組的小朋友採用了現場展示的方式,分享的是針對遇到的問題反覆試驗的做法,他們在把小的泡沫儲水盒換成大的塑料盒時,由於盒子太輕,一倒水總是會從支架上翻下來,通過反覆實驗他們發現只要用比較沉的鵝卵石壓住輕飄飄的塑料盒,再倒水就不會翻倒了……當孩子們聽到或看到夥伴們的新經驗好方法時,對自己的製作也更加有信心了,決心一定要完成自己的計劃,做出最好的“自動澆花器”來。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臺臺滴答滴答流水的“自動澆花器”在孩子們的手中誕生了。每一臺看上去很簡單的澆花器都凝結了孩子們的汗水和智慧,因爲它們的誕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是孩子們克服了種種困難才獲得了成功。孩子們在製作“自動澆花器”的活動中,親身經歷了從設計、製作,再到不斷調整的全過程。孩子們在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體驗到了探究和發現的樂趣,掌握了簡單的勞動技能,還真切地感受到了同伴合作的力量,以及關愛身邊的植物所帶來的那份快樂。

教師教學反思6

《雨點》是一首簡短的詩歌,富有兒童情趣的語言,非常優美。描寫了雨點落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狀態,語言生動形象,充滿了童趣。全文共四句話。爲了上好這堂課,我認真研讀了教材,並且精心備課,製作課件,在課堂上,學生配合得也很不錯。原以爲教學這篇課文會很簡單,但是在真正實施教學過程中還是發現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聽了教研員的點評後更是收穫頗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教學中我重點指導“睡覺、散步、跳躍、奔跑”這四個詞語,我直接引導學生讀,而沒有讓學生理解詞的意思,過程有些單調了。應該讓學生動起來,演起來。若能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加上動作表演詩歌,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與文本的碰撞中,學生彷彿覺得自己就是小雨點,在池塘裏甜甜地睡覺,在小溪裏愉快地散步,在江河裏興奮地奔跑,在海洋裏盡情地跳躍。進入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審美境界,氣氛可能會更加熱烈,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更濃厚些。低年級課堂上的表演時間就是讓他們在休息,學生在演一演的過程中會更好的理解詞語,讀好課文,這樣既符合了兒童好動的特點又增強了學習的情趣,營造了活潑歡快的教學氣氛。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課堂上教師的範讀是必不可少的,給學生的朗讀引導了一個正確的方向。本節課我只播放了課文的配音動畫,卻忘記了範讀,以後教學中的一定會注意範讀的作用。

在在對學生進行朗讀點評方面,還不是很到位。學生朗讀時,若能注意傾聽,從朗讀的準確度,聲音的響亮程度,情感是否符合文本等方面全面進行點評會更好一些。另外,引導學生朗讀時,可以根據文本的特點採用朗讀方法,讓人體會出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特點。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努力提高課堂上語言的感染力,用富有起伏的語言更好的去感染學生。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因爲之前的課文朗讀費了過多的時間,所以最後學生沒有太多時間練習書寫。以後應在課堂環節的時間分配上多下功夫,留足寫字的時間。另外有部分學生在寫字時的姿勢不太正確,很容易對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但這個學習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以後一定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教師教學反思7

下午起牀後,小朋友們都在安靜地吃着自己盤裏的點心。菲菲把點心放在桌上一字排開,對旁邊的豆豆說:“我有5塊餅乾。”我剛要上前制止,卻見豆豆也學着菲菲的樣子,把盤裏的餅乾在桌子上排開,數了數說:“我有4塊(已吃了1塊)。”我吃了一驚,因爲在前兩天的數學活動中,我讓孩子們聯繫點數4以內的實物,每一次豆豆都不能正確拿出實物,也不能說出總數,爲什麼今天一下子就數對並說對了呢?於是,我想再試一試,我把點心盆裏剩下的餅乾給豆豆再添上一塊,豆豆馬上說:“我也有5塊了。”我不再阻止他們說話,只是提醒他們食物放在桌上不衛生。

事後,我對豆豆在兩種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了分析。我發現集體教學中,教師設計的教學內容很豐富,一般要進行三四種不同物體的數數練習,每種操作活動的時間很短,而圍繞數學內容設計的教學情景不一定是每個孩子感興趣的,這樣一來,一些注意力不集中、反映慢一些的孩子就跟不上節奏,完不成學習任務。而生活中的學習活動是與每個孩子息息相關的,吃東西每個孩子都喜歡,吃的東西的大小、多少,孩子們都很關心和在意,吃午點的氣氛很寬鬆自然,聽以豆豆能很快地說出餅乾的數量。午點的品種每天不同,孩子進餐的數量也不同,正是讓孩子進行數數練習的最好的實踐活動。從此以後,我不再讓生活老師給孩子分點心,而是讓孩子們按規定數量自己取點心。這樣,一個枯燥的數數舌動就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輕鬆自然地進行了,孩子點數實物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由生活活動引申到遊戲活動,剛上小班的孩子還沒有分類收拾玩具的能力和習慣,收玩具時他們把玩具混裝在一起,但是在遊戲中他們已能找出自己需要的不同材料進行搭建。於是,我開始培養孩子分類收拾玩具的習慣,同時也將多項數學活動在此展開。我讓孩子們從外形上區別玩具的不同,把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當所有材料都分類放好後。先讓孩子數一數玩具的種類,再讓孩子區別裝玩具的籃子的大小,並讓孩子思考如何分配籃子。孩子們通過討論和實踐,得出大的、多的玩具放在大籃子裏。小的、少的玩具放進小籃子裏的結論。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進行了分類、比較大小等多項數學活動,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鍊。

幼兒一日生活中與數學接觸的機會無處不在,今天是幾號、家住幾層樓、家中有什麼人、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等,這些內容是孩子感興趣的,只要教師善於發現,善於挖掘,有目的、有意識地加以利用,就能讓孩子的數學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在輕鬆自然的環境中感知數學現象,既可以讓孩子們獲得初步的數學知識,又可以逐步提高孩子們解決現實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能力,也是實現《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用”這一教育目標最好的途徑。

教師教學反思8

卡通來源於漫畫,在本課的教學設計時,將故事、遊戲引入課堂,通過學生的自行發現和主動探究,學習卡通的創作方法,在課堂當中,應注重學生的參與,讓他們能夠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觀點,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審美能力。使課堂成爲孩子們主動學習的樂園。

一、情景導入,貫通始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堂課中設計了一個到卡通城做客的情境,並提出要求,尋找把身邊的物品都變成卡通寶寶的方法來導入課題,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注重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圖片欣賞,教師示範

通過學生的表演,引導學生表現“喜、怒、哀、樂”及更多的表情,孩子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表現最生動的表情。這點我利用QQ表情的變化來豐富學生對卡通寶寶表情表現的認識。還介紹了各種不同的動作和道具,使卡通寶寶更有生氣和滑稽。通過了解,讓學生嘗試以蘋果爲例,以簡筆畫的形式設計個蘋果寶寶,學生作業展示指出優點和不足之處,這點我在上課時做的不夠。用漫畫引領,學生學得更爲輕鬆歡樂,通過不斷的啓發和大量地欣賞,活躍學生的思維,爲創作打好了基礎。

三、我行我秀,體驗成功

爲了讓大家都能有展示和欣賞的機會,要求學生帶這自己畫好的卡通寶寶到卡通城做客,學生既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也欣賞了別人的作品,讓作品的展示和交流更直接。

最後課尾的拓展延伸到我們身邊的事物,讓小朋友覺得卡通寶寶隨處可見。

對於我個人有待於進一步改進的就是,自身的卡通知識和技能積累積少,平時對卡通的發展關注得不夠,所以我在教學準備中比較倉促。這一點充分說明美術教育的發展是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聯的,美術教師的知識技能水平也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而不斷提高。

教師教學反思9

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說自己在教學中體會:

一、把握細節

曾聽過細節決定成敗,雖說有誇大其詞的說法,但從另一方面說明細節的重要性、在一堂課之中這細節可能是某個問題——如反函數的提出,也可能是某個問題的解釋——複合函數的單調性,也許是某個內容的先後問題——如分段函數的奇偶性的提出,也學是對學生的態度等、一堂課之中,細節處理的好一點,缺憾就少一點、

二、把握重難點

再講複合函數的單調性時,要強調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呈現的方式不拘泥於一種形式,複合函數的單調性涉及到多次對應,可以以表格的形式體現,也可以以集合的圖示體現,但要強調要在區間中取值、從中學生可較爲容易的理解——同增異減這一結論、如果爲了加強理解可舉具體的實例,根據定義結合參與複合的兩個函數的單調性給出證明、

三、注重知識的系統化、綜合化

每堂課都有許多知識點、就新課而言,每個知識點都可以進行變式、坡式的訓練、單一的重複的訓練是機械而且是沒有多大益處的、重複有必要,但要適可而止、要在重複中提高,這就需要在系統、綜合方面加強訓練,以啓迪、發散思維、如數學中常講的含參數的問題,最值中涉及到二次函數軸動或是區間動的問題、一般而言,動態的問題要比靜態的問題有難度、所以要在這方面逐步的滲透、

四、注意如何設置問題

設置問題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根據內容設置一系列有梯度的問題、設置問題要注意的幾個原則:①必要性;②針對性;③準確性;④層次性;⑤時效性;⑥創新性;⑦價值性;⑧邏輯性、如:如何把反函數給學生講的通俗易懂、有一個角度:反解,原來的應變量變成了自變量,換言之座標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可理解成沿某條直線翻轉了一百八十度、

五、把握課堂環節

在課堂環節方面:要注意一堂課的設計流程,注意每個環節的銜接,每個環節的解釋、出示例題、問題、習題首先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其次自己要準備的特別的充分,特別的熟練,要有預見性,自信、從容,那種興奮、衝動的熱情,釋放出愉悅的能量、學生什麼情況都有可能出現,也許某一位同學是這裏不理解,也許這位同學是那裏不理解、要照顧到大多數的同學,而不是聽到了從個別幾位同學嘴裏發出的聲音就去講下一個問題、出示例題、問題、習題之後就要想着如何啓發學生,如何給學生釋疑、如:再講函數零點的時候,有這樣的題判斷方程根的情況,所給的方程是比較有特點的、這時學生可以想到,有些方程可以用求根公式或是因式分解或是換元的方法來確定方程的根、另一種思想便是轉化的思想,轉化成判斷函數零點的問題、當然就是利用函數的圖像,在這裏極少或是沒有同學可以想到將等式的兩邊分別看成相應的函數,若有,這樣問題就轉化成了看函數圖像是否有交點、

課堂中有釋疑這一環節,釋疑時需要注意貼切,達到一個題眼一點就破的高度、範老師在解釋“精確度”時就顯得非常的自然、貼切,似乎這就是我們心中矇蔽的想法(學生心中或者已有一些朦朧的模糊的紛亂的想法,只需要老師清晰的一理,他便會獲得收穫的興奮、喜悅)、聽了他的解釋之後似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而非是解釋的越多,越像是在迷霧裏打轉、要在流程上,問題的設置、解釋上,環節的銜接上用心下功夫、(聽同事說三中推出新人的標準:幹練、精準、嚴謹、激情)

六、注重教學方式、方法技巧的積澱

要想快速的汲取營養,最快的途徑是向其他教師學習,取他人之長,最好的可以內化、他們有着老道的方式、方法及技巧、曾聽辦公室的同事說他如何解釋反函數,聽後即感清新、問他的問題,多有此感覺、有些問題值得潛下心來琢磨或是問一問同事是怎麼處理的,不能拘泥於一處、

七、向同事學習

同事之中有許多經驗豐富的教師,他們身上有許多可取之處,如他們的個性、獨特、灑脫、細想一下他們的風格是如何形成的、在所處的學科組中有兩位教學別具一格的教師、一位善於層層設問,精巧富有層次,豐富又系統,細緻又不失大氣、另一位則灑脫自如,點睛之語使人釋然,不顯章法,又有跡可循,綜合中的變化,變化中的提升,一覽衆山小、這種層次性的設問,點睛之語值得學習、

教師的個人教學反思3

中國小英語課程銜接的問提日益受到重視,學生在國小階段學習英語,有着濃厚的興趣。因爲學生愛說話,愛表現自我。教師經過設計不一樣的活動,讓學生有充分的表現機會。但到了中學,學生興趣不大。隨着年紀的增大越來越害怕英語,究其原因,五六年級教材資料跨度太大,六年級的單詞量、知識點是國小的幾倍。有時,教師爲了趕進度,課堂留給學生的時光比較少。如果教師採取必要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效率,還是能使學生順利經過這個坡度的。

牛津英語的單詞教學法。牛津英語中龐大的單詞讓學生生畏,如何幫忙他們既要複習又能掌握新知識,我採取了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並用讓學生很多地做動作或猜動作方法等,讓學生英語試卷真整體現了“穩中求發展,發展中求創新”的命題思想,整套試題的知識覆蓋面廣,難度與往年相差不大,但更強調語篇,強調應用,注重實際。試卷資料也更具現代氣息,貼近生活,貼近現代。

其中聽力部分選材全部來源於生活,考察點側重放在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本事上。語速略有提高。單項填空部分綜合測試了語法、詞彙、習慣用語等知識。與往年相比難度上略有降低。完型填空部分考察學生對語意、語境、語篇的深層理解,並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礎上,正確理解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繫,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內在邏輯思維本事。

閱讀理解部分要求學生有很廣的知識面,並且有很好的閱讀技巧,更要有很快的閱讀速度。書面表達更加重視對考生本事和素質考察的命題指導思想,給了學生較大的自由表達空間。

反思後得出結論:

1、爲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完整的知識體系對學生英語思維本事的養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爲他們將來進一步學習英語有很大的幫忙。

2、以課文爲根本,不斷擴充學生的詞彙量。

3、培養學生的語境意識。

4、下大力氣提高學生的閱讀本事。閱讀本事的提高,除了速度的訓練外,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

教師教學反思10

又是新的一週開始了,面對着這幫學生,每天都有不一樣的經歷和感慨,每一天都體會着不同的滋味,

有時候會因爲他們很認真地聽講而興奮好久,有時候又會因爲班裏那幾個調皮的學生而頭疼不已總之這些經歷都讓人印象深刻,並從中體味成長。晚上批改作業,看着學生們的作業情況,我就有種感覺:是不是自己對他們的作業強調的不夠,或是學生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濃厚?不管怎樣,從我本身來說,我認爲首先對於作業的佈置要有一個規律性和明確的目的性;其次對於作業中出現問題比較普遍的重難點要及時給予糾正;最後,做題的目的在於檢測,不能僅僅是爲了做題而做題,還應讓學生學會從題目中歸納總結出知識點,從而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這樣才叫做作業,否則就只是形式上的作業了。

(1)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首先,我以講故事美國航空飛機爆炸導入,抓住學生好奇心理,課一開始,發揮學生對新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主體意識。而後又加以課件來解決他們心中的某些疑問,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2)民主導學中滲透“退”也就是“化繁爲簡”的數學思想

我在教學中體現了華羅庚“退”的數學思想——善於“退”足夠“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也是學好數學的一個訣竅。把複雜的問題退回簡單化,再從解決簡單的問題中發現規律,用這個規律解決複雜的問題。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之中學生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魅力,數學的奇妙!從而激發了學生數學的學習慾望,

展示交流中體驗“猜想與驗證”的`數學思想方法,猜測與驗證是學生開展數學活動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說“真正的數學家——常常憑藉數學的直接思維做出各種猜想,然後加以證實。”因此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猜想驗證思想方法的滲透,以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讓學生經歷了“實驗探究——猜想——驗證——歸納”的過程。爲了驗證這一猜想,就必須再用一個例子去實驗,最後歸納得出結論。學生通過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獲得了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逐步學會了獲得數學結論的思想方法——猜想驗證,提高了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這次教學優質活動給我了一次很好的鍛鍊機會,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對症下藥!我深信,只要我們想方設法摸清學生的學情,找到他們的現有知識起點,不斷改變教學方式,使他們樂學、愛學、好學,定會爲學生和自身成長輔墊出一條堅實之路!

教師教學反思11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爲一名年輕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後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於去僞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鑑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就常常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以下是我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和觀賞一些有經驗教師的優秀課得到的幾點心得。

(一)反思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的合理運用

隨着科技的發展,網絡已經走進我們的學習生活。網絡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教師和同學在政治學習中應充分利用網絡,我現在任教的是高一年級,此階段學生的特點是以形象思維見長,爲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文字所描繪的形象,我在課前就從網絡上下載大量與文本相符的圖片或視頻,然後在重點課或是學習難於理解的課堂上呈現給學生,給學生帶來視覺的衝擊,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合理的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將多媒體的文字,聲音,圖像等要素展示出來,對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產生了積極地影響。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靈活性,新穎性等優點使課堂變得圖文聲像並茂,使教與學變得豐富多彩,真正做到了服務於教材,服務於學生,服務於教學,大大優化了教學效果。

(二)反思教學對象——“一個都不少

面向全體學生班級授課制的課堂教學,以統一化的集體教學爲特點,強調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檢測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設的全班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一致性爲前提,教學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課,首先應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可能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就意味着承認差異,因材施教。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着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學習傾向。承認學生的差異性,並不意味着搞“填平補齊”,而是在致力於絕大多數中等水平學生髮展的同時,還要使那些在數學方面學有餘力的優生脫穎而出,學有困難的學生學有所得,達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應依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改變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師與學生個體或教師與學生羣體的單一課堂交往模式,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交流、多邊互動的立體結構;應有效地採用活動化、探索性的學習方式,通過合作、討論、交流,發揮“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應在練習層次上“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應對某些特殊學生(特優或學困)給予特殊政策;應使課堂成爲每一位學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

(三)反思課堂的評價語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不善於表揚學生,似乎表現的很冷淡,但在學生答出正確的答案時心裏還是很欣慰,很高興。針對自己的薄弱點(),我在網上看了一些課堂評價語,準備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看過以後覺得現在教師視批評如雷區、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評就會扼殺一個“牛頓”,夭折了一個“愛迪生”。殊不知,一味這樣只會成爲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溫柔殺手”。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的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着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我一定會注意賞識的分寸。

《學記》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爲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並使自己逐漸成長爲一名稱職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所以我會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教師教學反思12

(一)教學目標的重新審視以教材爲本

雖然從文字表述上看,以上三種教學設計(略)的教學目標是一致的,都是:

(1)要求學生要知道纏足這一封建陋習曾對中國婦女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

(2)要體會孫中山對封建陋習的憎恨以及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

但是從教學流程的安排以及上課時目標的達成度來看,三種設計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把握是迥然不同的。

表面看來,上述兩個教學目標是孤立的,並列的,輕重一樣的,實質上兩者是密切聯繫的,有先有後,有主有次的。只有引導學生充分感受體驗到纏足陋習嚴重的危害性,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才能感悟少年孫中山的那顆心對纏足陋習刺心之痛,入骨之恨,有堅決廢除它的強烈願望,才能讓學生受到孫中山獨立思考,敢於反抗封建陋習,堅決與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的薰陶。

由此可見,目標:

(1)是實現目標

(2)的基礎,目標(1)是先行的,是關鍵。顯然,第三種設計者,由於認真研讀了文本,比較深刻地解讀了作者、編者的意圖,真正明確了教學目標及其關係,使文路和教路有機地統一起來,走進課堂時做到了心中有目標。

反觀其它兩種設計,輕文本重教參,甚至照着教參寫教案,搞教參搬家(設計一基本搬了網上的設計)。這中間缺少獨立思考,沒有化的過程。雖然把教學要求、教學步驟寫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於囫圇吞棗沒有消化,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滿意。

所以大家要認識到教材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體現了課程目標和能力培養的要求,備課前要反覆讀教材、讀文本,通過與文中人物、作者以及編者的對話,有所感悟、有所體驗、有所感動,形成自己對文本意義的主動構建。有了這個基礎,具體的教學才能做到以教材爲本,教師上課才能做到心中有本。

(二)教學對象的重新認識以學生爲本

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知識與生活經驗背景,是學生的真實起點。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是學生學習的基本起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並沒有改變國小生的年齡心理特徵,中年級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爲主。教學設計,只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纔能有效。

由於社會的進步,也就是孫中山的功勞,纏足這一陋習早已銷聲匿跡了,對於我們這一代中青年老師來說,如果不去下功夫瞭解,腦子中對纏足是沒有深刻印象的,只是無端地覺得那是用布長期包裹不讓腳長大,最終形成小腳。而對於八、九歲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沒有看到過,沒有聽到過,更沒有什麼體驗,可以說是白紙一張。

要讓對纏足沒有任何感性認識的學生,單憑文中媽媽正在用一根長長的布條,一道又一道地給姐姐纏足這一句話來感受纏足形象(醜陋形象),進而來感受纏足的毒害,是遠遠不能震撼學生的心的。

第三種設計,顯然在課前研究了學生,關注了學生的生活世界,把握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設計播放纏足動畫,旁白介紹纏足陋習這一環節,補上教材的空白點,打通了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知識,更主要的是觸動了學生的情感學生對纏足厭惡、憎恨的情感,爲下面與少年孫中山產生共鳴,感悟他那真摯的火熱的心積蓄了力量,打下了伏筆。

另外,中年級學生的感情是非常樸素的,他們的心是善良、正直的,當自己喜歡的人受到傷害時,反應是強烈的,毫不猶豫的。所以當老師問:如果纏足的不是孫中山的姐姐,而是你的姐姐,你非常喜歡的姐姐,你心裏有什麼感受時,學生有的說難過,有的說心疼,有的說生氣,有的說恨媽媽,這種角色體驗一下子把孩子與孫中山的距離拉近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這也是老師研究學生的結果。而第一二種設計或關注了文,沒有考慮人;或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着眼灌輸;或高估了學生,使學生無法披文入情入情入境,教學平淡無味。所以教師教學時要研究學生,走進兒童的心靈,瞭解兒童,做到以人爲本,目中有人。

(三)教學策略的重新選擇以感悟爲主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維。由此可見,新課程把感悟作爲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而本課時的主要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感悟纏足的危害性和少年孫中山的內心世界。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因感動而醒悟,有所感觸而領悟呢?第三種設計同其他兩種帶有灌輸式、問答式傾向的設計相比,呈現出更豐富的策略。

1、朗讀中感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文本意義不是客觀地先於文本之中,而是讀者讀出來的,或者說是在讀中生成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纏足陋習對婦女的毒害是通過姐姐纏足先後的不同表現體現出來的,媽媽對纏足的無奈、少年孫中山對纏足的憎恨和反抗是蘊含在他倆的對話之中的。所有這些怎樣讓國小生去感悟?教師首選的策略是引導學生朗讀體味。成韻的朗讀是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的過程,學生在朗讀中會不經意地體驗、意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讀出了那顆心、那份情,達到披文以入情的境界。同時,朗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安排學生充分朗讀,能激發起學生自己的情感,使學生之情、文中人物之情和作者之情融爲一體,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入理解。

2、比較中感悟

有比較,纔有發現。學生只有在不同語詞、不同句式、不同順序的比較當中,在人物的不同表現中,才能發現課文中語言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對語言和語境有所感悟。

(1)姐姐纏足前後的不同表現的比較。

(2)第7自然段與補白的比較:以後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他看到的是(姐姐的愁眉苦臉);孫中山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他聽到的是(姐姐的嘆氣聲、哭聲)。

(3)孫中山和媽媽對纏足不同表現的比較。

(4)孫中山和媽媽自身不同描述的比較:

△媽媽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媽媽含着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

△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這種比較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還有可能獲得潛能的激發、方法的領悟、思維的啓迪、智力的生成、情感的薰陶。

3、想象中感悟

語文教學是一種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們還語文以畫面、還語文以旋律、還語文以意象。孫中山的姐姐纏足時的情景,學生自然沒有見過,書上也只有短短的兩句話,而這個內容對學生感受纏足陋習對帶來的痛苦非常重要。爲了達到這個目的,老師通過自己有感情的朗讀,引發學生的想象,由於此時學生已有纏足這一醜陋形象的表象,短短的兩句話被賦予豐富的內涵,烙上了學生獨特而多元感悟的痕跡。這對學生加深課文理解、走近孫中山的心靈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法,那法,只有符合語文教學特點的,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方法纔是最有效的。胸中有法。

教師教學反思13

一學期的工作轉眼就要結束了,經歷了忙忙碌碌,我的教學工作到底怎樣,自身存在的問題又有哪些,靜下心來,一點點剖析自己的不足之處。

在教育教學語言上,我說話的語速實則太快,對於一年級的國小生在聽這個過程中還不適應,記得校領導也說過,可是到現在我還是沒有把這一缺點改正過來。

在備課方面,我沒有以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去寫教案,而是注重了教材的格式與內容,教後反思也沒有及時的去寫而且認真的去寫,缺少教師應有的備課能力與生活素養。

在上課方面,尤其是板書設計這一環節還不怎麼理想,對學困生的教導也有一定的忽視,使他們對自我分析該問題的機會少之又少;單元檢測也做得不及時,沒有及時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對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忽視不見。

在聽課方面,學校對我們新青年教師實施了“青藍”工程,要多向師傅請教與學習,可是我嘴上說的多實際上卻做得少,言出沒有必行,這不應該是一個人民教師的作風,我離這一名稱還差的很遠很遠。

在教育學生方面,我方法欠缺,對少部分學生缺乏耐心。有時候或許是自我情緒的影響,在上課時對那些不聽話的學生進行了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我可以大膽的承認這是我的錯誤,我不應該帶着私人的情緒去上課,更不應該以這種情緒去對我的學生。

在作業佈置這一環節,不管是書面作業還是家庭作業,量可能有點多,聽學生說比上學期的多多了,尤其是書面作業;對部分學生課後輔導做得也不及時。

在教育教學工作上,對校領導工作的安排與要求忽視不見,忽視不問,經常處於被動而不自發積極的去做,實爲慚愧。

回憶着這一切,羞愧難當,作爲一名老師要以身立責,身正爲範。俗話說“人無完人 金無足赤”但有些小小的錯誤我們還是可以彌補,自我補救,以便完善自我。在這裏也我不能保證什麼,我覺得說得多了都會成爲空話,成爲別人看來的食言,時間與實踐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剩餘不到四周的時間裏,我要有耐心的更加耐心的去做自己的工作,把知識的海洋一點一滴的傳授給學生,讓他們填滿雙翼,在知識的天空中翱翔,洋洋灑灑譜寫自己的童年。“博學之慎思之 篤行之”值得思索、學習。

教師教學反思14

今天的活動舉辦的還算是成功,但是我想,或許我在下次的活動中,可以做的更好。上午活動一開始,我用一個簡單的亂糟糟的場景引入主題,用尋找懶惰蟲的方式清唱歌曲讓幼兒初步感受,從而爲後面的學習作了一定的鋪墊。因爲該歌曲較短,旋律簡單流暢,很容易熟悉。活動中我用了三次範唱後,幼兒早已會哼唱這個旋律了。於是接下來我讓幼兒直接說一說歌詞、聽了歌曲後的感受,再隨圖譜學唱一遍。之後把重點放在創編有趣的動作上,選擇幼兒創編的動作進行表演。在第二段的創編過程中我也是層層深入,先讓幼兒模仿唱,然後表演唱,最後是幼兒獨立創編。整個活動中教師的多次清唱、簡單的圖譜、有趣的動作、都充分幫助幼記憶歌詞。最後在完整學唱時加入了音樂的伴奏和輕鬆的間奏,並讓幼兒進行自由表演、兩兩合作表演等,使得幼兒情緒高漲,活動氣氛活躍有效。

但本次課堂,在第一段“懶惰蟲”學習中我忽略了幼兒的創造思維的發展。如歌詞中唱到“你的眼睛痛、你的鼻子痛”,教師在提問時,可以設計提問:在”懶惰蟲“是不是真的很痛,那爲什麼說痛呢?”如果孩子理解了懶惰蟲是假疼的,那麼他們在演繹歌曲時可能會更輕鬆而且更幽默、詼諧。另外還可追加這樣的提問:“懶惰蟲除了眼睛、鼻子痛,他哪裏還會痛呢”讓幼兒進行簡單的創編,讓孩子唱出不同的“痛”,以此幫助幼兒,演繹歌曲,效果可能會更好。

標籤:反思 教學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