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教師師德個人發言

教師2.56W

教師師德個人發言1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老師們

教師師德個人發言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有幸站在這裏,首先感謝苗校長和各位領導對我的信任和鼓勵,其次感謝組內各位老師對我工作的支持和幫助。

我從教19年來,始終兢兢業業工作在教學第一線,誠信對人,勤奮工作,無私奉獻,以一顆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從事所忠愛的教育事業。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教師如果不是路標,講的道理再透,教育的形式再好,藝術性再強,都是無根之花,無源之水,因爲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清晰地印在了學生心靈深處,成了他們學習的榜樣,所以我一直嚴格要求,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率先垂範,作出表率,堅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這樣,學生自然會“親其師,信其道。”

人們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師德則是我們教師的靈魂。高尚的師德通過三尺講臺,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成長。我常想,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應當用自己的良知去履行教師這一神聖的使命——敬業愛生,教書育人,爲人師表。我在學生面前就是一杆言行一致的標尺,一面表裏一致的透鏡。無數個早晨,我充滿自信走進班級,和學生交談;無數個傍晚,我帶着欣慰和倦意回家。“一切爲了學生”是我爲師的準則。

源於對教師職業的無限熱愛,源於對崇高理想的勇敢追求,我十九年如一日,在工作中默默奉獻。因愛而舍,因勤而舍,愛的是自己認準的事業,勤的是自己找準的座標,而舍的是屬於自己的時間和活動。從教至今,我不計時間、不計報酬,專心致志地關注着班級裏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和進步,我認真輔導學生的作業,努力和家長溝通。事業是自己選擇的,就要爲之付出犧牲,這一點,我無怨無悔。我曾有多次困難,但考慮到學生,不能耽擱了他們的學習,所以毅然走上講臺。

俗話說"澆花要澆根,幫人要幫心."在師生交往中,我的善解人意,幽默隨和使學生願意親近,樂於接受教誨,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指出的缺點、錯誤。同時,我的讚許與激勵也鼓舞起學生的上進心。在課堂上我嚴格要求成爲他們的師長,在課餘,我與他們平等相處成爲他們的朋友。學生某某,是個比較特殊的一位,由於家庭的原因,她的性格孤僻、任性,與誰同桌便和誰吵架,大家對她是敬而遠之。爲了徹底改變她,我先是找她談心。幾次下來,收效甚微,我沒有泄氣。我知道她喜歡畫畫,便利用區級科幻繪畫的的機會,鼓勵她參加書畫比賽。我發現她的眼神略微閃動一下。我知道我的預定的計劃要奏效。於是,便巧妙地在一節班會課上對她身上的優點表揚一番。事後,又找她談了心。經過我的努力,發現功夫沒有白費,我再接再厲,最終使她重新改變了自己,又重新回到班級的大集體中來了。另一位學生某某,父母常年在外,得不到親情照顧的他,成績一再下降,學習態度也明顯散漫。我看在眼裏,急在心頭。及時與其父母取得聯繫,勸說其父母定期回家,並多打電話與其溝通。我還主動問寒問暖。經過我不懈的努力,本學期,他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併成爲班級男生中的佼佼者。

教師是以其全部行爲和整個人格來影響學生的。教師的一切行爲應該成爲學生的表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一貫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講髒話,我帶頭使用文明用語。寒冷冬日,我帶頭提前到校,開始時,往往是我第一個進入班級,後來,比我早的學生越來越多,整個上學期,很少有學生早讀遲到。勞動、清掃我也幹在前面。教育學生實事求是,自己被學生難住時,絕不裝腔作勢;要求學生按時完成作業,我首先做到及時批改每一份作業和試卷。上午考完試,爲保證第二天早上把試卷發給學生及時反饋,連夜批改,工作到後半夜,學生接到批完的試卷,非常驚訝,也非常感動。……這些做法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少學生在週記中寫道:“王老師使我明白了不少東西,學會了怎樣做人,這些將永遠伴隨我,對我的將來會有很深的影響。”我們班的班訓和班級口號是: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我把這種理念牢牢地種在了每一位學生的心裏。

人們都說:若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我努力學會自己去挖水。爲此,我從畢業至今從未間斷過自我學習、自我充電、自我加壓,並珍惜每一個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參加省、市、區教委組織的各級各類培訓,積極參加各項教學活動。我主動積極地參與校級聽課、評課。我還不斷加強理論學習,並在各種教育教學論文比賽中獲獎。

“爲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教好書、育好人,是我永遠的追求。

教師師德個人發言2

我被安排在這次會上代表教師作一個發言。我可能無法代表別人說話,我說的只能是我自己的想法。不過,教師之爲教師,有他的共性,所以我的話可能會引發其他老師的共鳴,因此也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想談一個話題,叫做“守住教師的本分”。我自己不見得能做得好,但想通過這個話題的討論,與各位共勉。

我個人自1973年從教以來,算起來差不多40年,從國小、國中、高中一直到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教過了,只差幼兒園還沒教過,我考慮能否在退休以後再來過把癮。

孟子講,“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三樂,是人生最高的樂或幸福,甚至“王天下”都不在其中。用今天的話說,給我當總統都不換。第一樂講家庭生活,第二樂講做人的原則,第三樂講人生的事業。這三樂,第一條是“命”,不能選擇;第二條是做人的本分,用康德的話講,可以說它是一個絕對的命令,做任何事都須以它作根據,是人之作爲人的一種必然選擇;第三條作爲人生的一項事業,是一個可能的選擇。對這第三條,我與孟夫子心有慼慼焉,也在其中感到了極大的快樂和幸福。如果人生有第二次選擇,我還會選擇做教師。

就自己這幾十年做教師的體會來講,我覺得孟子講的這“三樂”中第二條最重要,它是我們做人的本分,有它作爲根據,人生才能真正具有內在的“樂”或真正的幸福。包括做教師在內的人的所有事業成就,均須以第二條作爲根本。

先儒講“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孔子重正名,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學》講人要有所止,“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等,都是說人在社會生活中,各有分位,應守住自己的本分。君要做得像君的樣子,臣要做得像臣的樣子,爲父、爲子、爲國民、爲老師、爲學生,都應如此,借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事物要符合自身的概念,纔是好、是善。

在我們現在所處身的這個高度物化的社會環境裏,人要想守住本分,合乎自身的概念,很不容易。(發言稿 )爲官,經商,都面臨這樣的問題。當教師的處境要好一點,但外面也有誘惑,怎樣守住自己的本分,對得起“師”這個名,就很重要。

“師”的本分是什麼?韓愈《師說》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三者不是並列的關係,其中“傳道”一條最重要。韓愈解釋說,我們尊之爲“師”的,不論少長,能“聞道”即可爲吾“師”。所以說“吾師,道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不是說我有了一個教師的職位,就可以是“師”。聞道、得道,是“師”之所以爲師的標準,它也規定了教師的本分之所在。

首先,這個師“道”,是一種人格的要求。

今天的教師,是一種負責傳授知識的職業化的工作,與古時的“師”有所區別。按錢穆先生的說法,中國古學是一種通人通儒之學。金嶽霖先生也說,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他的學問就是他的傳記。梁漱溟先生亦因終生篤守其信念而行,而被稱作“最後的儒家”。故古來言師道,爲人與爲學是一體的。我覺得,現代學校教師雖然已成職業,但先儒有關師“道”的教訓,仍然有效,它的精神還應該繼承。職業雖然分途,但在教師個體身上,做個好人與好的專家、學者應該是一體的。

其次,這個師“道”,對學問也有一種要求,這就是學問要有內在的一貫性和真實性。

《禮記·學記》:“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爲孔子的特點是博學多聞,孔子說,“非也,予一以貫之”。又說,“吾道一以貫之”。孔子學無常師,他的學問雖博卻不駁雜,就是因爲有一貫之道貫通其中。今天知識爆炸,學生了解的東西我們教師可能都跟不上。在學問上有一貫之道,面對這信息爆炸的時代,才能應對裕如,具有一種轉世而不爲世轉的能力。

我們教師現在壓力很大,有很多任務,發表論文有數量、級別要求。這促使很多人爲發表文章而發表文章,今天的文字與昨天的文字自相矛盾,自己跟自己打架,這就不行。我們呼籲官方學術評價的體系要逐漸改變,提供一個使學者真正可以做到真積力久,厚積薄發的學術環境,這樣我們的學術才能是真實的,纔能有紮紮實實的進步。但我們自己亦應首先對自己有這個要求。

我自己是一個笨人,寫東西慢而且少。有兩個字,叫做“不敢”。不考慮成熟的話不敢說,不敢發表。不過,這裏面也有愛惜自己羽毛的意思。從效果來考慮,應景的文字發出來,對自己不是加分,而是減分;從長遠看,做這樣的事其實很傻的。我自己平時看書,注意積累一些問題。對有些問題,從有想法到能夠貫通,再把它寫成文字發表,有的要間隔二三年,甚至十年。這當然是因爲自己資質愚鈍,只能做人一己十,人十己百的`事。我不否認人的資質差異,有人就是又好又快,那是天才。一般人還是需要下點“慢”的功夫,才能做成像點樣的東西。我對自己的學生也提到這樣的要求。我講《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第一講緒論,就題爲“形成屬於你自己的方法”。

其三,從這個師“道”對人格的要求延伸到教學或韓愈所說“授業、解惑”,傳統的教育所倡“成德之教”,在今天仍有意義。

古代教育以成德爲本,“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現代教育則不同。現代大學基本上成了教授知識、技能的場所,而缺乏教化的職能。我研究儒學,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近代以來政教分途,西方在學校知識技能性的教育之外,還有宗教等作爲人的精神人格教養的體制保障。當代中國學校教育的完全西方化,導致了整個社會德性人格教化體系的缺失。我們的人文學科是否可以承擔這樣一種責任?

近年,民間自由講學的傳統在慢慢恢復,很多書院、學堂、讀書會逐漸興起,在一定程度上向傳統的民間學術迴歸。校園人文學術環境對此也有相應的反映。我自己和我們的教學科研團隊,都較注重這個方面。我們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上加大這方面的分量,引導學生誦讀經典,以直觀的方式使之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注重引導學生參與經典誦讀一類的社會活動。20xx年底,我們組織成立了“輔仁國學講壇”,每年邀請一些國內外著名專家蒞臨演講,鼓勵同學們積極參加,與專家進行交流。20xx年9月,中國哲學和倫理學專業的研究生組織發起以研讀傳統文化經典爲主要活動內容的“輔仁讀書會”,本學科老師輪流作指導老師。輔仁讀書會遵循“傳習經典,修養身心;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宗旨,組織讀書會,並開拓《木鐸新聲》會刊、讀書博客等多個學術平臺。讀書會依託他們的專業優勢,爲學生提供了研讀經典的文化平臺,提供了師生交流的機會,凸顯出校園文化自身超越專業閾限的人文教養、德行教化這一方面的作用,對彌補大學偏於知識技能化的缺失,是有很有意義的。它反過來也促進了同學們對專業的興趣,二者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這當然只是一種探索。但我們需要有這樣一種意識:中國社會要逐漸形成自身體制化的人文素養教育機制,這一點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的人文學科對此似應有一份責任。

以上是自己有關教師職責、本分的一點體會,講得不對的地方,敬請批評。謝謝!

標籤:師德 發言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