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教師課堂隨筆集合15篇

教師2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隨筆應該都不陌生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想要找更多優秀經典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教師課堂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課堂隨筆集合15篇

教師課堂隨筆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通過自己的思維加工,進而獲取知識,發展思維。教師在教學中作爲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引導者,應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空間和自由,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

一、透視現狀,誘發對課堂模式的再思考。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較多,常常出現一種“無度”、“低效”的狀態。具體表現在兩方面:

1、學生存在許多心理障礙。(1)急於求成,學習文本只求“新”,不求“深”。(2)過於依賴,遇到難題不理解,只求“師”,不求“思”。(3)過於迷信教師,盲目崇拜,只當忠實的“聽客”。(4)厭倦心理,機械模仿,應付了事。

2、教師存在許多擔心和不放心。(1)擔心學生攪亂了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教學流程。(2)擔心自己無法解答學生的“怪”問題而下不了臺。(3)對學生的能力不放心,講得多。(4)對學生的活動不放手,牽得多。正是這種心態造成教師走不出自己,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種答案,一種模式,一種形式”始終佔據着課堂的主導地位。

以上種種都嚴重削弱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訓練功能。那麼如何改變語文課堂教學的模式呢?我認爲: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就要在“動”、“活”二字上下功夫。

二、探討模式,力促課堂訓練到位。

1、引思導學,重在“動”字。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秀的,後天的教育就是創造一種適宜的環境和條件,使之得以實現。”現代課堂中,要把學生真正當做活生生的智慧動物來看待,注重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促進學生“思”,教會學生“學”。時時給學生創造表現的機會纔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

教師課堂隨筆2

20xx年2月21日,星期二,普通的一天。

鬧鐘在六點鐘準時響起,打仗一般地起牀,洗漱,桃夭叫醒女兒後然後弄飯,我洗漱簡單,打開電腦後,用無線網卡發今天的“早安蝸牛”,然後關機。六點二十五分下樓,啓動汽車,把車內熱一熱,去除前窗玻璃上的霜跡,等女兒和小云下來上學(鄉下沒有中學,必須到城裏上學)。

六點三十五分左右從學校出發,從罕臺鎮到鄂爾多斯東勝區,到達入城口需要十分鐘,城裏需要五六分鐘(要視紅燈情況而定)。清晨的城鄉道路空曠而寂靜,出發時天尚黑,歸來已經漸趨清明,畢竟春天到了。今天回來時,七點已過。

這段時間,我的身份是學生家長,需要盡一份父親的義務。

1

學校早餐是七點二十分。很快吃完早餐,到辦公室,打開文件夾,開始思索今天一天的安排:

1、上午要陪豐臺及石家莊長安區的十多位老師聽馬玲老師的晨誦《透明男孩》和語文課《日月潭》。昨天還聽了幹老師的數學課,今天數學課與馬玲老師的語文課衝突了,就不能聽了。

2、今晚網師有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課程本學期首次授課,要做準備完成備課。

3、另有數件瑣事,今天無法完成,先一一列出清單記錄下來。此外大事尚有:豐臺新教育國小招生的宣傳冊、下次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課程授課資料的製作、《非理性的人》備課(週五就要上了)。

和昨天相比,今天少安排了兩節聽課。

七點五十分,帶着文件夾下樓,文件夾很大,正好可以夾住一疊A4紙。文件夾的左側,夾着幾頁紙:罕臺新教育實驗國小20xx-2012學年第二學期總課表、101班課程表(裏面有課程內容)、罕臺教師必讀書目一覽表、帶有相片的培訓教師名冊、學校通訊錄。這側相當於是一個工具箱,此外還多插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讀〈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幹國祥批註版,網師製作)。文件夾的右側,第一頁紙上方寫下時間:20xx.2.21。然後,從三分之二處劃一條一通到底的豎線,這張紙就被分成兩欄,左欄是聽課記錄及隨想點滴,後面又想到了什麼再填入右欄。基本上,是一邊聽課,一邊觀察學生,一邊備課,即設想自己會如何上課。

原計劃匯談安排在晚上,但考慮到這樣我全天的時間更碎了,就決定見縫插針地匯談。像今天,因爲後面沒課了,晨誦和語文課結束後,立即和長安區的老師們在四樓開始匯談,匯談涉及:晨誦一般流程以及根據詩歌不同的巧妙處理;根據幾處課堂細節討論什麼是想象力;二年級語文課程目標以及有效性的問題;課堂上學困生的個別對待;生字生詞學習遭遇的障礙及解決方案……

十點多,匯談結束。立即發了一個以“罕臺培訓日記”爲話題的微博,及時記錄。

這段時間,我的身份,是新教育研究中心成員,負責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同時,也是豐臺新教育國小學術校長,負責豐臺新教師的培訓。

應該考慮上午後半天的事了。十一點多,要去接女兒。通常十點多就會惦記這事,不然工作一投入,就會忘記,而總惦記這事,工作又做不好。於是想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打開在線鬧鐘,設定好時間和音樂,這樣就可以“忘記”另外的事了。(工作日誌也有類似功能,避免大腦中積存過多的信息降低運行效率)

設定好時間後,便開始閱讀《給教師的建議》中相關章節。這本書已經非常熟悉了,仍然要爲備課而讀,主要是找感覺,進入思之場景,並尋求新的啓發然後記錄下來。

十一點十五分左右,下樓,開車,又成了一個父親。總要確保能提前十分鐘,一是有車位,二是避免孩子等車(外面太冷了)。

車到了學校對面,停好車,調整好座位,有10-20分鐘空閒,車上有幾本書,今天仍然讀一本介紹海德格爾的小冊子《海德格爾》(世界思想家譯叢,約翰遜著,張祥龍譯),每次大概能讀兩至三個小標題,五六頁的樣子,但是味道很好,我也不清楚海德格爾的哲學爲什麼對我有一種吸引力。

當學校十二點的鐘聲響起,我剛好返回學校,停車,吃飯,然後迅速就上牀休息了。牀頭總會放本書,既用來閱讀,也用來催眠。最近放了一本厚厚的書,叫《甘地的真理》,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森,不可多得的好傳記。睡不着將是最悲劇的,因爲意味着下午和晚上將被摧毀。通常還好,實際上會睡20分鐘。

2

一點剛過,醒來,再賴會兒牀,然後洗臉,下樓,在車裏等女兒和小云(通常二十分),一點半左右出發去學校,兩點十分左右再返回學校,進辦公室。

第一件事,是泡咖啡,這對較長時間的工作是必須的。

這是一個幸福的下午,因爲有整塊的時間可以爲晚上的網師課程做準備。有兩年的講義,但今後不可能再去使用舊的講義了,必須以蘇霍姆林斯基的方式討論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還好,令人欣慰的是,課程分帖中已經有上百個回覆了,裏面有問題,有案例,提供了較爲豐富的授課資源。

一樓一樓地重讀課程分帖中的討論及案例,還是有些感慨,有些老學員確實理解深刻,沒有辜負網師時光。將有價值的問題和案例複製下來處理好,然後分類,再將舊講義中相關總結部分複製過來作爲授課時的參照。同時,有幾位學員私下裏發了案例,一直沒來得及看,這是馬上要看了的。

備課中,對網師課程本身也有較多的思考。我知道網師課程每一年都必須有所改進,甚至有很大改進,縱然上得比較好的課程,也絕不能重複。而在這一點上,忙絕對不能成爲藉口。課程分帖刺激了我的兩個想法:一是製作一張學員參與學習表,對課程分帖中的發言(包括提交案例)數量和質量,以及討論過程中的發言質量進行統計。這樣做是爲了促進學員的預習和積極討論,避免對講師的消極依賴(畢竟,有不少學員仍存幻覺,但講師豈能比蘇氏講得更妙?)。我是沒時間來做這種統計的,但是組長可以分擔,馬上製作了一張表格,然後發給親親氧氣並說明要求。二是成立教學組,既匯聚那些理解本課程較深入的學員,通過課程分帖與學員密切互動,這樣於人於己都有利,說不定以後還有人可以主持這門課程呢。前一個想法立即實施了,後一個想法暫緩,因爲還要再觀察觀察。

統計學員,是讓組長立即完成的,以便晚上公佈。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另一個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就是自己確立標準,然後分派任務給相關的人。例如豐臺新教師或長安區教師的培訓,都是由他們自己確立組長,自己主持,並自己形成文件,我樹立標準,並確保參與。

網師備課並不容易,事實上今天之前就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了,除了整理記錄外,還完成了對課程資料的批註。而今天做的,是進入這些問題與案例,並記錄下要點。

中間免不了處理一些瑣碎,包括借書之類。工作一會兒,還要瀏覽一下微博。

經常會有一些QQ留言,或是論壇密碼忘記了,或是有問題要諮詢,甚至有跟我討教一首詩怎樣解讀的。能立即回覆的就立即回覆了,討論問題之類,通常都會自動過濾掉,因爲我沒有時間細緻地思考,也不想倉促地解答。與授課相關的問題,應該在授課時在公共羣裏提出,我無力應付。有些時候,這會產生一些誤會,偶爾會解釋,更多時候,連解釋也無從解釋甚至沒時間解釋。

這個下午,我的身份是網師講師兼教務長。

很快,五點半了,該動身接孩子去了。仍然讀《海德格爾》,有時也會靜靜地想一些事情,發呆,或傷感。本週最幸福的一次,是昨天在超市裏買了饅頭和鹹菜,等孩子的時候,打開後備箱,拿一個饅頭夾着鹹菜吃掉,這是很難得的享受,彷彿回到了童年。

六點三十分回到學校,食堂通常已經沒飯了,一般都直接進辦公室,但今天因爲家裏有饅頭,所以直接回家,吃饅頭就鹹菜,再喝點水,一看錶,已經快六點五十分了!趕緊衝下四樓,再衝上四樓,打開電腦,已經六點五十五分了。

倒杯水,整理一下思緒,然後等到七點整,開始授課。

3

這已經是第三輪擔任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講師了。

這門課程已經影響了不少學員,也算網師一門不錯的`課程了。但我心裏始終存着很深的焦慮。

我想,網師對這門課程的基本理解已經完成,也就是說,這是一座富礦,已經被開採,但開採出來的煤如何轉化爲熱量,轉化爲能源,這纔是最重要的事。

而現在尚且存在着種種不如意的狀況:

雖然有70位左右的學員參與了課程分帖的討論,這在網師課程中絕無僅有,但相對於選修人數,仍然不夠。即,靜態的學習仍然沒有轉化爲動態的學習,坐聽講師講解的心態仍然是主流。在知識面前,不能打開自己,惟恐自己提問幼稚,仍然是妨礙許多人深入學習的首要因素。

輕率對待閱讀材料的現象仍然很突出。我提供的材料,以及《給教師的建議》,是訓練知性閱讀的絕佳資源,但是太多人仍然沿襲以往的閱讀習慣,表面地讀,自以爲是地讀,而缺乏對蘇氏的邏輯的洞察。這似乎是個能力問題,但首先需要的並非能力,而是一種對待書籍或學習的嚴肅態度,這何其難哉!

討論中同時存在着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無論如何不發言,只觀看,看到精彩的,心裏喝彩一下,看到不精彩的,心裏輕蔑一下,卻始終保持“自身完整”。一種情形是不加省察地亂髮言,而又缺乏傾聽,尤其是一些學加入的學員,還不太理解網師的一些規則,不太理解網師在討論方面的嚴厲要求。因爲要求慎重發言,乃是一種研討訓練,沒有這種訓練,固然其樂融融,但是整體課程的品質就大大降低了。

所有這一切,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而作爲講師,經常必須忍耐這種種現狀。

最重要的是,我意識到,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難學,乃是因爲他在教室裏的深入。他沒有提出什麼七步幾法的模式,而是一種真正的研究,必須遭遇和蘇霍姆林斯基類似的問題,才能理解這些研究成果。而對多數人來說,天天地教室裏,但從未進入教室的深處,甚至進入網師,也有許多人只是想尋求控制教室與課程的簡便法門,而這種心態,是無論如何與課程,甚至與網師是不相宜的。

一句話,愛過,痛過,甚至恨過,才能真正地進入教室,理解纔有前提和可能。事實上,晚上分享的案例也充分地說明了這一些,可惜,無此經歷的人,誰解其中味?

討論持續到十點鐘。

再處理一些瑣碎的事,並且寫工作日誌,記錄今天的生活,並列出明天及最近的事務清單,就下線了,回到家是十點三十六分。平時,經常會喝點酒,既是愛好又是幫助睡眠。但今晚授課前吃過了,晚上就忍了忍。桃夭還在辛苦地工作,我一回來,就不自覺地又聊起了班上的學生,一說又是好久。

大約十一點半左右,入睡,心裏想的是,明天。

這是我的一天,在父親、學術校長、教師專業發展項目主持人、講師、網師教務長、新教育國小教師家屬(我常以此自嘲)等身份之間穿梭編織。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是因爲這是效率比較高的一天,而更多的日子,經常會有茫然與焦慮,有因安排不當導致的浪費。

“明天”是週三,“明天”晚上,是今年罕臺青年教師第一次“相約星期三”活動。我們將分享假期的閱讀,以及交流本學期的專業發展計劃並相互啓發。

因爲辛苦的築造,生活已經給了我一些經驗,我總想着能夠與年輕人分享。例如,當繁重的工作襲來,如何從效率和情緒兩方面同時做好準備迎接挑戰?如何能夠很好地駕馭生活而不被生活駕馭?

不是所有年輕人都會理解並接受,但是,必須心懷希望。

教師課堂隨筆3

一般人認爲音樂課最好上,學生們感興趣。只有音樂老師才知道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音樂課堂氛圍的營造是每個音樂老師 最頭疼的問題,某種程度上講,音樂課比,語文,數學,一些主課更需要溝通與交流。音樂這東西太活。

怎樣才能很好的溝通呢?這就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調動音樂課堂氣氛,一些教師總認爲,只要把課備好,把知識點準備好,這樣就足夠了,你在上面講的唾沫橫飛,底下的學生聽得絲毫沒有感覺,因爲這課太死,所以說要搞活課堂氣氛。教師光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是不夠的,要揣摩學生的心思,瞭解什麼樣的形式是學生能接受,而且是喜歡接受的。而不是純粹灌輸你想要灌輸的'東西。

我們從進教室開始說起,首先,老師在跨入門檻的時候,你的臉部表情必須是微笑着的,當然是真心的微笑,接着是上課,一般的情況都是,老師喊上課,全體起立,師生互相問好然後老師說坐下。我在網上看到一位老師是用音樂問好的,首先他彈奏鋼琴31,31,345,向學生問好,接着學生:53,53,531.音樂課的特色一下子突顯出來了,而且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調動課堂氛圍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接着是上課,傳統的模式是照本宣科,一堂本應生動活潑的音樂課,硬是上成了枯燥無味的科目。尤其是欣賞課,一些中外名曲本身就引不起學生的任何興趣,再加上老師枯燥的講解,一堂課下來,死氣沉沉。學生呵欠連天。這就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比如貝多芬的《命運》,首先要講解創作的時代背景。在貝多芬病魔纏身,耳朵失寵的境況下,寫出了不向命運屈服的動人旋律《命運》,音樂的主題就是,他和病魔搏鬥的過程,開始的333,1.222,7,恰似鬼神在敲門的聲音,一種不祥的感覺隨之而來。面對這樣的境遇,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內心有什麼樣的悲哀和惆悵,你會用怎樣的曲子來表達你的心情?這種方式有利於學生更好的去理解音樂。老師還可以播放一些其他資料,讓學生自己聽,自己想,配上相應的畫面。這種方式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比純粹的講解要生動的多,同時要及時的鼓勵和表揚學生,培養學生的成就感。總之,以學生爲主體,一切爲了學生,爲了學生的一切。

同樣下課也要用音樂來結束,讓學生整體都感受到音樂的氛圍,這樣一節課下來,估計課堂氛圍不再是那麼枯燥無味了。

教師課堂隨筆4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各界都在提倡給學生減負,不能佔用學生的休息時間,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畢生都要研究的課題,把老師和學生都從題海和加課中解放出來,讓教師快樂地教,讓學生快樂地學。在教學實踐中,課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難題。課堂的低效能導致學生厭學和教師厭教。爲了改變這種狀況,不少同行都在艱難地探索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

高效課堂是從學生角度來講,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一是學生對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要高。

二是在實現這種目標達成度的過程中,學生應主動參與並積極思考。從這個角度來說,高效課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課堂,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主動實現意義建構的課堂。

從教師角度來說,高效課堂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一是教師能夠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確定課堂的三維教學目標。因爲教學目標的預設與課堂的實際情況不可能完全吻合,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教學目標作出適時調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使其更好地體現教學目標的適切性;

二是教學的過程必須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這種主動參與主要體現在教師能否採取靈活機動的教學策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否積極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能否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機會進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學生分享彼此的學習成果;

三是教學中適時跟進、監測、反饋、消解,以多種方式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使三維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更高。

構建高效課堂我認爲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抓好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轉變。

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須在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推動教師觀念的轉變,進而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以逐步消除由於教師講得過多、學生參與過少而導致的靠大量課後作業來完成教學任務的問題,逐步解決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實現的問題。

第二,開展以學課標、研課本、研方法、課後反思等爲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訓。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在很多情況下,課堂的低效是由教師對課標與課本的學習與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師這方面的不足又影響和制約了其課堂駕馭能力,課堂駕馭能力又反過來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

第三,抓好教師備課中的備學生問題。

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只習慣於備教學內容,而忽視備學生。如果教師不去研究學生對所教內容的掌握情況,不去研究學生的個體差異,一切從本本出發,課堂教學的適切性就會大打折扣,課堂教學的高效更無從談起。

第四,研究和設計好課堂提問。

在真實、常態的課堂教學中,我常常發現教師所提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無效問題、假問題、無價值問題充斥課堂,教師的很多提問耽誤了學生寶貴的課堂學習時間,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師要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必須注重對課堂提問的研究,所提的問題必須是有價值的、有啓發性的、有一定難度的,整個課堂的問題設計必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第五,加強對課堂節奏的把握和管理。

課堂上,有的教師剛給學生提出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就馬上要求其回答,這樣不僅浪費了學生課堂思考的時間,而且有效性很差。這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使無效勞動充斥課堂,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有的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討論、交流、做鞏固練習等,不提任何時間和標準的要求,學生漫無目的地閱讀與交流,課堂組織鬆散,時間利用率低。有的教師只對學生提出比較籠統的要求,學生不明白教師要他們幹什麼和要他們怎麼幹,這樣,學生就失去了教師的有效指導。因此,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思維空間,要減少“講與聽”,增加“說與做”,嘗試“教與評”。

我認爲要提高課堂效率還應該考慮以下三個方面:要經常用目光或微笑與學生交流,這是實現普遍關注的前提.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從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種關注,感受到一種溫暖,獲得一種支持。用欣賞、誇獎的手段來體現你的關注。對學生的欣賞、誇獎、鼓勵往往表達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老師器重我。要把他們每一點的積極性、每一點的學習熱情保護起來,讓它生長起來,壯大起來。用提問或允許回答問題來表達你的關注。不經意的允許能滿足學生的被認可感,滿足學生被承認的需要。

教師課堂隨筆5

上週的“國中地理構建生命化課堂”優質課比賽落下了帷幕。我有幸以普通觀衆及評委的身份參與了本次比賽,比賽中各校教師各顯身手,五彩紛呈、精彩不斷。他們帶來了新穎的教學課件和教學理念,讓我受益匪淺。此次聽課使我對“生命化”課堂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下面談談我個人的幾點淺顯的認識:  

一、自主學習環節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地學習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全面完成教學任務的必由之路。參賽的每一位教師都精心的準備了導學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課堂訓練落到實處,大大的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學生是這節課的主角”是我這次聽課感觸最深之一。老師在這節課中起到的`是指導、引導的作用。例如:石島灣中學的叢老師的《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節課中,在學生討論總結完答案後,提出“你還有那些問題?哪個環節還有問題?誰能來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又不斷的來發掘新的問題。能使每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思考問題當中,提高了“生命化”課堂的有效性。但,也有的教師對於自主學習的理解有偏差,有的老師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夠,非常倉促地進入了小組合作環節,這樣一來,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不夠而進行的討論就失去了意義。

我覺得,生命化課堂提出的自主學習是要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但教師仍然是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不應該僅僅做一個旁觀者。我們備課時的設計不僅要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更要設計好如何激勵、點撥和引導學生不走彎路地探索知識。同時,我們應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相信他們能做好,放心地讓學生去實踐。一開始可能學生的參與意識會很低,因爲他們缺乏信心,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把握住機會適時引導,同時及時地給予學生真誠的肯定和鼓勵。

二、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環節  

三十六中的姚老師《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節,在總結熱帶草原氣候特點後,又提出了“熱帶草原氣候會有什麼災害?你是如何總結來的答案?”在交流討論中注意問題的設置由易至難,逐漸過渡。針對不同問題是否需要討論,採用“你需要交流麼?”來選擇一些學生認爲需要討論交流的問題,節約了時間,提高了交流討論問題的必要性。

在聽的這幾節課中,每節課都有小組合作交流的環節,但我們也不難發現,有些是流於形式化,學生不積極參與,交流不主動,沒有實質性地發揮課堂上小組合作交流的作用,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我們走進了小組合作交流的誤區---課堂上有小組合作交流就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體現。忽視了小組合作交流的基本流程---先有獨立思考,後有合作交流。換句話說:獨立思考是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小組合作交流的教學組織形式,並不是每個問題都要出現,這要由教學內容和知識點的難易程度來決定,學生通過學習不用討論自己就能理解掌握的知識,我想就不用合作交流的形式,那樣反而耍了花樣,浪費了學生的時間。

三、歸納梳理、學以致用  

在這個環節中,第二十三中的許老師和十四中的於老師做的非常好,在學生歸納總結了知識點後,以歌謠的形式總結全課“黑人故鄉撒哈拉,熱帶高原條件差;人多水少糧食緊,破壞環境亂墾伐;殖民統治烙印深,單一商品賣低價;獨立自主求發展,振興經濟多樣化。”這個歌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容易記憶也激發起了學生的興趣,課堂教學效果很不錯。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對知識探究、感悟的過程。如果能結合知識點恰當拓展一些內容,那麼這一節課無疑會變得豐滿。但課外延伸拓展是藤,絕不可捨本而逐末。拓展之前,教師應當反問自己,知識突破了沒有,知識的內涵教出來了沒有。在擴展中遇到問題應該引領學生迴歸課本去尋求答案。即所謂出得來、進得去。

在課堂上,各位教師運用語言、課件、表演等手段營造學習探究的的氛圍和環境,讓學生融入到這個環境中,自主、主動的藉助學習工具教材、課件學習,把課堂真正的變成師生學習、交流、探究的學堂,把學生的熱情調動起來,把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同時還要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意識。參賽的這些老師身上都有着值得我學習的閃光點,在以後我教學工作中,我會積極學習,在細節上規範學生,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希望我們的地理課可以在學生心裏開出燦爛的生命之花。

教師課堂隨筆6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教會學生自己能讀,培養語文能力,這是語文老師都在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九年義務教育的這套國中語文教材,有不少老師認爲難教,教時不夠用,依然滿堂課都在講解,使學生很少有讀、寫、思和講的訓練機會。正如教育專家錢夢龍說的:“注入式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大敵,至今卻沒有絕跡。”所以,尋求適應這套教材特點的教法,向課堂要質量,是我始終較爲重視的一個問題。爲此,在課堂教學中,探索並嘗試運用“三結合”與“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師感到易教、課時輕鬆,而且使學生感到易學、容易接受。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我的淺見。

一、“三結合”,即是從備課到課堂,始終將課文的“訓練重點”、“預習提示”、“課後習題”相結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編寫的特點。

1、結合訓練重點:語文教材中,“訓練重點”往往提得很精簡,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須在老師充分備課的前提下,才能把訓練重點在教學中落實下來。以第一冊《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爲例,本課訓練重點是:

①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

②讀書摘要。

首先,要指導學生了解課文如何“生動”的說明事物。開頭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優美的詞語及擬人筆法,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寓說明於描寫之中,如同展現一幅四季風光的畫卷。第二段則用擬人手法,如布穀鳥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更有特色,說得更加生動。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知道頭三段說明的順序是什麼。顯而易見,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時序來說明,第二段舉的三個例子是以“耕、種、割、插”的農事活動先後爲序,第三段則是物候知識的起源和發展,是從古代到近代。可見各段落裏面的句序講究條理性。

而“讀書摘要”,實質上就是對語言信息進行篩選,把文章的重點或主要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由於學生初學編寫讀書摘要,要求不要過高,指導學生圍繞課文“練習”的一、二小題,從課文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波浪線,然後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學生就不會覺得“讀書摘要”茫無頭緒了,也逐漸培養成習慣。

2、結合預習提示:如果把課文內容比作一把鎖,那麼“預習提示”便是這把鎖的鑰匙。“預習提示”中包含文體、文學、篇章、讀寫聽說知識,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閱讀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書理解或掌握生字、詞。“預習提示”的.文字學生幾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關鍵詞關係着學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領會“提示些什麼”。例如《大自然的語言》的“預習提示”中,第一段只有兩句話,我讓學生默讀並思考它給我們提示些什麼,引導他們明確第一句話中“比作”一詞,既提示了本文標題採用的是比擬的修辭手法,又回答了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再讀第二句話,啓示他們回答句中的“具體生動”、“條理分明”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寫作特點;而句中的“說明了”又給我們提示了本文的文體是說明文;末句的“特徵、成因和意義”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內容。通過平時的反覆訓練後,我的學生幾乎都入了“讀懂預習提示”的門。這樣,講究了教法,也讓學生懂得了學法。

3、結合課後練習:“課後練習”如何處理,是教學的一個技巧,卻往往被忽視。我在教學中,首先打破先講課文後處理練習的陳規,將課後練習分散於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有的則置於課前,結合在預習中,或納入佈置給學生的自學提綱中。又如《大自然的語言》的練習一,這一題給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劃分段落,理清層次,明確本文的條理性。我首先是要學生讀題,並回答從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說明該問題的,二是讓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問題。這樣也爲做“讀書摘要”作過渡。練習五的第1小題,則是揣摩一個分號和一個句號的用法,這一練習有助於區分這兩種標點的不同用法,當堂揣摩解決。這種穿針引線的教法,既有利於對句子的理解,有益於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習慣,也減輕了學生的課外負擔。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書、板書和《中學生助學叢書》。

1、利用工具書:工具書是“自學的好幫手”。教師離不開工具書,何況學生。學生的主要工具書是字典和詞典。課文裏的生字詞,要教會學生自己查閱工具書解決,而且必須養成習慣,這就是一種能力。在課文“預習提示”裏有使用工具書的要求,在課後練習題裏也有不少訓練題。要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首先給學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紹,提高學生對使用工具書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使用工具書的興趣,同時還要落實使用工具書的任務。

2、利用板書:板書的設計,要做到科學、規範、簡明、美觀,這是教師的共識,但實施卻很難。我在設計板書時,首先精心考慮內容的科學,文字的規範簡明,書寫的美觀。也以《大自然的語言》爲例,教師板書“草木榮枯,候鳥去來”點明這種物候現象就是“大自然的語言”,而後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體現“草木榮枯”的“榮”的語言文字信息:“萌發”、“開放”、“孕育”和第二段擬人化的“暗示”、“傳語”;“枯”的表現則是“變黃”、“衰草”。“候鳥去來”的體現是“燕子歸”、“布穀鳥唱”、“大雁飛”。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本文標題的用法。

在突出“訓練重點”的“生動的有條理的說明事物”教學時,則板書優美詞句以體現“生動”;“有條理”則板書第一段體現時間順序的“春、夏、秋、冬”四個字和第二段以農事活動爲順序的“耕、種、割、插”四個字。

總之,精心的板書設計,要有科學性,要簡明而美觀,要體現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學的重點。

教師課堂隨筆7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雖然自己缺少經驗,但經過去年視導和"課堂教學大比武"的歷練之後,我對理想課堂也有了自己的一點看法。在我看來,語文學科的理想課堂應該具備以下幾點。

一、理想的語文課堂是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

"舊課堂"是以知識傳授作爲主要教學目標的"知識課堂"。傳授知識本身無錯,但由此而使課堂成爲知識的"海洋",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知識之中,而忽視了更爲重要的人發展所需的活力,使人成了知識的奴隸,違背了教學的真諦。新課堂要求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其基本的內涵是:學生個體和羣體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師個體及教學技能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學內容是充滿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滿生命力的。

二、理想的語文課堂是教材創生和開發的"加工廠"。

"舊課堂"具有明顯的"教材決定論"傾向,教材既決定教師的講解,也決定學生的學習,教師和學生成了教材的屬附品。這種情形有人這樣形容:書上詳細的詳細講,書上簡單的簡單講,書上設有的千萬不能講。這種"本本主義"扼殺了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新課堂"積極倡導"源於教材而高於教材"的新理念,對教材要進行二次"加工"。教材"加工"的基本思路是:調整教材、補充教材、拓展教材和開發教材。

三、理想的語文課堂是寬鬆、和諧的課堂。

其形成的關鍵是要有良好的師生關係,師生間溝通無障礙,感情交流就會變得很融洽,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展露無疑。在課堂中能體現人性關懷,學生纔會輕鬆愉快、活潑熱情,發揮想象力,以最佳狀態回到學習中來。我們經常聽孩子說我最喜歡上什麼什麼課,我喜歡某某老師,其實,這些都是學生在主觀上對某位老師的喜愛,以至愛屋及屋,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學生對老師的情感和態度對學習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可設想,一個對老師情感冷漠、態度牴觸的學生可以學習得很好。在課堂上,老師真誠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動的話語,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因此,一堂和諧生動的課堂,無論對於學生還是老師都是一種享受。構建和諧輕鬆的課堂,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理想的語文課堂是平等而無任何歧視的課堂。

因爲只有尊重纔有平等,只有平等纔有信任,有了信任,教師纔可能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纔能有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記得前蘇聯的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漂亮的孩子人人都愛,愛不漂亮的孩子纔是教師真正的愛。""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學生髮展的條件是不盡相同。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應該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全面地地認識學生。不過早地給學生下結論,過激的`語言訓斥學生。"你讀上就讀,讀不上就走人,別拖後腿!"你真是笨得沒辦法可想了!""你還有臉讀書!"等等,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這些訓斥性的語言都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懲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我心中理想的課堂不應該歧視任何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在課堂上避免用"學習差的同學""學習好的同學"這樣的字眼形容學生。

五、我心中理想的課堂,應是充滿賞識的課堂。

沒有愛就沒有賞識,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在教師賞識、尊重的眼神裏,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知識,而是一種精神力量,是學習知識的渴求,是挑戰問題的勇氣,是邁開人生步伐的動力。只有走進學生心靈,教師的行動、語言對學生纔有震撼力。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讚賞。當老師把信任、賞識、激勵毫不吝嗇地給學生時,學生的內在潛能被激發出來,從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我深信賞識能使人由笨拙走向靈巧,由自卑走向自信,也能使人的心靈由灰暗走向光明。一堂充滿賞識的課,一定是一個充滿自信,輕鬆而愉快的課堂。我向往這樣的課堂,我也盡我所能,將我的課堂變成充滿賞識、激勵的課堂。

教師課堂隨筆8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抓住孩子的心裏特點,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孩子注意力集中,課堂效果達到最好。每一個孩子在出生後,媽媽都會爲他們講着許許多多的小故事來哄孩子入睡。孩子也已經習慣了,對故事很熟悉,很容易吸引他們。因此在課堂中運用故事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拼音聲調》一節的教學中,我運用故事進行教學。如:今天小動物們邀請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遊玩,你們願意參加嗎?我們要走一條山路才能到達目的'地,請你扶好,坐穩了。好!讓我們乘上汽車出發吧!現在由導遊啊姨爲我們解說:我們先走一條平平的馬路,汽車很平穩。小朋友們扶好了,我們要過山路了,汽車先從山下往山上開。汽車要從山上往山下再開往山上了。好險呀!汽車又要從山上往山下開了。現在到達目的地了,請小朋友們下車呼吸新鮮空氣吧!看一看這裏的景色美不美?欣賞欣賞吧!讓我們想一想剛纔走了幾條路?(平平的馬路---從山下走到山上---從山上到山下再到山上---從山上走到山下)一共是四條。這麼美麗的景色,讓我們一同把這個路線圖畫下來。山路崎嶇不平,但在說話也有高有低,讓我們把它用1、2、3、4、順序排成。(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變、四聲降)這就是聲調。讓我們伴着樂乘上汽車沿着路線圖再去一趟這美麗的地方吧!汽車到了,小朋友快看一片大海,許多小蝌蚪a游來了,它們要同我們一同去旅遊。小蝌蚪a帶上聲調應該怎樣用聲音來表達呢?請你試着與老師讀一讀。

這節課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達到了好的效果。讓老師也感到很輕鬆,孩子也在其中感到了學習的樂趣。我從中體會到合理的運用故事教學,課堂後氣氛會更好。

教師課堂隨筆9

可以說,每個剛剛走上講臺的教師都曾經有一番壯志宏圖。有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爲學校的領導,有的想通過自己的拼搏成爲一代名師,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流失,工作的打磨,許多人的棱角光滑了,雄心沒有了,壯志消失了,更多的`是對事業前途失去了信心,在平淡之中無奈地工作着。

因爲他們發現,原來現實和自己的理想差距如此遙遠,在學校裏並非你的業務水平高就能走上領導崗位,於是,這些人,有的向社會投降了,成了自己曾經厭惡的人,更多的是變得冷漠甚至於消極反抗了。他們發現現實和自己的教育之夢距離太大了,必須在應試教育的怪圈中旋轉,否則就會遭受家長的指責,人們的不滿,最好收起你那一套教育的烏托邦,回到可憐的現實中,爲了生存麻木而機械地重複前人的勞碌,於是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掩藏了,只是如此工作着。

當然也有少數輝煌燦爛的人物。教育氛圍應該引起我們反思,爲什麼要讓我們教師如此無奈地在平淡中工作,難道我們不需要激情烈火地點燃嗎?我們不願意在平淡中無奈地工作,我們同樣需要陽光燦爛,生機勃勃,我們不願意在灰色中流淚生活。

教師課堂隨筆10

培養“學困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困生”一般是指有生理缺陷、智力因素、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等原因造成在完成學習任務上有困難的學生。從教多年,我認爲在數學教育教學中培養“學困生”良好學習習慣,是每一位數學教師必須要面對的工作。 教師在與學生接觸過程中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課前認真備課,對待學生一視同仁,特別要尊重和關心“學困生”。 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往往特別需要得到老師的指導和愛護,這些學生基本上由於自卑心理嚴重,不敢接近老師,更沒膽量向教師討教各種問題,所以教師要選一些合適的時間多關心他們,多對他們進行鼓勵,並讓他們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從而讓他們建立自信心。

通過這樣,讓“學困生”明白,學習有困難不要怕,要積極面對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漸有好轉。 教師在課堂上講課要儘量多離開講臺,步入學生中間,甭總捨不得離開三尺講臺。教師在課堂上要多走下講堂。特別是當安排討論問題或完成練習環節時,我所教學的班級中就有幾位學生由於自控能力差,就會在哪兒玩。就這些情況,我上課時,就儘量的'離開講臺,在學生的座位之間適時走動,當發現學生開小差或玩耍時,就立刻到他們身邊提醒,有時還尋找機會表揚、激勵他們。這樣,使這些學生能感受到教師常常都在關注自己,於是就慢慢努力剋制自己的不好習慣了。 強化良好習慣養成。

我所教學的班級中有那麼幾位學生,對數學課不感興趣,因爲他們覺得不願意動腦筋思考問題,所以對於數學作業練習來說更是感到頭痛,作業總是不能按時完成,就算特意留他們下來做,也很難完成,他們的如此態度,對班裏其他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在班裏讓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讓組員之間相互幫助,促使他們改掉不良的學習習慣,讓學生之間產生了相互督促,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 注意兼顧個體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設計出各種不同的激勵的評價標準,教學時,“學困生”要達到相應的標準就可得到好的評價,作業及練習的

難度也如此;對於優秀學生,我定的校準就要高一些。總之,對不同的學生就能得到不同的表揚激勵,“學困生”就以往來說,很少得到表揚,後來能與其他學生一樣時常的到老師的鼓勵,他們變得自信多了,數學作業的習慣自然而然好多了。

教師課堂隨筆11

內容提要: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促進學生的自主性探究學習,通過教師創設問題,學生分析問題,學生再提出新問題,再解決新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成爲學習的主體.通過自主性探究學習,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不怕困難的治學精神;增強了學生合作意識,在共同探究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關鍵詞:問題;創設情境;合作交流;應用遷移;拓展昇華

現代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在教學只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質.

面對傳統教學與新課程改革這一矛盾,教師在教學中既要貫徹傳統教學中的精神,如課前預習,認真聽講,認真作業,又要在教學中加強改革,如探究學習,合作交流,數學問題貼近生活等.這樣才能使學習具有激情,情感體驗更加豐富,價值觀更加正確.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將來就更加能適應社會,爲建設祖國奉獻出自己的智慧.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導入新課時,設計問題一定要聯繫生活實際.只有學有用的數學,這樣才能激活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設計問題一定要情境豐富,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鼓勵學生提出新問題,即使提出的問題是不正確的,也要民主對待.不能打壓學生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培養每個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全面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課堂隨筆12

11月16日,我有幸參加了武漢市名特教師展示活動。其中育才國小王釗老師執教的人教社新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合理安排》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爲這是教材新增內容,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烙餅這一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解答,並從優化的角度在多種烙餅策略方案中尋求最優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統籌思想非常抽象,怎樣把它具體化,讓學生容易明白,便於操作呢?王釗老師用巧妙、合理、藝術的提問把運籌思想“烙”在學生腦海裏。

提問作爲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溝通教師、教材及學生三方面聯繫的橋樑。王釗老師在本課教學中,在烙兩個餅、三個餅的優化方案的基礎上,通過烙更多的餅把學習過程層層推進,把靜態的知識轉化成了動態的過程,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逐步構建並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僅就課堂提問對本課做一些分析與思考:

一、準確把握提問時機

孔子主張“不憤不啓,不悱不發”,即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時提問。當學生還在“發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維處於“困惑”之時,教師要做學生的知心人,要善於瞭解學生的疑難,掌握“火候”,及時進行“解惑”,把握準什麼時候該問,什麼地方該問。

【案例1】

當王老師就烙餅問題進行了簡單交待,“1張餅烙2面,烙1面要3分,1個鍋同時能烙2張餅”。“3張餅怎樣烙最快呢?”問題剛剛拋出,學生就迫不及待的開始用學具動手實驗3張餅的烙法。不一會兒功夫,孩子們一個個舉着小手,爭着要發表自己的意見。王老師此時並沒有急於展示正確結論,而是先充分肯定了用18分鐘和12分鐘烙法的學生,這時9分鐘烙法的學生代表迫不及待的和同學們講解了他們節省烙餅時間的好辦法。兩種方法的比較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9分鐘這種烙法的價值。此時學生思維開始迸發了,不斷地質疑着,9分鐘烙法比12分鐘、18分鐘時間節省在哪了呢?王釗老師及時抓住學生的憤悱點,問“要儘快烙好餅,哪種最合理?”“爲什麼第三種安排最合理?”

【分析】

這裏“爲什麼”的`追問,可以說是整堂數學課的心臟、命脈。它使學生的思維不僅僅停留在觀察時間的多少上,更多地是促使學生透過現象思考其本質。原來第三種安排是充分利用了鍋底,使鍋底每次都能同時烙兩張餅。這裏的設計抓住知識關鍵點,問在該問處,問在當問時,突出了教學重難點,有利於促進知識的深化,有利於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學生通過探索、討論,思維火花的產生、噴發和碰撞都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獲得釋放。

二、恰當選擇提問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學習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與課堂提問選用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從課堂提問的方式上來說有很多種,如:直問、曲問、正問、反問、疏問、追問等等,而每一種提問方式的作用及所能達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課堂上,設計的教學提問儘量要多用幾種方式,這樣才更能體現課堂的靈活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學到知識。

【案例2】

當王老師直問“爲什麼用9分鐘烙三張餅這種安排最合理”時,她敏銳地觀察到學生回答有一定困難。此時她不是一個勁地追問學生,而是應用了一些疏導性、鋪墊性的問題,以幫助學生刨根問底。

師:爲什麼第三種安排的時間最短,第一種安排的時間最長?

生:因爲第一種安排每次鍋裏只放了一張餅,沒有利用題目中“每次烙兩張餅”的信息。

師:第二種安排比第一種安排時間要短,短在何處?第二種安排的步驟中哪幾步利用了“每次烙兩張餅”的信息?

生:第二種安排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充分利用了“每次烙兩張餅”的信息。

師:第二種與第三種相比,時間又長了,長在哪裏?

生:第二種方法的後兩步鍋裏只有一張餅。

師:也就是說第二種方法沒有充分利用鍋底。

(兩人一組,再次按第三種方法烙三張餅)

師:第一次烙1號、2號餅的正面,但爲什麼第二次要烙2號餅與3號餅交換順序來來烙呢?

(生略)

師:爲什麼第三種方法最合理?

生:因爲這種方法烙時,鍋裏每次總有兩張餅,沒浪費鍋底。

【分析】疏問破難點

面對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爲什麼第三種安排最合理”,學生陷入深深的思考。王老師能及時幫助學生化難爲易,設計一組相對比較容易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觀察、思考,一“長”一“短”的對比提問,幫助學生回顧整理了三種不同烙法,比較區別幾種方案的不同點,從而達到方案的優化。在這種“層層剝筍”似的疏導性提問後,學生在全班討論和自我反思中達成共識,形成“整體考慮、合理安排”這種統籌思想。

【案例3】

師:5張餅怎樣分組?

師:老師將5張餅分成3組,第一組2張,第二組2張,第三組1張,行嗎?爲什麼?

生:(略)

師:因此烙餅時,千萬不要讓一組裏面只有1張餅,否則這樣就會浪費鍋底了。

【分析】反問促深化

教師首先提問5張餅怎樣分組時,學生已經回答出正確結果。王老師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再就此問題進行反問。這裏的反問代表了部分學生的心裏想法,同時設計的反問問題牢牢抓住錯誤癥結,引起學生自我反省,及時發現錯誤,找出錯因——沒有充實利用鍋底。此處的反問促使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具體的培養和提高。

【案例4】

在學生正確探究完4、5、6、7張餅的最佳烙法後,

師:怎樣將餅分組就能保證每次鍋底可以烙2張餅?

生:(略)

師:利用你們發現的規律,怎樣給8、9、10張餅分組呢?

生:(略)

師:如果給你更多的餅,你能合理安排嗎?怎樣安排才能最節省時間呢?

【分析】追問實現昇華

衆所周知,烙兩個餅、三個餅是研究運籌思想的經典範例,但如果僅侷限於此還不夠深刻,至少在提升學生思維品質上還有所欠缺。探尋4、5、6、7張餅的過程中,學生不能僅僅停留在探究烙餅方法上,而是要通過方法尋找烙餅規律。因此,在課末王老師順着4——7張餅的解題思路對問題緊追不捨,設計了三個問題,最後刨根到底解決了“給你更多的餅,怎樣安排才能最節省時間”這一問題,讓學生自覺地意識到“我們要對餅進行分組,要麼2張,要麼3張餅看成一組,這樣才能最節省時間”,從而把新知轉化成舊知,在學生的腦海中牢固地構建起烙餅策略的數學模型。

這堂課通過簡單的烙餅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學會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由於教師精彩、有效的提問,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真確地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學習借鑑的地方,讓我深深感受到新課程中教師提問語言的魅力。

教師課堂隨筆13

工作兩個月以來,我在學校發現了自身一些問題,不僅在學校並且在見習基地和帶教老師討論,受益頗多,國小見習教師感悟隨筆。

在平時的工作學習中,我發現自身還有許多欠缺的地方,我在聽戚老師的課時,發現戚老師的板書設計得很好並且講得很透徹,但是我自己在上課時,雖然也想過怎麼寫板書,但是在課上總是發現板書寫得有些亂,課前設計板書還是沒有設計得很好,很到位,這點要多向戚老師學習。另外我發現現在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課上學生不聽講,就坐在那發呆,我這個問題也向其他老師討教過,他們給我一些意見,如課上發現他不聽講就讓他回答問題,回答不出就站一會,還有就是一上課就讓他站着,我和戚老師也討論過這個問題,他也說道過這些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回答問題,並且要慢慢地讓他們改。

趙老師和書記也和我說到,課堂上一定要讓學生認真聽,不然即使有能力將知識講清楚,講透徹,但是學生不聽也是白費功夫,所以課堂管理是很重要的。有一次早上遇到校長,他對我說,我的性格較內向,不可能讓我改變性格,大聲叫讓他們停住,這就要我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讓他們喜歡上我的課,這樣課堂紀律也可以弄好,學生聽課也會認真。我聽了後,自己也思考了,覺得很對,雖然剛開學的時候有的老師告訴我一定要兇,要讓他們聽話,但是我嘗試了幾次後發現,有的`時候真的兇不起來,那我只能換個方法,我可以在課上變現得更好一些,讓課堂變得有趣一些,吸引學生,讓他們都喜歡數學課,那麼課上的聽講問題就會解決,課堂管理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解決,所以我應該努力摸索,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在課堂上管理學生,範文《國小見習教師感悟隨筆》。

在這段時間內,我發現,要做好一名教師也是很不容易的,不僅要回教書,能將知識點講明白,還要有能力管理學生。這和在大學裏學習完全不一樣,大學裏老師只管自己講,大多數時間不管學生是否在聽講,但是到了中學,教師一定要學會管理學生,不然在課上學生就不會認真聽我所講的內容。

講到管理學生,我現在努力做到在課上吸引學生,讓他們不能覺得數學課是枯燥的。那麼要吸引學生,我需要多瞭解學生,這裏我想到了上次聽王老師的講座,講到心理學是很重要的,我應該多去看看一些關於學生心理,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書,要全面的瞭解學生,才能在課上吸引學生。另外我自己還要多學習,多豐富我的知識,做到智慧地上課,牢牢地吸引住學生,

經過兩個多月的工作,學習,真的讓我學到了許多,我也體會到了做教師的辛苦,不僅要在教學能力上有提高,還要在其他方面都有所提高。

教師課堂隨筆14

在美術課堂上學生沒帶或沒帶齊美術工具這種現象是很常見的,特別是我們學校大多都是外來工子女,家長對美術教育不重視甚至不給孩子們買彩色筆等等。所以在沒帶齊繪畫工具的前提下如何讓孩子也能完成一幅精彩的作品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而線描裝飾畫就幫我解決了這個困惑。

例如在上二年級的《小老鼠上燈臺》這一課時,班上有十來個學生沒帶或沒買彩色筆,畫完鉛筆稿後有幾個同學因爲沒有彩色筆趴在桌子上悶悶不樂,還有幾個同學乾脆在那邊玩,甚至影響到其他同學畫畫。我走過去拿起其中一個同學的`作品仔細一瞧,嘿!真有意思,這位同學畫的是“現代版”的老鼠嫁女,老鼠新年不再坐花轎了而改坐小汽車,場面隆重,來參加的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這麼有意思的作品就這樣放棄太可惜了,於是我跟那些沒帶彩色筆的同學說讓我們用黑色勾線筆爲老鼠新娘畫一件漂亮的嫁衣吧!我在黑板上講解線描裝飾畫的基本要素:點、線、面,再示範如何將點、線、面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組合成一個畫面,不一會一個漂亮的老鼠新娘穿着華麗的嫁衣便展現在同學們面前。孩子們頓時精神起來了,一個個像小小設計師開始認真的爲自己的老鼠新娘設計嫁衣,掌握了線描裝飾畫的一定規律後孩子們又用自己的畫筆給畫面上的其它小動物也裝飾起來。

一節課過去了,孩子們畫得很開心,作品也很精彩。

教師課堂隨筆15

昨天下午教研,我上了一節“不一樣”的公開課。一節課下來,我深刻地感受到學生們的轉變,學生並沒有以往表現的那麼糟糕,他們也會盡力配合你的“表演”,尤其是在全校老師來聽的情況下。因爲,有種課堂叫做師生默契。

回首來學校的時間,將近三個月,也是我作爲一名新老師,從學生到老師轉變的三個月。我由剛開始的人生地疏到現在的輕車熟路,慢慢適應教學工作,慢慢和學生打成一片,從一無所知到漸漸瞭解他們每個人的個性和喜好。有時打心底裏很喜歡這羣活潑可愛的“小精靈”,但有時又很討厭這羣“氣人精”。說到這次公開課的默契,就不得不說第一次的公開課,那次簡直“糟糕極了”!可能由於我事先沒有預演,講的是一篇新課文,加上來了好多老師,他們緊張,我也緊張,所以,出現了尷尬的局面,在找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沒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沒有學生配合我這場“表演”。而我只好點名,硬着頭皮一個人在課堂上唱了40分鐘的獨角戲。現在想想當時真是不堪回首!後來,經過一段時間師生磨合,講課效果也比原來好多了。而昨天學生的轉變,讓我又驚又喜。在課堂上他們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我拋給他們一個又一個問題,他們都認真的在課本上尋找答案,並積極地回答問題,默契的配合着我,講課環節進行的.很順利,雖然到最後沒講完,但是我已經很滿意了。也許是有了第一次的公開課尷尬,到現在的上課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們都積極地回答問題。看着他們的成長和轉變,我由衷的爲他們,同時也爲自己感到高興。是他們讓我明白課堂並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可以師生默契配合完美演出。

“他們是一個個跳躍的小精靈呵,惹人氣惹人惱惹人愛惹人疼,他們每一個成長的符號,都記錄着你歲月的滄桑和開懷的瞬間”,謝謝那羣可愛的“小精靈”給了我快樂,給了我憂傷,讓我可以不斷改進自己的不足,努力成長爲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老師。願孩子們健康成長,有一天能體會到老師的善意和良苦用心。

標籤:隨筆 課堂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