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推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教師1.58W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剛拿到《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來,想看看今年的教師繼續教育學習的書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首先看了一下《序言》,裏面介紹說這是一本介於純理論類和純實用類之間的學前教育類書籍,能促進幼兒教師的業務提升與反思,有益於他們的專業成長。真的這麼有用嗎?我不禁開始讀了起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第一輯的第一篇《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該文章沒有深奧的理論性語言,沒有精彩的文筆,有的只是幾個小例子和一段總結性的話:“教師的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你用真心、真愛、真感情來呵護每一個孩子,他們同樣會喜歡你、信任你,並把幸福給你。”“如果你要問如何讓孩子喜歡上自己?很簡單: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想想自己走過的教學歷程,確實如此。

記得剛從學校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時,自己也不過是個大孩子,怎麼懂得去愛孩子?何況剛工作時在國小呆了兩年,國小的教學方式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了幼兒園的教學,所以總感覺孩子和我有一段距離,他們不怎麼敢親近我,對我有一種“敬畏”的感覺。隨着年齡的增大、工作經歷的增加,慢慢地對孩子越來越喜歡,感覺孩子們越來越可愛,就算是調皮的孩子也有他與衆不同的可愛處。慢慢地,感覺到自己和孩子的距離拉近了,課間能和孩子一起嬉鬧、玩笑,孩子們也喜歡和我說話、遊戲,他們不把我當“威嚴”的老師,而是他們的一個大朋友,他們一點都不“怕”我,有的孩子甚至在上課時還會調皮地拉拉我的衣服,或者偷偷地打我一下。他們有什麼心裏話,有什麼煩惱,甚至和小朋友有矛盾了,都要先來跟我說,希望我能幫他們解決。

這一次,孩子們臨近畢業了,白天剛和他們分開,晚上就經常有小朋友打電話給我,有的問我在幹什麼?有的說“老師給我留的電話號碼我打打看通不通,以後想老師了就可以打電話給老師了。”有的孩子有點怕難爲情,撥通了電話又掛斷了,掛了兩次。第二天到幼兒園對我說:“毛老師,我昨天打電話給你了。”還有一次,在給孩子們盛飯時,餘蘇洋突然對我說:“毛老師,我好愛你!”其他孩子也跟着說:“毛老師,我好喜歡你!”“毛老師,我也愛你!”

我心裏一陣感動,老師的辛苦沒有白費,換來了孩子們對老師的喜歡。還有班裏的xxx小朋友,有一段時間退學回了老家,他媽媽打電話告訴我說:“孩子一直說很想毛老師,想小朋友,要回毛老師那裏上學。”孩子也在電話那頭說:“老師,我好想你!”我對着電話說:“老師也想你,小朋友也想你,希望你能早點回來上學。”掛斷電話後,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幸福的感覺瞬間涌上心頭……

一件件、一樁樁的事例數不勝數。孩子們能喜歡老師,關鍵當然在於老師首先要愛孩子們,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愛心去呵護每個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纔會真正地喜歡老師、信任老師。

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吧!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

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這幾天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對於其中的一句話感觸頗深。他說:“教師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卻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滾落,就會破碎不復存在。”我不禁想到那些後進生,他們就好像不小心丟失了翅膀的天使嗎,那些學生的心靈,不是更需要教師和家長的加倍呵護嗎?

在我們的周圍,往往有這樣的學生,上課不認真影響紀律;成績不及格影響平均分;品行不端正影響他人;行爲不規範影響集體榮譽;一句話,他們是“後進生”。於是,爲師者在埋怨“後進生”的同時,更是把與“後進生”作鬥爭當作班級工作的重心,或冷嘲熱諷,或嚴盯死防,或冷落懲罰,或驅逐出“班”。總之,大家都不能容忍“後進生”的存在,原因很簡單,因爲這些後進生會攪混“班級”!雖然可以理解,但是理解不等於贊同。沒有人會否認教育是一種崇高的事業,她的崇高主要體現在對現實的超越、對世俗的批判上,一味追求現實得失的教育非但無法讓人體驗崇高,反倒讓人覺得爲師者是多麼功利,多麼自私,多麼目光短淺!靜下心來想一想,學校有強弱,師資水平有高低,辦學條件有差異,我們爲什麼就不能容忍“後進生”的存在呢?一個後進生對班級而言是五十分之一,而對他的家庭而言卻是百分之百,哪個後進生不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寶貝呢?哪個孩子希望自己成爲“後進生”呢?他們不是一直在努力嗎?只是,被不小心折斷了自己飛翔的翅膀,有誰知道他們的痛,他們的委屈?

其實,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從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們渴望被喜歡、被注意、被關愛。有多年教育體驗的老師都知道,當一屆屆的學生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後,頭腦活絡、吃苦耐勞、善於合作、勇於創新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經的“後進生”;闊路相遇,大老遠跑過來叫聲“老師好”的往往是你眼中曾經的“後進生”;逢年過節,跟你貼心地電話拜年或登門探望的還是這些你眼中曾經的“後進生”!

一旦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在面對這些受傷的天使時,怎能不頓生憐愛之情呢?要關注他們,並給他們更多的愛,甚至更多的偏愛。作爲教師要善於與學生一起學習,做學生們的大朋友。在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都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儘可能地讓他們感到老師的關愛。這樣的次數多了,學生心裏自然對教師積存着一份親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師的一份關愛。

當我們教師用愛的心態去對待學生的每一次過失,用愛的心態去等待學生的每一次進步,用愛的目光去關注學生們的每一個閃光點,用愛的心情去讚許學生的每一份成功時,我們就贏得了學生們的心,就獲得了教育的主動權。愛的情感可以溫暖一顆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頭。當學生們體驗到老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如此可愛,他們的潛力是巨大的,無窮的!

願教師那暖暖的愛會讓我們的後進生再生羽翼,教師那深深的愛會讓我們的後進生象天使一樣在我們的眼前飛起!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它好似一面明鏡時刻映照着我自身,不斷給我指名教育道路前進的方向。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從中總結出幾個我首先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一、多讀書,多積累

“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爲重要。要教好學生自身必須要有豐厚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多讀書。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我們只有不斷地從知識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更好的做好教育教學工作。

  二、關愛每個學生

首先要關心學生的思想,建立師生友誼。班主任工作室辛苦又繁瑣的,我們要從點滴做起。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利用課餘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談心,瞭解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從中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還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當學生學習上遇到困難,要及時、耐心、細緻地輔導,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 這樣我們的孩子會健康成長。

  三、學會讚賞你的學生

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讚賞極爲重要,任何學生都需要不斷的賞識。被賞識就是被信任、被希望,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被鼓舞、被期待的積極心理效應,就會更加向善向美。可見,賞識教育在學生的學習中是那麼重要。

我們要從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爲他的進步欣慰。當然,我會將我的這種高興化爲語言、動作來讓他知道,使學生知道自己是那麼優秀。我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能夠延續。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不過,我們在賞識教育過程中不應該忽視孩子的缺點和退步,該指出的問題應當及時指出,該批評的問題應當及時批評,該制止的問題應當及時制止,這是不能含糊的。否則,會導致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過程中產生偏差;稍遇不順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過於自私、驕橫,在集體中很難與別人相處,進而產生一系列問題,這會違揹我們“賞識教育”的初衷。

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教育好學生的信心和力量,我會順着指引的方向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有幸在偶然的機會下,聽了一次吳老師的數學課,頓時被吳老師的講課風格深深的吸引了,後來便在網上搜了許多吳老師的上課視頻,每節數學課都是風趣幽默,笑聲連連,孩子們在遊戲中在實踐中就學會了數學,我想這就是專家講課的特別之處吧。讀了這本《吳正憲給國小數學教師的建議》更是讓我感受頗深。

吳老師書中的許多教育教學方面的建議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寫了四個方面,第一輯是把教育作爲人生幸福的源泉,第二輯是真心與兒童做朋友,第三輯是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第四輯是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課。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二輯真心與兒童做朋友,其實每次聽吳老師的課,就像一個大朋友帶着一羣小朋友在玩遊戲,吳老師是真心與兒童做朋友,在課堂上用真情交流喚起學生成長的力量。聽吳老師的課你總會聽到她真誠讚美孩子的聲音,“老師爲你精彩的發言鼓掌!”“你的方法既簡單又巧妙,向你們學習!”“你的想法很獨特,很有創意!”“你們的發現很偉大,很有可能未來的科學家就在你們中間。”吳老師就這樣一次次的鼓勵着孩子們,孩子們在期待和鼓勵的目光中,一次次體驗到了數學課的快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會發現,孩子們都是想要表揚和鼓勵的,發自內心的去讚揚和鼓勵我們的孩子吧,用真情去喚起學生成長的.力量。

第三輯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也讓我感受頗深,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總是迫不及待想把自己知道的都直接傳授給孩子們,忽略了孩子們的主體地位。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數學知識,還有學習數學的能力,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要讓學習成爲真正學習的主人。吳老師提出,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激活經驗,在對比交流中學會反思,在科學探索中求真。吳老師的課就真正的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整節課都是孩子們在動手操作,在交流談論,在互相辯論,就這樣一步步的引導孩子們探究出本節課的數學知識。孩子們在這樣的課堂上,學會的不僅是數學知識,還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孩子的數學思維方式,這對以後學習數學有極大的幫助。所以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吧,培養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數學知識。

看完了這本《吳老師給國小數學老師的建議》,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吳老師數學課堂的生命活力以及吳老師對教育的熱愛。讓我意識到身爲教師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向書本學習,向專家學習,向身邊的老師學習,向學生學習,我會做一個勤學的教師,在教育路上堅定的行走!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讀一本書時,我總是喜歡從書皮開始讀,然後是目錄和序言。從目錄裏我會粗略選取自己喜歡的篇節去讀,在序言裏,我看到作者說“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我想對於做教師的我們而言,這是很有用的書吧!

書的序言裏面有一個詞“好管閒事”,經過提升和修飾之後可美稱爲“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於好管閒事這個詞,於我有深深的感悟,在我們這樣一所寄宿制學校,無時無刻不在與學生打着交道,我們不僅僅是教授學生知識那麼簡單,更多的是給予學生精神的陪伴,班主任更是要多管閒事,約束學生的各種不好的行爲習慣,及時糾正和教導,儼然父母在身邊一樣。對於學生在去寢室的路上、去飯堂、去教室的路上,遇到在樓梯間打鬧的學生,我都會處於多管閒事的角色,對他們進行提醒和教導。慢慢地整個年級認識我的學生也就多了,每次見到我出現總會不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爲,在走廊上抄起課本,裝作讀書的樣子也讓人忍俊不禁!

另外書中有一段語言文字也很打動我。說教師實在是一個很好的職業,因爲你面對的是孩子,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願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這些美,那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賦予。所以享受職業幸福,就要對美好的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銳。誠然,開始在這些方面,我也走了一些彎路。因爲瑣碎的班主任工作讓我一度對孩子們失去了耐心,面對成績的壓力,我和我的孩子們開始陷入了上課、下課、吃飯、睡覺枯燥的死循環中,孩子們的體音美課也成了我和課任老師用來提高成績的犧牲品,這時候的我忽視了孩子們的感受,忽視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忽視了孩子渴望的眼神,忽視了孩子對知識的探索,對自由的嚮往,一味地對他們進行知識的灌輸,要求他們讀背,把原本純真善良美好的童年變成了枯燥乏味的課堂。但是我發現孩子們學習的興趣並不是太高漲,反而對課堂產生了一些厭倦,學習效果並不明顯。於是我開始反思。我發現,我與孩子們玩耍放鬆的過程,孩子們也並不是不願意去學,學習效率反而提高了,於是每到考試前,我就會帶着孩子們去操場上玩耍,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一起談心。變要求爲溝通,變責備爲玩耍,和孩子們做朋友,走進他們的內心。反而孩子們與我很親近,也變得願意去學了。所以我覺得世間並不缺乏美好的事物,缺乏的只是我們的心境和胸懷。當了班主任以後,對此更有深刻的體悟。

讀完整本書以後,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悟,同時從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經驗,對自己的未來也多了些許思考和規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7

衆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書中談到:我們辦的家長學校已經活動了15年多。它的任務是不斷地提高父母們的教育修養水平。講清楚兒童是怎樣受到家長影響的,這也可以促進家長的自我教育。家長知道了兒童的摹仿能力很強,就會經常檢點自己,以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行爲。他們不再把兒童的教育看成是採取一連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種不斷的、非常細心的勞動,看成是使自身的行爲完美起來。

巴金先生也說過“孩子們變好或變壞和他們受到的教育有關,有句話叫‘先入爲主’,所以父母是第一個老師,不能把一切推給學校。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所謂培養、所謂教育,不過是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子女成龍,首先就要盡父母的職責。”這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許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是 教育不一定是在學校裏的教室裏進行的,社會上處處是學校,生活中到處有老師。但是,對孩子來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因爲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經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關懷撫愛中逐漸認識世界,在父母的行爲中潛移默化,接受人格和行爲的陶冶,孩子對父母是信賴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子女都有着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爲家長都應該牢記這句話。

我國諺語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接觸就是對孩子進行無聲的教育。所以,家長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言行,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說是一樣,而做是另一樣,否則孩子會茫然,不知該如何做。家長要處處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爲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使自己真正能夠勝任“第一任老師”這一光榮任務。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個老師,孩子不斷地從你身上吸取知識、吸取營養,父母也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俗話說: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對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家庭人文環境,讓孩子沐浴在健康、文明、和諧、寬鬆的家庭氣氛中,從而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形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養成良好的獨立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習慣,樹立關愛、合作、寬容、創新、感恩的現代意識。這纔是培養孩子良好人文素質的重中之重。只有這樣,纔不會讓家庭教育淹沒學校教育的成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8

學科教學中學生積極的活動,能夠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言語,這是對學生智育教育的有效途徑。積極活動就好像是一座把言語和思維連接起來的橋樑,能夠讓學生深刻的思考各種現象、事物、活動過程等之間的關係和相互聯繫,就是在活動中產生思想,差生新的真理、發現和規律性的東西。

讀這個建議,給了我很大的啓發。在我們的數學課上,有的學生無法將思維和言語連接起來,不能深刻理解各種現象之間的關係和相互的聯繫,無法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很好的感知、歸納,更不會靈活的運用。這些學生經常給老師以煩惱,如何才能夠讓他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成爲重點工作,看到這個建議,我忽然間有了一些想法:

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的時候,通常都是讓學生準備幾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盒子在課堂上進行觀察,通過小組討論或者展示總結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我就在想,學生拿現成的盒子觀察到的特點多呢,還是讓學生自己製作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觀察的特點多?我認爲是學生親自動手製作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觀察的特點多,因爲學生在製作的過程中,就能夠體會到長方體和正方體有6個封閉的面,而且相對的棱必須相等,否則,就不能做出長方體和正方體,製作的過程學生所看到和感知到的這些特點就會印象特別深刻,在課堂上交流它們特點的時候應該也觀察的比較認真和仔細。()我打算做個試驗,對比一下學生的掌握情況。

另一個讓我想起了前幾天講過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應用》這節課,課中學生遇到了兩種類型的問題,都是運用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題目,但是裏面還有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拓展題目:

把一張長20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紙,剪成儘可能大的正方形紙片,沒有剩餘,剪成的正方形紙片的邊長是多少?可剪多少個?

用一個大長方形剪成多個小的正方形,它的邊長:實質就是求20和12的最大公因數,這個學生都能找出來,關鍵是剪的個數,這個考察的是發展空間觀念的能力,有的學生就求出了20和12的最小公倍數作爲剪的個數,實際上,求最小公倍數是不對的,可算出大長方形的面積,再算出小正方形的面積,兩個面積相除即可得到剪的個數。還可以,看一行能見幾個小正方形,可以剪幾行,然後兩數相乘就能得出個數。

這個題目我給學生進行了課件的直觀展示,很大一部分學生明白了,但是我感覺還有少數學生還不夠明白,如果我當時讓每個人都拿着一個長20釐米寬12釐米的長方形紙條讓學生動手剪剪的話,學生都會理解的很深刻,掌握的速度也會提高,從這裏可以看出,學生課堂上的活動體驗是非常重要的,該動手的必須要動手操作,當無法進行操作的時候,就能夠把直觀的現象加以抽象,知識加以昇華,就找到了現象之間的關係和互相聯繫。

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積極活動體驗,理論推理代替不了動手操作,理論推理也是由動手操作中感知和總結出來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9

蘇霍姆林斯基,蘇聯著名的教育家,他將自己的一生傾之於教育,通過親身教育實踐創作了許多作品,其中《給教師的建議》更爲教師的們所追捧。早些年,我也曾將這本五百多頁的書籍放在自己的書架,立志研讀,可終將被各種各樣的忙碌所擱置了。今又在工作室的“共讀”下重拾這本書,再讀來,多了幾分回味,幾分思考。

教師觀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教師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質,就決定了教師的忙碌,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再加上課外的工作等等,充斥了教師一天的生活,以至於老師們經常抱怨沒有時間。這也是我們常以“辛勤”“奉獻”來形容老師。

針對老師的時間問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爲“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是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而滋養它的小溪流便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與書爲友,不以應付上課而讀書,而是“出自於內心的需求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書中“用一輩子來備課”的歷史老師,用自己讀書所獲得的知識,來改變死扣教科書的備課。

知識觀

“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在著作中提到,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的做到讓“知識活起來”,讓它成爲工具,充斥在學生們的腦力勞動中、集體的精神生活中、相互交流中。在有學生腦力活動的參與中,他們纔不會爲知識的枯燥而反感無味,知識便不再是目的,而是成爲了學生學習的手段和工具。而想要讓知識成爲學生們學習的工具,必須要將基礎性的知識在他們應該掌握的階段牢牢掌握,穩固的地基方能蓋起大廈千傾。

在我們的教學中似乎更傾向於將知識作爲目的,強迫孩子們識記、理解,知識永遠在牽制着孩子們,搞得孩子們叫苦不迭,老師們焦頭爛額。越是如此,收效越甚微,孩子們本應該作爲工具的基礎性知識都未能達標,以至於到中高年級後,老師們舉步維艱,不得不重拾基礎知識,費心勞力還收效甚微。

學生觀

在著作的第一條建議中就提到“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不僅如此,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還多處反覆強調這一點,“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在教學中我們有着“課程標準”,但這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卻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

在我們的班中,總有一部分孩子沒能到達我們的要求,甚至於我們傾盡心思單獨輔導也無濟於事,這便是我們所面臨的對象。我們應改變自己的想法,另闢蹊徑,爲這些孩子尋找適合於他們的知識目標,讓他們也能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捧着《給教師的建議》,面對班中活生生的學生,從書中不僅獲得了具體可施的法寶,還從中受到了莫大的啓迪。教師之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0

我算是個愛讀書的人,我讀的書很雜,但最愛讀歷史類的書,也愛讀雜文,專業書籍從不敢丟,雖然也有很多是爲了讀而讀,但是常常是一旦拿起,也難以釋手,讀書改變了我內心的寬度,改變了我對世界認識的深度,它讓我變得自信成熟,蘇霍姆林斯基的著述非常豐富,我沒能夠一一拜讀,即使是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也只是初識皮毛。不過即使如此,該書對我的影響也是震撼的,原來,教師可以這樣當的,書,是可以這樣教的!

此書給我的感觸確實很多,這裏,我僅就他的百條建議中的第一條“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談談自己的粗淺體會,即使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更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從別人那裏學到更多精彩的東西。

以人爲本“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是百條建議中的第一條,蘇霍姆林斯基將它作爲一百條建議中的第一條,我想是一定有他的深意的,蘇霍姆林斯基把對人——認同(也就是學生)的關注作爲第一條,引導並要求我們應如何去善待每一位學生。他覺得最爲重要的不應該是分數,而是去關注每位學生學習的過程。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爲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那個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爲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個小時來備課的不用,得出的效果也不一樣。

這些建議給予了我很大幫助,讓我在課堂實際操作中更熟練,我還發現了這本書中講的最多的不是理論知識,而是真正傳授給我們一種正能量,一種動力,而這些正是來源於蘇霍姆林斯基給我們舉出的真實案例,基本都能讓我對號入座,從根本中找出病因。

我們要用心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們可以讀得很慢,在細細咀嚼中領悟些什麼;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某條建議與實踐結合起來反覆讀,從實踐中發現新的有價值的觀點;也可以一邊讀這部書的同時多讀讀其他的書,從比較中獲得更多與我有意的東西。像李鎮西、閆學、鄭傑他們不正是在此中閱讀中有感而發,向其學習,而有所成就,有所著作的嗎!當然別人的思想可以與我們產生共鳴,但卻絕對代替不了我們的思想,否則何來百人讀《紅樓》,就有百個黛玉形象呢?

願我們每位教師都能記住:一個月,一本書,讓閱讀成爲我們行走的方式;一輩子,一節課,讓課堂成爲展示你我生命價值的舞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1

蘇霍姆林斯基個性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他說:“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潛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十分簡單,學生聽的也十分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語言潛力差,不僅僅會影響課堂效率,而且也會讓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和這門學科。所以,我們要精心設計課堂語言,爭取用準確、簡單、易懂、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把學生當成朋友。

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你的這門學科我認爲,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就要愛學生,用真誠平等的態度,贏得所有學生的愛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世界。愛學生,就務必把自我當作學生的朋友,走進學生的內情緒感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蘇霍姆林斯基說:“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蹟出現:師生立刻成爲朋友,學校立刻成爲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經常在課後和學生一齊相互交流,和學生交朋友,去傾聽他們的心聲,和學生一齊打籃球,慢慢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透過我的真誠,讓學生喜歡我,進而喜歡我的課。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差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我們就應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差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我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我都會去讚揚、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我的進步。結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開始上課不認真聽課的學生此刻慢慢也能堅持認真聽課,甚至還記起了筆記,當天的作業沒能及時完成。第二天會把做

好的作業親自送到辦公室向我道歉,這時,我會毫不吝嗇我讚揚的語言。因爲我記住了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夠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帶給了百條“推薦”,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推薦都是我們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推薦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推薦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去實踐和思考的。透過閱讀這本書,我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啓迪和教育,透過指導自我的教學實踐,使自我的教學得以有效地提升。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推薦》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彷彿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我;又象慈祥師長,不斷地給我們以指引。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遠。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繼續學習這100條推薦,用它來指導自我的工作。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2

20xx年暑假期間,我讀了鄭傑編著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一書,收穫頗多。儘管目前的教育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他生動的實例、精煉的語言、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愛和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說,就像甘泉雨露,滋潤着一個個乾涸的靈魂。

我讀了該書的前面一部分內容,特別是其中的第四條和第二十條、以及第二十二條建議:教師應享受生活;迴歸女性;要有寬容精神。我想了很多,感觸頗深,在此,我簡單地談談自己的讀後感受。

三者之間有着很緊密的聯繫。首先是關於教師應享受生活。不僅是教師,只要是人都應該享受生活。如果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就應該積極擺脫生活及工作上的壓力,試着解放自己、拯救自己,切莫因工作繁忙而忘記活着的意義,我們是人民教師,儘管有時社會競爭很激烈,我們仍然要讓自己自由而快樂,因爲我們的周圍有太多天真可愛的孩子,他們正處在做夢的年齡,我們不應該打擾他們,而應該和他們一起享受着天生的有利條件。其次,要回歸女性。在中國小校裏,女教師佔據的比例很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國女性有很多優點,如勤勞、有氣節、識大體、忍耐性強等,正因爲如此,女教師更應將這些良好品質展示在女孩子面前,間接的引領着我們的女孩子養成各種良好品質,因爲她們最終要爲人母。如果我們喪失了女性的特質,在教育男孩子時就容易以自己的觀點壓制他們,讓他們失去陽剛本色,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句話:“陽衰”皆因“陰盛”起。此時,教師應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和孩子們一起快樂地享受生活。再次,教師要有寬容精神。寬容是女人一生要學的哲學,懂得寬容的女人,是生活的智者,她因爲目光遠大,所以心胸開闊,善明事理,勇於開拓。她追求的是不變的將來,永恆的春天,競爭的人生。當我們面對每一個個性化的孩子時,我們僅僅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心中就會涌現出這些詞語:笨孩子、髒孩子、調皮蛋、遺棄蟲……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裏,擁有寬容精神的人才有資格不被淘汰。雨果曾經說過:“世界最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都以寬容的心態來看待周圍的孩子與同事,以一顆仁愛的心來對待這個多樣複雜的社會,那麼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也意味着造福自己。讓我們掙脫身心的一切束縛,自由地享受着女性的快樂生活。編輯評語如果我們每一位老師都以寬容的心態來看待周圍的孩子與同事,以一顆仁愛的心來對待這個多樣複雜的社會,那麼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也意味着造福自己。讓我們掙脫身心的一切束縛,自由地享受着女性的快樂生活。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3

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感觸頗深,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它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專門爲中國小教師寫的教育經典叢書。書中的每條建議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以及頗具爭議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對我們教師有着很實用的指導和借鑑作用。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都知道,要教給學生一滴水,那麼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爲質量。是什麼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堅持讀書閱讀呢?愛學生,爲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心得體會《給教師的建議心得體會》。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蹟。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往往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又做到了多少?當然此書中的建議都是值得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借鑑。

讀完後我如閉塞的心靈打開了一扇窗戶,又如黑暗中點燃了幾盞明燈,我又進一步理解了“教育藝術”“教育智慧”的深刻含義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4

給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讀了這本書後,我能夠體會到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一直是困擾我們每位教師的一個問題。()因爲低效率的課堂總是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學生喜歡高效益的課堂,家長歡迎高效益的課堂,教師也因課堂的高效益而愉悅。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將成爲我們不斷探索、改進的一個課題。這本書讓我對這一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教師要有個性。學生喜愛人性化教師。什麼是人性化?人性化就是他的行爲都符合人的特性。法國作家拉封丹有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試,看誰能反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發威,行人爲了抵禦北風侵襲,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拂,頓時,行人覺得春暖衣厚,始則解開鈕釦,繼而脫掉大衣。雖然目前已經禁止了體罰,但並不意味着教育的進步,老式教育的4件寶:嚇唬、激將、督促、冷漠,嚴重扼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給學生自由的心裏空間,教師要讓“愛”象南風一樣徐徐吹拂過孩子的心田,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孩子主動學習,學生成績纔會好起來。做一個現代化的老師,絕不在追求物質性的“現代時尚”,而是用理性“照亮”自己的人性,並讓自己的人性煥發奪目的光彩。

同時教師還“應該”成爲學生的領導者。教師將不僅僅是知識傳授者,也不僅僅是班級管理者,而更是班級這一學習羣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好教師的許多特質,特別是一些非權力特質,贏得了學生的愛戴和尊敬,他們自然而然地就能成爲學生心目中的領袖、偶像和領導。領導與管理者的區別在於,管理者的工作僅僅控制人的行爲,而領導還將引導學生的心靈與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強化手段來控制人,領導則可以進入學生內心,使之自覺追隨,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一生。

教師應兼具有真善美的人類精神氣質。現在的學生比我們做學生時要見識豐富,他們的觀念也要比我們更超前,視野也比我們開闊,並希望他們能夠打心眼裏產生崇敬,那簡直是不可能的。教師與學生的隔膜其實是很深的。我認爲教師征服學生並不一定要與學生一樣時尚和前衛,教師征服學生的應該是人類永恆的極具吸引力的精神氣質。這精神氣質嚴格地講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定要分的話,姑且能將它分爲真、善和美。在教學中,要做一名理性的教育者,用個性吸引學生,帶有一切人性的優點和弱點,這樣的教師纔是最有魅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5

今天,我拿着枕邊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翻看着。突然,我對“合作是競爭的歸宿”中的“第12條:在過去的一年中,團隊成員在工作中有機會學習和成長”引起了我的無限思緒。回想在本校工作以來的三年裏,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我發現自己好象已經不止一年沒有參與理論學習了。對一些先進的、優秀的教育理念知識體系,我完全不懂。很多觀念都還停留在原有的理論知識水平線上,這讓我感到莫名的恐慌。因此,我認爲在加強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也應該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雖然理論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教條,可我不能因爲這個原因就放棄,只有學習專家們的教育理論知識體系,正確理解教育理論知識,懂得如何借鑑和運用,才能提高我在實際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尤其能幫助我把工作的點滴積累起來,歸納成爲精煉簡潔的理論知識體系。理論有深有淺,而作爲在一線工作不久的我,應該從最淺顯的做起,結合自己的實際實踐,不斷努力提煉自己,才能在以後的工作中贏得孩子們的喜歡和家長們的信任。

爲什麼這樣認爲呢?

一、來自自身的感受

記得每次寫案例時,我在敘述事件的過程都輕而易舉的一氣呵成,不含糊,同時腦子裏也依稀的覺得這件事情隱含着很多的教育意義,很值得挖掘。可真正在分析、講解案例所對別人的教育和啓示時,我都覺得內容、條理不清不楚,闡述混亂,主次不分。這種種困惑都讓我深深感受到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尤其是不應間斷,而應長期堅持不懈地學習。像現今科學技術非速地發展,數字化、信息化的普及,讓我不得不爲自身知識水平、能力的提高而擔憂。

二、來自家長的感受

每當家長向我虛心請教時,我都深有感觸。

在和每位家長交流孩子的情況時,我感覺到有很多家長都會帶着問題來交流,他們謙虛地向我問道:“鄭老師,我呀,現在是拿孩子越來越沒辦法了,哎,真不知道該怎麼辦?脾氣也犟的很,我真想他天天上幼兒園呀。”是的,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經常被一大家人寵着、溺着、驕着、貫着,什麼事都依着他,由着他的性子來,孩子能不倔強嗎?其實,“不應驕貫孩子”這個道理家長也明白。可現在因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沒有養育孩子的經驗。因此,在事情發生是,由於經驗的不足,一時間沒有想到有利於孩子良好習慣養成的辦法,反正爲了“息事寧人”,只有滿足孩子的願望。當然,同樣的事情會再上演,每次家長一而再,再而三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能不變的倔強嗎?所以,爲了孩子們明天美好的未來,家長要學習,做爲老師的我,更應該學習?因爲,老師不僅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好孩子,也有義務幫助和引導家長如何教育、養育孩子!

標籤:讀後感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