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教師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集錦10篇

教師9.76K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致青年教師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集錦10篇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1

前些天跟新入職的老師吃早飯的時候閒聊,我向他抱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與學生鬥智鬥勇,總是感覺自己力不從心,有一種職業倦怠感。”

他啃着手裏的白饅頭,反問我:“你還記得你大學時爲什麼要學師範嗎?”

我愣了愣,兀自衍生出一種愧疚,終究還是沒有回答他。

讀罷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我驚喜地發現這確實是一本青年教師思想成長的滌盪書,我也開始重新審視起自己,也在書中重拾起曾經的那份夢想、熱愛和格局。

1、“敬畏理想”

走上三尺講臺前,我熬夜看着《死亡詩社》和《心靈捕手》這類溫馨浪漫的教育電影,心裏躊躇滿志,想要踐行自己的教育理想:等我做了老師,一定要善待學生,成爲他們的朋友。

可真正走上講臺後,我已經記不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糾結上課時是微笑着還是嚴肅着,開始考慮如何建立自己的威信,不讓學生爬到自己頭上,現在想來不過是圖省事和安逸罷了。然後或許是嚐到了考得好的甜頭,自己慢慢地鑽營起分數來,即使自己內心很瞭解“分數高”與“教得好”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但這種狀態,就像吳老所說,揹着成袋的白饅頭,胸前掛滿大餅,嚮應試教育靠攏。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班裏的“小老師”扯着嗓子對她的幫扶對象喊:“爲什麼《朝花夕拾》是散文集到現在你都看不出,這道題目三分呢!”我沒法形容當時羞愧的心情,或許她就是我身上的影子,那種極其功利的,把理想和信仰拋之腦後的畸形產物。

我突然懷念起剛教書那會,一首絕句教一節課的自己,那個“慢下來”的自己,那個讓學生把話說完的自己。我也懂了吳老浪漫的教育裏應當有詩、有虹、有夢。我所謂的職業倦怠感就像兀自生長的雜草,唯有讓在長期的熱愛與堅持中產生的幸福感像莊稼一樣茁壯成長,雜草纔沒有立足之地,也許不經意間會開出一朵朵豔麗的玫瑰。

2、“敬畏課堂”

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也是我們留給學生的記憶。這兩天開家長會,有家長告訴我小孩語文成績提高挺快的,還補了一句孩子也很喜歡上我的語文課。說實話補的這句話讓我內心竊喜,沒有什麼比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課更高的評價了。我想這都歸功於一次課堂比賽的“事故”:也許自己當時太緊張了,當學生回答問題偏離我預設很遠的時候,我嘆了口氣,無奈地望着學生。後來當時的評委私下裏指出了一些不被我重視的細節,告訴我,我的負面情緒其實都影響着學生的思維和課堂的走向。其實教育就是生活,你對待教育的態度,其實就是你對待生活的態度。積極與消極,其結果大相徑庭。讀吳老的這本書的好多章節時,這次打擊常能被記起,想必這些都是前輩的諄諄教誨:教師的儀態也是“範”,他的學養決定了他在每個細節上都能體現出對人的尊重。課堂有你,更有學生,尊重學生,敬畏課堂,那麼你一定是一位合格的教師。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教學教育又何嘗不是呢?讓學生在課上把他想說的說完,讓他在閒暇時間追求詩意的人生,播下一粒粒善良的種子,讓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黃佳威)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2

暑假讀了吳非老師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感覺受益匪淺!書中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們感悟如何才能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邊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爲,卻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與吳非老師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尚遠。讀吳非老師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齡、資歷、經驗,未必就意味着是個成熟、理性的教師!

在《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裏,吳非老師說我們教育孩子成爲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是啊!我們也是普通人,我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時候,我們爲什麼就不能當着學生的面歡笑流淚呢?

《我是來欣賞同行的》給我耳目一新的啓迪。參加過很多次聽課,也聆聽過很多專家的點評,有時自己的困惑能從專家的點評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闡述出不一樣的觀點,有的觀點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謀而合,有的觀點以自己的水平還達不到理解的程度,這樣在他們的點評中能得到新的東西,用以指導以後的教學。而作者的觀點讓人覺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來學習的,那就把心態擺擺正。讓我們來欣賞每位上課的教師吧。”“欣賞”這個詞非常喜歡,不管怎樣擺正自己的心態,能從一課中有一收穫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個人上課都有自己的特點,我是來參觀的,是來欣賞別人的,可能這樣的心態下會淡定地對待,這樣也會減少上課老師的壓力。

《作業評價未必要用同一標準》我感觸頗深。文科作業的答案往往是豐富多彩的,可是理科作業可能更多時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學生作業中出現了錯誤,和標準答案不一樣,我們理科老師也應該儘可能問問學生是怎麼想的,可能學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現了一點小錯誤,這時的問,瞭解學生思維的過程,幫助他在打結處打開關鍵的點,這樣比單純的打個“×”讓學生訂正效果好的多。讓我們多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不要僅僅關注思考的結果。

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和《爲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中,吳非老師教育我們不僅要當好學生的領路人,我們還要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因爲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要事事斤斤計較,不要嫉賢妒能,不要心胸狹隘,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

《珍視我們的專業》一文指出,一個連自己專業都不愛的老師不可能成爲一個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開關”就在自己手裏,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着學生面前的道路。我們要想當一盞不滅的燈,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電,才能使這盞燈一直髮光。安老師演講時曾說過:“如果學生不知道,我們要知道;如果學生知道,我們要比學生知道的多;如果學生知道的多,我們要比他們分析的透徹;如果他們分析的透徹,我們就要比他們總結的有個性”,所以,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遠遠高於學生。更重要的是,我們老師應當表現得比學生更善於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照亮學生面前的道路。

合上書卷,我知道,自己內心深處有些東西在慢慢沉澱!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3

讀了吳非老師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真是受益匪淺!書中通過一個個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實的語言引領我感悟如何才能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邊讀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卻不由怵然。讀吳非老師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齡、資歷、經驗,未必就意味着是個成熟、理性的教師!

在《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裏,吳非老師說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爲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不由得想起一次課堂上,由於幾個男學生的故意搗亂,我停止正在進行的課,對學生講我的求學經歷,希望能夠感動他們,由於感情過於投入,邊講邊流淚,事後覺得自己過於幼稚,竟然在學生面前流淚。讀了吳非老師的這篇文章之後,想想:是啊!我們也是普通人,我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時候,我們爲什麼就不能當着學生的面流淚呢?

作爲老師,我們要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老師。說實話,面對學生,我笑過,也哭過。我曾爲學生那純潔善良的心靈感動得流淚,也曾爲他們中一些同學的不爭氣而傷心落淚。事後,我常埋怨自己太沒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吳非老師這篇文章後,我明白這是我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爲教師,就是教學生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人,而不是一個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冷眼處之的人。如果我們教出的學生都是冷血動物,那麼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認爲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真正的人,所以,作爲老師,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該是引導學生去關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發現真善美的引導者。

作爲教師,我們不僅要當好學生們領路人,我們還要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因爲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原。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爲樂園;他的學生,纔會開墾自己心靈;所以說,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這其實跟我們常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個道理。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能事事斤斤計較,不能嫉賢妒能,不能心胸狹隘,我們不妨也做一個“肚裏能撐船”的老師,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

作爲教師,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專業知識和能力很強的老師。一個連自己專業都不愛的老師不可能成爲一個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開關”就在自己手裏,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着學生面前的道路。我們要想當一盞不滅的燈,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的充電,才能使這盞燈一直髮光。所以,過去我們那種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就得有一桶水的觀點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的一桶水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而知識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我們遲早會被淘汰。所以,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遠遠高於學生,非此不足以爲師,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階段,我們老師應當表現得比學生更善於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要學生面前的道路。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4

作爲一名教師,我從別人口中聽說了《致青年教師》,很多人對這本書表達了喜愛,讓我越加的好奇,直到我讀了這本書。這本書是吳非XX多年的教育經驗,這些經驗裏有他這些年的案例並且給我解答了很多教學中會遇到的困惑。

在從事這份教育事業的時候,我也有過困惑,疑問。而看了這本書後我突然茅塞頓開了,雖然只有短短几十頁的書籍,卻蘊藏了寶貴的財富,讓我感觸頗多。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始終充滿正氣,以陽光、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孩子們,讓他們覺得每一天都應該是活力滿滿。因爲唯有正能量的面對所有人,那麼所有人才會時刻被正能量包圍。

在我的教學生涯中,記得有一次。很多孩子不好好聽課,上課講話,擾亂了課堂了秩序,也剛好那一天自己遇到了一些事,那一次自己失態了,不僅發火更接近於暴躁的狀態,把學生們都嚇壞了。雖然我還控制着自己的行爲,但那次的發火讓他們對我有了膽怯,不再向平時一樣看到我就笑嘻嘻的跑過來問好,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自責當中。

讀了《致青年教師》後我發現,原來作爲教師,我們要時刻約束要自己的脾氣和行爲,要耐心懂得釋放壓力,這樣有助於我們更好的面對教師職業。

我想每一個做教師的人,都很珍視自己的職業,我身邊的老師們也是如此。他們在教育的時候都能感受到教學的樂趣,每年和不同的學生認識,打交道,在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涯裏,這是讓人值得高興的事情。儘管我們是多麼不捨看着他們畢業離開,目送他們離開校門的那一刻,心裏似乎空落落的。原來那一刻我們早就將他們當成我們自己的孩子一般。

生活要有儀式感,教學要有幸福感,而《致青年教師》一書裏吳非先生說“教師對自己的職業掙米給你負責”。唯有對得起自己,對的這份職業,我相信在我們不斷教學的時候,我們能夠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讓我們明白教師的可貴之處。看着學生一個個活潑天真的笑臉,我時常覺得自己是幸運的,每天被這麼多孩子包圍,是多麼快樂的事呀。

而我也明白,從事教師職業我必須嚴格的要求自己,不僅僅是學生要學習,我也要學習。我們作爲教師,學習知識是重要的,這樣纔能有更好的知識,更好的方式,去進行“傳道、授業、解惑”。作爲一名時刻幸福的教師,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光去照亮所有的黑暗,用我們的熱,去溫暖每一個人。看着《致青年教師》我不斷的反思自己的過去,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都會有新的看法和結論,我想每一個人也都該如此,時刻的反省自己,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好的去成長。

在《致青年教師》這本書裏,我看到的都是吳非先生如何去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思想,並且如何讓的待人接物,要做好一名老師要從細節上去真正的善於發現。看着裏面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折射出的是吳非先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深深的被其中的故事所打動,好像看到了自己一樣。我特別喜歡這一段話:“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樣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爲樂園;他的學生纔會開墾自己的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這段話對我感觸很深,唯有心胸寬廣的教師才能教出大氣、正直的學生,而心胸寬廣的人,在未來總能走出一片不一樣的天地。讓我們用行動、用青春,去爲我們喜愛的教師職業奉獻屬於自己的一份力吧!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5

《致青年教師》是吳非老師的告別講臺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經驗傾囊相授,對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細緻地解答,對大家在教學中可能忽視的一些細節進行叮囑,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師們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放棄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於這個民族,有益於家庭,有益於學生的事。

《致青年教師》這本書不像有的教育理論書籍一章章地說些空洞的理論,而是由一篇篇的短文連綴而成。全書分成六輯。每篇文章也就千字左右,最長的一兩篇也不過兩三千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教育散文集或者教育雜文集。所以,讀這本書並不感到累。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不是花自己大塊的時間去讀,而是利用自己的零碎時間去讀的,大多是“車上、枕上、廁上”的時間。

當我讀完這本書以後,有了一種要將這本書推薦給學校的老師和領導的衝動。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這本書觸動了我,引起了我的思考。讀教育理論書籍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是晦澀難懂或者是說教的印象和感覺,但是讀這本書給人不一樣的感覺。我以爲一本好書不是故弄玄虛,讓人難懂,也不是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而應該是一本有思想的書,能引起讀者思考和反思的書。這樣的書才能發出啓迪智慧的力量。無疑,王老師的這本書是這樣的一本能引起人反思的好書。這是它給我留下的印象。

王老師所記敘的主要內容是發生在自己或者身邊同事身上的教育的大事小事或者現象。伴隨這些現象往往是我們通常的做法,然這些做法是否是尊重學生的,是否是符合教育規律的?王老師從他自己的教育實踐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讀着王老師娓娓道來的文字,讓我不自覺地想起自己的教育實踐,王老師所述的現象,在我的教育實踐中到底有沒有出現過!一頁頁地讀,也跟着反思。讀完全書,掩卷而思,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天天喊在口頭上,寫在牆上的“以人爲本”“尊重學生”……很多都是徒有虛名的口號而已,並沒有真正地做到以人爲本、尊重學生!王老師的教育實踐,看得出他是在努力地“以人爲本”“尊重學生”,尊重教育的規律。和王老師相比,自己還相差的太遠,自己要在教育的實踐中,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努力做一個以人爲本、尊重學生、尊重教育規律的老師。

在書中,王老師說,“教育工作,不過是依據常識並教會學生遵守常識,學會學習並養成好習慣。”他用事實證明了他所說的話。他還說,教師要有悲憫之心……我以爲說的都很在理。一名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老師,如果沒有悲憫之心,恐很難教出一羣知書達理又善良的學生。

王老師的書中還有許多好的思想和精闢的議論與闡釋,但是因爲自己斷斷續續地讀完全書加之自己的水平有限,實在難以將書中精華用簡練的文字全部表達出來。

這本書的名字,王老師將它定爲《致青年教師》,我想這是王老師的謙虛,選擇了初入行的青年教師,希望能給他們剛剛開始的教育教學生涯有些指導和參考價值。我是一名有着十多年教齡的教師,從絕對年齡上說,我也還是一名青年教師,但是,就我個人讀完這本書的感覺,它不僅僅是適合青年教師讀的書,他還適合其他所有的教師以及管理教育的領導和政府官員閱讀!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6

時隔多年,吳非老師的一本教育隨筆集《致青年教師》出版了。年輕老師們手捧書本,愛不釋手,動情處忍不住淚花閃動。封面上白色小楷體字映人眼簾,告訴我這是吳非老師的告別講臺之作。書中,作者把30年教學經驗和教訓傾囊托出,教學經驗背後留下的則是爲人之師的風骨和大愛。

什麼是教師的風骨?風骨是一種信念,一種品格,一種正氣。對於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吳非老師用他犀利而又率真的語言回答——扞衛常識。這裏的常識可以說是一切泛教育性的倫理和準則。作爲教師,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爲這些常識辯護,爲人性的正直、善良和德性的美好辯護。不僅如此,我們也應以同樣的準則教育孩子。

作爲一位教師,吳非老師有着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風骨。他擅於發現真理,這些真理並非純教育性的認識,而是源自生活、源自人生的真知灼見。他敢於批評,而且語言所指之處都是教師羣體的軟肋。他堅定不移地崇尚真知,提倡教育工作者要光明磊落,要有胸襟膽魄,並從人性美的`高度對教師形象進行了極有說服力的論證。可以這樣說,他帶給我們的信念和操守,讓基層教育避免了隨風唱和的墮落;他帶給我們的反思,讓我們避免了在庸俗的體制中推波助瀾。堅持這樣的正氣,中國教師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品格。

除了師者的風骨,《致青年教師》給人的另一種感動,就是教師的大愛。

大愛是什麼?從吳非老師的精神世界裏,我們可以看到,大愛是有一顆裝着學生的心,必要時甚至可以把它掏出來。大愛是自然與理性同在,在遵守教育倫理的同時讓孩子看到“星空”,看到“遼闊”。大愛是不放棄理想,是敞開博大的充滿詩意與童真的心,毫不掩飾地、直率地表達愛與憎,敢於突破尋常教育規訓的條條框框。大愛是乾脆作爲一個兒童,沉醉於孩子們的圖畫與歌謠中,體驗純粹的詩意與快樂。

有學生問吳非老師,時隔十多年,你最看重我們身上的什麼?吳非老師坦言,印象最深的並不是他們的成績,而是對他們“人”的認識。吳非老師還說“我們都有不一樣的志趣”,他指出,人們對老師的希冀與苛求未必都是有益而且合理的。

生活中,吳非老師讓我們做一個情感健全的真人。面對學生的冷酷自私,我們可以憤怒;面對個人智慧無力解決的教育困境,我們可以悲傷無助。在這裏,德育學者們要求教師要永遠“敦厚溫良、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的信條並不總是有用的,而教師真實的表情,包括流淚、發火,都有利於學生人性的甦醒。

作爲特級教師的吳非還把半生積累的教育藝術傾囊相授:“在和學生對話時,你可以學習傳教士的虔誠,但是你不要在學生面前扮演聖徒,不要把和學生的談話當作佈道。可以經常說些學習以外的事,如果和學生的談話全是圍繞學科學習,對學生很不利。談話不要帶着目的,不要讓學生認爲你有機鋒城府。”

《致青年教師》是吳非老師展現自己真性情的作品,其可貴之處,除了一如既往的質樸、大氣以外,還在於它以一種對人生哲學進行審美的形式扣人心扉,熔鑄光明偉岸的道德人格,鍼砭人生各種心理痼疾,這讓此書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教育的邊界,直指整個“人生”。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7

拿到這本書,本書的書名讓我有很貼心的感覺,一個“致”字,似乎是一位長者在與我們親切交談。翻開書本,慢慢地瀏覽,從“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裏裝着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發現他就是一位無私的長者,他暢談了教學、學生、教育、成長以及學校工作的點點滴滴;分享了教學的苦惱,成長的煩惱,班級管理的困惑;記錄了教育生涯中的溫暖與感動,反思與領悟,激情與夢想……不斷地傳授給我們經驗,字裏行間無不表現了他對教育的熱愛,對講臺及學生的眷念,還有對我們這些後來者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作爲一個從教幾十年的教育前輩,他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吳老師說:“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他還講到:“如果能耐心地等待,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結果。”這不禁讓我想到我曾經讀過的《慢教育》,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閒、優雅”的心態去從事教育。

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很長,成長的環境也不盡相同。有這樣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因爲這樣,我們面對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會繳盡腦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轉變他的,可是在嘗試了多次之後卻常常有心急的感覺,於是焦躁、惱怒跟隨而來。吳老師的在書中多次提到、滲透的“不要急”、“慢”或許就是他從教30年的經驗,潛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長帶來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將收穫每一個孩子帶給我的不同驚喜。

翻到本書的第六輯《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都滲透着吳老師對孩子們深深的愛。我們的教育是培養人的,這句話來自於《像擡眼一樣升起的白旗》。“那旗幟不是蠱惑人心的紅色,不是時髦的綠色,也不是空靈的蔚藍,而是一塵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潔白的旗,正在像太陽一樣緩緩升起。”當我讀完《像太陽一樣升起的白旗》,似乎就沉浸在這句話中,他這裏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負責,勇敢,堅強,自信,珍愛生命。

我們爲師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的做好我們自己,用我們的人格影響我們的學生,就如同吳老師所說的:“你是教師,你今天種下什麼樣的種子,明天就會開什麼樣的花,結什麼樣的果。”

讀完85篇文章,85個小故事,在融入心裏的同時,我也被吳老師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動,他的經驗爲我們青年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導,他的故事是我們青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對自己的職業負責,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於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於課堂的幸福中。

我也同吳老師一樣憧憬這樣的畫面:“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着歌向學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同一標準的營養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後,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8

最近在徐傑老師的推薦下,我盡覽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對爲師之素質、以師者待人,多有感觸。我就從這兩方面談幾點自己的感受。

一、己不讀書,如何教人讀書?書中引用了顧黃初教授生前的嘆息“語文老師成了要別人讀書而自己不讀書的人”,看到這句話時,我不由自我入境。曾經對於每學期的必讀書,如是自己感興趣的,我還會時常拾掇,但是遇到自己不感興趣,我只是對學生耳提面命,但是自己卻不想付諸行動,直至學期結束,僥倖過關交差。現在看來,我再一次警醒自己,“要珍視我們的專業”,是的呀,“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只有自己讀好了書,纔有能力去更好地引導學生讀書。

二、言不達意,如何問有所應?還記得在八年級的時候,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公開課,提問最後一個問題,本來心中預想的是“根據前面羅列的這些巧合,你們來猜一下,後面保爾和冬妮婭未來的關係走向會是怎樣的呢?”但是說出來的時候卻變成了“根據前面羅列的這些巧合,你們來猜一下,後面人物未來的關係走向會是怎樣的呢?”。本是具體到某個人的問題,但是這樣一說就泛化了,因爲前面在列舉巧合的時候不僅提到了冬妮婭,還有朱赫來、麗莎、維克多等,所以學生在回答的時候,猶猶豫豫,並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所以,當課堂活動進展不順利的時候,有時候不能一味地埋怨學生不配合自己,教師自身也要多做反思:自己的教學語言是不是有問題?現在想來,作爲教師,我們也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正如吳非老師說的要學會“說學生聽得懂的話”。

三、風刀霜劍,如何潤物滋長?前段時間準備期會考試的複習,難免需要默寫,有個學困生在默寫的紙張下面放了小抄,被我發現後一頓批評,而她在我批評的過程中一直低着頭一言不發。當時我還特地把那張小抄保存好,以作所謂的“罪證”。現在想想,當時的自己是多麼沒有胸襟!下課後偶然在辦公室裏提起這事,身旁的老師點醒了我,每個學生都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現在老師面前,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只是她用錯了方式。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要學會去了解學生的內心,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吳非老師也曾說,和學生談話,“教師的語言要真誠,要能掏出心來,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後來我又找了個機會,針對此事跟她重新溝通。這一次,我沒有像之前那樣板着臉訓斥,而是語重心長地跟她談心,當我表示能夠理解她這麼做的苦衷時,她擡起頭時那略帶詫異又充滿感激的眼神一下子擊中了我的內心,她也不再像之前那樣沉默,主動表示自己以後會在語文學習上認真努力。可見,所謂的“威嚴”有時候並不能真正使學生有所觸動,而讓學生充分信任你、認可你或許更有效果。後來,她雖然默寫還是錯的很多,但是她會自己主動到辦公室找我訂正或者重新默寫。平時的作業雖然還是時常有問題,但是跟先前相比,能明顯感受到她的用心。孔老夫子早就懂得因材施教,因爲上天賦予每個人的資質是不一樣的,吳非老師也說作業批改標準只要尺度把握得當,能夠激勵學生,可以因人而異。所以每次看到她的作業上一點點的進步,我也會給她一個大大的A。

書中還提到了青年教師該注意的許多其他的方面,如要注意儀態、多看到別人的長處、教學不要急要學會在平靜中等待、多讓學生講話、尊重學生髮言權、參與權、隱私權,要以正確的姿態與家長溝通等等。雖然現在的我還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會努力完善自己,爭取早日成爲“善學、敢思、會處”的老師!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9

著名作家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的,縱觀我們的人生歷程,幾乎每一步的成功和進步,都與書籍所教給我們的知識和情感密切相關。作爲一名青年教師,很多方面都亟待提高,在向優秀教師、有經驗的老教師虛心請教和學習的同時,讀一些優秀的教育理論從書,也應不失爲提高自身教育素養的一條捷徑。在最近一個月的時間裏,我閱讀了一本名爲《致青年教師》的教育理論書,作者吳非。

《致青年教師》是吳非老師的告別講臺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經驗傾囊相授,對青年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細緻地解答,對大家在教學中可能忽視的一些細節進行叮囑,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師們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放棄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於這個民族,無愧於未來的事。

這本書共分六輯,分別告訴我們:一要“做個有胸襟的教師”,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爲樂園;他的學生,纔會開墾自己的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二“不要急”:教育孩子不要急,個人成長不要急,不要幻想三五年就能成爲優秀的老師、名師,不如腳踏實地從合格的教師做起;三“心裏裝着學生的心”,說孩子聽得懂的話,想孩子想的事,時刻想着我們可能留給學生的記憶;四要學會“尊重常識”,要知道教育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常識,不能做拔苗助長,本末倒置,貽笑於歷史的事;五不放棄理想,即使什麼都看透了,也別放棄;六爲孩子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孩子本當有正常的愛做夢的童年,我們不要驚醒他們的夢。做過夢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夢想的孩子也會永遠幸福。吳非老師在文中用平平常常的語言,用真實的事例,用心靈來記錄文字,讀來就如和作者促膝相談那般的親切自然。除了內心的震撼,更是對我的一次及時的精神的洗禮。

尤其在書的自序中看到“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的話時,有點受驚。因爲我從開始教學至今還沒想過如此深層次的問題,只是因爲喜歡教書,或者是爲找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而走上教學的工作崗位。而在一個學期的實際教學中,我也認識到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對我的職業生命負責,我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爲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雖只讀了短短几十頁吳先生的書我自己心裏就有許多感觸: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們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團結、正氣、奮進的集體,才能鞭策我們的進步;只有積極、向上、陽光的形象,才能讓我們有更多發展的機遇。我們青年,是要自覺起來維護這個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集體凝聚的力量。然而,優秀集體的全面塑造,良好集體形象的建立,絕非旦夕之間、輕描淡寫即可成就。它需要我們青年教師每個人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需要我們關注細節,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

“教育無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不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能教給學生比知識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氣質,還有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了,我需要修煉的還有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致青年教師讀後感10

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給我的感覺是作爲一名教師我還有很多不足,這本書並沒有大談什麼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是用飽含情感的筆墨把自己幾十年的教育經驗用生動的事例與我們共用分享,向我們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如要樹立服務意識、要學會感恩、學會學習、學會讀書、關注細節、錘鍊業務等。全書一共有85篇文章,每讀一篇文章,我都會不由自主地與自己的教育實踐聯繫起來,雖然有的文章不是我們這代人經歷的,但是做老師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值得我們深深地去體會。下面我就幾篇印象深刻的文章談談我的體會:

我讀了《作業評價未必要用同一標準》一文感觸很深。覺得語文作業的答案有時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數學作業更多時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學生作業中出現了錯誤,和標準答案不一樣,我們數學老師也應該儘可能問問學生是怎麼想的,可能學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現了一點小錯誤,這時的問,瞭解學生思維的過程,幫助他在結點處打開關鍵的點,這樣比單純的打個錯點讓學生訂正效果好的多,我們應該更多關注學生思考的過程,不要僅僅關注思考的結果。文中的最後一小段說:“有位理科教師對我說,他上國小時,數學學得一塌糊塗,可是每次作業做錯,老師批改時用紅比打叉,那個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點兒還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對了,老師筆下的那鉤鉤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國小老師是個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學生的作業啊!”想想自己平時的工作,我沒有關注這一點,相反,如果學生的作業有錯題,我會把錯點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們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打叉也會和學生的感受有關,更沒有想到可能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所以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注意重視學生的感受,給他們足夠的鼓勵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做到不要傷害他們。

在《珍視我們的專業》裏講到:進德修業是個人的事,是自覺的追求,對於一個勞動者來說,專業素養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對於一名現代教師而言,持續的學習將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撐自己作爲一個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怎麼能教好學?怎麼可能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通常說的“學高爲師,身正爲範”也是這個道理,“學高”,就是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拓寬知識,豐富知識內涵,加深對自身專業和相關學科的鑽研並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運用於實踐。“身正”,就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師德,端正的師風,嚴明的師紀,高尚的師範。

就如書中說到:“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在照耀着學生面前的道路;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終止。”所以,過去我們那種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就得有一桶水的觀點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的一桶水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現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而知識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我們遲早會被淘汰。

書中有很多話語使我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一定努力充實自我,做一名有主見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