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行業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學情分析

行業7.83K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學情分析一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學情分析

學校要提高,學校要發展,老師是起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專業發展不但是學校教育質量持續提高的基本保證,更是學校內涵不斷提升和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如何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進而打造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學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爲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列寧國小課題組通過調研深深地感到,隨着新課程的推進,老師爲了能更好地演繹自己的課堂教學,在課前要花盡心思鑽研教材、設計完美教案,卻忽略課堂的主人——學生,主要表現有:

1.迴歸傳統老辦法。教師一“灌”到底,不掌握“學情”,學生只知聽與寫,不懂“怎樣學”,其結果是老師教得苦,學生學得累。

2.刻意追求新花樣。課堂教學一味追求表面形式,在“方法時尚化、手段媒體化、結構模式化、活動表演化”上大做文章,課堂教學形成表面上熱鬧,實際上空洞的局面。

3.生成性問題處理不當。新課程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學習,課堂上的生成性問題必然增多,教師實施智慧欠缺,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可見,深入細緻的學情分析,心中有數的設計教案,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幫扶學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必要前提,是促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爲此,我校進行了從學情分析入手提高國小課堂實效性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1.組織教師學習明確課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1)理論價值。新課程核心理念凸現了“以人爲本”的價值觀,重新定位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強調的是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爲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2)實踐價值。在教學設計中,依據教學設計理論,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爲學習者設計教學”,可優化教學過程,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引導教師去潛心鑽研現代教育理論,專心鑽研教材,用心研究學生,大膽進行教育教學創新,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2.明確課題研究的目的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系統中“影響學習系統最終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教學活動都要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要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爲學習者服務,以教學引導、促進學習者學習;教學必須把學習和學習者作爲焦點,以幫助每一個學習者有效地學習爲目的。

3.課題研究的過程

通過加強學情分析的研究,能夠促進教學管理層次的提升,提高教師備課的實效性、課堂的效率,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最終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成長,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1)校本培訓與課題研究的有機結合是主要研究途徑。(2)以教研組爲單位尋找適合本年級、本學科特點的學情分析方法,進行學生分類,爲分層教學指導做準備。(3)學校積極收集和積累典型的課堂教學活動材料、案例等,做好推廣普及工作。(4)發揮骨幹教師引領作

用,依據教師的實際情況,使不同的教師得到不同的發展。(5)學校定期對教師的課題研究進展情況進行交流推動,請專家把關調控。

4.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對文獻資料進行查閱、分析與整理,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瞭解研究現狀。

(2)觀察法:老師在自然狀態下,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考查學生或教育對象的一種方法,是分析學情的重要方法。(3)行動研究法:注重教研組的教材分析和教法探討,思考如何進行“學情分析”。聚焦課堂教學,組織備課、說課、聽課、評課等一系列活動。(4)個案分析法、經驗總結法:廣泛聽取各學科反饋的意見,獲取教學效果的評價信息,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三、研究內容與師情分析

1.組建學校研究小組,構建以校長總負責,下設教導主任、年級組長、學科教師爲主力的研究小組,建立學校管理體系,明確崗位職責。以打造業務精良,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爲目標,引領教師隊伍向專業化、研究型、學者型發展。

2.通過學情分析,使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調研,提高教師備課的實效性,提高課堂的效率,促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師對學情分析的認識,並結合學科特點、學生特點、家長特點等諸多要素綜合分析學情,提高教師分析學情的能力。(2)掌握不同的學情分析方法,進行有效的學情分析,並與教學緊密結合,做好課堂的有效實施。(3)依據學情確定教學目標,體現分層次教學思想,確保課堂實效的提高。

3.全面分析教師,做到師情清晰

學校對制約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課堂40分鐘實效性不強,成爲學校亟待解決的問題。問題歸因:(1)教師隊伍整體趨於老化,新教師需儘快成長。(2)苦幹型教師居多,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需不斷更新。只有提升教師素質,才能提高課堂實效性,真正實現各學科的教學目標。

學校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師的發展需求,校長和主任能夠深入教學一線,與教師們一起研究教材、研究學情;能夠抓住教師隊伍建設這條主線,發揮骨幹教師作用,對年輕教師進行深入地跟蹤指導;能夠抓準教學工作中的主要問題,定期進行分析總結,制定策略,求得學校教學工作的穩定發展。

  四、研究結果與思考建議

1.引導教師進行學情分析,改進了教學方法,提高了課堂效率

(1)嘗試從學情的三個維度進行分析,教師有針對性教學,學生進步顯著。

學情分析,我們要求老師從與學生學習有直接相關的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動機態度三方面進行分析,明確學生的知識系統,分析其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認知性學習能力,還包括交往、同伴互助等學習的能力,而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態度,對學習效果具有或增強或削弱的作用,間接地影響着認知過程。

老師們通過問卷法、觀察法、資料分析法、測驗法,從知識、能力和動機態度方面,完成了全冊教材分析、單元教材分析、學科學情調研分析、測試情況分析。通過實踐,教師體會到首先應鑽透教材,掌控教學的重難點,把握考點。其次研究學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

性,幫他們樹立自信,讓學習成爲比較快樂的事情。

(2)形成一套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預習方法,使學生學有方法,提高效率。

學校要求教師備課要針對學情的把握要有前後測的體現(課上當堂檢測,保證課課清)。測試目的是讓一節課40分鐘教的實實在在,學的實實在在。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量,爭取做到課課清。在研究的過程中,語文、英語學科能夠結合不同年級的學情分析,形成了一套培養學生預習的方法,有利於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更好的培養學生帶着問題聽課,有重點的聽課的一種思維習慣。如:低年級的老師,設計了表格,教學生方法。中年級的老師重點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高年級老師則根據測試題中的題型設計預習體系,全面有效地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再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課上進行學習。這樣一套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預習方案,大大提高了教師準確把握教材的能力,爲提高課堂的效果做了前期準備。

(3)隨時抓住課堂的生成,把預設與生成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自從開展課題實踐以來,老師們重新認識學生角色及地位,重新認識教師角色及地位,真正實現師生人格對等基礎上的體驗與感悟、探究與創造、交流與交融。學生的思維是形象的,更是多元的,學生的情感是豐富的。教學過程是動態變化的,再加上學生各不相同的個性,所以常常會在課堂教學中隨機造就許許多多的生成性問題。而在這些生成性問題中,有的對教學會起到積極作用——賦予教學意外的“驚喜”,教師應及時開發、利用,使之上升爲教學“資源”;而有些生成性問題對教學起着消極作用——造成教學意外“事故”,教師應及時拋棄、轉化,使之不演變成教學“垃圾”。通過幾節研究課我們驚喜地發現老師們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從而給學生留足空間,根據課堂的變化隨時抓住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因素,使之成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催化劑。

在校本培訓中,突出校本教研,提升教師素質

針對學校實際,我們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有計劃地組織課題組成員外出聽課、培訓,利用學科教研組活動時間進行研討、交流;我們堅持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及時向課題組成員推薦學習內容。通過講座、觀摩教學案例、讀書活動等多種形式的學習與培訓,使教師明確新課程改革的目的要求,提高對課改的認識和新課程實驗的自覺性。如每學期每位教師上好了一節評優課,上交一份教學反思、一份教學教案等,促使教師的專業成長。

3.針對學生能力水平,分層管理學生,做好學困生的幫教工作。

教師對學生個體差異能夠有所關注,由於我校的實際情況,學困生佔的比重相對來說要大一些。學校要求每位教師把所教班級的學生分爲三層:優秀層、一般層和學困層。

對於優秀和一般的學生教師要逐層制定出計劃,提出預期目標。而對於學困生,要形成案例逐個對其行爲習慣、學習態度方面和接受能力方面進行分析。要詳細描述出學困生的現狀,制定幫教計劃,以及預期目標,然後形成書面材料上交學校。對於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有問題的學生,實行“一幫一”的幫困方法。

對於“學困生”的轉化落實情況,學校會針對“幫教”計劃和學困生單元測試情況檢查教師的教學工作。學校建立正副班主任與家長聯繫制度,要求教師將學困生的點滴進步及時與家長聯繫溝通,爭取學困生轉化工作有一定起色。

學生這個個體是複雜的,也是可塑的,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情具體分析研究,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力爭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讓學校的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

  幼兒園大班下學期學情分析二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前提和重要組成部分,而班級學情的分析是管理好一個班級的必要前提,老師可根據班級的特點對教學做相應的變動。學情分析的主要內涵包括學生的起點水平、學習興趣、學習風格等。進行學情分析時應把握好個性與共性的結合,動態與靜態的統一。我確定學情的方法如下:

一、觀察法。教師的觀察可分爲課前、課上、課後三個階段。課前主要是通過預習新課暴露學生存在的問題,尋找大部分學生在本節課上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教學。在課上,教師要觀察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應全面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熱情、學習心理以及學習風格等學情信息並適當的做出調整。在課後,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作業情況瞭解到學習效果,對學情信息進行分析,以便於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調整。

二、訪談法。教師可以通過“訪談對話”的方式獲取學情信息,可以與其他科任老師、家長以及同學朋友進行談話,瞭解學生的起點水平以及學習興趣等。教師要了解班級的學情,可選取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幾個學生進行訪談,也可以採取班級選取6—8個人進行集體訪談,在訪談過程中互相啓發影響,從而獲取學情信息。

三、問卷法。教師可以自主設計調查問卷,對全班同學的生活經驗、學習興趣、知識儲備與能力水平、認知水平等信息進行採集,結合教師的心理學知識以及敏銳的觀察力瞭解學情信息。這種方法能夠是教師更廣泛更真實的瞭解學情信息。

四、文獻調研法(資料法)。教師可根據已有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分析學生在某一階段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進行分析,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業、日記、成績手冊以及個人檔案等資料對學生目前的知識與技能水平、背景經驗、可能存在的困難有所瞭解。

我是一名普通的農村教師,我在確定班級學情的過程中主要採取的是觀察法、訪談法和資料法,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活動,以及各種談話加上自己的已有知識,不斷的調整着自己的教學方法,和自己的學生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