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工業

九年級物理《功和機械能》總結

工業1.19W

九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第十五章 功和機械能(人教版)

九年級物理《功和機械能》總結

文章摘要:本章要學習的是功的有關知識,理解好功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重點在於如何來計算功,計算機械效率,對動能與勢能的理解,影響他們的因素都有那些。理解好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

本章要學習的是功的有關知識,理解好功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重點在於如何來計算功,計算機械效率,對動能與勢能的理解,影響他們的因素都有那些。理解好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

新知歸納:

一、功

●功的初步: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功包含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功的計算:功等於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功=力×力的方向上的距離)。

公式:W=Fs

單位名稱叫焦耳,焦耳的符號是J.

在豎直提升物體克服重力做功或重力做功時,計算公式可以寫成W=Gh;在克服摩擦做功時,計算公式可以寫成W=fs.

●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於不用機械時(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說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二、機械效率

●功:

有用功:對人們有用的功(用不用機械都必須做的功)。

額外功: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是總功。

●機械效率的定義: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計算公式:η=W有用/W總;其中,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用W總表總功,用η表示機械效率,從公式中不難得出η的結果沒有單位,且用百分比“%”表示。

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的區別

有用功

額外功

總功

概念

對人們有

用的功

人們不需要但

又不得不做的功

有用功+額外功或

動力所做的功

滑輪組提升重物

W有用=Gh

W額外=W總-W有用

W額外=G輪h(不計摩擦)

W總=Fs

W總=W有用+W額外

把重物推上斜面

W有用=Gh

W額外=fs=fL

W總=Fs=FL

三、功率

●功率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

●功率的定義: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計算公式:P=W/t;P代表功率,單位是瓦特,簡稱瓦,符號是W,1瓦=1焦耳/秒,即1W=1J/s。功率的常用單位還有千瓦(kW),kW=103W。

四、動能和勢能

能的概念

如果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能量和功的單位都是焦耳。具有能量的物體不一定正在做功,做功的物體一定具有能量。

動能

定義: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是:物體的質量和物體運動的速度。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越大。

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靜止的物體動能爲零,勻速運動的質量一定的物體動能不變。

物體是否具有動能的標誌是:它是否在運動。

勢能

內容:勢能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重力勢能:①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勢能。

②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是:物體的質量和被舉的高度。質量相同的物體,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越大;被舉得高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③一般認爲,水平地面上的物體重力勢能爲零。位置升高的質量一定的物體重力勢能在增大,位置降低的質量一定的物體重力勢能在減小,高度不變的質量一定的物體重力勢能不變。

彈性勢能:①定義: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做彈性勢能。

②影響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是:彈性形變的大小。

③對同一彈簧或同一橡皮筋來講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物體是否具有彈性勢能的標誌:是否發生彈性形變。

五、機械能及其轉化

●含義:動能和勢能統稱機械能。

●機械能相互轉化: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自然界中可供人類利用的機械能源有水能和風能。大型水電站通過修築攔河壩來提高水位,從而增大水的重力勢能,以便在發電時把更多的機械能轉化爲電能。

九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質世界(人教版)

文章摘要: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本章我們講學習的是物質的組成。重點是學習什麼是質量、密度,以及如何來測量他們。學會用天平、量筒等相關的物理儀器。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本章我們講學習的是物質的組成。重點是學習什麼是質量、密度,以及如何來測量他們。學會用天平、量筒等相關的物理儀器。

知識構建:

新知歸納:

一、宇宙和微觀世界

●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

①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

②物質一般以固態、液態、氣態的形式存在,不同狀態時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

③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電子繞核運動。

④量度宇宙的大小通常用光年,量度原子的大小通常用納米。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物質的組成: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不變的最小微粒,例如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分下去,就不具備水的性質了援

分子的大小: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徑的數量級都是10-10m,物體中含有的分子數量是非常多的援由於分子非常小,用肉眼肯定無法看到它們,用一般的顯微鏡也無法觀察到,而要用放大幾千萬倍的電子顯微鏡才能依稀可見援如果把2500萬個水分子排成一行,只有1cm;若把分子和乒乓球相比,就好像乒乓球和地球相比一樣。草葉上的一顆小露珠,就有1021個水分子,假如有一個微小動物,每秒鐘喝掉1萬個水分子,喝完這滴露珠,要用30億年!

●納米和納米技術

(1)納米是一個長度單位,1nm=10-9m,這是一個很小的單位,1nm約爲10個氫原子排列起來的長度.

(2)納米科技指的是,當人們力圖在納米尺度內(0.1-100nm)瞭解和控制物質時,所發現的許多新現象,所發明的許多新技術。“納米尺度”與分子、原子尺度相近,即納米科學可以實現操縱原子、分子,所以不僅可以改變物質的很多性質,也可以製造出微小尺度的設備。

●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原子及其結構

原子:將某些物質放到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其分子是由比它還小的微粒??原子組成的,有的分子只由一個原子組成;有的分子由多個原子組成;有的分子是由同種原子組成的;有的分子是由不同種原子組成的。原子雖然很小,但仍然可分,且其結構與太陽系十分相似,它是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繞核做高速運動的核外電子組成的援研究還發現,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質子與中子組成的。

●原子的組成及結構

(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繞核旋轉的電子組成,電子和原子核之間存在正、負電荷的吸引力。

(2)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靠核力結合在一起,形成堅硬的核。

(3)科學家還發現,原子核內部還有更小的微粒??夸克,夸克是否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組成,還有待於我們去研究、去探索。

二、質量

●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和位置而改變。

質量的國際單位是kg,測量質量通常用天平。

(1)物質與物體的區別:物體是指具有一定形狀和大小,在空間中佔有一定位置的形體,構成物體的材料叫物質,即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組成一個物體的物質可以是一種也可以是多種,譬如鐵鍋是一個物

體,由一種物質??鐵組成;桌子是一個物體,組成它的物質有木材、鐵釘、油漆等;當然同種物質也可以組成不同的物體,譬如鐵既可以做成錘子,也可以做成釘子等。

(2)質量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物體中含有物質的多少叫質量,用字母m表示。例如,課桌和木椅都是由木材這種物質組成的,但是它們含有木材這種物質的多少同,因此它們的質量不同。

(3)質量的單位

質量的國際單位是千克,符號爲kg,常用單位有噸(t)、克(g)、毫克(mg)。它們的關係爲1t=103kg;1g=10-3kg;1mg=10-3g=10-6kg.

●質量的測量

生活中常用秤測量質量,常見的如桿秤、檯秤、電子秤等,實驗室用托盤天平或物理天平測質量。

(1)托盤天平的構造:由底座、托盤、平衡螺母、指針、分度盤、標尺和遊碼組成,每架天平配有一盒砝碼,通常砝碼盒中帶有鑷子。

(2)天平的原理:天平的兩臂長度相等,因此當向已經調節平衡的天平兩個盤中放上的物體質量相同時,天平就會重新達到平衡援如果一個盤中是質量未知的物體,另一盤中是質量已知的砝碼,天平平衡後,砝碼的質量就是被測物體的質量。

小貼士:用天平稱量物體時,加砝碼的順序是先大後小,而稱量結束時,向砝碼盒內放砝碼時,是先小後大。

(3)天平的使用方法:

a先調節:把天平放水平(一放),然後把遊碼撥到標尺最左端的零刻度線處(二撥),並調節天平橫樑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針在分度盤的中線處。調整時,如果指針指在分度盤中線的左邊,則平衡螺母應向右旋動;反之,則平衡螺母向左旋動(三調)援

b再使用:應把物體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一放),用鑷子加減砝碼的原則是“先大後小”(二調)。右盤砝碼總質量+遊碼所對刻度值=物體質量(三算)。

●用天平測液體的質量

問題探究:如何用天平測出液體的質量?

探究分析:液體不能直接倒入天平盤裏測量,因此,測量液體的質量時,需要用容器來盛裝液體。

規律總結:由於液體不能直接放在托盤內,因此要藉助容器測量,測量的一般步驟爲:

(1)把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把遊碼撥到標尺左端零刻線處;

(2)調節橫樑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橫樑平衡;

(3)將空杯放在左盤,稱量出空杯的質量爲M1;

(4)把液體倒入空杯內,再一次稱出空杯和液體總質量爲M2;

(5)則液體的質量爲M2-M1.

三、密度

●定義: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密度的公式:P=m/V,國際單位是:kg/m3

●密度測量的一種間接測量方法,通過天平測出物體的質量,用量筒測出物體的體積,再根據公式進行計算。

四、測量物體的密度:

●天平的使用方法。

●量筒:

量筒、量杯是用來測量體積的工具,量筒壁上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爲分度值,其單位也在筒壁上標出,一般爲毫升(ml),最上面的刻度是量筒的最大測量值,即量程。

量筒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首先要認清量筒的最大測量值和分度值(刻度上的每個小格代表的刻度數),在測量前應根據被測物體的尺度和測量精度的要求來選擇合適的量筒。

(2)量筒在使用時,應放在水平桌面上,使有刻度的一側面對觀察者。

量筒的讀數:

量筒內的液麪大多數是凹液麪(如水、煤油等形成的液麪),也有的液麪呈現凸液麪(如水銀面),讀數時,視線一定要與液麪所對應的刻度垂直,視線偏上或偏下,讀數均不準。

●測量不規則塑料塊的密度

(1)用調好的天平測出塑料塊的質量m;

(2)將鐵塊用細線繫好,慢慢放入盛有適量水的量筒中,讀出這時鐵塊和水的總體積V1;

(3)把鐵塊從量筒中取出,把塑料塊和鐵塊捆在一起,再放入量筒中,讀出這時水、鐵塊和塑料塊的總體積V2,即可算得塑料塊的體積V.

(4)根據密度公式,可計算出塑料塊的密度。

●測量鹽水的密度

(1)將適量配製好的鹽水倒入燒杯中,用調好的天平測出鹽水和燒杯的總質量m1,作好記錄;

(2)將玻璃杯中的部分鹽水倒入量筒中,讀出鹽水的體積V;

(3)用天平測出燒杯和剩餘鹽水的總質量m2,即可算得倒出鹽水的質量m;

(4)根據密度公式,可計算出塑料塊的密度。

五、密度與社會生活

密度作爲物質的一個重要特性,在科學研究和生產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援在科學史上,氬就是通過計算未知氣體的密度發現的。1892年英國化學家雷姆賽發現從空氣中提取的氮氣密度比從硝酸和氨裏提取的氮氣的密度大0.5%,開始他以爲從空氣中提取的氮氣不純,於是想辦法除去了氮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氧氣、水分,但仍發現從空氣中提取的氮氣密度大,他由此推斷空氣中可能含有一種未知的氣體,並計算出這種未知氣體的密度比氧氣和氮氣的大,後來經過光譜分析,確認了空氣中果然含有一種以前不知道的新氣體,把它命名爲氬。

密度在農業上可以用來判斷土壤的肥力,一般的土壤含有無機物(礦物質)和有機物(腐殖質),含有腐殖質越多,土壤越肥沃援礦物質的密度較大,如果土壤含礦物質多,則這種土壤的密度也較大援一般含礦物質多的土壤密度爲2.6×103kg/m3.如果土壤含有腐殖質多,則土壤的密度較小,例如黑土的密度一般爲2.3×103kg/m3.因此土壤越肥沃,它的密度越小,假如土壤的密度較大,可以初步判斷這種土壤是比較貧瘠的。在農業上除了應用密度來判斷土壤的肥力外,播種前選種也用到密度,把要選的種子放在水裏,飽滿健壯的種子由於密度大而沉到水底,癟殼和雜草種子由於密度小而浮在水面上。

在工業生產中,有些工廠用的原料往往也根據密度來判斷它的優劣,例如有的澱粉製造廠以土豆爲原料,土豆含澱粉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澱粉的產量援一般來說,含澱粉量多的土豆密度較大,所以通過測定土豆的密度不僅能判斷出土豆的質量,還可以由此估計澱粉的產量援在鑄造廠的生產中也用到密度,工廠在鑄造金屬物體前,需要估算出需熔化的金屬量,以避免造成浪費。

九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第十四章 壓強與浮力(人教版)

文章摘要:生活中處處都會遇到有關壓強與壓力的有關問題,本章節將學習的就是壓強與壓力及其有關知識。重點在於液體的壓強,影響壓向的因素,浮力的產生,影響浮力的有關因素,壓強於浮力的關係,難點在於用壓強與浮力來解決有關的問題。…

生活中處處都會遇到有關壓強與壓力的有關問題,本章節將學習的就是壓強與壓力及其有關知識。重點在於液體的壓強,影響壓向的因素,浮力的產生,影響浮力的有關因素,壓強於浮力的關係,難點在於用壓強與浮力來解決有關的問題。

全章內容與前後章知識有着緊密的聯繫(質量、密度、浮力息息相關,浮力和力的合成與平衡、壓強知識都有着緊密的聯繫),綜合性很強,學習的時候要注意到這些聯繫,做到學新而知故,在知識的融會貫通中得到更大的提升。

知識構建

新知歸納:

一、壓強

壓力

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方向:作用點在被壓物體上,總是與被壓物體表面垂直並指向被壓物體表面。

壓力有時由重力引起,這時它的大小與重力有關;有時不是由重力引起,它的大小與重力無關。

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跟壓力大小有關,還與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壓強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任何物體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

物理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公式和單位:

壓強公式爲p=F/S;p表示壓強,單位爲牛/平方米(N/m2),牛/平方米有一個專用名稱叫帕斯卡,簡稱帕,符號爲P.

這個公式適用於固體、液體和氣體。

●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①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②在受力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壓力可以增大壓強,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二、液體的壓強

●液體壓強

特點:液體對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壓強,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它的密度有關係,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公式和單位:液體壓強公式爲p=gh;其中表示液體密度,g爲常數,h表示液體深度,即自由液麪到所求液體壓強處的距離,p表示壓強,液體壓強只與液體密度和深度有關,與液體重、容器的橫截面積(粗細)等因素無關。

●連通器

定義:上端開口、下部相連通的容器叫連通器。

特點:如果連通器中只有一種液體,在液體不流動的情況下各容器中的液麪總保持相平。

應用:茶壺的壺身與壺嘴組成連通器,鍋爐與外面的水位計組成連通器,水塔與自來水管組成連通器,此外船閘也是利用連通器的道理工作的。

三、大氣壓強

●定義:大氣對浸在它裏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大氣壓是由於氣體受重力且具有流動性而產生的。

●大氣壓的測量

①氣壓計:測量大氣壓的儀器。主要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兩種,氧氣瓶上的氣壓計就是一種無液氣壓計。

②標準大氣壓:托裏拆利通過實驗測得的水銀柱高度爲760mm,通常把這樣大小的氣壓叫做標準大氣壓。1標準大氣壓=760mm水銀柱(汞柱)=1.013×105Pa,在粗略計算時,標準大氣壓的值可以取105Pa.

●大氣壓的變化

①大氣壓與高度:大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但減小是不均勻的。

②大氣壓與沸點: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高原上氣壓低,水的沸點低於100℃,所以燒飯要用高壓鍋。

③大氣壓與天氣有關,一般情況是晴天的氣壓比陰天高,冬天氣壓比夏天高。

●大氣壓的應用: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水泵都是利用大氣壓工作的。

四、液體(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

●內容: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應用實例:

(1)滿載乘客和貨物的飛機翱翔藍天援

(2)水翼船在水面飛速前進援

(3)噴霧器噴水

●飛機的升力

空氣流過機翼時,流線被迫變得彎曲。以翼型的翼弦爲界把氣流分成上下兩部分,機翼上方的流速v2大於前方的流速v1,因而機翼上方的壓強p2就小於機翼前方的壓強p1,在上半部分,由於空氣水平地流過機翼下方,

機翼下方的流速v3就大致等於前方的流速v1,因而機翼下方的壓強也就大致等於前方的壓強p3,由此可知,機翼下方的壓強就大於機翼上方的壓強p2.這就產生了作用於機翼上的向上的升力。

歸納總結:機翼的形狀決定了機翼上下表面空氣的流速不同,使機翼上下方產生壓強差,這一壓強差使飛機獲得向上的升力。

五、浮力

●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浮力方向:豎直向上。

●浮力的大小可由以下方法求(測)得:

①示重法(兩次測量法):

F浮=G物?F示

②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液gV排

③二力平衡法(懸浮、漂浮時):

F浮=G排

浮力產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④受力分析法:物體在三個力或多個力作用下處於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時,可利用豎直向上的力之和=豎直向下的力之和列方程求解。

● 阿基米德原理

①內容: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它同樣適用於氣體。

②表達式:

F浮=G排=液gV排。

● 物體的浮沉條件:

浮力與物重及整個物體密度的關係(浸沒時)是:

當F浮<G物時,下沉,這時物<液

當F浮>G物時,上浮,這時物>液

當F浮=G物時,懸浮,這時物=液,V排=V物

漂浮在液麪上的物體,F浮=G物,物<液,V排<V物

六、浮力的應用

①輪船:是利用密度大於水的鋼鐵做成空心,使之能浮在水面上的道理做成的,輪船的大小通常用排水量表示。輪船的排水量是指滿載時排開水的質量。

②潛水艇:是靠充水或排水的方式改變自身重來實現浮沉的。

③氣球與飛艇:內充的是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

④密度計:密度計是測定液體密度的儀器.密度計在較大密度的液體裏比在較小密度的液體裏浸得淺一些,所以密度計的刻度是上小下大。

九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第十六章 熱和能(人教版)

文章摘要:這一章將學習的是熱能以及如何利用熱能,要學習分子的熱運動、內能、比熱容、熱機以及能量的轉化與守恆,重點在於分子的熱運動、能內和能量的守恆的理解上。

這一章將學習的是熱能以及如何利用熱能,要學習分子的熱運動、內能、比熱容、熱機以及能量的轉化與守恆,重點在於分子的熱運動、能內和能量的守恆的理解上。

新知歸納:

一、分子熱運動

●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1)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2)分子間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擴散現象

定義:不同的物質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擴散現象說明了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及分子間有間隙。溫度越高,擴散過程就越快,這說明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就越大。

①擴散:不同物質在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②擴散現象說明:A、分子之間有間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無規則的運動。

③課本中的裝置下面放二氧化氮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擴散被誤認爲是重力作用的結果。實驗現象:兩瓶氣體混合在一起顏色變得均勻,結論:氣體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④固、液、氣都可擴散,擴散速度與溫度有關。

⑤分子運動與物體運動要區分開:擴散、蒸發等是分子運動的結果,而飛揚的灰塵,液、氣體對流是物體運動的結果。

二、內能

●定義: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由於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跟溫度有關。因此物體的內能也跟溫度有關。內能是不同於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影響物體內能大小的因素:

①溫度:在物體的質量,材料、狀態相同時,溫度越高物體內能越大。

②質量:在物體的溫度、材料、狀態相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物體的內能越大。

③材料:在溫度、質量和狀態相同時,物體的材料不同,物體的內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狀態:在物體的溫度、材料質量相同時,物體存在的狀態不同時,物體的內能也可能不同。

●內能與機械能不同:

機械能是宏觀的,是物體作爲一個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與機械運動有關。

內能是微觀的,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能的總和。內能大小與分子做無規則運動快慢及分子作用有關。這種無規則運動是分子在物體內的運動,而不是物體的整體運動。

●改變物體內能有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

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的內能上是等效的,但本質不同。做功是其他形式的能與內能的轉化,而熱傳遞只是內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①熱傳遞是熱量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或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向低溫部分傳遞的現象。

②熱傳遞的條件是有溫度差,傳遞方式是:傳導、對流和輻射。熱傳遞傳遞的是內能(熱量),而不是溫度。

③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熱,溫度不一定升高,內能增加;放熱溫度不一定降低,內能減少。例:晶體熔化,冰的融化,吸收熱量,溫度不變。

④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熱傳遞的實質是內能的轉移。

三、比熱容

●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時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比熱容的單位是J/(kg?℃)。

●比熱容是物質的特性。

計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6.熱量的計算??熱平衡方程

●當溫度不同的兩個物體接觸時,熱量就要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一直到兩個物體溫度相等爲止,此時稱它們達到熱平衡。

●在無熱量損失的情況下,高溫物體放出的熱量Q放就等於低溫物體吸收的熱量Q吸.

Q放=Q吸

四、熱機

●定義:將內能轉化爲機械能的機器。如汽油機、柴油機火箭都是利用燃料燃燒放出的內能轉變爲機械能來做功。

●內燃機:

將燃料燃燒移至機器內部燃燒,轉化爲內能且利用內能來做功的機器叫內燃機。它主要有汽油機和柴油機。

內燃機工作過程:內燃機的每一個工作循環分爲四個階段:吸氣衝程、壓縮衝程、做功衝程、排氣衝程。在這四個階段,吸氣衝程、壓縮衝程和排氣衝程是依靠飛輪的慣性來完成的,而做功衝程是內燃機中唯一對外做功的衝程,是由內能轉化爲機械能。另外壓縮衝程將機械能轉化爲內能。

●燃料的熱值:1kg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熱值是燃料的一種特性.單位是J/kg.

關於熱值的理解:

①對於熱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個關鍵詞“1kg”、“某種燃料”、“完全燃燒”。1kg是針對燃料的質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質量不是1kg,那麼該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就不是熱值。某種燃料:說明熱值與燃料的種類有關。完全燃燒:表明要完全燒盡,否則1kg燃料化學能轉變成內能就不是該熱值所確定的值。

②熱值反映的是某種物質的一種燃燒特性,同時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燒過程中,化學能轉變成內能的本領大小,也就是說,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種特性,只與燃料的種類有關,與燃料的形態、質量、體積等均無關。

●熱機的效率

任何熱機都不可能把燃料釋放的內能全部用來做有用功,如汽油機、柴油機的廢氣要帶走相當一部分內能,冷卻系統也要散出很多內能,在熱能裏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跟燃料完全燃燒所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

公式:η=W有用/Q總=W有用/qm。

提高熱機效率的途徑:使燃料充分燃燒;儘量減小各種熱量損失;機件間保持良好的潤滑、減小摩擦。

五、能量的轉化和守恆

●能量

自然界存在着多種形式的能量。如跟電現象相聯繫的電能,跟光現象有關的光能,跟原子核的變化有關的核能,跟化學反應有關的化學能等。

●能量的轉化

在一定條件下,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和轉移(列舉學生所熟悉的事例,說明各種形式的能的轉化和轉移)。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的內能轉移到低溫物體。運動的甲鋼球碰擊靜止的乙鋼球,甲球的機械能轉移到乙球。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轉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於摩擦而使機械能轉化爲內能;在氣體膨脹做功的現象中,內能轉化爲機械能;在水力發電中,水的機械能轉化爲電能;在火力發電廠,燃料燃燒釋放的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在覈電站,核能轉化爲電能;電流通過電熱器時,電能轉化爲內能;電流通過電動機,電能轉化爲機械能。

●能量的守恆

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爲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九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人教版)

文章摘要:本章從機械運動的描述入手,講述運動和力的初步知識,主要內容包括機械運動的相對性、運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時間和長度的測量、力的作用效果和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以及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和慣性現象、二力平衡的條件等基本概念和知識,是整個力學的基礎援熟練掌握本章知識對學好整個力學有至…

本章從機械運動的描述入手,講述運動和力的初步知識,主要內容包括機械運動的相對性、運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時間和長度的測量、力的作用效果和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以及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和慣性現象、二力平衡的條件等基本概念和知識,是整個力學的基礎援熟練掌握本章知識對學好整個力學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全章首先要注意探究方法的掌握,其次要注意本章的特點: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許多人的研究的基礎上的,不是單純通過實驗,而是用實驗推理的方法概括出來的,定律

是否正確要通過實踐來檢驗援這裏要注意科學方法的體會,對慣性的理解要結合生活中普遍存在慣性現象進行分析,主要聯繫了跟人們生活關係密切的交通事故問題,理解慣性現象的危害,對於二力平衡的理解,則要注意對比相互作用力進行。

知識構建:

新知歸納:

一、運動的描述

機械運動

我們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參照物

定義:說物體是在運動還是在靜止,耍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①判斷方法:看是否與參照物的位置發生變化。

②兩物體同速、同向,則兩物體相對靜止。

③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於地面上的物體爲參照物,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不提。

④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是相對於所選擇的參照物而言的,即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對於同一個物體,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的情況也往往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研究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選取不同的參照物,就會有不同的結論。如司機開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以車爲參照物,司機是靜止的;以路旁的樹木爲參照物,司機是運動的;以行人爲參照物,司機運動較快;以正超過去的小轎車爲參照物,司機正在後退……因此我們在描述物體運動的情況時,一定要說明相對於什麼參照物,以地面爲參照物可不必說明。

二、運動的快慢

●速度

①速度的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②速度的公式:v=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

③速度的主單位爲米/秒(m/s),常用單位爲千米/時(km/h),1m/s=3.6km/h。

④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着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它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不隨時間和路程的變化而變化。

勻速直線運動的路程-時間(s-t)圖像:

● 平均速度

①變速運動:常見物體的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這種運動叫變速運動。

②平均速度的物理意義:大致描述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平均運動快慢的程度.

③求平均速度或勻速直線運動速度都可以用速度公式 : v=s/t 進行計算,只要知道公式中的兩個因素,就能計算出第三個未知量。

三、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觀察”:零刻度線、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時要注意“選、放、看、讀、記”五點方法:要根據測量要求選擇適當量程的刻度尺;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測物體;觀察示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記錄的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更精確的測量工具還有遊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等。

長度的單位:①長度的主單位是:米(m),其他常用單位,比米大的是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釐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

②單位換算: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時間

基本單位:秒(s),其他常用單位有小時(h)、分(min)。1h=60min,1min=60s。

測量工具:鐘錶。在運動場和實驗室用停表,日晷和沙漏是古代的計時工具。

速度、路程與時間的單位表:

物理量

國際制單位

常用單位

關係

速度()

米每秒(m/s)

千米每時(Km/h)

1m/s=3.6Km/h

路程(s)

米(m)

千米(Km)

1Km=103m

時間(t)

秒(s)

小時(h)

1h=3600s

誤差

①定義: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誤差。

②誤差產生的原因主要與測量工具和測量的人有關。

③減小誤差的方法主要有:使用精密測量工具;測同一長度時選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減小誤差。

④誤差和錯誤不同。誤差不是錯誤,誤差只能減小不能避免,錯誤是由予不遵守測量規則引起的,是不應發生的,應當避免。

四、力

●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爲N。

●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運動狀態包括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二是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力的三要素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圖:可以形象描述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一般起點在物體上即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的末端標上箭頭代表力的方向,在同一圖中,線段越長表示力越大,最後在箭頭旁用數字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

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單獨存在,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有力作用的物體可以不相互接觸。

●力的測量:

①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②分類:彈簧測力計、握力計。

③彈簧測力計:

A、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針是否指零;“調”:調零;“讀”:讀數=掛鉤受力。

C、注意事項: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許超過它的最大量程。

五、牛頓第一定律

●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解釋:“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是指當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原來靜止的物體仍然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任何運動)的物體將以力消失時的速度沿力消失時的方向沿直線永遠運動下去。

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推理得出的。

慣性

定義:我們把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慣性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物體的慣性越大,而與物體運動的速度、處於何種運動狀態等因素無關。

六、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概念:當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處於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就說這幾個力平衡,這時的物體處於平衡狀態,且合力爲零。如果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處於平衡狀態,就稱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關係是: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並且在同一條直線上,但“平衡力”的兩個力的作用點在同一物體上,而“相互作用力”的兩個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九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第十三章 力與機械(人教版)

文章摘要:力與機械這一章我們重點在於學習幾種常見的非常典型的力:彈力、重力、摩擦力。包括它們的產生,測量以及大小方向等有關問題。難點在於槓桿的原理的理解及應用。除此之外,還要知道一些簡單的機械設備的原理,會處理有關的問題。…

力與機械這一章我們重點在於學習幾種常見的非常典型的力:彈力、重力、摩擦力。包括它們的產生,測量以及大小方向等有關問題。難點在於槓桿的原理的理解及應用。除此之外,還要知道一些簡單的機械設備的原理,會處理有關的問題。

全章與生活聯繫密切,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具體的實例以探究性學習爲主,要多做一些探究性實驗,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以增加感性認識援探究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本章中槓桿是一種模型,應學會利用模型法來學習物理知識,能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具體化。

知識構建:

新知歸納:

一、彈力彈簧測力計

●彈力

定義: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彈力。

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發生彈性形變。

任何物體受力後都會發生形變,有些物體撤去力時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這種特性叫彈性,這樣的形變叫彈性形變;也有一些物體撤去力後不能恢復到原來的形狀,這種特性叫塑性。

物體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撤去力後物體也不能恢復原狀,如在使用彈簧、橡皮筋等時不能超過它們的彈性限度,否則會損壞它們。

彈力的方向:與物體恢復彈性形變的方向一致。

●彈簧測力計

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儀器叫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有彈簧測力計、握力計等。

彈簧測力計:①彈簧測力計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②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兩看、一調”

“兩看”即使用彈簧測力計是先觀察量程(測量範圍),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過它的最大測量值,否則會損壞彈簧測力計,要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認清每一個小格表示多少牛。

“一調”即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在零刻線位置,應該先調節指針歸零。如果不能調節歸零,應該在讀數後減去起始末測量力時的示數,纔得到被測力的大小。

二、重力

●萬有引力: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

●重力:

①重力的大小也叫重量。

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質量成正比,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比值約是9.8N/kg,用g表示這個比值,用G表示重力(單位爲N),m表示質量(單位爲kg),則重力與質量的關係可以寫成G=mg。g=9.8N/kg,表示質量是1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頓。

②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應用它可以做成重垂線檢查牆壁是否豎直,可以檢查桌面是否水平。

③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物體的重心。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質地不均勻或外形不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可以用支撐法或懸掛法根據二力平衡的原理找到重心.重心可能在物體上,也可能不在物體上。

三、摩擦力

●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種類:摩擦力分爲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

●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與接觸面積、運動速度等因素無關。

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跟壓力大小有關: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壓力,使接觸面更粗糙;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得光滑、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使兩個相互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開。

靜摩擦:兩個相互接觸哦物體,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對運動趨勢而又保持相對靜止時,在接觸面間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如推桌子卻沒推動,這時在桌子與地面間就產生了靜摩擦,它阻礙了桌子與地面間的相對運動趨勢,其方向總是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由於物體仍保持靜止狀態,所以靜摩擦力總與外力平衡,當外力逐漸增大時(但物體仍沒有運動起來),靜摩擦力也隨之增大。當外力增大到某一程度物體運動起來後,在接觸面間產生的就不再是靜摩擦力。

四、槓桿

●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着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是槓桿.

●槓桿的七要素:

(1)支點:槓桿繞着轉動的固定點,用字母“O”表示。它可能在棒的某一端,也可能在棒的中間,在槓桿轉動時,支點是相對固定的。

(2)動力:使槓桿轉動的力,用“F1”表示。

(3)阻力:阻礙槓桿轉動的力,用“F2”表示。

(4)動力作用點:動力在槓桿上的作用點。

(5)阻力作用點:阻力在槓桿上的作用點。

(6)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用“l1”表示。

(7)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用“l2”表示。

● 槓桿平衡條件:當槓桿處於靜止或勻速轉動狀態下就說槓桿平衡。

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表達式是F1L1=F2L2。,或寫成: F1/F2=L2/L1

● 三種槓桿及其特點:

①省力槓桿:當動力臂>阻力臂時,根據槓桿平衡條件,可知動力<阻力,則此槓桿爲省力槓桿。省力槓桿雖然省力,但費距離。如起子、剪鐵皮的剪刀、鍘刀等。

②費力槓桿:當動力臂<阻力臂時,根據槓桿平衡條件,可知動力>阻力,則此槓桿爲費力槓桿。費力槓桿雖然費力,但省距離。如釣魚竿、理髮剪刀、賽艇的槳等。

③等臂槓桿:動力臂=阻力臂時,根據槓桿平衡條件,可知動力=阻力,則此槓桿爲等臂槓桿。等臂槓桿即不省力也不省距離。如天平。

五、其他簡單機械

●滑輪及滑輪組滑輪是變形的槓桿。

● 滑輪的種類及特點:

①定滑輪:滑輪的軸不隨物體移動,這種滑輪爲定滑輪。定滑輪不省力(F=G物),但能改變力的方向。定滑輪實質上是一個等臂槓桿(動力臂和阻力臂都爲滑輪的半徑)。

②動滑輪:滑輪的軸隨着物體移動,這種滑輪爲動滑輪。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當不考慮滑輪自重和摩擦等條件且豎直提升時,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F=G物/2,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實質上是一個動力臂(滑輪的直徑)是阻力臂(滑輪的半徑)2倍的槓桿。

③滑輪組: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成爲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取決於接觸動滑輪的繩子的段數n,在不考慮滑輪摩擦條件下,使用滑輪組的拉力F=1/n(G物+G動滑輪)。

滑輪組的特點:可以省力,也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使用滑輪組時,有幾段繩子吊着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即(條件:不計動滑輪、繩重和摩擦)。

動力移動的距離s和重物移動的距離h的關係是: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n段繩子吊着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移動的距離就是物體移動距離的n倍,即s=nh。(n表示承擔物重繩子的段數)。

小貼士:輪軸和斜面都是省力的簡單機械。生活中的輪軸有門把手、方向盤、扳子等。盤山公路屬於斜面。

九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第十七章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人教版)

文章摘要:本章主要是知道幾種能源的分類,對核能的反應方式有一定的瞭解,明白能源問題的嚴重性,知道能源的消耗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本章主要是知道幾種能源的分類,對核能的反應方式有一定的瞭解,明白能源問題的嚴重性,知道能源的消耗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新知歸納:

一、能源家族

●一次能源

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能源。例如:化石能源、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核能等。

●二次能源

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取,必須通過一定的能源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例如:電能。

●不可再生能源

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內從自然界得到補充的能源。例如: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氣)、核能。

●可再生能源

可以在自然界源源不斷地得到的能源。例如:水的動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食物等生命物質中存儲的化學能)。

二、核能

原子中由於原子和中子依靠核力緊密結合在一起,所以是原子核分裂或聚合需吸收或放出能量,這種能叫核能。

●裂變與聚變

一是用中子轟擊比較大的原子核(重核)使其發生裂變,變成兩個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巨大的能量。

另一種是用某些質量很小的原子核(輕核)在超高溫下結合成新的原子核,釋放出巨大的核能,這就是聚變。

●鏈式反應

用中子轟擊鈾235原子核,鈾核分裂時釋放核能,同時還會產生幾個新的中子,這些中子又會轟擊其他鈾核……於是就導致一系列鈾核持續裂變,並釋放出大量核能,這就是鏈式反應。

三、太陽能

●太陽就是一個巨大的“核能火爐”

在太陽內部氫原子核在超高溫下發生聚變,釋放巨太的核能。

●太陽能的利用方式

太陽能集熱器、太陽能電池。

四、能源革命

●能量轉化技術進步的歷程

三次能源革命(人工取火??蒸汽機??核能)

●能量轉移和能量轉化的方向性,不可逆性

內能只能自動地從高溫物體轉移到低溫物體,不能相反。汽車制動時,動能轉化成地面和空氣的內能,不能相反。能源的利用是有條件的,也是有代價的,不是什麼能源都可以利用。

五、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世界和我國的能源狀況

1973年以來人類共向地球索取了5000億桶石油,剩下的石油按現有水平計算,還可以保證開採44年;天然氣也只能保證開採56年,這說明隨人口增加和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耗持續增長。

●能源消耗對環境的影響

人類在能源革命的進程中給自己帶來了便利也帶來了麻煩,例如酸雨、土壤酸化、溫室效應等。人類必須提高節能意識和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