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工程

地基基礎抗震設計

工程7.92K

地震屬於比較常見的自然災害,嚴重影響建築的安全性與可靠性,特別是建築物倒塌或者是損壞之後會引發嚴重的安全事故,而且地震造成的後果難以想象.我國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因此在建築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時,一定要加強抗震設計,從而確保建築工程地基基礎的抗震設計可以滿足標準規定要求。下面蒐集了地基基礎抗震設計內容,以供參考!

地基基礎抗震設計

  地基基礎抗震設計要求:

  1 高度超限時地基基礎的抗震要求

要控制建築物周邊樁身儘量不出現拉力或超過樁在豎向力偏心作用時的承載力.當無法避免部分樁出現拉力時,這部分樁應按抗拔樁進行設計並考慮反覆荷載的不利作用,開應加強樁身與承臺板之間的連接.

  2 平面不規則或平面尺寸過長時的抗震要求

平面不規則或平面尺寸過長的結構,對地基不均勻沉降非常敏感,設計中應驗算各主要控制點的沉降量,嚴格控制建築物的絕對沉降,避免過大的沉降差,以減少沉降對上部結構的影響.具體措施包括,合理控制基礎底板的厚度、強度和配筋,調整樁長和樁位佈置,加強筏板基礎的整體性利整體剛度等.

  3 豎向不規則或建築物高差較大時的抗震設計要求

豎向不規則的結構或建築物高差較大的結構,對地基的不均勻沉降也很敏感,設計中應採取6.2中的措施以減少地基不均勻沉降對卜部結構的影響.

  4 超限高層建築下有液化土層和軟弱土層時的抗震措施

(1)應根據建築物的抗震設防類別、地基的液化等級,以及場地液化效應等的影響,結合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2)液化土的.樁周摩阻力及樁水平抗力均應乘以相應土層的折減係數,以考慮液化土層對樁身承載力的不利影響.並應加強樁身與承臺板之間的連接.

(3)當上部結構中設有沉降縫(兼防震縫)時,縫寬應按上海市的有關設計規程確定,當有較厚的嚴重液化土層時,縫寬宜適當加大.

(4)抗震設防類別爲甲、乙類高層建築的地下或半地F結構,當基礎底面位於或穿過可液化土層時,宜在抗震設計中,考慮土層中孔隙水壓力上升的不利影響.

  地基基礎抗震設計一般原則:

(1)合理選擇結構體系。對於鋼筋混凝土結構,一般來說純框架結構抗震能力較差,框架-剪力牆結構性能較好,剪力牆結構和筒體結構具有良好的空間整體性,剛度也較大,歷次地震中震害都較小。

(2)平面佈置力求簡單、規則、對稱,避免應力集中的凹角和狹長的縮頸部位,避免在凹角和端部設置樓電梯間;避免樓電梯間偏置,以免產生扭轉的影響。

(3)豎向體型儘量避免外挑,內收也不宜過多、過急、力求剛度均勻漸變,避免產生變形集中。

(4)結構的承載力、變形能力和剛度要均勻連續分佈,適應結構的地震反應要求。某一部位過強、過剛也會使其他樓層形成相對薄弱環節而導致破壞。頂層、中間樓層取消部分牆柱形成大空間層後,要調整剛度並採取構造加強措施。底層部分剪力牆變爲框支柱或取消部分柱子後,比上層剛度消弱更爲不利,應專門考慮抗震措施。

不僅主體結構,而且非結構牆體(特別是磚砌體填充牆)的不規則、不連續佈置也可能引起剛度的突變。

(5)高層建築突出屋面的塔樓必須具有足夠的承載力和延性,以承受高振型產生的鞭梢效應影響。必要時可以採用鋼結構或型鋼混凝土結構。

(6)在設計上的構造上實現多道設防。如框架結構採用強弱樑設計,樑屈服後柱仍能保持穩定,框架-剪力牆結構設計成連樑首先屈服,然後是牆肢,框架作爲第三道防線,剪力牆結構通過構造措施保證連樑先屈服,並通過空間整體性形成高次超靜定等。

(7)合理設置防震縫。一般情況下宜採取高速平面形狀與尺寸,加強構造措施,設置後澆帶等方法儘量不設縫、少設縫。必須設縫時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寬度。

(8)節點的承載力和剛度要與構件的承載力與剛度相適應。節點的承載力應大於構件的承載力。要從構造上採取措施防止反覆荷載作用下承載力和剛度過早退化。裝配式框架和大板結構必須加強節點的連接結構。

(9)保證結構有足夠剛度,限制頂點和層間位移。在小震時,應防止過大位移使結構開烈、影響正常使用、中震時,應保證結構不到於嚴重破壞,可以修復;在強震下,結構不應發生倒塌,也不能因爲位移過大而使主體結構失去穩定或基礎轉動過大而傾覆。

(10)構件設計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止脆性破壞,保證構件有足夠的延性。脆性破壞指剪切、錨固和壓碎等突然而無事先警告的破壞形式。設計時應保證抗剪承載力大於抗彎承載力,按“強剪弱彎”的方針進行配筋。爲提高構件的抗剪和抗壓能力,加強約束箍筋是有效措施。

(11)保證地基基礎的承載力、剛度和有足夠的抗滑移、抗轉動能力,使整個高層建築成爲一個穩定的體系,防止產生過大的差異沉降和傾覆。

(12)減輕結構自重,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的作用。

標籤:地基基礎 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