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服裝

紡織業國際競爭應對措施論文

服裝2.69W

一、加入WTO後,中國紡織工業取得快速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

紡織業國際競爭應對措施論文

(一)外部因素

加入WTO之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受雙邊貿易的限制,獲得的貿易待遇低,並且缺乏有效的保障和穩定,經常受到發達國家各種關稅壁壘的限制。加入WTO以後,我國在多邊貿易的基礎上享受成員國的優惠待遇,爲我國紡織品出口開拓新的市場、新的領域,爲形成多元化、多邊貿易新格局提供了有利條件。尤其是在後配額時代,我國紡織工業的國際市場進一步擴大,發達國家紡織品進口關稅的下降,也大大增加了我國產品的競爭能力。

(二)內部因素

1、產業鏈綜合競爭能力較強

我國完整的紡織產業鏈和集羣化發展模式使我國紡織產業具備了較強的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和綜合競爭優勢,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不具備的競爭優勢,也是維持我國紡織工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優勢地位的重要支撐。

2、勞動力豐富且成本較低

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供給將長期存在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紡織行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資源仍然豐富。而作爲發展中國家,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也明顯低於發達國家。

3、纖維原料資源豐富多樣

我國是世界上纖維產量最大、品種最豐富的國家,擁有棉、麻、毛、絲等多種類的天然纖維原料,化學纖維和化纖原料產業加速發展和升級也將爲我國紡織行業在原料獲取方面的競爭優勢注入新的活力。

二、當前我國紡織工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新挑戰

(一)傳統優勢正在逐步削弱

隨着人民幣的升值,勞動力成本價格的上升,原料價格的上漲以及印度、東盟等新興經濟體對紡織業的大力發展,我國紡織工業依靠傳統低成本的優勢正在逐步削弱。

(二)出口發展方式尚未徹底轉變

長期以來,我國紡織行業出口增長方式仍以數量規模型增長爲主,出口企業主要以常規產品加工製造爲主,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自主品牌出口和具有自主控制力的國際營銷網絡嚴重缺失,核心競爭實力雖然有所提高,但仍不足以支持我國紡織行業向國際產業鏈高端全面升級。

(三)貿易摩擦日益增多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面臨的國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貿易條件也隨之改變。相關的法律文件細化了中國紡織業發展在國際貿易中所享受到的權利和義務。與此同時,中國入世幾年來,雙方的貿易摩擦也從未間斷過。據統計,2001—2008年,國外對我國紡織品共發起55起特別保障措施。而2009年全球針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產品的各種貿易保護案件更達到歷史新高。據商務部統計,2009年全球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反傾銷有關的案件共45起。其中涉及化纖長絲、化纖短纖、窗簾、織帶、電熱毯、簾子布、棉紗、牀單、亞麻、窄幅織機等自原料至終端的一系列產品。除了政策性的貿易保護外,一系列的技術性壁壘也不斷呈現。從保護環境、保護消費者身心健康來說,有些技術性壁壘是合理的。但更多的技術性壁壘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採用歧視性標準,限制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進而達到保護本國產業的目的。與一般的政策性貿易保護相比,技術性壁壘手段更具隱蔽性。技術性壁壘越來越成爲發達國家設置貿易障礙的主要手段,如歐盟的REACH法案、美國的勞工保護等等。

三、應對新挑戰的策略

(一)積極應對貿易摩擦

紡織行業把維護中國企業正當利益放在首位,努力開拓思路,創新工作方式,加強協調聯動,形成合力,全方位開展應對貿易摩擦工作。加強雙邊對話和溝通,對於違反世貿規則濫用貿易救濟措施或採取其他貿易限制措施的做法,在必要時訴諸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強化對企業應對貿易摩擦的宣傳培訓、法律諮詢,支持企業運用法律手段積極應訴。

(二)建立和完善出口監測和預警體系

紡織行業分散程度高,全行業出口企業多達數萬家。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紡織行業出口監測以及預警體系和與之相配套的公共信息平臺,及時發佈行業出口重點產品的監測和預警信息,提高我國紡織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快速反應能力,降低行業的國際市場風險,保障行業出口的健康發展。

(三)加快標準化建設

標準是紡織行業科技支撐的重要方面,採用先進適用的標準能夠有效提高全行業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而掌握制定紡織產品標準,特別是高新技術紡織品標準的主動權則是我國紡織工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環節。要根據國際市場的發展趨勢,加快推進紡織新材料及相關產品、生態紡織品、功能性紡織品的產品質量、檢測標準,節能節水環保印染新技術配套標準等方面標準的研究、立項、制定、修訂和國際標準轉化工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工作,加強國內標準制定與國際標準的對接,強化我國紡織行業在高新技術產品國際標準制定方面的話語權。組建行業標準化建設專家隊伍,提高標準化建設工作效率;加強標準宣傳,提高行業標準化信息服務、培訓服務能力,提高全行業的標準意識和標準實施的有效性。

(四)加強行業自律

要加強對出口自律的宣傳和引導工作,建立和完善出口產品監測和預警體系,鼓勵和引導紡織企業自覺減少低檔次和低附加值產品、高能耗和高污染產品、預警體系中敏感產品的出口,優化出口市場競爭秩序,不進行惡性價格競爭。繼續推進CSC9000T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推廣和認證工作,突破發達國家社會責任壁壘對我國紡織行業出口的限制作用,全面提高行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

(五)增強出口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要圍繞高性能、功能性、差別化纖維及其產業鏈開發應用,天然纖維高附加值產品及先進工藝技術開發應用、產業用紡織品開發等紡織行業自主創新的重點領域,多渠道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技術攻關,加快產業化、工業化進程,全面提高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在滿足內需的基礎上,圍繞國際市場需求,在這些領域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新產品開發,形成具有較高附加值、符合市場需求的'家用、產業用製成品系列和能夠引領新技術、功能化流行趨勢的紡用纖維、面料產品系列。要加快建設紡織行業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組織發展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紡織生產企業、產品應用企業在內的自主創新產業聯盟,建立完善的產學研體系,形成科研機構、紡織產業鏈和終端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對接,有效解決創新成果轉化緩慢、技術研發與市場脫節等自主創新的瓶頸環節,有力推動行業出口產品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有效提高行業出口競爭力。同時,行業組織要積極完善信息、技術、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功能,增加有關國際市場先進紡織技術和產品流行趨勢的信息供給,組織企業與國際市場需求終端進行對接,幫助企業培養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技術人才,提高企業的創新反應能力;促進國內紡織產業與國際市場之間的良性互動。

(六)努力開拓多元市場

鼓勵出口企業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開拓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如東南亞、南亞、中東、拉美等,增加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同行業以及相關產業間多種形式的合作,擴大在其國內市場的銷售,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緩解出口市場集中度過高帶來的市場風險。

(七)推進實施“走出去”戰略

鼓勵廣大企業,特別是面臨較大成本上升壓力和資源環境約束壓力的東部服裝製造企業採取收購、租賃、合資合作等多種投資方式,在勞動力、原材料、地域條件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設立製造工廠和加工基地。突破紡織企業“走出去”的傳統範疇,除在具有成本比較優勢的地區投資設廠外,鼓勵具有品牌培育條件的企業在主銷市場設立物流中心、分銷中心,在歐洲、美國等紡織產業技術、時尚集散地設立研發、設計、創意中心,全面加強紡織行業的國際市場開拓能力,優化跨國資源配置,擴大出口。行業組織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要發揮積極的信息服務、技術諮詢、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功能;持續追蹤“走出去”企業發展情況,及時總結經驗,積極發現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