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新材料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通用5篇)

新材料3.09W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蹟爲主要內容,以敘事爲主要表達方式。想擬事蹟卻不知道該請教誰?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鄉村醫生主要事蹟(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通用5篇)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1

王曉玲,儀徵市新集鎮八橋村村醫。四十多歲的她,看上去還是那麼文靜、幹練、充滿青春的朝氣。一直以來,王曉玲都是父母心中的乖乖女,姐姐眼裏的甜小妹。誰也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她會成爲八橋村民心中最爲親切的“自家人”——她是一位技術嫺熟的護士,也是一位值得信賴的醫生,更是一位讓人放心暖心的導醫顧問。

一、不忘初心,甘做村民健康的守門人

王曉玲,可謂出生在“醫學世家”,父母都是醫生,後來姐姐也選擇了醫療職業。也許是成長環境的潛移默化,也許是骨子裏的熱愛,國中畢業時的王曉玲很自然地選擇衛校。三年的孜孜不倦,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順利地成爲一名光榮的白衣天使。

原本只是爲了到村裏去鍛鍊鍛鍊的她,一去竟然就成了永遠。當年身爲鎮衛生院院長的父親,若爲自己的寶貝女兒調動一下工作,絕非難事,然而,王曉玲一次次地婉言謝絕父親的關心。

王曉玲從事村醫二十多年來,帶着那份青春的熱情、醫者的仁心以及那份難捨的責任,默默守護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和平安。

面對一直不變的平淡,每天都一樣的環境和工作,王曉玲保持着一樣的細緻耐心、嚴謹務實工作作風。門診出診、打針治療、微信諮詢……二十多年來,王曉玲對村民們無微不至的關愛,爲她在百姓中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也是多年後,當父親屢屢聽見別人在自己面前親切地稱王曉玲爲“二先生”時,那顆可憐的懸着的“父母心”纔算放下了,從此,父親也給了王曉玲許多許多的支持和幫助。

現在,王曉玲成了家,也有了孩子,可繁瑣的工作常常使她疏於對家庭的照顧。她說,每當面對丈夫和孩子時,她能讀出他們眼中的理解和關心,可越是這樣,她自己心裏越愧疚。她知道,一邊是家庭,一邊是工作,她得用心。

二、與時俱進,拓展村醫服務的經緯度

王曉玲深切地知道,在醫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廣大人民羣衆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療經驗,對於村醫的工作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學習,只有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己,才能滿足工作需要。

可以說,王曉玲從參加工作那天起,就沒有間斷過學習,她珍惜每一次外出培訓的機會,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訂閱醫學刊物,收集醫療視頻、圖冊,既能學習系統的專業知識,又能尋找機會請教專家名醫。對王曉玲來說,多年來,晚上陪伴兒子一起學習,已成爲一種習慣,一種讓她感到幸福得習慣。

由於王曉玲的不懈努力,她取得了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去年在“衛計委”舉辦的技能競賽中,她奪得一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

成績面前,王曉玲從不驕傲。她永遠保持着謙虛的學生姿態,與揚州三甲醫院的許多名醫建立“醫療求助”通道。工作中一旦遇到疑難,或在線求助,或立即轉診,急村民之所急,總是把村民的利益在第一位。她在工作中早已實現了1+1+N的服務模式,

三、牢記使命,做農村醫療事業的守燈人

農村衛生所,在那些上了年紀出行不便的病人眼裏,在整天忙於勞作的村民眼裏,它就是一盞黑夜裏的明燈,它能給人溫暖,給人希望。農村衛生所服務村民,預防治療相結合,能有效治療一些常見病、小病,既緩解大醫院的壓力,又方便了人民羣衆。因此,加強我國農村醫療事業的建設,是新時期黨在醫療衛生工作方面的重要戰略安排。

王曉玲身爲村醫,自然明白自己的責任,二十多年來,她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總能積極認真完成上級主管部門佈置的工作,盡心盡職做好農村醫療事業的守燈人。每天,王曉玲早上六點多鐘就去上班,中午也不休息,還要利用內網錄入資料,晚上六點多才能下班,到家時間一般要在七八點鐘左右。她從不抱怨。

每天,王曉玲面對五六十個門診病人,她總能熱情接待,精心診治;面對上門診治的病人,她從不爽約,細心服務;面對參加“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村民,她手機時時暢通,隨時連線。

王曉玲是一個有心人,她爲村民服務,不怕苦,不嫌累,她根據村民健康狀況和需求進行分類,對不同類別的重點人羣有針對性地進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村醫王曉玲對工作的責任心,對村民的愛心,還有她過硬的技術,爲她贏得八橋村村民的信任,八橋村村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簽約率在儀徵市名列前茅。

二十多年來,王曉玲不僅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也充分發揮了農村基層衛生室應有的作用。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2

河有多深,能不能過?過不了!這是新疆鄉村醫生居馬泰護送小病人阿革蘭時在路上和同伴的對話。鄉村醫生居馬泰被冰河攔住了回診所的路,他懷裏抱的孩子名叫阿革蘭。只有8個月大,由於上呼吸道感染髮高燒已經兩天了,在這樣的高原和高寒地帶,隨時可能會轉發肺炎,危及生命。牧場裏缺少藥品,居馬泰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蘭帶回到50公里外的診所。而這天山最艱險的一段路程被當地的牧民稱之爲“魔鬼路”。

冰看一下!冰看一下!可以過得話,我們看一下,抓緊時間,過不去!冰太軟!繞過山從那邊走吧!阿革蘭。高燒不退的小阿革蘭,一直哭鬧不止,居馬泰想盡辦法,逗小傢伙開心,8個月大的小阿革蘭很快就跟他熟悉起來。阿革蘭的笑容讓48歲的居馬泰想起自己的三個孩子。居馬泰滿心愧疚。他的大女兒高哈爾說:我爸一般都說: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嗎能幹什麼呢?

我們都上學的,這次居馬泰出門診前,妻子剛剛的做完子宮切除手術,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馬泰就又要出發了。他必須趕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藥品送到冬季牧場把危重病人轉移出來。因爲自己是天山深處一塊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場中唯一的醫生。女兒高哈爾說:我爸走的時候,我媽就又掉眼淚說肚子疼,然後我爸就給她給了一些藥說可能過幾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託給15歲的大女兒和9歲的小女兒照顧,居馬泰的心一路上牽掛。可這時,他卻不得不將精力放在眼前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離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馬泰在冬季牧場出診已經在這根溜索上來回20年了。可是這一次,要抱着小阿革蘭。他雙手根本沒辦法抓住溜索。居馬泰把小阿革蘭緊緊綁在自己身上。路過的.牧民找來繩子,把他倆拉過了河。

阿革蘭!阿革蘭!居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着哭鬧的孩子。小心點!鄰近傍晚小阿革蘭體溫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嚴重了。居馬泰停了下來,給小阿革蘭餵了僅剩下的.一點藥。拔山涉水後。大家都很疲憊。居馬泰卻一個人在冰河邊剃起了鬍子。這也是他每次轉診病患孩子時必須做事。居馬泰說;一邊打鞭子,一邊抱孩子。那時候看看娃娃的體溫怎麼樣,這樣子面對面(測體溫),但是娃娃不舒服,鬍子刮掉好。上午十點回診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蘭病情加重,但回診所,卻要面對4200米的雪山。在這樣的冬季翻雪山被當地牧民認爲是最危險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蓋着無數的懸崖和冰川。居馬泰在這條路上往返20年,熟悉這裏每一條路的分佈,可依然不敢有絲毫的掉以輕心。他的三匹馬都曾摔死在這樣的路上。我和馬一塊下去了,摔倒了,馬死了,我活着。這讓居馬泰身上留下了三處舊傷,每到寒冷天氣就會傷痛加劇。可他還是毫不猶豫的承擔起最危險的用自己的身體爲阿革蘭和媽媽開闢出一條安全道路。峯頂氣溫驟降到零下25度,撲面的冷風空氣讓人無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讓每一步移動都非常艱難。4個多小時不停息的趕路,馬終於支持不住了。

兩晝夜的奔波,居馬泰已經體力透支了極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蘭最後的生命保障,無論腳下的路多麼艱難,多麼漫長。無論還要面對怎樣的風雪,除了堅持他已別無選擇。兩個小時後,居馬泰帶着孩子終於回到診所。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小阿革蘭恢復了健康。

他是居馬泰在天山深處“魔鬼路”上轉診的第92個病人。在這20年中居馬泰救治過192位病人。他冒着生命的危險在極地行走,守護着1500多戶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問居馬泰:北京冷嗎?居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對我們來講,剛剛過去的這個元旦是三十年裏最冷的一個元旦。零下十幾度相當於您那兒的什麼季節居答:現在我們那兒是零下30度。在這種天氣下,您還得進行巡診,繼續巡診。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歷,我仔細看了這份病歷,分別是居馬泰所在那個縣和所在的州醫院所開的病歷證明,這上面醫生寫的是什麼,心力衰弱,您有這麼重的心臟病換個人行嗎?換個人去,換個人也行。但是我們牧民想有點擔心。擔心什麼?擔心他們爲了需要我們這樣子。我們擔心他,擔心別人對路途不熟悉是嗎?到底有多危險?又高又那個啥?滑的很,雪也大,學業厚。那樣子,特別危險。一走就是20年。據說您是從父親的手中接過的藥箱。嗯!對,我父親留給我的。這個藥箱你想傳下去嗎?想傳給誰?那個藥箱,傳給誰?我的丫頭,兒子他(們)用。幾個孩子您?一個兒子,兩個丫頭。年紀最大的是女兒是嗎?對!她希望當醫生嗎?她也希望當醫生。

有請居馬泰的大女兒高哈爾登場獻獎!小姑娘今年話不能不到16歲,家裏很多都要她幹。自己想當醫生嗎?想!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醫生,像我爸爸這樣的醫生。其實居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鄉村醫生。這一家人對周邊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護衛,真應該向他們致敬。這座獎盃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實的鄉村中國,上面綻開的是岩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聖的醫生責任,向所有鄉村醫生致敬!向居馬泰致敬!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3

盛偉,男,45歲,中專文化,山東省平邑縣白彥鎮姜莊村人,在本村擔任鄉村醫生已25年。

一、子承父志,服務鄉鄰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區,四面環山,地廣人稀,衛生室服務的轄區內有十多個自然村,大多數自然村交通極不便利,道路崎嶇,廣大人民羣衆打針吃藥極爲不便,有的人爲了拿一點要就要走一個多小時,看到這種情況,我立志當一名醫生,從而方便廣大人民羣衆。

1988年9月,我進入平邑衛校學習,畢業後,就回到了姜莊村父親的診所,我父親是六十年代的赤腳醫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於基層的衛生工作,無數次被評爲市縣級先進工作者。2000年秋查出肺癌,仍堅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來。正是父親的影響我才選擇了鄉醫生涯,剛開始,沒有幾個人願意來找我看病,我並沒有氣餒,日診臨牀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問題,經常到鎮衛生院、縣醫院找老師虛心請教。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人們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診所給家人拿藥,我看他眼瞼浮腫,面色牙齦蒼白,我問他是不是有身體乏力,尿血史,他反問我怎麼知道的,後來我建議他去醫院檢查雙腎結石,右腎已無功能。病人家屬來我的診所,對我千恩萬謝,直到今天,病人見到我還一直唸叨:“多虧了有盛偉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給救回來的!”

正是靠着紮實的醫學理論基礎知識、過硬的實踐操作技能、熱情和藹的服務態度,再加上手腳勤快隨叫隨到、用藥合理價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鄰八鄉逐漸贏得了極好的口碑,周邊村甚至外鄉鎮的病人都慕名而來。

二、風雨行醫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爲政策的原因,全縣進行鄉村組織一體化辦醫管理,整合原來各自爲政的個體診所,統一轉變爲一體化村衛生室。已經小有名氣的我自願服從大局,不計個人得失,領頭做出表率,積極配合鎮衛生院,僅用了1天時間,就完成了相關工作,爲全鎮一體化村衛生室的順利建設,帶了一個好頭。

在村衛生室工作期間,我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羣衆好評,1996年11月,被推薦爲衛生室室長,成了當時全鎮最年輕、在全縣也爲數不多的室長之一。爲做好工作,我個人投資數萬元,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建設了一所衛生室,達到了六室分開、佈局合理、制度齊全、規範有序的標準,爲各項工作的開展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村衛生室工作人員,精誠團結,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個人連續10餘年受到縣、鎮主管部門的表彰他鄉醫,村衛生室也多次被命名爲縣先進村衛生室。

三、一心一意,情繫羣衆

當年,轄區內老山頂村有幾十戶人家,地處一座山頂之上,沒有鄉醫,那些年老體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診,需要走十幾裏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診百餘次,無論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個跟頭,擦破點皮,更是家常便飯,記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頂的盛文山突然腹痛、噁心、嘔吐,我連夜趕往山,頂經診斷患者麥氏點壓痛、反跳痛、發燒39度,我立即給他輸上液體,並幫助擡下山送往鎮醫院。當夜進行了闌尾切除,當夜回到家已經凌晨2點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當年還在老山頂居住的謝恆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多年,當時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續高熱,家人極力反對下山診療,我連夜到白彥鎮衛生院諮詢了醫生在山上治療了兩晝夜,老人終於轉危爲安。下山的時候摔進了溝裏,斷了三根肋骨。

記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學東,突發上腹疼痛,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前來就診,我通過了仔細檢查,考慮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併發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險。在患者無錢的情況下,我帶來現金把他送到了白彥鎮衛生院連夜做了手術,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除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沒有什麼太轟動的大事蹟,總結起來只有一個“忙”字:23年來日常診治病人二十餘萬人次,出診近萬人次。任務多了,壓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診療工作,我還堅持兩月組織一次羣衆健康教育活動,堅持每月以黑板報等形式,宣傳公共衛生知識和防病治病衛生常識;要對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檔案》,逐一校對和完善,對60歲以上的老人作重點健康體檢,對孕產婦作定期隨訪,此外,還幾乎天天要爲幾個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診病、檢查,跑遍了村裏的每一條山間小道,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況瞭如指掌: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誰有沒有菸酒嗜好、誰有什麼飲食習慣等等,在我心裏一清二楚。

四、堅守陣地,無悔人生

在現今醫無悔患關係緊張的大環境下,太多的人不願意讚美醫生,更多的是口誅筆伐。但是,我作爲一名鄉村醫生,卻一直沒有這種感覺,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賴。因爲我不會給人開大處方,能吃藥的決不打針,能打針的決不輸液,我總覺得如果單純地去追求經濟利益,我會良心上過不去,行醫與我不僅是職業,還是一種救助與守護。

二十五年如一日我堅守在姜莊流域這片熱土,把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農村基層衛生事業,期間我經歷了太多的變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時也獲得了衆鄉親的呵護和肯定,更獲得了衛生行政部門的無數次的獎勵。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實,幸福和成就感。無論未來的路多麼艱辛和曲折,爲了山區的父老鄉親,我會一如既往地堅持走下去。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4

45年前,他選擇“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回海島做鄉村醫生;45年間,他搭漁船、爬礁石、翻山頭,記住每個村民的基礎疾病,曾夜裏抱着氧氣袋,乘漁船送病人急救;曾擡着打6顆鋼釘的手臂,堅持坐診;曾一夜之間被幾撥急性腸胃炎病人叫醒,陪他們吊鹽水到天明……

他叫吳秀明,寧波象山石浦的鄉村醫生,海島居民口中的親人“老吳”。潮漲潮落,人來人往,他青絲變白髮,在海島盡頭站成屹立不倒的瞭望哨。

響應號召,去最艱苦的地方。

吳秀明紮根海島的45年,有10年是在象山南田島度過的。

南田島是寧波地區居住人口最多的偏遠島嶼,也是吳秀明的家鄉。1976年,21歲的吳秀明在象山人民醫院醫士班學成畢業時,學校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滿腔熱血的他毅然回到南田島樊嶴公社衛生院工作。

有一年,吳秀明參加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他和同事在海島最偏遠的水糊塗村、楊柳坑漁村和金七門漁村整整住了一個月。那裏沒有電,他們就自帶發電機,晝夜加班,挨家挨戶摸排,查出了金七門村有兩位老人和一位年輕婦女患有結核病。

按照規定,國家給他們提供藥物免費治療3年。3年期間,每月都要給他們送一次藥,還要定期把他們接出來,坐船去石浦拍片複查。

這個重任落在了吳秀明肩上。那時的南田島,很多鄉村都是荒山野嶺,道路難行,每月送藥談何容易。每次,吳秀明都要從樊嶴翻過三道山嶺,走近2小時山路才能到金七門村。有時回去晚了,還要走夜路,吳秀明便揹着醫療箱,拿根竹棍,邊走邊左右拍打開路。

吳秀明這一堅持就是3年。而爲了每個月的約定,吳秀明有一次冬天因公到寧海,遇到大雪封路不通車,他硬是一大清早從寧海出發,步行了8個小時到象山泗洲頭,再輾轉回到樊嶴,就爲了準時給他們送藥。

遭遇厄運,卻放不下朝夕相處的海島居民。

1986年11月,已經結婚,兒女雙全的吳秀明,調到了東門鄉衛生院。衛生院在東門島上,與石浦隔海相望,那時沒有橋,進出海島都靠坐船。

當時,鄉衛生院設在潮汐一來就會被淹的土地廟,沒有自來水,都是向村民買井水喝。後來遷到現址,名稱更名爲東門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也從以前的10多人減少到如今的3人,尤其是1999年連接石浦和東門島的銅瓦門大橋通車後,同事們都選擇了下班後回到石浦家裏。

儘管吳秀明的家也搬到了石浦,但他還是選擇平時住在島上,每週纔回一次家,他的理由很簡單:島上2000多人,簽署了家庭醫生協議的有近700人,他們都是老人,年紀大了發病時間不固定,衛生服務站晚上離不開人。

於是,便有了吳秀明多次在夜裏抱着氧氣袋,陪伴病人乘着漁船,乘風破浪,趕往石浦急救的鏡頭;也有一夜之間被幾撥急性腸胃炎病人叫醒,陪伴他們吊鹽水到天明的經歷……

35年的朝夕相處讓這裏的村民接納了他,如今,每戶居民家裏有多少人、有些什麼病,他一清二楚。但誰也沒想到,就是這個對海島居民病情瞭如指掌的醫生,卻對自己兒子的病情知之甚少。

2014年3月,吳秀明的老伴因爲心肌梗塞住院治療一個月剛緩過勁來,又查出兒子患了胸腺腫瘤,病情兇險,稍有不慎將導致終身癱瘓。

兒子正當壯年,孫子才上國小一年級,他們一家的幸福生活纔剛剛開始,怎會遭此厄運?要是平時自己常回家看看,早點發現兒子身體的異樣,腫瘤還會這麼嚴重嗎?吳秀明內心滿是自責,四處舉債,又把石浦的房子賣了,花了近40萬元給兒子做手術。

好在兒子手術很成功,在上海治療半個月後回到石浦,休養了一個月才漸漸恢復。那一個月,吳秀明請了假,天天騎摩托車回家照顧兒子。不幸的是,有一天晚上他不幸摔傷,導致右臂肩胛骨折,手臂上打了6顆鋼釘。

這次吳秀明住了整整一個月醫院,但他也很不安:已經一個多月沒去上班了,海島衛生室怎麼樣了?那些患者的病情是不是穩定?對面山島上剛做完腰椎間盤突出手術的老王現在恢復得怎樣?東豐村的老陳上個月血壓高得嚇人,他降壓藥有沒有堅持吃?……

一想到這些,吳秀明坐不住了,堅持出院,打着石膏、吊着手臂回到了服務站,一邊給海島居民們看病,一邊讓醫院派來的實習醫生開單拿藥……

“熱鬧”晚餐,卻是6年來的第一次。

吳秀明的敬業贏得了醫院領導的信任。2015年他退休後,又被醫院返聘,繼續留在海島衛生服務站工作。

同樣,他的敬業贏得了海島居民的愛戴。大家知道他手臂裏有鋼釘,不能吹冷風,所以後來夏天大家來看病、掛吊針時,都強忍着說不熱,吹吹風扇就好。實在忍不住了,打開空調,也要把吳秀明“趕出”輸液室。

近日,記者跟隨吳秀明乘船到對面山島巡診時,那裏住的9戶人家看到吳醫生來了,像見到親人一樣將他請進屋裏。臨走,島上的居民們又拿出自家種的橘子、青菜送給吳醫生。

回到東門島衛生服務站,記者參觀了吳秀明的宿舍:一張單人牀,一張桌子,幾個收納箱,還有陪伴了他30多年的衣櫥和一把用來切中藥藥片的刀。

得知記者想陪他一起吃晚飯,吳秀明下了班馬上忙活起來,拿出冰箱裏自家帶來的皮皮蝦、冬筍、鯧魚等,下廚燒了六七個好菜,看到買的一瓶椰子汁不夠,他又準備跑出去到隔壁小店再買一瓶。

記者心有不安,勸道:“我們就3個人,不用弄這麼多菜和飲料,浪費了。”

但同行的通訊員卻拽住了記者,偷偷地說:“這是6年來,第一次有這麼多人在服務站陪着吳醫生一起吃飯,平時他一個人都是有菜沒魚、有魚沒菜,一鍋飯燒了吃兩天的,晚上也找不到人說話,吃點飯,看看電視就睡了。今天老爺子高興,就由着他吧……”

吃完飯,我們向吳秀明告別時,已經是晚上8點過了。東門漁村村口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漁村道路一側的霓虹燈格外耀眼。回首望去,吳秀明站在路邊向我們揮手道別的身影越來越模糊,又越來越清晰。

45年前,他響應號召到偏遠海島做鄉村醫生。搭漁船、爬礁石、翻山頭,很多人不懂他爲什麼到這麼艱苦的地方,但身上的白大褂懂得他的選擇。

海島上,有人上岸,有人離開,潮漲潮落,人來人往。而他青絲變白髮,把45年的堅守,站成屹立不倒的瞭望哨。

打着鋼釘的臂膀在海風中顫抖,而他問診的手溫暖依舊。一生儉樸清貧、敬業奉獻,他把醫生二字鐫刻在海島鄉親的心裏。

鄉村醫生主要事蹟5

彭林,男,44歲,大專文化,村醫,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永樂鎮高粱村人。自1998年擔任高粱村衛生室鄉村醫生以來,他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守護着當地農民羣衆的健康。他憑着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爲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羣衆的信賴和讚譽。

一、情繫農村,服務百姓無怨無悔。

2008年,他在參與統一的手足口病防疫任務時,有一次晚上出急診,由於雨天路滑,不幸跌倒。爲了完成工作任務,儘管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她帶傷仍然堅持戰鬥在一線,到病患者家中督導消毒殺菌,宣傳疾病防控知識。羣衆看到她有時痛得直冒冷汗,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得到彭醫生精心醫治的人,都誇他是個“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二、紮根農村,辦好百姓家門口的醫院。

2008年,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在我縣進行試點。爲了辦好百姓家門口的醫院,他積極配合上級,按照鎮衛生院的統一標準要求,建成了佈局合理的規範化村衛生室,實現了六室分開、配備了微機和規範化的診療設施,並實現了微機收費,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刷卡,讓村民在衛生室門診看病就能報銷藥費,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受到廣大羣衆的支持擁護和交口稱讚。

同時,建立健全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積極主動地做好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現已爲轄區2000多名常住居民進行了健康查體並建立了居民健康檔案,爲轄區200多名老人,123例高血壓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檔案並納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個月一次的上門隨訪服務。他特別關心老年人健康狀況,每年都親自上門爲65歲以上老人進行一次健康體檢,並及時將查體信息存入檔案,成爲老年人的貼身健康顧問。

三、支持改革,利爲百姓謀。

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解除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但對於鄉村醫生來講,是個全新的挑戰,壓力重,任務多,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而且待遇大幅度地降低。彭林醫生沒有絲毫怨言,還是一如既往地完成各項目標任務。

四、積極配合村支兩委工作

作爲村醫,還是一名老百姓信任的村醫,他除了日常工作還大力支持高粱村村支兩委各項工作,遇到有不理解的羣衆,做出正面解釋,還幫忙收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