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新材料

【熱門】事蹟的作文4篇

新材料1.33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事蹟的作文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事蹟的作文4篇

事蹟的作文 篇1

董存瑞叔叔,我從書中看到您的英雄事蹟,您的英雄事蹟讓我非常感動。而且,您的英雄事蹟早已經是家喻戶曉了,人們把您的英雄事蹟編排成電影,還用您的英雄事蹟來教育我們呢!知道了您的英雄事蹟之後,我心想:我們現在的一切,都是黨給我們的,我們絕不辜負黨對我們的期望!

您曾經說過:“我就是死後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裏去,讓大家踩着我們把隆化拿下來!”您就是靠着這樣的毅力,這樣的頑強,()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爲隆化一帶地區的解放鋪下了成功的軌道!也爲新中國添了一份不小的貢獻!

因爲您的毅力,您的堅強,還有您的事蹟,爲了中國的解放增添了不少的.動力!

董存瑞叔叔,你知道嗎?人們爲了紀念您,爲您題詩:

脊樑柱,石旗杆,一尊永恆的雕像。

爆破元帥董存瑞,生死邊緣走來回。

負傷亦毋下火線,南征北戰懼怕誰?

隆化戰場莫疲憊,滿身開花視如歸。

遙望故鄉山水美,捨己英雄千古垂。

是啊!您的一生,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想着黨,從後腦到腳跟,全身的每一個地方都獻給新中國了。

您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您的鮮活的面孔,卻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您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也是最崇高的!

事蹟的作文 篇2

眼下,武漢市的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已經下降至20xx例以下,如何繼續加強重症患者的醫療救治,努力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是當前救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天(3月22日)的《一線抗疫羣英譜》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位重症醫生馬承恩。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患者老徐不僅雙肺感染嚴重,還伴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多種基礎病,好幾次都在死亡線上掙扎。

氣管插管、血液透析、心肌恢復,一週多的時間,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援助湖北國家醫療隊隊長馬承恩帶領隊友進行了三次大搶救,老徐終於轉危爲安。

爲了趕在患者病情惡化前提前介入,馬承恩經常連續六七個小時在病區,查看、監測病人情況,上呼吸機,穿着厚厚的防護服,馬承恩始終奮戰在救治一線。別人輪休的時候,他還要參加疑難病例討論、會診。

在馬承恩和隊友們的努力下,截至目前,他們已累計治癒患者46人。

事蹟的作文 篇3

近日,新型肺炎引發了大家的高度關注,億萬華夏兒女一同努力,共渡難關,而在此刻,武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一線醫護人員更是爲了患者的健康與生命安全,不惜一切,奮鬥在一線。

“17年來,不論是非典,還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都堅守在急診一線。”這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護士童英在除夕之夜寫下的話。

“面對疫情,我選擇迎難而上,衝鋒在前。”除夕之夜仍在一線奔忙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院區感染科二區主任曹紅說。

在鼠年除夕最美逆行者的稱號屬於這一批批奔赴武漢的白衣戰士,雖然看不清堅毅的面容,但你匆匆而去的背影卻將醫德高高擎起,卻將醫魂高高飄揚。

在此次抗擊疫情中,中山三院有一對夫妻雙雙上了“前線”,其中丈夫檢驗科主管技師潘順文是廣東除夕夜馳援武漢的醫療隊一員,而愛人代羣作爲一名護士長也衝在廣東防疫一線。因爲夫妻都在一線,兩個孩子無人照顧。接到要去武漢的通知後,潘順文連夜通知家人開車將孩子送回湛江老家。

薪火傳承,在抗擊疫情的重大歷史時刻中完成。20xx年全國上下抗擊非典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何德全正要參加大學聯考。今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何德全已成爲一線的“戰士”。原本計劃春節去西藏旅遊的何德全得知醫院發熱門診醫護人員不足,便主動報名參加支援。何德全說,當年被很多前輩的英勇事蹟感動,報考了臨牀醫學,現在對我而言是實現了學醫的初心。開始在發熱門診上班的第一天,何德全在朋友圈裏寫道:“相隔17年,這次輪到我代替前輩們迎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疫情在前,他們不退。天上的明月不及你肩頭的星光,爲了心中的那份責任,24小時戰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風餐露宿,守卡點、防疫情、保平安。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們堅守崗位、恪盡職守,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線,將廣大人民羣衆的健康放在心頭、護在身後。他們是疫情來襲時最美的逆行者!

我願意做這樣的人!

事蹟的作文 篇4

5月13日,我校在校長的帶領下進行了對海雀村名譽書記文朝榮先進事蹟近一個星期的學習,他“信念堅定、一心爲民的宗旨意識,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自力更生、苦幹實幹的頑強意志,大公無私、清正廉潔的優良作風,解放思想、求實進取的創新精神”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不虧爲教育實踐活動的一面鏡子,貴州人民的迴音石,更是我生活中的一盞指路燈。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齊門檻腳,要想祉尺遮蓋布,肩膀當作地皮磨。 “海雀”是彝語“候確”的音譯。“候確”就是“湖水灌注”的意思。相傳這裏從高到低原有3個大海子,高處的水漫出來流到第二個海子,再流到第三個海子,綿延不絕……“海雀”之名由此而來。1985年5月29日,新華社記者劉子富來到這個縣的恆底區四方鄉苗、彝族雜居的海雀村的3個村民組,看了11戶農家,家家斷炊。”“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乾的骨架支撐着腦袋……全家終年不見食油,一年累計缺3個月的鹽,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了。”村民們“沒有一家有活動錢,沒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室居住的,也沒有一家有像樣的牀或被子;有的鑽草窩,有的蓋秧被,有的圍火塘過夜。” 世紀80年代的海雀村,海拔2300米,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3元,全村貧困人口達730人,人均佔有糧食107公斤,森林覆蓋率只有5%,人口自然增長率達13‰。海雀村有個順口溜:“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禿禿,地上矮矬挫。”

爲了將羣衆引上致富路,文朝榮說:“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養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有糧。”有了林,水土得到保持;有了草,養牲口再也不用走幾十裏山路去割草;有機肥增多,土地也慢慢變肥沃了。文朝榮抱着植樹造林能改善生態、改變生活的信念,不分晝夜地到每家每戶做思想工作,還積極組織黨員開支部會,召集村民開羣衆會和寨老會,向他們灌輸植樹造林能帶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思想。連續3年,每逢冬季農閒時節,文朝榮每天帶領200多名村民上山種樹,天亮出門,午飯在上山吃自帶的烤洋芋,天黑歸家。那3年的春節文朝榮們都是在山上過的。有一年除夕,他下山把自家僅有的2只大公雞殺了燉好送到山上給一同植樹的村民們吃,爲的是讓大家油水足了,多有力氣多種樹。3年後,海雀村民在荒山造林1.16萬畝。1995年,海雀村被評爲“全國綠化千佳村”。 海雀村山上的樹林一天天茂密起來,而低下的農作物產量成了文朝榮頭痛的一大難題。以前海雀村主要農作物是苞谷和洋芋,土地貧瘠加上傳統的種植模式讓村民種一坡收一籮。政府免費提供種植肥料和技術服務依然沒能改變現狀。爲了打消村民的顧慮,文朝榮在自家地裏率先實驗種上地膜苞谷。秋收時節,就在他用地膜種植的苞谷地裏,站滿了全村各寨的老老小小,村民們都來看稀奇,他們做夢也想不到,使用地膜覆蓋種植,糧食產量竟然能增加好幾倍。海雀村在實現生態效應和經濟發展“雙贏”的同時,海雀林場成了海雀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

爲了村寨發展,優生優育,在苗族彝族聚居的村寨,文朝榮帶頭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其大兒子文正全成爲村裏最早的獨生子女戶之一。目前,全村人口自然增長率爲2‰,涌現出3戶獨生子女戶和12戶雙女戶。文朝榮以自家親人作表率,執行政策公道正派,彰顯了黨員幹部公正無私、嚴於律己的精神。

當文朝榮得知擔任村主任的兒子文正友用自己的七萬元積蓄買一輛小皮卡車受到羣衆質疑時,他淚流滿面地告誡文正友:“不要讓老百姓看不起”,他在去世前還在對兒子交代:“只有千年的名,沒有千年的人,你們要清清白白做人,要讓老百姓支持你。”是他讓全村人吃上了“林業飯”,在“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創造了人間奇蹟:使曾經“山上光禿禿、屋裏幹窮窮”的海雀村森林覆蓋率由當初不到5%在26年間上升爲70.4%。他操勞了一生,給村民創造了價值4000多萬元的森林,爲的是讓全村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富起來。

青山有幸埋忠骨,翠鬆無悔護恩人。如今他走了,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的足音彷彿還回蕩在海雀村的茫茫林海中,他沒有留下什麼豪言壯語,但他公而忘私、一心爲民的實際行動比豪言壯語更加有力,更能證明他是有着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人。

標籤: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