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新材料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15篇

新材料2.69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15篇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1

常言,民以食爲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溫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着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着樸素。話並不多。身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裏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着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爲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說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裏?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爲“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裏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出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說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爲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着世界,關注着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着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2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滿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奮力跋涉,把綠色的夢想書寫在大地之上;在佈滿荊棘的實驗叢林中躑躅前行,嘔心瀝血。歷經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爲生命中彌足珍貴的雜交水稻事業無怨無悔,傾其一生;歷經數十載的不懈探索和艱難實踐,袁隆平終於成功了!他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給人類帶來了福音。他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並在20xx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20xx年4月,榮登“20xx中國心靈富豪榜首富榜”。20xx年9月14日,他作爲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體常委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曾提出一個嚴峻的問題——“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20年來,我國已通過雜交稻增產3500億公斤,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多養活7000萬人,這就是袁隆平的回答。因此,很多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二靠袁隆平。其實,袁隆平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爲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西方國家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爲“第二次綠色革命”。2月初,網友、專家攜手評選的“新四大發明”名單出爐,“雜交水稻”、“漢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複方蒿甲醚”最終入選。並且“雜交水稻”在評選中一直遙遙領先,佔據第一的位置直到最後。

有人說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來的農民更像農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顴骨,背微駝,小平頭,古銅色的臉龐爬上了些許老人斑,歲月風霜刻在了寬闊的額上,曬得黝黑的手臂被稻葉劃上了一道道傷痕,穿着農村裏常見的那種花紋短袖襯衣,一條灰褲,老式黑皮鞋上沾滿泥巴,手上戴着一塊黑色手錶,特徵很鮮明。但就是這位看似很平常的老人,卻在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且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唯一當選者。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先生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髮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爲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爲世界解決了7000萬人的吃飯問題。

袁隆平的先進事蹟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與社會各界的普遍讚譽。20xx年10月,在湖南考察時專程赴袁隆平主持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詳細察看項目進展情況,充分肯定了他們做出的重大貢獻。30多個國家的`總統、國王或部長會見了袁隆平院士。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叢書《走近袁隆平》所作序言中指出:“袁隆平同志等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就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知識分子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集中體現了我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體現了我國科技工作者敢於創新、頑強拼搏、爲中華民族爭氣的宏大抱負,集中體現了嚴謹治學、爲人師表、平易近人、甘爲人梯的崇高精神。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爲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寫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做出了無愧於祖國和時代的貢獻。”

袁隆平是我們黨培養出來的當代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作爲科學家,袁隆平院士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傑出的科技才能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爲我們身處教育戰線的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學習的典範。

感動中國頒獎詞這樣寫到: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薄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袁隆平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爲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如今,81歲高齡的袁隆平依然爲農民多產糧而活躍在田間地頭,爲人類真正擺脫飢餓而奔走在世界各地,直到生命最後的盡頭。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3

歲月流逝,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有時候,自覺不自覺地會出現一些精神提振不夠,春困秋乏的現象,表現爲日常工作的“敲鐘”思維,寫稿子的“爲老而活”心態。午休時間,學習《典故背後的故事》第九集:這個“90後”讓全世界1/5的人吃了一頓飽飯,他覺得自己像捱了一巴掌。一瞬間,他徹底昏昏欲睡,想了半天,出了一身汗,精神讓人“嚮往”。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普通人要用心追夢,不要甘於平庸。偉大的時代是偉大的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創造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英雄,有的是平凡人的堅持中的不平凡,有的是平凡人的'奮鬥中的不平凡。人民科學院院士袁隆平的成功,來自於他幾十年來對夢想的執着追求。這個夢想的背後,有父母那顆只求人民吃飽飯的心,有凌雲那顆天下沒有飢餓的人的志向,有他那顆忠於黨和人民事業的赤子之心。爲此,他不斷攀登科技興農的新高峯,創造了這一領域的歷史高度。20xx年11月2日,我們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突破1500公斤大關,適應不同氣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質的新水稻相繼取得突破,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溫飽問題,讓中國人端得穩飯碗,穩得住心。袁隆平的追夢人生令人敬佩,令人欽佩。

不敢比較,就不會有進步;和先進的比,就會學習,然後知道不足;慚愧就勇敢;如果你很優秀,你就會很棒。夢想有鼓舞人心的力量。至於夢想,從一個90歲的科學家口中說出,更是振奮人心。相比袁隆平“古有建廟”的豐功偉績,或許,作爲一名普通黨員,我可以忽略螢火蟲的光芒。然而,90歲的袁隆平依然時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覺”,依然執着於提高雜交水稻產量,科技興農。這種生活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張力,堅韌,巨大的決心和毅力,真的讓人心碎。作爲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我們能高枕無憂嗎?能不能因爲一時的不幸而抑鬱,或者因爲一時的困難而止步?黨員要在融入黨和人民事業的奮鬥中一天天有所收穫有所收穫——青春不該有夢想,人生不該追夢!

想想吧。未來將成爲90後的我們,心中依然可以有夢想,依然可以執着地去追求。可還是像90歲的袁隆平一樣,“夢見我們試驗田裏的超級稻有高粱那麼高,一人多高,穗有掃帚那麼長,籽有花生那麼大,我就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涼”。“不求容易的事,就能成功;不避難則進。”黨員幹部要“胸懷大志,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爲黨、爲祖國、爲人民多做貢獻。”爲夢想而奮鬥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種深深的幸福,但奮鬥者前進,唯勝者爲王。黨員幹部要以“大我”磨礪自我,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立足本職崗位,負責主業。在平凡的崗位上,他們要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用一顆研究的心對待工作,把工作當成事業,把工作當成事業。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4

20xx年12月初的一天,袁隆平剛結束對委內瑞拉的應邀考察,就乘飛機直抵香港,出席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理學博士的儀式。平時穿着極隨便的他根本沒帶領帶,爲了出席正規場合穿西裝配領帶,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買領帶,同伴都勸他買條金利來領帶,他嫌貴,不肯買,拉着同伴到地攤上去,買了一條花100元港幣能買到6條的領帶。他拿過領帶,在胸口上比試着,笑笑說:

“蠻漂亮嘛,怎樣樣,精神吧,這叫價廉物美,比名牌差不到哪裏去,來來,你們都來買……”

“不買,不買,袁教師,你當然囉,身份不一樣,再差的東西穿到你身上,都成了名牌,我們不行啦,要靠名牌撐門面。”

見同伴都不願買,他只好自我買了幾條,調侃道:“哦,我曉得了,你們不買是捨不得掏錢,我老袁大方得很,見人白送一條,怎樣”

當時,袁隆平的三兒子和三媳婦正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聽說此事後特意上街買了條金利來領帶,晚上到老爸下榻的賓館給他繫上,囑咐老爸明天出席儀式時,系他們買的這條,但第二天,他還是繫上了自我在地攤上買的那條,到香港中文大學去了。事後,他將兒媳買的那條領帶留給了兒子。

或許有人會說,花自我的錢,當然心痛啦,花公家的錢,就不一樣。此言差矣!應當說,他花公家的錢,比花自我的錢更“摳門”。他是全國政協,20xx年2月25日,他乘飛機到北京去開3月3日召開的`每年一度的“兩會”,出發前,他就“沉下”臉交代買機票的人:

“別買頭等艙,就買經濟艙,就是買了頭等艙,你也得去退掉。”

原先,有一次買機票的同志研究他工作連軸轉了幾天,爲了讓他在飛機上休息得舒適一點,就買了頭等艙。登機前,他才發現是頭等艙,硬逼着送行的祕書退掉頭等艙,換了經濟艙。上機後,頭等艙裏空着位置,加上空姐熟悉他,尊敬他,請了他幾次去頭等艙,既然不花錢,他就去了頭等艙。事後,身邊的同事笑他專坐不花錢的頭等艙,他說,空着也是空着,浪費資源可惜。

袁隆平這位“中心”主任坐飛機花錢“摳門”,審批費用更“摳門”。當初,“中心”建好分子實驗樓裝修鋪地磚時,經辦人遞交給他一份購物清單,他一看,一塊600x600的地磚單價50元,嫌太貴,便仔細詢問怎樣回事,經辦人回答說,分子實驗樓搞實驗時經常用化學溶液,而這種地磚防酸、鹼,防腐蝕,防滑,材料不一樣,所以價錢就貴。袁隆平這才同意購買。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5

國電集團和國電科環集團黨委號召廣大黨員幹部開展向偉大的科學家袁隆平同志學習的活動,並下發了《袁隆平傳》一書,我懷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開始翻看了這本以政治教育讀本身份出現的書籍,但是,它傳奇的色彩,豐富的內涵和感人的事蹟立即吸引了我,使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氣將它讀完。袁隆平同志的傳記,他代表一種精神,一種自強不息,鍥而不捨的民族精神和高貴品質。

學習袁隆平,首先要學習他爲國、爲民、爲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爲科學家。”作爲一名基層幹部的黨員,身處環保工程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電集團的環保事業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的環保產業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興國的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做實、做大、做強着眼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第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爲:”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爲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職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我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6

作爲大科學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許多來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雙目失明的小朋友的來信,信中除了表達對他的崇敬以外,還道出了這位小朋友對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讀着小朋友真摯的來信,袁隆平深受感動,立即鋪開紙,拿起筆,動情地題寫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們這個世界是完美的,並且會越來越完美。你雖然看不見,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圍的爺爺、伯伯、叔叔們都在關心你,幫忙你。你是一個有志氣有夢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讀書,將來長大了,必須會有比別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聽過大音樂家貝多芬的故事沒有,這位大作曲家雖然雙目失明,卻從小發奮圖強,在鋼琴的鍵盤裏創作了美妙的樂章,讓音樂伴隨着人類走向史詩般如癡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雖爲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來,袁隆平回這封信是充滿着真切的情感的,對於一個素昧平生而來自遠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夠認真對待,並動之以情,情真意切地親筆回信,從中,我們不難讀懂這位科學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會職責感是何等的強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麗。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7

“我有一個夢想,埋在土裏,深信不一樣……”這是袁隆平爲歌曲《我有一個夢》所寫的歌詞,也是他夢想的寄託。

一個人,一粒種子,一個夢想,一生的追求,那首歌還縈繞耳際,一個人走了。他帶着夢想的種子走了很遠,但讓我們記住袁隆平,一個讓中國人民“保住飯碗”、爲世界糧食生產做出貢獻的英雄。他把自己的生命沉浸在稻田裏,把自己的功德寫在大地上,他“從大地來到白雲間”。他走了,但我們都享受着他“稻穗”下的涼爽。他的故事和精神將永遠伴隨着我們,永遠值得每一箇中國人銘記、尊重和學習。

他一心爲民,始終守住自己的心。中國是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袁隆平少年時就立志要讓國人遠離糧食短缺的威脅。1949年夏天高中畢業後,父親打算讓他報考南京中山大學,但他毅然選擇了西南農學院農學系。作爲一名農業科學家,他爲中國的糧食增產做出了貢獻,併成爲他的青年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土地,祖國和人民。“中國人民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地握在手中”。掛在袁隆平實驗場的這面旗幟,是他對祖國和人民真摯熱愛的真實寫照。他爲雜交水稻事業奮鬥了一輩子,實現了他的“豪言壯語”,實踐了他爲人民的初心,當之無愧的`“共和國勳章”的最高榮譽。

他尊重科學,永遠向上爬。袁隆平以科學報國,百折不撓,勇攀高峯,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半個多世紀,爲把中餐載入今天14億人的飯碗做出了突出貢獻。一路走來,他的科研也充滿了疑惑、失敗和挫折,但正如他所說“科研怎麼可能不失敗呢?”。科學有它的障礙,它可以通過艱苦的戰鬥。正是他對科學的尊重和執着追求,打破了一個新世界,不斷實現他的科研夢想。

他堅持不懈,永遠奮鬥。一個人做好事不難,但袁隆平一生專注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直到生命的盡頭,他的夢想都寄託在他身上。他曾經說過,我一直有兩個夢想,一個是“在河底乘涼的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爲此,他花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在實驗領域工作、觀察和研究。兩年前他還說過:退休對我來說不存在。只要我身體健康,只要我沒有老年癡呆症,我就會一直工作,堅持我的夢想,享受草下的涼爽。“我做了一個夢,雜交水稻的莖像高粱一樣高,耳朵像掃帚一樣大,水稻像葡萄。我和助手們走在稻田裏,享受着稻子下的涼爽。”雖然這只是一個夢,但卻展現了袁隆平活到老,學到老的奮鬥精神,讓他的夢想成真。

我們懷念袁隆平在他的“涼稻穗”下。今天,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任重道遠。奮鬥的必經之路,就是像袁隆平一樣追逐夢想,像90後一樣,永遠保持青春活力,在一個普通崗位上孜孜不倦、不倦地工作,努力奮鬥,創造卓越,利民報國。讓袁隆平的精神、力量、成就傳承下去,永不熄滅,這是向他學習記憶的最好方式。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8

俗話說,人以食爲先。生存是人類永恆的主題。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他們從未停止過對食物的渴望。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不吃就餓。足以體現食物對人的重要性。一個國家要想在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是人民的溫飽問題。

上個世紀,災難來了,饑荒嚴重,人民生活受到嚴峻考驗。一個憂國憂民、渴望生存的博學之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長研究之路。他是雜交水稻——袁隆平的偉大父親。

黑瘦,顴骨突出。藍色的絲綢被染成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且粗糙。穿着便衣。話不多。作爲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普通農民一樣單純。他還笑着說,不管怎麼打扮都是農民。

與其他坐在室內享受國家補貼的院士不同,袁隆平是一個一輩子在田間勞作的農民。

袁隆平堅韌執着。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道路上,他遇到了太多的困難和失敗,但他從未放棄。他博愛,胸懷寬厚,對全民慈悲,會用自己的'身體赴湯蹈火。研究不成功的時候,袁隆平在田間尋找一株自然變異的雄性不育株,頭上頂着毒陽,腳上泥濘。

他用粗糙的手撫着稻穗,向深邃的黑土地傾訴着自己的夢想。

20世紀70年代,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推廣雜交水稻的種植。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幅增加,受到全國無數農民的讚譽。此後,雜交水稻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並在世界各國引進和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中國和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成功的原因值得深思和探索。袁老說,他相信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研究雜交水稻幾十年了;第三,基於對遺傳學的深刻理解,《靈感——》論證了鶴立雞羣的水稻植株是“天然雜交水稻”;第四,Chance ——發現了一種雄花花葯不開裂且具有特殊性狀的植物。他有所有這些優點,所以他成功了。這四點中,最有價值的是“汗”。誰能堅持一輩子在田裏度過?如果是幾個月,也許有人能堅持,如果是幾十年,他們害怕。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爲“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袁隆平。

袁隆平敬業敬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袁隆平沒多久就起牀離開了。"稻子已經長好了,要去田裏了。"就是這麼簡單的文字,充滿了對名利的漠視和對行業的不懈探索。怎麼能不被感動?現在的人都被社會浮華弄得失去了眼睛,靈魂蒙上了灰塵,空虛而貧窮。袁隆平成功的道理和我們能不能成功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們希望成功,但總是不願意付出,擦肩而過得不到。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而且做到了極致。毫不誇張地說,他拯救了世界。

"我一生的追求是讓每個人都遠離飢餓。"——這是他一生的心思。

傳統美德,——,探索精神,博愛精神,無私奉獻精神。他用自己的智慧養活了世界上億人!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着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9

20xx年8月21日午時,《致富快報》的記者走進了袁隆平的辦公室。袁隆平熱情地招呼記者坐在沙發上,請祕書給來訪者泡茶,又遞上香菸。他明白來訪者是江西老鄉,又是爲“三農”服務的一份實用性很強的報紙的新聞工作者,向農民傳播黨的各種惠農政策,供給信息和可操作的技術,方向很對頭,農民朋友喜歡,長期堅持下去,報紙就有生命力。

他說:眼下農民朋友的生活不是很富裕,相當一部分農民朋友渴望着脫貧致富而又一時找不到門路,你們這些高參肩上的擔子不輕啊。聽說《致富快報》全年定價不到50元錢,一天不到一包“梅雀”牌香菸錢。我看農民朋友是訂得起的。你們的報紙是辦給“窮人”看的,是辦給弱勢羣體看的,所以註定你們也是“窮人”。也是媒體中的弱勢羣體,現階段,這是正常的,又不很正常。

當他明白記者代表報社大熱天遠道而來懇請他擔任報紙的顧問,以及請他題詞時,他爽快答應了:“好。我反正有60多個頭銜了,多一個無妨。可是頭銜太多了,好累,反而成了包袱。但你們的報紙是辦給農民朋友看的`,我願意當這個沒有級別的顧問。”

然後,他伏在辦公桌上,頗認真地在白紙上寫下“祝農民朋友早日致富”和“祝《致富快報》越辦越好”兩幅題詞。

爾後,經記者請求,袁隆平和來訪者在辦公樓前的臺階上合影留念。

一位享譽中外的大科學家,多次請辭和推掉了許多聲名顯赫的頭銜,偏偏欣然擔任一張不起眼的小報的顧問,這段佳話很快被傳爲美談。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10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世界級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曾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化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國際上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爲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此外,他還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次國際獎勵。

他培育的雜交水稻被稱爲“東方魔稻”,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產的稻穀相當於每年解決6000萬人的吃飯問題。有人說,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礦,怎麼挖掘都有收穫,他還是一個多面體,每個側面都值得大家學習。是啊,如今,全國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學習,學習他爲國爲民爲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獻身精神,學習他勇於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學習他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學習他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爲人梯的協作精神,學習他謙遜淳樸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精神不是隨便說說的,翻開那本中國感動世界,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立體真切的展現在腦海裏的,就是真實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學之前,他就立志做一個農業科學家,西南農學院正是我們這位現今的農業科學家的誕生之地。也許是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經歷的戰火與生活的艱辛讓他能夠立下這樣的志向吧。大學畢業後,他響應國家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懷大志,目標堅定的人,纔會不畏懼苦,不害怕難!在20世紀60年代,在那饑荒的年代裏,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慘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歷史成爲袁隆平前進道路上的動力。從此,他立志使我國農民擺脫貧困,立志向飢餓挑戰。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說袁隆平在青年時期就知道了,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業,更造福了億萬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樣的人?我想應該就是要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纔會有崇高的人格。所以,當我們今天學習袁隆平那麼的美好的品質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個汗霜滿衣,皮膚黝黑,真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幾歲高齡的袁老,他會告訴你:日思夜夢的東西變成現實是最高興的事。“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質疑。袁隆平的頭腦中始終裝着一個堅定的答案:我們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袁老還會告訴你他衷心希望雜交水稻這一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中國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將爲全人類戰勝飢餓做出更大的貢獻。在袁隆平的帶領下,通過大家努力,雜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積種植,增產十分明顯;在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的開發工作進展也很順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終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安逸,不向組織提任何個人的要求。他對“見利而拼命,幹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厭惡。他說:“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有些人連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還有什麼意義!”

袁隆平現在一定很高興,因爲他自青年時期的理想到現在的目標,不論多苦多難,都已經成爲了現實!看完全部的袁隆平傳,我們知道他的高興,不是因爲身上的各種光環,而是因爲他給了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的夢。

學習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個有價值的人!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11

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並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爲《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的文章,呼籲民衆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於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爲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20xx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鼎鼎有名的大科學家,可以說家喻戶曉,被稱爲“中國雜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爲袁隆平星,可以說袁隆平“譽滿宇宙”,他是中國科學家中最耀眼發光的學術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關糧食安全吃飯問題,都會談起袁隆平貢獻。但最近社會也出現了部分質疑袁隆平的聲音,從“海水稻”到暫時遺忘袁隆平,說袁隆平其實沒有那麼神,貢獻沒有宣傳的那麼大。作者將這種現象稱爲“袁隆平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關注,他關係到如何正確認識我們的科學家,特別是明星科學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是中國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業業,刻苦攻關,爲我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尊崇袁隆平,其給大衆的形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是農民科學家。但也不能否定,現在的輿論宣傳也將袁隆平有些神化,將他由紮根大地的農民科學家塑造成無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讓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種植水稻,不僅可以解決吃飯問題,還能解決水資源危機問題,“中國人的飯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這個結論袁隆平也不會笑納,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們的宣傳出現了誤導,將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現《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類似的文章,並不是對袁隆平的詆譭,而是一些愛護袁隆平的人不想讓袁隆平離我們太遠,不想讓袁隆平變成神,想讓袁隆平迴歸人的科學家,不是神的科學家。

袁隆平現象提醒我們,科學家是人,無論他在自己的領域做出多大的貢獻,他也是人,如果將其神化,那麼他就由人的科學家變成無所不能的神的科學家,就遠離了人間的煙火,由於沒有大地的滋養,也很快從神回到人間,但會磨損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間煙火的拔高反而讓形象受到干擾,這是宣傳者也沒有意識到的副效果。我們的'輿論宣傳一定實事求是,將真實的情況告訴民衆,科學家越食人間煙火越可愛,越值得我們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們科學界閃閃發光的明星。同娛樂界相比,我們的科技工作者雖然很多,但大多數默默無聞地工作,沒有被廣大民衆認知和推崇,我們需要社會像崇拜娛樂明星那樣尊崇科學家,但我們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們實事求是的偉大創造和奉獻。我們需要更多民衆崇拜我們爲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讓科學家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和寵愛。一個寵愛科學家和科學的社會,未來一定是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社會。

袁隆平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實事求是地宣傳他們的光輝業績,塑造出的科學家的形象會更偉大、會更接地氣、會更深入人心!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12

民以食爲天。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真正解決吃飯問題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決祖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飯問題上誰的貢獻呢?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標準答案:袁隆平。他是80年代就上了歷史課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學家;他是創造水稻畝產1200多公斤神話的當代神農;他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戰鬥在科研第一線的雜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夢想嗎?他的追夢經歷給我們什麼啓示呢?

他的一個夢想是“禾下乘涼”:超級水稻個頭比高粱還高,稻穗有掃帚那麼大,稻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他這個夢想真夠高的——不但水稻長得高、產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饑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爲了能讓大家都吃飽飯。他這個夢想也夠遠的,遙遠得像一個特不現實的神話。從1960年7月發現奇異的稻子,採花藥進行鏡檢,反覆種植、實驗,到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遠的夢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學無國界,他的另一個夢想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爲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他領導的團隊爲近80個國家培養了14000多名技術員,40多個國家大面積種植雜家水稻700萬公頃,普遍增產20%以上。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尼日利亞等地,因爲種植他改良的雜交水稻,畝產從每公頃3噸增加到10。8噸!他還牽掛着吃大米全靠進口的利比里亞,每年花掉兩億美元,國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廣雜家水稻,讓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爲長期在泥裏水裏穿梭,不用特意健身減肥照樣健康。他身家千億照樣開幾萬塊錢的車僅爲代步,甚至穿着20幾塊錢的衣服。他根本沒心思對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幾億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爲吃飯發愁,這種普濟衆生的快樂是任何吃穿、豪車別墅都無法比擬的。他九十高齡依然躊躇滿志,一息尚存追夢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時間追求夢想,高遠的夢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價值。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13

他把鞋子深深地陷入稻田裏,讓清晰的腳印指向遙遠的未來,邁向我們美好的新時代!

自古以來,人民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潮流,“民以食爲天”、“食以稻爲天”,因此,最令我敬佩的科學家莫過於“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我的腦海裏,袁隆平的形象總是定格爲一位身穿白色襯衫,站在一望無際的稻田裏辛苦勞作的老者。常年的躬身在田間地頭,他皮膚黝黑,與其說是一位科學家,倒不如說他更像是一個普通農民。

“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這是兩個多麼宏大的設想,雜交水稻大面積畝產900公斤又是個什麼樣的概念?這是世界上迄今尚無人登臨的一個高峯,也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着中國專家迎戰世界糧食問題的一個新跨越。袁隆平曾直言,這條道路雖然是艱難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苦就苦一點,出了產量更高的新品種,全中國、全世界人民都能解決溫飽問題,他心裏高興,吃點苦沒關係。

袁隆平在講話時會有中英交雜的'習慣,就像是吃多了雜交水稻,講中文後會自動翻譯,人們稱這是“袁氏幽默”,他還會講俄語,愛好體育,愛好音樂,考過空軍,像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的“寶藏男孩”怎能不讓人敬佩!

這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科學家身上所具備的品質,許許多多的科學家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或許他們沒有千億的身家,卻甘願把技術無償的貢獻給全人類,造福全人類。他們夜以繼日的工作,誰有功夫閒看雲隱;他們精確地估量着生命的意義,誰有私心去計較生命的長短;他們在模糊的泥土上撿拾細小的沙粒,是這些美妙的晶瑩綻放開來,給了我們方向,使得世界更精彩。

我每天都在幻想自己何時才能發芽,茁壯成長,成爲綠蔭,去感恩那些爲我們無言付出的科學家。因爲,我堅信自己可以不斷地向未來邁進,致敬新的時代!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14

袁隆平,平頭小臉,其貌不揚,土裏土氣。你想不到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而正是這個顯得有些平凡和土氣的老頭,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華,在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非凡的奇蹟——目前在我國,有一半的稻田裏播種着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收穫的稻穀60%源自他培育的雜交水稻種子。

是怎樣的力量把一個人的命運緊緊聯繫並且積極影響着16億人的命運呢?又是一種怎樣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輕時違背母親的意願作出自己的人生選擇?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促使他執着於雜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終走向成功的呢?

“知識+汗水+機遇+靈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縮寫

機遇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從一棵天然雜交稻開始,袁隆平開創了水稻育種的新歷史。作爲“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他獲得的一系列國際獎勵可資證明。若回答“下個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沒有哪位科學家比袁隆平更有資格回答了。

關於超級雜交水稻,不善言辭的袁隆平有着講不完的故事。當別人問他成功的祕訣時,他以“知識+汗水+靈感+機遇”作了精闢的回答,並且還講了一個故事。

從“1953年到1966年,我在農校一邊教課,一邊做育種研究,每年都去農田選種。從野外選出表現優異的植株,找回種子播種,看它第二年的表現,這樣來篩選具有穩定遺傳優異性狀的品種,這稱爲系統選育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1962年,我在一塊田裏發現一株稻鶴立雞羣,穗特別大,而且結實飽滿、整齊一致,我是有心人,沒有放過它。第二年我把它種下去,辛苦培育,滿懷希望有好的收穫,不料大失所望,再長出來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這時候一般人感到失敗就放棄了,我坐在田埂上想爲什麼失敗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選出的是一棵天然雜交種,不是純種,因此第二年遺傳性狀出現分離,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雜交種的產量來計算,畝產能達到1200斤,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發靈感,既然水稻有雜交優勢,我爲什麼非要選育純種呢?從此我致力於雜交水稻育種。”

誰能夠想象到,一個關係着16億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偉大的探索與成功,就這樣由袁隆平的一個意念而開始並最終誕生了。

爲了雜交水稻,袁隆平幾乎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知識、汗水、靈感、心血,沒有什麼不是爲了那夢寐以求的雜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階段,爲了獲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  身體的.勞累還在其次,學術界權威的質疑與反對,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輿論壓力。當時學術界流行的經典遺傳學觀點認爲,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許多不良的因子已經被淘汰,積累下來的多是優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會退化,雜交也不會產生優勢,從而斷言搞雜交水稻沒有前途,甚至說研究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然而無論是科學道路上的挫折、失敗,還是人爲的干擾、破壞,所有的磨難都無法動搖袁隆平執着的夢想。他堅信實踐纔是真正的權威,火熱的生命加上知識的力量能夠改變一切。

1966年,經過兩個春秋的艱苦試驗,對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較多的感性認識後,袁隆平把獲得的科學數據進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寫出首篇重要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權威雜誌《科學通訊》第4期發表。這篇論文的發表,標誌着在國內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的先河,這不僅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水稻育種課題的啓動,而且開創了一個劃時代的嶄新的研究領域。在隨後的30多年間,他在雜交水稻這個領域始終保持着世界領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個接一個,他創造的雜交水稻神話一個接一個。從1976年至1999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35億畝,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相當於解決了3500萬人口的吃飯問題,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識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圓了華廈民族幾千年都在渴盼的夢想,寫下了一個震驚世界的神話。

1999年6月,“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與資本的緊密結合,將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對於科技與知識的力量,怕是鮮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認識了。

假設我們的超級稻大面積推廣時“1畝平均增產400斤,推廣1億畝每年就可以增產糧食400億斤,相當於目前國內一箇中等省份一年的糧食總產量。而我搞超級稻研究,只需要國家1000萬元的投資。所以科技進步產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麼,水稻畝產提高的潛力到底還有多大呢?我跟你講,潛力非常大。在理論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對地表太陽能的利用率可以達到5%。目前全國水稻的平均畝產爲800斤左右,只相當於利用光能的12%,通過科技進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論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畝產翻番。我們的超級稻成功並推廣後,預計可使全國水稻平均畝產增至1200~1300斤。現在我的學生們,年輕的一代的科研人員技術手段更先進了,開展分子水平的育種,效率更高。展望一下,達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時16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就解決了。你說科技的力量大不大?”

夢,誕生於兒時那片美麗的園藝場,然而,回眸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可能誰也無法想到,他之所以會如此義無反顧的選擇以農業作爲自己奮鬥一生的事業,竟只是緣於兒時感覺到的剎那間的美麗。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15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這樣說過:“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顆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年輕幹部如同一粒粒青春的種子,期待着自己的工作生涯逐步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於是不斷提高、充實、完善自我,在精益求精中播種希望,在拼搏奮進中耕耘夢想。

有志無關身細小,一朝破土沐霞光——在力學篤行中追求久久爲功。曾有人說過,一粒種子不論被風帶到多麼貧瘠的地方,它總會破土發芽,追求生命,追求陽光,沒有什麼能阻止那份頑強的毅力。年輕幹部剛剛步入職場,工作經驗不足,缺乏基層的磨鍊,各方面能力還有待提高,但也同樣期望在工作中能取得一定成績,得到領導和羣衆的認可。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爲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年輕幹部,當不斷加強各方面的學習與鍛鍊,主動爲自己充電加壓,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幹事創業,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持之以恆,以“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情懷扛起肩上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在根植基層中永葆初心不改。樹高千尺總有根,一棵樹木能高大茂盛離不開深深紮在土壤裏的根系,扎得越深所汲取的養分就越多。年輕幹部在成長進步的過程中,應該牢牢紮根基層這片沃土,深入瞭解基層、服務基層、紮根基層,始終銘記自己的根在基層,時刻牢記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多聽羣衆言、說羣衆話,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把羣衆當親人、當家人,永遠保持對人民羣衆的赤子之心。

拂雲百丈青松柯,縱使秋風無奈何——在安貧樂道中磨鍊過硬品格。每一顆青春的種子在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既會接受風和日麗的滋養,也會歷經風雨交加的洗禮,只有自身足夠強大堅定才能更好地茁壯成長。年輕幹部在工作中會慢慢面臨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困境,甚至有人會在紛繁複雜的誘惑中喪失鬥志、迷失自我。對此,我們當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堅定政治立場,鑄就無懼風雨、傲然挺立的品格,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分得清是非,在重大關頭經得起考驗,“直面烈炎酷暑夏,笑對霜雪與寒冬”,努力成長爲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