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新材料

教育科研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新材料1.9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要用到事蹟材料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事蹟材料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事蹟材料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科研先進個人事蹟材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育科研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教育科研先進個人事蹟材料1

歲月如流,往事悠悠,暮然回首,三尺講臺已陪伴我度過了21個春秋。21年來,我在教育園地裏執着、勤懇地耕耘,始終堅持着教學和科研並舉、學識和能力並重,一直在教學第一線實踐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始終堅信:只有通過教育科研才能提升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境界。在教科研道路上,我努力使自己做到“三勤”。

一、“勤學習”是促進自身專業提高的必要條件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就養成了愛買書、愛看書的好習慣。踏上三尺講臺後,我覺得看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學著作或論文,就如同在與他們對話,汲取他們的思想和精神的營養;除了認真拜讀教育名家的著作外,我還經常上搜索名家教育博客閱讀,在上,我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教育動態、專家理論、優秀課例都是我研讀的對象,從這裏,我吸取了大量的營養,也得到了不少的啓發;教育教學報刊一直是我的良師益友,廣泛的學習和領悟,一直讓我受益匪淺。幾年來,我記載了大量的讀書筆記、教學心得。通過近幾年對教學書刊的廣泛的學習和領悟,爲自己教學科研打下了較爲深厚的理論底子。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能理論聯繫實際,在不斷的聽課、評課、上課的過程中自己有了飛躍的提高,並與老師們共同成長起來。使自己的教學工作在和諧創新中穩步提高。

二、“勤探索”是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學校組織的各級各類科研課題研究中,我非常注重教育科研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研究。教學中,我善於發現問題;實驗中,我大膽進行推測;實踐中,我用理論知識來武裝自己。每一次的科研立項,我都會思考很多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假設,不斷地進行修改,使得研究方案不斷完善、精益求精。把科研與實際工作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使自己的教學形成了特色,所任學科教學質量也穩步提高,在教育科研領域裏取得了點滴成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我們的努力下,我校的課題研究已經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階段性成果,並受到市區級教科研領導的肯定和認可。

三、“勤總結”是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交流平臺

新課程教育理

新課程教育理念與時俱進、教學內容飛速翻新,教學方法日益進步,教學手段逐步現代化等等,向我的專業素養與業務水平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要求我從“教會知識”到“教會學習”,要求我具有寬廣的專業知識背景,要求我由管理者轉化爲引導者,成爲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爲了應對這種挑戰,更好地勝任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並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惟有以積極的心態主動投入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勤於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才能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日益更新的時代,一日不學習就有可能被社會淘汰,現代的教師正在從”傳道授業”型向”科研”型轉變,一名教師只有經常地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才能從平凡的、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徵、新的細節。教育科研離不開理論學習,更離不開勤於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多年來我經常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進行反思,從中發現問題,改進自己的工作並形成理性認識撰寫成教育教學類文章。我撰寫的論文《賞識,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讓寫作與閱讀比翼雙飛》分別榮獲區級各項獎。在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中,我時刻審視自己所走的路,並進行理性的思索。在不斷地探索與總結經驗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也不斷的成長、成熟起來。我將把這些及時總結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繼續融入到我的工作崗位之中,讓現在所取得的成績成爲我繼續前進的動力。

教育科研的道路任重而道遠,在教育科研之路上,我將繼續與“三勤”爲伴,與我的同仁們攜手共進、取長補短、共同成長。在教育改革中,發揚刻苦鑽研,吃苦耐勞精神,探索一條適應教育改革的教育科研之路。

教育科研先進個人事蹟材料2

在教育這塊沃土耕耘的十幾個春秋中,我始終把能夠成爲一名科研型教師作爲自己的奮鬥目標。作爲學校的教導主任,爲了提高自己的教科研工作水平,爲了積極帶領我校教師向科研型轉化,進而提升全校教師的業務素質,我積極主持、指導和參與了“十二五”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第一,我積極參加“十二五”課題培訓和業務學習。

我珍惜每次培訓的機會,虛心學習。在教育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中及時反思。利用業餘時間,閱讀各種教育刊物從中汲取營養,融匯貫通隨時作好摘抄筆記,特別是認真解讀了“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指南。

第二,在學校積極做好科研工作的相關培訓。

科研需要一支素質精良的科研隊伍。每次外出培訓後,我都對全校教師做好二次培訓,包括課題研究的選題、申請報告的編寫、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過程的材料統計和檢驗,研究報告的編寫等,並提供案例進行分析。每次市裏組織的教科研活動,我都爭取帶領教師參加。

第三,積極主持、指導和參與課題研究工作。

我和全體教師認真解讀了“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指南,組織教師針對本校的教育教學現狀,針對本校的特色,精心篩選研究內容,確立研究主題,制定研究計劃,組織教師開展課題研究工作。“十二五”期間,我校把信息技術教育和集體備課作爲科研的重要主題,我一方面組織教師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一方面大膽嘗試和推行集體備課,使課題研究日常化。

第四,教育科研取得的成績。

1、課題研究成果。我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未成年人生命與安全教育系統工程的科學構建》的參研課題《學生安全事故防範與自救能力培養研究》,經總課題組鑑定,通過驗收,並結題。同時,我申報的《淺談如何對學生安全事故進行防範》被評爲20xx—20xx年度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生命與安全教育優秀科研成果。

2、積極撰寫研究論文。我積極總結和推廣研究成果,我撰寫的《關於課題研究的幾點思考》發表在《現代教育科學》20xx年第4期。

3、在福順榆樹國小主持的《國小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課題中承擔核心成員的任務,此課題已經結題並取得實質性成果。

4、指導教師的專業成長。“十二五”教育科研的引領,使我校教師的專業素質得到明顯提升。我校教師在市、縣舉行的課堂教學大賽中,先後有2人次獲獎。在教研室和進修學校組織的各種教師培訓活動中,我校多名教師起到了骨幹引領作用。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是我校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因素。

總之,我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一點點小的成績,今後將繼續加強教科研的學習探索,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科研先進個人事蹟材料3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間我來到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四個年頭,作爲這所年輕學校的拓荒者之一,我經受了重重困難的嚴峻考驗,並在擔任兩個班語文課的同時,擔任學校教科室主任。工作期間,我始終以飽滿的工作熱情、高度的負責精神投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在學校領導的幫助下,盡職盡責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注意不斷更新觀念提高自己。

新學期,學校分工中我主要負責教科研、教師培訓等工作。在這些工作中,我始終全力以赴,認真踏實地做好每項工作,因爲我初到教務處負責工作,工作中沒有什麼經驗,在工作中經常向經驗豐富的`領導請教,在他們的幫助下,我逐漸適應自己的工作崗位,能夠開動腦筋想辦法,努力把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搞好。 “科研興教,科研興校”已成爲當今學校的主方向。教科研工作在學校工作中佔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抓教學抓教研,任務艱鉅而複雜。在當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趨勢下,各種先進的教學理論,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對傳統的教學提出了嚴肅的挑戰,教師不學習,就會落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而大多數教師每天忙於教學與班級管理,沒有時間進行學習,接受的信息就會受到阻礙。我負責此項工作,深感擔子很重。我首先確定了本學期教科研工作計劃及具體活動,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保障教科研活動的順利開展,要求每位教師每月寫一篇教科研論文,每週寫一篇教學反思,每年參加一項市級以上課題研究,並根據研究效果和獲獎等級給予表彰,並與年終考覈掛鉤。在教科研活動中,我總是一馬當先,身先士卒,積極參加:

20xx年5月,在我的建議和組織下,我校成功申報了國家十一五教育部重點課題《城鄉結合處優質學校教育發展策略的研究》,主持人是校長,具體工作由我負責。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們堅持定期開展活動,進行學習,開展實驗。實驗教師做好記錄,總結,寫教學隨筆,教學論文,經常開展課題研討課,記下創新火花,每次活動,我都跟着參與,同樣做好記錄。爲了教研,我們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加班加點,學習理論,通過一年多的經驗積累,試驗教師得到了進一步的鍛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我們的努力下,我校的課題研究已經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階段性成果,並受到市區級教科研領導的肯定和認可。

20xx年5月,我主持的20xx年度鄭州市教育科研重點課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按計劃完成研究任務,並通過結題驗收,評爲二等獎。

20xx年,作爲第一合作者,我參與了校長孔繁強主持的20xx至20xx學年鄭州市教育科研重點課題《發揮名師傳幫帶作用打造優秀教師團隊》,並以優異成績結題驗收,被鄭州市教育局評爲一等獎。

20xx年八月,我撰寫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鄭州市教育局評爲二等獎。

此外,我還負責着學校教師的培訓工作,爲了把培訓工作落到實處,針對學校的實際情況,我將培訓分爲教師校本培訓、新教師培訓和骨幹教師培訓,有針對性的做好教師培訓工作。 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我能夠盡職盡責的完成各項工作,雖然很苦很累,但是,我工作着奉獻着並快樂着。我不能給自己畫一個句號,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再接再厲,努力做好每項工作,使自己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教科研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