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職業

關於大學聯考志願填報:焦慮的家長和沉浮的專業

職業2.25W

各地大學聯考分數陸續公佈,填報志願讓考生家長開啓了焦慮模式,對選錯專業的擔憂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讓他們覺得壓力山大。填報志願就像填報未來,彷彿孩子們命運的輪盤,在他們做出決定的那一刻開始扭動……

關於大學聯考志願填報:焦慮的家長和沉浮的專業

面對小林媽媽給孩子填報大學聯考志願的諮詢,在媒體行業打拼了十來年的任威直接把朋友圈流傳甚廣的一張圖扔給她看。

任威對媒體這行有兩點感慨:一、別人上班時他在上班,別人下班了他還在上班;二、十年前IT業月入五千時他已過萬,如今IT業的人年薪幾十萬時他依舊月入萬元。

任威說,“其他行業的從業者經時間打磨成了白馬股,我們卻橫盤橫盤再橫盤。在媒體行業脫掉夢想與激情的外衣後,還鼓勵自己要堅強的裸奔。”

對自己專業選擇心存悔意的還有外科醫生艾文。她說,“十三年前,我以高出專業二十來分選擇了臨牀醫學,學了五年又三年,穿上白大褂時覺得自己終於要變天使了,可工作兩年後沒有長出翅膀,反而被患者修成了魔鬼。”

他們的回答,讓正給孩子報考志願的小林媽媽更加困惑。她研究了畢業生薪酬數據:2016年本科十大專業中,計算機畢業生半年後的平均月收入爲5452元,甩同爲報考熱門,平均月收入3800多元的財會專業近1600元。

大學聯考分數公佈後的48小時裏,小林媽媽一直保持備戰狀態。

和千千萬萬家長一樣,她希望能將小林的考分發揮到極致,給孩子挑選個能一輩子“吃香”的職業。爲此,她研究了志願報選的方方面面,瞭解了近四十年的專業報考情況:

上世紀七十年代,知識和選擇相對匱乏,不用考慮四年後找工作拿高薪,報考專業僅憑着興趣愛好。“文史哲”這類的基礎專業成了一代人的熱捧。原證監會主席肖鋼報考志願也是中文,直到被調到金融專業時,他還並不知道什麼叫金融。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很多國企和機關部門亟須注入專業知識型人才,財經類專業成了通往銀行、審計等待遇優厚部門的敲門磚。當時來招生的財經類學院老師總是被報考生團團圍住,有的學生甚至不看學校,只盯專業。

九十年代初,中國貿易市場打開,有“國際”字眼的專業炙手可熱,對口的工作是國際貿易公司、海關總署、也有大型私企,出國工作的機會更是讓其他專業無法比擬。不過好景不長,中國加入WTO後放開了對外貿易,先前擁有壟斷地位的國際貿易企業失去了競爭力,對人才的吸引力也逐漸下降,自金融危機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因就業率低、就業工資水平不高被多所高校予以紅牌警示。

九十年代中期,微軟進入中國,聯想、方正等一批大型IT企業崛起,科技浪潮席捲而來,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迅速躥火,直到現在依舊熱度不減。

與此同期,建築學、土木工程等專業人才被瘋搶。1998年國家推動房改,加上城鎮化建設腳步的加快,建築學、測繪等與建設搭邊的專業的學生,市場就業需求量極大,一部分學生沒畢業就被籤走。

2010年代,“互聯網+”的興起,把新技術新經濟推向高潮,新型購物方式的出現,讓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缺口大增。移動支付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讓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等技術工學專業人才需求增加。“但電子商務跟軟件工程、信息安全不一樣,算不上純技術類學科”,北京某高校計算機學院輔導員告訴小林媽媽,“多數院校把這一專業當作是計算機課程和經濟管理課程的簡單堆砌,就業後跳槽的比率非常高。”

通過梳理,小林媽媽發現,大時代的前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踏對專業的冷熱節拍。

很多當年報考時的“熱門”專業,如法律、國際貿易、工商管理等,卻在後來的就業時期遭遇寒流,而一些報考時的“冷門”調劑專業,如地質、船舶與海洋、石油、採礦、油氣儲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等,薪資和就業率卻持續走高。

同時,法學、部分生物相關專業、動畫、英語、體育教育等連續四年或四年以上遇冷,遭教育部門發紅牌警示。其中法學事物連續八年被紅牌,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生物科學與工程、生物科學連續7年被紅牌。

產業結構調整,人才供需失衡,都是專業冷熱轉換的關鍵因素。熱門專業因爲就業率高、就業方向好,從而報考人數衆多。院校也紛紛開設這些所謂的熱門專業,導致就讀人數激增,但社會需求變化不大,畢業生就業時熱門專業反而成冷門。

從這幾年大學聯考錄取招生看,高校專業的冷熱在家長、學校和社會三個層面呈現明顯的分化,往往家長和高校一廂情願,總認爲一些專業如金融、會計、財務管理很熱門,家長想讓孩子上,學校也願意招,實際上社會需求已相對飽和。

法學專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04屆報考法學專業的王芳告訴她,“90年代時的法學專業多紅火,受那個時候的影響,我們那一屆法學院的學生有400多人,光民商法就有兩個班,到畢業時才知道出了校門不一定有企業要,司法考試沒有通過的學生畢業就直接轉行了。”

數據顯示,到2006年,全國有407所高校開設了法學專業,在校大學生超過36萬人,招生規模激增。而一些二類院校爲了跟熱門,其師資力量卻跟不上擴招的節奏,導致畢業學生水平沒有保障,遠達不到企業的要求。

小林媽媽查看資料,在2016年教育部公佈的近兩年就業率較低的15個本科專業中,英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法學等是當前高校普遍開設的,畢業生規模均超10萬。”

爲追熱門,很多高校的專業千篇一律,人才培養的“同質化”嚴重。家長和考生選擇專業時,也容易只看現在不看將來,盲目追從熱門。

怎麼樣才能幫孩子做出最優決策?同樣的分數,不同的選擇將給予孩子完全不同的人生,想到孩子未來從事的`職業就要在這幾天塵埃落定,小林媽媽焦慮難安。

她看到有的省對填報志願採取大類招生方式,考生不需要在大學聯考後立馬做出決定,先選擇個大類專業,到了大學階段再根據自己興趣的明確而逐漸做出決定。學生可以在二年級甚至三年級做出選擇,這就是所謂的決策延遲。

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天大學等985名校也在摸索大類招生的路數,對於冷門專業,開啓跨院系跨專業交叉實驗班,將所謂的“冷”和“熱”相結合,來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所在。

今年,北航將傳統的54個本科招生專業歸併爲4大類招生專業,即工科試驗班(航空航天類)、工科試驗班(信息類)、理科實驗班類、社會科學實驗班。

北航就業處處長馬進喜認爲,“大類招生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權。經過一年的大類培養,我們將根據學生學習興趣,在導師的指導下選擇專業學院繼續學習,二年級結束時纔在專業學院內選擇自己心儀的專業。此外,如果此後的學習年限內專業興趣發生了改變,學生仍可進行專業轉換。這樣的靈活選擇能讓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更多思考。”

“沒有所謂長熱不冷的專業,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不斷提升職業競爭力,就能一輩子‘吃香’”。一位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告訴小林媽媽,“不管是最熱門的金融,還是最冷門的地質,都要面對人才過剩問題,面對國家產業結構性問題,哪個專業都有競爭,這時就得有跑馬拉松的準備,在本科階段打好基礎,在研究生階段再提升專業競爭力。”

他認爲,對於孩子來說,再好的專業,如果沒有興趣,專業學習很難堅持到底。對於高校而言,要注重學生興趣的發揮,要在冷熱專業之間架起轉化的便利之橋,讓那些專業與興趣不能匹配的考生有調整的機會。這就需要高校、家長以及學生,將視線從學科和專業本身投射出去,真正瞭解市場需要,瞭解學生求知的需要。

“到2020年,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新材料將成爲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會達到750萬人。信息技術產業、電力裝備等專業肯定會成爲未來幾年熱捧的對象。”

小林媽媽依然在做着緊張的研究,“綜合行業前景和小林的興趣考慮吧”,小林媽媽說,“畢竟,個人職業成敗,終歸是嵌在大時代的行業沉浮之中。而無論時代怎麼變化,最初抖動蝴蝶翅膀的,依舊是小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