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語文課心得體會(集錦15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課心得體會(集錦15篇)

語文課心得體會1

教學主線是教者在反覆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形成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思路。可以這樣說:凡是成功的課堂教學必定有一條十分清晰的教學主線,凡是不成功的課堂教學也必定是主線不明或思路混亂。課堂中明晰的教學主線就好比一條精品旅遊線,把學生帶進一處處風光秀麗的景點,使一堂課顯得有條有理、環環相扣,而且重點突出、精彩紛呈。既然教學主線如此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設計組織呢?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以下是我針對自己的課堂所做的和所想的:

一、摳“文眼”——由課題設計主線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靈魂”,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利用課題來組織教學主線可以突出重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就可以緊扣題目中的“呼聲”來設計教學主線:爲什麼要有呼聲?呼聲的內容是什麼?呼聲的結果如何?你對呼聲有何看法?像這樣可以抓住課題來設計教學主線的文章還有很多,如其他年級的:《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來設計教學主線;《十里長街送總理》可以抓住“送”字來設計教學主線;《狼牙山五壯士》可以抓住“壯”字爲線索開展教學。

二、理“脈絡”——由文路設計教學主線

“作者思有路,遵路思斯真。”根據文路來設計教學主線,可以使文路、教路、學路和諧統一。例如《萬年牢》的文路是:父親做糖葫蘆認真——父親賣糖葫蘆爲人實在——父親對我的教導讓我一生受益。學生的學路一般是由淺入深、由袁廈裏。根據文路和學路,我設計的.教學主線是:通過“父親做事”和“父親爲人”先了解爸爸,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爸爸的形象,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最後一段爸爸的心願理解“萬年牢”意思,這樣“三路”和諧統一,教師、學生和作者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覽勝。

三、牽“一發”——由關鍵句設計教學主線

文章中往往有一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句子,這些句子在文章中統領全文,或揭示中心,或蘊含深意。教學中如果能抓住這些句子設計教學主線,能起到高屋建瓴、綱舉目張的作用。例如:《鳥的天堂》一文中的最後一句“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在全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學中就可以圍繞這句話來組織教學:第一步,引導學生弄清句中兩處“鳥的天堂”各指的是什麼;第二步,引導學生感受大榕樹的特點;第三步,通過作者對自己親眼所見到的鳥兒活動場景的生動描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爲什麼把大榕樹稱爲鳥的天堂;第四步,由鳥兒與人類的和諧相處,引發學生熱愛大自然、關愛動物的情感。好多課文都有這樣的關鍵句子,如《草船借箭》中結尾一句“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詹天佑》中的開頭一句“詹天佑是我國傑出愛國的工程師”;《頤和園》中的開頭第一句“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等等。

四、抓“串聯”——由過渡段設計教學主線

過渡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過渡段的文字雖然不多,就一小段甚至一句話,但它在全文的結構中卻絕不能少。正由於過渡段在文中的特殊作用,我們就可以利用它來設計教學主線。例如《將相和》一文中就有這麼兩句話“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爲上卿,職位比廉頗高”。這兩句話在文中三個小故事中就起到穿針引線的過渡作用。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它,設計出如下的教學線索:第一步,請問,藺相如立了什麼功,分別是怎麼立的?第二步,課文中爲什麼要有這兩句話,如果刪去這兩句話行嗎?通過學習討論。學生終於明白:原來這兩句話看似不起眼,其實在課文中起到連貫全文的作用。正是因爲藺相如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的出色表現,才贏得了趙王的信任,纔會讓他隨自己出行澠池會見泰王;也正是因爲在澠池會上,藺相如憑藉自己出衆的膽識與大無畏的氣概,鎮服了霸氣十足的秦王,爲趙王挽回了一國之君的面子,才使得趙王對他讚賞有加,封他做了上卿,職位超過了廉頗,使得廉頗心理失衡,從而引出了“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五、賞“題圖”——由插圖設計教學主線

課文中的插圖是編者爲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增加課文的形象性而精心繪製的。可在教學中,它往往被教師所忽視,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其實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插圖來設計教學主線,這樣會使課堂教學顯得新穎別緻。例如教學《小音樂家揚科》時,我首先掛出放大的插圖問學生:跪在小提琴前面的是什麼人?當學生回答是揚科後,我又問:揚科是個怎樣的孩子呢?帶着這個問題組織學生學習課文第一部分,瞭解到揚科是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但酷愛音樂,大自然的一切響聲在揚科聽來都是音樂聲。接着我又回到了插圖上,問:揚科爲什麼跪在小提琴前面?這把小提琴是誰的?他把雙手伸向小提琴想幹什麼?帶着這些問題。師生共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通過學習,學生知道揚科太愛小提琴了,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他願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換。在這強大的力量的驅使下,他情不自禁地來到地主的食具間,想摸一摸主人的小提琴,結果捱了一頓毒打。最後,我又回到了圖上,問:爲什麼揚科僅僅摸一摸這小提琴,就捱了幾次毒打?揚科的悲慘結局說明了什麼?這樣學生就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課文最後的難點——是剝削制度的不公造成了揚科的悲劇。可見,利用插圖來組織教學,能增加教學的形象性、新穎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課本中有插圖的課文很多,利用它來組織教學主線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大有可爲。

語文課心得體會2

我們的老師講課很有趣,大家都很愛聽,特別是綜合活動課最有趣。每當老師教我們學綜合性學習時,我們都聽得津津有味。

記得那天又上綜合活動課,內容有猜字謎,說歇後語等。老師一說猜字謎,同學們就興致勃勃,精神抖擻。我們先學習猜字謎。老師先說了第一個字謎,“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我們邊聽邊比劃,大家爭先恐後地報出答案。可都被老師一一否定了。我冥思苦想了幾個都覺得不對,這時,有個同學站起來說:“日”。

老師讚許地點點頭,並給我們分析了爲什麼是這個字,經老師一分析,我們才恍然大悟。接着,老師又出了下一題:“千字頭,木字腰,太陽出來往下照,人人都說好味道。”這謎面一出,我一下就想到了,是“香”字,我把手舉得高高的,大聲說出答案。老師誇我了不起,我開心極了。隨後,老師又連出了好幾個謎語讓我們猜,我覺得每個字謎都很難。看看同學,有的皺眉思索;有的抓耳撓腮;有的交頭接耳。沒過一會兒,大家就七嘴八舌地嚷嚷開了。

頓時,教室裏人聲鼎沸。老師邊聽邊提示,笑眼觀看同學興趣盎然地討論着。沒過三五分鐘,沉浸在謎語世界裏的'同學紛紛走出了迷宮。一連串的謎語全被解了。成功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下課鈴聲響了,我們還沉浸在有趣的字謎中不能自拔呢!

語文課心得體會3

近期,我參加華龍區組織的國小語文教學公開課活動,聆聽不同老師的課,收穫良多。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吧。

一、創設情境,引發情感陶醉

邵老師在講《搭石》時,通過簡介什麼是搭石,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感知到了課文中的更多信息和情感,也就意味着學生以最佳的狀態進入課文學習。

二、自主識字,輕鬆識記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祝老師在講《貓》中的生字時,採用“開火車”和“小老師領讀”的遊戲方法,爲學生創設一個歡快和諧的學習環境,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識字興趣,提高識字效率,又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教學質量。

三、書寫規範美觀,板書設計美觀

如《貓》一課,板書設計成長方形,所有內容圍繞“古怪”、“淘氣”板書,和課文很相稱;《搭石》和《長城》板書層次分明、簡練,邏輯性強。

四、教師教態自然大方

三位老師面部表情親切、自然大方,恰當的微笑,使人感覺親近。手勢簡練、明確,運用自然,毫不矯揉造作,促進了師生間積極的情感交流,更利於教學任務的`進行。

五、教師語言組織能力強。

導語、過渡語、結束語的設計不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情感,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研讀文本,自然地銜接教學的知識板塊,也能靈活對學生的課堂活動效果作出指導性的評價。

三位老師評價學生的語言是那麼貼切、適時、到位,老師評價語言豐富,適時、到位,那些激勵的語言沒有任何浮誇之氣,聽起來順耳、自然,連我都覺得內心深受鼓舞、激勵。在以後自己的課堂上,也要讓我的學生感受到這樣的語言。

六、注重語文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好文章是用來讀的,無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朗讀是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徑。邵老師在講《搭石》一課時,趁學生學習體驗了那感人的品質,感到心潮澎湃時,指導學生激情練讀,要求讀出感情。並通過指名讀,齊讀等形式,使學生1在反覆的誦讀中切實受到強烈的感染,同時也體現了分層次要求。在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來充分感受感人事例,正是水到渠成,畫龍點睛。最後,她再讓學生用激動而自豪的語氣反覆朗讀,讓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七、注重合作探究式學習,體現以“學”爲主。

教學設計貼近學生,側重學生對文本的真實體驗和感受。想辦法讓學生去觸及文本,並不斷引導學生從文字中體會感悟其中包含的情感。“你能讀一讀嗎?”“你讀出了什麼?”“請你帶着這種理解讀一讀”“我們大家一起讀一下”這樣的評價細節隨處可見。

三位教師的語文教學真正體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體現了“一切爲了孩子的發展”。她們的課不但具有“靈”性,而且很紮實。我深深的體會到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文化素養很重要,需多多讀書,不斷豐富自己。這次聽課學習對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進,在以後的日常教學中,我會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

通過這次學習,我對自己制定瞭如下努力方向:

1、做個有心人,平時要多讀書、多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尤其是知識方面的積累和課堂語言的錘鍊。

2、要在備課上下真功夫。自己先對文本真的有自己的認識和感受,然後再根據學生的情況,確定相應的教學重點和教學方式方法。

3、從教學內容總體出發確定好每節課的具體的三維教學目標,真正明確每節課的知識的、能力的、情感的三方面的目標。再精心確定每個環節的具體任務目標,以及具體的實施方式方法。

4、注意輔助教學手段的應用,多媒體使用要合理恰當。

總之,這次聽課活動,不僅是享受,也是一種提高,不光是聽課,也是在發現自己,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教學,在教學中成長,今後我會用自己的行動做更好的詮釋。

語文課心得體會4

我成爲一名國小語文老師已經有幾年的時間了,從大學時期到現在,聽課已經成爲了我的習慣,聽課其實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無論是以前在教師裏聽自己老師的講課,還是現在在班級裏聽其他語文教師的教學,這都讓我受益匪淺。以前聽課是一種學習知識的過程,但是現在聽課還得學一學其他老師的教學方式,學校裏這麼多老師,我只要聽一部分老師的講課就足以讓自己的見識得到不小的提升。

最近,我校又一次的開展了聽課的評比活動,我自然也沒有放棄這個學習的機會。在國小裏面,最不缺的就是語文和數學老師了,所以我又不少聽課的對象,這次我們有幸在五個班級裏開展教學活動,這也意味着我有四次聽課的機會,當然了,我也要準備一場質量較高的教學課,不然會讓其他老師看了笑話。這次聽課的主要目的還是學習其他老師的優點,然後再根據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出改變,在我們的教學中,由於我們的經驗不足而且準備不多,不少老師的教學模式會變得越來越古板,所以我們必須經常去聽一些其他老師的講課,藉此來完善自己的教學,教國小生語文其實並不是一件難事情,但是如何讓孩子們喜歡上聽語文課卻是一件難事情,不少學生都覺得語文課比較無聊,所以聽起課來就不是很認真,這個問題我一直都想去解決,所以我一直都在觀察其他老師是如何讓自己的課堂變得生動起來的。

在聽一些老教師上語文課時,雖然我覺得前輩們的教學模式比較古板,但是這種模式可是老教師們數十年的教學所積累下的經驗,所以還是能讓大多數學生接受的`,就是聽久了之後會產生一種枯燥感,要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上多一分樂趣就好了;在聽一些年輕的教師上課時,他們的教學給我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現在科技、網絡十分發達,所以這些年輕老師們不僅準備了許多不一樣的新鮮東西,而且教學的時候也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靈活幽默的教學自然也贏得了學生們的青睞,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表現要比以往積極不少,但是這也有一種缺憾,那就是學生太過於激動不利於管理且無法沉下心來學習……看過了多位老師的教學後,我發現教學方式其實不能太過於死板,一定要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來進行適應的調整。

語文課心得體會5

金秋10月,我校課內比教學活動悄然落下帷幕,二週時間,我們二年級語文組教師的敬業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鄧老師的課波瀾迭起,層層遞進。陳老師的課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劉老師的課平淡中見功底。張老師的課穩重中顯素質。我深深感受到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通過這次課堂教學比武,我解開了心中很多的困惑、疑問,學到了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育理念,也給了自己一次鍛鍊的機會,確實受益不小。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這一次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中,留給我們很多精彩,但也有些許遺憾。下面就我親身參加這次比武活動後,談一談自己的幾點體會:我認爲教師要讓課堂教學精彩,充滿活力,又能達到實際效果,要做到“四美”。

一、語言要美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語言即是通往心靈的路。教師的語言美對學生的語言習慣,邏輯思維的培養與形成有很大的作用。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自己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的語言引導學生,激勵學生,能讓課堂教學充滿詩情畫意。

二、體態要美

體態語,也叫態勢語,它包括人們使用口頭用語所伴隨的手勢、眼神、面部表情。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影響學生。

三、教學設計要美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而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除教師本身的素質之外,還取決於教學設計的優劣,即看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教學手段是否科學,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雙邊活動的構思和安排是否優美。

四、生成與預設的正確處理要美

教學是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學生能否充分地在體驗和感受中,在探索和交流中,構建新知,發展思維、獲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感,教師對教學動態生成的駕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把課堂生成看作天平的一端,這自然又讓我們想到天平的另一端——教學預設,只要你善於引導,善於捕捉,善於發現,善於挖掘,就能生成精彩的課堂一瞬。

經歷了風雨就能收穫彩虹,經歷了磨礪就能收穫幸福,經歷了“課內比教學”就能收穫進步的喜悅。二年級歷來在老師們的眼中課堂氣氛都是死氣沉沉,死水一潭,但是通過這次活動,我的學生們用實際行動告訴了我:老師,我們可以改變,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真的很感謝這次“課內比教學”的機會,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學生,也重新認識了我自己,知道了自己身上還有諸多不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逐漸克服,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以期收穫新的精彩。

語文課心得體會6

語文是生活美的一種再現,一堂好的語文課就是一種藝術,自始至終充滿着藝術的魅力,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啓迪,令人回味無窮。作爲語文教師就應讓每一堂課煥發着光彩,充溢着美的魅力。

一、課堂語言洋溢着美

語文課是一門語言因素和美學因素都很強的課程。新入選的作品,大多是名篇名作,思想健康、語言典範,作品中那些美的情操、美的思想、美的意境,通過美的語言都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語言教師以“舌耕爲業”,憑藉着語言去傳道、授業、解惑,因此,教師必須講究課堂教學語言,在引導學生讀與聽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語言的魅力,使自己的教學語言符合美學的要求。

1、教學語言應力求感念清楚、條理清晰、系統完整,具體講就是乾脆利落、從容不迫、清清楚楚、實實在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樣的語言對學生來講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語文教學還應講究節奏。快慢交錯、急緩相間、快而不亂、慢而不散,充滿音樂美,渲染出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富於變化的課堂氣氛。如《聽潮》一課的“漲潮”部分,表現出溫柔寧靜的'美,宜用慢節奏的語言講述。

2、教學語言要充滿感情。教學中最忌感情淡漠以及枯燥乏味、單調、重複和支離破碎的講解。經驗證明凡是學生有興趣,學得實且學的活的課,無一不是教學傾注了強烈感情的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感情交流即使在平靜的語調裏,在顧盼之間,也是一定程度上師生在分享共同的喜悅,這是一種美感的交流。

3、教學語言要含蓄和幽默。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適度運用各種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發笑的語言、動作和表情,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求知的快感,啓迪學生的智力,而且能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枯燥的內容情趣化。當然在含蓄與幽默中要注意將莊重與和諧,科學性與思想性、靈活性有機統一起來,做到教學語言有趣而委婉、含蓄而凝練、幽默而機智,這樣就能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去學習。

二、文章賞析充滿着美

在語文教學中,還應從分析作品中讓學生得到美的薰陶,教師可以邊閱讀邊分析邊講解邊品賞。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三拳”的精彩描寫,教師學生聽錄音、範讀、再分析,“魯提轄是如何拳打鎮關西的?”(划動作、語言),接着賞“三拳”,設計:爲什麼這三拳最精彩?這三拳分別打在什麼部分,怎麼比擬的?從哪些角度寫的?最後再聽錄音。這樣在引導學生聽、讀、析中感知其語言的優美、和諧,從中體會作品的藝術境界,學生品評後不僅爲三拳喝彩,而且從中感受到中國文學的魅力,同時也爲自己今後寫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範。

三、教學板書體現着美

語文教學板書是無數語文教育家、語文教育工作者用他們的心血培養和澆灌出來的一朵教學藝術之花。

美的教學板書,首先要求書寫的字體俊美。從審美教育的角度看,教師在黑板上演示一手好字,便是向學生提供了一個審美客體,使學生產生一種愉悅感,進而學生對教師增加了一份親近,教師的一手好粉筆字是溝通師生之間那條情感小河的閘門,其次,注重板書設計。讓板書不僅反映課文正確、完整、簡潔的內容,具體針對性、啓發性、計劃性、條理性的特質,還要使板書設計具有欣賞品味的價值。如一位教師教學《春》一課時,在上課過程中,抓重點、難點,並恰當地板書,產品那個“中間開花。”把課文裏春的美景,濃縮於“花瓶之上”,課文分析完,黑板上的花瓶和花束也充盈着無比的光彩,呈現在同學們面前,頓時整個教室春意盎然,給人一種明媚之感,學生從中既感到春之美,也感受到境之淳。

語文課心得體會7

上週,有幸參加了區組織的國小語文課改交流會,在認真聽取了王xx老師的彙報後,自己覺得受益匪淺,對於語文教學也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回顧這次學習,主要的收穫有以下幾點:

.明確了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的教學目標應由傳統的“教課文”向“教語文”轉身。教了這麼多年語文,自己一直認爲,語文無非就是教材裏有什麼課文,自己按照教材要求,教會學生該掌握的東西罷了。每天,每年的教學手段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差異,無非就是通過聽、說、讀、寫訓練讓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知識,把書本知識轉化爲問題,讓學生在考試的時候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從沒有想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教語文”,即通過老師的引導,鍛鍊學生的運用、綜合、實踐能力。(2)語文教學應分清學段,關注訓練重點。這是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作爲一個語文教師,熟悉大綱是語文教學的前提。大綱就像燈塔指引着語文教學的方向。但現實往往是老師很少研讀教學大綱,在實際的教學中,也並不知道每一個教學階段訓練的重點到底是什麼。我也是其中一員,到現在也不知道自己所教的小六語文大綱長什麼樣。試想,這樣的老師不是在瞎子摸象嗎?教出的知識也一定是支離破碎,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

2.懂得了“解讀文本,應從細節入手”。語文教學牽涉到很多方面內容,就文本的解讀上,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0個老師可能有 0中解讀。但文本解讀中,最重要的應是“從細節入手”即找關鍵,抓整合,品語言。以培養和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爲主,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真正讓學生體味到語文教學的魅力,讓學生喜歡語文。

3.知道了不同課型的教學流程,明白了導學案的編寫及作用。國小共分三個學段,這裏邊有識字課、閱讀課、寫作課、複習課、試卷分析課,不同的課型教學流程也不一樣,導學案的編寫要求也不同。在王亞麗老師耐心細緻的講解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數寫作課的教法指導了。她介紹的“活動作文+中規中矩的教”名師寫作方法,真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學生的寫作之路,也打開了我的作文輔導之窗。長期以來,困擾語文教學的難題可謂是作文教學,老師苦於沒有指導方法,學生苦於沒有真情實感。這種通過設計遊戲活動,學生邊做,老師邊教的寫作形式,真的讓人耳目一新。聽完課改會,返回學校的當天下午,我在作文課上就如法炮製,搞了個“擊鼓傳花”的遊戲,學生興致盎然,樂此不疲,最後我讓學生以“一堂活動課”爲題作文,學生中再沒有一個人說“不會寫”“沒啥寫”。

4.做個學習型的老師很重要。隨着社會的發展,課改的深入,我深切的體會到學習的重要,尤其是語文老師。因爲,語文教學內容不僅牽涉到多個學科,而且它還引領着學生的思想。這就要求老師一方面要博覽羣書,豐富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素養,更重要的是,老師要多走出去,學習名家、名師先進的教改經驗和方法,博衆人之長,補一己之短。這樣自己才能更好地勝任教學,做個學生喜歡、自己快樂的老師。

語文課心得體會8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xx版)》出版後,我進行了認真學習,通過對比20xx年版本的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課程標準對教師如何教有了更具體更細緻的指導,下面談談以下兩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新增了核心素養內涵。20xx年版本的課程標準對於什麼是核心素養作了具體的界定,分爲四個部分: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新。這給我們教師在組織設計教學內容上指明瞭方向,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圍繞這四個部分創設真實的語文情境,能有效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第二,新增了學習任務羣。學習任務羣是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是指在真實情境下,確定與語文核心素養生成、發展、提升相關的人文主題,組織學習資源,設計多樣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自主活動,自己去體驗環境,完成任務,發展個性,增長思維能力。根據各個學段特點,學習任務羣分爲三層,第一層設“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1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羣,第二層設“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3個發展型學習任務羣,第三層設“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兩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羣組織與呈現,這也是今後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方向。

經過研讀,我發現新課標的理念實用性更強,更有利於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也更加註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語文的薰陶作用,再也不只強調語文知識結構的完成性與系統性。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是一切藝術中最廣泛、最複雜、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藝術。”因此,要搞好教育,就要不斷地學習。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認爲我們要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一、更新理念,優化學習氛圍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需要創造和諧愉快的師生關係,教師要從以往傳統的傳授者變爲學生的良師益友、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與學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在講授敘述類課文時,教師可以讓部分學生以小品的形式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角色,從而創設一個形象、生動的情境,不僅使學生很直觀地瞭解課文的精髓,而且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活躍課堂氛圍。這種方法能將死板的文字變成一個個跳躍的生命符號,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另外,還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也就是在課堂開頭就向學生拋出問題,使學生帶着問題學習。這種方法是指通過問題帶動學生學習,使學生有目的地聽課,從而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將語文學習與教學看做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鼓勵質疑,培養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思考和質疑往往是緊密相連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造的起點。例如,《金色的魚鉤》中有一句指導員說的話:“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無論多麼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這句話的容量大,課文的整個情節都圍繞他展開的。學習此句時學生提出:爲什麼稱老班長是“上級”“保姆”“勤務員”?這個問題很大,要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學。我首先讓他們弄清“上級”“保姆”“勤務員”的本意,明確老班長在過草地時肩負着什麼任務?在草地那種特定的環境中老班長是怎樣完成他當“上級”“保姆”“勤務員”的任務?然後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老班長的具體言行。他到處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營,做魚鉤釣魚,做魚湯給病號吃,而自己卻忍飢挨餓,還不許告訴別人,用實際行動無微不至地照顧着三個病號,完成黨交給的任務。最後讓學生透過老班長外表的描述,體會他捨己救人,對革命業無限忠誠的崇高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對老班長的認識從表面深入到實質。學生養成大膽質疑,主動解疑的習慣,就能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適時激勵,樹立學習自信心

《學記》中有句名言“教育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義是,教育的作用是發現學生的優點,克服孩子身上的不足,使其消除自卑,對自己充滿信心,讓別人對自己充滿希望。我們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已成爲影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主要因素。爲了更好地疏導學生的自卑心理,不斷增強自信心,我們主要採取以正面表揚爲主的評價方式。採用激勵法無疑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激勵手段是即時激勵法。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影響學生的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教師一個鼓勵的眼神、微笑的表情、讚許的手勢、表揚的話語都能喚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使之轉化爲強烈進取的學習動機。激勵法既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也可以在科學活動、個別輔導等各種教育活動中使用。

四、設置情境,提升學習興趣

如何調動學生上課時的積極性,這是廣大一線教師一直積極探索的問題,對於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學生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只有讓他們的情緒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纔會使他們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課堂中去,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當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及時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五、善於反思和總結,積累教學經驗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許多閃光的做法、獨具匠心的設計,但卻如過眼煙雲,沒有積累下來,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因此,教學中要善於積累經驗和總結教訓,最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一線教師任務重,時間緊,平時教學中的得與失往往在一霎那間忽閃忽現,如不會利用時間就難於捕捉到那些閃光的東西。沒功夫理會,常常使教學失誤惡性循環,教學智慧轉瞬即逝,嚴重影響教學效果。本次培訓學習,給我們教師創造了良好的機會,有充裕的時間來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給教師回顧反思的平臺,知得失,識是非,又能更好地交流溝通,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路漫漫其修遠兮,在新時代新課標的指導下,我們將義不容辭的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全面落實培養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時代新人。

語文課心得體會9

課程改革實驗給我的教育事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改變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成爲我們在課改中的研究的重點,現就這方面淺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一、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不斷促進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擁有者轉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合作者;不斷促進教師從尊貴者、訓導者、管理者轉向引導者、激勵者、服務者。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新課程還積極倡導和實踐學習方式的個性化,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在課堂上,我改變了教師一人講,把傳授知識作爲自己最重要的工作,而是注重讓學生親自去感悟、親自去體驗,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活動起來,通過自己讀書、討論、思考學習到知識,學習到方法。

二、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對學生來說,當學習來自外在的要求、強制時,學習就會成爲一種負擔、壓力,學生的`體驗是痛苦的、苦澀的,苦學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學習行爲。如果學習是來自內在的,發自內心的,

是學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它就會成爲一種歡快的、愉悅的活動,學生的體驗就是幸福的,樂學纔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學習行爲。我個人認爲,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學習活動,樂於學習。因此,教學設計要使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並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獲得知識。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根據不同題材的課文,不同的課堂類型,結合學生的特點和生活實際,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一定的收穫。

三、實現思想觀念的更新

課程改革是一場文化的變革,教師要融入這個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和先進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識面,多讀幾本書,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知識更新。做爲一名實驗者首先要樹立全新的教育觀。

做爲語文教師,我立足於學生的發展,以平等的姿態走近學生,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爲學生創造一個寬鬆的民主的和諧的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讀,自由地議,大膽地評,讓創新的火花在讀中迸發,從而真正樹立以人爲本、以讀爲本、以創新爲本的現代閱讀教學觀念。並做到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樹立了個性教育意識。

四、實現知識結構的更新。

面對新教材的新內容、新要求,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課程標準,精研教材的同時,花大力氣,下大功夫,深入學習所教語文專業的新理論、新知識,把握專業領域發展的前沿動態,及時吸收專業推出的新成果;與此同時,一方面還進一步學習掌握相關學科的新知識,借鑑教育同行在教學中總結出來的新經驗,另一方面還要加強現代教育理論的學習,以此從全方位、多角度來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性知識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形成能適應新教材教學要求的過硬的業務

五、教學方法的更新。

課堂上我努力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我努力使自己成爲學生的親密朋友,讓教室也轉變成爲學生的學堂;我努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所以在課堂上學生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學習方式還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在學習中我讓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總之,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了課改的必要性、急迫性,更加了解了課改的一些內容,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在今後的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語文課心得體會10

從事教學工作十幾年了,對於國小語文的課堂教學只能書面上進行學習,始終覺得遺憾。9月16日帶着期待與欣喜與同事們踏上了一睹名師風采之旅。在這半天的時間裏鍾斌、李紅蕾、代吉娥、李虹霞四位老師爲我們呈現了精彩的課堂。我不僅有了以下的體會:

一、教學目標立足實效

教學目標,就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一節課的“魂”,是一切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在教學過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領軌跡的重要作用。每一節課的目標具有針對性及可操作性,不過分“拔高”目標。

二、教學過程立足實處

教學中教師努力使課堂貼進自然,走進常態,做到常態下的師生和諧互動。教師教得“真真實實”,學生學得“紮紮實實”,語言文字訓練“踏踏實實”。

1、識字的訓練落到了實處。

每一節課都能做到隨機進行識字教學。特別是鍾斌教師在指導學生對漂與漂的識記時,要求字不僅要會讀寫還要理解它的意義,並請多名學生解釋。老師對生字詞非常重視,做到每一個字都認真地教。

2、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語言的訓練落到了實處。即使是規模如此之大的觀摩課,課堂上老師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品讀、質疑、感悟,以切實地發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多媒體的運用落到了實處。每節課都能恰如其分地運用多媒體,做到簡單、實用、高效。其中教師那動人語言,清晰的教學思路讓孩子們既受到了愛的的薰陶,又有了具體方法的指導。

4、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一次成功的朗讀勝過一百次蹩腳的講解。教師的範讀、引讀以及藉助多媒體對比着讀,讓學生細細品味,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得到了情感的薰陶;最後教師總結後還進行了齊讀。如此多次的朗讀貫穿全文,一氣呵成。通過遞進式的指導朗讀,層層深入,每一次都使學生的體驗更加深一層。特別是李虹霞老師的.朗讀指導,更是讓我耳目一新。老師讀得有多好,學生就讀得有多棒。

5、學習習慣的培養更是落到實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特別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聯繫課文理解詞語意思;找近義詞;查字典等多種方法的指導。在朗讀中,一個孩子朗讀時將字漏掉了、讀錯了,老師也及時進行提醒,包括話要說完整,預習習慣的具體要求,讀詞不拖拉,提醒孩子要思考等等細緻的學習習慣要求都在這些教師的課堂上一一出現。

三、教學方法更新

本次學習中,我注意到了李紅蕾老師課堂上更爲重視學生知識的遷移運用。在教學識字4成語時,將識字、讀詞語、理解詞語進行整合。而最令我佩服的是老師在處理課文板塊教學中,將課文的學習與成語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即學到了知識又開闊了視野,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次學習之旅,讓我受益匪淺。

語文課心得體會11

時至年末,很多課程的學習也都接近尾聲,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本期所走過的路,可以說感概頗多。

學習期間,我對階段所要學習的課程都首先作了一個大體的瞭解,制訂了詳細的學習計劃,而我也是基本上一步一步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完成本期的學業。

本階段學的課程門類繁多,內容複雜,有新時期師德修養、國小語文新課程教法、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校本研修面對面、現代教育技術等等。有文科也有理科,有理論課,也有實踐操作課。總的來說,而國小語文新課程教法給我的更多感覺則是新鮮,學得也比較輕鬆。下面我就國小語文新課程教法的學習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因爲我的專業是國小語文,所以小語的學習首先在專業上就沒有多大的壓力,《國小語文新課程教法》這本教材對我而言是第一本接觸的.比較系統的新課程理論。教材包含的內容很多,有語文課程理念、語文課程的性質與目標、認字和寫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國小語文綜合性學習等等,再加上老師的精彩講授,自我感覺還是學到了不少東西,尤其是老師佈置的幾次作業更是強化和鞏固了所學的內容,收穫很大。因爲我對閱讀教學這一部分的內容比較感興趣,所以查閱了很多關於閱讀教學方面的材料,也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寫了幾篇關於閱讀教學的學習筆記,希望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在這一方面有

更深入細緻的研究。

國小語文新課程教法這門課的學習對於我們的教學工作來說還是非常有用的,譬如說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樹立怎樣的教學理念、如何處理師生關係如何提升教師素養等等。總而言之,我覺得從該門課程的學習中我學到了不少東西,對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除此之外,在該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也有很多遺憾之處,老師曾給予我們幾次表現自己,鍛鍊自己的機會。譬如說發表觀摩感言,試講等等。但我都沒有上去。時光無法倒流,過去已成過去。我只是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能更加認真,不再有太多的遺憾。

語文課心得體會12

教學如同做人,都是一門藝術,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斷學習、反思、和總結。理論指導實踐,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學上能不斷進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學習本專業的理論知識,用專業理論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爲。抱着學習和進步的心態,暑假裏學習了《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新課程走近我們已有多年的時間了,通過學習,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作爲一名年輕教師,雖然在步入工作之初缺乏教學經驗,但是在進入崗位的第一時間,便跟隨學校前輩的步伐,開始接觸語文新課改的一些知識,而又一次的專門學習,但還真有“溫故而知新”的感覺,讓我又一次對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行爲進行了反思,對自己曾經被視爲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讓我在語文教學方面又有了新的體會和收穫。 首先,新課標是教學的依據。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尤其是要求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注意創設教學情境,尊重每一個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體驗。 關於國中語文新課改來說,我最初的認識是主要有兩個轉變:一是轉變教的方式;二是轉變學的方式, 即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其次,如何實現新課標的目標呢?通過學習,我想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 這就提醒我們必須繼續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教育觀。語文課本的選文是一部小百科全書,無所不有,無所不包,要把教材作爲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範例,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爲主,開闢第二課堂,挖掘隱性課程,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育渠道,形成立體式、網絡化的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教師應像導演、像領航員,課外閱讀、社會調查、書法訓練、日記撰寫、詩歌背誦等等都可成爲教學內容。

第二,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現代教學論認爲學力大致可以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最外一層,是知識,對於語文學科而言,包含着字詞句篇、語言篇章等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第二層,是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裏面的核心層,包含着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也就是“知學、樂學、善學”。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重心的轉移,是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重要標誌。就像黃麗老師在講座綜合性學習時所講到的,學法指導不應只看作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只有驅動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歷經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創造等心理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力。 其次,課堂設計要變“教”爲“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第三,重視閱讀教學的作用。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課程標準關於閱讀的目標,在理念上有比較大的變化。現代的閱讀觀認爲,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的閱讀同樣也應該這樣理解。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通過閱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美的再造能力。所以首先要重視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從這層意義上說,我們的語文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讀本;其次要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既然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個性的反應,如對文本中自己特別喜愛的部分作出反映,確認自己認爲特別重要的問題,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甚至是“突發奇想”,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意圖進行。

語文課心得體會13

在學校教研組工作的安排下,我學習了《語文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通過學習,我受益匪淺。

一、我對“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創造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我們知道語文來自於生活,最終還是要在生活中運用,所以在教學中凸顯語文的實踐性是十分有必要的。《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說:“語文學習情境源於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於解決現實生活的真實問題,創設情境應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符合學生認知水平;應整合關鍵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體現運用語文解決典型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牢記語文學習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習作三《瞭解傳統節日》時,因爲這個主題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大部分同學對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都比較熟悉。爲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對中國傳統節日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先讓學生利用各種方式蒐集傳統節日的來歷,風俗,傳說,故事等,接着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彙報,然後將傳統節日的故事整理下來回家後講給自己的家人聽一聽,最後引導孩子們親自動手實踐,比如和家人包糉子,做花燈,做月餅等。這樣的語文學習不僅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了語文,同時又將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加深了學生對傳統節日的印象,學中取樂,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總而言之,創設學習情境,教師應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等相關經驗,增強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建設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激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二、我樹立了“關注互聯網時代語文生活的變化,探索語文教與學方式變革”的意識。

隨着時代的發展,語文教學已不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了。作爲老師應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爲自己的教學增色添彩。《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平臺,拓展學習空間,豐富學習資源整合,多種媒介的學習內容,提供多層面、多角度的閱讀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促進師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多元互動。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工具,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爲學生的個性化創造性學習提供條件。發揮大數據優勢分析和診斷,學生學業表現優化教學,提供及時準確的反饋和個性化指導。積極關注教學流程,教育學方法資源知識學習評估等變化,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語文學習。”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羣島》時,我利用希沃易課堂中的多種功能(課件推送)等,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創造條件。比如在掌握多音字後的課堂練習時,通過課堂互動,將練習發送到學生的平板中,學生自主完成後進行生生互評,既保證了每個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又有效地鞏固了學生的知識。

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網絡進行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機會和範圍。並且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提問類型、人數、次數等進行的統計分析使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和主要問題,更加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

《語文新課程標準》雖然改動較大,但都是在原有課程標準上的創新。其內容豐富,內涵深遠。作爲一名老師只有不斷研讀,在教學中始終立足新課標,尊重課堂實際,在實際教學中領悟新課標的精神,方能真正學有所悟,學有所感,學有所用。

語文課心得體會14

在象山區聽課,與老師們談了幾個原則:

一是要爲學生創設他們自己的情境,或者說回到學生自身的情境之中,而不要將學生超拔到一個不屬於他們的情境。

比如老師讓六年級學生給老師寫一封信,結果老師給出的範文卻是老師自己當了老師後給當年的國小老師的一封信,這封信的內容顯然與六年級學生的可能寫的內容不一樣,做範文是不合適的。提供範文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份、學生的情境。就這篇文章而言,老師的範文是回憶的,是多年以後回過頭來想老師。學生因爲處在即將離開國小進入中學的臨界點上,心情顯然不同與已經離開國小多年的老師。

二是對待一堂課,究竟是創意結構重要細節基礎重要?

我認爲細節基礎可能更重要,因爲創意結構是比較容易模仿的,有老師想出了一個創意,會被很多人克隆,反過來,對文章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應這些突發性的現場反應,卻很考驗教師的基本功,教師不應捨本逐末,老是想在教法上想奇求新,而是應該在基本功上下功夫。這種功夫是真功夫,如果下了,終生管用,不像新奇的教法,可能會對比賽有用,但往往只是用於一時。因此,我們還是應該尊重人類已經用了幾百年幾千年的教學方法。

三是語文課一定要突出語文的特點,現在許多教師大量使用多媒體,大量利用畫面來上課,這對語文的特點是有損害的。

語文需要形象,但語文的形象不是直觀的圖畫的形象,而是想象思維的形象。這種想象思維的形象是與文字聯繫在一起的,所以,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語言文字,儘可能調動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想象,而不是用圖畫將語言文字可能具有的豐富的想象內容縮減爲一幅圖畫或幾幅圖畫。

具體到昨天的課,我以爲,教師更應該將學生講的那些詞彙分門別類寫到黑板上,而不宜讓圖畫佔據太多的黑板空間。語文課應該讓文字成爲黑板以及多媒體的主要內容而不是讓畫面成爲主要內容。

語文課心得體會15

經過近一個月的對高中語文新課程創新設計的網絡培訓學習,我學到如下東西:

我們都應該知道,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是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角度出發,以語文能力培養爲核心,將語文課程目標有機整合爲“積累與整合、感受與鑑賞、思考與領悟、應用與拓展、發現與創新”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繫,構成了整體有序的課程目標體系。“總目標”提出的五個方面的內容,具體體現在“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分目標之中。這種整合性的課程目標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裏,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平面的,比較單一的。只有語文知識的教學目標,教師比較容易把握。至於能力目標則體現得較爲籠統,教師很難把握,這也是造成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從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角度,設計了三個維度的立體化課程目標,這是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三維設計”的最大特點依然是交融性。三個維度六個方面——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理論上看,可以分割爲一條一條地培養,一條一條地落實。但是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三個維度六個方面往往是無法分割並交融在一起的。

縱觀高中語文課程“總目標”中的五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大致可以把它劃分爲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基礎層),與這一層次相對應的目標內容是“積累與整合”。積累和整合的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求學生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的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學會梳理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但是,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形成不是靠教師去灌輸,而是靠學生自主去建構。然而,從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來看,不少學生爲了應付考試而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所獲得的知識是瑣碎的、零亂的,知識之間缺乏整體的聯繫,這是造成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一聽就會、一做就錯、一考就忘”的根本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積累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屬於自己的知識結構。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在個性化的學習中,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並運用這些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基本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這裏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既有共性的一面,更有個性的一面。三是要求學生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這裏的“整合”有兩層含義:首先是認知方面(包括知識、能力、學習方法等)的整合;其次是認知與情意方面(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前者屬於顯性的整合,後者則屬於隱性的整合,這兩種整合是在語文教學的一體化的過程中完成的.。學會整合,同樣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第二層次(發展層),與這一層次相對應的目標內容是“感受鑑賞”和“思考與領悟”。這一層次是第一層次的發展。“積累與整合”涉及語文閱讀和寫作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知識和技能是學生進入高一層次讀寫的基礎。“感受與鑑賞”和“思考與領悟”主要指的是閱讀,這是屬於發展性的閱讀。“積累與整合”階段的閱讀,主要是通過知識、能力、學習方法的積累與整合學會閱讀,而到了“感受與鑑賞”和“思考與領悟”階段,不僅要讀懂,讀出味道來——通過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而且,要通過閱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能與文本展開對話,領悟其豐富的內涵,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與第一層次相比,第二層次讀的內容擴大了,讀的要求也明顯提高了。

第三層次(提高層),與這一層次相對應的目標內容“應用·拓展”和“發現·創新”。這一層次是第二層次的發展。如果說第二層主要是着力於閱讀吸收的話,那麼,第三層次主要是應用和創新,從閱讀吸收到實際應用是一個發展過程,在應用文中有學會發現,學會創新,這又是一個發展。從學習的內容來看,體現由閱讀文學經典向閱讀多元文化發展;從學習的方式來看,體現由閱讀、選讀、質疑探究單一的學習方式向多種學習方式有機整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