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課程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1

這段時間我參加了南昌市的“科學線上培訓活動”,本次培訓活動,讓我受益匪淺,讓我瞭解到了科學系統的很多專業知識。同時也明白了科學課程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幾天培訓學習,我感觸最深的是認爲國小科學課程的學習能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在物質科學領域裏,能讓學生了解到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性與功能,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等;在生命科學裏,學生能瞭解到一切生命都是由細胞組成的,我們人的生命就是由無數個細胞組織而成。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每天都在工作,器官工作需要輸送能量,而能量可以是氧氣,水,也可以是各種食物。食物的材料來自於地球上的動植物,氧氣也是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釋放出來的。所以我們要保護人類和動植物能夠生存的唯一家園—地球,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在宇宙科學領域裏,學生通過學習能知道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如利用礦產資源進行工業生產,利用土壤資源進行農業生產等,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過度開發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等。在這個版塊裏,學生還會知道地球是一顆行星,地球繞地軸自轉使我們的生活有了晝夜更替,地球繞太陽公轉導致了四季變化。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上沒有水和空氣,沒有地心引力,人類在月球上不能生存等等內容,我覺得都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此外,通過13個跨學科概念的學習,我也領悟了當今的科學課程不是單一的課程,它是一個整體,它不但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它還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形成學生手腦並用、知行合一的品行。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2

近期有幸聆聽了杜宏斌老師主題爲《聚焦核心素養,凸顯美育功能》的講座,講座中杜老師針對《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課程評價、對比變化等相關內容展開了細緻精彩地解讀。聆聽之後我對新課標的具體內容又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和研究,領悟其主要的理念,並與前版本進行了內容比對。

新課標是圍繞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這五個學科的藝術課程改革,在關注美育的同時,更加聚焦核心素養的內涵問題。關注核心素養、堅持以美育人這是現階段及今後我們要持續關注的話題之一,在新課標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三大板塊中均居於首要位置。課程性質中這樣明確指出,“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實踐中感知、體驗與理解藝術,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這更加體現並突出美育的重要性,弘揚並塑造真善美心靈的育人之本和關鍵所在。

在學習中發現,新課標尤其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藝術的感知與體驗,在以藝術體驗爲核心的多種活動中提高素養和發展能力。新課標在音樂學科的課程內容中設置了“欣賞”、“表現”、“創造”和“聯繫”四大藝術實踐,一共包括了14個學習內容,並分不同的學段安排了相應的學習任務。針對每一項學習任務都給音樂教師和學生創造了一個廣闊的教與學的空間。爲老師們增加了細緻的教學策略指導,也給學生制定了詳細的學習內容和學業要求。這也意味着對音樂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標準的教與學的要求。在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中,有兩個字引起我的注意,那就是“表演”,有聲樂表演、器樂表演、綜合性藝術表演、即興表演、情境表演和小型歌舞劇表演。表演的本身就是綜合性的表現,六個“表演”涉及多維內容,與以往的演唱與演奏相比,這一新變化尤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探究創新,注重學生個性的表達與表現。“聯繫”中的三個學習內容和發現身邊的音樂、探索生活中的音樂,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學會關注生活與周邊,聯繫生活實際,探究生活經驗,更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新課標在給教師的教學策略指導中,每個學段都提到了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到音樂活動中感知與體驗,在體驗中滲透音樂知識與技能,同時要突出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引導高學段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個性表達。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充分激勵與調動下,在師生相互作用下,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點撥,樹立自信心,引導他們主動參與進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敢於表達與表現。通過教學活動中的點點滴滴發展學生的能力。

新課標還爲學生在每個學段、每個學習內容明確了具體詳細的學業質量的描述。也給我明確了下階段研究的方向,聚焦核心素養,要繼續深入學習和研究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不斷改進促進自身的發展。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3

勤於學習,勇於實踐,善於反思。國小英語教師必須學習《新課標》才能適應教材改革、新教材教法和當今素質教育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識體系和學生實際,提高課堂效益,達到《新課標》設計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話,才能順應教育改革發展潮流,當一名合格的或優秀的國小英語教師。學習了《新課標》,我最大的體會是:《新課標》體現了以人爲本,注重人的發展的新理念。

一、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英語有濃厚的興趣纔會願意學,要讓學生有興趣,我們得讓學生感到英語易學,讓學生樂學,最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二、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

現代課程價值的取向就是要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國小英語教學中,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正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在國小英語教學的整體目標上不僅僅是關注國小生知識有所得,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使國小生能夠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擁有學習英語的興趣。

2、在國小英語教學中要確立以學生爲中心和以學習爲中心的指導思想。教師在教材選用和教法設計時,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考慮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髮展水平,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學習要求與個體差異。不要把英語課上成知識傳授課,不要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

3、要真正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活躍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關係,尊重每個學生,鼓勵每個學生。讓他們在學習英語的活動中,增強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參與性,培養合作意識。

三、創設情景

用自己充滿激情的表情和動作去感染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四、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

國小英語教學在教學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評價的實施和課程資源的開發上都要突出以學生爲主體的思想。一是把課堂還給學生。二是重新定位師生關係。三是國小英語教師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過程中,一定要滿足國小生英語學習的需要。

尊重個體差異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十分重要。認識到我們的學生是有差異的,我們應該做到針對不同差異的孩子進行教學,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所獲。

五、應及時進行有效評價

評價是一種教學方法,一種教學手段,一種學生成長的記錄。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4

坐擁科技之力,不失勞動之心

勞動是什麼?在《50000詞現代漢語詞典》中勞動是人類創造物質財富或精神財富的活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勞動是美德,勞動爲人稱讚;在列夫托爾斯泰心中,勞動是生活,勞動是幸福……古今中外從古至今,勞動對於人類生活生產都至關重要。而作爲一代青年的我們更應當肯勞動,愛勞動,敬勞動。

勞動形美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層次明晰的菱、稻、荷,明亮整潔的房屋,乾淨透明的玻璃窗……是勞動美給我的直觀感受。說到我國的傳統年俗,打掃衛生定不可少。春節前夕,想必家家戶戶都會有大掃除的活動,爲的是除舊迎新,爲的是有一個向陽生長,朝氣蓬勃的視覺體驗和心裏感受。一次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和同學們也拿起了掃把、抹布和水桶清掃了我們學習的教室和通往教室的路。打掃完成後煥然一新的教室給了我“新鮮潔淨世間稀,隔塵勞是非”的感覺,優質的環境不僅更加衛生,讓學習都變得更加神聖了,簡直讓人驚覺勞動的造化之功。

勞動心美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在大機器,大生產的現代生活中,耕種、織布似乎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誠然,社會不斷進步,科技強大的力量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自然的,我們便不用被勞動瑣事日日煩擾,但當短視頻博主李子柒插禾秧、耕田地、收稻穀、鋸竹木、扛糧袋、制傢俱、縫刺繡、織衣裳,掌大勺的田園生活短視頻收穫了全世界的注目和點贊時,我們也由心感嘆“勞動之美永不過時”,勞動過程所帶給我們的滿足是機器無法傳遞的,我們需要勞動。農活廚藝樣樣精通,重活累活絲毫不畏,這樣的李子柒,成爲中國農民豐收節大使名副其實。許多網友也在其視頻彈幕中留言“想要娶回家”“太美了,太棒了”等來表示對她的喜愛、佩服。視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李子柒與其婆婆臉上幸福的微笑,可見勞動帶給她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是精神上的富足。這便是勞動幸福的內涵!

勞動能美

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國小生平均每天勞動時間有1。2個小時,而中國孩子平均每天只勞動12分鐘!不得不說我們在勞動方面的缺失是十分嚴重的,這不僅是因爲孩子的懶惰,還有家長對勞動之於孩子發展重要性的不肯定,顯然更多家長會希望孩子將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然而由此造成的高智低能、巨嬰、啃老等問題近年來頻頻出現。“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似乎也顯示出勞動是作爲一種能力而不僅是一種活動存在的了。長期不進行勞動學習,或許會喪失生活的能力?俗話說“要想抓住一個人的心,得先抓住她的胃”,“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可見勞動能力強的人是會閃閃發光的。

如今,我國對於傳統美德的弘揚正在一步步加強,。而作爲“德智體美勞”一員的“勞”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勞動教育的開展如火如荼,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實行衛生包乾方案、獎評文明寢室……是大學針對大學生實行勞動教育的常規辦法,如此種種,便將勞動帶到學生們的生活中了,這樣不僅讓學生自己動手勞動了,更讓大家從中慢慢感受勞動的快樂,體味勞動的魅力。

人生在勤,不勞何獲?在新的時代,踏上新的征程,讓我們借勞動之筆,繪祖國藍圖!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5

就像是一場及時雨,隨着20xx年新課標的頒佈,雷老師就爲我們精心組織了今天這場講座。在兩個多小時的學習中,我們從程曉堂教授的講座中學習到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發展新方向;在雷老師更細緻的分享總結中,對新課標又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觸。

在程曉堂教授的講座中,他提到了新課標重新界定了英語課程的性質,也提出了旨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理念。設置了基於核心素養的英語課標,優化了英語課程的內容和教學要求。重新規劃了英語課程的實施過程。在新課標中,最重要的是核心素養。程教授從它的演變,內涵,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講解的講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覈心素養的語言能力中,有一點就是”Icanengage”,這一點不是單純的指學生參與活動,發展語言能力,而是指教師要吸引學生參與。程教授也給我們詳細舉例說明了在考試中,如何考察語言能力。像我們在聽力考試中常見的“聽句子,選出句子中所包含的單詞”,這樣的題目並沒有考察到學生的語言能力。而像“Listenanddrawlines”這樣的題目,讓學生通過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去做題,找出圖片中對應的人和事。這是值得我們教師思考的地方。另外就是在劍橋學校的招生考試中,一連串的提問就是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考察。在對思維品質的考察中,我們教師也要注意課堂的互動要有思維含量,例如在作文的表達中要與實際聯繫在一起,不能爲了寫作文而寫作文,作文的內容不能脫離實際。

雷老師在最後的分享與總結中提到,20xx年新推出的英語課程標準中,英語佔比越來越低;考試難度增大:課程難度等級變化,詞彙量從1600增加到20xx,閱讀寫作要求增多。從考察知識到考察能力也體現了變化。新課標以後,英語課時量減少,但是考試難度增加了。英語教學的理念和方法朝着“真實課堂”的思路在轉變。這對我們教師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我們還需要不斷學習和理解,在實際教學中將新課標實施到位,培養出符合新時代的高素質學生。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6

20xx年4月21日,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及各學科課程標準》正式頒佈。利用五一假期,我認真閱讀了新課標,並結合自己最感興趣的三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和思考,以下是我的一些學習心得。

一、新課標爲什麼這麼重要

我們現在的課程體系,教材,教輔資料,考試內容和方向都是根據20xx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制定的。新版的新課標將從今年9月份正式實行,將決定今後10年的教育發展方向和藍圖,使得孩子們的學習內容產生變化。這對我們老師來說可是件值得深入研究的大事。簡單的舉個例子,我們會發現現在孩子們學的東西跟我們小時候有一點不一樣,比如書寫筆畫順序等,但是整體上並沒有很大的區別。

二、新課標變了什麼

新課標的變化內容很多,信息量很大,就英語學科而言,我發現變化大致與雙減減量增質的觀點相符,課時量在6—8%,與之前保持一致,在主課中的比例較小,但對孩子的英語學習所要達到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從原來的五個等級變成了三個等級,而且每個等級後面都有級別+,給學有餘力的孩子提供的選擇。

以我現任教的二年級爲例,一二年級屬於預備級,以視聽爲主。另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就是詞彙量的增加,從1600個了20xx個,同時閱讀和寫作更注重考察語言能力,這就意味着,英語學習在減量不減質的路上走得更遠了。英語學習光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課下的閱讀積累也愈加重要。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學習的內容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小時侯倡導的話題式教學,已悄然推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主題式教學,這與我校一直堅持的主題情境教學是相符的。

三、如何應對新課標帶來的變化

對於學校來說,組織老師們解讀新課標的同時對比舊課標,把握新課標的亮點,找準課程改革和發展的方向。在研討中發現,新課標聚焦核心素養,優化課程內容結構,更強調跨學科主題式學習。同時,重視學段銜接,強化教、學、評的一體化,研製學業質量標準。課標的這些新變化爲新時代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意味着學校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也要加強教師的自身學習,持續學習,終身學習,不斷更新改進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

老師們在學習中感悟,在實踐中磨鍊,在不斷提升自我中成長。相信在未來的教育實踐中,大家必能落實新理念,探索新方法,培養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對於家長和孩子們來說,應更加篤定不超前教育和拒絕躺平。要更加看重孩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從小做好語言積累,加大閱讀纔是正解。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7

線上學習了xx師範大學文學院xx教授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全新解讀,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體會。

一、價值引領,以文化人

價值引領,以文化人。從課程標準可以看到繼承和弘揚優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樣的內容,無論是在我們的課程目標還是在我們的課程內容都得到了一種彰顯,在這裏可能老師們也一直在關注這個,實際上這裏非常重要的就是強調語文課程它的育人價值的一種體現,也是核心素養的這樣的一種體現。

二、素養爲綱,任務導向

素養爲綱,任務導向。在這個課程標準裏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兩個體現是素養型的課程目標和結構化的課程內容。那麼素養型的課程目標到底是和我們原來的課程目標有什麼大的差別或者是差異。結構化的這個課程內容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從課程標準裏做了很多的探索。那麼這樣的一些探索,我們到底怎麼來理解和認識?以及我們在未來如何落實?這是這次課標修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這個變化。

三、立足生活,實踐主線

課程標準當中可以看到就是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我們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強調了實踐主線。那麼實踐的主線,大家可以看到,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定的整合,強調的是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也就是語文實踐活動的一種表現。

四、主題統整,強調情境

主題統整和強調情境這方面,我們強調真實的語文情境,統整的學習主題,典型的實踐活動。那麼我剛纔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們20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那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推進的過程當中,我們一直在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由於我們的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和課程內容的呈現方式,在一定程度制約了我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真正的落實。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次課標修訂的過程當中,在這方面做了很大的探索和努力。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8

通過對英語課程標準的學習,相信在以後的教學中我的理念、教學方法會有一個新的轉變,進一步理解了國小英語教材的特點和使用方法,看到了新課改所面臨的形勢、機遇和挑戰。下面淺談我通過學習獲得的幾個方面的'體會:

一、以學生的發展爲基本出發點,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中、國小生,注重素質教育。課標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強化祖國意識,開拓國際視野,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英語課程標準》將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確定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而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整合發展的基礎之上的。這一目標的確定,將英語課程從僅僅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提高到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既有較強的英語語言運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個性品格,從而爲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國小英語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爲出發點。

國小英語屬於運用啓蒙教育,學生通過聽、說、讀、演、唱、玩等方式獲得一定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而獲得初步的聽說能力和一定的語感。由於國小生天性愛玩的特點,課堂教學必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主,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感到英語很好學,也很樂學、幫助他們建立起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三、以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爲學習情境。

用自己充滿激情的表情和動作去感染學生,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創設情境,相互交流,啓發學習動機,樹立學習信心。直觀情景教學是國小英語教學之中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技巧。教師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課文來創設情境,爲學生提供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機會。

四、以創新爲特色的課堂教學。

教學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供我們套用,只有教師潛心學習,精心鑽研,不斷探索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才能創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彩的課來。

總之,本次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我們要大膽運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課堂實踐中,努力落實新課標,就會探出一條用好新教材的新路子。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9

一、發揮主動性,培養創造思維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一種互動、和諧、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信地想、大膽地說,賦予他們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創造的自由,給他們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徹底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轉變成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爲中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活”起來,把過去以教師爲主的“一言堂”變爲學生積極參與的“多言堂”。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而教師則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正如杜威所言:“教師,一個引導者,他撐船,學生們用力地用槳把船划向前。”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轉變自身的角色,努力爲學生創造寬鬆自主和諧的學習空間和氛圍。讓學生與文本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中進行心靈深處的碰撞,實現情感的交融,在自主與互動之間敢於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動探究的基礎上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從而塑造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現師生的共同創造,共同進步。

二、尋求開放性,培養綜合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就需要教師實現教學觀念的開放,採取開放性的教學形式。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爲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願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例如,教師在完成一節課的基礎上,可以舉一反三地溶入課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的某些情節、人物等。除此,還要鼓勵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室,讓學生在與大自然、與社會、與家庭的接觸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知識是教不盡的,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接觸中具有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便可以自學知識,再生知識,自覺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這樣,就達到了“教是爲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三、注重過程性,培養探究精神

新型課堂應是促進學生智力、能力發展和學習方法發展的學習過程。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在過程中感受、領悟、體驗,在過程中學會質疑、反思,在過程中逐漸提高、不斷髮展。“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結果重要,過程更重要,新課標所提倡的探究性學習恰恰體現出學生的發展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中間,學生經歷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過程,不僅獲取了相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掌握瞭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探究的方法,爲今後的學習,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具有終身教育的基礎和再發展的潛能。

當然,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人文。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2、實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

3、素養。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4、對話。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5、自主。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6、合作。新課標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並在作文教學、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上提出了具體要求。

7、探究。新課標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在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髮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8、綜合。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9、資源。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

10、開放。新課標舉起“開放”的大旗,強調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在新型課堂中,我們要在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能力。新課標構建的新課堂,是一個讓學生的心靈得以放飛,情感得到宣泄,知識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的藝術殿堂。新課堂,也將成爲師生共同成長的樂園!讓課改和教師一起成長,讓教師和學生一起成長!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10

本人認真聆聽了xx教授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詳細解讀,有很多收穫,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一些內容。

我知道了國小階段核心素養由原來的10個:數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數據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增加爲11,增加的一個爲:量感。何爲量感呢?量感主要是指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係的直觀感知。知道度量的意義,能夠理解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會針對真實情境選擇合適的度量單位進行度量等。建立量感有助於養成用定量的方法認識和解決問題,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的經驗基礎。

我瞭解了總目標是“三會”: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同時,爲了體現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整體性和發展性,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將九年的學習時間由原來劃分爲三個學段變爲劃分爲四個學段。涉及到我們國小階段的就是,原來一至三年級是第一學段,四至六年級是第二學段,而現在是每兩個年級爲一個學段,國小階段分爲三個學段了。國小的6年劃分得更詳細了。

我明白了課程內容組織得安排上也有很大變化。20xx年得課標是以學段爲主題,每學段裏面細分爲四大領域,而20xx年的新課標是以四大領域爲主題,在每個領域裏面再細分學段,更重視了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xx教授的解讀非常細緻,而且深入淺出。因爲信息量很大,在聽了xx教授解讀的基礎上,後期我還要不斷學習,仔細研讀,用新課標的裏面的新標準,新內容,新理念,新方法來指導自己的教學。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11

最近幾年關於鄉村教育比較熱門的詞語應該是“鄉土教育”和“農耕文化”。有教育情懷的校長和勞動在學校搞鄉土教育和農耕文化。我身邊能夠看到是關於農耕文化的研究。而所謂的農耕文化就是學校開墾小菜園,學校建設關於農耕文化的陳列室,學校專人負責農耕文化資料的收集。農耕文化成爲了一種學校的特色去展示。這種完全脫離學生的農耕文化研究應該是很普遍的現象。做農耕文化的意義何在?農耕文化有何教育意義呢?農耕文化對於學生和學校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聽了魏老師系統的關於自然教育和自然教育主義的分享,還有帥帥和幾位校長的分享,豁然對於農耕文化、自然教育和教育的關係有了一種新的認知和思考。無論是鄉土教育、農耕文化,還是自然教育,都是爲了讓鄉村的孩子能夠找到“根”。作爲鄉村的孩子,現在的教育體系和教育環境讓這些孩子早已和鄉村斷掉,這些孩子沒有根。無論以後這些孩子在什麼地方發展,他們的人生註定是殘缺,他們的精神世界缺少鄉土的滋潤。一個農村出生,農村長大的孩子,卻不瞭解農村,這是一種可悲的現實。不能夠確定做自然教育和鄉土教育給孩子成長帶來多少巨大的變化,但是可以讓孩子蒼白的童年變得有點色彩,讓孩子能夠真正融入到自然。看看村小人數銳減,鄉鎮學校周邊不斷建起的出租房,還有每一天晚上多上個孩子擠在一起補課的房子……就能夠感覺到現在鄉村孩子是鄉村的陌生人。他們生在鄉村,卻是對於鄉村最陌生的一羣人。他們看到母親永遠陪着做飯,父親永遠外出打工,卻不知道農作物長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幹什麼農事?也許,自然教育和鄉土教育會喚醒孩子對於鄉村新的認知。

每一個人來自自然,自然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根。進行自然教育,讓學生熟悉周邊的生物,熟悉周邊的生態。走進自然,才能夠體驗到自然的神祕,才能夠感受到自然的偉大。從小讓孩子感受真正的自然,才能夠把敬畏自然的種子埋在心中。自然教育如何去做?大腦中還是一片空白?自然教育能夠帶給學生什麼呢?這是作爲老師必須回答的問題。自然教育應該和科學課是不一樣的,應該讓孩子在總目標的帶領下去探索自然的奧祕,感受自然的偉大。我還想到,熟悉的每一個角落,帶着學生髮現他們從來沒有發現的植物和動物,讓他們感覺到觀察的力量,讓他們感到自然的神奇。帶着學生觀察熟悉的校園角落,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注意吧。相信這種活動會帶讓學生很喜歡。

自然教育是一種親身參與的體驗過程,是需要長期的薰陶。帶着學生走進自然,在自然中獲得成長。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12

勞動素養應該有怎樣的教育定位和課程目標,應該如何進行體系化的課程設計並積極拓展課程實施的路徑和方式?在長期實踐中,學校基於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實施的角度,立足學生全面發展需要,以勤儉節約、愛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學會並愛上勞動爲重點,設計了專門化、融合化、項目化、綜合化四類課程,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體驗勞動經歷,獲得勞動素養的全面提升。

專門化課程,開展系統性勞動教育

學校設置勞動教育專門化課程,每週一課時集中開展。課程以學校爲主要勞動場所,根據學生年段特點組織開展日常生活勞動和校園勞動,幫助學生習得勞動技能、培養勞動習慣。

除了勞動教育必修課,學校還設立勞動周,每學期結合特色節日,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實施。學生在經歷日常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以及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過程中,在參與跨學科主題實踐、開展合作探究勞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一系列關於瞭解自我、社會、自然奧祕的真實體驗。

從以“曬秋”爲主題的秋季開學第一週,到以“生肖”傳統文化爲主題的春季開學周,再到立夏時節各年級主題周展示活動,勞動周以學生的生活爲起點,將勞動觀念與勞動精神融入課程,既有勞動實踐,又有文化的傳承,勞動以一種更加固定的形式融入學生生活。學校還積極探索校外勞動實踐形式,拓寬勞動教育渠道,形成兼具學校特色與育人意義的勞動周課程體系。

校外勞動周包括農耕活動日、職業體驗日、技能競賽日、成果評價日等社會實踐活動。農耕活動日讓學生去田野找尋田間勞作的趣味,與農戶一起交流,體驗動手生火、合作炒菜做飯等勞動;職業體驗日的主題是體驗社會的三百六十行,學會尊重普通勞動者,明白獲得美好生活需要艱苦奮鬥的道理;技能競賽日中,學生出力流汗,比拼集體智慧,完成一個個與勞動有關的競賽任務;成果評價日中,學校設計“勞動章”爭章計劃表、評價表,提出明確的目標與評分標準,通過多元評價、評優樹先等方式,讓學生的勞動成果獲得欣賞與肯定。

融合化課程,開展常態化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具有綜合育人的功能,是“五育融合”的天然載體。全面實施勞動教育,除了開發勞動教育課程,在學科課程中融入、滲透勞動教育也是普遍形式,是推動勞動教育常態化的重要舉措。

學校挖掘教材中顯性或隱性的勞動教育元素,分類梳理各個學科中的勞動教育資源並提出勞動教育的主要融入方式,根據學科特點設計不同的勞動教育內容,在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比如,語文、道德與法治學科,可以滲透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勞動意識等內容;數學、科學學科,教師可以加強對勞動技能、勞動思維的培養。每門學科的課程安排中都有跨學科綜合實踐主題的內容,學校鼓勵教師選擇與勞動相關的主題進行設計,以跨學科的視野開展主題性勞動實踐活動,將勞動教育無痕融入各個學科的日常教學。

以“語文+勞動”課程爲例,教師利用語文教材中的相關資源進行勞動價值觀的滲透,培育學生的勞動情感,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統編語文教材中有大量課文隱藏着勞動元素,比如歌頌勞動人民智慧與創造的課文《紙的發明》《千年夢圓在今朝》,學習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千人糕》《清貧》,讚美精益求精、堅持不懈勞動精神的《刷子李》《紀昌學射》,等等。勞動教育資源還散落在語文教材各處,通過課文的識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插圖等板塊,教師可以合理穿插、鏈接不同類型的勞動教育內容。學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根據勞動教育的目標及語文教學學段的目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進行梳理歸納,形成了較完整、可操作的“學科+勞動”教育體系,探尋有機滲透策略。

語文學科《女媧補天》一課,雖然是神話故事,但女媧爲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類而不辭辛苦、無私忘我的勞動與創造,其內涵與新時代勞動教育所倡導的大力培養青少年積極奮鬥、甘於奉獻、勤勞勇敢的勞動精神相一致。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這種精神作爲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點,充分想象女媧在尋找五色石過程中經歷的種種困難,以及女媧如何煉石、如何補天等。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結合文本進行劇本創作,以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的形式將神話故事搬上舞臺。學生不僅鍛鍊了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創造能力,而且深刻體會到勞動人民的智慧,體會到不懈努力、甘於奉獻的精神。

項目化課程,開展創造性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不是簡單的勞作,而是要在勞動過程中貫穿研究、創新、創造,提升勞動的價值。根據學生需求和已有的課程基礎,學校規範了項目化學習的一般模式,從項目的選擇到研究性內容的設計,從多方式、多角度的實施到成果展評與反思調整,以及項目成果的提煉與拓展遷移,構建了開放且多元的項目化課程,比如一年級的蠶豆課程、三年級的種桑養蠶課程、六年級的小動物養殖課程等。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迴歸學習與生活的本質,培養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勞動素養。

以四年級課程“油菜花開金燦燦”爲例,學生在200天的時間裏,跟着節氣經歷種養、記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

課程啓動,種植儀式。學校會在立冬節氣進行油菜種植課程的啓動儀式,內容包括瞭解立冬節氣物候特點及農諺民俗,科學教師介紹油菜移栽技巧,五年級學生分享自己去年參與學習的趣事以及觀察日記、自然筆記,項目負責教師介紹課程相關內容……學生接過校長手中的油菜苗,油菜種植課程正式開啓。

合作探究,制訂方案。拿到油菜苗後,學生通過教師講解、網絡搜索以及向長輩和高年級同學請教等途徑,瞭解節氣與油菜的知識、油菜的種植和養護方法,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討論、交流,提出自己最想了解和解決的問題,對獲取的信息進行篩選、歸納、整理,最後確定研究方向並形成思維導圖。根據學生的研究方向和思維導圖,教師選擇可操作、有價值的內容提煉研究性學習項目,學生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一步深入探究。有的學生對油菜的生長速度感興趣,計劃通過測量記錄製作條形統計圖,研究油菜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生長速度;有的學生打算研究油菜花與青菜花的區別,對油菜花進行解剖從而瞭解其結構;有的學生利用科學課的知識,分析土壤的pH值和溼度等條件,設計製作土壤溫度溼度監測儀。

隨着節氣,觀察養護。學生在觀察記錄中發現油菜的生長變化,瞭解油菜種植與節氣、環境的關係。在油菜種植、照料、生長、收穫的整個過程中,學生與油菜一起成長,寫下大量的觀察日記、研究報告、科學小論文等。學生吳子涵在觀察日記中寫道:“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我在驚蟄到來之時也有一個重大發現:3號油菜花盆栽裏有一朵花已經謝了,隱隱約約能看到細小圓圓的一粒粒小果實。”跟隨不同的節氣,吳子涵陸續寫下7000多字的油菜觀察系列日記,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記錄自己的發現和思考。

收穫成功,拓展知識。收割分工、合作搬運、曬乾脫粒……油菜籽脫籽以後,就要探討油菜籽怎樣變成油,計算收穫的油菜籽能榨出多少菜油。在數學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教室進行產量和出油率的計算,然後走出教室來到榨油廠,體驗正規的榨油過程,直觀感受油菜籽的出油率。

油菜種植課程的實施爲學生提供了學習、應用知識和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在具體真實的任務情境中,不斷解決勞動中的各種問題。從立冬種植到小滿收穫,學生從一顆油菜籽的成長中體會了生命的意義,真正領悟了“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深刻內涵。

綜合化課程,開展拓展性勞動教育

綜合化課程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如宣傳社區垃圾分類,參與敬老院慰問等服務,參與社區或村組志願服務等,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綜合化課程包括收穫節課程、成長課程等。

成長課程主要面向四年級學生,這個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間節點。回顧10年的生命成長,學生能感受自己在身體和能力等方面的明顯變化。學校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幫助學生體驗生命成長的力量和奇蹟:走進農場,通過農事勞動豐富生活經歷;離開父母,在與同齡人的相處中學會自立;愛心義賣,體驗勞動的價值,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服務於社會,樹立社會責任感……成長課程主要分爲4個模塊開展:

美食製作分享。傳統美食不僅傳遞一種健康生活的方式,而且蘊含“不勞動者不得食”的理念。活動以班級爲單位——學生共同商討主題,打造班級創意餐廳;與家長一起製作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講述自己的美食製作過程及心得,挖掘美食背後的故事及文化;教師、家長與學生共同對勞動成果進行點評。這樣一份美食已經遠遠超出食物本身的價值。

操場露營。以班級爲單位,兩人合作搭一個帳篷用於夜晚露營,學生一起學習、起居、遊戲,一起度過一個特殊的夜晚。這樣的經歷讓學生不僅體驗了獨立自主的生活,而且明白了合作勞動的力量,知道與人相處需要規律的生活習慣和良好的衛生習慣。

十週歲成長禮。與家長攜手走過“成長拱門”,以“成長”爲主題表演節目;分享生日蛋糕,閱讀父母給孩子的一封信並寫回信;看一場露天電影,體驗父母小時候的生活。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明白10歲生日的紀念意義,體驗生活的美好,明白生命成長離不開親人的關懷。

愛心義賣。每個班級代表將種植的蔬菜進行義賣,義賣所得的一部分資助貧困學生,一部分進入學校“紅領巾愛心基金”。愛心義賣活動讓學生體驗菜市場賣菜攤主的勞動,與之相關的生活要素就有各類菜品的時令價格調查、顧客的心理需求分析等;同時也讓學生奉獻愛心、體驗勞動價值,感受其中蘊含的勞動精神和生活態度。

勞動是成長的必修課,學校應聯合家長和社會共同開展勞動教育,積極探索利用家校社資源協同育人的策略,拓展課程實施的多元路程與方式。學校不僅注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行爲及品質的初步養成,而且追求學生在社會責任、合作交往等方面的發展,幫助學生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並促進他們的人格健康發展。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13

前段時間教育部剛頒佈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20xx版),爲了更好的理解這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修訂,我們一起通過線上學習。學習後讓我更加體會到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而必須學會應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學數學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數學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意從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20xx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的要點也是所有學科共同的:

1.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學科融合對於義務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國際課程的發展趨勢。

那麼怎麼來理解和表達核心素養?因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沒有變,核心素養這件事情應該是從一到終老,每一個學習過數學人都應該具有的。還有一個就是階段性,每一個不同的學習階段應該有不同的表現,有身體身心發展有關知識儲備有關,與經驗積累有關,因此這是最關鍵的核心素養的表述,應該有整體性,既有數學的特徵,又有數學教育的特點,更具體的說具有學科的思維特徵,就是定義爲通過數學教育學生獲得的核心素養,教育的終極目標。這樣就把核心素養表述爲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另外,什麼是數學的眼光?爲什麼要觀察?因爲數學爲人們提

供了一個認識與探究現實世界的觀察方法,因此只具有了數學的這種觀察方法,那麼學生就能夠直觀的理解數學的知識及其背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有機的聯繫起來,引起數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能夠發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那麼什麼是數學的思維,數學是如何思考現實世界,那麼數學爲人們提供了一種理解和解釋現實世界的思考方法,通過這個學習,學生能夠理解數學的基本概念法則的發生與發展的過程,直到數學基本概念之間的關係到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問題,能夠合乎情理的理解數學的一些結論,能夠探究現實世界的規律,用數學的方法探究規律,能經歷一個數學,再發現的過程,能夠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夠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培養理性精神。

因此我們現在把核心素養與數學的思想與數學的特徵有機的結合起來。數學不不僅僅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也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這是很重要的,因爲語言承載的思想語言承載文化,也是一種語言的話,那麼數學也能夠存在這個思想承載着文化,因此數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後課程內容的結構與調整,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提倡要整體備課,包括全年級的整體備課,包括全學段的整體備課,包括全校老師的整體備課。數學課程標準中還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同時還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

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作用意識。

通過這兩天的學習《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14

讀了關於課標修訂解讀之語文課標,讓我領悟了老師要着力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加強學生語文素養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必須着力培養的能力有:閱讀、表達的實踐能力,語文學習的創新能力,注重讀書的能力……我認爲特別是語文閱讀、表達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我們當下最應注重的對學生的培養。

語文課程作爲一門實踐課程,必須要求學生在閱讀、表達的實踐上下功夫。我們現在大多數注重了孩子的成績,而一味地做題,光靠做題是不能培養孩子的閱讀、表達實踐能力,相反,應多設計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把語言文字的運用和生活聯繫起來,和各種學科的學習聯繫起來。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可能忽略了語文教學在其他科目中的學習,比如: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在其他科目中,課上的表達鍛鍊、課文的閱讀理解等都是在培養孩子們閱讀、表達實踐能力。應該根據生活和學習的實際需要,在運用中真正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能力。

此外,在學習新課標解讀時,講到“讀書”是語文學習的第一要務,強調了“讀書”在語文學習和思想文化修養中的關鍵作用,那麼首先我們應該怎樣提高孩子們“讀書”的興趣呢?如何讓孩子們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呢?

我看到了部分 班主任老師採取了讓孩子們一個禮拜背誦一篇習作的方式,還有的老師在晨讀時間讓孩子們反覆朗讀課文,每星期一篇課外閱讀,校長還讓每個孩子一個月讀一本經典名著等等,無論什麼方法,都重在培養孩子們閱讀的興趣和幫助孩子們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使他們不畏懼閱讀長篇著作,而且對經典名著產生興趣。

不過,除了這些,新課標的目標和內容都更加明確、清晰和充實,給了我信心,也幫我明確了前進的方向。

教育課程心得體會15

隨着社會的形成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教育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人們越來越懂得學習了,生活在知識經濟時代,時時感覺自己有被淘汰的可能,在經歷了不斷的摸索之後,今天終於選擇了電大作爲我的第二個人生加油站,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全在於經過了從開學到現在的一個不斷的思考和觀察的過程,看到一批和我一樣已過而立之年的同學,放棄了休閒和娛樂時間,孜孜不倦的學習,上課,翻閱了學校下發的《開放教育入學指南》,對開放教育的內涵有了更深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活到老,學到老,社會在進步,知識在更新,每個人都有接受再教育的機會,不想提高自己的人。 不懂的自主學習的人,沒有掌握一定學習技巧的人,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通過學習《開放教育入學指南》,使我深深的認識到再教育的重要性,也使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繼續學習的機會和這樣的場所,電大的開放教育就是最好的選擇,有授課老師,有教室,有同學,提供網上答疑,發表意見的空間,可以和老師,教授平心靜氣的討論問題,只要你能不斷的堅持,就能學到許多新的知識,這些認識,堅定了我的學習信心。

標籤:心得體會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