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14篇

當我們受到啓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題研究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14篇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

自從參加《中學物理教學微案例開發與應用研究》課題研究小組開始,對微案例有了較好的瞭解。特別是微視頻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有較深的體會。

微視頻在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微視頻一般時間都比較短,大約在6~8分鐘左右,但是信息量較大,相對於課堂45分鐘來說,合理的分配了課堂的教學時間.對於學生的學習來說,使得學生更加自主和高效.相比較於國中物理課程,高中物理課程更加複雜,研究的問題更加抽象,尤其是一些物理概念和性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例如:加速度、質點和牛頓第二定律等的理解,僅僅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難以理解,如果藉助微視頻,就可以向學生形象的展示這一現象,便於學生去理解這些問題.對於教師的教學而言,引入微視頻便於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在製作微視頻的時候,教師需要蒐集相關的教學素材並且要將教學過程融入其中,這樣在進行第二輪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比較原先做的微視頻,尋找差距,及時的改進.同樣,通過相互觀看微視頻,有利於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同時也爲教研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研究題材.另一方面,在課堂上使用微視頻能夠很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且以這種形式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生更易於接收.在課後,學生還可以根據微視頻更好的鞏固課堂知識.這些都是傳統的長視頻無法比擬的.

物理教學中的微視頻應用案例

概念教學中的微視頻應用

例1加速度在加速度這一章節,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加速度,能夠區分加速度和速度變化量、速度變化率,並且能夠在生活中使用加速度的概念.。兩個視頻分別是四個人在同一起跑線上準備起跑和摩托車與助力車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都是從靜止到運動的一個運動狀態.通過觀看不同的人和不同車輛的啓動速度,和在相同時間內不同的速度變化,去體驗在相同的時間內車輛速度變化的快慢.幫助學生理解速度快,速度變化塊等意思,爲學生學習加速度的定義做好鋪墊.視頻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按壓桌面,發現相對的兩個平面鏡中的光束出現了移動現象,另一個通過實驗人員擠壓瓶子,發現瓶口上方玻璃管內的液麪上升了.在彈力這一章節,教師在講解彈力時,通過彈簧的變形和橡皮筋的變形學生能夠明顯的看出形變,很容易理解.但是對於一些偏硬的'物品,如桌面和玻璃瓶,由於受到力的作用後變形幅度較小,學生很難產生直觀感受,理解上就會有困難.通過微視頻實驗,學生能夠明顯的看出桌面和玻璃瓶受到外力的作用後發生的變化.由於這個實驗並不繁瑣,還可以通過視頻演示鼓勵學生在課餘時間動手操作.例3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本章節的主要任務是學生通過學習後能夠知道超重與失重的含義,並能夠通過牛頓定律對這些現象進行分析.將一個檯秤放在電梯內,檯秤上放一重物,隨着電梯的上升和下降,觀察檯秤的變化,並讀出相應的數值.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課本上除了進行了文字講解以外還配了幾張插圖,但是這些靜態圖形並不能夠使學生對超重和失重產生深刻的理解.通過使用微視頻,這樣貼近生活,通過相應的數值來觀察超重與失重的變化,更具有說服力.

規律教學中微視頻的應用

例1勻速直線運功時間和位移的關係本章節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學生能夠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位移關係與v-t圖象中四邊形面積的對應關係。根據勻加速直線運動物體的運動位移,繪出這段時間物體的v-t圖象,將所得的圖象均分爲幾段矩形,並以2倍的數量繼續均分,當儘量將這一時間段進行均分的時候,這個矩形的面積就等於斜線段與座標軸構成的梯形的面積.利用這種微元法思想去理解速度時間圖象與座標軸的關係是教學上的難點,學生在這方面理解起來非常困難.課本上的插圖都是一幅幅靜止的圖形,雖然採用了過度的手法去繪畫,但是學生理解起來仍然有難度.利用微視頻就可以將這一靜態畫面轉化成動態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微視頻慢慢體會微元法思想,較爲容易去理解.微視頻的內容主要引用阿波羅飛船的宇航員在月球表面由靜止狀態同時釋放羽毛和鐵塊的視頻,觀察着兩個物體的落地情況.一般情況下,教師在講解這節課的時候會通過使用牛頓管的方式來做實驗,將羽毛和鐵塊放入其中以抽真空的形式來觀察.但是在操作過程中可以發現,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無法對牛頓管完全的抽出真空,在實驗中看到的並不是羽毛和鐵片同時落地,影響了教學效果.如果通過這段視頻,以事實爲證,更能夠給學生以說服力,加深學生的主觀體驗.在微視頻中,首先將一塊海綿放在斜面擋板的上方,然後在斜面上再放一塊海綿,在海面上放上一重物,觀察海綿的變化.其次,在豎直的牆面上分別掛上A、B兩個橡膠墊,用一根木棒和一根細繩與A、B構成一個三角形,並在細繩與木棒的焦點處掛一重物,觀察橡膠墊的變化.然後將細繩換成木棒,再觀察橡膠墊的變化.學生在學習力學分解的初期會感覺到無從下手,更不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爲何,這就給受力分析帶來了不便.在教學中引入微視頻後,學生就可以直觀的看出力的作用效果,再配合視頻中繪製出受力分析圖,更利於學生觀察和理解.通過海綿的變形,學生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這個重物的受力方向.微視頻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給物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新課程改革理念得以落實的重要措施.這樣的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更有利於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2

一、主動學習,注重過程

課題研究重在過程,這是我校參與課題研究老師的共識。而我更是努力經歷真正的研究過程,體味研究的酸甜苦辣。爲了瞭解到最新最切合實際的知識,我經常研讀相關的理論書籍,學習其中的精華理論,追蹤先進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養。通過閱讀,我認識到:從學生的實際和需求出發,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來進行教學,才能讓學生獲得美的體驗,使學生在終身的工作和學習中變的更富有情趣,更富創造性。在國中地理課堂中“圖文並茂”的教學,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的獲取是離不開地圖的',通過課堂中讀圖方法的訓練,有益於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及會在圖中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甚至可以發展他們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創造欲,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教師要客觀地把握學生層次,必須深入地瞭解學生,研究學生,根據學生不同的地理讀圖基礎、接受能力進行分層設組。用動態、發展的觀點對待學生,隨時注意學生的發展變化,作必要的層次調整。然後規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各類學生各有所獲,使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區域內得到充分的發展,使每一次地理讀圖學習後都有一種成功感在激勵着自己,在不斷獲取成功和遞進中得到一種輕鬆、愉悅、滿足的心理體驗,激發再次成功的慾望。從而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和信心。

二、積極參與,勇於實踐

平時不管多忙多累,我總能認真及時完成各項研究任務。尤其是針對其中的課例研究,我總是進行深入地學習與思考,力求在實踐摸索中找到答案。學習反思內容也都是我在認真學習相關文章之後的真切感受。在研究中,我發現班上同學地理讀圖能力差異特別大,我在設計地理讀圖練習題時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基本的、難度不大的、所有同學都會做的,課後再進行分層次,對地理基礎好的同學,佈置一些複雜圖形的分析任務,培養他們的合作、創新能力。從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課題研究就必須是實實在在的研究,來不得半點虛假。

三、樂於嘗試,重在實效

在研究過程中,學校爲教師創設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臺,讓教師享受到成功的樂趣,調動了教師科研的積極性。我們總是積極參加研討活動,利用一切機會和同事們交流,進行思維的碰撞。同時,我更認真備課,不斷嚴格要求自己,試着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上好隨堂課。隨着課題研究的深入,我感覺自己在慢慢地成長着,進步着。同時,我也發現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理論知識的匱乏,制約着我的研究進一步的深入開展,影響着教育教學效果,同時也時刻提醒着我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以期獲得更大進步。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3

週六上午,新教師起航工程培訓邀請了三位教師爲我們講解有關個人課題研究的相關信息,我也從中獲益匪淺,同時感受到了課題研究的意義和魅力。以下我主要從四個方面談談我對課題研究培訓的體會。

一、課題研究需要甘於寂寞、踏實工作、默默奉獻的精神。

課題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內取得成效。它是一個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特別是想要取得一點理論上的突破或者是實踐上的創新,都需要我們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幹冥思苦想。一些老師認爲搞課題研究既苦又累,很難搞出名堂,一些老師爲了名利在課題研究中弄需作假,而我認爲參與課題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要甘於寂寞、淡泊名利、默默奉獻,如果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課題研究是很難有所收穫的,更難體會到精神方面的充實與情感上的滿足。

二、精心選題是課題研究的良好開端。

我認爲一個好的課題一定要能幫我們解決日常教育教學當中遇到的並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還要“近”、“小”、“實”。“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貼近學科學習背景。“小”就是切口宜小,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研究,以小見大。“實”就是實在,課題實實在在,研究實實在在,結論實實在在。

三、善於積累、不斷反思是提升課題研究質量的關鍵

1、積累資料

原始資料如果不及時記錄,到需要時再去追憶、收集,則爲時已晚。因此,我非常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過的事情,都隨時注意記錄、反思和總結,讓自己的研究留下軌跡。原始資料既是教師課題研究的過程資料,也是將來教育科研活動成果的表達方式。

課題研究開始的時候,我都會在電腦上新建一個此課題過程資料的文件夾,所有與此課題有關的電子資料都署上名稱、日期歸併到這個文件夾中,另外,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例如可以準備一個檔案盒,存放與課題有關的紙質資料、音像資料等。收集各種資料包括學習資料、聽課記錄、研究記錄、訪談記錄、觀察記錄、個案研究、教學案例、教學論文、教學教案、教學日誌、教育隨筆、教育敘事、課例報告、經驗總結以及學生的調查問卷、作業設計、活動資料、學生日誌等。

還可以從網上搜索下載最新資料,學習整理,記錄在資料學習卡,將最有價值的資料保留進檔案盒。

每次聽完課後,及時寫下聽課記錄,並特別關注課堂內外的作業設計,保留所聽課的作業習題紙,並在旁邊附上自己的想法,保留進檔案盒。

每一次參加集體或個人課題研究活動時,都認真做好研究記錄。

每次對學生進行訪談後,認真分析,將訪談記錄和分析結果保留進資料盒。時時刻刻有意識地撰寫相關個案研究、教學案例、教學論文、教學教案、教學日誌、教育隨筆、教育敘事、課例報告等,記錄自己研究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保留電子文擋和紙質資料,同時不忘反思,撰寫經驗總結。

2、不斷反思

“教育反思”是個體對自身教育觀念及行爲的認識、監控和調節。在課題研究整個過程中,必須培植“反思”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爲,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使課題研究自始至終都保持活力,不偏離研究方向。注重細節反思,在研究過程中,教師要時時反思,處處反思,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傑作”,進行深度思考,留住教育的'“記憶”,形成智慧性積累,從而提升課題研究的洞察力。

注重階段反思,課題研究不是短暫的、斷裂的,它是連續的,系統的。我們在反思的時候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研究進度,按階段進行反思,形成系列反思。例如在中期階段性論證中我們發現,如何處理好“放”與“收”的關係,是我們後期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作業設想-反饋-再設置-再反饋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逐漸把握了歷史與社會創新作業“放”與“收”的關係。

放,要放而有據即在學生分析理解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提供給學生明確的目標和思維導向,否則,學生就會可能誤入歧途,甚至南轅北轍,與要到達的目標背道而馳。放而有度,作業應考慮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認識水平。放而有序,每一課作業內容的設計與安排,都應該是一條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知識鏈。收,要收得及時。估計學生將知識領會得差不多的時候,便及時進行綜合和歸納。收得如果及時,對於那些思維敏捷、理解速度快學生是一種及時的肯定、鼓勵,而對於那些思維較爲遲鈍,理解速度慢的的學生來說也是一種及時的解惑。收得要準確。教師的歸納綜合,要恰如其分地提示知識要點,要高屋建瓴,高度集中地揭示課文有關內容。

放與收實際也是一門藝術,是由知識與方法綜合而成的藝術。它要求教師專業知識要精深,教學方法要合理,才能放得從容,收得瀟灑,從而達到出神入化的地

3、在不斷的反思中取得了突破

首先,建立“作業超市”――讓學生去選擇。

(1)設計豐富多彩的作業。根據學生特長、興趣、愛好、家庭條件的不同設計能讓學生一展所長的作業;

(2)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於先天稟賦以及後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差異。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我們就有必要採取“分層作業”的策略,讓學生自由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層次的作業,摘到屬於他們的“桃子”。其次,允許學生“自產自銷”――讓學生去創造。

再次,促進“合資經營”――讓學生學會合作。

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充分肯定了,有效的合作學習,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是有限的,教師還要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課外環境。因此,課外作業的主體雖然是學生個人,但同時也提倡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與社區、學生與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合作來完成。傳統的“獨立完成作業”的觀念將受到挑戰,而合作性作業將成爲學生作業的重要理念。

四、教學相長是課題研究的魅力所在。

1、激發學生作業的興趣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餘地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滿足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全體學生各盡其思,各展其能,有效地激發了做作業的興趣,從而提高了作業的質量。

2、爲了更好的完成作業,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積極,師生之間的雙邊交流好,課堂氣氛會變得活躍。

3、給學生創造了寬鬆的作業環境,自主權掌握在學生手裏。學生可以標新立異,甚至可以異想天開。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課題的學習與研究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自我發現——自我反思——自我解決”對專業發展的提升作用,也能真切地體驗到“經歷着的研究者”的充實與自在,體會到“撥開雲霧,喜見陽光”的幸福與快樂!

隨着教育的國際化、信息化,多媒體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就顯得非常必然。而且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大力推動語文課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隨着網絡技術的運用,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個性化、情境化、多樣化、綜合化。

一、多媒體使語文課堂具有自主性:

語文課本內容豐富多彩,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前由於沒有多媒體的加入,很多知識要靠老師的一張嘴重複多次的講解,學生聽的很被動,學得也很被動,根本談不上自主性,而有了多媒體的加入,學生學習更加主動、獨立,呈現出了一個自主課堂。例如:在上《只有一個地球》這課時,我一開始非常生硬地向學生介紹宇航員在太空中遨遊是,雖然我覺得很有趣,可學生卻是一臉的茫然,於是我想到了多媒體,當同學們看到宇航員在太空中走路、吃飯、睡覺這些有趣的畫面後,他們笑了,我也笑了。因爲學生們已經感受到太空生活的有趣了。隨後,同學們主動討論了太空生活如此有趣的原因,還提出了“飛機、小鳥爲什麼會飛呢”等許多問題,整個課堂非常活躍。

二、多媒體使語文課堂具有開放性:

開放性的課堂要求向學生經驗開放,向社會開放,教學場所向教室外、學校外開放。這就更離不開多媒體的運用。記得在上《少年閏土》這一課時,由於偏遠農村的孩子對海邊生活比較陌生。於是上課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了大海、海邊的一些貝殼。學生雖然坐在課堂,可他們瞭解了教室、學校以外的東西和知識,使語文課堂不再是封閉式的了。

三:多媒體使語文課堂具有情境性:

讓多媒體的畫面和聲音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直觀性的畫面和富有樂感的音樂結合起來,產生一種情境化的教學氛圍,學生們在這樣的氛圍中會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會被這種情境所感染。例如:在上《金色的腳印》這課時,爲了讓學生感受主人翁和狼關係變得友好後的開心,我分別配合畫面用了兩段音樂。在配樂朗讀它們之間友誼慢慢變好的內容時,同學們被優美的音樂感動了,當讀到他們和好的時候,同學們又被歡快的音樂所感染,而變的十分開心。音樂所創設的情境魅力是無窮的。

總之,多媒體的加入,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是受益匪淺。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4

學習了《教師怎樣做課題研究》一書,我受益匪淺,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刻領會,我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習慣明顯提高,但培養國小低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程,需要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要求和訓練,讓習慣成爲自然,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增強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因此,我們還要在大量的具體實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教育理論、觀念,提煉出一整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操作模式,把研究成果推廣出去。現就學習此書,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1、在教學中,教師的工作對象不同於一般的工作,他們面對的是一些有思想、有生命的學生,課堂中的突發事件需要老師有一種冷靜的頭腦和處事不驚的態度,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是必須的,還要具備紮實的教學基本功,調控課堂的'能力要強,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課堂事態的發展,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2、由於我平時工作比較繁忙,再加之能力有限,課題研究的成果不是盡善盡美。今後在課題研究中要邀請一些理論基礎雄厚、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來參與、指導我的課題研究工作。

3、學生性格參差不齊,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環境也不同,如何培養好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應在平時的實際工作中對症下藥,爭取尋求更好的方法。

4、要對教材充分理解。對教材進行深入細緻的鑽研與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才能更好地把教學任務解決好,教材的理解是對教學做充分的準備,教師只有知道上什麼,怎麼上,什麼是重點、難點才能上好課。

5、要對所教的學生有一定的瞭解。我們說教師教的是一羣活生生的人,那麼人自然要有感情,我們在教書中就應該投入自己的感情。從聽課中我感受到我們新教師擁有激情,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學纔會擦出教學的火花,使教學變得精彩。

通過開展課題研究,不僅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展示出了較高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同時,不斷吸收和消化現有的研究成果,並轉化爲教育資源,努力促進學生總體素養的提高,教師通過參與課題研究,也促進了自身的專業成長和綜合素養的發展。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5

實施“整體構建德育體系”課題研究心得體會我們都知道有一種昆蟲在它弱小時難看無比,但經過不斷的吸取營養,數月後會破繭成蝶,爲人類生活增添美麗。幾年來,我校在實施“整體構建德育體系”這一課題的研究中,我們歷經了無數次的學習,開展了多項活動,在學習、活動的洗禮中,讓我對德育的認識有了一次破繭成蝶的蛻變。

曾記得,落實課題研究以前的我認爲德育的滲透只有品德課上纔是最佳教育途徑,教育方法也是當學生思想、行爲偏差時談話解決便可。

而今在課題的實施與研究中,通過一次次班會評比活動、班級特色活動,我和同學們面對一個個學生關心的話題,一個個學生“常見病”而進行細心的準備,精心的召開,活動中通過看、演、評、畫、寫,使我感覺學生思想、行爲的偏差應該在無聲細雨中糾正,真是事半功倍。

而今在課題實施中校園文化的'改觀,讓我感受到對學生的教育哪能僅限於一堂品德課,而是處處在,時時有的。

而今在課題實施中學校組織的一次次專題講座、課題研究使我認識更得以昇華。記得上學期德育現場會中的沙龍活動,該活動主題是圍繞怎樣使學生快樂的成長,爲了切實落實該主題,活動前我們是翻閱書籍,上網索取資料,活動中將理論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與同仁分享。這一查、一結、一說使我們在場的所有老師感受到德育的重要,尤其是遲老師在談到班級一問題兒童的教育措施中,同仁們有深度、有廣度的羣策羣力、更使我認識到實施德育途徑的多樣化。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人,千百年來,無論是中國的孔子站在“杏壇上”,還是西方的亞里士多德站在他的學園裏,都面對活生生的教育對象。今天社會的瞬息萬變,今天社會的高度發展,今天的教育對象則更需要勇敢的面對人生,快樂的面對人生,智慧的面對人生,而賦予他們勇氣、能力的我們更應該學會教育他們,感召他們。而我校實施整體構建德育體系這一系列活動正使我這一東風人認識到了,感受到了,我堅信已“破繭成蝶”的我會用鮮活的生命力使我的教育對象幸福、開心的面對人生。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6

從事教師職業十多年了,最近幾年對工作莫名的產生了倦怠心理,怎樣走出職業倦怠,實現自己第二次成長呢?通過這次課題研究學習,閱讀大量的研究資料讓我茅塞頓開,對未來又充滿了期待和嚮往。現將自己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要不斷的學習。

在當下教師僅僅能恪守職責、有崇高的事業心已經不夠了,必須要成爲有專業特長的專家型的教師。要成爲有專業特長的專家型教師只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提高,充實自己,要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能有所創新。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

二、要不斷的反思。

教師要做一名哲學的'思考者。帶着問題去思考教育;帶着嘗試去解決問題;帶着反思去總結問題;帶着結論去驗證問題。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反思和課題研究爲特點的在崗培訓已經成爲教師成長的趨勢,其中,“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專家認爲: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改進。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十反思=成長,已成爲教師專業成長的公式。

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自己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雙重角色,既是引導者又是評論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過程。自己不僅要成爲教學的主體,而且要成爲教學研究的主體,把自己作爲研究的對象,研究自己的教學觀念和實踐過程,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觀念、教學行爲以及教學效果。反思可以貫穿教學的全過程,體現在教育活動的始終。反思本身並不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於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展相關的反思工作,就會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變得更具理性色彩,實現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三、要不斷的研究。

“教師即研究者”是國際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理念。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驅動力。教學即研究,一旦教師樹立了這樣的理念,那麼他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在研究中發生,在研究中開展,有效的研究活動,必然是帶來觀念的改革。

課題是開展教育科研的載體,也是開展科研的方向。課題從哪裏來?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從紛繁蕪雜的教學現象中發現問題,然後圍繞問題去學習理論,再進行篩選,建立起有價值的研究課題。課題確立之後,我們就要從教學的現實出發,以現代教育理論爲指導,借鑑最新的理論成果去開展課題研究。即“發現問題—學習理論(論證)—建立課題—開展研究—反思總結(理論)”,這是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基本進程。這一進程是一個具體實踐與理性思辨交織的探究過程:科研取得了成績固然需要我們去思考,從而發掘規律;而研究失敗了,或者遇到了問題和困難,更需要我們去思考,尋找解決問題和困難的辦法。

教師既是課程的消費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設計者,這就要求教師應以研究者的身份進行教學實踐;不同的學生也需要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育,這也需要教師具備較濃的科研意識;還有,教師的專業知識拓展、職業素養的提高都離不開研究。所以,課題研究是教師使自己逐步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由“教書匠型”向“專家型”轉化的孵化器。通過研究,我們才能轉變教育思想,構建新的教育理念。

教師要不斷地超越過去的自己,就是要以樸素的感情,調整自己的心態;以奉獻的精神,從事崇高的事業;以高超的技藝,展示個人的才華;以不斷的追求,提升自己的價值。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7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以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爲特徵的現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已得到了廣泛應用,正在影響和改變着我們現有的學習、工作、生活、生產的方式與思維方式,並向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和應用的能力,將成爲現代人最基本的素質、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標誌。現代教育觀認爲,學科教學的目的不僅在於傳授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於培養能力。這已成爲人們的共識。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被提到教育的重要位置。因此,重視在教學中使學生自覺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其成爲高素質的人才,對現代教師來說是刻不容緩的。以下是我在教學中和這次課題研究中得到的信息技術環境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一些心得體會,供大家一起參與。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教給學生通過網絡和通訊工具獲取知識的方法,使學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因地制宜地能過Internet網這個現代化的通訊工具獲取更多的信息。例如:學生可以通過直接訪問教學專線上的網址來請教有關學科方面的問題,通過百度查找網站來查資料等。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信息技術教學是一個以實踐操作爲主的教學過程,因此信息技術教學必須重視正確地運用各種知識、合乎邏輯地進行各種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培養。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多上機實踐,上機內容力求充滿樂趣、形式多樣。上機時教師既不能撒手不管,又不能完全包辦,應讓學生有足夠的機會自己去探索、去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能力面對形形色色的軟件,逐步掌握計算機的使用方法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的基礎以會爲主,在會的基礎上求快、求合理、簡捷、正確,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首先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基礎知識是動手的依據,只有正確地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功能特點等,才能爲動手打下基礎,纔會爲快而準的動手操作提供可能性。

教學中我們加強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動手能力和動手技能分不開的,只有掌握了常用的命令、軟件、語言等基本技能才能爲動手由慢到快、提高正確率提供可行的路徑。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爲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課堂教學必須從維持性學習向創造性學習轉換。

建立創造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建立創造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建立創造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建立創造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從以教師爲中心,轉換到以學生爲中心;從單純的記憶學習轉換到學生的發現、探索;從統一的標準化,轉換爲個性化操作;教師單向灌輸,轉換爲教和學的協作式學習;從學生被動接受,轉換爲主動的角色扮演。這種創造性活動是建立在教師新的教育觀基礎之上的,教師必須從學生適應教學的學習觀念轉變到教師適應學生的教學觀念中來。

指導學生從模仿學習到創造的飛躍指導學生從模仿學習到創造的飛躍指導學生從模仿學習到創造的飛躍指導學生從模仿學習到創造的飛躍以實踐操作爲主的活動進行的創造是建立在基礎知識與模仿的基礎上,在這裏基礎知識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模仿去體會各類圖形,

在計算機中是如何畫出來的。通過這種模仿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熟練模仿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己學的畫圖方法創造出新的圖形,即便在大同小異也給予肯定。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千方百計地爲學生創造一切有利於創造活動的教學條件,對學生的創造性行爲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肯定,引導學生養成勤思考的習慣,在碰到問題時多問幾個“爲什麼”,解決問題後要進行反思,不斷地在創造活動中總結教訓、吸取經驗。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

力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重視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是現代信息技術教育同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之一。人類已步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更新是飛速的,但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不會很快被淘汰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傳統知識更爲重要。教學過程中的注意在教學中提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使教學由傳統的知識傳授提高思維訓練水平。我在教給學生畫圖軟件在基本使用方法後,讓他們自由作畫,並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創造性地思維。他們在沒有約束的練習中想象非常豐富、構思非常奇妙,使其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都得到了鍛鍊。

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爲信息社會的每一個人,不僅要求他們具備獲取信息、理解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要求他們具有創造信息、發佈信息的能力,這種信息是面對信息社會每一個人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簡言之,信息能力是對各種信息技術的理解和活用能力,即對信息的獲取、理解、分析、加工、處理、創造、傳遞的理解和活用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種基本的信息素質,它是一種在技術層面、操作層面和能力層面上的素養,它是信息素養的重要內容。除信息力外,信息素養還應包括在認識、態度層面上的內容,即對信息、信息社會、參與信息過程和信息社會的認識和態度層面上的內容,這也是每一個信息社會的成員一一我們稱之爲信息人必須具備的素養。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是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目標。信息技術教育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爲目標的學科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應包括三個方面:

對信息科學的理解對信息科學的理解對信息科學的理解對信息科學的理解

通過信息技術、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學習,學生應能深入地理解各種信息手段的特性,深入理解各種信息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具體方法,能對給定的信息進行適當的處理,並能對各種信息的活用進行評價和完善。對信息科學的理解不是單純理論上的,知識內容上的理解,應能通過信息科學的理解,指導信息活用時,合理地選擇信息手段和信息處理的方法,並能對它們進行有效地評價,用以完善信息活用和信息處理的過程。對信息科學的理解是信息活用的基礎和條件,沒有對信息科學的基本理解,不可能實現有效的信息活用。對信息活用的.評價完善是指導信息科學基礎學習的重要根據。

信息活用的實踐能力信息活用的實踐能力信息活用的實踐能力信息活用的實踐能力信息活用的實踐能力是指對於給定的課題、目的、題目能合理地使用一定的信息手段,對必要的信息,自主或與人協同地進行收集、分析、處理和創造,並能根據受的情況,發佈信息、傳遞信息。信息活用的實踐能力是以信息技術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信息活用的實踐過程中,一定會涉及各種信息器、信息設備,例如:計算機、因特網的操作,對這些機器設備的操作能力及其培養,應納入到信息的收集、處理高度認識來理解,不能將信息技術教育變成具體信息機器及其相應軟件操作方法來培訓,否則會背離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目標的要求。

對信息社會的認識和態度信息。包括對信息社會的認識;對信息在信息社會中的作用、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的認識;對信息的情感、對信息的道德與倫理、對信息的責任與態度以及信息安全與信息犯罪的認識與態度。信息技術教育中,應重視培養學生主體的、積極地參與信息社會的態度。對於信息,不僅是接受者,更要培養學生積極地進行創造,主動地、自主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爲了培養學生積極地參與信息社會及其發展的態度和能力,應特別重視信息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理解。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8

國小英語課堂中情景教學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爲英語教學目標的新的課堂教學方法,變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被動聽課爲現在的主動參與,使學生真正進入角色,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最大限度地在“動”與“活”中快快樂樂地獲取英語知識,輕輕鬆鬆地提高學習能力和英語素質。這半年我積極投入課題研究中,通過對國小英語課堂中情景教學的研究,感覺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受益匪淺。正因爲課題研究重在過程,我更是努力經歷真正的研究過程,體味研究中的所獲所得。在研究過程中,我一如既往地認真鑽研教材,提前備好課,不斷嚴格要求自己,試着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上好每一節隨堂課,也嘗試創設並運用各種不同類型的情景教學法。這學期以來。回顧研究之路,感覺既充實又有實效:在研究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新課程理念下的國小英語課堂教育更加註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英語課程標準》明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通過積極充分應用教學資源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不斷研究、探索,以期克服目前教學中的一些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逐漸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二、情景教學實踐研究的方法

1.用實物或模型創設情境的實踐研究這個時期兒童的形象思維比較靈活,他們喜歡教師生動的講解,關注於貼切生活的物品。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適當的出示生活中的實物或者實物模型,可切實節省講解時間,提高操練效果。

2.利用圖片或簡筆畫創設情境的實踐研究逼真的圖片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眼球,還可以增強學生對圖片中物體的感知。而利用簡筆畫教學,往往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簡筆畫生動簡潔,它要求快、簡,動物、人物、植物、事物,只須迅速的簡單幾筆,便被生動的勾勒出來。

3.用動作創設情境的實踐研究。在教學生表示動作的單詞時就不能僅僅靠圖片來讓學生觀察和讀了,必須配以動作讓學生練習、感知,才能更牢固地掌握所學單詞。

4.用音樂歌曲創設情境

歌曲以其節奏、音韻之美博得孩子們的喜愛。在教學生一些表示時間等的單詞時,因爲它們只有文字而沒有圖片,因此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的感覺。此時,在學生會讀的基礎之上,教師可以將它們串成歌曲。

5.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的實踐研究

現代化的教學,自然離不開前人的智慧引導和自己不斷的經驗總結,但也需要具備現代化的教學條件。電教多媒體有生動活潑的動感、豐富鮮明的色彩以及立體的音響效果,可讓學生通過看、聽、說來學英語。

6.藉助問題創設情境的實踐研究

設置問題情境,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一種具有一定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體驗“跳一跳,摘果子”。拓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三、情景教學設計的方法

1.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內涵,挖掘情景

通過研讀教材,發現國小英語教材着重於對同學的興趣培養,教材文本自身就蘊含着豐富的情景內容。

2.學習文本,組織學生,創設情景,優化情景。

法國心理學家、外語教學家古恩在研究嬰幼兒習得母語的過程後總結:學生學習外語要像幼兒學習母語的過程一樣,要在自然環境中按思維動作的先後順序模仿操練習得。因此,學習英語要像學習母語那樣,在語言環境中,潛意識的、無意識的,通過聽、說、讀、寫等各種方式獲得。

3.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觀摩情景,表演情景。

運用現代化電子教學手段,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播放視頻,觀看學習,拓展了教學情景,並模擬扮演情境中的一段情景,加深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協助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使同學更自覺、更有趣地進行英語交際活動。

4.運用肢體語言、積極鼓勵,喚醒情景。

教師的肢體語言,是教態無聲的直接的一種語言魅力。它能對教學情景起到恰到好處的補充、配合、修飾作用,可以使教師通過表情、動作、聲音等讓情景的表示更加豐富些,更容易爲同學所接受,一目瞭然。

5.即興創設活動,引導學生參與,激活情景

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在國小英語課堂教學中,多創設以活動爲載體的情景,激活課堂的教學情景,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6.反覆引導實踐,佈置操練,深化情景。

英語課堂上不僅要動靜結合,而且要講練結合;不僅要模仿情景,而

且更要深化情景。“練”是學生習得後的'的一種實踐。在英語課堂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引導學生反覆在情景中實踐,直到熟能生巧。

四、課堂教學中情景設計存在的問題

隨着知識的深化、目標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呈逐年級下降趨勢。學生缺少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學好英語的難度確實很大。現在的英語課堂教學,情景的創設往往不盡人意,大致有以下幾種現象:

(1)教師在設計情景時,僅僅爲了創設情景而創設情景,或者只是簡單地把教師主觀認爲比較好的情景讓學生去感受、會話,無視學生的體會,如此情景設計只會將學生強制性地納入到教師所創設的情景中去學習,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情景設計過於虛假,教師在情景設計時沒有從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去觀察、發現、攝取適當的場景,而是人爲地編制了一些單一重複,令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的情景;

(3)中下學生參與交際時心中有疑慮,好的學生覺得沒有挑戰性,大家越學越沒勁。

以上是我對“國小英語課堂中情景教學研究”研究的一些膚淺體會,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分享出來願和大家一起探討、共同研究、交流經驗、學習借鑑,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把該課題研究推向一個更嶄新的階段。在課堂中利用情景教學,把學生帶到活動中來學習英語,可以讓學生有目的地使用英語,發展學生的交流能力,可以使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英語,讓我們老師們的英語課堂中,能巧用情景教學促進課堂的高效性,緊緊地吸引學生的凝聚力,也讓課堂中的情景繪話能成爲激發學生學英語的興趣,讓學生學習英語成爲一種享受,讓英語教學體現獨特的課堂魅力。

總之,國小英語課堂教學中情景教學的目的就在於要使同學在情景中感知語言,聆聽語言、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真正地愛學、樂學、善學。因此,如何在國小英語課堂中進行情景教學很重要,很有趣味性,我們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學”這一重要教學方式,培養、維持和發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我們深入鑽研,精心構思,使情景教學能更好地服務於學生、服務於課堂教學,更大程度上發揮出英語課堂教學的魅力,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9

國小數學“自主、合作、探究式”

——學習方法研究

一、研究課題:國小數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研究”

二、實驗的可行性分析:

1、《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即讓學生獲得數學的知識理解,而又讓學生在這些知識理解形成與獲得的過程中,增進數學的學習情感,學會與人交流,掌握數學的思維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與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實現不同的學生的個體心裏都得到不同發展,因此國小數學應適應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探索教育教學的新途徑,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學習方式是這次課題的切入點和實施新課程的主旋律。

2、開展本課題的研究。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逐步學會學習。變接受式學習爲自主探索式學習;變靜態學習爲重視實踐操作;變個體學習爲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實驗的方向與目標、內容:

1、本課題試圖探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對實施本模式的教學觀、學生觀、活動觀、評價觀與實施策略形成一些規律性認識;改變本校班級課堂教學“高耗低能”的被動局面,使課堂真正成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樂園;提高實驗教師教育科研能力,促進實驗教師的精神成長。

2、研究目標:

(1)改變以教師爲中心、課堂爲中心的局面、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爲主的學習方式。

(2)引導學生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

(3)教師要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

(4)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精神,主動探索、學會學習,成爲二十一世紀的主人。

3、研究內容

①國小數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研究。

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評價標準和特點研究。

③同一學科、不同課型、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如何採用相應變式的策略研究。

④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運用的策略研究。 ⑤實施本模式教師應具備的教學素養研究。

四、實驗實施的措施

1、認真學習《課程標準》,確立“轉變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傳統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單一,被動的問題,它過分強調和突出接受與掌握,冷落和忽視發現與探究,學生缺少自主、合作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最終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銷蝕。單

一、被動、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爲影響課程改革推進的一個障礙,因此《課標》提出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目前推進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改變的關鍵。教師在觀念的轉變的更新中,首先應堅決貫徹《課標》,樹立正確的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不利於教學的傳統學習方式,創造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景觀。其次,應深刻認識到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必須營造一個寬鬆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才能使學生愈來愈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與學的活動中。教與學需要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要在教學的各環節滲入學法指導,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索”學習方式,能針對性地克服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的弱點,克服教師難以面向差異衆多教學的不足,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揚長避短,共同提高,使學生都能獲得成功體驗,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變接受式學習爲主動探索式學習,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地、自由地、開放地探索,去發現、去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到數學不在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學習數學的過程也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與題海大戰,而是通過討論、鑽研、發現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無窮的求知慾。

2、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促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形成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教師要改變以教師爲中心、課堂爲中心的局面、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爲主的學習方式。構建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教師融入學生學習過程中,站在學生中間的教學方式所取代;過去由教師控制教學活動的局面要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情緒心理學家利珀認爲:“寬鬆、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並指導行爲。因此,教師首先必須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如探索性情境、故事性情境、遊戲性情境、競爭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實踐性情境、激勵性情境等。讓學生在實踐中產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從而體驗成功探索的快樂。其次,教師的語言要注意調協效應、激勵效應、期待效應,注意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使學生始終保持愉悅的學習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慾,進而主動的學習,促進知情意行諸因素的協調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敢於向教師挑戰,擺脫自身經驗。

3、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

(1)創設懸念,激發探究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創設一些懸念,啓發學生把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變爲數學的對象,把生活的實際問題和數學緊密聯繫起來,從數學的角度,並運用數學知識對其進行思考,對之進行解釋、闡述,讓學生認識到平時學習的數學知識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很有幫助,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2)開放課堂,營造探究環境開放課堂,首先要爲學生創造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環境,教師要同學生一起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並保證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習者積極參與,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在參與中表現。開放課堂以課內爲點,課外爲面,課內外和諧銜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影響學生,感染學生。(3)開放思維,留足探究的空間。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的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爲內部活動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儘量給學生提供可進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學生有了問題纔會有探究,只有主動探究纔會有創造,問題情境是促進學生構建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體驗數學應用,培養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學時,多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主動學習,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途徑調動眼、口、手、腦、耳等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探究知識規律,爲知識的內化創造條件

五、實施步驟

⑴在新一輪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針對研究內容,收集、整理有關信息資料,形成研究方案。

⑵建立健全課題研究機構,確保實驗研究順利開展。

⑶組織課題組成員進一步認識研究的意義,明確研究目標,採取不同措施,實施驗證。

⑷定期組織學習,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切實轉變師生角色,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定期彙報交流,要求每月、每學期開一次實驗彙報課,在實踐中完善、總結,促進學生“探究——交流”的教學策略。做好學習、研究資料的存檔工作。

⑸充分發揮教研組的協調作用,加強合作交流,不斷改善知識結構。

⑹走出去、請進來,加強教研信息的溝通,不斷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經反覆實踐、總結、完善,逐步形成“探究——交流”的課堂教學模式,建構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⑺聘請專家指導認定,總結推廣研究成果。

六、實驗的組織及管理:(1)學期初,課題組與擔任實驗的教師圍繞專題共同擬定實驗計劃。

(2)教研組組織教師學習《數學課程標準》及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從根本上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以新的思想指導教學實踐。

(3)抓好集體備課的工作。發揮備課組的作用,集思廣益,重點研究課堂教學如何體現學生的主動性,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精神。

(4)加強聽課評課的活動。實驗教師每學年圍繞教師專題開課4節以上,進行互聽互評活動。

(5)定期開展專題研討,做好實驗的總結工作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0

忙忙碌碌一年的小課題研究工作就要結束了,在這一年的時間裏我們收穫過、困惑過、欣喜過、苦惱過……。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所有課題組老師在成績面前相互鼓勵,在挫折面前從不氣餒,一年的研究和實踐,使我們得到了很多。

首先,我們堅持歷史單元主題的教學原則,歷史單元主題教學就是從歷史學科的實際出發,根據歷史知識的系統性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使教學按知識系統進行,真正達到高效課堂的要求的主題教學。是從更爲寬泛、更爲廣闊的角度來重新審視與定位的歷史教學。腳踏實地的學習研究,真正的貫徹單元主題教學理論。而新課程歷史教科書的一個單元就是一個歷史階段,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以課程標準爲依據,在研究課標、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改變以往備課時只着眼於某一節課的思維模式,而從單元組織的角度出發,進行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從而將某一節課的準備納入單元教學的序列之中,從整體上構思單元學習主題的教與學,以單元主題爲主線來進行教學設計。在課程上我們大膽嘗試,立足課堂。

其次,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今天,依據新教材主題教學的特點及教育教學因素進行主題單元教學設計,既符合新課程的創新理念,又適應了學生的學習規律,既可以突出歷史重點和主幹知識,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又可以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率,符合新課程理念和教育教學的新趨勢。從教學實踐上看,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他們投入很大的興趣和老師一起進入探討,並且改變了以往教學中上課不用聽看書則可以的不良學習品質,真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還驚奇的發現,學生對單元主題的整合興趣非常大,他們主動進行總結,歸類,將歷史縱向聯繫,達到了歷史的時序性。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改的理論。

通過這個活動,課題組的老師教學態度和風貌也發生了改變,大家積極探索、學習研究,是教師的團隊意識空前加強,聽課、評課共同進步。對老師的

個人教學能力、教師素養等各方面都有提高,新的教學理念也開始滲透,開闊了眼界,。學生對歷史課也表示出了重視了,歷史教學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新意不斷。雖說以前的教學活動中也有類似的環節,可是沒有做系統的收集和研究,因而沒有這樣強烈感悟。當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付出辛勤的汗水,收穫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我們得到的很多很多……。

最後,我們要感謝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室,西安市基礎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西安市未央區教育局教研室,以及西安市東元路學校所給予我們的幫助和支持,還要感謝指導老師的指點,謝謝!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水墨畫藝術更是承載中國文化的藝術形式,屬中國的國粹藝術。雖然中國畫有着它自己的獨特魅力,但是它的色彩並不像油畫棒、水彩筆那樣鮮豔、豐富,主要靠墨色的變化來表現畫面。低年級學生喜歡漂亮的色彩這一特點,使中國畫不能在第一時間裏吸引住學生的眼球,而對它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獨特的藝術魅力,低年級的學生又是很難理解的。那麼如何使學生認識中國畫、瞭解中國畫、喜歡中國畫、會畫中國畫,這值得我們教師好好思考。

一、以遊戲爲主調動興趣

愛玩是每一個兒童的天性,他們生性好動,喜歡想象。教師應抓住他們這一特點,巧妙地進行利用,使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技能。如:在教學《水墨遊戲》時,我用玩遊戲的方式導入,用毛筆、墨汁、加水、在宣紙上做各種活動。接着又形象具體的進行了演示,讓毛筆站直了走一走,扭一扭,跳一跳,打個滾……然後想一想,添畫完成一幅作品。同學們在瞭解這個奧祕後,都急於嘗試。在這個玩的過程中,

無論學生的水墨塗抹是什麼樣的效果,只要表現出了墨跡的"濃淡乾溼粗細曲直"等變化,教師就應讓學生認識到他的表現是非常優秀的,使其充分感受水墨遊戲的快樂和墨跡變化呈現的美感,讓他們在自由的水墨空間中愉快地散步。通過畫面的展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水墨的濃淡乾溼和線的曲直粗細,並抒發了自己快樂和愉悅的心情。

二、名家故事與欣賞教學開拓學生視野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繪畫經過各時代、各民族的畫派風格、藝術形式、表現技法等不斷演變、提高,逐漸形成了濃厚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特色,一代代中國畫家經過各自終身不懈的追求,創作出了許許多多優秀的繪畫作品,流傳下來的曠世傑作,不勝枚舉,各種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它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

對於美術教育來說,欣賞課是美術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國小國畫教學中,我經常網上查找有關畫家的成長故事,比如:《徐悲鴻三請齊白石》、《齊白石和他曾孫的故事》《唐伯虎學畫》等,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把枯燥的欣賞講解,生動有趣的穿插到教學上。學生往往被我惟妙惟肖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也在語言表達上,概括上,瞭解畫家的成長上,進一步認識了他們成長的經歷和優秀的作品。爲以後的教學積累了更多的有關知識。通過欣賞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的古代優秀繪畫作品和近現代優秀的作品,可以幫助少年兒童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領域,陶冶少兒的思想情操,提高兒童的精神境界、藝術修養、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從臨摹兒童感興趣的事物畫起

中國畫傳統的學習方法是從臨摹入手,如臨一些古代和近現代著名畫家的優秀繪畫作品。臨摹所選擇的繪畫內容與少年兒童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地聯繫,如一些蔬果、一些可愛的小動物等,因爲兒童對這些事物比較熟悉、感興趣。同時,在臨摹的過程,要注意培養兒童多觀察、勤思考的習慣,學會分析畫家們是怎樣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藝術表現的。另外,還要注意培養兒童舉一反三的創造能力。如在學習猴子的基本畫法之後,要求兒童能夠畫出除書本上的不同的猴子動態。

四、多種方法,培養創新能力

在指導兒童學習水墨畫創作時,要用新的教學內容、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手段等培養。如兒童剛開始接觸水墨畫時,教師可運用演示法,拿一支飽蘸濃淡不同色墨的羊毫筆在潔白的宣紙上看似漫不經心(實是極精心)的勾、點上一些大小不同、錯落有致的點、線、面。然後問學生"老師畫的是什麼呀?我們在這基礎上勾畫,它又可以變化成什麼?接着老師拿出另一支稍微小一點的狼毫筆稍加勾點,一幅姿勢不同、神態各異的、栩栩如生的羣雀圖躍然紙上。真棒、真有趣!學生們羣情激盪躍躍欲試,教師可以讓學生到講臺上隨意點畫,同時啓發學生思考:"我們可以把這些點面改畫成什麼?學生邊討論邊思考,教師稍加勾點,各種充滿童趣的作品便展現在眼前,學生學習興趣濃烈,思維活躍,不知不覺中訓練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五、學書法藝術,打國畫基礎

書法是我國的一門傳統藝術,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因爲寫意畫的用筆與毛筆字的書法用筆同源,也就是說練習毛筆書法有助於畫寫意畫。所以,國小國畫教師在思想上要明確中國畫與中國書法的密切關係,在進行國畫教學的過程中與國小書法教學聯繫起來,把兒童在書法課堂上掌握到的運筆、控筆能力援引到國畫課教學之中,無疑會大大提高少兒在中國畫中對線條的表現能力,使國小國畫課的教學達到質的飛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授與學習寫意畫均不是一蹴而就、立竿就見影之事,它需要過程,需走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之路。少年兒童一旦掌握了中國畫法的基本繪畫技能,其繪畫興趣將會與日俱增,藝術百花園中寫意兒童畫表達這朵小花將會開得更加鮮豔、奪目。這樣,我們的民族瑰寶、民族特色才能一代又一代,被傳承和發揚下去。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1

20xx-20xx年我們課題組開展了課題《農村中學物理實驗探究能力培養途徑的初步研究》的研究活動,經過兩年的不斷探索、反覆實踐和及時的分析總結,課題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而我也從中獲益匪淺。我不僅對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方法,而且也親身感受到了課題研究的意義和魅力。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談談自己做課題的一些體會:

一、用心做課題

課題研究是一個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特別是想要取得一點理論上的突破或者是實踐上的創新,所以我們必須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幹,必須用心去做課題。對於老師來說,正常的教學及各項教育工作已經令我們很費心了,還要再用心做好課題並非易事。由於需要多方面專業理論知識,前期,我們翻閱了大量書籍資料,調查訪問了有關學生,並請教了專家,最終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實實在在的對課題進行了多維化的設計研究。如果不去用心做我們是無法深入的理解課題的主旨,更無法做到有質有效。

二、團隊合作、交流討論

如果沒有一個齊心協力的團隊,工作是很難順利開展的。說實話剛開始我一點頭緒也沒有,我們課題組四個人天天坐在一起研究該如何開展課題,我真實感受到了團隊的力量。在高老師的精心安排下,我們各自負責自己的分工。我負責的是力學實驗,王寶愛老師負責的是電學實驗,李曉峯老師負責的是光學實驗,組長高老師負責的是熱學實驗。我們在完成自己任務的同時又互相配合,互相溝通與交流。我們課題組成員每週研討一次,共同探討遇到的困惑,相互交流經驗教訓,我們的觀點經常會被否定甚至是被推翻,一次研討會下來,工作還是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現象時常發生,但我們這個團隊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在不斷的反思與借鑑中,我們的課題也在不斷的成長。

三、科研能力提升了,同時教學能力也得到提高

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受益良多。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上,我閱讀了大量的關於培養國中學生物理實驗探究能力的資料,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量。通過在實踐階段的理解和分析,我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方法。在整理資料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科研方法,如文獻研究法、實證研究法、數量研究法等等。同時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對學生有了更多的瞭解,這一點給我的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也使得我更加樂於去深入瞭解學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們付出辛勤的汗水,收穫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成績,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我們得到的很多很多……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2

我申報了市級微型課題《國小寫作教學課堂模式研究》並立項,從開始到現在,我積極參與課題研究,收穫不少。這段時間,我不斷的在研究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長,這是我最大的感受,下面我談談自己在這段時間的研究中所獲得的幾點體會:

一、立足文本,以閱讀教學爲基礎,讀寫結合

作文離不開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石。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提倡學生多讀,讓他們獲得各種知識,加深生活體驗,並積累優美的語言文字。2.一些國小生優秀作文書也是很好的選讀對象。

二、 提倡學生模仿,培養習作能力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點在於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在國小作文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去模仿一些課文片段或優秀作文的框架結構。即使剛模仿時比較機械,也應加以肯定。這對於剛剛接觸作文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有很大幫助。

三、培養良好的習作習慣,使學生樂於寫

做任何事情,只要有了興趣,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如果學生對寫作無興趣,硬逼着學生去寫,那麼他們是不會寫出優秀的文章的。

1.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創造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必須有良好的氛圍環境。爲此,教師應採取多媒體、表演展示 、實物展示等手段,並用充滿激情的教學語言,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展開想象、聯想,去感受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2.取材於生活,感悟於生活。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國小生怕寫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沒材料可寫,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我採取了以下嘗試:

(1)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到生活的大課堂中學習語言。把家庭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事積累下來,學校中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班級和班級之間發生的事記下來。

(2)結合日常生活活動、課堂教學活動等,巧設題目來寫作。

(3)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做個有心人。首先教給學生察事物的方法:用眼看、用耳聽、用手摸、用腦想。鼓勵學生做個有心人,去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收集足夠的寫作素材,爲寫作文作好準備。

3.側重鼓勵,激發興趣。

學生的每一篇習作都付出了一定的辛勤勞動,總希望別人對自己勞動的價值給予肯定與鼓勵。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作文批語中,應儘量用鼓勵式、商量式、談心式、啓發式語氣,使學生讀後,感受到老師的關心、信任和期望。同時,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缺點。在老師評語的引導下積極改正缺點。

四、使學生在自改與互改中寫作能力得到提高

文章貴在修改。在教學中我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把指導習作的重點放在指導寫和指導學生自改與互改上。學生自改作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讀,學生邊讀邊改,作文能力就在這個過程中不自覺地得到提升。我還經常讓學生互相評改作文,他們很有興趣,也更容易發現同學作文中的不足之處,同時也提醒了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作文修改是國小生作文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當前作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學生作文寫完後,教師要指導他們反覆修改,力求文字精練、表意準確、語言生動。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3

學校要教出好的學生,就要有好的教師。教師要成爲好教師,就要從專業發展和提高綜合素質入手,通過小課題研究的方式,實現教師專業的發展和教育教學能的提高,這樣才能育好人、教好書,促進學校的發展。

在開展英語閱讀能力提高的閱讀的小課題工作中,我體會頗深:更新教育研究理念是基礎理念是行爲的先導,有什麼樣的教育教學理念,就會指導什麼樣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也是教師的立足之本。一流的質量靠一流的教師隊伍去實現,一流的教師靠不斷磨練去成長。我認爲優秀教師的成長需要經歷三個不同階段,即從角色適應到經驗積累,再到專業成熟。通過小課題研究,引領教師走出從角色適應到經驗積累階段,實現到第三階段的跨越,成爲專業成熟的優秀教師,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促進課堂高效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同伴引領、快速入軌。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習培訓活動,儘快熟悉學校環境和管理制度,快速完成角色適應,能站穩講臺,帶好班級。第二步是自我反思、自主研修。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多動腦筋,提出自己對教材、教案的修改意見,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積累屬於自己的帶班、上課經驗,成爲研究型教師。第三步是專業引領、提升水平。教師要積極參加“國培計劃”、“省培計劃”等各類專業培訓活動,通過他主和自主研修方式,將自己的專業從經驗總結上升到理性思考,能研究自己學科教學中的各種問題,成爲獨具特色的學科教師。校本研修的形式應不拘一格,只要能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即可,教師可按照安排外出參加校外各類學習培訓,也可在校內觀看名師專家講座,參加學科課堂教學研討、做課題研究、自主研修讀書等活動,在研究活動中,從學科原創教學走向關注教法研究,再走上學科教學高地,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在學科教學中形成一定影響。成爲教學風格鮮明,教學效果顯著,教學成績突出,深受同行敬重和學生、家長喜愛的優秀教師。促進課堂優質高效是關鍵校本研修要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爲主,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主要靠課堂效率來體現。因此,教師要聚焦課堂,狠抓課堂教學研究,以課堂高效和提高質量爲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教師要積極參加講研討課、彙報課、優質課和示範課等教學活動,促進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一要加強課前管理。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做到“四個研究”,即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研究學法。研究教材就是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從細節上解讀教材。研究學生就是熟悉掌握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實際能力、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及分類情況。研究教法就是通過聽、看別人的課堂教學方法,取它山之石運用到適合自己的教學之中。研究學法就是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採用不同的適合自身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搞一刀切、齊步走,追求各盡所能、異步前進。二要加強課堂研究。課堂教學教師要以“精講精練、章節過關、主動樂學、優質高效”爲主要目標,採取“三段五環節”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實現課堂教學的優質高效。“三段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爲:“三段”,即自主學習階段、集體研討階段、合作完善階段。具體爲:自主學習階段重在引導幫助學生進行嘗試性探究學習,教師要設計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感受探究愉悅,培養學生養成質疑提問的習慣。集體研討階段主要是引導探究問題,要做到引導和牽扶,突出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習慣、思考能力及合作意識的培養,進行合作釋疑,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基礎,從中發現學生學習的障礙點、疑難點、易錯點、興趣點,並有效的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點有機結合起來,做到“以學定教”,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合作完善階段是實現嘗試性探究學習良性循環的重要保障,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歸納小結、板演展示,在展示中讓學生感受收穫。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新知識、新環節、新方法、新收穫。讓所有學生在昇華中感到自身學習的提高。“五環節”,即第一環節——明確學習任務目標。教師利用每節課最後五分鐘時間佈置下節課學習任務和目標,設計自主探究題目,讓學生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第二環節——自主嘗試學習。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課後自主完成學習任務,能解決的問題,自己想法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帶到課堂上師生共同解決,並學會發現新問題。第三環節——彙報學習情況。回顧總結嘗試性探究學習情況,課堂上同學之間交流疑難點,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第四環節——問題研討。分組討論時,本組同學之間、組與組之間進行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再思考、再探究可採取查閱資料等形式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第五環節——合作完善。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完成訓練題目,歸納、總結學習方法規律,形成知識結構,最後達標測試,反饋矯正。三要加強作業輔導。課後要嚴把作業的落實關,實行分層佈置、分類指導、多種方法批改。教師要對學科正式作業定期檢查、假期作業及時檢查、家庭作業隨時抽查,並對檢查的錯誤及時糾錯,針對存在的問題限期改正,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得到有效的鞏固和提高。 豐富小課題研究的內涵是保障教師師德和德育能力提升,也是校本研修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師在師德與德育能力提高方面,應從職業認同、人格修養、情感關愛、心理品質四方面入手,教師通過學習培訓,提高職業道德修養水平,對事業有進取心,對工作有責任感,對學校有奉獻,對學生有愛心。教師通過職業道德修養,善於發現與體驗職業生涯的尊嚴和樂趣,自覺愛崗敬業,樂於做教師。教師通過心理研究與調試,糾正心理偏差,保持良好心態,快樂工作和生活,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之中,教育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首先,教師在熟練掌握多種教育教學方法的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爲本,先教做人,再教做事,後教知識。如果學生連最起碼的文明禮貌、遵紀守規、社會交往都做不到,那麼學生肯定對自己沒有任何約束,更談不上課堂守紀、學好知識。因此,教師先培養學生熱愛生活、保護自然、喜歡做事、樂於求知的興趣,再給學生傳授知識、教會學法、提高能力,實現教學過程成爲師生之間知識的輕鬆傳遞。其次,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習就是在老師的引領、指導、傳授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求知的過程。培養學生熱愛學科學習,掌握學科特點,創建學科學法,形成學科習慣。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讓好的習慣使學生一生受益。再次,教師要用真情去關愛不同類型的學生,課堂上堅持“按時、站立、微笑、協作、文明、優質”教學,使課堂成爲師生情感交流、行爲示範、知識傳承、方法傳授、思想品德昇華的樂園。因此,只有品德高尚、素質過硬的教師,才能更有效地推動校本研修工作的深入開展。

課題研究心得體會 篇14

作爲一名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年輕教師,我對課題可謂是一無所知,也覺得搞科研是很難的,是專家們做的事。特別是作爲一線老師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去做的。因此最開始我不知道怎麼去做課題,只是依照老教師的經驗和列舉的框架收集一些材料,而具體的實施過程也只是一帶而過。通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學習,我發現其實課題研究是與我們日常工作息息相關的。通過做課題,我們可以很好的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課題研究也是把我們自己的日常工作總結、歸納成有一定理論依據的經驗,然後再指導具體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使教學更有效。

通過這一年多來對《九年制學校實驗教學器材有效性使用》課題的研究,我從中受益匪淺。它改變了我以往單純的經驗教學手段,不在束縛於單純的跑、跳、投等運動技術教學,而是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器材和場地,整合教師資源,再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身心發展特點等實際情況,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選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善課堂效果,讓學生不僅喜歡體育更喜歡上體育課。

《九年制學校實驗教學器材有效性使用》這一課題,主要着眼於教學器材使用的有效性,即將學校現有的器材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不浪費,不出現器材閒置的情況。通過課題的研究,我們體育組團結合作,制訂了年級體育實驗目錄和分項目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方案,都充分體現了體育器材的利用,並且安排合理、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

作爲一名教師,參與教育科研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層次上展開教學活動,從強化日常教學中蘊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審視教學過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並通過教學實踐使其得到驗證與完善,從而使教學工作逐步向最優化方向發展,同時也使自身的素質水平得到提升。”

另外做課題研究也是提高我們自己教育理論水平,教學實踐能力的最佳途徑。做課題要理論支撐,因此我們必須查閱、收集、學習大量的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資料、書籍。這樣就會有意無意地促進了我們多看書,多瞭解最新的教育、教學信息,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當我們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後,就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教育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我們的教育觀念,重要的是使我們養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學手段,進行反思教學。如果長期參與課題研究,一定會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教學風格。

課題研究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難,只要我們努力鑽研,虛心向前輩學習,課題研究就能得心應手,我們就能從中得到啓示。我會在今後的工作與學習中,端正態度,虛心求教,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標籤:心得體會 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