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個人範文 > 心得體會

《母親》心得體會14篇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母親》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母親》心得體會14篇

《母親》心得體會 篇1

有幸聽了金老師講的《我的母親》這節課,非常受益,很受啓發,從中看出了執教者深厚的語文素養和紮實的基本功。我覺得,這節課很好地貫徹了生本教育的理念,真是一節好課!下面我談談金老師教學中的亮點:

1、把興趣教學放在首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金老師在教學中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和學生的面對面平易近人的溝通,一下子拉近了和陌生學生的距離。以一個動聽的故事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過程中的讀思激趣,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精講激趣,利用角色轉換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母親的心;探究激趣,幫助學生尋找並打開進入作者心靈的精神通道;情感激趣,讓學生通過文本與作者交流感情或碰撞思想,並在閱讀實踐中獲得語文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培養。

2、努力創設情境,注重情感滲透。

教師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體會母親的情感。課堂情景創設手法多樣,反映出執教者個性而嫺熟的情境創設能力。

3、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

通過檢查預習對學生進行字、詞、文學常識的訓練;精讀品味中“勉強”一詞有什麼含義,能否去掉?“好,打的好”這句話好在哪裏?對“就”和“才”的品味;整體感悟階段教會學生如何概括一件事;感悟寫作特點部分“冰糖葫蘆式”的寫作方法指導,都能體現出這是一節真正的語文課,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得以彰顯。

4、課堂體現出“生本、有效”的宗旨。

整堂課以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爲主,注重學生的感悟,創設出一種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課堂有語文味道,注重朗讀指導和學生的品讀,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讀中悟、悟中思、思後感、感後寫。

5、教態自然,極具親和力、感染力。

執教者表現出的精神飽滿的姿態,慷慨激昂的語勢給學生以振奮,教師注重傾聽學生回答,評價有針對性,拉近了與學生間的距離,構建了和諧的課堂氛圍。

總之,這節課學生學的開心、快樂並能有所收穫,是一節成功的語文課。遺憾的是這節課嚴重超時了,但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學生再加上金老師要爲我們展示一節完整的語文課,所以對時間的掌控不當,也是情有可原的。

《母親》心得體會 篇2

做母親難,做一個優秀的母親更難!

人在最難最怕的時候,總會情不自禁地大喊:“哎,我的媽呀!”似乎媽媽能給你壯膽,媽媽能給你解難!真的當上了母親,這種感覺則更深。我只是世上千百萬個母親中的一分子,我願意將自己做母親的酸甜苦辣與姐妹們共享,我羨慕也希望自己能成爲一個優秀的母親!

一、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子女做人就要做得更好。

從一名民辦教師成爲一名正式的教師,從一名普通的教師成爲一名完小的教務主任,我真的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除了用心教學生掌握好教材中的知識點外,我更願意組織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和學生動手寫下活動中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及從中獲得的愉悅等。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也激起了他們聽、說、讀、寫的興趣,提升了語文素養。課堂教學中不斷接收實施新的教育理念,通過教師的引領讓學生在課堂上唱主角。課堂成爲學生學習的樂園,多年來,我的教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我所帶的中隊曾被**省少工委評爲優秀中隊,隊員***曾被評爲全國萬名好兒童,我也被評爲區級教學能手,**市婦聯舉辦的讀《寫給年輕媽媽》一書有感徵文比賽獲一等獎,多節優質課獲獎。

作爲教務主任,我信奉的一條原則是:以身作則。平日裏,我不僅用心做工作還和老師一道實施新課改、搞教研,使我校的教育教學氛圍濃,很多青年教師在各級各類的課堂教學大賽、優質課、教學論文的評選中屢屢獲獎。

對於自己工作中取得的成績,我會如實的告訴我的孩子,和她們共享快樂。這樣做不是爲了給自己“樹碑立傳”,而是讓他們明白只有付出努力,纔會有收穫,因爲不論扮演什麼角色,都需要執著和努力!

處於習慣,現在八年級學習的兒子也會不斷地向我報喜。他是第一批入團的新團員;憑自己的勢力,他被英語老師選爲科代表。以至於今天的哪一節課他的語文、英語抽查得了一百分,數學課上第一個解決了難題等等。上大學的女兒也總會如實的彙報:自己大一得了獎學金;授課比賽獲二等獎;徵文比賽一等獎;論文在校報上發表等等等等。每當這時,我總會真心的誇誇孩子,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向着自己的目標,再努力爭取做得更好!

二、潛移默化,教育孩子要有愛心。

人到中年,事業、家庭並重。雙方父母都八十多歲,孩子的外祖母還好暫時可以照顧自己,但爺爺卻全身癱瘓,奶奶照顧自己也有困難。日常的生活中,我沒有因此而嫌棄她們,總是用盡自己的所能,給老人以溫暖。除了照顧好她們的吃穿,我還會用勤勞的雙手、溫馨的微笑讓他們生活的愉快。星期日我會幫婆婆洗澡、理髮,丈夫會爲公公擦臉、刮鬍子,我們的言行感染着兒女,女兒雖不在老人身邊,但經常打電話問候老人;兒子也會經常幫爺爺翻翻身,端端洗臉水、洗洗腳,給老人說說學校裏、同學之間的新鮮事,一家人總是其樂融融!

對家人如此,對他人孩子們也同樣有這一顆愛心。記得兒子上幼兒園大班時,它可以拉着鄰居家的小弟弟一同走路,儼然就像一個大哥哥一樣的照顧他。放假時,他可以陪着父母上班,沒人照顧的小同學一起練書法、寫作業;鄰居大媽病了,他給送飯,並把她的小外孫從汽車站點接回家。這些都是他願意做的事,並且他覺得這是自己的一份責任。我想:孩子就得從小教育,抓住機會讓他從小事做起,長大了才能爲家庭、社會擔當起自己的一份責任!

三、捕捉教育的良好時機,採取教育的得力方法。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孩子就像一株剛剛成活的小樹苗,你不但要給他充足的營養、水分供他生長,還要不斷的給他修剪,除蟲去害才能成才。

女兒16歲以全校第五名的成績考入市重點高中。剛入學的那陣子信心十足,可哪知道第一次月考成績便落了一大截。在這次打擊之下,接下來的幾次考試她的成績都不太理想。在與孩子的交談中,我聽得出她感覺自己不夠聰明,對學習的信心不足,並且自己的定位是:考試成績一般即可。聽後,我震撼了!難道這就是我心目中的那個“太陽”、那個“月亮”對自己的要求?我真想大罵她一頓,但我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拿起筆寫了一封信。信中我從女兒呀呀學語到歪歪扭扭的走路父母所付出的'愛;回憶了我指導她寫的作文《媽媽說我長大了》見報了;說到了在《紅蕾》上發表,並獲一等獎的作品《我的新線褲》;我更談到了因爲會考成功,大家對她的讚賞一直到父母對她的期望,從而喚回了她曾經擁有的那份自信。是啊,她本來就是一個很有上進心,不服輸的孩子。

我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報。不幾天,我收到了女兒的回信,信的開頭就說:“媽,女兒知道自己錯了!這些日子,主要是因爲自己放鬆要求,對某些課程不感興趣,上課經常走神,學得不夠刻苦,不夠專心……”被淚水模糊的眼睛已看不清女兒真誠的告白,只記得最後的幾句話中女兒說:“媽媽,對不起,讓你生氣了、失望了,不過,我會迎頭趕上的!”一封發自女兒心聲、浸着女兒淚水的信悄悄的壓在了我的枕頭下。女兒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說到做到了,學期末,他被評爲紀律學習標兵。說心裏話,看到女兒的進步父母還有什麼渴求呢?

對待孩子,我從來沒有明確的要求她們考第一、第二,只是對他們說,只要你能踏踏實實的學習,不斷的進步,就說明你拼搏了,你努力了,你就是最棒的!大學聯考前的三個月,一天女兒突然請假回家哭着說,這一連三個晚上她總是失眠,白天昏昏沉沉根本學不進去。我知道,她是心理壓力太大,弄不好後果真的是不堪設想。沒有更多的批評,我開導她說:“能考上一所好大學固然對人比較有益,但考不上大學也不一定就沒有出息,不要把大學聯考看得那麼重!”一連幾個星期,她都走不出這段陰影,看在眼裏的我真的很難受,可以說是“眼在流淚,心在淌血!”我所擔心的並不是女兒能否考上大學,我更擔心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但無論內心怎樣痛苦,在女兒的面前,我仍然很堅強,我深深的意識到,我既是母親,又是她的心理醫生我及時與班主任溝通,讓她可以白天去上課,晚上回家休息,並且和班主任一起開導她,關心她。這期間,有時她會真的把自己當作一個病人,說頭疼、腦子不好等,這時我除了給她講些道理之外,我還會適時地告訴她,大學聯考前時間緊、任務重,誰能不累?頭昏、學習效率低是正常的,只要注意休息,不要過渡勞累會好的。同時我也鼓勵她,人要有毅力。學習、生活中誰都會有困難,想辦法克服纔是強者。一段時間後,他的情緒好多了,學習成績也始終比較穩定。

臨近大學聯考,85歲的老母因病需要到醫院打吊針,女兒我也放心不下,只好叮囑10多歲的兒子照顧老母,我趁中午趕到學校同女兒吃頓飯,聊聊天緩解她的壓力。讓她放鬆放鬆,並鼓勵她從容闖過大學聯考這一關!

當得知女兒以高出10分的本科一批錄取線,順利的被山東師範大學錄取時,母女倆真是徹夜難眠。這不僅僅是因爲女兒考上了大學,更是因爲女兒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怎樣面對壓力,怎樣戰勝挫折,而這些正是人生的財富!我深深的明白,擁有了這份財富的女兒,以後肯定沒有創不過的難關了!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母親是這個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如果每天都能“複製”一份微笑,“刪除”一份煩惱,“編輯”一份好心情,爲家庭打開一個歡樂的“窗口”,那麼,我們這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文明和諧。做母親的日子裏,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做母親的艱辛與不易,也讓我更清楚的明白:做一個優秀的母親更難。但無論怎樣,我都不會放棄做一個母親的機會,今後,我仍會繼續努力,做一個更優秀的母親!

《母親》心得體會 篇3

一本由教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王東華寫出的一部關於母親與教育的書籍《發現母親》深深地打動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親","推動世界的手是搖搖籃的手"。這兩句話貫穿了全書的中心,是作者最有價值的發現。讀罷這本書,這兩句話久久在我心中迴響,作爲教師同時又作爲一個母親,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我們常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花朵,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可是這個未來跟我們的母親是分不開的,這個花朵的開放離不開母親的澆灌,早晨的太陽仍然需要母親來托起!教育的藝術便是風箏線的藝術,即使遠在天邊,那風箏線還緊緊地握在母親和教師的手裏。只要稍微注意我們所熟悉的偉人和名人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發現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母親最重要的責任是讓自己成爲一個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親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養大,而且還能教育成材,那將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如果母親送給社會的是一個不合格的'人那就會成爲社會的負擔。面對這樣的結果做爲母親就不僅僅是對不起孩子了。

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我深刻地體會到母親對自己人格發展的重大影響。母親雖然學歷不高,卻十分重視對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日常學習,她都能身體力行,用行動教育我們凡事都要認真做,來不得半點馬虎。現在回頭再想,她雖然不會講太多的大道理,卻用勤懇工作換來的讚譽和無數獎狀影響着我們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可以說是我們心目中最寶貴的一筆財富。從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得到了這樣的啓發:身教重於言教,身教是告訴孩子怎麼做,言教是告訴孩子爲什麼這麼做。我們還要重視"習育"——行爲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從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見慣的事情入手,培養孩子最根深蒂固的習性,用愛心與耐心去感化孩子的靈魂,使孩子能茁壯成長。

"我要做一個向偉大邁進的母親!我要做一個向優秀看齊的教師!"這是我讀完《發現母親》後心底發出的最強音。

我的母親讀書心得7

今天,我讀了《我的母親》。在這篇文章中作家老舍爲我們講述了他可親又可敬的母親。老舍的母親家境貧寒。1900年老舍的父親去世後,生活的重擔落到了母親一個人身上,那年老舍才一歲半,她的母親靠爲別人縫補衣服和幹一些雜活養活一家人,每天從早忙到晚沒有享過一天福。她天天吃的都是粗糧剩飯,魚呀、肉呀。從來就沒有吃過。後來,兒女們長大後工作在全國各地,母親又孤身一人,只有過年全家人才能團聚在一起。

母愛如山、母愛如海。老舍說:“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所以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這篇文章讓我很感動,我的媽媽工作很辛苦,還要給我做飯、輔導我做功課,每天都忙忙碌碌的。這全都是爲了我啊!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能辜負了媽媽對我的愛。老舍的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偉大!

《母親》心得體會 篇4

很久就有這個心願,爲我的母親寫一篇屬於她、也屬於我的文章,或是由於找不到合適的時間和話語來寫,才拖到到今天。

在我印象中,母親是個感情細膩的人。看電視時,她會像一個小女生一樣多愁善感,偷偷地爲劇中的離別而落淚。記得我剛上寄宿國小時,許多家長來學校來探望孩子。我盼了好久也不見母親的身影,一個人孤單單地度過了最艱難的一週。

後來聽爸爸說,母親也曾來到學校,可她只是一個人遠遠的躲在角落裏凝視着我,那一刻她哭了。雖然沒有問母親爲什麼不走到我身邊,不過我心裏已有了滿意的答案。我清清楚楚地記得,得知母親這一舉動時,我掉下了最寶貴的眼淚,真的不敢想象如果母親走到我身邊會是個什麼情景。

母親給了我一個很富有想象力的空間。在我的臥室裏,滿牆都是釘子,上面掛了許多小飾物。每當有人來訪時,母親便興奮得向別人介紹我的“傑作”。望着她的.眼睛,我有種說不出的感覺,那似乎就是人們常說幸福吧!

母親閒暇時,很喜歡讀書,每當讀到哪一個學生在努力下,得以在外國深造的機會,其母親便寫下他們的成長經歷時,我的母親總會一字一句的念給我聽。記得有一次,她羨慕的對我說:“要是我也能爲我的女兒寫一篇這樣的文章,那該多好啊!”

我心頭溼溼地安慰她說,你的心願一定會實現……

寫到了文章的結尾,似乎還沒有寫出母親的樣子。她是個很有氣質的女人,或許與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樣,我也會驕傲的說,她是世界上最美的母親……

後記:當我把這篇文章讀給母親時,母親一直用報紙掩着臉,我知道她流淚了。我們彼此間坐得很近,我終於體會到了“臉上盈着笑,眼裏滿是淚的感覺”。是的,我想此刻我與母親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兩個淚人。

《母親》心得體會 篇5

於永正老師來宜昌了,對於我們這些鄉村學校的老師來說,真是天大的喜訊!我們這些教語文的後生晚輩終於有了難得的學習機會,終於能走進現場感受於老師的教學風采,聆聽於老師的教學藝術。

於老師教的是蘇教版的《第一次抱母親》。於老師第一次和同學們見面的時候,學生們還不知道他是誰,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對我這樣一個老老師多少有點失望”。他話語幽默:“你們一定希望來給你們上課的是一個年輕帥氣的小夥子吧,沒想到是一個連頭髮都白了的老教師。”他率先朗聲笑了起來,這一笑,學生們都放鬆了,他也來了勁兒,開始了有趣的自我介紹:“我姓於,幹勾於,乾乾淨淨的幹,永遠的永,正確的正,於永正,這就是我的名字,好記嗎?”孩子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位和藹的精神抖擻的頭髮花白的老師。於老師不愧是大師級的教師,他的話總是那麼自然而又讓人無法忘記地烙在心裏,他說“課堂不是我的,是你們的,是學堂,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來研究。”一切都那麼自然,那麼水到渠成,在了無痕跡中讓學生知道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而這又是留給聽課老師印象最深的地方,像這樣的地方有太多太多。

長者的忠告於自然中流露。課堂上我們始終能看到一個循循善誘的長者在學生中真實、真誠地作爲一個學習的同伴存在着。學生讀課題時,他說“讀得自然點”

;當學生聲音偏大時,他說“聲音再輕點”,“聲音放低點”。一遍不行來第二遍,兩遍不行再給出第三次機會,他要讓學生真實的融入課文,要讓學生感覺人間真實的那份情感,而不是做作,不是作秀,更不是表演。就這樣,學生在於老師的一遍又一遍忠告下開始打開自己情感的閘門。在於老師打算點幾名學生來讀出全文的時候,他不是像分任務一樣,分完便讀,而是忠告同學們“好好珍惜這個機會”。短短一句話,讓孩子們聽得特別認真,因爲於老師講到了“珍惜”,多好的'一個詞,祖國的文字豐富多彩,於老師卻能一語中“的”,讓學生們感受到了要在全場一千多名老師中好好珍惜這個機會,也好好珍惜和於老師在一起的機會。學生們記住了,做到了。於老師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教會了學生怎樣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怎樣珍惜給予自己的機會。像這樣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用心去讀”,“聲音不要高”“速度不要快”“各人練各人的”。一位長者的忠告就在這種如行雲流水之中充盈着,如碧波春風之中盪漾,如花蕾綠葉之中綻放,那種了無痕跡的芳香,讓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受益匪淺。

師者的智慧於自然中流淌。於老師的課堂充滿了智慧和靈氣,這是我很早以前就在雜誌上感受過的。我讀過他寫的文章,看過他上課的光碟,但是這次面對面的聽課,還是給了我無限的激動和驚喜,這種激動和驚喜來源於他在課堂上所表現出來的的睿智和淵博。於老師的課堂有很多自己的名言,這是我從教以來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在學生們讀書不夠注意標點符號時,他告訴同學們“沒有停頓便沒有思考和想像”,還讓同學們記下來,說這是真理,是方法,我想這在很大層面上受教育的是我們這些老師,告訴了我們作爲一個語文老師要比別科的老師更善於思考和想像才行。他還告訴同學們“讀書一定要關注細節”,是啊,智慧往往就蘊藏在細節之中,有時候細節往往是點睛之筆,要不張僧繇怎麼把龍的眼睛一點龍便飛走了呢?所以畫龍點睛講的也是細節。在於老師的課堂上像這樣的名言太多了,比如他說送大家一句話“誰擁有了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比如他告訴學生們“讀書在古時候叫煮書,意在讀書時就要像把書煮熟了一樣放在心裏,把書讀熟,讀透,讀出滋味出來”,還比如“讀書要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文字,一隻眼睛看文字的背後”,於老師像這樣智慧性的語言太多了,就像那隨風潛入夜的春雨,潤人心田無聲無息,卻又叫人一生銘記。不知道是誰曾經說過:有些東西是可以讓人一生受用的。我想於老師的名言就是這種東西中的一種。他那種師者的智慧和風範不愧是語文教學聖地裏的一棵長青樹。

輕風喚明月,泥土潤芳香。師者善言行,育人了無痕。於老師在課堂上顯現出來的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技藝、大家的風度,將永遠在教學中提升我們的修養,滋潤我們茁壯成長。

《母親》心得體會 篇6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名字叫《懷念母親》。本文作者是季羨林,1911年,出生于山東清平縣(今臨清市),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作者以回憶的形式,描述了自己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的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和崇敬。

季羨林老先生,6歲就去了城裏,中間只回過家兩次,都是奔喪,才呆了不到幾天。在讀大學二年級時候,母親過世了,他很傷心,痛苦了幾天,他一想到母親,就流淚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季羨林老先生連他媽媽的模樣都不怎麼記得,有時做夢還哭着醒來,我想他真是傷心啊!1935年他去了國外,又懷念祖國的母親,他在國外很淒涼,很孤單。

我學完了課文,想到了我的母親和祖國母親,祖國母親給我們創造出好的學習環境,我要感謝我的祖國母親。我更要感謝的是我的媽媽,他天天給我洗衣服、做飯、學習上幫助我,生活上照顧我。

以後,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報答、孝敬媽媽,感謝祖國母親給我們的愛。我愛我的媽媽,我更愛我的祖國母親。

《母親》心得體會 篇7

教師發下了的試卷中,我讀到了《一位母親與家長會》的故事,讀了這篇故事我有很深的感觸。

在《一位母親與家長會》這則小故事裏講的是一位母親在三次家長會上,前兩次她聽到的是教師對她兒子的表現很不滿,第三次是說她的兒子考上重點高中有點危險,她很高興。其實,三次家長會後,她都沒對兒子說真話,她一向告訴兒子,教師對她很滿意,並且對他充滿信心,因爲母親不想讓她兒子悲痛,覺的自我很笨,儘管她很悲痛。之後,兒子最終被清華大學錄取了,兒子這時也明白了,明白了其實母親一向都明白他不聰明,明白了母親是在安慰他,他哭了起來,母親也再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母親也哭了。

作者描述了一位偉大的母親用她博大的愛鼓勵與支持着自我兒子的故事。故事平淡而又耐人尋味,文章把這位母親如何包涵自我的兒子,而兒子又是如何用自我無言的努力,扭轉順理成章的事,到故事的結尾更是令人感動與出乎意料。我們常說: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僅有教不好的教師。故事中的幾位教師與母親構成了截然不一樣的比較:教師的話讓人感到這個小男孩什麼期望也沒有,而母親卻用偉大的母愛呵護着孩子這幼小的`心靈,不讓兒子放棄自我。兒子也從母親話語中得到激勵,以這股動力推動着他把教師眼中的不可能變成可能,最終考上清華大學,我覺得這是對母親付出的愛的最好回報。

每個母親都愛自我的子女,都想自我的孩子比別人聰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願,也是他們一生唯一的願望。

記得有一次,我數學考試,考得不夢想,我十分沮喪。這是爸爸看見了,他安慰我說:“別放棄,你的表現已經很好了,你只要再努力一下,下次考試必須會考好的。爸爸相信你。下次教師必須會表揚你的”我聽了爸爸的鼓勵,發奮下次考試我必須會比這次要好。結果我得到爸爸的鼓勵後第二次考試真的比上次有提高,受到了教師的表揚。

《母親》心得體會 篇8

《懷念母親》是季羨林寫的,在他在德國留學時,女房東的戀子之情讓季羨林起了想念母親之心,天天留戀着,寫下了《懷念母親》。

當季羨林寫了他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他知道這個消息後,哭了幾天幾夜,飯不吃,覺不睡,還想隨母親一起長眠於地下。我也很想哭,我能看得出他們母子之間那種深厚的感情。

季羨林很後悔不該離開母親,應該陪在母親身邊,讓她開心的過每一天,當他最後一次回故鄉,他看見母親的棺材放在那裏,便大聲痛哭起來,當時他心裏真想一頭撞死。他捨不得母親離開,因爲母親在她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母愛是偉大的,每個人的母親都很偉大,在我們小的時候母親話了多少心血,吃了多少苦頭,才把我們養大成人。母親真偉大,從小我們調皮搗蛋,雖然母親打我們,罵我們,當時我知道母親都是爲了我們好,打我們後她自己心裏比我更痛。爲了讓我們能夠成才,她才這樣做的。所以說我們不能忘記母親對我們的愛,要好好學習,不能辜負母親對我們的期望。

懷念母親讀後感6母親是崇高的,母親是偉大的,而祖國母親又培養了千千萬萬個花朵,今天我學了一篇,叫做《懷念母親》的感人的文章。

這篇文章中寫了季羨林六歲離開母親,在他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他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母親去世,他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痛哭了好幾天。從此,他失去了母親,一想到母親,他就會淚流不止,感到十分悽楚。他到德國之後,經常夢到自己的母親和祖國母親。在1935年11月寫的四篇感人的日記中,我讀出他不但愛自己的母親,還愛着祖國和遠在祖國的朋友。在那之後,他寫了一篇名叫《尋夢》的文章,表達了他熱愛兩個母親的情感。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我一定要向季羨林學習。我有時對母親發脾氣;有時還不肯做家務,沒有更努力地學習。而他從小失去了母親,得不到母親的.呵護,卻沒有受到任何一點影響,反而更加熱愛、思念母親,更加勤奮學習,考取了博士學位,並去德國留學。在哥廷根的時候,他並沒有忘記母親。在《永久的悔》這篇文章中,他說:“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沒能孝敬母親。”這樣一位大學者,取得了那麼多成就,最終後悔的卻是沒能孝敬母親。

現在,我以是六年級的學生了,應該從小孝敬母親,幫助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哪怕只是幫她泡一杯熱茶、拿一雙拖鞋。何況我已經長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個只會在母親懷裏撒嬌的孩子了,我必須趁後悔前,儘自己的力,孝敬母親。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中,作者對母親的愛使我久久不能忘懷。

《母親》心得體會 篇9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開放的時間不同。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如果到了秋天還沒有開,你也不要着急跺他兩腳,說不定你家的這棵是臘梅,開的會更動人。”

——題記

前段時間,我有幸聽了山東著名幼教專家董旭花教授的一場關於教育孩子的專題講座,其中一個繪本故事《安的種子》,給我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故事是這樣的:老師父分給本、靜、安每人一顆古老的蓮花種子。“這是幾千年前的蓮花種子,非常珍貴,你們去把它種出來吧。”拿到種子後……“我要第一個種出來!”本想。然後跑去尋找鋤頭,把種子埋在雪地裏。等了很久,本的種子也沒有發芽。等不到種子發芽的本憤怒地刨開了地,摔斷了鋤頭,不再幹了。靜想:怎樣才能種出來呢?他帶着一定會種出千年蓮花的信念,去查找種植蓮花的書籍,挑出最好的金花盆,放在最溫暖的房間裏,種子終於發芽了,靜把它當成寶貝,用金罩子罩住它。靜的小幼芽因爲得不到陽光和氧氣,沒過幾天就枯死了。拿到種子後,安想“我有一顆種子了”。安把種子裝進小布袋裏,掛在自己胸前。本和靜忙活着種種子,安和以前一樣去集市爲寺廟買東西,清掃寺院中的積雪,和以前一樣做着齋飯。晚課後,安像往常一樣去散步。春天來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種下了種子。不久,種子發芽了。安欣喜地看着眼前的綠葉。盛夏的清晨,在溫暖的陽光下,古老的千年蓮花輕輕地盛開了。

看到上邊的故事,也許有人會嘲笑本的浮躁與粗暴,也許對靜的無知與功利嗤之以鼻,其實反觀現實,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安的平和與樸實、知足與豁達、智慧與超然?

有的家長孩子還沒出生,就進行一系列的胎教,更有愚者把MP3放在肚子上讓胎兒聽肖邦鋼琴曲,因聲音太大,震壞了胎兒耳膜,更有甚者把手機放在肚子上胎教,殊不知,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手機輻射定爲“致癌物”。孩子出生了,各式各樣的早教班、輔導班開始了“拔苗助長”的歷程,孩子稍有不從或比同齡的`孩子差,便開始抱怨、失望,甚至家庭暴力,就像故事的本看不到種子發芽,沒有達到預期期望就摔鋤頭,打着“恨鐵不成鋼”的旗號大泄憤懣。

有的家長視孩子爲掌上明珠,拿在手裏怕摔着,含在嘴裏怕化了,是“心肝兒,寶貝兒,眼珠兒,命根兒”。孩子要什麼給什麼,要天上的月亮恨不能爬上天梯摘下來。有個真實的案例:孩子在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只需一個眼神,爺爺奶奶就知道孩子要什麼,導致了孩子語言發育晚出現了語言障礙,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過渡的溺愛導致了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差,不少大學生考上大學卻不能自理不得不輟學,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父輩辛辛苦苦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無可厚非,可是就如故事的靜一樣,用“金罩子”罩住,不讓孩子去接受風雨,去涉足社會,最終“溫室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雨的洗禮”。

讓我們向故事中的安學習吧!“我有一顆種子了”,安的滿足與自豪中絲毫沒有得意忘形;安把種子貼在胸口,照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對待寶貝的態度是日夜的陪伴與貼心的溫存。到了播種的季節,便遵循物種規律,種在池塘一角,沒有急功近利的“拔苗”,亦沒有“望子成龍”的焦躁。在我們爲故事中的安點讚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反思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在扮演什麼角色?

首先,我們是孩子最近的親人,金山銀山不如經常的陪伴,父親是孩子的大山,孩子的勇敢、自信、擔當要從父親的身上學習,母親是潺潺的溪水,孩子的細膩、平和、認真要從母親的身上汲取。我們爲人父母者是不是該好好反思一下:在事業與家庭的天平上,我們有沒有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儘量多陪陪孩子;在物慾橫流的世界中,我們是不是在無休止地賺錢,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在處處充滿誘惑的開放時代,我們有沒有流連在燈紅酒綠,沉湎於金錢美女而忘記了家的存在,忘記了孩子最需要那寬厚的肩膀與那雙溫暖的大手;在面對生活種種不如意時,我們有沒有在不停地抱怨、爭吵,而沒有給孩子營造一個陽光、溫暖的生長環境……

其次,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身教重於言傳,我們的一言一行是不是給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樣:坐車的時候我們有沒有主動給老人、孕婦讓座;堵車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焦躁地按喇叭;外出遊玩時我們有沒有亂扔垃圾……臺灣高振東校長的演講振聾發聵,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於大家無責,如果大學聯考每個人都額外加10分等於沒加,所以“匹夫有責”應改成“我的責任”,唯有這個思想,我們的國家纔有希望。說的真好!道德教育是國之根,家之本,如果我們爲人父母者都以身作則,從小便給孩子以良好的道德示範,學校都重視德育,哪還會出現景點“人走垃圾成片”的笑談;哪還會有中國小生沉迷網吧、大學生沉浸傳銷發財夢而不能自拔的社會“灰色”現象;哪還會有那麼多吸毒、殺人的慘劇?人可以不成材但一定要成人,要成爲有道德、有良知、有同情心、有責任感的中國人,這些,我們爲我們的孩子做好榜樣了嗎?

孩子在春天開花,我們要欣喜,在夏天開花,請不要抱怨,到了秋天,請耐心地等待,堅信他是朵冬天的臘梅,如果一直不開花,我想是小草必然有小草快樂的生活,是大樹必然有大樹的生存理想,我們做父母的,不要去“拔苗”,不要去壓制,給孩子好的示範,悉心呵護,尊重生命,“慢下來”,讓陽光的心態注入每一天,以平和、富足的精神狀態去面對孩子快樂地成長,去迎接每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

《母親》心得體會 篇10

《爲奴隸的母親》公演之後,舞美設計受到廣泛好評,我想對我的這齣戲的舞美設計構想和創作體會作個小結。

《爲奴隸的母親》是濮本信先生根據柔石同名小說改編的一出黃梅戲。

柔石在這部小說裏寫了一個發生在江南小鎮的典型悲劇故事。他塑造了一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受壓迫、欺凌的春寶娘這個典型的婦女的形象。春寶娘被典後她有兩個家、兩個丈夫、兩個兒女,最後落到有家歸不得,有女愛不得,有子認不得,妻不妻、妾不妾、奴不奴、母不母,半鬼半人的悲慘境地。濮本信先生從黃梅戲藝術表現規律出發,在原作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進行了再創作,將江南小鎮改爲我們安徽天柱山小鎮,增加了春寶娘上吊情節,並將男孩春寶改爲女孩春寶,春寶娘典給秀才之後春寶被賣做童養媳,重複着她母親的老路。這一典一賣是對原作的重要解讀,把觀衆的同情和關懷引向受封建倫理壓迫最深重的婦女身上,深刻地揭示出那冥滅人性、桎梏生命的舊中國社會本質。滿懷同情地表現春寶娘這個舊時代婦女苦難的命運軌跡。力求在原作的基礎上,再現和擴展原著的理性光輝。

導演對這齣戲的總體藝術構想是:大山下的墓穴。引導人們爲掙脫墓穴的壓迫去抗爭去拼搏去尋求光明,要求通過這一社會悲劇,充分展現“壓迫與抗掙,毀滅與新生”的主題和儘可能地發揮“用人性的美好去克服人性弱點”的副主題。通過揭示封建宗族矛盾、階級矛盾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制度對婦女的壓迫的矛盾,把握好這齣戲的“社會正悲劇”體裁。

導演對舞臺美術的要求:他認爲舞美對《爲奴隸的母親》成功與否關係重大。簡潔、洗煉、空靈是中國戲曲舞臺藝術的精神,是我們堅定不移的崇尚的美學原則,他要求一手伸向傳統,一手通達現代。充分運用戲曲藝術的假定性,努力開掘安徽皖河邊的天柱山區詩情畫意的秀美與神韻。

導演的這個要求不低。從我過去的工作經歷中,我深知在戲劇演出中,舞臺美術的重要性,除演員以外,一切造型因素都總稱舞臺美術,包括舞臺佈景、燈光、服裝、化妝、繪景道具等。它是個紛繁複雜的藝術綜合體,兼有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性質,是四維空間的交錯藝術,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物質條件的依賴性。它屬於二度創作,又具有從屬演員表演的性質,它的功能是:1、通過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塑造人物形象;2、創造和組織戲劇動作空間;3、表現動作發生的環境和地點;4、創造劇情所需要的情調和氣氛;5、通過形象創造幫助演員揭示人物內心活動和劇本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可以這樣說,在現代戲劇的演出中,舞臺美術成了決定和左右演出藝術形式的重要的決定性的因素。要在完成舞臺美術的功能的同時,達到導演要求的簡潔、洗煉和空靈是很不易的。

我在反覆研讀劇本的同時,結合導演的.要求,開始設計構思。《爲奴隸的母親》七場戲四個場景,兩個家庭,一貧一富,都是室內場景。如何在故事發生雷同的場景中,充分展現它們的共性和個性,如何運用舞美的符號來表現時代特徵和地域特徵,如何把時代元素和地域特色的元素融入不變的場景中。我沿着這個思路,求索了徽派建築元素,我找出了一些具有象徵的物體,如它的廊柱,廊柱上的木雕獅子,那些萬字圖案的門窗,放大它,突出它,以達到虛實結合,現實與浪漫結合,舞美與表演結合,來充分體現“寫意傳神,敘事抒情。”的藝術意境。

爲了讓觀衆一走進劇場,就開始進入歷史的時空,走進《爲奴隸的母親》這齣戲的氛圍環境,我在暗藍色間有一點蠟染圖案的大幕上,呈現一張泛黃了的,又揉縐了的捺了一個血紅手羅印的巨型典契。黃契上書寫着劇名《爲奴隸的母親》,給了觀衆一個強烈的視覺衝擊,不覺間就穿越了時空,走到了民國初年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舊中國。那紙典契,詩意地概括了春寶娘悲慘的一生。

全劇七場四個場景,實則故事只是開展在春寶孃家和秀才家這兩個家庭中的三個場景中,但要演繹出這個悲劇的軌跡和春寶孃的悲劇命運,場景決不能雷同。戲曲是我們東方獨有的藝術,這臺舞美的符號應該是東方的。我們東方藝術的精髓到底是什麼,很難說清,但有一點是很明白的,我們東方藝術即是意象的,又是具象的。比如我們的國畫的留白,意到筆可不到,但讀者能從中讀到很多,看似簡單,內含豐蘊。我在舞臺上置有兩個家庭場景的框架:第一場和最後一場是春寶孃的家,二、三、四、五、六場都在秀才家的前廳和內室。大幕一拉開,就把觀衆帶進悠遠的天柱山小鎮,皖水在天柱山下緩緩流過,在淡藍的光影映襯下,遠山濛濛,遠水悠悠,有如米元章的一幅山水長卷。近景是徽派民居的框架,馬頭牆,沉重的木頭樑柱。這些具象的東西在不同色彩燈光的照射下變化着,營造出豐富的環境氛圍,是具象的東西在不同色彩燈光的照射下變化着,營造出豐富的環境氛圍,是具象的又是意象的。第二場是秀才家的廳堂。我在設計這個場景時,在框架上吊了一根斷柱,暗寓這家斷子無後。在左側的兩個樑柱上,雕有兩個倒掛在正在玩着繡球的獅子,在兩束紅光照射下,更加突出了獅子的得意和傲慢的神情,寓意春寶娘典進這個家來就是獅口的玩物,暗示這個女人從此墮入了被欺凌被蹂躪的深淵。在這個場景中,我着意彰顯地域特色,雕樑畫棟,萬字花窗,暗藍色的光影襯托徽派建築的濃郁特色。在秀才家內室的一個場景中,那些雕花門窗,房檐下的木雕圖案,我不是利用照片來製作,而是用筆一筆筆畫出來的圖案,畫好後又揉縐再掃描,運用天井照下來的深藍色光,不但有浮雕的效果和實感的美,還有水印木刻美的效果。

在這齣戲的全部的場景中,我以意象和具象結合的表現手法,充分展現了濃厚的地域特色,達到了虛實結合,現實與浪漫結合,舞美與表演結合,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美的效果,也許就因爲這個,得到了觀者的好評和導演的讚許。

《母親》心得體會 篇11

媽媽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從照顧孩子、做家務到管理家裏的收支等等都必須一手包辦。身爲職業婦女的媽媽,除了家庭之外,還要分心處理自己的工作,可說是一刻不得閒。忙碌的母親總是全心全意地爲孩子作貢獻,辛苦付出之餘,希望自己的辛苦有所回報,因而對於孩子寄予厚望。可是,瞭解父母辛勞的孩子爲了不辜負他們的期望,常會揹負着無形的巨大壓力。

爲了去除雙方的心理壓力,我想世上所有的媽媽都應該找個專屬於自己的時間稍微輕鬆一下,偶爾把家庭和工作的事都忘掉,只專心爲自己做些事。我想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反而是件好事。特別是對孩子的教育感到有些疑惑或者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瓶頸的時候,只要想開一點,試着做個輕鬆媽媽,孩子多半也會因此跟着放鬆,親子關係也會變得和睦、溫馨。

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我們稱之爲“輕鬆媽媽”魔法,媽媽可以藉由變身爲一位全方位徹底放鬆的“輕鬆媽媽”,而在教育孩子方面獲得絕佳成效。

接下來,我要說一些嚴肅的事:美國的母親會在孩子出生後,把孩子視爲另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中國的母親則有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另一個自己的強烈傾向。

的確,在我們身邊,母親總是把照顧孩子與滿足孩子的'需求當成最優先考慮的事。很多母親都認爲把自己所有的時間和注意力都花在孩子身上纔是最好的育兒方法,因而忽略了自己,忘了照顧自己的需求。

這雖然是母愛的一種表現,但如果因此而養育出過度依賴父母、無法獨立思考、不能自主行動的孩子,那可真是得不償失了。因此,媽媽偶爾離開一下孩子,讓自己成爲一個“輕鬆媽媽”,也讓孩子有自主的機會,這是很有必要的。

享受個人時光的媽媽不但能讓自己輕鬆,也能讓孩子學會獨立

媽媽如果能不以孩子爲生活的惟一重心,充分擁有並享受白己的時間,就能夠讓孩子有機會獨立自主。

我所謂的擁有自己的時問,並不是要求每一位媽媽都必須有自己的事業。媽媽可以發展自己的諸如讀書、運動等愛好,可以自由嘗試任何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懂得享受人生的媽媽是能夠藉由“輕鬆媽媽”魔法,在不知不覺巾培養出孩子的獨立性

爲了鼓勵孩子能在社會上獨當一面,各位媽媽除了要試着接受孩子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也應該讓孩子看看媽媽愛自己的一面,並以人生前輩的身份給孩子做示範。

《母親》心得體會 篇12

我是一個好孩子,我要做個好孩子,認真學習,孝敬父母,在家裡也要幫媽媽中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更何況是母親節,我更要在這特殊的日子分擔媽媽的'憂愁。

於是,週末我便積極行動起來,媽媽空閒的時候,我便跑上來,對媽媽說一聲:“節日快樂!”在這個重要的一天裏每當吃完飯,我都主動跑過去,對媽媽說聲:“我來幫您吧!”媽媽笑着對我說:“兒子真是長大了!”

生活上,媽媽無微不至的關照我,鼓勵我,是我不斷前進。因爲我家離新密遠,所以每次上補習班媽媽都會準時來送我。不管是風雨交加,不管是炎炎夏日,不管是……

媽媽在生活上學習上對我嚴格要求,嗬護着我,愛護着我。在以後每一天裏我都要孝敬她,關愛照顧她。

在以後我依然是個好孩子,雖然我以前很任性,總是讓您操心,但從今天起我會做個好孩子,我會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發揚自己的優點,同時對媽媽說一聲:“媽媽,我愛你。”

《母親》心得體會 篇13

讀了《我的母親》之後,我的感觸頗深。

故事的開頭,作者首先介紹的就是母親的家境。有些時候種田人手不夠,婦女必須也下地幹活。在老舍還沒有出生之前,他們家的家境也還馬馬虎虎:大姐與二姐都嫁了不錯的人家。但是,生下老舍之後。那一天,母親暈過去半夜,才睜開眼看了他一眼;父親則在老舍一歲半的時候,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其實老舍父親的死我認爲與老舍沒有多大的關係,但在文中,老舍卻說他把父親“克”死了。我不清楚他是在什麼心情下寫這句話的,也許是淡淡的憂傷吧。之後描寫的便是一位偉大的女性的形象。在父親的死後的日子裏,母親非常窮苦,但她還要養着自己的兒女,她整天爲人們洗衣服,手終年都是鮮紅微腫的。從手終年都是鮮紅微腫的這句話,便可以體會到母親的辛苦。天天爲人們洗服裝,她這是爲了什麼?爲了兒女的生活,甘願受苦,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啊!母親從小到大對作者的無盡關懷,指明瞭作者老舍的人生道路,讓其成爲了一個素質人格品德都健全的人。

老舍的母親從不會埋怨什麼,即使在過年那麼喜慶的日子裏隻身一人度過。在七七戰後,老舍每逢接到家信都不急於拆在一時,因爲他怕,怕有那不詳的消息,怕他失去那一份依賴,怕他是失了根的花草。當老舍給家中寄去給母親祝壽的信,給他的回信卻是母親已經去世一年了。老舍在結尾重複了兩個字:心痛。是啊,誰不會爲此潸然淚下?一位偉大的母親,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誰人能不心痛?!母愛如水,母親是源,無論你奔騰到哪裏,身上流淌的,依然是不盡的源頭之水;心裏念着的,永遠有對母親的`感激,母親一直無微不至地關心着我們,沐浴在母愛中的我們真正瞭解自己的母親嗎?

母愛是如此的深沉而不張揚,平凡得讓人熟視無睹,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對這些,母親當然毫無怨言,可對我們來說,不能體驗到母愛應該是多大的不幸呀!我們丟失了比金子還珍貴的東西!從文中的字裏行間,我都能注意到母親對老舍濃濃的愛,同時也在點點滴滴中發現老舍對母親的愛,更多的是歉意。

剛開始,我還在想老舍寫這篇散文的用意,但看到這一句話,我就明白了。老舍寫了這篇文章,就是爲了告訴我們一個簡樸的道理:失了慈母的人像插在瓶裏的花,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已沒了根。這是老舍他自己的感受。他用最最樸實的字句來訴說他的母親,用最真摯的話語來打動每個人的心。回想起以前對母親種種的不尊敬,真是太不應該了。母親,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米爾說的沒錯,母愛是世界最偉大的力量。沒有了這股力量,就沒有了依賴,沒有了任何時候都可以靠的肩膀,再堅強的人也會脆弱!

《母親》心得體會 篇14

一、解讀題目,做好理解鋪墊。

課一開始,宋老師先讓學生緊緊抓住“母親”一詞問學生:“看到母親你想到了什麼?形容一下你的母親。”“這裏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爲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爲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礎。

二、理解詞句,感悟文章思想。

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宋老師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爲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三、指導朗讀,體會作者感情。

在課堂上,宋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讓學生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語,自己讀句子,談感受。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他結合課文內容,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明白,在教學中 “解讀”課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激情,以讀悟情。

標籤:心得體會 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