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集合13篇]

演講稿是一種實用性比較強的文稿,是爲演講準備的書面材料。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演講稿在演講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演講稿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集合13篇]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中國傳統。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我最喜歡川劇中的變臉。變臉藝術以其獨特的、奇幻的魔力,就像地心引力一樣,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春節,一吃過晚飯,我就興沖沖的打開電視。我爲什麼這麼激動呢,你們不知道吧。因爲爸爸告訴我,今天的電視節目中有我最喜歡的變臉。

表演變臉的人一上臺,臺下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變臉人肩披黑色的斗篷,身穿彩色的衣裳,腳套長靴。一臉的`油彩,像面具一樣。變臉開始了。只見變臉人拿黑色的斗篷臉前面迅速一晃,瞬間,他就由藍色的竇爾敦變成了黑色的猛張飛;緊接着,他伸開五指,臉上一摸,這黑張飛又變成了紅臉的關公,威風凜凜。接下來,他一聲大吼,一個鯉魚打挺,又變成了白臉的曹操。然後,變臉人一個猛踢右腳,他的臉又變成了一張五彩的臉,再一猛踢左腳變成了一張沒有油彩的臉,再一猛踢右腳又變回了那張五彩的臉。臺上精彩紛呈,臺下喝彩聲、鼓掌聲經久不息,電視外的我也連連拍手叫好。

川劇變臉真是太神奇了。我相信你看了也一定會喜歡的。如果你想看變臉,就一定不要錯過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喲!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前不久,有兩件事引起了格外的關注,先是孔子後是老子被穿上了西裝,打上了領帶,作爲代言人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另一件事就是一些韓國人說孔子、西施和李時珍是韓國的。這兩件事也許成爲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柄,然而我們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傳統文化是民族內在的靈魂和血脈;是民族的身份證明;是維繫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中華兒女攜手發展的共同的精神家園;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華兒女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然而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似乎不太客氣。發生於上個世紀的“ ”使文化倒退,“破四舊”等等更使中國傳統文化元氣大傷。傳統文化雖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和漏洞但這始終都是中華民族的.根,有缺陷我們可以慢慢地彌補而且哪個國家的文化又是完美無缺、無懈可擊的呢?又有哪個國家對本國的傳統文化鞭撻、摧殘得如此徹底呢?相反每個國家都在保護以前祖先遺留下來的建築:一道城牆、一間屋舍、一座宮殿。無一不體現對傳統文化的敬畏與熱愛之情,這些建築還留給人們一片精神領域,給予人們無盡的提示。

我們一貫的主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表明缺點不是不能批評,我們一直強調推陳出新,表明傳統文化不是不能變,只是我們在做這些的時候應當非常謹慎,致力於發掘其永不磨滅的精神力量,弘揚其高貴的品質。可是就是有那麼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一味的追求西方文化忘記了傳統,不顧一切地推陳出新,打着“發展”的旗號去打古建築的主意。古代建築凝聚了古代的精神文化,然而現在的我們卻因“發展”而背棄傳統,這合理嗎?回答當然是不合理,我們可以從古建築中探究其當時的文化風貌。古建築也是一種文化遺產!但是在這個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時代不發展必然會導致消亡。所以我們應該將新文化和一些先進的西方文化提煉再注入傳統文化中使其煥發新生,激發出傳統文化的活力,我們還可以在傳統文化中提煉一些優質文化爲現代化建設服務。

梁啓超曾經說過:我希望我們可愛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個尊重愛護本國文化的誠意;第二步要用西洋人研究學問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新文化系統;第四步把這個系統往外擴充。

傳統文化是燦爛的同時也是脆弱的,他必須要我們心懷敬畏。他需要我們精心照顧,傳統文化須敬畏,不要讓傳統文化凐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七三班的xxx。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過中國傳統節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再過幾天,冬至將如期而至,它是我們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

冬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過中華傳統節日也是我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形式之一。

浩瀚蒼穹,蔚藍天空,孕育了華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歷史與文明。“路漫漫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着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還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孫中山“天下爲公”的胸懷,周恩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都讓我們回想起中華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神舟”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

有詩云:

梁啓超先生早就說過: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作爲祖國未來接班人的我們,肩上的責任重大。因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年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中華傳統文化有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它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爲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因此我們有必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其指引着我們大學生前進的'方向。那麼作爲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呢?

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着我們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努力學習,“敬業樂羣、臻於至善”,不斷把自己培養成爲具有“信敏廉毅”的高素質人才。雖然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簡簡單單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堅信,潤物細無聲,終有一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定會深入人心。

我們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新一代。黃河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長城讓我們永遠剛強,“神舟”載人飛船使我們的天地無限寬廣。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們去發揚光大。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未來屬於我們,世界屬於我們,讓我們在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薰陶下,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4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說:“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遠。”然而,在這所謂的道義背後,在一樁樁英雄事蹟之中,始終有一個千年不變的精神內容存在,這便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在民族適應環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的長期發展歷程中,表現出來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志向。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爲祖國,爲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

十六大報告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爲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加以強調是對民族精神內涵的發展,也是對文化建設理論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應該從大小環境做起,大小年齡進行普及教育。大的環境,國家應該倡導,鼓勵這種精神,使國民具備這種精神,並使其變爲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動力。而從小的方面來說,應該在各類教育中滲透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從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養。

當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髮展;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爲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爲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

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着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爲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繫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讓我們一起爲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水、施肥吧!

中華民族很早就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遙遙數千年前。上至皇親國戚、三公九卿。下至黎民百姓、士農工商都深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禮教制度的束縛。那麼傳統文化禮儀究竟意味着什麼呢?

古代三綱五常、三從四得、九禮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着社會各個階層的交流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封建思想有極大的弊端。繁瑣的條條框框呆板的禁錮着人們的思想。扼殺着人們相往自由、追求浪漫的靈魂。當然其中也不乏值得人們稱訟的精髓部分。那就是尊師重教、孝敬父母、檢點行爲等。新時期的道德關念大抵也是數千年來約定俗成形成結果。正確、全面的審視文化的魅力就是在於看功大於過、還是利大於弊。縱貫中國古代歷史就是壓迫與被壓迫的交替、演變、進化。較爲嚴格的上下級關係違揹着人人生而平等的意念。甚至能註定世世代代爲奴爲婢的命運。他們處於金字塔的底層行使着受壓迫被奴役的權利。顯然這種現象從總體上來說不利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卻大大抑制了社會的向前發展。對於這些不利於時代特色的文化只有捨棄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對於一些精要之處則要吸取併爲社會生活服務,譬如孔融讓梨、緹縈救父、香九齡溫席等一些婦儒皆知、傳承至今的歷史典故都是值得發揚廣大的。糟粕的文化就該塵封在史料中,畢竟它們在歷史舞臺上留下過“美”的痕跡。提供價值依據參考、熟讀歷史考實錄無疑是通曉古今、知道興衰的最好方式!精華是要繼承的而糟粕也不是要徹底遺棄的!遺棄的方式有多種,其一、存而不用,明曉一二。其二、不存不用,消失淨盡。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竊以爲後者做法更好一些。借用中庸思想來講萬物的.興衰存無都是有規律的.全盤否定與肯定都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糟粕的東西知而不爲是最好的辦法!難道不正是由於在舊的基礎上才推出的新麼?不能正面面對自己民族歷史的民族算不的上是優等會民族,忘記糟粕有時也等同於凌空而建的空中樓閣。糟粕難道不是堆砌成功、再鑄輝煌的基石麼!糟粕、精華、落後、進步這不正是一個民族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嗎!

綜上所述包括處理方式在內的一切行動能力都有其變通的餘地!理智的保留、盲目的捨棄給人來相差萬里的感覺!理智者、理性也。權衡利弊。發覆推敲的結果讓人更加信服。盲目者、胡做也。數典忘祖。不計後果的行爲難以服衆!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展現我校學子風範》!衆所周知,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部薪火傳承的歷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得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勵着多少中華兒女立志成才,報效祖國。“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孟子的教誨激勵和成就了多少中華偉丈夫、民族大英雄。

還有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孫中山“天下爲公”的胸懷,周恩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都讓我們回想起中華民族一段又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如今的“神六”飛天,中國人演繹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話!

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是由蘇秦刺骨的精神、蘇武牧羊的精神、孔融讓梨的精神、屈原問天精神、臥薪嚐膽的`精神等等無數崇高的精神組成的。

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巨大的感染力和豐富的創造力。中華文化經典凝聚着中華民族高超的智慧和偉大的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深邃的思想。

中華文化有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優良傳統,中華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爲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寶貴的貢獻。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需要。

展現我校學子風範是一項系統工程,貴在知,重在行。那麼作爲一名學子,我們應該怎樣去弘揚傳統文化,展現我校學子風範呢?我們青少年也在不斷的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繼承、弘揚傳統文化,展現我校學子風範。

我們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貼心的問候,傳承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尊敬師長,文明禮貌,處處體現着我們禮儀之邦的風範;我們努力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用實際行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每個人都懷揣着一個夢想,夢想是我們的希冀,它引領我們奮發進取,踏平坎坷,品味成功。五中爲我們理提供了夢想的平臺,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欣逢盛世,當有所作爲。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該風雨兼程。

在學習中,我毫無怨言,勇敢地經受着每一次營銷中的困難和壓力,以堅定的意志,執着地追求着夢想。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學習,一切會在意料之中。

乘長風,破萬里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只要我們每一位同學都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展現我校學子風範!

今天我以五中爲榮,明天五中以我爲榮!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6

各位同學:

大家好!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爲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爲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裏,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爲娛樂禮儀型,成爲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爲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爲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爲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7

從千年前江新漁船上越女的歌聲,到水之《詩三百》的悠揚旋律;從優美的楚辭常規漢賦,到多姿多彩的唐詩宋詞,再到被江南女子捧紅了牙、捧紅了板的宋詞。從南山種草的桃花源,到西湖煙雨中的油紙傘;從三六的“且改名爲淺唱低唱”,到蘇東坡的“此心安處是吾鄉”…飛雪爛泥反映時間,歷史充滿滄桑;一首悲傷的歌曲訴說着一個人的內心,但春秋的歌曲並沒有結束。你知道嗎,以前有一對圖騰叫龍鳳,還有一套羽毛套裝叫霓虹;你知道有一個朝代叫漢唐,有一條河叫長江嗎?

當你沉迷於魏紫的那句“山無棱,天地合而爲一,卻敢與你獨樹一幟”時,你知道樂府裏有句話嗎,“爲惡!我想好好了解你,我會長命百歲。山中無陵,江水疲,冬雷雷人,夏雨雪,天地合一,卻敢與君絕!”;當你不斷高喊“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時候,你是否知道它來自《漢書》中的“修身,實事求是”;當你是“哈漢”“哈日”的時候,當你癡迷於日本動漫和韓劇的時候,你知道《山海經》裏的童話,崑曲的歷史,十二木卡姆的聲音嗎。

傳統文化之美在於它的歷史,這是先人的精神積澱,也是幾千年的傳承。但今天,在這個充滿情趣和繁華的時代,歌唱中的故鄉正在消逝。我們像迷路的孩子一樣回頭看,卻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個,有着水墨香的故鄉,那個,我們的精神家園。

今天,你看不到元宵節的燈籠,看不到端午節的船掛香符號,看不到玉蘭盆地的驅鬼,看不到重陽爬進山茱萸。我們不再欣賞“融四歲能做梨;香酒玲,能暖桌”,我們才突然從風靡全國的《東風破》感受到古典美。你知道有多少語言在流逝,有多少民俗在消失,有多少樂器技藝在失傳,有多少文化遺產和古建築在被破壞…90後怎麼辦?古語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先哲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仍振聾發聵;韓美林說是漢子就要撬動地球,能晃三下晃三下,能晃五下晃五下……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過去,會怎麼樣?它該如何向前,如何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前面。身爲祖國的未來,如果我們不珍惜,不繼承,它們將如何保全自我?未來,不論多麼發達的高科技,都難以替代歷史的一抔黃土;無論我們在這顆星球上能走多遠,總要有一點東西,銘記於心。

先人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我們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禮記》中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清代學者張橫渠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今天,我們尚且不談奉獻社會,不談爲國捐軀,但我們要知道什麼纔是我們中國人的根基。我們要左手緊握"且教世界換了人間的”壯志豪情,右手秉持義不容辭勇於擔當的道義,去爲傳統文化開創一片天。

你看:渭城的朝雨沾溼了王維的衣裳,巴山夜雨漲滿了李商隱的秋池;倚窗而立的女子,調一杯藍色的愁緒,敲落了一地的燈花;青衣布衫的才子,正書寫着古老的故事……

讓我們回到繁華的盛唐,與李太白一起酒入豪腸,與王昌齡一起醉臥沙場;讓我們回到如畫的江南,醉心於三國的爾虞我詐,感傷於西廂的且悲且愴。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不變的榮光,她的下一縷墨香需要我們共同的力量,讓我們一起,去傳承她的滋養,成就她最燦爛的輝煌。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一句句勾起孩童時代的回憶,一句句凝練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經典我們還記得嗎?面對流光溢彩、物質繁榮的世界,各種各樣的新事物讓我們目不暇接。快女快男式的文化快餐,韓國文化、日本文化的侵蝕,歐美文化的強勢來襲……傳統文化似乎漸行漸遠,華夏兒女幾千年不變的精神信仰,似乎已經被新一代的我們拋棄了,面對華夏文明千年的傳承,面對無數哲人奉獻終生纔有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讓它漸行漸遠嗎?作爲中學生,作爲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應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先進的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它具有傳承性、延續性和強大的`生命活力。張岱年先生曾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精神作爲人生標語來激勵自己。作爲新時代的我們更應好好傳承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教育,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目標,達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境界,提升我們的'思想文化素質,做一名優秀的中學生,做一個大寫的人!

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新青年,我們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不是一味固守傳統,還要重視銳意創新,經世致用,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我們應該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爲基礎,不斷學習新的優秀人類文明,認識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用傳統文化武裝自己並始終保持“順境不驕、逆境不餒”的人生態度。大膽創新、勇敢競爭,積極開拓,不斷進取。讓我們的中學生活更加絢爛多姿,讓我們的人生旅程更加豐富多彩。

謝謝大家!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9

尊敬的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講的內容是保護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昨天我們剛愉快地度過了這個法定節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得知韓國端午祭在11月25日申遺成功時的憤慨。中國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竟被他國爭先搶奪,亦或躍躍欲試。從“端午祭”申遺到“漢字之爭”,“中醫之爭”,再到近期的“風水之爭”,文化摩擦在中韓坊間蹭出不少火花,而結果,絕大部分,中國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被韓國成功申遺了。

中國人在責怪韓國人的恬不知恥的剽竊行爲時,是否有理性地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遙想當年,中國軟弱,帝國主義侵佔中國領土,如今韓國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規模搶佔中國文化時,有一些從洋媚外的人正在風風火火地哈韓,韓國的二流肥皂劇和服飾潮流都備受國人的追捧。還沒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場,甚至政府出資在籌備平安夜、聖誕節,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中國古老而美麗的七夕節,卻很早就翹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節,或許現在就不奇怪爲什麼韓國可以一直申遺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於政府的無能,也不要怪罪於韓國的無恥,因爲是我們自己把我們的文化丟棄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視自己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一直對祖國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熱情。利用各種媒介,多多的宣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對國人從兒童時期起就教導他們重視,讓更多中國人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別人的東西。政府也應該重視傳統文化,重視“抓精神文明建設”的起步。加大傳統文化在民間的教育宣傳。這種高度重視的意識,從官府傳遞到民間,從我們這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我們國家的文化還會丟嗎?小小韓國還可以這樣張揚跋扈卻可以屢屢得逞嗎?“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着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0

“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宋代大詞人蘇軾一首寫海棠的詩。但今天我演講的主題不是這首旖旎的詩詞,而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現代的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認爲對於現代人而言傳統文化就是那一樹將要在夜幕中沉沉睡去、靜靜凋謝的海棠花,而我們就應該像東坡一樣,有一顆愛花、惜花、解花之心,並能真的秉燭夜照海棠花。不然,等待那一樹海棠的只有隨逝水飄零的命運。

你們可能會說了,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我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成長,我怎麼會不懂中國傳統文化呢?怎麼可能讓傳統文化之花凋謝而去呢?那麼讓我們看一下這些內容。舉個例子,諸子百家,你可能會說我從國小到國中到現在聽這個聽得耳朵都長繭子了,他們的思想我也都記得爛熟了。什麼儒家的“仁義”,法家的“君主集權”,道家的“無爲”“逍遙”,墨家“兼愛非攻”,兵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你知道嗎?諸子百家裏除了儒法道墨兵等大家還有雜家、名家、小說家、陰陽家、縱橫家、藥家等等流派,而他們的思想呢,你又知道多少?還有,再舉個例子,琴棋書畫,大家每天都掛在嘴邊,那這琴棋書畫到底指什麼,在場有人能全面系統的解釋一下嗎?不僅僅是這些,還有中國的傳統文學,傳統節日,中國的戲劇,中國的建

築,中國的武術,人們的吃穿用度,甚至是人們拿在手裏掛在身上擺在家裏的小小裝飾品都一樣,無不蘊含着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而這些,我們真正注意到的,在意過的又有多少?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與文化。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時候,中國的唐代就已經迎來了自由歌唱的歷史時期,唐代的多元繁榮是中國文化史上最輝煌的記憶。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驕傲的。而同時早期西方的傳教士、漢學家,都把中國說成是一個“謎”,所謂“謎一樣的國家”。所以真正瞭解中國,並不容易。中國以外的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不容易,中國人自己也不一定對自己的國家文化有真正的瞭解。因爲了解,特別是真瞭解,是很難的。所以,我演講開頭的說法並不是誇張,如果我們再意識不到我們認識的偏差,意識不到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忽略。那麼,我開頭的言論在某一天真的會成爲事實。

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有許多斷帶,戰爭、天災、疾病等等,都足以湮滅一段文明。但大的趨勢上,我國的文化沒有斷過。然而,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制和廢棄。隨着社會體制的改革,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在經濟上迅速發展的同時文化上、精神上卻在迅速的空虛。不要埋怨中國拍不出功夫熊貓,也不要再氣憤日本漫畫拿中國的名著篡改加惡搞。因爲當人家拿着我們的文化在研究創新時,我們早就選擇了把他們丟到了塵埃裏,並且忘記。

可能又同學會問了,那我們應該怎麼辦?要不趕緊恢復古代建築去過古代生活吧!顯而易見,這是不現實的。一部分文明隨時間的流逝而湮滅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不能說文化會湮滅,它只會被傳承與發展,這是它的特質。而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就要向東坡先生學習了。首先要有一顆愛花,愛傳統文化的心,然後才能發現傳統文化的危險之境地,才能惜花,從而發自內心的瞭解它,做到解花。最後要用實際行動去保護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想只要我做到這些那我身邊的人就會感受夠到,如果人人都意識到這些,那麼何愁傳統文化不興?

所以,執起你牀頭的紅燭,去照亮那美麗的紅妝吧!盈盈一水的距離,卻能保護一個民族的靈魂之所在。何樂而不爲呢!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1

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是我國當前思想文化領域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性任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是我國當前乃至今後相當一段歷史時期在思想文化建設領域的一項戰略性任務。我們要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構,以便更好地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詮釋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唯有這樣,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當代中國社會,與現代文明建立起深度對話的關係,在傳承的過程中得到創新性的發展。

實現中國夢,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主題的融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的一個夢牽神繞的期盼。何謂復興?唯有自身文明曾經繁榮昌盛過的民族,纔有資格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承受過艱難困苦而始終不曾放棄夢想的民族,纔有力量提出復興的目標;唯有真正偉大的民族,纔不會在苦難中沉淪,反而會從苦難中奮起。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實現偉大復興需要着力汲取和挖掘的重要思想資源寶庫。

實現中國夢,須歷史地、理性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無論主張全盤復原傳統文化的文化保守主義還是倡導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文化虛無主義,問題皆在於長期以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缺乏全面科學的研究和理性分析。事實證明,如果不能擺脫那種一切皆好或一切皆壞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不能及時調整對待傳統文化的心態,就不能建立起傳統文化傳承創新體系與機制。

今天,我們一邊要致力於研究、建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一邊要詮釋好和傳播好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才能不僅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在人民大衆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也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相符合、與全人類優秀文化相匯通。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2

天高水闊,萬衆一心書一段傳奇,描中華精粹,匯九州奇葩。馳騁蒼茫,一脈血氣組一方山水,承天地之靈,秉江山之韻。

首吞滄海,尾銜大漠,東方臥龍跌宕關山,閱千秋烽火。曾經的中國,一再的在災難的大漠中跋涉,一脈血氣支持着中國人,烙下千年血與淚的執着!一澗飛瀑,碎瓊亂玉,造就此勝景的不只是水,中國人海納百川,並非柔若無骨,是一旦遇到了艱難寒冬,就齊結凍徹三千里的冰,棱角分明,不要分散,只是團結。胸中百轉千回的是一脈華夏的血氣,有了它纔有了一個民族的新生,不畏艱險,衆志成城。

歲月的腳步橫越向歷史,野草般橫飛的思緒,卻依稀可見那些依舊鮮活的面孔。一望壯士別易水,秋風蕭瑟歌紅塵。荊軻的大氣穿越了生與死長眠的時空,只留一聲絕響:明明註定了了無結果,明明知曉霸業圖空,明明青山依舊在,明明等待的只是歷史的剎那,卻帶走了誰的永恆!中國人的執著古而有之,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不會以爲前方的黑暗就止步不前,於是,代代華夏人青絲約白首,不問重重苦難後悲淚幾行,只想履履奮爭中豪情萬丈。

依稀記得零八年的那一聲巨響,隆隆的一座四川城負了重傷。五月十二日的汶川,是灰色的,卻有生命的綠,成爲了震中的脊樑,支持着廢墟中點點生存的光亮,時間的河,淌過悲憫如血的上,一雙雙手捧起了塵埃,找尋地底最後一絲生存的跡象。天哭地泣,電閃雷鳴,爾後的四川,爾後的中國,一片悲壯。一分的希望就有十分的拼搏,四面物資,八方同濟。向來溫文爾雅的華夏古國,一剎那銅皮鐵骨,無堅不摧,無人可擋。讓萬衆一心,百折不撓走出了史冊,新生代看到了中國的魂,是一種發自心底的力量。這樣的民族,即使災難,也有從容不迫的抵抗。

睜開探求的'眼,看清眼前一個民族的新生。機器隆隆,霓彩分明。億萬人民在九曲黃河身旁默默耕耘,換得五穀豐登,萬里飄香。在那遙不可及的破碎蒼穹之上,“神舟七號”用它的雄姿補完了千百年來華夏兒女的夢想,一股浩然氣指引着十三億雙手寫出了日夜翹盼的華彩樂章。

在倉皇的歲月裏揚鞭,看中華民族將一個個歷史的複句寫下,不畏艱險,衆志成城,用自己的靈魂,爲這一方時空,塗上顯目的色澤!千年的風吹散了千年的往事,千年的水沖走了千年的記憶,但歷史的印記,文化的傳統,卻註定要烙在中華民族的生命裏。

從數千年前江心漁船上越女的歌聲,到水之湄《詩三百》的婉轉悠揚;從唯美的楚辭規整的漢賦,到唐朝多姿的詩歌,再到江南女子執紅牙響板輕歌曼舞搖曳出的宋詞……

從南山下草長鶯飛的桃花源,到西湖濛濛煙雨中的一把油紙傘;從柳三辯的一句“且把浮名,換做淺吟低唱”,到蘇東坡的“此心安處是吾鄉。”

飛雪洪泥映時光,歷史滿滄桑;一曲悲歌訴衷腸,春秋歌未央。

你是否知道,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有一件羽衣叫霓裳;你是否知道,有一個朝代叫漢唐,有一條河流叫長江?當你沉迷於紫薇的那一句“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你是否知道樂府裏那句“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當你口口聲聲喊着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你是否知道它出自於《漢書》中的“修身好古,實事求是……”

傳統文化的美,在於它的歷史,它是先人們的精神積澱,是千百年來的傳承。而在今日,在這個充滿利益,熱鬧繁華的時代,歌聲裏的故鄉卻在漸漸遠去。我們像迷路的孩子,回頭張望,卻找不到回家的路。那個,氤氳着水墨香的故鄉,那個,我們的精神家園。

在今日,君不見上元燈節賞花燈,君不見端午賽舟掛香符,君不見盂蘭盆會驅鬼儺,君不見重陽登高插茱萸。我們不再欣賞“融四歲,能讓梨;香九齡,能溫席”,我們只從那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東風破》裏才驀然感受到古典的美。你知道多少種語言在流逝嗎,你知道多少種民間習俗在消失嗎,你知道多少種器樂技藝已經失傳嗎,你知道多少處文化遺產與古建築正在在被破壞嗎?

作爲九零後的我們,應該做什麼呢?古語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先哲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仍振聾發聵;橘子洲頭;韓美林說是漢子就要撬動地球,能晃三下晃三下,能晃五下晃五下……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忘記了過去,會怎麼樣?它該如何向前,如何大踏步地走在世界前面。身爲祖國的未來,如果我們不珍惜,不繼承,它們將如何保全自我?未來,不論多麼發達的高科技,都難以替代歷史的一片黃土;無論我們在這顆星球上能走多遠,總要有一點東西,銘記於心。

先人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讓我們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禮記》中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清代學者張橫渠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今天,我們尚且不談奉獻社會,不談爲國捐軀,但我們要知道什麼纔是我們中國人的根基。我們要左手緊握"且教世界換了人間的”壯志豪情,右手秉持義不容辭勇於擔當的道義,去爲傳統文化開創一片天。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13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華文明中蔚爲壯觀。

20世紀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社會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君主專制成爲了歷史,新思想廣泛傳播,文言文變成了白話文。那麼誰還會寫詩呢?

而今,中國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似乎已漸漸被遺忘,鄉村悄悄地消失了,高樓大廈似雨後春筍般崛起。誰還記得千年前的禮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的國學儒家文化?誰還記得詩呢?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個個會背《唐詩三百首》怎麼能說不記得詩呢?我想問,孩子會背,他們是自願的嗎?他們又有多少人會寫呢?孩子們會背可大人們會嗎?那麼誰能說我們沒有遺忘詩呢?

我們有多少年沒有聽說出了詩人?不是外國詩,不是冰心、艾青等人的小詩,而是我們曾口口相傳的`古詩詞。大家都誇外國的詩自由隨心,寫出來痛快,舒服,不似古詩詞有那麼多的規矩,七言,五言,長調,小令,押韻。麻煩還古板,讓現代社會中說普通話的我們根本讀不懂,理解不了。可是,我們本不該這樣的。外國詩自有它的優點,但古詩詞也是十分優秀的!句式的整齊令詩歌充滿氣勢,韻腳的諧調使詩歌讓人回味無窮,它同樣也能飽含情感,它同樣可以自由舒暢。誰又能說傳承了多年的古詩詞會比他國差?

中國詩歌的情感是豐富的。李白《將進酒》開篇即爲驚天長嘆,破空而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抒發自己的一腔熱血,大志在胸。柳永寫道:“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真可謂敢愛敢恨的大丈夫也!精忠報國的岳飛感嘆過:“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教導我們時光飛逝,應發奮向上,不要辜負青春的大好年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感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愛國文人的形象。在孟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中看到他的豪邁,樂觀。在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中看到他關心天下百姓,不惜犧牲自我的愛民精神。抗金英雄辛棄疾,其詞道出了滿腔憂憤,一世絕望:“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他的一片忠心讓人動容,只可惜壯志難酬!這麼多優秀的詩篇,怎能不流傳萬世,名揚千古呢?那麼我們怎能讓如此佳作在我們這一代斷了傳承呢?

我們自小讀詩誦詞,卻只機械地讀,木偶似的背,忘了我們因何而讀!詩詞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養,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傳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華文明。

每首詩詞都是一個故事,每個文人的詩詞都自成一個世界,我們怎能不被吸引,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