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其他1W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

聽了XX老師執教的二年級的數學課是《買家電——口算整百數加減》後,我們組織了老師們進行交流互動,從老師們的交流中,感受收穫很大。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一、X老師教學基本功深厚。從本節課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教學思路清晰,活動組織緊湊,課件運用自如,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效果優質。課一開始教師以猜電器價格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自如地進入新課學習;課中運用百元人民幣情景(課件)和計數器,讓學生理解整數加減法的算理,把算法和算理有機的結合起來了,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後的遊戲又一次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樂趣。

二、X老師教學理念比較先進,教學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在這節課中,我們一次次的感受到了新課程理念在課堂上的展現,教師總是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引導學生一次次説出精彩。如:在比較680+30與680+90的大小時,當學生説出答案後,教師並沒有到此結束,而是追問“你是怎麼想的”,當學生説是計算後比較的後,老師緊接着問:“還有誰沒有算就知道誰大誰小?”這時候學生的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學生説出了“只要看30與90的大小就行了”的精彩。再就是數學思想方法在本節課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如:新課教學完後學生遊戲時:兩個數相加結果是500,這兩個數分別是多大。學生參與積極、課堂進入高潮,對學生髮散性思維的發展很有必要。

三、教態自然,師生關係和諧。可以説這是一節優質的常態課,也是我們教學一線老師應該去追求的。在整節課中,X老師親和的.態度,不時的語言激勵,孩子們學得輕鬆,而且效果很不錯,看得出孩子們是非常喜歡這樣的課的,也是很喜歡X老師這樣的老師的。

在交流中,老師們也對課堂中的一些不足之處説出了各自的見解。

1、課堂上對後進生關注的不夠,很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在回答問題。

2、算理的教學力度不夠。雖然學生會算600+900,1800-200,但是真正能説出算理的學生不多,或不會説。

3、在拓展上還可以更深入些。如最後的遊戲環節,無論是兩個數相加為500,説出這兩個數分別是多少?還是兩個數的差事700,説出這兩個數是多少?學生説的都是整百、整十的數,沒有涉及到不是整百整十的數,要是這樣進行挖掘,自然而然就就前面的內容進行復習,也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整數加減法的算理: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2

今天聽了二年級兩位老師執教的《整理與複習》公開課,平時公開課都是新授課類型,很少上整理複習課。怎樣上好複習課、練習課呢?由此引發了我對複習課、練習課的思考。下面談談我個人的幾點看法。

1、複習課必須針對知識的重點、學習的難點、學生的弱點,引導學生按一定的標準把有關知識進行整理、分類、綜合,這樣才能搞清楚來龍去脈。教學時應放手讓學生整理知識,形成各異、互助評價,開展爭辨,複習中要允許學生質疑問難。這樣有利於主體性的發揮,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成功,同時也可以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

2、練習題的層次安排要清楚,要能體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先安排基本練習,再安排綜合練習,最後安排思考性較強的拓展題。複習中,從基礎知識入手,緊扣基本訓練,形成熟練的基本技能,同時,還適當加強變式訓練、逆向思維訓練和帶有一定程度的綜合訓練。在練習中,努力通過變式、逆向和綜合訓練來強本固基,發展思維能力,提高複習效率。練習的形式要新穎多樣,要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使學生對練習感興趣。

3、另外,在今天兩堂課的課堂教學中,解決實際問題應讓學生集思廣益(動物園有8只黑鴿子,24只白鴿子,每個窩裏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個窩?教師給予肯定的方法是:8+24=32,32÷4=8,而8÷4=2,24÷4=6,2+6=8這種方法班上沒有出現,老師可以引導: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本週三參加了二年級兩位老師執教的《整理與複習》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整理與複習》這一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回顧與反思所學知識,使之系統化,聽後讓我對複習課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下面就同課異構的兩節課談一些自己聽課後的感受。

1、兩位老師課前準備都比較充分,課堂整體結構的安排、環節的處理、練習的設置始終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教學過程清晰,教態自然大方,不做作。

2、組織練習時,兩位老師都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方式,採用了學生有趣的練習形式,通過練習提升了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掌握水平,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認真分析的能力。

3、最後一點我認為兩位老師在講評兩步計算時要讓學生把先算的部分畫橫線並在橫線下面寫好得數,再接着算就不容易出錯,練習十四的第3題的第3小問“你能提出哪些不同的數學問題?”我覺得學生提好問題後要讓學生進一步列式解答更完整。

“同課異構”展示活動,讓我們領略到了同一教材內容的不同處理方法,不同的教學策略所產生的不同教學效果,從而促使課堂優勢互補,智慧共享,促進了我們教師專業成長。

今天下午,筆者有幸參加了二年級數學教研組組織的同課異構活動,聽取了兩位老師的“整理與複習”一課。二位老師沉穩大方,精心的課前設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兩位老師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去學習。

1、在進行課堂練習時,兩位老師都能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即年齡小,比較喜歡直觀的認識,讓學生進行自由擺紙片,排順序的.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的能力。

2、兩位老師在設計上比較合理,層層深入:先簡單回顧本單元知識,然後進行一組數學計算,進而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在這些情境當中運用乘法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

3、課堂中,鄒老師比較注重學生平時聽課習慣的養成,學生舉手發言,開火車口答,上台表達觀點,都井然有序,對於個別學生的搶答,下位等“小動作”,老師都及時給予指正。使整個課堂始終保持高效率。

4、課堂中,兩位老師都比較注重“親和性”,課堂語言有趣,肢體語言豐富,體態語言自然,大方,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最後我講一點個人的意見,我覺得兩位老師在學生準備小組活動,都應該先將活動的要求説清楚,不能等學生開始拆信封,取出學具的時候才來説,這個時候學生的注意力都已經轉到學具上,老師的要求就根本無人聽從了。

以上是我個人不成熟的意見,還請大家一起探討、研究。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3

雷**老師這節《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其實來源於國小數學二年級的乘加,乘減解決問題,重點在於引導學生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辦法去解決。在這堂課上,主角是學生,老師只是一個引導着和聽眾,把更多的機會讓給學生,把更大的舞台讓學生去展示。對於這節課,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

1、一條主線貫穿始終

雷老師這節課一開始就出示了帶領孩子去科技館的情景,通過解決坐車能不能坐得下的問題運用乘加,乘減來解決。在問題的伊始,讓學生自主理解題意,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何為坐得下,何為坐不下,對解決此問題邁出了大大的一步。

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加以自己的計算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在之後的.練習題中,雷老師還是沿用了這個情景,讓學生繼續得以鞏固此類問題。用這條主線貫穿本節課堂,讓學生能夠理解的更為紮實可靠。讓人覺得有很清楚的脈絡,課堂的結構很清晰,先是閲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按照這樣三個層次來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學會有序的解決問題。注重把一類問題講清,講透,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解決更多的問題。

2、體現人文主義的關懷

在這節課中,雷老師並沒有過多的話語,只是適時的進行點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在講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的聽,並能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去追加一句你們聽明白了嗎?還有什麼問題嗎?讓學生在聽的同時也要注意思考。同時,課堂上的例題採用乘坐大巴車這個情景,也正好體現了現在春運將至,有不少返鄉的人們回家旅途的安全。在數學課堂上也融入了人文關懷,要讓學生知道大巴超載是萬萬不可行的,安全意識從娃娃抓起。從小給他們灌輸這樣的交通安全的知識。如果每位老師都能從小隊學生進行教育,那麼我想,十年後,中國國民的素質將會大大提升。

3、課堂中的一些不足

本節課在環節設置,講解上都很到位。但是由於可能學生是二年級的,對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樣的課堂還不大適應。學生有想法,但是還未必能充分的表達出自己的思路。雷老師對於第一環節坐車問題結束的時候,可適時的引導學生小結,他們可能對這類問題有更深的印象。還有就是感覺這樣的課堂有點沉悶,課堂氣氛不夠活躍。課堂上應該更多讓學生能夠動起來,畢竟讓二年級的學生乖乖坐一整節課還是有點難度的。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4

1、這堂課引入有餘數除法時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幾個一組)而沒讓學生平均分,可以讓學生通過分小棒的活動形成認知衝突,產生學習需要。如讓學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給幾個人?學生邊操作邊完成表格,然後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的,一種是有剩餘的.。這時學生就產生了認知衝突,萌發學習需要,需要學習一種新的算法,教學活動水到渠成,而剩餘的部分就是餘數,凸顯了有餘數除法的的概念與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2、課外拓展的還不夠,因此學生掌握情況無法很好地進行對比。應再出示以下幾類:

請你來當小老師,判斷對錯.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數遊戲.有一個數,除數是2,餘數是幾 為什麼 如果除數是3,餘數可能是幾

如果除數是6,餘數可能是幾 如果除數是100,餘數可能有幾個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5

尹老師上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於是尹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講幾點我的想法。

優點:

1、教師先出示一張學生圖片,讓學生從“前、後,側”觀察,然後又以盲人摸象讓學生體會:觀察物體要全方位。

2、利用學具(兔子模型),讓學生分小組,輪流交換位置進行觀察,並將觀察到得圖形,放到相應位置。

3、環節清晰,環環相扣,語言親切,過渡自然流暢。

4、重點突出,訓練充分,讓學生體驗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讓學生交換位置,並説出自己的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缺點:

教師在前面的探究環節,未能將“左右”觀察的方法將透徹,導致後面學生做類似題型時出現疑惑。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6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後進行的教學,也是學生學習乘法的初始課,因此這節課顯得尤為重要。本節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知識水平,以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為基本活動的形式展開教學。劉爽老師的課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幾個方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本節課,周老師安排了簡單活躍的拍手活動作為課前遊戲,又出示了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樂園”情境進行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讓學生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積極主動地去探索。

2、在教學中善於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以此為切入口進行有效的教學

在課堂中周老師讓學生經歷了連加計算的繁瑣,在理解完過山車中2+2+2+2+2表示5個2相加,周老師提問,如果20個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嗎?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標準地列出了,2+2+2+2+……這時周老師適時地引入乘法計算。學生進行對比後,自然就體會到了乘法簡便和快捷的優越性。讓學生參與經歷數學知識的呈現過程,瞭解新知產生的由來,既有利於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3、合理設計練習導練,強化新知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覆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在練習上,周老師也頗費苦心,通過我會連、我會選等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還可以用乘法算,並能正確寫出乘法算式。這些鞏固性、多樣性、層次性的練習,符合二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徵,讓他們在動中學,玩中學,遊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整節課下來,我覺得有以下兩點值得商榷:

1、從圖中來,沒有回圖中去。課的伊始,劉爽老師很好的利用主題圖,讓學生髮現了其中的數學信息,並提出了數學問題。從而提煉出了3道題目的解決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數時間,周老師都是根據算式理解含義,基本上沒有再回到圖中去。其實就2年級的小朋友而言,對抽象的算式的理解遠難於對形象的圖意的理解。

2、3×4與4×3的板書,混淆視線。這節是表內乘法的起始課,雖然很多小朋友已經知道有乘法這種計算,個別小朋友還會背乘法口訣。但是在意義的理解上還一知半解。課上,劉老師有意圖的把3×4,4×3這兩個算式寫在上和下,然而在講解這兩個算式的意義時問題出現了,學生不知道哪個算式表示4個3,哪個表示3個4。我覺得在板書的書寫上可以避免這種算式寫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煉其他的數據作為素材。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7

5月15日下午第三節課,劉**老師在二年級上了一節別開生面的數學課——認識算盤!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劉老師用她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同學們很快地進入了狀態。

隨着教材的改革與更新,二年級數學教材的內容比往年大有不同,今年的內容出現了認識算盤這一課。劉老師首先向學生介紹算盤的背景,讓學生知道算盤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一大貢獻,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於孩子們從父母的口中曾有聽説過算盤,但沒有直接去接觸,存在着強烈的好奇心,因此,今天孩子們在數學課堂上聽得格外認真,從老師對算盤各部分名稱的介紹,到如何用算盤數數、記數,學生都非常專注地在聽!整節課老師都為學生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習熱情,教師一直處於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有幾個小建議:

1、在定數位“個”位時,再鞏固些十位、百位會讓學生更明白。

2、告訴了學生用什麼指法後,多數學生都能用正確的指法撥算珠,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因為不熟悉,亂用指法,導致撥算珠速度較慢,所以,説了指法後,先讓學生鞏固下指法,這樣對後面撥數就會更好。

3、撥三位數時,因為位數較多,個別學生又迷糊了,一會撥錯這個位,一會撥錯那個位,因為還是不熟練。如:563這個數,撥5時,要是先讓大家找到百位時,再撥,會更好的撥正確。

我想,至少還需要一節課的練習,讓學生熟悉算盤,熟練用算盤表示數,再過一節課,多數學生一定能熟練掌握用算盤表示數。

總之,一節課下來,學生收穫多多。學生通過對“認識算盤”這一節課的認真學習,既瞭解了“算盤”是一種記數工具,又增強了數位制之間的關係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求知慾更強了!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8

俞老師的這節課,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切身感受相同加數這種特殊的加法算式來引出乘法,既符合學生學習的一般規律也加深了學生對乘法的理解。將這個新出現的計算形式合理的融入到了學生的知識體系中。在具體操作上,讓學生從不同的加法算式中挑出那些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分類環節)作到了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感受形象的數學,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然後利用算全班小朋友的手指數目,將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寫成新的算式——乘法算式。由一般的加法算式中提煉特殊的加法算式,既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再把這樣的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步驟清晰,層次分明,已為這節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實接下去的核心內容基本都是為這個“改寫”服務的。包括認識乘法的基本讀寫方法,鞏固“改寫”的過程。學生在學習剛剛認識的這個乘法的時候,一般很容易將其意義與加法混淆,比如課堂上就出現了4×4=8的回答。這是對乘法意義的不理解。鞏固和練習是可以熟練“改寫”,但是對於一些對意義還有存疑惑的學生,可以採用各種方法在加強和鞏固。俞老師在課堂上的運用了各種方法,讓學生從不同方面感受了乘法的意義以及與加法的區別,只是在具體練習上有所欠缺。

數學的計算方法是一個很一般化的,能夠普及的方法。既然是方法,就能夠通用。乘法的出現就直接囊括了所有加數相同的加法,將這個思想貫徹到學生知識體系中就是所有加數相同的加法都可以用乘法表示。俞老師儘量多的用到了各種各樣的形式的加法算式改寫到乘法算式,其實可以用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發掘。最後一個學生自己發掘並改寫的環節由於時間問題草草收場實在可惜。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9

教學流程:

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是一堂計算課,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層次清楚,符合計算課型的一般步驟。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1、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56–22=?讓學生根據以前學的方法來思考,想想相同數位的數直接相減?把豎式寫在記錄本上。

2、方法的交流與展示:你是怎麼做的,為什麼這麼做;直觀圖的教學。

3、具體情景中適用方法運用:57–1439–8讓學生用筆算的方法計算?請寫在記錄本上並説説為什麼?

幾點建議:

首先是學生主體性。《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此類題大多學生都會算。所以應該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去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教師不因該牢牢的“抓”着學生,生怕學生出錯。這樣容易把學生帶入教師預設的方法中。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比較,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認同書本上相對較好的方法。

其次是讓學生説的練習的還不夠。如今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的探索,改變過去應用題教學片面強調用什麼方法計算的做法,做了題目就要讓學生講出,你是什麼算的,為什麼是這麼算的,通過長時間的鍛鍊之後,可以切實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接着是新授課的引入。兩年級的小朋友,還是處於低段學生。他們的自我掌控能力還不夠,上課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長,通常只能維持在10至20分鐘的時間,那麼教師應該如何讓學生能夠在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段裏學得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識,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堂課可以充分發揮情景圖的作用,利用情景圖上提供的素材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偉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能夠儘快的進入上課的最佳狀態;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情景圖所提供的數據中發現數學問題,為後面的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計算作好準備。

最後算理和算法,這點是針對計算課來講的。在教學直觀圖的時候可以結合算理和算法同時教學。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和記住豎式計算的算理和算法。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0

劉老師設計的《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節課的設計構思非常巧妙,從鱷魚張開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並用手勢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來突出組成圖形的要素——頂點和邊,然後通過一系列的.例證來鞏固角的概念,鞏固練習中的幾個設計也特別吸引學生的眼球,如比較哪個滑梯陡,利用轉盤來教學弧線,利用燈光掃射的轉動過程來提出哪盞燈掃過的範圍比較大,再把燈光掃射的兩個角畫下來進行比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課的開始利用鱷魚張開的嘴巴產生角,在情境中產生問題,提出了什麼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典型的比較張開度的問題情境,劉老師藉此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並通過從“實物圖——手勢——角”的逐級抽象,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利用轉盤來教學弧線也是本課的亮點,在歷來的教學中畫好角後老師會順手添上一條短弧,角的定義中是沒有也推導不出要畫上這條短弧的,這對教師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對初學的學生來説就是“天外飛仙”,老師從沒有認真去想過這弧線到底表示什麼,只是一帶而過地告訴學生,在兩條邊形成的這個夾角之間可以劃上弧線,這就是角。而劉老師通過大轉盤轉動的不同方向呈現出旋轉方向的短弧,學生可以直觀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開口的方向,兩邊所夾區域的含義,再和學生總結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則會搞不清楚我們所比較的到底是什麼。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1

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設計有效問題,引領數學教學。今天施老師圍繞本次活動主題為我們帶來了一節十分精彩的示範課。

一、複習鋪墊有效且必要。

教師複習階段複習了除法以及有餘數除法各部分的名稱和各部分間的關係。喚起學生的

已有知識,為過渡問題(這個算式對嗎)的`提出埋下了伏筆。使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目標。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活動中發現理解新知。

教師在學生合作時給予必要的指導示範,逐步放手,使得二年級的學生合作起來毫不遜色於高年級學生。教師一改擺一擺為畫一畫這樣的活動能將每次的結果留下來方便學生比較發現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合作中學生分工明確,基本上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三、教師精心設問,問的及時有思考價值。

如活動到一定階段後,教師問:餘數和除數有什麼關係?當學生髮現餘數小於除數是教師追問,餘數是4行嗎?為什麼?到此學生領會到了餘數小於除數的原因。還有當學生能夠理解除數是4時餘數的特點時,教師有質疑,如果擺三角形,除數是幾,餘數是幾?

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由點到面,理解較為深刻了。

四、練習形式多樣,注重方法解題技巧的滲透。

如選擇題2題餘數是7的算式有哪些,交給了學生排除法,很好。

再如,用小棒擺圖形猜猜擺的是什麼,是個開放性很強的題目,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擴散性思維。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2

施老師的課帶給我最大的體會是那兒童般的語言和適合學生年齡特徵的環節設計。本節課的亮點有: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熱情,有利於學生學習。

在導入階段,教師出示遊樂場情景圖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讓學生感到加數相同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為下面的教學提供一個平台。

2、在新知的教學中能突出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認識乘法的來歷,在教學時,施老師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通過列連加算式,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當學生列出了幾個加法算式後,教師出示了4+4+4+4…+4=?這麼多數加在一起,你覺得怎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突出矛盾,計算不方便,然後引出了可以用乘法計算。這樣,乘法的來歷就很明瞭了。

3、在練習中突破難點。

施老師設計的練習都很典型,涉及了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尤其是後面的第4題,每豎行合作寫算式時,學生的熱情高漲,積極活躍的去做題。而老師在學生的反饋中也引導學生注意先想想是幾個幾,然後再列式,第六小題的判斷題中,涉及到了有加數不同的時候,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了不同的加數是不能用乘法計算的,只是時間關係,要是再讓學生説一説就更好了。

建議:1、在乘法的引入環節上。施老師引導大家列出了很多幾個相同數相加的算式,然後又出示了幾個算式去觀察是幾個幾,最後由4+4+4+4…+4=?引出了可以寫成一個比較短的算式,從而介紹乘法。我覺得可以列出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後,直接就介紹可以用乘法來計算,再説説這是幾個幾,可以寫成幾乘幾,這樣會節省出後面練習的時間。

2、對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體現的不太明顯。學生的表達能力並沒有太多的體現。

3、在語言上要多強調是幾個幾相加,不要光説是幾個幾。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3

起初,因課務安排未能聆聽黃老師執教《認識線段》,頗感遺憾。然而幸運的是,一週後的國小數學青年教師教學研討活動中,有了向黃老師學習的機會。隨後,蔡主任的精闢解析又讓我收穫滿滿。

蔡主任認為一堂好課有三個標準:第一,解讀教材——深刻理解,準確把握;第二,教學設計——進退有度,左右有局;第三,課堂調控——自然、及時、深入、激勵。而黃老師的這節課如果用以上三個標準來衡量的話,着實是一節好課。

在解讀教材方面,教者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被拉直的毛線來初步認識線段,並用圖表示,建立線段的模型。再通過觀察直尺、黑板、課本的邊線,欣賞生活中的線段,正方形紙對摺後觀察摺痕,以及沿直尺邊畫線段活動,讓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徵。教者認真領會了教材編排意圖,並運用好教材,重點、難點把握準確。在教學設計方面,教者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了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通過拉出線段、畫出線段、折出線段一系列操作活動,將理解概念與數學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合作探索能力。在課堂調控方面,教者也展現了自身內在的魅力。

但教者在教育教學機智方面還略顯不足。如師:“假如你是線段,你會怎樣介紹自己?”有一生站起來説了兩次“我叫端點”,教者又請另一生示範介紹後,再次請該生介紹。該生還是介紹:“我叫端點!”教者急忙打斷她的介紹,明確告知她:“你是線段!”蔡主任的建議是:這時可以因勢利導,就讓這位學生介紹端點。舉例:“我是端點,在線段的兩頭,我是線段的一部分!”……教者在教學時,不要只想着將學生的發言向設定的答案上導。應該仔細傾聽學生的發言,挖掘可利用的生成資源。機智雖閃光於一時,但它的產生卻是平時大量經驗積累的結果,可謂厚積薄發。因此,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只有平時多讀書、多實踐、多思考,定能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4

教學中常説到的一句話是跳一跳摘桃子,到底從哪兒跳合適呢?相信這是很多教師困惑的問題。在歷下區組織的月展示課上聽了《求較大數》一課,執教老師上的紮實有效,給我帶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也教會我從具體情況出發,縱向尋找知識之間的聯繫,現將課堂精彩之處和自己的感受記錄如下。

一、精彩課堂

1、找準起點,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攻克重難點。

《求較大數》是二年級上冊《100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中的內容,在學習了100以內加法和減法後,安排了一節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內容《求“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這節課的重難點是:掌握“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量關係,也就是明確相差關係中“較大數”“較小數”“相差數”三個量之間的內在聯繫。

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學習求相差數時已經初步瞭解了較大數和較小數之間的關係,只是沒有抽象出較大數較小數的概念,本節課教師充分利用了學生已經有的知識基礎,以複習引入。先給出了同樣多的一組綠○和藍○各5個,讓學生觀察綠色的○和藍色的○有什麼關係,在比較的過程中引出了同樣多(5=5)和一一對應比的比較方法,為下面的比較做好了鋪墊;接着增加了2個藍色的○,引導孩子再去比較兩種顏色○的多少,孩子用:“藍色的○比綠色的○多兩個,綠色的○比藍色的○少兩個(7﹥5;5﹤7)”來概括。最後教師引導學生去總結比較的過程,讓學生再次明確了數量之間的三種大小關係:同樣多、多、少。同時讓學生去回顧藍色的○是由哪兩部分組成?孩子能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説出,藍色的○是由與綠色○同樣多的部分和比綠色○多出來的部分組成。

這個複習過程看起來很宂長,卻找準了銜接點,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明確在明確了藍色的○和綠色的○之間的關係後,這節課所需要掌握的數量關係,孩子基本上就理清了,這節課的'難點也就不攻自破了,餘下的時間只是要不斷的明確這種數量關係抽象出較大數和較小數的概念就可以了,這樣的設計為新知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鋪墊。

2、巧妙建模,把抽象的數量關係轉化成形象的數學模型,提煉出問題的本質。

較大數是有兩部分組成的,“和較小數同樣多的部分”以及“比較小數多的部分”,這種數量關係在用語言描述的時候很拗口,而且孩子理解起來也困難,特別是在有具體情景的解決問題中。老師為了降低理解的難度,拋卻了情景,利用複習準備中用過的圖形和線段圖,去分析較大數和較小數之間的關係,這樣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不是關係而是形狀,孩子再碰到此類問題的時候腦海裏首先呈現的就是線段、圖形,這樣就把抽象的關係轉化成了具體的形象,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更好的把握了問題的本質,使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5

今天,聽了《鋭角鈍角》一課,結合本次教研主題:怎樣發揮教師引導啟發作用,談幾點自己的體會:

1、複習細緻,最大限度的喚起學生的舊知,為學習新知掃清障礙。

2、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繫緊密,例如楊浦大橋,找找生活中的角等。還有就是給三種角排序設計成“我們三兄弟誰是哥哥,誰是弟弟?”“角的兩條邊就像孫悟空的金箍棒,可長可短”形象的比喻,貼近學生的年齡實際,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3、細節處理教師細心,耐心,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師的引領啟發作用體現明顯。

4、學生回答問題表述語言明確,可以看出教師平時紮實的.訓練。

建議:教師操作要注意嚴謹,如直角的確定,不能只依靠眼睛,要注意方法的指導。必須用直角三角尺的直角去量了才可以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