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擺渡人的讀後感15篇

觀後感2.34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擺渡人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擺渡人的讀後感15篇

擺渡人的讀後感1

風雨交加的冬季夜晚我合上英國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擺渡人》,蕩氣迴腸的史詩故事令我久久不能忘記,我想我們大概都沒有15歲的迪倫那般勇敢……

故事的梗概大抵是:單親女孩迪倫,15歲的世界一片狼藉,與母親總是無話可説,在學校經常受到同學的捉弄,談得來的好友也因為轉學離開,這一切都讓迪倫感到無比痛苦。終於迪倫不顧母親反對,決定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坐上了去看父親的列車。列車在穿越一個山底隧道時出事,迪倫成了的不幸者。然而,她卻渾然不知,以為自己是的倖存者。

摸黑走出隧道後,她看到不遠處的山坡上一個男孩的身影。男孩將她帶離事故現場,但是迪倫很快意識到,男孩並不是偶然出現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命運從他們相遇的那一刻,發生了無法預料的轉變……

男孩崔斯坦是靈魂擺渡人,負責把一個一個靈魂穿過荒原擺渡回“家”,而荒原上每到天黑就會出現惡魔,男孩的職責則是保護這些靈魂送他們安全去到荒原與“家”的交界處。迪倫在崔斯坦的擺渡過程中,慢慢知道了真相“你並不是倖存的人,而是死去的。”每個人都要穿越他們自己的荒原,只有穿越過自己心中的荒原,每個人才能最終到達心中家。

在穿越荒原的`過程中,迪倫和崔斯坦一路經歷的路況和天氣都是迪倫心像的投射。當迪倫心情不好時,天氣驟變陰暗,太陽消失,惡魔逐漸出沒。所幸,迪倫在崔斯坦的擺渡下,一路雖困境百出,但最終還是成功穿越了荒原,回到了“家”。

然而,在整個穿越中,迪倫和崔斯坦卻相愛了。為了愛情,迪倫卻想回去荒原找崔斯坦,與他相守。她知道再次穿越荒原很可能會死,但迪倫堅定回去尋找崔斯坦的決心,沿途回到荒原,沒有了擺渡人的保護,迪倫勇敢的戰勝惡魔,找到崔斯坦。她決定回到火車事故現場,渴望與崔斯坦相守一生,回去的時候她成了崔斯坦的擺渡人。崔斯坦在迪倫的擺渡下,成功到了迪倫的“人”世界。

這是一個令人激奮、恐懼卻又温暖動人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裏有荒原、惡魔、忽晴忽暗的天氣、沼澤地、黑色的湖面、巍峨的高山、破爛不堪的安全屋、同時還有荒原與地獄的分隔門,每一個景象都足以令人生畏,尤其是對15歲厭惡爬山與游泳的迪倫來説,但迪倫卻重新穿過分隔門再次面對荒原上的一切,僅僅是為了尋找她的擺渡人,即使他有可能已經變換了模樣更換了姓名,但是她執念她可以找到崔斯坦,不懼怕惡魔的抓撓會令她魂飛魄散,不懼怕獨自面對沒有擺渡人庇護獨自行走……

擺渡人的讀後感2

大學無事,便去了圖書館看書。但並不知道自己可以看什麼。正巧,學長一本擺渡人給了我,讓我緩解了無趣無聊之情。擺渡人: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

作者從少男少女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温情,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所見所感,細膩道出所有人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終極幸福的嚮往。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讓這部小説別具一格,值得矚目。

好久沒有讀到能讓我感動的書了,就是在不經意的一瞬間,被迪倫在發現自己真實的狀態之後,心微微顫了一下。

每次驚險刺激的生死逃亡的背後,也都是有温情,有堅韌,有希望的。很少人能時時感覺到,身邊的一切有多不堪一擊。當生命都逝去之後,生前的一切酸甜苦辣就都沒有任何意義了。當然這不是因為我對生命悲觀,相反的,某種程度上來説,讀這本書對我來説是一次靈魂超脱。

雖然故事的主角是少年少女,全書的基調是奇遇、魔幻,但我想説的是,我很擔心它會因為體例和故事背景被真正適合它的更多讀者忽視。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沒想到自己會那麼快讀完它,看到“如果生命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這句話,會不自覺想象這是一個讓人唏噓不已,感天動地的故事,所以一開始還是帶着些顧慮和好奇的。

崔斯坦為了超度魂靈,隨時準備變成那些亡靈在最後一次許願中想要得到的陪伴者的樣子。但為了愛情,他可以把這件事情變成永恆。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流於平淡、庸俗的,但是往往驚喜和轉機也因為庸俗、平淡而倍加可貴。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想到,愛是不應該被被動對待的,追尋幸福的最誘人之處就是追尋的過程。

因為它應該是不經意間的火花,是看不見的幸福終點。迪倫看似到了生命終點也沒找到的東西,竟然就在她離開人世的一瞬間出現了。雖然這是作者很巧妙的誇張描寫手法,但是其中的含義卻是躍然紙上的。

如果每個人都認為等待就會得到幸福,安靜走路轉角就會遇上愛,那麼也就不可能有轟轟烈烈和刻骨銘心了,所有的愛都只是為了愛而愛了,那多可悲。

合上書本後腦海中仍有不時閃現的各種人物。有魅力的文字是有靈魂的,但也是樸實、深刻的,它能讓一個故事變成能賦予想象力以生命的載體,能讓人無論經歷多少起伏,看到多少冷暖,都能在喧囂落幕、曲終人散時心中浮現感動。

擺渡人的讀後感3

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擺渡人》,主要講述單親女孩迪倫在去見素未謀面的父親時遭遇了交通事故後,遇見了崔斯坦—她的擺渡人。崔斯坦帶迪倫進入荒原,在將她引渡到荒原終點途中經歷了種種危險,兩個因此產生了感情的故事。很多人都被迪倫獨自返回荒原尋找崔斯坦的勇氣和對愛的執着所感動,為兩人最後的結局感到欣慰。然而,多數人都是將這本書純粹地當成愛情故事,卻忽略了其中藴寓的人生哲理。

崔斯坦告訴過迪倫,荒原的景象是迪倫內心的映射,她的內心影響着荒原的風吹草動。聯繫到現實生活中來,《擺渡人》裏的荒原好比人生道路,許多人總是抱怨命運不濟,世道不公,全身裏裏外外充斥着消極情緒。殊不知你的抱怨不僅沒能解決問題,反而讓生活更糟糕,就像迪倫心情不好時,荒原便狂風呼嘯,烏雲壓頂。而荒原的惡魔好比生活中的瑣碎,如果一味地忙於應付,但會被拖入深淵,陷入黑暗。因此在面對人生的瑣碎時,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極其重要。你不能改變人生的無奈,卻能改變面對人生的態度,塑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縱使人生的道路千迴百折又有何懼。

當中最值得深思的莫過於,居住在安全區的靈魂為何不願意回到荒原,或者説不敢回去比較貼切。首先,他們經歷過荒原跋山涉水的艱辛,見識過惡魔的兇殘,對荒原的一切心有餘悸。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再來就是,聽説過返回荒原的靈魂的下場,更加深了他們對荒原和惡魔的恐懼。因此,明明隨便打開任意一扇門就能回到荒原,卻沒人願意去冒這個險。

仔細想想,其實這和現實生活中的存在的情況很相似。荒原終點的安全區好比安逸舒適的生活和穩定的工作,人長期處於安逸之中,便容易不思進取,只想安安穩穩地過着眼前的日子,牴觸做出改變,拒絕新的嘗試。喬納斯知道可以回去荒原,也聽説了回到荒原的靈魂都魂飛魄散,因此選擇了在安全區一直生活。或許他也會和伊萊扎一樣,終其一生等待着一個不可能有結果的結果。禁錮人的永遠不是鐵門或枷鎖之類的東西,而是人自己的心。

迪倫之所以有勇氣冒着生命危險返回荒原尋找崔斯坦,是因為她擱淺不下心中對崔斯坦的那份愛的執着。甚至帶着墨守成規的'崔斯坦成功回到現世,這在崔斯坦眼裏是不可能實現的夢,但迪倫卻做到了。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創業者,從來都是不安分的,對創業有着別人無法比擬的激情和執着,不顧親朋好友的勸阻,也要冒險去創業,這是因為他們奈何不了心中對成功的渴望和對事業的執着。當然,也不是慫恿大家非創業不可,只是希望大家能有居安思危的心態(可不是讓你杞人憂天哦),畢竟生活有着太多的不確定性。

最後,借用《擺渡人》裏的一句話送給大家,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願你找到你靈魂的擺渡人。

擺渡人的讀後感4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每一個死去的靈魂都會在擺渡人的帶領下穿過“荒原”達到分界線的另一端,達到那個可以稱之為“家”的地方。15歲的迪倫乘坐列車前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然而路上突發交通事故,迪倫成了這場事故中唯一一個沒有逃出來的人,當毫不知情的靈魂找到了隧洞的出口,在荒原上等待她的只有崔斯坦。

崔斯坦是迪倫的擺渡人,可在我看來迪倫也是崔斯坦的“擺渡人”。雖然迪倫只是崔斯坦引導的千千萬靈魂中的一個,可正是因為她的獨特,她的單純,她的個性鮮明,才讓崔斯坦在與迪倫的相處過程中變得越來越“人性”。崔斯坦是把迪倫安全護送到分界線的擺渡人,而迪倫是改變崔斯坦千篇一律、枯燥麻木生活的“擺渡人”。

荒原是一個人內心的`折射,而穿越荒原不僅意味着與魔鬼鬥爭,也意味着與自己鬥爭。

在這場轉折到來之前,迪倫的生活並不如意,甚至可以説是一片狼藉,在家裏與母親意見不合、矛盾頻發,在學校與同學相處尷尬,經常被捉弄,唯一可以説話的好友卻也因為轉學離開了。而當迪倫鼓起勇氣打通了父親的電話,準備乘上列車去探望和自己相談甚歡的父親時,卻遭遇了交通事故。可以想象,所有這些事情累加起來壓在一個人身上會對他造成多大的精神打擊。可是迪倫沒有自暴自棄,甚至在知道了自己沒有從事故中逃出來時也沒有崩潰無措,迪倫的勇敢堅韌在後半段毅然決定回去找崔斯坦時表現的尤為明顯,只要還有一點希望,就會盡全力去做。

而崔斯坦,在荒原上度過了漫長時光,引導了千千萬個靈魂,早已變得機械麻木,這樣的生活或許是束縛崔斯坦的枷鎖,把他困在暗無天日的一個人的角落,而迪倫的闖入撕裂了黑色的帷幕,讓光束照射了進來。這段旅程,崔斯坦盡力保護迪倫,即使遍體鱗傷也護着她躲進安全屋,或許從動心的那一刻開始,崔斯坦才變得越來越像“人”,也越來越豐富。

與其説是“擺渡”,不如説是相互“救贖”。

靈魂之間的愛慕是純真的。崔斯坦的存在對迪倫來説是“救贖”,不僅僅是護迪倫周全,荒原上經歷的點點滴滴都寄託了美好的情感,同時也改變了迪倫後來的生活;而迪倫的闖入對崔斯坦來説也是一次“救贖”,讓他直面自己的情感,讓他重回人間。

因為這份情感深刻進靈魂,因為無法分割,因為心懷希望,迪倫和崔斯坦才能創造奇蹟,重回人世。

“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

擺渡人的讀後感5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的一本短篇小説。文中一開場的是一個15歲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嘮叨的母親,令人不開心的學校,略帶自卑的個性,迷茫而又無聊的生活讓她顯得沉悶、煩躁。這樣一個女孩好像以前都生活在我們身邊一樣普通。然後一連串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或者説這本書是一部非科學類的書,因為出現了人死亡後的靈魂。

她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忙碌又絮叨的母親瓊並沒有給到她太多温暖,她內向,自卑,膽小,不自信,同學們也嘲諷她,唯一可以傾訴的朋友凱蒂也搬家了。

她決定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然而,路上突發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車殘骸之後,卻驚恐地發現,自己是唯一的“倖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此時,迪倫看到不遠處的山坡上一個男孩的身影。男孩説,他叫崔斯坦(靈魂擺渡人:他們的職責跟使命是引導靈魂穿過荒原,保護他們免遭惡魔毒手,讓他們到達彼岸。彼岸便是心中的家。荒原是靈魂心裏的映射,天氣的好壞取決於靈魂的心情。

荒原中魔鬼跟黑夜都是致命的危險,而安全屋卻像是休息的驛站)。崔斯坦將她帶離了事故現場。但是迪倫很快意識到,這個男孩並不是偶然出現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他們每天都在馬不停蹄的趕路,到達一個又一個的安全屋,在黑夜降臨之際儘可能的躲過凶神惡煞的惡魔。荒原在她面前似乎是一個巨大的問號,而她也必須正視那些接踵而來的問題。在與崔斯坦的相處過程中,她漸漸明白了自己不是唯一的倖存者,而是唯一的受害者。天氣的`陰晴取決於她的心情好壞;身邊又為什麼會有哪些奇特的現象。

兩人在不知不覺中墜入愛河,迪倫、崔斯坦一起穿越每一座山,一起被惡魔追殺,一起到達每一座安全小屋,中途慢慢了解彼此的心意,迪倫勇敢的表白,彼此的坦誠,快到達邊界時,決定在一起,卻因現實而不得分開,本以為故事在這裏就遺憾的戛然而止了,卻不曾想到勇敢的迪倫因為愛,重新踏上恐怖之及的返回之路,尋找崔斯坦。每當迪倫到達一個小屋,我心裏都默默的勸阻迪倫就在這個安全屋等待崔斯坦吧,前面太危險了,崔斯坦肯定會過來的,可是迪倫每次都無畏的往下一個安全屋趕,迪倫和崔斯坦終於相遇了,也一起跨越了所有的障礙,返回人間,在一起。(補充一下前面忘記説了擺渡人會根據每一個不同的人變成她信任的樣子,每個人都不同,因為愛,崔斯坦的模樣沒有改變)當看到最後,“原來你在這裏”“我在這裏”時的那種感動與幸福,那種好像經歷了所有的幸與不幸,我們依然雙手緊握,不曾鬆開,還好,你一直都在我目所能及之處,這已足夠。

最後故事的結局很完美,有情人終成眷屬,“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

擺渡人的讀後感6

慕名在網上購買了一本克萊兒的《擺渡人》,不料竟創下了一個小小的記錄——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就把這本小説讀完了,也終於明白這本書暢銷全球的原因——愛,這一人類共同的主題,使每個讀到這個小説的人都能從中找到心靈的慰藉、產生巨大的共鳴。或許,這正是這本小説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輝,温暖了你,我,他。這,可能也是文學的力量,我想。

這本小説裏有兩句話使我始終不能忘懷,一句是:“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另一句是:“假如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而後者更能讓我久久的`回味,每每想起這句話,便會自然而然的陷入沉思而不能自已。

——假如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我的家人需要我。此時,我想起年逾古稀的父母,每每到週五的上午,都會在家裏給我打一個電話,叮囑我雙休日回家吃飯,父母親有任何的事情,也都會在第一時間聯繫我,而每當我為他們辦好哪怕一件很小的事情時,他們也會高興的像個孩子;我想起風雨同舟的妻子,每天下班打開房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喚我的名字,聽到我的迴應便感覺心安,幾十年來,春夏秋冬,始終如一。

——假如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我的朋友需要我。此時,我想起在外創業的友人,每每遇到困境,都會在第一時間找到我,我也會做一個稱職的傾聽者,當他把一肚子的話都講完以後,我再以我有限的閲歷,給他一點點建議,而他也似乎聽懂了什麼,滿意而去;我想起拼搏職場的友人,在繁雜的職場中沉浮,在煎熬中一個接着一個的不如意,幾乎會擊垮他的任何夢想。此時,他想到了我,而我也能在他的失意中找到藴含正能量的平衡點,鼓勵他校準命運的羅盤。

——假如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我的同事需要我。此時,我在單位裏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雖然我的工作很普通、也很平凡,但是“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也會盡職盡責地做好每一項工作。我的同事期望得到我的幫助,譬如他們在我外出學習期間不在崗位上時,也會盼着我儘快回到工作崗位上來,和他們一起工作,他們最希望我能和他們一起完成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任務,這樣他們也會有着滿滿的成就感。

是的,如果我的存在能給家人帶來慰藉、能給朋友帶來快樂、能給同事帶來幫助,那麼,我的存在就不會有太多的遺憾,因為我找到了存在的最好理由,感到了一種被需要的真情,抑或這就是人生的價值吧。

如果想把這句經典的話再深入演繹一下,那我首選把名詞倒置——“如果你真的存在,也是因為我需要你”,這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最好註腳。是的,這也是我從內心裏發出的聲音:我親愛的家人、朋友、同事,假如你真的存在,也是因為我需要你!因為——我——真的——需要——你!

擺渡人的讀後感7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在踏上尋找父親的那列火車前,迪倫的生活孤獨而混亂。母親的瑣碎嘮叨,好友凱蒂的轉學,一幫同學的冷嘲熱諷,以及腦海的荒誕夢境來斷閃過,使她看不到任何希望,壓抑到無法呼吸,於是他開始想念父親,想念自己成長道路上缺失的那份温暖與陪伴。所以她懷着忐忑的心情出發,渴望改變的感受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無論等待自己的將會是什麼,迪倫都願意去嘗試和尋找,不幸的是,列車出了意外,她的靈魂被迫離開了自己在車禍中變得支離破碎的身體,開始走向漫無邊際的荒原。

小説中這樣寫道:“她一邊低聲啜泣,一邊轉身面對荒原,渴望發現一絲文明的痕跡,免得她重回隧道。就在這時,她看到了他。”沒錯,他就是迪倫靈魂的擺渡人,崔斯坦。上帝幫助孤若無依的靈魂找到回家的路,為每個靈魂安排了一個擺渡人,陪伴他們一起走過這段艱難的路途。崔斯坦的笑容第一次令迪倫感受到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就好像無倫發生了什麼,他都會陪伴在她身邊,不離不棄。他們一起躲避惡魔的利爪,艱難的攜手走過泥濘的沼澤地,他們從彼此陌生到相互依靠,一切的'温暖在危險的荒原中顯得那樣彌足珍貴。

可是,再遠的路途,終有離別。迪倫終於來到了天堂,那是傳説中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然而對她來説,失去了崔斯坦的陪伴,天堂不過是座荒涼的城堡。她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再華美的生活,也抵不過崔斯坦一個温暖的微笑,有他的地方才是天堂。於是,他推開天堂之門,重回到那片險象迭生的荒原,只為了找到崔斯坦。每當迪倫安全到了一個小屋,我都會默默的想:迪倫,就在這等待崔斯坦吧!前面太危險了,他一定會回來的。可是迪倫依然無畏地繼續向前,最後他們終於相遇了。也一起跨越了所有的障礙,返回人間。最後那句“原來你在這裏”,“我在這裏”的温暖讓一切都變得值得。

迪倫用生命與靈魂的不懈追尋,完美地詮釋了愛的含義。當我們直面生存、死亡與愛。哪一個會是你最終的選擇,如果生命進入再次的輪迴,你又願意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或許這個問題離我們很遙遠,可是人生就是充滿了未知。有時候會想,當我們離開了這個世界,會不會出現別外一個世界,來彌補我們這一生遺憾呢?答案當然不會,與其去選擇,不如生活得不留遺憾。最讓人感動的,當迪倫穿過那面牆時,她的擺渡人卻不見了。迪倫用盡所有力氣摧毀這堵牆,讓自己重新回去,他成功了。受盡危難,她終於和她的擺渡人一起穿回到了出事的那輛列車上,面對選擇,迪倫選擇了愛,用她的執着得到了幸福。

那麼,也請你懷揣着愛與勇敢前行吧!每個荒原的轉彎,都會遇到你的擺渡人,因為你的擺渡人,來源於愛,存在於温暖。

擺渡人的讀後感8

在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教導下,我一直相信“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從來沒有想過假若靈魂不滅,會是怎樣的世界?藉由《擺渡人》這個故事,我看到了一個靈魂不滅的世界。人死後,靈魂脱離肉體離開現實世界,在擺渡人的指引下,經過荒原進入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繼續生活,等待着與親人們的靈魂團聚。靈魂不滅的最大好處,就是讓人在臨死時還有生的希望。這樣我們在想到死亡時,就不會那麼的絕望吧。我的靈魂不滅,便是我生的延續。這樣我就能更平靜坦然、甚至帶點小樂觀的精神,去接受人終有的一死!

崔斯坦,一個靈魂的擺渡人,將死者的靈魂從現實世界引導到另一個世界,是他的天職。他沒有自己的相貌,以什麼相貌出現取決於他要引導的靈魂,哪種相貌合適就是哪種相貌。他沒有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是無休無止的護送每個靈魂穿過荒原,與瘋狂的惡鬼作戰,護送靈魂安全到達彼岸是他唯一的使命。“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們需要我。”這是他對迪倫説的一句話,迪倫,他護送的無數靈魂之一,讀懂了他的悲傷,體會了他的無奈,打開了他早已封閉的`心扉,走進了他早已麻木的靈魂。迪倫打破了他單調乏味的生活,帶給了他曙光。

迪倫在生的世界裏一直過得不快樂,媽媽的嘮叨、同學的欺負、好友的離開,都讓迪倫快樂不起來。在去與爸爸見面的火車上發生了意外,迪倫走入了死的世界,因為愛上了她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她的世界也開始明亮起來。愛的力量讓迪倫變得勇敢,她不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她不要離開她的崔斯坦,她確定她要和崔斯坦在一起。即便重返荒原意味着血色天空的威脅、瘋狂惡鬼的攻擊,甚至可能找不到崔斯坦,但迪倫,很堅定!魂飛魄散也在所不惜!愛的力量到底有多巨大,讓迪倫如此的勇敢!

也許“一定要找到崔斯坦”的信念太堅定了,也許迪倫對崔斯坦的愛太執着了,感動了荒原的天地與所有生物。緊鎖的阻擋着前路的大門在她手上輕輕鬆鬆就打開了,荒原的天空也沒有那麼陰暗了,荒原的沼澤地也沒有那麼泥濘了,荒原的惡鬼也沒有那麼兇猛了……原來,只要你堅定的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因為,你內心的堅定與勇敢,就是你的心像,而所有的外境都是境由心轉。你沮喪沉淪,荒原就變得陰暗恐怖;你鬥志昂揚,荒原也就變得可愛明亮起來。

迪倫與崔斯坦有驚無險地衝破了陰陽界,開始了人間的甜蜜新生活,這是一個完美的愛情故事。因為愛情,我變得堅定且勇敢。因為堅定,我不輕易放棄和退縮。因為勇敢,我不惜代價去追求。所以,我獲得了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幸福人生,永遠屬於勇敢且堅定的行者!

擺渡人的讀後感9

在去上海出差的飛機上看完了小説《擺渡人》,買它主要是被封面上的各類褒獎蠱惑:“一舉摘得五項世界文學大獎,版權銷售33個國家,是令千萬讀者靈魂震顫的心靈治癒小説”。雖然我瞭解過所謂的暢銷書都是水分充沛,但還是不能免俗,被光環吸引。

故事的梗概是説,一個各種不爽的15歲單親少女獨自去看望多年未見的生父,結果發生了車禍,倒黴少女的靈魂離開了肉體,遇到了那個將引領她去往生命彼岸(或叫天堂)的那個擺渡人,一位16歲的美少年。

路途艱難險阻,魔鬼始終跟隨,企圖將少女的靈魂帶入地獄,兩人只有在隔幾百裏地(總之是很遠啦)才有一個的安全屋裏才能躲避魔鬼的侵襲。孤男寡女日久生情,擺渡人讓倒黴少女心旌盪漾,愛情和求生的慾望最終戰勝了恐懼,兩人奇蹟般地一起回到了事故現場,啪嘰,她的靈魂回到了肉體中,被救援隊拯救,而美少年也出現在了她的世界中,“原來你在這裏”,Tadaaaa,大團圓治癒系老梗。當然,為了吸引眼球,青年男女壁咚這樣的橋段也是必備的'。

由於作者對於“荒原”(類似於我國的黃泉路)各種陰森恐怖噁心的場景和人物內心的描述過於細膩逼真,我一度被書中兩人被虐的場景嚇到,不想再看下去,這確實達到了書評中讓“靈魂震顫”的效果。

擺渡人作為一種隱喻,是那個能夠讓人蜕變,重塑心靈,到達美好彼岸的人。美少年説:被他引領成功走向彼岸的靈魂不計其數,他會根據不同的靈魂特徵來改變自己的名字、年齡和長相(也許還有性別,這個書裏沒説),他告訴女主,擺渡人實際上是靈魂意念的一種投射(不知道靈魂有沒有意念,anyway,因為算是科幻愛情小説,各種沒有解釋清楚的情節bug和邏輯神馬的就讓它隨風吧),就好像因為女主本人是15歲,所以她心目中理想的擺渡人就是年紀相仿、顏值爆表、身材偉岸的男性,可以供愛慕和依賴。他還反覆提到:他們在“荒原”歷險時看到的種種奇幻場景,也都是女主(靈魂自己)想象出來的,靈魂是不需要吃飯喝水睡覺的,那麼為什麼還會覺得累?那也是女主(靈魂自己)的一種習慣或者説幻覺。

於是我驚愕地發現,其實小説作者闡述的是一個哲學命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裏,我要去往何處。周國平説:一個人的一生要有兩個朋友:一個是自己,即更高的自我;二是大師或好書。在小説中,擺渡人也許就是世界上的另一個女主,只不過以一種更超然的形式存在,映射出的是那個蜕變前的女主自己。

擺渡人的讀後感10

據説,人死後靈魂要穿越很遠的荒原才能到達自己的家園,而荒原上險象環生,更有成千上萬的魔鬼阻攔靈魂的去路,如果你不小心落入它們的魔爪,你的靈魂便沒有機會到達天國的家園,你就會死第二次,永遠也不會見到你親愛的人,然後變成魔鬼中的一份子繼續殘害去往天國的其他靈魂。擺渡人,正是護送靈魂到達家園的冥界守護者。

小説從15歲的女孩迪倫乘車去看望自己的父親寫起,列車在隧道發生了車禍,於是她的靈魂出竅,遊離到荒原,在那裏遇到了她的擺渡人催斯坦,一個和她年齡相仿的男孩,在護送途中,崔斯坦尋機向迪倫説出了她已死的真相,並協助她穿過沼澤、翻過高山、劃過湖泊,捨命抵擋魔鬼的一次次進攻,終於把迪倫送到靈魂的家園,患難中彼此產生了深切的愛戀,以至於迪倫希望催斯坦可以和她一起去往天國,而崔斯坦不屬於那個世界,他是過不去的。

當迪倫發現她跨越過來的天國沒有崔斯坦的時候,她為了愛,毅然打定主意回到荒原。回程,沒有擺渡人的保護,旅途兇險異常,靠着對崔斯坦深深的愛支撐,迪倫不斷戰勝艱難險阻。

另一方面,崔斯坦離開迪倫後,開始了下一個亡靈的擺渡,他卻奇怪,自己本該變身和名字,卻沒有發生改變,他深愛着迪倫,明知已不屬於同一界,卻難以從那段感情中自拔。

終於在途中他們再一次重逢,代價卻是被崔斯坦擺渡的瑪麗落入魔掌,萬劫不復了。懷着愧疚迪倫和崔斯坦更加珍惜彼此,但是他們不能待在荒原,也不能同歸天國,迪倫請求崔斯坦和她回到人間。而崔斯坦,他從未想過自己要離開荒原,彷彿命運這樣安排他無休止的擺渡亡靈,當迪倫的愛和支持讓他做出決定時,他竟然慢慢覺得開始有了“人”的'一系列變化,他嘴裏答應着迪倫,內心還是擔心和迪倫有無法跨越的鴻溝,於是,在迪倫打算回到那列出事的列車上,回到自己身體裏之前,崔斯坦緊緊擁抱深吻了她,象是訣別。

小説的結局是温暖的,當醫護人員把重傷的迪倫救下來時,迪倫並不願意回到現實中,她發瘋似的想尋找崔斯坦,可她動不了,當她懷疑一切是個夢境時,牛仔褲兜裏。崔斯坦送給她的花瓣還在,證實了曾經發生事情的真實性,她被醫護人員抬出隧道時,在鏽跡斑斑的鐵軌上,坐着那個淺茶色頭髮、古藍色眼睛的男孩,他們握着手笑了。

小説情節起伏跌宕,童話色彩讓未知世界充滿魔幻,引人入勝,最終告訴人們:愛是靈魂的最終歸宿,讓人成長的不是時間,而是磨礪。

小説中描寫少男少女獨處的場景非常值得一看,嬌羞、隱忍、純粹,原來西方文化並不是某些人傳播那種性解放的。

《擺渡人》是英國著名實力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的著作,憑藉此著作,她一舉獲得了五項世界文學大獎。

擺渡人的讀後感11

“老師,您是燈塔,照亮了我前方的道路;您是太陽,温暖着我,很高興能成為您的學生。”“老師您如雨,澆灌我們;您如陽光,滋潤我們;您如土壤,養育我們,感謝你們的培育,教師節快樂。”……這些是觀山湖區華潤悦澤中學七年級的學生們寫給班級老師的教師節祝福語。

在七年級2班教室內,廖洋看着同學們寫的祝福語感慨道,“雖然是寫給所有教師的,但對於我來説,卻有着別樣的意義。因為這是我從學生轉變成老師的第一個教師節,以前這一天都是我給老師慶祝節日,今年變成了學生們來給我慶祝節日,心中百感交集,也有自豪與欣慰。”

今年22歲的廖洋是剛從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師範生,作為華潤悦澤中學一名新進教師,主要任教該校七年級2班和3班的語文。初入教師行業的他幹勁十足,很快進入工作角色。除了上課期間悉心教授同學們專業知識外,下課後也充分利用時間備課、與同學像朋友一般聊天,多方瞭解大家的學習、生活狀況。

“在我看來,老師就是陪伴學生成長的‘擺渡人’,給學生指引前行的方向。我從學生變成老師的時間不長,特別能理解同學們的想法,走進他們內心和成為他們的朋友是我的目標,我相信成為大家的良師益友就能當好他們的引路人。”廖洋説,看着同學們在課堂上課、放學後一起結伴回家,就像看到了當初的自己。選擇教師這份職業,是因為從小到大遇到了很多好老師,也得到了他們很多幫助,見賢思齊,自己也就將成為教師作為自己的`夢想。

當問及為何選擇在觀山湖區任教時,廖洋表示,作為一名免費師範生,是祖國免費栽培了他,讓他在學校裏學到了很多知識。貴陽是生他、養他的家鄉,為了回報社會,畢業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回來當一名中學教師,希望能用一己之力將學到的知識回饋給更多的學生。“古人所謂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銘於斯,其魂氣無不之也,其死而有不澌者矣。能夠到觀山湖區工作,是我的榮幸。”廖洋説,近年來,觀山湖區教育教學水平有目共睹,領導對教育的重視,更加堅定了他到觀山湖區執教的決心。

如今,廖洋已經完全融入到了觀山湖區教育教學工作氛圍中。為了彌補自己在教學工作上的不足,廖洋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和學校裏的前輩老師交流,虛心向他們請教,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同時,他對於未來的發展也有長遠考慮,目前廖洋已向其母校西南大學提交了語文學科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申請,希望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與學習生活中,我將平衡好時間,一邊提升自己,一邊教書育人,爭取運用更好的教學理念把教學課堂變得更好,也為學校的語文學科教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廖洋表示。

擺渡人的讀後感12

《擺渡人》中所言:“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雖然這是一句深情的告白,卻也十分真實地道出了當下“被需要”心態的普遍存在。

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身的價值。正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言,當我們完成了物質上對於生理和安全上的自我需求,那麼自然而然便上升至他人所給予我們的社交需求與尊重需求,及所謂的“被需要”的心態。從需要到被需要的角色轉換中,我們有了付出者的快樂和成就感,有了人生價值的標尺,以此來丈量生命的長度。這源於一種中國傳統奉獻精神的延續演變。

因為被四海的百姓需要,范仲淹執筆揮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重整岳陽樓,與民同歡樂;因為被沉淪的舊中國需要,魯迅棄醫從文,以祥林嫂、孔乙己的故事影射千家萬户的心酸苦辣,以冀喚醒當時那個風雨飄搖的祖國。先輩大家,正是因為“被需要”的契機,才得以綻放出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人類歷史的蒼穹上留下一道獨屬的閃光痕跡。與此同時,“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這句話道出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你我都是社會生態鏈的一環,是休慼相息的命運共同體。涓涓細流,匯入大海,無限個“被需要”最終促進了社會的不斷進步。

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越來越多的人卻在這種“被需要”的思想浪潮下,禁錮了自己的天性,違背了自己的初心,在他人的目光與議論中,成為了雨果筆下的笑面人。更有甚者,痴迷於“被需要”而走向極端的道路,網絡上那些為譁眾取寵而弄虛作假和違法犯法的人不勝枚舉,這難道不是內心空虛,極度渴望他人認可的體現嗎?

因此,“被需要”應源於自身的價值,它不會有損我們一絲一毫的價值,相反會讓我們的人生有所增益。青蒿素的發現者屠呦呦,幾十年如一日地在科學領域孜孜不倦,沒有用點贊數來衡量她的貢獻,但她卻被患者所需要,被醫學界所需要,被中國所需要。與此同時,她也步步實現了最高層次的自我需求。

由此看來,“需要”與“被需要”並不是對立矛盾的,而是和諧統一的。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誠然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但我們一定是一個獨立而有思想的個體。唯有恆守本心,才能在逐夢的路上贏得他人的讚許。

愛因斯坦説:“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於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被需要”不是脆弱的體現,但也絕不是證明自己的唯一維度,將需要與被需要交織,人類就這樣互相扶持,穿梭,抵達成功的彼岸。

擺渡人的讀後感13

“如果我存在,那也是因為你需要我。”這是我在《擺渡人》中最喜歡的一句話。

我與這本書的淵源,還真是可以用機緣巧合來形容。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知道這本外國名著,只是湊巧看過一個同名不同內容的電影,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一本書。僅僅是知道罷了,在學校住宿註定了我很久也難去買一次書,偶然一個週末放假,我途經一個小道,那裏不知哪裏來的小販擺起了書攤,映入眼簾竟是一本《擺渡人》,此時,買下它是我必然的選擇了。

放入書架很久沒有再次翻開過,恰逢閲讀課,我想起了這本書。真是應了那句話“年少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相同的,當我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被需要”,與年少時的血氣方剛不同,那是來自時間的沉澱。

單親女孩迪倫沒有朋友,缺少父愛,在去探望父親的火車上意外死亡,而崔斯坦則是負責帶迪倫去往另一世界的擺渡人。初見時,迪倫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崔斯坦本想騙着這個單純善良的姑娘,而呼嘯的狂風,一望無際的平原,似魔鬼般的叫聲,讓迪倫懷疑並恐懼,一路上,崔斯坦幫助迪倫度過一個又一個恐怖的夜晚,當迪倫到達另一世界的大門,兩人發現竟是早已情愫暗生,崔斯坦卻沒辦法繼續陪着迪倫,迪倫進入大門後,門外的他又被分發了下一任務,一切都是那樣井然有序,而迪倫卻又冒着禁忌逃回了平原尋找崔斯坦,兩人明白不能同去另一世界,於是迪倫選擇和崔斯坦一同回去,獲得復生。

其實故事很簡單,一條主線足以走到結局,但其中的意義卻發人深省。“崔斯坦”一個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的擺渡人,倘若生來便做着同樣一件事,沒有原因,沒有結局,甚至沒有身份,那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情。崔斯坦曾告訴喋喋不休發問的迪倫:“如果我存在,那也是因為你需要我。”一個自己是否存在都是個謎團,多可悲的`一生,可他遇到了迪倫,一個人是否存在,都在於別人的腦海,是迪倫使他存在,使他獲得新生。

反觀如今社會,人人為了“刷”存在感而努力拼搏着博出位,人人都説自己樂觀向上,説着自己的身邊多麼優秀與熱鬧,“網紅”們每天做着新鮮的視頻生怕被人忘記,就連商品都不斷換着廣告在各個地方播出展覽為的只是人們的注意。所以,真正的孤獨與否,不在於你身邊有多少人與物,不在於你每時每刻得到的讚美與阿諛奉承,孤獨,是來自靈魂深處不被髮掘的,它因無人熟識而生,因被人記住而消亡。

做個善良可愛的人吧,讓別人再想起你時嘴角都會微微上揚,起碼……讓別人還想得起你的模樣……

“如果我存在,那也是因為你需要我。”我因你而活。

擺渡人的讀後感14

以前拿到過這本書看一小段,不是喜歡的類型,就還了回去。有段時間老是聽一句話“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特別想弄清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只有親歷了那個故事才能找到最完整的答案。

説讀後感前,我想先講一個故事............

父親帶着兒子穿越茫茫無人區,小孩年齡太小,帶着他穿越無人區難於上青天。第一天,父親帶着兒子走了20公里,孩子的喜怒哀樂就是這位父親的天,第二天,他們走了30公里,途中遇到了一場超級大的風沙,父親為了保護孩子身受重傷,第三天,他們還是走了30公里,路過一個小屋,屋裏僅有的幾個吃食和水,父親全讓了孩子,第四天,他受了重傷的身體實在是走不下去,父親感覺自己要到死亡邊緣,但是他的.使命不容許他把孩子拋棄,他對孩子説“前面還有10公里,你過去,我就在你後面,我一定會跟上來。”,在孩子走了10公里出了無人區後,回頭來看時的路已經給風沙掩埋。

當地人説“風沙過後人畜不存!”,他沒做任何考慮,踏出了回頭的第一步,不論天氣有多麼惡劣,不論是否堅難險阻,在他踏出回頭的那一刻,他心智已經成為一個壯碩的青年。在第二天時,他找到了父親,不斷的鼓勵,憑着堅強的意志帶着父親走了20公里,第三天,他帶着父親爬山涉水,走了20公里,.........在最後他們終於走出了無人區。

這個故事當然不是《擺渡人》的故事,他們不是迪倫和崔斯坦。不論在生活還是感情中,我們也是迪倫也是崔斯坦,都在不斷的角色扮演。

崔斯坦在他的世界裏不斷的擺渡鬼魂走向新生世界,偶爾也會人性萌動,從不產生情愫,直到他遇見了迪倫後,他的內心深處居然蕩起情愫的波瀾,這是他給迪倫擺渡的一個信號。也許有人會説,迪倫擺渡他的過程,是他們走向那節車廂的過程,但是他的內心如果不是之前就給迪倫擺渡了,他能和她一直堅定不移的走向那節車廂嗎?迪倫一直是個勇敢的女孩,我總是給她拍案叫絕,在她走出了結界處,去尋找崔斯坦的過程,她才是真正的展現了女孩性格堅毅、堅韌的光輝,為了愛,她敢於面對恐怖之極的惡魔,為了尋找自己的愛,她根本就沒在意過安樂的生活,為了愛,她成為了一個堅強的擺渡人,此時他對面的不是一片荒原,因為她心中有愛,便有了一切。

天氣是由心情決定,比較我們現在也都是由自己心境造成,你的喜怒哀樂就是你的天氣,生活都是由自己引導的,只要有陽光,便是一片光明,最終走出自己的荒原,但是走出這個荒原是誰為我們擺渡呢!

誰才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擺渡人的讀後感15

閒暇之餘,走進書店,對書架上一本名為《擺渡人》的書有股莫名的眼緣,尤其封面上那段文字“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 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吸引了我,我毫不猶豫的將它從書架上取下,如獲至寶,收人囊中。

《擺渡人》是一本心靈治癒系小説,它媲美於《追風箏的人》。靜謐的湖水,一葉小舟飄行,頭頂是滾滾的烏雲,金色的陽光從烏雲中射下,湖水被金色陽光映襯着,閃着温暖的光芒,而陽光的盡頭是烏黑翻滾的水波,這就是這本書的封面。 這個封面似乎是一個人的心靈或者是主人公迪倫的靈魂深處,身處黑暗,卻總有一片光明在牽引着她不斷前行,這片光明便是她心底因愛而生的倔強信念。

小説中講述的是一個叫迪倫的女孩,與母親住在一起,但母女倆卻總是無話可説,同學捉弄她,唯一的朋友也離她遠去,這所有命運帶給她的.遭遇,讓迪倫無比痛苦。他想念她的父親,他決定大膽的去看他的父親,然而在去路上,火車發生了嚴重的事故,當她在一陣突如其來的暈眩中逃出火車時,卻發現自己是這輛火車上唯一的倖存者。而自己面前的是,竟是一片荒原。一個男孩在不遠的山坡上蹲着,男孩將迪倫帶離了現場,越來越遠,但沒有遇見除他兩之外的任何人,迪倫意識到,碰見男孩絕不是偶然,男孩似乎是故意在那裏等着她的出現。他是她靈魂的擺渡人,從他們相遇的那刻起,她和他的命運都發生了改變,他們都是彼此靈魂的救贖者,或者都因為彼此而自己救贖了自己,就像書中所説: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

心緒到現在還悸動不定,好像自己和書中的迪倫、崔斯坦一起穿越每一座山,一起被惡魔追殺,一起到達每一座安全小屋,中途慢慢了解彼此的心意,迪倫勇敢的表白,彼此的坦誠,快到達邊界時,決定在一起,卻因現實而不得分開,本以為故事在這裏就遺憾的戛然而止了,卻不曾想到勇敢的迪倫因為愛,重新踏上恐怖之及的返回之路,尋找崔斯坦。每當迪倫到達一個小屋,我心裏都默默的勸阻迪倫就在這個安全屋等待崔斯坦吧,前面太危險了,崔斯坦肯定會過來的,可是迪倫每次都無畏的往下一個安全屋趕,去找尋崔斯坦,這讓我既害怕又特別期望崔斯坦趕緊出現,激動的是迪倫和崔斯坦終於相遇了,也一起跨越了所有的障礙,返回人間,在一起。當看到最後,“原來你在這裏”“我在這裏”時的那種感動與幸福,那種好像經歷了所有的幸與不幸,我們依然雙手緊握,不曾鬆開,還好,你一直都在我目所能及之處,這已足夠。

標籤:讀後感 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