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通用15篇)

觀後感2.14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悲慘世界讀後感(通用15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1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悲慘世界讀後感500。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裏,卻有一個始終與醜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麪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經歷長期牢獄之苦,終於獲得自由時,卻由於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偉大!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裏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麪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

獄,對他來説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着。

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着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後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

悲慘世界讀後感2

在2月28日,電影悲慘世界終於在中國上映。看完以後,我不禁想讀原作了。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大作家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説,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説之一。內容講述了主人公冉阿讓為了養活姐姐的七個孩子偷了一片面包,被判五年苦役,途中越獄四次,均遭失敗,刑期也被延長,十九年後才獲釋。出獄後,好心的主教收留了又冷又餓的冉阿讓,可他卻又偷走了迪涅主教的銀器。主教的供詞使他免於再次被捕。受主教感化,他重新做人,化名馬德蘭,開設工廠,成了富翁,還當上市長。但是社會並不容許犯有前科的人,他在商馬第案件的庭審上自首後又被捕了。成功逃脱後將女工芳江寄養在德納迪埃德小酒店裏的私生女柯賽特領回,撫養成人。柯賽特長大後,在公園裏遇上具有共和思想的年輕人馬呂斯,兩人一見鍾情。這時爆發了一場共和黨人的起義,冉阿讓將在街壘戰中受傷的馬呂斯救出,成全了一對年輕人的婚姻,但自己卻一度受到誤解,抑鬱成疾,最後在柯賽特和馬呂斯的懷裏永久睡下。

《悲慘世界》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善良純樸的勞動人民註定要陷入受壓迫、受歧視、受境地的必然命運,憤怒地譴責和控訴了造成這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現象的原因。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無私的主教。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着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台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如果沒有了主教的寬容,冉阿讓就不會變得樂於助人,如果沒有了主教的無私,冉阿讓怎麼會見義勇為從而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他們卻能用自己的雙手實現逆襲,讓自己重獲幸福生活。

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也願我們擁有主人公冉阿讓的品質,勇敢地與生活對抗,即便犯了錯,也能在必要的時刻主動承認自己的過失。為了他人,可以付出自己儘可能的努力。

悲慘世界讀後感3

比草原更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愛。

----題記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有的人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個被人嫌棄鄙夷,兇殘孤獨,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的善心人。曾經的他是惡魔的化身;而後來的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當我合上手中的《悲慘世界》,萬千思緒湧上心頭。是什麼力量促使一個兇暴的人棄惡從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 我想這個答案很肯定——愛。

冉阿讓,本文的主角,出生在一個貧農的家裏。他是個苦役犯,在牢裏度過了十九年。他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並要對社會進行報復,性格也變得兇狠而孤僻。 然而就在冉阿讓放棄這個社會的時候,寬大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棄惡從善,開始新的'生活。

當他冒着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被 壓在車下的老人時;當他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毫無血緣關係卻被別人冤枉的人時;當他不惜再一次越獄, 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時。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雖然冉阿讓一次次的被命運捉弄,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還是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但是,那種偉大的,高尚的靈魂和對整個世界的博愛卻是誰也打不倒的……

讀完整本書後,感歎過當時階級社會對窮人的殘暴粗魯;感歎過當時法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感歎過人們貪戀狡詐的邪念;更感歎過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民,為了反抗社會的不公而做出的巨大貢獻,那些心中充滿希望和愛的人。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 這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雖然我們的愛沒有冉阿讓那樣偉大,但在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也是隨處可見的。還記得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温暖的懷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當你驕傲自滿時那嚴厲的皺眉…… 還記得那温暖的語言,友善的微笑,温柔的目光和那輕柔的拍撫……

是的,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冉阿讓死了,他安詳的閉上了他的雙眼。然而,在他的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悲慘世界讀後感4

《悲慘世界》——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歎人性的微妙。相信讀過它的人都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讓是一位勇於與當時黑暗的社會所抗爭的英雄人物,他那不屈的靈魂閃耀着輝煌的光芒。的確,冉阿讓的種種事蹟不禁讓人心靈觸動。但如果問你:為什麼冉阿讓能頑強的與惡勢力抗衡,承擔保護他人的重擔。因為他有一個博愛的心,不錯,冉阿讓的博愛之心令人讚歎不已,但歸根結底能讓他如此付出博愛,如此堅持善良的本源是——一顆感恩的心。

原本一位坐牢19年久的苦役犯為何後來會搖身一變成為人們的保護傘,原本是惡魔的化身為何會轉為正義。寬大為懷的米里哀主教是他人身的轉折點,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一對銀製燭台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也因此在冉阿讓的心頭播撒了感恩的種苗,而這些種苗將在日後茁壯成長,最終散發無限的光芒。

冉阿讓沒有辜負主教的期望,從此棄惡從善,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最後成為了一名治理有方,改變小城面貌的市長,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在他的心中永遠有着一根精神支柱支撐着他的身心,這是一個由感恩長成的參天大樹,是一個由感恩砌成的萬里長城。然而命運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考驗冉阿讓,在面對一個毫無血緣關係被壓在車下的老人是,他冒着被認出來的危險勇敢地挺身而出,拯救了一條生命,我的心被深深地敲打了一下,在當時黑暗與醜惡的社會現象下竟能綻放出如此耀眼、善良、無私的心,更讓人為之折服的是他為了使陌生人不受傷害,竟然一次次地鋌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是多麼無畏的勇氣與博愛,感恩的力量再一次在我的心頭敲下深深地鐘鳴。

雖然命運一次次地捉弄冉阿讓,但高尚的靈魂和源源不盡的博愛和堅定的'感恩之心卻是誰也打不倒的。

感恩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感恩可以化為一切的源泉,演化出博愛、堅持、善良……或許你不曾注意,在你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人在為你而奉獻,你難道不應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他們,報答他們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懷着感恩的心去報答你們身邊幫助你們的人,別人也會因為你的幫助而感恩去幫助更多的人,感恩就如同水,生命離不開水,同樣也離不開感恩,讓我們帶着每個人最純潔的水滴化為河流和海洋,創造更多純潔的生命。

悲慘世界讀後感5

一個週日的早晨,我來到靜謐的金陵圖書館,欲在滿屋的書香中找尋一本我神往已久的書。在外國文學區,我抽出了《悲慘世界》,來到潔淨的桌椅旁安靜的閲讀,在我的身邊坐着一位頭髮花白的老者。

我沉浸在書的世界裏,遇見了冉阿讓、沙威、米里哀主教,遇見了芳汀、珂賽特、馬呂斯和他的朋友們。那一段段瑰麗的故事,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黑暗的世界被熱情的文字描述着,不停撞擊着我的心靈讓我身體發緊熱淚盈眶!

我看見冉阿讓——一個伐木工的兒子,自小的孤兒為了養活幼小的侄子而去偷了麪包,坐了19年的監獄。又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市長,幫助了太多的人!他説米里哀主教是“天使”。我卻覺得他才是天使,是個傳奇!悲慘的命運無法使這個堅毅的人倒下,而是讓他站的更高更穩。所以在他最終離開時,我悲傷的無以言表!這時我身邊的老者告訴我:“腳步不能達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冉阿讓有着比海洋比天空最寬闊的胸懷。你看在某個黑暗的地方,有個巨靈張開他巨大的雙翅,在等待着這個靈魂。”

沙威應該是《悲慘世界》中最悲劇的人物。他一生只活在兩個詞語中——“警惕”和“監視”。他一生都在做保衞社會的人,並且做到他認為的最好和最徹底。他應該不是一個壞人,只是他堅持的是當時那個黑暗社會的所謂“秩序”。他的良知被黑暗所矇蔽,成了政府無情的工具。當最後他和冉阿互助互救時,冉阿讓的原諒讓他驚愕,自己的原諒讓他害怕,他認為找不到自己了!他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可以拒絕明天,那就是死去。他的信仰崩塌了,他筆直的身體摔進無邊的黑暗的塞納河中。這時我身邊的那個老者又告訴我:“釋放無限光明的是人心,製造無邊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織着廝殺着,這就是我們為之眷戀而又萬般無奈的人世間!”

貴族青年和他的朋友們舉行起義,他們想要改變這個黑暗的世界。可是革命失敗了,他們在那樣的年紀就死去了,多麼遺憾啊。但那緊鎖的門窗,麻木又冷漠的觀望,裝睡的人們是無法聽見起義者在廣場上的呼喊的。革命先驅者被人們的遺棄讓我悲憤莫名!我身邊的老者卻對我説:“人的兩隻耳朵,一隻聽到上帝的聲音,一隻聽到魔鬼的聲音。良心的覺醒是因為靈魂的偉大。”是啊,那是他們的信仰,我彷彿聽見了他們內心的吶喊:這個世界在黑暗過後必是光明!

我在圖書館裏待了整整一天,感受着《悲慘世界》帶給我的矛盾與震撼,它在講述着主人公們的孤獨和困苦的同時,卻又時刻讓我感受到他們相互温暖擁抱着度過黑夜。它表面上描寫着社會的黑暗,卻又在暗地裏不斷播撒着愛的種子,訴説着愛的温潤。它讓所有人在墮落中掙扎,卻又在掙扎中救贖,一切為了光明!

“嗯,小姑娘,你是對的!”身邊的老者微笑的看着我。“謝謝您,雨果爺爺!”我説。

悲慘世界讀後感6

泛黃的書頁,深淺有致的墨痕,濃郁的書香……打開《悲慘世界》,我追隨着主人公的步伐,走進了那個悲慘而又幸福的世界。

這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主人公—冉阿讓肅然起敬。他,是一個淳樸的普通勞動者,他每天辛苦工作,但飢餓和困苦還是時時困擾着他。

有一天,他為了捱餓的外甥偷了一個麪包,結果被抓入監獄。他因惦記家人,四次越獄,卻被加刑至十九年。

長期的牢獄生活養成了他陰鬱叛逆的性格,他開始仇恨法律,仇恨這個不公的社會。出獄之後,他沒有住處,四處乞求他人收留他一夜。

然而,沒有一個人願意收留他。幸好得到仁慈的莫里哀主教的幫助。但他卻偷走了主教的銀器。

主教並沒有怪他,而是寬恕了他,還送了他一對銀燭台,讓他走了。沒錯,正是如此。

主教的感化讓冉阿讓的心受到震撼,他原本善良的心被喚醒了,他開放棄惡從善,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讓枯萎的內心又再次鮮活起來。

他改頭換面,化名馬德蘭來到城市。經多年打拼,他從一個成功的商人變成一市之長。

成為市長後,他仍不忘主教的教誨,熱衷於慈善事業,經常幫助貧窮市民。但是,這樣的生活沒持續多久,他便引起警察沙威的注意。為了搭救商馬第,他再次入獄。

等他出獄回到小城後,他花重金救助了女工芳汀的孩子珂賽特,他帶珂賽特隱居,做了一名默默無聞的園丁。

珂賽特在他的照顧下長大成人,後與青年馬呂斯相戀,找到了他的幸福。但,善良的冉阿讓卻因他的過去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一度不被人原諒,在孤獨中走向生命的盡頭…..

《悲慘的.世界》中沒有提到一個悲字,可全書處處有似有似無的悲傷籠罩着,看似平靜簡單的語言,卻讓人心頭一涼,“寂寞”的影子夾雜在字裏行間,壓抑的氣息令人窒息。

冉阿讓的一生是悲慘的,但也是令人驚歎的。他曾是心中失去愛的逃亡者,但在主教的感化下,他的心靈得到洗禮。

儘管再度落入法律的魔爪,但他不埋怨,始終懷有一顆聖人之心,用愛和寬容對待這個世界,泰戈爾的一句詩正道出了我們的心聲—“我想我將為你憂傷,還將用金色的詩歌鑄成你孤寂的模樣,供養在我心裏。”

寂寞是世上極為可怕的東西,是魔鬼手中用來毀滅青春的咒符,在珂賽特與馬呂斯結婚後,他一個人在舒適的家中迅速衰老,終是經受不住寂寞的侵襲,離開人世。

真正催人老的不是無情的歲月,而是吞噬人靈魂的寂寞。人,往往是在老年時耐不住寂寞,喜歡熱鬧。我們應該多抽些時間陪陪老人。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何其不是,身在其中,親近於親人,以歡笑送與他們,便是幸福。”

讀完這本書,掩書沉思,這本書把人世間的人性種種展現示出來,讓我讚歎不已,只是這每種人性,都需我們自己塑造。

悲慘世界讀後感7

花了一個多月看完悲慘世界,雖然感覺小説有些地方是宂長了,但故事情節的巧妙設置,以及對人物入木三分的描寫,我還是很喜歡這部名著,也給主人公冉阿讓所表現出來的品質深深所感動了。

回想起書中開頭,剛出獄的冉阿讓偷了米里哀主教兩個銀燭台,主教卻説這是送給冉阿讓的禮物,使冉阿讓避免再次服苦役。冉阿讓不明白,一般人都不會明白,為什麼主教要這樣做,這是以德報怨,寬容麼?主教高尚的行為,深深震撼了冉阿讓。冉阿讓之前因偷一個麪包給判了19年的苦役,在他心裏早就沒有愛,只有對社會的仇恨,但如果社會真是隻充滿仇恨的話,主教的行為就沒法解釋了。主教的高尚行為令冉阿讓看到人世間還是存在愛與善的,也促使了他後來的轉變。主教心裏有愛,他把愛傳遞給冉阿讓,而冉阿讓則把愛傳遞給更多的人,用其一生去贖罪。

雖然冉阿讓做了很多好事,但始終得不到社會的認同,一個當過苦役犯的人,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可能再翻身的。就連馬呂斯這個共和派也接受不了冉阿讓是苦役犯的事實。冉阿讓屬於當時社會最底層的人,苦役犯。無論他做多少努力,也無法擺脱這個身份。一個社會無法讓人通過努力去擺脱社會對他原來的身份,我想這大概就是悲慘世界最可悲之處了。

雨果在小説裏透露了人人生來平等這個思想。通過冉阿讓的遭遇,我們可以知道,人一開始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應該始終帶有色眼鏡去看待別人。一個人做過壞事並不代表他這輩子就只能是壞人了。我記得在一次心理課上聽老師講過,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愛心池,在小時候的教育中,別人給了我們愛,善,就會慢慢把這個愛心池填滿。愛心池滿了,就會溢出,於是我們就會去對別人傳遞愛,影響更多的人。一些人做壞事,並不説明他這個人本質就是壞的,只是因為他小時候缺乏愛,感受不到愛,所以長大了也不相信愛。我想冉阿讓屬於後一種人吧,但主教的無私的`舉動,足以深深震憾冉阿讓。於是冉阿讓也相信人間有愛了,轉而自覺成為一個愛心傳播者。

書中很多地方描寫了法國大革命,也看到雨果是傾向共和的,要求自由、博愛、平等。在一百多年前,法國的那些共和派的先驅者,就以建立一個自由、博愛、平等的國家為已任,並在必要時獻出生命。

看到書的最後,冉阿讓的高尚行為已經深深震憾了我。一個人可以做很多好事,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卻從不提起,也不求回報?在我看來,冉阿讓已經是神了,因為他做到了絕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冉阿讓就像耀眼的太陽,強烈的光芒刺痛了我們每個人的陰暗面,也讓我們有機會對自己做一次自省。

悲慘世界的確是一部好書,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因為它能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歷史會過去,但思想卻是永恆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8

“這部作品是一座大山。”本書作者雨果這樣評價。

可以説,《悲慘世界》這部皇皇鉅作在寫作之時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據雨果所知,1806年,一個叫彼埃爾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麪包而判苦役;1828至1830年間,雨果先後蒐集了有關奧利主教和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此外,雨果參觀了比賽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1848年的革命打斷了他的創作,12年後他才回到這部小説的創作中,直到1862年,《悲慘世界》在比利時問世。小説的創作歷史三十餘年,堪稱鬼斧神工。這段時間也是法國的多事之秋,政權在王權制和共和制之間來回變動,雨果在此期間也遭受了種種磨難。

文章的內容是這樣的:冉阿讓為養活姐姐的孩子因飢餓偷了一塊麪包,幾次逃獄未果,服苦役達19年之久,以致出獄後產生了報復社會的慾望。但因卞福汝主教的感化成為了勤勞致富的馬德蘭市長。後身份暴露重又逃脱監獄,解救已故女工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後不斷遭警探沙威的追捕,參加了共和起義,並解救了馬呂斯。既而,他促成了馬呂斯與珂賽特間美滿的婚姻。馬呂斯卻因誤會冉阿讓的真正身份而疏遠了他。在冉阿讓臨終前,誤會得到冰釋,他躺在青年夫婦的懷中安然死去。

文章情節曲折跌宕,敍述風格抒情味濃,語言昂揚激越、熱情洋溢。

文章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作者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在探索人物的心靈時,雨果寫到:“在但丁面前也曾有過這樣一扇陰森可怖的門,他曾猶豫過,不過我們還是進去吧。” 冉阿讓內心善與惡的鬥爭,似乎失去珂賽特關愛的掙扎,以及告訴馬呂斯自己真實身份的矛盾迷惘,小伽弗洛什純真兒童內心世界,還有外祖父吉諾曼對馬呂斯的拳拳愛心與他倔強性格的衝突等等。雨果都使用了大量的筆墨去渲染、勾勒。瞭解人物的心靈世界,確是一件讓好奇心得到滿足又使人生悲的事情。雨果將其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文筆細膩激揚,理解和同情的心情油然而升。

文章還有一個特點,便是在情節展開中穿插許多宂長的介紹和議論。譬如,為了介紹馬呂斯的父親如何在戰場上被泰納迪埃解救,作者之前詳細敍述了滑鐵盧戰役的經過;還曾煞費苦心寫了一篇有關俚語的論文等等。這些固然不乏真實性,也顯示了作者的'知識之廣與才氣之盛,但上百頁的篇幅的確影響到了情節的發展。

在情感方面,雨果自己説:“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懲罰依然存在,只要本世紀的三大問題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這個世界上,社會毒害的現象依然存在,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就不會是無益的。”

總而言之,《悲慘世界》是人類苦難熔鍊的絢爛史詩。

悲慘世界讀後感9

有一本書,讓人讀着讀着就不由地暗自落淚,一個個感人故事就像一塊塊烙印般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心裏,它就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所寫的《悲慘世界》。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也讀了這本書,讀完之後,我心裏思緒萬千。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講的是主人公冉阿讓在25歲的時候,因為飢餓貧窮打破一家麪包店的玻璃窗,偷了一塊麪包,而被逮捕,又因服役期間曾有越獄的舉動,被關了整整19年。當他一無所有地走上社會而又陷入衣食無着的困境時,受到了主教的關懷和點化,並在上帝面前虔誠的祈禱,發誓要做好人。然而,由於冉阿讓犯有前科,儘管他有着強健的身體,但他的社會之路還是很坎坷,就連他的好意也會被人誤解。後來,他化名馬德蘭,當了市長,認識了芳汀。可就在這時,一位老人僅僅在果園裏拿了一個蘋果,卻因為長得太像冉阿讓而被逮捕。出於良心,冉阿讓去自首了。可為了實現芳汀最後的願望,冉阿讓不惜再次越獄,把芳汀的女兒——珂賽特接了回來,並把她當做親身女兒來看待。後來,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冉阿讓的身影又一次出現了,他英勇無畏,在槍林彈雨中戰鬥、救助了沙威與馬呂斯。為了珂賽特的幸福,他從此又過上了東躲西藏的痛苦生活,最終珂賽特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他也在平靜與安詳中死去……

在讀文章時,我一直在想:冉阿讓為什麼要救出那個被大車車軸壓在下面的`受害老人呢?為什麼要解救那個年過半載、頭髮花白的無辜項馬迪呢?為什麼要去完成了可憐芳汀臨終前最後的心願呢?為什麼為了那個一捨棄了自己的腐敗祖國而戰鬥呢?為什麼要放走那個一直要將他逮捕的遵法沙威呢?為什麼在戰場上拼命救出那個多情的愛戀狂馬呂斯呢?又為什麼幫助傷心女子珂賽特擁有以終生的幸福呢?既然這個社會沒有把他容納下,他又為何要如此地拼盡力氣去做好事呢?直到讀到文章最後,我才明白:他是要用自己的那一顆真摯美好的心靈,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裏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

其實,在當今的社會中也有許多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折手段,甚至於去危及別人的生命的卑鄙小人。我想,作者大概是想告訴世界上所有的人: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不要刻意的偽裝,任何偽裝與虛構都是會被識破的。

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即使是像書中所描寫的那樣一個黑暗冷酷的國度,光明與温暖也時刻都存在着。儘管那只是一個世界,一個悲慘世界,一個充滿恩怨與幸福的悲慘世界!願我們身邊多一些像主教般的光明使者,願他們能夠如聖潔天使般永遠守護人們那以慈悲為懷、博愛為本的心靈。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蔘與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他們,世界需要他們。有了他們,世界將會變得更加和諧,社會生活更加美好!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我有眾多朋友與表兄妹,我最喜歡的是我的一個小表哥。他比我大四歲,不愛説話,總是眼神憂鬱。我叫他“哥”。哥的母親在她十二歲那年去世了,他因此更加沉默。自從有後母之後,哥連話都不願意多説。我眼看着也不舒服,也因此憎恨起哥的後母。至於喜歡哥的原因,那是第六感。哥很温柔,比我母親還好。哥曾和後母吵過,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那夜,哥就消失了,拋下了一切的一切。舅舅,哥的後母,我的父母親找開了,遠的近的。我驚呆了,“哥不見了”。眼前卻突然閃過一個人影“哥”我知道,我哭了。哥的髮絲凌亂,臉上有依稀的淚痕。哥蹲下來,望着我“不哭”。他摸了摸我的頭,“哥,你不可以這樣的。”除了這些,我什麼也説不出口。哥點點頭,“哥聽你的,乖。”凌晨二點,爸媽還沒有回家,我守在哥的房門口,我不能讓哥再消失。一陣睡意襲來……醒來時,我乖乖地躺在牀上,“哥”沒有迴應。我哭了,哥,又走了,是嗎?衝出房間,“哥在啊!”哥告訴我,他想通了,接受了後母。昨天,他看見後母在公園裏哭,於是……哥告訴我的時候,我跑過去,抱住他。“哥,我不恨舅媽了”哥摸了摸我的頭。“哥你哭了”上帝告訴我和“哥”,愛消滅一切不幸!

《悲慘世界》這本書,已經看了好幾遍。我終於明白了米里艾主教的作為,就像我和“哥”、舅媽。愛消滅一切不幸!一個服刑19年的重刑犯,因為米里艾主教的作為,因此在一夜之間洗淨罪惡的靈魂,重向光明。這樣大的功勞,是不是應該屬於米里艾主教呢?他不是平等與博愛的化身嗎?而芳汀,為了自己的女兒。珂賽特,不惜買掉了女性最珍貴的頭髮和牙齒,甚至連性命也獻給了珂賽特。這樣的一個在苦難中打滾的女性,為什麼會含淚而死?因為愛,因為愛使她有活下去的信念。珂賽特呢?她又為什麼有勇氣活在德納第的百般虐待中呢?是啊!因為她知道,在遠方,有一個愛他的母親。讓我疑惑的是,為什麼冉阿讓不在最後殺了法律的看門狗沙威呢?一直到當沙威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並不是他所維護的,在善與惡的.衝擊下絕望的跳江自殺,我才明白,冉阿讓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裏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上帝告訴我們“愛消滅一切不幸”。

這個世界需要愛。當盲人過馬路時,你是否會好心的扶他呢?當老人在車上累得搖來晃去時,你是否會熱心的讓個位子呢?當孩子因為迷路而不知所措是,你是否會有愛心的幫助他呢?只要有愛,那麼,所謂的不幸又算什麼呢?愛,消滅一切。請你記住,上帝告訴我們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這個國慶長假,我閲讀了十九世紀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一本著作——《悲慘世界》。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主人公冉阿讓是一個純樸的園藝工人,為了讓七個外甥不捱餓,他偷了一塊麪包,但當場被抓住,坐了牢,成了一個苦役犯,過了十九年的非人生活。出獄後,他飽受鄙視,只有主教當他是兄弟,並勸他做個好人。後來,冉阿讓改名馬蘭德,成為了富翁,為了不讓別人代替自己受罰,他向法庭自首,再次入獄,然後乘着一次機會又越了獄,越獄後,他救下了孤女珂賽特,躲進了修道院,以園丁弟弟的身份活了下來。冉阿讓為了讓馬利尤斯和珂賽特幸福,把所有的錢都留給了他倆,自己卻靜待死亡。當冉阿讓到了彌留之際時,馬利尤斯和珂賽特終於趕到,他倆看着恩人安詳的離世。

我覺得冉阿讓勤勞正直、胸懷坦蕩,他雖然備受歧視,飽受排斥,卻始終以德報怨,用最真誠的一顆心向着別人,哪怕那些人都曾經深深地傷害過他。冉阿讓雖然被迫害,受了許多我們無法想象的苦難,卻仍然有着一顆金子一樣的心,他樂於助人,品德高尚,一心想幫助別人:他在成為富翁時仍不忘關心窮人,為他們做了許多的好事;他不計前嫌,冒着生命危險救出了福施勒旺,而福施勒旺正是一位他的反對者;他不願讓別人代替自己受罪,在法庭上自首,自己卻被判無期徒刑。冉阿讓就是這樣一個好人,他就像是蠟燭,情願燃燒自己去照亮別人,帶給別人光和熱,為了幫助別人,他甚至可以犧牲自己,付出自己的生命!冉阿讓為了讓馬利尤斯和珂賽特幸福,自願退出了他們的生活,自己選擇在破屋裏靜待死神的降臨。其實,如果冉阿讓選擇告訴馬利尤斯自己沒有偷和搶,沒有殺和害人,如果他告訴馬利尤斯自己救了他的命,那麼,我想,他就不會那麼早的離世了。但是,他從來沒有為自己辯解一句,全都自願戴上了那些根本不是他的罪名,他從來都是為了保全他人而犧牲自己!我覺得,這種甘於默默奉獻的精神是值得讚頌的,這種高尚的品質是應該人人都報以崇高的敬意的,而冉阿讓直到生命之火熄滅的最後一刻都在祈求馬利尤斯的原諒,都在為馬利尤斯和珂賽特祝福,看到這裏,我想,是沒有一個人會不感動的流淚的,這樣偉大的人格,是讓人不得不發自肺腑的感動的。這樣無比平凡卻又無比偉大的`人,是能讓每一個人都報以崇高的敬意的!如果人世間真的能多一些像這樣的人,那麼,世界必將更加美好!

《悲慘世界》是一本很好看的書,它凝聚着作家雨果的心血!相信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的,也希望你能從中學到一些什麼!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做《悲慘世界》的書,書中的內容和情節把我深深地吸引了。

黑暗的牢房裏,一個衣衫襤褸的苦役犯獨自痛苦地坐着。在他25歲時,他為了報答他的姐姐,打破了玻璃偷走了一塊麪包,不幸做了19年的的苦役犯,這個不幸的囚犯就是法國偉大的浪漫主義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著名的作品《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他的不幸促使了他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並要報復社會,變得十分兇狠。冉阿讓出獄後,無家可歸,就在這時,仁慈的卞福汝主教收留了他,主教用仁愛之心,寬大的胸懷,讓暴怒的冉阿讓徹底覺悟了,冉阿讓被主教所感化,他決定棄惡從善,並化名為馬德蘭先生,開始了新的生活……

卞福汝主教使他深受感悟,從那時起,他好像變了一個人,他變成了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他不斷地做善事,在民眾的一再推舉下,當上了市長,他雖賺了許多錢,但他卻把大多數錢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而自己的生活卻樸素、節儉。他雖有了錢,過上了好日子,可沒過多久,在一場良心的抉擇下,他為了救那個無辜的商人,無奈下把他自己化馬德蘭先生這個祕密告訴了警察,這又讓他陷入了絕望的沼澤,再次做回了苦役犯。原來的好日子又破滅了,一切都沒有了,可是,這並沒有使冉阿讓對生活失去信心,他為了完成芳汀的遺願,再次越獄了,從奸詐的德納第手中奪回了芳汀的女兒珂賽特。

冉阿讓一生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但是他就是得不到社會的認可,遭到社會的譴責,他的一生也有着太多太多的不公平,他忍受着常人不可忍受的痛苦,他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家,自己一個人獨來獨往,自己悲慘的命運,終於走到了盡頭,他去世之後,他的屍體被埋在了公墓裏,墳墓上有一塊石碑,上面長滿了黴,沒有他的`名字。

這本書敍述了在當時社會最苦難的人們的生活狀態,讓我明白了愛與善,也目睹了這個社會的惡劣,它讓我混沌的心豁然開朗。在上面講述的故事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偉大的人,一段不平凡的經歷冉阿讓自己本可以躲開一劫,但是為了別人的生命尊嚴,他卻放棄了優越的生活,這是多麼偉大的靈魂!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有人承擔了自己的錯誤和懲罰時,我們能否也能做出同樣的抉擇呢?冉阿讓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的一生充滿着淒涼和悲苦,而我們現在的生活卻很幸福快樂,冉阿讓能忍受這麼大的痛苦,面對世間的不公和混沌坦然面對,不放棄自己對人世間真和美的認識和追求,而我們卻因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點點挫折而輕言放棄,冉阿讓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值得我們學習。

同時我也相信冉阿讓的精神會伴隨着我的人生,讓我能勇敢地面對我在將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不如意,讓我變得更加堅強,更加堅韌,從容地面對人生的洗禮。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一個人的付出竟然可以超越血緣關係,面對一個失去母愛,過着奴隸般的生活,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小女孩,他會以親人的身份出現來解救她,儘可能的創造愛的環境來讓這個小女孩感受人間存在的温情,無言的付出--《悲慘世界》讀後感。他用全部的愛來彌補女孩殘缺的內心。這是一個苦役犯冉阿讓的崇高行為。"苦役犯"這個名稱就像是個火紅的鐵器重重的打壓在冉阿讓身上,頓時冒出了刺鼻的煙氣,留下的痕跡永遠也無法消除,它就是一個瘡疤。直到他死去還是沒有改變身份,仍是帶着苦役犯這個不了磨滅的身份稱號離開人世。是的,曾經他因為犯過錯誤,這個錯誤在今天看來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啊,因此受到判處19年的勞役的懲罰,可是自從遇見神甫後,他改變了,徹頭徹尾的改變了。摒棄了之前在牢裏埋下的所有惡念,以一副全新的面貌出現,而改名字也是洗心革面的表現之一。從此那個苦役犯的惡劣品質逐漸的離他遠去,可以説這個是個虛稱。可是人們好像很喜歡記着別人曾經犯的錯誤,而很容易忘記別人的好。永遠也忘不了給冉阿讓戴上"神聖的光環"!當然他自己也沒有忘記!一直以來冉阿讓對待珂賽特是慈愛的,竭盡全力來愛護她,保護她,兩個人相互分享來自彼此的愛。大概存在太大的年齡差距,使得父女間的遊戲很少,但這個不善言辭的父親總是以簡單而仔細的行為使他的小天使快樂、無憂無慮。他既是珂賽特的父親同時也是她的母親,讀後感《無言的付出--《悲慘世界》讀後感》。他依然在默默地付出,不求回報地付出着。他是位堅韌無言的老人,決定要做的事情從來都不是通過言語來傳遞的,一切的.打算都早已呈現在腦海裏,冒着生命危險去救一個叫馬呂斯的年輕人,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去救,因為他是珂賽特喜歡的人嗎?徒步走在充滿危險的下水道里,隨時會因為判斷錯誤而走入死盡頭,隨時會陷入沉積着淤泥的水坑,何況還揹着受傷的馬呂斯,在幾乎面臨失去希望的時候,他整個人被水掩埋,下身陷入淤泥中,但他始終沒有打算要拋棄年輕人一個人一走了之。憑着準確的判斷,這才一次又一次的遠離死亡。儘管是個老人,但他的力量永遠是那麼的強大,永遠沒有放棄,這都來源於對珂賽特的愛。他太愛她了,不捨得她離開他,偶爾這個老人也會自私一回,為了滿足自己佔有珂賽特的慾望而採用一點點小手段讓珂賽特和馬呂斯分開,但是他的"反抗"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他心裏住着的天使已經成為了別人的妻子了,他祝願她得到了幸福。那股陽光清泉已經離他遠去了,一下子老人失去了存活的精神支柱,我想他的心裏應該既是快樂的又是空虛的。空空的,感覺像是丟了一件寶貴的珍品!冉阿讓對珂賽特的感情賽過了真正的父女之情。最後老人是帶着幸福進入天堂的!他不會再被"苦役犯"打擾糾纏了!他走得很安詳!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也許很少有人會把一塊麪包和19年的牢獄之災畫上等號。而在《悲慘世界》中,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竟真實的發生了,25歲的年輕人冉阿讓因為飢餓打破商店的玻璃偷了一塊麪包被判了19年的苦役。

25歲,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年華,我不禁想到王小波《黃金時代》中關於這個年齡的精彩描寫“那一年,我二十一歲,正處於一生中黃金時代,我想吃,想愛,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彩。”可是,主人公冉阿讓因為一塊麪包而喪失了愛與自由,從一個充滿希望和幻想的青年變成了一個關押在黑暗陰冷的監獄中的苦役犯。

一切的一切,來的那樣急促,讓他難以承受。等他認清他的現狀後,他只是覺得不公,覺得絕望,覺得仇恨。他不過是出於飢餓,偷了一塊價值低廉的麪包卻慘遭這樣的命運,而那些貪污的`官員呢?他們坐擁那麼多來歷不明的錢財,花天酒地,一擲千金,受着官員的包庇而心安理得。這和古代一位有識之士提出的“竊鈎者誅,竊國者諸侯”的不平之論意思是一樣的。

這是一個不公平的社會,在這樣的不公平之下,處於被壓迫的人註定過着悲慘的生活。冉阿讓從此仇視法律,不再相信任何人,並要對社會進行報復,性格也變得兇狠而孤僻。他的委屈沒有人懂得,他的恨,只他一人獨自咀嚼。他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只要一有機會變決心給這個社會以報復,哪怕傷及無辜。無辜?他自己不無辜嗎?既然這個世界時如此的醜惡,那就讓報復的風暴來的更加猛烈些吧。

但是冉阿讓仇恨的火焰還是被一個人熄滅了,他開始自省,開始懺悔,認識並恢復了自己善良的本性。那個人就是善良而虔誠的老人“卞福汝主教”,這個基督的使者,他用仁愛之心,寬大的胸懷,點醒了暴怒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台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使他徹底悔悟,從此他化名為馬德蘭,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

改名換姓的他,經營工業,促進小城的繁榮,贏得當地人的推崇,當上市長。為了解救被誤認的無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獄。為了實踐自己對被遺棄而死於貧困的女工芳汀的諾言,逃離監獄,收養她的女兒珂賽特,隱居巴黎。珂賽特長大後,與馬利尤斯相愛。馬利尤斯參加1832年起義,起義失敗時身負重傷,被冉阿讓冒着生命危險救出。最終長期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面對多年捨己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發生崩潰。珂賽特和馬呂斯結婚了,年輕人非常幸福。冉阿讓一個人過着孤獨的日子,最後他死在了珂賽特的懷裏。

《悲慘世界》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鋭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 。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那麼這個世界真的是悲慘的麼?

世界原本沒有悲慘和幸福,人們創造了它們。

一個麪包、一個燭台,他們站在路中央,等待人們給它們定義:贓物還是聖物。

有時候,人犯錯,不是自己的原因,而是是被逼迫到了角落。如果你可以從人為的不可原諒中分辨出這些,請你給犯錯的`人一個機會,讓他站起來。有時候他站起來了,就是這個世界更明亮了。而這個光,可以照耀更多的黑暗角落。誰知道呢。

雨果説:“只要因法律和習俗所造成的社會壓迫還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時期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並使人類與生俱來的幸運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某些地區還可能發生社會的毒害,換句話説,同時也是從更廣的意義來説,只要這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和本書同一性質的作品都不會是無益的。”這些話,我們看在眼裏,念在嘴裏,也應該永遠的記在心裏。不為了記住這本書本身,而是為了記住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教會我們的,希望我們的。

這是一本愛與寬容與救贖的書。人類是不是孤獨,我們是不是擁有神的庇佑,沒有一個實體來告訴我們答案,我們只能相互擁抱才能渡過答案沒有揭曉的漫長時光,否則我們就成為天上的星星:哪怕閃耀,卻也各自在黑夜孤單寂寞,無法見到陽光,然後自己殞落。

篇四:讀了《悲慘的世界》後感

讀了《悲慘世界》,掩書沉思,這本書把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歎人性的微妙。

當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嫌棄與鄙視時,善良的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主教不僅沒有怪罪冉阿讓,反而將一對銀製燭台送給了他並囑咐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主教的舉動感動了冉阿讓,讓他在善與惡的徘徊中毅然選擇了善。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讓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後來,冉阿讓因樂於助人,得到了市民的愛戴,也得到了一個與“囚犯”有着天壤之別的稱號——市長。這時,我既感動又欣喜,畢竟好心有好報啊。這一切,無疑讓我們想到了那書中德納第與他的妻子,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令人厭惡,他們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小女孩柯賽特受盡了他們的欺凌,他們待柯塞特很不好,整天叫她做這做那,還不給她穿好吃飽,並且一個勁地向柯塞特的母親要錢。母親本身就很貧苦,但是她為了女兒能過好日子,儘量滿足德納第夫婦的.要求。

這是人性多麼鮮明的對比啊,一種人總是刻意偽裝,但都將會識破,因為虛偽不可能永久。而另一種人在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正義、寬容的高尚情操。願我們身邊多一些光明使者,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