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我與地壇》讀後感合集15篇

觀後感1.01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合集15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1

小時候的語文課本上便讀過作者的《我與地壇》節選段落,小時候對小説散文還沒有閲讀的興趣,以至於到如今才真正讀完了這本鉅作。

小説的段落文字較長一些,初讀時有些不適應,慢慢的也就習慣了。發現作者非常喜歡研究牆,並對牆做了許多分析。

書中有許多文字比較經典:

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温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比如説郵票,有些是用於寄信的,有些僅僅是為了收藏。

沒這樣回憶過的人不會相信,那竟是回憶不出來的!

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一些當時看去不太要緊的事卻能長久紮根在記憶裏。

既有博覽羣書併入學府深造的機緣,又有浪跡天涯獨自在社會上闖蕩的經歷;既能在關鍵時刻得良師指點如有神助,又時時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奮鬥絕非平步青雲;既飽嘗過人情友愛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態炎涼的正常,故而能如羅曼·羅蘭所説:“看清了這世界,而後愛它。”

靈魂一到人間便被囚入有限的軀體,那靈魂原本就是多少夢想的埋藏,那軀體原本就是多少慾望的儲備!

作者所經歷的時代是一段錯綜複雜的時代,後來得病不能走路了,換了許多個輪椅,用他的話來説可以形容為“輪椅問路”。總之還算一本不錯的小説。

《我與地壇》讀後感2

《我與地壇》這本書的寫的人想必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史鐵生。他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他雙腿殘廢,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同時,他也是一個幸運的的人,如果換作其他人,也許早已放棄生的希望,而史鐵生沒有這麼做,他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堅持寫作。他説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寫的人在這種情形下寫出的文章,代表了此時此刻寫的人心中真實的想法。文章之中,寫的人描寫了在古園中發生的'事、見到的人,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 …… 寫的人講述了自己心中最樸實的想法,以及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惜生命,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尊重生命,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假若我們不尊重,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對不起你的父母,更對不起你自己!史鐵生雖然十分的不幸,但是他知道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他選擇了堅強的活了下去,寫出了多部作品,令人敬佩。

《我與地壇》讀後感3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代表作品,這篇文章有着作者對死亡的剖析,最終得出“死亡只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節日,那麼就安心來迎接”的結論;有着對親情的謳歌,為母愛的無私奉獻而讚美,因為母愛喚醒了他沉睡的心;有着對生命的嚮往:那一個永遠無法得到榮譽的長跑女孩,那一對從中年相伴直至步入老年的夫妻,那一個對妹妹無比愛護的哥哥……一個個在地壇的故事是如此的美好與純真讓人嚮往。

對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開頭史鐵生在地壇孤寂的思考死的事情,和他的沒落與悲憤。是啊,一個人在青春的大好年華中折斷雙腿,只可以在輪椅上生活,這對一個有理想有夢想的人是多大的打擊呢!但是在細細的思考中,他明白了很多。在母親的關注下,他在一次次用心靈與死神的.搏鬥中,他放棄了死亡與沒落,向着文壇進發,成功的成為一名作者。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不如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正是一次次的挫折,才讓這個世界充滿樂趣。沒有故事的世界是呆板的,所以,我認為,挫折即成長,《我與地壇》一書,正是對挫折與成長的詮釋。

《我與地壇》讀後感4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作品,是史鐵生花十五年的結果。文章中作者寫了對人生的感悟,在文字中作者有了很省的感情,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因為腿疼來到了北京的一個大醫院,從此以後,史鐵生再也沒能站起來過,他在人生的最重要、最狂妄的時候不幸失去了雙腿,這個疼痛降臨到了他的頭上。在這個慘痛中,是他的母親喚醒了他的意志,在這裏史鐵生有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下去。

然而,他打敗了困難的挫折,每個人都不可能會一生都一帆風順的,會遇到種種不可磨滅挫折,種種的`抗拒不了困難,只要我們願意去挑戰、去克服。就不可能會有做不成的事。

《我與地壇》史鐵生的文章中讓我學會了堅強的意志,讓我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瞭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5

這本書的作者想必所有人都知道,她就是史鐵生。她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她雙腿殘廢,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同時,她也是一個幸運的的人,如果換作其她人,也許早已放棄生的希望,而史鐵生沒有這麼做,她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堅持寫作。她説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

作者在這種情形下寫出的文章,代表了此時此刻作者心中真實的想法。文章之中,作者描寫了在古園中發生的事、見到的人,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 …… 作者講述了自己心中最樸實的想法,以及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

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惜生命,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尊重生命,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假若我們不尊重,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你就對不起你的父母,更對不起你自己!史鐵生雖然十分的不幸,但是她知道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她選擇了堅強的活了下去,寫出了多部作品,令人敬佩。

《我與地壇》讀後感6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毯這本書,史鐵生先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先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先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

《我與地壇》讀後感7

每次都想提筆來描寫母愛,但是卻不知如何下筆。《我與地壇》這篇文章告訴了我:“母愛是無法描寫,只能用心去感受。”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時,彷徨時所做的,他那時腿殘廢了,而地壇則是作者逃避現實的風港,而他那時卻忽略一直為他沉默的母親的感受。

我覺得全文的情感線索是圍繞母親對“我”深沉的愛。是把地壇、母親與“我”三者聯繫起來,作者的母親是位平凡的'母親,但平凡中又顯示着她的偉大。

她的平凡在於她與所有的母親一樣都那麼疼愛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選擇的愛的方式不同,當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擊,以致心灰意冷時,常常會選擇一個寧靜而荒蕪的地方逃避現實,來撫慰自己心靈上的傷口,而大多數母親會説你不要想不開,別忘了你還有母親,別丟下我。

而作者的母親卻沒有像其他母親一樣勸解自己的兒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兒子做任何決定,難道她不愛自己兒子。不,她愛。當她為兒子幫忙準備的時候,她多想問兒子你去那幹什麼,能不能讓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沒有,她從未求要過,她知道兒子做任何決定都會經過一番考慮,也得給兒子獨處的時間,不想增重他的壓力。

但是,她也會去地壇尋找兒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後,卻又悄悄的走了。在她母親逝世了之後,作者才反省,最終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尋着怎樣的幸福之路。地壇很大,從而可想而知,有過兒子的車轍地方,必定有母親的足跡。

《我與地壇》讀後感8

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深受啟發。

起初,“我”認為上天對“我”不公平,將怨恨發泄在母親身上。後來,母親離開了人世,使“我”沒了生活的依靠,慢慢體會到了母親的用心良苦和無私的母愛。從此,“我”不再自暴自棄,而是選擇了另外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最後,“我”發奮圖強,寫出了《我與地壇》、《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猜法》等許多名著,然後對殘疾和疾病有了新的看法,對世界充滿了熱愛,不再認為殘疾人就是廢人。

人的一生很短暫,會遭遇許多不幸與坎坷。不管你是否身心健康,只要勇與面對,勇敢克服,所有困難都是不足為懼的。史鐵生的才華讓人佩服,那熱愛生命的精神更讓人折服。

我覺得我所知曉的那些名人,沒有一個的'生活經歷是一帆風順的。這讓我懂得了生活是無奈的,但同時是精彩的。我只想鼓勵自己面對困難時會抬起頭,只有堅強才會成功。

《我與地壇》讀後感9

記的在上國中時就學過這篇文章,那時也不怎麼理解史老師,今天,又再一次讀這篇文章,讓我看到了兩點:母愛與生命。

小時母親經常嘮叨,總是讓我們感到很是厭煩,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嘍,呵呵——人經常犯的錯誤,等到暫時失去或永遠失去時才明白過來,這也許是史老師寫這篇文章的其中的一個目的吧,上了大學,背井離鄉,才真正的體會到什麼是思念,為何母親無微不至的愛是所有人文學者都歌頌的,確實,母愛的偉大豈止是三言兩語能表達的出來的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愧疚及主人公對母親的思念從文章中不難體會。

當身體的殘疾及難以跨越的心理障礙交集在一起時,我想我們確實難以體會主人公的痛楚,但母親的`愛,母親的去世,當這一切都相繼發生並且發生後,明白就接着而來了,就如我開始説的那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曾經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數不過來了,這個問題確實也難以説清,但我想不管生命以怎樣的姿態存在,我們都不應該輕視它的存在不是嗎?這也許就是主人公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目的所在了吧。

《我與地壇》讀後感10

今天早早地寫完作業,想着該讀一本書了,隨便從書架上拿出一本,便是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好了,就讀他了。

翻了幾頁,好像有點讀不下去,可能是因為作家的經歷和我的生活格格不入,我實在沒法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也可能是因為文章的厚重感讓我感覺太過壓抑。但是為了完成“任務”,我還是耐下心來,再次從頭開始,一字一句慢慢的讀了起來。

作者自從雙腿殘疾之後,就經常地體壇公園去思考人生,糾結於生還是死,最終領悟了活着的意義,決定用寫作去詮釋生命。

成為知名作家之後,作者感慨卻是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作者説:“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句話讓我反覆咀嚼,想到了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焦慮的神情;我腿摔破的時候,媽媽痛苦的淚水;這句話真是總結得太好了,母愛真是偉大。

我對文章中作者觀察生活的能力,很是佩服。你看這段“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真是惟妙惟肖,生動精闢。

合上書本,感觸良多,幸運的我們四肢健全,頭腦靈活,但是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難免會遇到挫折,遇到逆境,遇到低潮;那讓我們要學會感恩,要學會堅強,要學會正視,為了國家,也為了母親,要努力奮鬥,成就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11

人,是走出來的,從遠古走來,從種羣走來,從心靈走出來。如果一個人僅為光輝而鬥,不為生命而鬥,那麼即使他擁有多麼強壯的體魄,那也是行屍走肉,所以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光要有光也要有暗。敢於從黑暗走到光明的人才算得上是一個人。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這是英國詩人莎士比亞留給某些人去深入探究的問題。活着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當我們考慮到死的時候,不妨想想活着,況且活到了一定時期的`我們,竟要半途而廢去選擇死。對於一個具有商業頭腦的人,或精打細算的人,他們絕不會如此愚昧都做虧本生意。

那麼,選擇死,是否就意味這個人愚昧呢?無可置疑,是的。火團中的螞蟻,它們是是經歷了怎樣的心裏掙扎才願捨去自己的生命去拯救整個螞蟻團,它們為了什麼,或者它們有過別的想法,但不説別的,就説這些,它們從作出決定時起,便預示着它們的結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是你説它輕生,這有可能嗎?那是它們抱着不死的希望而作出的壯舉!所以説,無論你是“一隻眼開,一隻眼閉”的,還有被無形的東西壓着的時候,請想想你自己,只要想想你自己就行了,想想你的右手以及整個身軀因你沒有一隻手而全部都要去隱藏,你會不會太殘忍了些?只要心跳還在,一切都不會完劇。

如果我們毅然地選擇了活着,那就要無怨無悔地活着,用一種正視的眼光看待未來漫漫長路,當你發現你捨不得這種“活着”時,一扇大門將永遠為你敞開。

《我與地壇》讀後感12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壇讀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後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鬱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鬱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傷心又如何,活下去才是正道。

《我與地壇》讀後感13

《我與地壇》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這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雙腿癱瘓,就在這年少輕狂之時丟失了自己的雙腿,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在這本書中他説過"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還有他自己也説了"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可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拒絕了死亡選擇了生活。是他的母親的愛給了他力量,點燃了他生的渴望,還有書中寫到的中年夫婦,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中年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漂亮卻智障的小姑娘……他們都給了作者無數的感動。

許多人面對着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知所措,甚至絕望,扼殺了自己的生命,而史鐵生他投身於寫作用殘缺的身體,説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看到了史鐵生,我便想到了許多身殘志堅的人。約翰庫緹斯,他天生的殘疾,但他卻熱愛生命,用他那清晰的頭腦,很好的幽默感告訴了世界生命的堅強,告訴了世界生命的自尊、自信和自立。

讓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我與地壇》讀後感14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的題目對於我來説並不陌生,對於許多同齡人來説也亦是如此,因為這篇文章在國小國中課本里便有收錄,但當我再重新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卻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準確的來説應該是,以前小的時候看這篇文章,壓根就沒有產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圍繞着地壇,用一種平和而坦然的語氣敍述着那些與地壇相關的人與事。訴説着那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訴説着淡褪了的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同時,對於在地壇裏的那對多年來相濡以沫的老夫婦,對於那個熱愛歌唱的小夥,對於那個不幸失聰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靜靜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在地壇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這個園子的'歷史見證者。

很喜歡史鐵生那細膩的筆觸和那種娓娓道來的口氣,沒有過分的情感波動和浮誇,也許癱瘓的病痛讓他煎熬過,憤恨過,最終認清了,接受了,平靜了,形成一種看透了塵世的坦然和從容,那樣的一種淡定,便滲透在文筆中了。正因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時而透露着的睿智,時而又流露出真摯樸實的可愛。人生經歷了那麼一遭,已經沒有什麼能讓他生出憤怒和狹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蕩蕩的,隨性表露任何他想表達的東西,大約是如此,才會動人。

《我與地壇》讀後感15

江南的高温天悄然而至。街上行人似乎少了些,連樓下乘涼的居民們也不見了蹤影。在盛夏的午後,翻開《我與地壇》,去尋一處清涼。

那深藍色的封面,給人以心曠神怡。手指觸摸着封面上微微凸起的書名,覺出它對往事的述説。

書中講述着史老先生的人生旅途。剛開篇,就出現了一座廢棄的古園。這座古園歷盡四百餘年的滄桑,注視着史老先生的成長。也是在這裏,他完成了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領悟,對未來的期待。

史老先生的青年時期,因為一場病,雙腿殘疾。正值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史老先生卻失去走路的機會,換作任何一個人都會有抱怨,有不甘心,有失魂落魄。這樣的時期,我們需要獨處。於是史老先生找了一個寧靜的去處,獨自思考。正如他所説:“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裏,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在這個僻靜的地方靜靜思考各種事情。

一開始,他覺得整日呆在這樣的地方是逃避,是為了把自己的'世界與外界隔絕。他在這裏一連幾年,看書、寫作,確實好受一些。漸漸地他會一連好幾小時地想關於死亡的事。終於,他弄明白了,一個人的出生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死則是不必急於求成的事,那一天遲早會到來。除了生與死,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標籤:讀後感 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