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傅雷家書》讀後感[優選]

讀後感1.2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書》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優選]

《傅雷家書》讀後感1

浮生如寄,寸陽亦爭。陪兒子一齊看《傅雷家書》,讓孩子能很好地閲讀到半個世紀前中國翻譯家、作家傅雷給兒子傅聰186封書信,一齊感受了這個優秀家庭星火傳承的故事。我覺得未必每個家庭都會有才藝出眾的家長和天分突出的孩子,可是每個家長對子女寄予厚望的初心亦是一樣的。

這是一本十分具有教育意義,家庭價值觀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書。在傅雷給兒子的書信裏,我眼前浮現出一位父愛如山、字裏行間流露出對兒子濃烈的熱愛、諄諄教導、滿懷期望的偉大的父親形象。看到那裏,這讓同為家長的我感到自慚形穢。傅雷教育兒子十分嚴格,不但從行為舉止,並且思想、意識上尊尊教導。孩子怎樣説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都有標準不可逾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及藝術方面的鼓勵和鞭策。在信中還時不時關心家人,充滿了濃厚的親情。擔心兒子身體健康,怕兒子生病,叫他氣候轉變及衣服。看到這些我有些感慨,原先春天裏每一朵綻放的鮮花,都有着陽光、春風、雨露、土地無私的培育。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深藏着其父母為孩子努力撐起一片藍天的'艱辛背影。

我覺得我作為一名家長,讀了這本《傅雷家書》後在孩子日後教育方面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我很欣賞傅雷家長的教育理念,把孩子的人格看作主要,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授看作次要,藝術教育只當全面教育的一部分。家庭中的藝術氣氛,關切社會上大大小小的習慣,孩子在長年累月的侵淫之下,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能説沒有影響。我家兒子即將邁進青春期,我該如何去正確地引導他,讓孩子能夠在專屬他的青春花季裏芬芳馥郁,我想我已在這本書裏找到了答案。

古有抱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理念而潛心研讀的莘莘學子,也有懷着“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豪情而發奮的志士仁人。讀書學習不僅僅是禮貌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更是國家興盛之要。

親子共讀《傅雷家書》或批註整理,或深度解讀,或深情演繹,詮釋着各自的閲讀感受。在共讀中傾聽交流,在分享中碰撞思想,在彼此陪伴的時光中,細膩與綿長的愛在靜靜蔓延。

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書中發現美麗,在書中享受人生。願書中的光亮永遠投影你心,讓心底的感動一向温柔長駐。

《傅雷家書》讀後感2

其實,每個父親對他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是,並不是每個父親在疼愛的同時,卻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

而傅雷先生就是一位這般偉大的父親,他的每一句話都深深的打動着我的心。

他教育兒子説:“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而所謂“人”對傅雷先生來説,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或願望。它大到人類對世界的貢獻,小到對事業的嚴謹,甚至於對兒子的言行舉止的教育也離不開“人”一字。它不僅在信中如此寫,在生活中他也實際做到了,並且把這思想、理念傳給下一代。

對他兒子説:“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幸福對他來説莫過於此,與兒子成為知己、朋友。父子之間沒有隔閡,沒有溝壑。因為他從不以一個高高在上的父親或教育家出現在兒子面前,而是以一位朋友的身份對他説出自己的建議和他商議。他無拘無束,心裏怎麼想,筆就怎麼寫,正因為這樣,《傅雷家書》如山間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捲的白雲,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鷗,如無暇的白璧,如透明的結晶體。感情是那樣的純真、摯樸,沒有半點虛偽。

他謙虛誠懇地説:“我與兒子相處中,學會了忍耐,學到了説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

他真誠深情地對兒子説:“心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鋭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先生也像我們的父親,他的話也深深地烙在我們的心中,如何做人,如何交友,如何學習。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裏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濃濃的愛國熱情。

可憐天下父母心,其實每一位父親、母親也是這樣深愛着我們,教導着我們。聽見他們的嘮叨,其實是我們的福氣呀!”

這本《傅雷家書》真的教會了我很多。

《傅雷家書》讀後感3

每個父母都無比牽掛自己的孩子。無論孩子身處何方,他們的身上都會牽繫着父母的心。書的作者傅雷用筆將這父母心書寫在紙上,讓愛化為家書,一封封寄向遠方的兒子傅聰。

傅雷於1945年1月18日晚寫了寄給留洋的兒子傅聰的第一封信。整封信由月台上的離別勾起了對兒子童年的回憶。從兒子倔強出走到父親的懺悔,無不體現出父親的懊悔。我想:即便是如此深沉的父愛,在某一天的某一時刻,也會一股腦兒的全部湧出來。誤解了兒子,可能是因為礙於面子,不便説出自己的後悔;也可能因為內心的固執,所以故意掩飾,裝出一副嚴厲的.樣子可是,當兒子走了,在火車上笑吟吟地向父親揮手的兒子去了相隔萬里的異國他鄉,父親也就不再掩飾,或是再也擺不出以往嚴厲的面孔,將後悔隨着離別傷感的淚水一起湧出。

此後的幾十封信中,角角落落無不體現着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愛。父親買兒子每一場演出的唱片,父親知道兒子這幾天會有哪些安排,將來你預備談什麼近代作家,望早安排早些來信。我也可以供給材料。,我認為回國一行連同演奏,至少要花兩個月。而你還要等波蘭的零星音樂會結束之後方能動身。這樣前前後後要廢掉三個多月此外,父親從兒子的來信中瞭解兒子的心情,並在回信中給予幫助我相信我一定會做到不太落伍,不至於惹你麻煩。父親理解兒子,所以不絮叨那些瑣碎的家常,小心翼翼地和兒子做朋友。

書中沒有附上傅聰的回信,但是從傅雷的信中可以看出,兒子是非常信任父親的。從對藝術的批判到對困難的苦惱,傅聰一定都寫到了回信中。隻身異國他鄉,傅聰將自己的內心寫在了回信中。生活中除了練習演出,便是等回信了。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生活這時在祖國的父母便成了兒子的精神慰藉。

書信在父子的手中來回穿梭着,這一邊父親簡述着家庭瑣事,那一邊兒子敍述着自身經歷。書信長了,是父親對兒子不忘的叮嚀與自己對一些遭遇的敍述;書信短了,是父親對兒子遲遲不來的信的期盼和對兒子的擔憂。

可無奈的是,這桃花潭水都深不及的父子情,草草一封書信怎能代替?傅雷的信似乎是帶殼的果實,剝開了,便是一顆盼兒,憂兒的父親的心。

世界上最真誠,最令人感動的愛就在這一封封家書中了

《傅雷家書》讀後感4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之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侷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應該盡的一項神聖的義務與責任。

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説:“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其中,母親的温柔體貼,父親的嚴肅慈愛,都與生活環環相扣。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裏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卻在其中顯出了他不變的本色。

都説家風,家教貫穿一生,每個家庭的獨特家風家教都創造了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父母親的一言一語都在影響着自己。所有人的身上都影影淡淡的存在父母的影子。那是家風的傳承啊!優秀的父母,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

《傅雷家書》讀後感5

《傅雷家書》是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寫給傅聰的家書,這些家書凝聚着傅雷先生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

翻開這本書,看不到驚險的情節,看不到激動人心的場面,更沒有華麗的詞章,書上的字字句句如涓涓細流般流入人心,讓人感受其中的父愛,以及對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傅雷對兒子的鼓勵,在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如和風細雨般款款相慰,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鮮花與掌聲簇擁時,在信中勸導他謙虛,在成功的路上不懼孤獨,走自己的路。讀傅雷的第一篇家書,都感覺他心中的欣喜與激情都從他的.筆下傾瀉出來,無論是面對挫折還是面對成功,傅雷始終在教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他平易近人,樸實自然的話語,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誨,是對兒子人生道路的引導,是給兒子的哲理啟示。

傅雷希望兒子能夠擁有一顆赤子之心,“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不含雜念,保持對音樂的追求,保持心靈的純潔,無懼孤獨,才是堅強的最高境界。

初讀傅雷家書時,我對書中涉及有關藝術的東西有點不懂,並感到無聊,但慢慢讀下去,傅雷對音樂藝術的獨特見解,對詩詞韻律的深厚造詣,讓我慢慢沉浸到了書裏,傅雷從未放棄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他對文學的深入理解與引導,也造就了傅聰藝術上的成功,和傅敏教育上的成功。

書中還有濃濃的愛國之情貫穿了整本書,傅雷告訴兒子,要以國家的支持,親朋好友的厚望為動力,保持對音樂的熱愛,並擁有對音樂不斷鑽研的決心。

傅雷式的中國傳統式教育,融入了中國文化的血脈,是最成功的教育,他與兒子成為朋友,成為無話不説的知己,父愛深沉如水,信中的字字句句,如黑白畫面奧鵬浮現在腦海中,令我為之震動。

傅雷家書,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良藥,也是孩子理解父母的渠道。

《傅雷家書》讀後感6

讀《傅雷家書》,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傅雷作為一個父親的温度,而我卻感受到了他作為一個學者的力度。儘管傅雷在信中對傅聰噓寒問暖,十分感人,但我卻更加關注兩人談論藝術與文化的信件。

作為一個曾出過國、留過學,也接受過中國傳統教育的翻譯家,傅雷對於東、西方文化的主旋律是兼容幷包。他既認為文藝復興時代的偉大作品可以讓人眼光寬廣,又把漢代的精美石刻奉為精品,其開放而寬廣的胸懷和貫通中西、海納百川的治學態度可見一斑。

傅雷是一個善於對比和求同存異的學者。他常在書信中談起中國古代的詩詞。他有時會將詩詞獨立提出,有時則與西方音樂同時談起,尋找共同之處。比如,他認為,莫扎特、舒伯特都富於一種近乎於李白的氣質,而蕭邦樂曲的神髓則與某些中國古詩詞頗具相像之處。

他對東西方文化的對比與分析,並不拘泥於詩歌和音樂,也有許多是針對於文化更深層之中優缺點的。這也體現了他不但長於探求細節,而且也對宏觀的文化頗有些見解。

比如,他認為西方人的思想是混亂的,具有雙重性和矛盾性。又比如,在貝多芬的作品之中,始終充滿了“人”(即自我)和“神”(即命運)的鬥爭,而在他最後的晚年裏,“人”落在了下風,貝多芬在命運前低了頭。是否低頭沒有定論,但西方思想的混亂由此可見。

實際上,西方宗教信仰之“無我”(非是現在所謂無我),與現代精神之“有我”之間的戰爭,儘管自文藝復興之時便已開始,但一直到今天,仍未結束。反觀中國古代,由於諸子百家,無一以宗教信仰為人之根本,縱是後來傳入的佛教,也極重視自我智慧的`完全覺醒(徹悟),所以,中華民族不可能在思想上出現如西方人般的矛盾與混沌。

最不同尋常的是,這些關於藝術與文化的絕佳評論,有相當一部分,是寫於他被強加反黨罪名,隔離審查期間。在這時,他的待遇差到了極致,每天甚至只能看五分鐘書。對於一個愛書如命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情形幾近人間地獄。但他依然在對文化和藝術提出着自己的想法,依然在謹慎而嚴密的思考着。

也許,只有這樣無論境遇好壞,總有一顆求索之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學者!

《傅雷家書》讀後感7

細節在詞典中的意思是瑣碎而不重要的小節,細節看似不重要,但正是這些細節,才體現出我們每個人真實的一面。

傅雷在信中寫道:上封信中,我要你注意,住在華沙必須問明房東的睡眠時間,切勿深夜彈琴的`事,望隨時記住。這句話説明傅雷不希望兒子練琴時打擾別人,這也體現出傅雷在日常生活中的隨和、平易近人、關心他人。信中他還提到了很多細節,“有件小事要和你談談,你寫信封為什麼老是這麼不neat?日常瑣事要做的neat,就像彈琴要講究乾淨是一樣的。”見字如面,傅雷認為在平常的寫字寫信中,通過字跡頁面的整潔程度等,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習慣、性格,所以他希望兒子無論是寫信還是彈琴,隨時隨地都要保持neat。

郭德綱有句話在網上很火,“觀人於臨財,觀人於臨難;觀人於忽略,觀人於酒後。”看一個人怎麼樣,怎麼看呢?觀人於臨財,就是要看他在金錢面前,是否見財起意?如何取利、如何駕馭財富等。觀人於臨難,就是要看他在困難面前怎麼做,是消極還是樂觀?觀人於忽略,就是要看他無意中的一些舉動,往往能體現他一個人的性格。觀人於酒後,這一點就很簡單了,我們都知道,酒後吐真言,喝酒以後説的往往都是真話。這些不都是細節體現人品的例子嗎?

我的媽媽就是個很注重細節的人。吃飯時,她經常告訴我,吃飯時不要亂換座位,不要敲碗,不要把筷子插在碗裏。寫作業的時候,她又告訴我,寫作業要快,不要磨蹭,否則在以後的生活中,也會拖拖拉拉,做事做不乾淨。寫大題時,要把答案從左往右寫,不要都擠在右邊,和做事一樣,要提前把事情趕出去,而不是拖到後邊。這樣的細節要求還有很多很多。

細節決定一切,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注意點點滴滴的細節,能做好小事,又怎會擔心做不好大事呢?這就是我讀《傅雷家書》的收穫。

《傅雷家書》讀後感8

《傅雷家書》是一本值得細看和咀嚼的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每個家庭都有不一樣的教育方式,而傅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值得推崇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傅雷父子經過這些書信,不僅僅在兩人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經過這一條紐帶,使孩子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感情。

既然是父子之間的家書,那麼書中最突出的,當然是濃濃的父愛了,或許每個父親對他們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不知能有幾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一個好的家庭,對孩子來説是一件好事,它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較異常,他經過書信對遠方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指導,並且還透露了對兒子的牽掛和愛。

在書信中,他告誡兒子“人總得常常強迫自我,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做事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為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我的意識與性情”。這些難道不是我們應當引以為鑑的嗎?

天下父母的愛都是一樣的,我的父母雖不像傅雷那麼出名,也不能説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為我研究,為我打算。

《傅雷家書》中有着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不錯,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有多少家庭能夠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國,家長都沒有用心與孩子溝通,不瞭解孩子的情景,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

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因而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孩子不但沒有變得懂事,反而更加叛逆起來。所以,家長們應當看看《傅雷家書》,而作為孩子的我們也要看看這本好書,因為它將會感染我們,讓我們察覺到家長的用心良苦,懂得感恩,它更讓我們懂得藝術的欣賞,在生活的處事做人,得到正確的指引。

不管過多久,傅雷先生的影響還將會一向存在,因為他的教育方式能夠當做家庭教育的藍本,而《傅雷家書》也會哭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9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古代書信是一種重要的通訊方式,而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曾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寫了數百封家書,從而摘編成了今天的這本《傅雷家書》。

在這本書裏主要摘編了傅雷先生在1954年開始給自己的兩個兒子所寫的家書,這本書充滿了父愛,是一本適合青少年閲讀的書籍

在書中有段文字讓我深受體會,“你媽説你的信都是閃閃發光的,耀眼生輝的。當然你渾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豔麗,青春的生命,才華,自然寫出來的有那麼大吸引力了。我和媽媽常説,這是你一生之中的黃金時代,希望你能好好享受,體驗,給你一輩子做個最精彩的'回憶。”這讓我不禁想到了在一檔節目中,一位女明星曾述説這她眼中青春的含義:如果不趁年輕去做一些想做的事,等到十年後,二十年後,你就沒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為當你長大後,會被生活中的瑣事限制,只有趁青春,才能品味不同的生活。這讓我深有感觸。

在閲讀這本書時,看到傅雷先生既是嚴父,又是慈父,在兒子的藝術追求中十分嚴格,但對遠離故鄉的兒子卻又有幾份關愛。在書中有許許多多傅雷先生對兒子關愛的語句,同時也有着傅雷從自己身上所明白的道理,將這些傳授給了兒子。這好比我們是一張白紙,而人生是一支畫筆,而父母就是已經完成的畫,我們從他們身上獲得靈感,從而豐富自己的畫面。

從這本書中,我們也領悟到了許多道理“先為人,次為藝術家,終為鋼琴家。”,在做任何事時,做人是第一位,正所謂“學藝先學人”同樣像我們述説這個道理。

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傅雷先生是一個細心的人,他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授予他不同的道理,大到人生哲理,小到為人處世。天下父母何嘗不是如此?也許我們要到長大後才會明白什麼叫“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但感恩卻可以隨時開始。如果有什麼想説的話給父母,卻又不敢與父母交流,我想寫幾封家書也別有一番風味吧。

《傅雷家書》讀後感10

讀完這本由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以後,説心裏話,覺得,真的是蠻有感觸的。

並不是想去指責我們的父母,只是覺得,真的,傅雷夫婦的教育理念真的很棒,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別的不説,你首先要承認,讀完它,有沒有想去把這本書拿到父母面前,讓他們好好學學的衝動?不過,話説回來,我覺得呢,書的確是好書,信也寫的淳樸,傅雷夫婦對兒女和祖國的愛也顯而易見,他們也是教育事業的典範。但是,我覺得他們,也是我們普通人父母的放大版。

説實話,在寫這篇讀後感之前,我看了很多網上的有關讀後感資料,覺得,要麼就是説現在的教育怎麼怎麼不如人家,要麼,就是人家夫婦怎麼怎麼偉大,其實,真的沒有這個必要,不要誤會,並沒有一絲貶低的意思,只是想説,如果你讀過這本書,那之後,就更應該把目光放到我們這些平常人家的父母身上。

拿我説,我父母學歷不是很高,也沒有天天祖國啊、社會啊掛在嘴邊,但,他們真的很愛我,他們給我他們能夠做到的最好的教育。我們沒有遠隔重洋,當今社會通訊發達也不需要寫信,不過我相信,我們當中任何的一個人,處於像傅聰那樣的`情況,我們任何一個人的父母都會掛念我們,時時刻刻操我們的心。

也許,他們不懂得多麼高尚的教育方法,所以,傅雷夫婦是他們需要學習的對象,但是,我相信,不管是他們中任何的一個,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

我覺得,我們看這本書不能光是一股腦稱讚傅雷夫婦,或是貶低我們的父母,我們更應該的是通過這本書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同樣身為父母的我們的爸媽對我們的愛。

我想去承擔你將可能會承擔的一切,卻又害怕承擔的太多,你會忘了怎麼去飛翔。

《傅雷家書》讀後感11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翻開家書,攜眷一顆赤子之心,進入了傅家的世界。

傅雷做學問孜孜矻矻、俯首案前、白首窮襟。他身為一代翻譯巨匠,多藝兼通,在繪畫、音樂、文學等方面有着獨特的藝術鑑賞力,對其遠隔萬里的長子傅聰,通過家信言傳身教,封封家書、字字珠璣、句句箴言,流露着他嚴苛與温情的父愛,加之其子的天賦與勤勉,灌養了享有世界美譽的“鋼琴詩人”。

知感恩。青年人的眼睛望着前面,飢渴一般忙着吸收新東西,忘記往回看,容易給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為了避免誤會,定要感恩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一通電話的.暖心問候,三言兩語的現狀彙報,足以讓人得到絲縷慰藉。要真誠。知之為之,不知為不知。有了真誠,才會有虛心,有了虛心,才肯丟開自己去了解別人,也才能放下虛偽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然而真誠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做後盾的,也是需要長時間培養的。懂拒絕。隨和的脾性會失去很多個人時間與空間,老在人堆裏,缺少了反省的機會,思想、感覺、感情不能好好整理、歸納,懂得適當的不出席不必要的聚會,有時不妨直説:我有事。勤讀書。天資不足,苦功步足。鼓勵多讀書,有計劃有系統的正規讀書,不是消遣驅時的讀書。做好讀書枱賬,摘抄妙筆益言,記錄思考過程,撰寫讀後感言。勞逸結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閒暇時光登高望遠,在大自然盪滌心中的塵俗,去博物館欣賞作品,無形中使人恬靜曠達,維持精神與心靈的健康。

《傅雷家書》正如羅曼·羅蘭語:“你們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們這些青年,現在要輪到你們了!踏在我們的身體上面向前吧。但願你們比我們更偉大、更幸福”。傅父家書的養料,惠及着每位讀書的孩子,它猶如家父的温情臂膀助力前行。正值傅雷夫婦仙逝五十週年忌,巧幸在圖書館的書架上與他們相逢,記下感言,致上緬懷,也分享給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們。

《傅雷家書》讀後感12

樓適夷曾經説過:“《傅雷家書》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空閒之餘,我再次從書架上抽出這本書,摩挲着封面想再次感受家書的温情與厚重。

萬水千山也無法阻隔這種陪伴,直至傅雷離開這個世界,其實,他並沒有離開,至少在傅聰心中,至少在喜愛他的讀者中,他從未離開。那一封封書信給我的震撼如同海面上的滾滾波濤——洶湧澎湃,經久不衰。

“赤子之心”是貫穿全書的精神,同時也是傅雷先生做人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傅雷先生雖然家教嚴格,但他的教育方式也在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改進,父子關係愈發和諧,他們在對藝術的切磋交流中成了知心朋友,他在孩子面前從來沒擺出過高高在上的姿態,他是一個性情中人,他的感情總是溢於生活的細節之中。同很多父親一樣,愛子之心猶如大海,澎湃而深沉。對藝術無上的追求,真摯的感情流露,心繫民生的家國情懷,這三者拼在一起便是傅雷父子,便是——赤子之心

當今社會,如傅雷父子一般的人很多,留守兒童就要面對這種父子聚少離多的情況,由於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成為問題兒童的機率很大。父母怕缺席孩子的成長過程,便試圖用錢來彌補。假如他們像傅雷先生一樣,用書信的方式陪伴孩子的成長,也就不會留下遺憾了……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解脱。”多麼深刻的一句話啊,當我們面對成功時,要謙虛坦然,面對失敗時,要積極進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樂,這些高潮和低潮構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對,才能真正幸福。這句話給了深深的啟迪,我一定會永久銘記。

《傅雷家書》告訴我們: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儘管有時會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難、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齒於人羣的絕境,而最後真實的光不能永遠掩滅,還是要為大家所認識,使它的光焰照徹人間,得到它應該得到的尊敬和愛。

《傅雷家書》讀後感13

家書,一筆一畫寄託着對家人的牽掛。在古代,“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一封家書“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在近代,傅雷一家如何表達思念?

傅雷給兒子的家書中飽含着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期望,滿含着對藝術、人生的思考、對立身處世的叮囑。小到對音樂的見解,大到國家大事,字裏行間,滿含着愛。

回望宋代,陸游年邁時“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滿紙空。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自歎徒勞,卻又“寄語紅橋橋下水”,不甘浮於心間,借水懷人。

回望明代,袁凱百無聊賴時收到家書,卻“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只有家人的`期盼。

回望近代,傅雷在一封封家書中告誡兒子,當兒子取得成就時又絲毫不吝嗇他的讚揚——“東方升起了一顆星,這麼光明,這麼純淨,這麼深邃;替中國創造了一個輝煌的世界紀錄!”信中,傅雷對兒子也極為嚴格,將錯誤嚴肅地提出來,嚴厲地要求兒子一一改正,但是,這無不表達着父親對兒子的無限期盼和愛,即使相隔千里,兒子的身邊總有一個諄諄教誨的父親,教他立身處世。信中同時暗含着苦,令人唏噓——父母不能陪伴兒子的苦、傅雷夫婦不能見到孫子的苦、傅聰未能盡孝的苦……種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匯成一封封書信,將自己的思念寄給遠方的親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卻不能洗刷內心的思緒。即使異地相隔,也不能阻斷親人那熟悉的字跡,那倍感親切的家書。

驀然回首,家書已離我們日漸遠去,網絡架起了溝通的橋樑,即使相隔萬里,彷彿近在咫尺。科技發達的今天,書信已經漸漸趕不上時代的腳步,驛站的消失,見證了一個國家的崛起。書信象徵過去,科技代表未來,但無論是書信還是科技,都滿含着一代代人的家國情懷。

傅雷的家書,只是近代的一個縮影,它隨着歷史而失去在通訊上的地位,但在它身上的親情永不消逝,家書,一直是家人情感的表達與寄託。

《傅雷家書》讀後感14

《傅雷家書》是我國著名的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教子之書。這部家書中有宏觀上一個父親對孩子人生成長經歷上的指導,亦有不勞其累,不厭其煩的細微關懷,很多封信中都十分直接地表露父母對遠在國外的孩子的思念,也有傅雷夫婦作為過來人對對這兩個孩子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

傅雷讓兒子在朋友生病時一定要寫一封信過去,不一定要長,但總要有些精神上的慰藉。同時傅雷也説:“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

這表現傅雷在交友方面,最看重的就是不馬虎,這在我看來也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重情義。人生在世,有幸福的家庭很重要,但擁有幾個摯友何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摯友,是需要以關懷和幫助來打磨情感的基石的,所以傅雷教導兒子,在對待朋友這件事上,絕不能馬虎。

還有就是人際交往方面的禮儀,傅雷也極為重視,因為在國外,一個人的禮儀不僅僅代表他個人,而是代表着一個國家的形象面貌。

傅雷在信中也曾談及,傅聰習慣手插兜,他認為這是對人的一種不尊重,對待長輩及客氣的.人手垂直,人立正。我認為這種規矩變成了習慣,對人一輩子都有好處。

給別人留下的印象也會很好。傅雷培養傅聰,不僅僅是在學識及音樂上給予其環境與教導,更是在為人處世及交往禮儀方面煞費苦心,想必一個人有良好教育的體現,不僅僅是在學識方面,更是這個人的品德優良才會叫人刮目相看。

不得不説,傅雷與傅聰在信中最多談及的就是傅聰的音樂方面的發展了,傅雷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環境感知藝術,把傅聰送到國外學習。

信中傅聰也告訴父母很多關於自己對音樂的感知程度以及自己演出和比賽的情況。

傅雷的教子之道中,是很重視對兒子藝術方面的培養與發展的,因為人生因為藝術也可以得到境界上的昇華,這也是傅雷教子的最終目的,做一個無愧於國家社會的人,這也是人生意義。

《傅雷家書》讀後感15

著名文學家塞萬提斯曾説過:“父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老師。”沒錯,父親就像深沉而含蓄卻又寬廣的海,就像穩重厚實而威嚴的山,又好像舒緩平靜而綿長的河,他的愛如母愛一樣無私,不求回報,默默無聞又寓於無形之中,就像傅雷對傅聰的愛正是他的生命支點一樣。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父之嚴厲,子女良教。許多父親同傅雷一樣嚴厲。

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在發現兒子有排兵佈陣的天賦後,十分高興,決定培養兒子。他從來不放鬆要求,每天教兒子讀名人故事,讀兵法,以免戚繼光受到不同方面的不良影響。在戚景通的影響教育下,戚繼光養成了不慕虛榮,奮發向上的品質,後來創建了“戚家軍”,南征北戰,終於消滅了屢屢侵犯的倭寇。

戚景通作為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對兒子的嚴厲,這跟傅雷教子無二,但結果是令人振奮的。

夢魂不憚長安遠,幾度乘風問起居。也有許多父親與傅雷愛的不同,對孩子十分放鬆。

達·芬奇的父親彼得羅對孩子的愛好十分關心。他培養孩子的信條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達·芬奇上學後,對繪畫十分感興趣,甚至曠課畫畫,父親知道後,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誇獎兒子畫的很好,後來他把兒子帶到維羅奇奧那裏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許多繪畫技巧,終於成為了一代大畫家。

在教育孩子上,我想,每一個父親都有自己的方法,哪怕有的會被孩子記恨,他們也會堅持自己的選擇,直到看見自己的孩子登上成功的巔峯。

父愛,雖不如母愛那般温柔,但深沉而厚重,如果説,母愛是一泓清泉,那父愛則深沉如磐石,默默地給予孩子們以硬核。

《傅雷家書》給我的觸動遠不止這些,然而,我的拙筆卻只能寫出它最淺薄的一層。在此,我要感謝《傅雷家書》,讓我看見了一個偉大的父親,看見了那如山的背影,看見了我們生命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