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通用]

讀後感1.9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論語》讀後感[通用]

《論語》讀後感1

論’理論,理論人生,理論人生滄桑百態,理論孔子儒家思想,理論學而篇,理論為攻篇,理論子罕篇、先進篇、李氏篇、衞靈公篇、子張篇、微子篇等。

自古文學家孔子,受萬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門生隊排長龍。自然理論乎,名言乎,不少矣。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去攻讀鑽研邪説,那就有害了。不踐跡,亦不入於室。也有當事人反對之論,唯女子乃小人難養也,可是例時上千年,出了多少女中豪傑,真是多乎,精乎。

論語讀後感三

孔夫子曾經説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説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説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論語》讀後感2

在日漸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傳統文化猶如滋養人心的甘泉。而《論語》這一劑儒學文化的聖品,無疑對當代人的修身為人、處世待世有着深厚的指導意義。在寒假,我有幸拜讀了《論語》,雖沒能深入領悟,卻也獲益匪淺。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約編撰於公元前四世紀初,流傳到漢代,形成了“魯論”、“齊論”、“古論”三個版本。《論語》被古人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典,到了今天,則是人們學習、認識、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可靠的權威著作。

全書分為若干個部分,有的論教育與學習,有的論仁義,有的論禮樂,有的論道德教養,有的論孝悌,有的論為政……由於全書圍繞儒學之核心——“仁義”展開,所以“論仁義”部分也成了我研讀的重點。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這樣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仁義的`人,自己想要立身成功也要別人立身成功,自己想要事業發達也要別人事業發達。讀了這句話後,我深有感觸,天下莫有比這種人更無私寬大、仁義高尚的人了。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發家致富、功成名就幾乎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然而也正因為如此,一些道德教養不達標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他們為了讓自己立身成功,而不惜暗中毀壞比自己能幹、優秀的人的名譽和事業;他們為使自己境運通達而陷害顯赫,以成一己之私。這些人不僅是社會的負產品,是利慾的囚徒,還是大大違反儒學觀點及精神的不仁義之輩。他們追隨名利,卻忽視了立人之本。誠然,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最後都會受到命運的懲罰,更不能圓了初衷和野心。可見,仁義寬厚之心是多麼重要,它是做人的基礎,也是成人的支柱,更是為人的良方。而這些大智慧遠不是那些利慾薰心、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所能領悟和躬身踐行的。成業與成人,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兩種修為境界各不缺失,才能讓二者齊頭並進,讓人生創造輝煌。

現代社會錯綜複雜,品質問題醜聞迭起,而其實刨根問祖、追溯回兩千多年前,先賢智慧早已向我們闡述過這所有問題的答案。現在社會的一切尷尬局面,也都可從先秦經典尋覓到答覆。

所以説,就如“讀史使人明智”那句話一樣,我認為傳統鉅著就是歷史遺饋的財富,而讀傳統名著無疑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高尚。

如果你遇到棘手的問題或是尷尬的局面,請學會思考,請學會請教,或許《論語》中那份為你保留的答覆,就將赫然呈現於眼前。

《論語》讀後感3

這個暑假拜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温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論語心得》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確實,在今天這麼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座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了目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的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論語》讀後感4

日月如梭,時間流逝飛快。天地變了,人也在變,真正亙古不變的是書籍,是深刻的道理,是那些能夠真正滋養心靈的東西。以我的看法,具有悠久歷史的《論語》中所包涵的精髓才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可它卻能將人的品性改變。這,才是真正無價的`財富。

這本書裏的每一句話都是文言文,記錄的是我國儒派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每篇文章雖內容短小,卻很精妙,能夠運用極少的文言文表達出精準、明確的內容和顯然易見的道理。

當我一頁一頁地翻閲《論語》,看着這深奧而耐人尋味的字句,細細地品讀着這一個一個字間的韻味時。猛然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句出現在我的眼簾。我不禁回想起平日裏,我雖然是愛看書,但是每次閲讀時都不會認真、仔細地體會到書籍真正的精髓。所以,凡是被我購買回來的書籍,我一般都會囫圇吞棗地看完。每一本書上都是乾乾淨淨的,一點批註也不做。每當別人談論起我所讀過的書籍時,我卻根本插不上話。但是有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啟示後,我才真正理解了閲讀的意義。閲讀,本意並不是只一味地去閲讀各種書籍,囫圇吞棗地汲取知識,而是在閲讀中多去感受這篇文章,寫出自己對文章的真實感受,感悟和思考。如果只閲讀不思考,無疑是相當於沒有讀,也不會有任何收穫;而只思考不閲讀,更是相當於思想被束縛,不閲讀,哪裏有思考的空間?所以,只有在兩者能互相結合的前提下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論語》中還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一想起自己以往做任何事都不懂得堅持,還沒進行到一半就放棄了的情形,不禁很是羞愧。是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到底才能成功。就像一座高聳入雲的山,是靠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才形成的;就像波濤洶湧的波濤,又何嘗不是靠積累每一股細流才匯成的。這不正是用事實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和經驗,最後擁有了實力,那麼成功不就自然而來了嗎?

閲讀是快樂的,希望你也可以抽出時間讀一讀《論語》這本富有內涵的名著,感受它獨一無二的精髓,多多反省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盡善盡美。

《論語》讀後感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裏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説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説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論語》讀後感6

20xx年冬日的一個午後,偶然看到于丹老師在央視百家講壇解讀《論語》,她説《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聽後有點好奇,我迫切地想要看它、讀它。

初識《論語》還是在學校的課本上,那時年少不知世事,覺得此文甚是難懂。看一年年月圓,賞一次次花開。而今的我,心境自然不同於孩童時代。工作中、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時候,看一段孔子的語錄,思緒彷彿回到了兩千五百多年前,閉目沉思,不管古代還是現代,道理總是一樣的。你曾經為朋友之間的爭執煩心,難以釋懷嗎?孔子的學生曾子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來證實這個道理:説一個老和尚把一個過河的姑娘背到了對岸,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卻不敢問,強烈的好奇心在走出二十里地之後再也按捺不住,説,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背姑娘過河,老和尚淡淡的告訴他,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道理很簡單,孔子教會我們,以寬和之心待人,才能真正放下。然後,你的心境是才會輕鬆、愉悦。

結合目前的形勢,企業正處於困難時期,我們仍像從前一樣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卻拿不到全額工資,或許有人會抱怨領導,抱怨我們的勞動沒有得到合理的回報,但是靜下心來想一想,有市場必然會有競爭,當困難出現的時候,抱怨和猜忌解決不了問題,是在做無用功。《論語》裏有個故事叫子貢問政,講的是一個國家必須具備的三要素,足兵、足食、民信。如果必須去掉兩條,只有民信不能丟,我們可以沒有武力保障,可以缺少糧食,但是,沒有了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才是最可怕的。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那麼凝聚一個企業的力量應該綽綽有餘了吧。把做無用功的精力拉回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精心操作,確保安全生產。除此之外,請你想想如何節能降耗,為自己的企業貢獻一條金點子吧,人的能力有大小,再小也是一種力量,有了這種力量,我們就能走出困境。

窗外飄起了小雨,輕輕地跌落在玻璃上,有點冷,這樣的天氣,泡一杯濃濃的咖啡,捧在手心裏,深深地吸一口,暖暖的,很貼心。在窗邊的藤椅上坐下來,小心翼翼地翻開《論語》,每次解讀,都會有不同的感覺,有新的發現。

《論語》讀後感7

我在這一學期有幸學習了《論語》這本書,《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意思是,人如果不自重,威信就不如別人,學習也需要經常鞏固知識。才能對學習得到有效的幫助。這句話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前的一言一行。

以前,我總是大大咧咧的,一點都不夠穩重,引來許多人的指責。玩起來,那可以説連自己姓什麼都不知道了。記得有一次參加趙怡歌組織的“祕密”活動,很晚回家。爸爸媽媽東找西找都找不到我,使他們非常擔心、傷心。同時這件事情被同學們知道後,自己的面子也在同學面前丟的一乾二淨,招來同學們的冷眼相待。有時候在課堂上我也和班上的男生嘻嘻哈哈,不認真聽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好多女生都不喜歡和我做朋友了。

沮喪之餘我學習了《論語》,其中的“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等句,知道了自己不能經常和那些“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成為朋友。如果這樣,你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便會一落千丈,自己的威信也就很難樹立起來。想到這我停止了行動、遠離他們,自己的心也安分下來了。學習上、生活上有困難我會找老師、找同學幫助解決。現在值日中,我是能幹的組織者,課間我和大家一起討論難題、分享讀書感受、解決班級問題。

學習了《論語》的“學而篇”,使我明白了做人的很多道理。現在的我,已經變得懂事多了,當我言辭不當、行為不合學生行為規範時,我就會想起《論語》中老師教給我們的內容。

“學而篇”不僅講了學習,也講了做人的'道理。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人。”意思是,説話不要花言巧語,這樣會給別人留下別人不好的印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人如果每天反省自己三次,那他就會為人非常忠誠,與朋友叫他也會非常誠實。學習也會非常用心。像這樣時刻啟發我的句子還有很多,它們像一位不説話的老師時刻提醒着我的一言一行。

你可千萬別小瞧《論語》這本書,這本書裏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學習。雖然孔子生在古代,但是我們至今還在照着孔子的思想做事。所以利用好你身邊《論語》這本書吧!

《論語》讀後感8

家裏有兩個孩子當聽眾,對於我這個好講話的人,確是方便。高興起來,便向他們高談闊論一番。老子的話,有理無理一個樣。孩子識趣,只管聽,不爭鳴,這往往使我越談越愜意。

這一回,跟孩子又扯開了《論語》和“仁”的話題。《論語》這部書,多處談及“仁”。

然而仍純粹以我做老子的身份講話,望文生義,借題發揮,且自以為是。涉及到古代文獻典籍,我的態度大率如此。我偶爾翻檢《論語》,就像翻檢時下流行的文藝報刊,根本算不上研究。而作為文學作品看,我認為《論語》是上上乘的'。

我喜歡《論語》的那種心安理得;

我喜歡《論語》的那種從容不迫;

我喜歡《論語》的那種深入淺出;

我喜歡《論語》的那種意味悠長。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論語》一部書開頭這幾句,如一支優美的牧歌。它好像在欣賞生活,禮讚生活,在提示着生活的一種至高至美的境界。

它要求人們“學”,要求人們“習”,“學”而“習”,人才能成為“君子”。“君子”這個字眼,好像不完全僅僅顯示人的社會地位。我覺得它還包含着對於一個人的教養、修養、生活態度和志趣的評價。人之所以成其為“君子”,亦即人之所以成其為較高的人了。而從中便有了“説”,有了“樂”,有了“不温”。這光景,是很不壞的。

讀《論語》會使我想起陶淵明的《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調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如同孔子強調“學”而“習”,陶淵明強調“歸”而“追”。不能一去不返,一放難收,要回來。回來並非無所事事,在“歸”中而另有所“追”,亦即從另一人生境界上重新出發,重新前進,這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積極。無論就《歸去來辭》的這幾句話,還是就陶淵明的整個作品,都具有《論語》的那種心安理得,從容不迫,深入淺出,意味悠長。陶淵明以他的作品和實踐,體現了孔子至為嚮往而終生都不打算享有的“風乎舞雲,詠而歸”的那種與自然相親相近的生活狀態。怎麼人們老把陶淵明視為避世者,而不看見他也是孔子的傳人呢?陶文陶詩的思想風貌,温柔敦厚,充滿了愛心;筆調亦直亦曲,亦方亦圓,如傾如訴,如歎如詠,這般文筆,我以為只能從《論語》中得來!

《論語》讀後感9

《論語》是一部經典國學著作,眾所周知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的,內容為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思想為“仁”,他所提出的“仁”實際上是一種公益的思想,希望建設一個公益的社會。

對於《論語》的內容,我們在國中時就開始接觸了,至今過了六七年,但譬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經典語句我們依然隨時都可脱口而出,這説明經典就是容易深入人心,但當時尚且年少,對其內容頁大都一知半解,現在重新再細細品讀,便對其內涵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論語》全書有很多章節,但我最喜歡“學而第一”章裏的內容。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一則主要是要同學們適應新環境,好好學習,培養君子風度,搞好團結,正體現了其“禮”的思想。這一則也被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的《論語》十則裏,第一次學時,我並沒有真正讀懂它的意思,尤其是“朋”字,一直還以為是“朋友”的意思。這樣又證明了《論語》的又一則“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如果我沒有重新認真的去複習,又怎會知道這裏的“朋”不是朋友的意思,而是指聚在一起學習的同學們呢?

還有一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一則我經常用來提醒自己,為人處世要常常自我反省,從而自我提升。這一則的意思是:曾子説:“我每天做三個方面的反思:替人設想做到忠實了嗎?與朋友交往做到誠信了嗎?老師傳授的學業複習好了嗎?説明了作為一個學生每天應該堅持的三省內容。如果這樣堅持自省,那為人必定越來越完美,我們不僅現在應該堅持,即使畢業後不再是學生了也應該繼續堅持。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論語》中最能體現“仁”的一則是“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説人如果沒有仁義,還怎麼對待禮?人如果沒有仁義,還怎麼對待樂?説明了仁是禮樂的基礎。一個人如果要成為君子,即思想道德修養高的.人,“仁”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如果沒有“仁”,又怎會有其他的“義”、“禮”、“智”、“信”呢?換句話説就是沒有“仁”,就難以成為君子。

《論語》文化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所藴含的豐富哲理時刻啟迪着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願《論語》文化可以繼續傳播擴散,經久不衰;願社會充滿仁義道德;願孔子嚮往的“仁”(公益的社會)能早日實現。

《論語》讀後感10

俗話説“半部《論語》治天下”,為什麼這樣説呢?這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麼呢?靠的就是《論語》中藴藏的大智慧啊!

《論語》到底寫的是什麼呢?裏面篇章很多,有關學習的學而篇,有關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時我們經常掛於嘴邊的幾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均出自此書。這些語句隨便找個同學都會説上一兩句,我想這也許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論語》裏面的精彩語句數不勝數,但我最喜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內省也。”這句話。意思是:見到賢人聖者就想想自己有沒有他的成就,見到沒有賢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這個樣子。我一直將這句孔子説的名言刻在心裏,半點不敢忘記,因此養成了爭強好勝,希望自己也能達到別人一樣水平的.性格。

《論語》不僅能發人深省,還能使人改變人生觀點。讓頑皮不愛學習的人變得發憤圖強,努力學習;令自卑的人不再自卑,昂首挺胸重新做人;使奸險狡詐的人變得誠實憨厚……從這個角度出發,這難道還算不上是一本好書嗎?

《論語》書中記錄的有勤學之人、守信之人、也有死讀書不求甚解的人,陳正之就是那個勤學之人的代表。他每天以勤補拙,勤學苦練從不間斷,人家讀一遍書,他就翻倍,甚至更多,並在學習中尋找樂趣,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由“陳傻子”變成陳才子,成為漢代一位很有造詣的博學之士。再如北宋的米芾,他把“學而不厭”當成自己的座右銘,勤練書畫,特別是在練“捺”方面,廢寢忘食。他的妻子是看在眼裏疼在心裏啊,再也忍不住就給他送飯,在送飯的過程中不心小碰了一下米芾的右手,沒想到就這個細節竟寫出了世間少有的一個“捺”,這是一個巧合嗎?正因為米芾那勤學苦練,終於成為當時享有盛譽的“宋四家”之一。而曾子則是守信人的代表,他不顧妻子反對,言出必行,説給兒子殺豬就殺,絕不向孩子撒謊,成為後人誠信的楷模。《論語》中有些語句的意思確實難以理解,但“讀書死,讀死書,死讀書”這句話總該明白吧。《論語》中也有這種人,誰呢?就是伯樂的兒子。伯樂的兒子不動腦筋,不思上進,手拿着伯樂寫的相馬經去尋找千里馬,結果錯把一隻癩蛤蟆當做千里馬,這種只知讀書,卻不知思考的人,到頭來只會一無所獲,鬧出笑話……

《論語》,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有關孔子或他的弟子的一個個小故事裏隱藏着一句句至理名言,語言清新自然,構造新穎活潑,翻開書本,其中的人物歷歷在目、躍然紙上。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吧!

《論語》讀後感11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論語》是孔夫子在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其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之後,又彙集編纂而成的經典語錄。

在中學時代,提及《論語》總是感覺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問,很深奧的東西。記得那時,也曾背得幾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一些"之乎者也"的句子,但那時腦海裏對這些"之乎者也"的句子卻是很膚淺的理解,根本不知道這些句子的精華所在。

前些日子,在CCTV—10"百家講壇"看到于丹教授講的《論語》心得,感觸頗深,索性買本書回家來細細品味,通過讀于丹教授的這本《論語》心得,我瞭解到《論語》並非是以前想像中的那樣深奧,《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説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于丹教授"《論語》心得"這本書中,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她把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通過與《論語》完美結合後給予了的精闢闡釋。

通過於丹教授在書中例舉的一則則小故事,我讀懂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也讀懂了,心靈中至為美好的一面是積極的心態、自信和勇敢。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們往往會感到無力應付,其實只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定的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

同時,我也深深的瞭解了孔夫子的偉大之處,知道了先賢們曾經説的話,穿越滄桑,時至今日,為什麼仍然可以讓我們後人受益匪淺。知道了幾千年來,為什麼世人仍願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讓我們在生活中學會了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生活是美好的,幸福更是一種生活中美好的感覺,我們更要用良好的心態去體會幸福,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論語》讀後感12

《論語》是中國古代的四書之一,一直以來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都沒有很好的去領會其中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今天有幸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不由豁然開朗。通過於丹教授對《論語》的詮釋,在那簡短的文字、樸素的語言裏讓我們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一種精神的昇華,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滄桑,感受到遠古聖賢們那種温暖,平和而不失莊嚴的人格魅力。

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論語》的思想精髓之一“忠恕”。他告訴我們無論身處怎樣激烈的時代都應該調整好心態,做最好的自己,不強人所難,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學會包容和理解。拿于丹教授的話説,就是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所謂,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因為寬廣的胸懷足以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遠。

“愛人”,“知人”是《論語》裏孔子的另一個思想精髓所在。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是智慧。我們只有具備了一種仁愛之心,才能達到孔子所説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其譬,可謂人之方也已。”的理想境界。當我們在做好自己有所建樹的`同時,還應該身懷仁愛之心,幫助他人,助人為樂,使我們的內心有一種“予人玫瑰,手留餘香”的幸福滿足感。

細讀《論語》,仔細體會一番,它所帶給我們的那種平和、淡定的精神之光時時觸動着我們躁動遊移的心靈。它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當我們貧窮時學學顏回吧,“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無論生活多麼的清苦,顏回都不改變樂觀的生活態度,不被物資生活所累,始終保持一份恬淡安寧的心境。《論語》告訴我們不僅要做一個善良高尚的人,還教給我們君子之道,孔子謙虛的説:“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一個內心無比仁厚,寬和的人,不會計較得失,可以真正做到內心的安靜、坦然。而強大的內心足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君子不憂不懼,不怨天,不尤人,上學而下達。”縱然我們離君子的距離還遠,我們也應該不斷學習,做最好的的自己,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有了一種從容淡定,我們才不會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願我們的生命在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不斷得以提升,使我們的生命充滿價值,充滿意義。

《論語》讀後感13

有句話説的好:‘讀史使人明智’論語就是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論語》的學習它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如何做人等為人處世之道,我學到最多的是學習。

論語的第一句就告訴我們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為作為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説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為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在温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温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向書本學,不如向世人學,學習是一種悟性,處處皆學問。人的行為,價值觀,禮俗,知識的傳承,體現在的人的生活得方方面面。一個人的內心有智慧,而且願意好好去學,甚至樂意比自己差的人去請教,這就是一種難得的態度。

論語可以讓每個人都各有所得,受益匪淺。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闢言論和孔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我們不斷努力學習,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去,我們就會更充實。

《論語》讀後感14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寒假裏,我讀了論語這本書,收益很多,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這句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為了討好別人,因此,當面對別人的譭譽的時候,也就可以泰然處之;因為不為求榮譽,當然也就不怕別人的詆譭。君子以寬恕的心態來對待別人,所以,不求全責備,當自己不被別人瞭解的時候,希望被瞭解,卻不責怪別人的不瞭解。君子如果不能瞭解別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標準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養不夠,因此難以寬容地對待別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誤解別人,由此而產生評價失誤。所以,不必因為別人不瞭解而憂傷埋怨,但是應該學會了解別人。

我想,在我們與同學相處時,也有這樣的時候,當別人因為某件事而誤解了自己的時候,我們會因此而煩惱,從而責怪對方心胸狹窄,互相批評的結果就是使彼此的誤會更深,而使原本十分親密的好朋友關係逐漸疏遠。如果在矛盾發生的時候,進行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瞭解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可以原諒對方的行為,體諒別人,不埋怨,不抱怨,不擔憂,從而改善同學之間的關係,使友誼更進一層。

記得有一次,是我做值日生,好朋友小吉是組長,她分配任務,掃地是最髒最累的任務了,大家都不喜歡做,早上,小吉分配任務時,竟然叫我去掃地,我想那麼多同學,為什麼讓我去呢?當時就十分生氣,反駁她説:“我不掃,愛掃你掃!”小吉説:“上次是東東掃的,今天換一下任務,必須服從分配!”我又氣又惱,心裏想: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個組長嗎?什麼好朋友啊!哼!當天,我雖然硬着頭皮掃完了地,心裏卻十分不舒服。後來,我就和老師要求調換值日生組了,到了新的小組,這個小組組長恰好轉學了,老師就讓我做了組長,這下我可真體會到做小組長的不易了,分配任務,監督衞生,真的很辛苦,還可能得到同學的誤解。我徹底地認識到自己錯了,於是主動和小吉承認了錯誤。

孔子的這句話使我聯想到這件小事,其實小事中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心胸,凡事都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去看,要換個角度,不要只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自私地處事,更要想想自己瞭解別人嗎?論語中的人生哲理真值得我們一生去體會啊!

《論語》讀後感15

《論語》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第一得意門生顏回。他在生活上幾乎沒有什麼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習上,用在完善自身品行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如此惡劣的環境,人人都無法忍受這樣的艱難困苦,可是顏回卻以苦為樂,堅持讀書學習,追求真理,實在令人敬佩。孔子表揚他“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早死”,“其心三月不違仁”,在弟子三千中,孔子認為顏回最好學,只有他的高尚品行達到了“仁”的標準,多次在公開場合進行表揚,並以他為榜樣要求弟子們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他的好學精神值得我好好學習。“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因為學無止境,所以不要覺得向比自己差的人請教問題是一種羞辱;“温故而知新”也是顏回的優點之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覆温習學過的知識,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領悟和收穫。可是我在學習中滿足於一知半解,讀書往往走馬觀花,常常造成錯誤百出。有的題目老師還沒講完,我早已得意洋洋地在心裏説,這麼簡單還用講嗎?可是做題的時候才發現有幾個關鍵的地方搞不明白,只好再重新去翻書或者請教老師和同學,學習效果大大下降。在與爸爸媽媽討論作品中人物的時候,好幾次張冠李戴,把《水滸傳》裏李逵的故事説成張飛的,為此沒少讓爸爸笑話,他批評我讀書不用心,沒有深度,太過於浮躁……想來實在令人羞愧。顏回“聞一知十”,善於舉一反三,能將老師的學説不斷髮展下去,作為當代國小生,我們也應當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我最要學習的還是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他從來不把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不僅人與人之間要不遷怒,國家與國家之間也要這樣,得互相尊重,不能動不動就發動戰爭,導致兩敗俱傷,給老百姓造成災難。“德不孤,必有鄰”,讓人民幸福的人,定有許多人親近他。

與顏回相比,我現在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太優越了,可是我卻還不知足,動不動就發脾氣、耍小性子。學習表現好了,要求爸爸媽媽給買好吃的、買禮物,如果飯菜不合胃口,就氣嘟嘟地把嘴巴撅得可以掛油瓶,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讀《論語》讓我學習了許多新的東西,懂得了很多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與方法,儘管現在學得還很膚淺,但我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讓他滋潤着我不斷成長、進步,成長為一個品德、學識與修養都優秀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