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書心得大學生

讀後感3.12W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書心得大學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書心得大學生

讀書心得大學生1

《飄》是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發表的唯一一部小説。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小説。它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講述啦主人公斯卡麗與幾個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同時,也揭露啦人性的醜惡,讚揚啦人性的善良。

閲讀完整本書,我覺得每一章,每一段,都讓人感受頗深,可最讓我感動的,莫過於《飄》的結尾啦。

“斯卡麗,我從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片碎片,把它們湊合在一起,然後對自己説這個修補好啦的東西跟新的完全一樣。一樣東西破碎啦就是破碎啦,我寧願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起它修補好。然後終生看着那些碎啦的地方。”瑞德歎啦口氣,“親愛的,我一切都不管啦。”

她默默地望着他上樓,感到嗓子裏痛得厲害,彷彿要窒息啦。隨着樓上穿堂裏他的腳步漸漸消失,她覺得這世界上對她關係重大的最後一個人也不復存在啦。她對她所愛過的兩個男人哪一個都不啦解,因此到頭來兩個都失掉啦。現在她才恍惚認識到,假如她當初啦解艾希禮,她是決不會愛他的,而如果她啦解瑞德,她就無論如何不會失掉他啦。

此刻她心裏是一片恍恍惚惚的麻木,她依據經驗懂得,這種麻木會很快變為劇痛,“我不能讓他走!一定會有辦法的!”她説很響,“我要回塔拉去,明天就走。”她站啦一會兒,回憶着一些細小的東西,如通向塔拉的那條翠鬆夾道的林蔭道,那一排與白牆相映襯的茉莉花叢。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時我就經受得住一切啦。明天,我會想一個辦法把他弄回來。畢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看到這裏,整本書就完結啦,為什麼看這個結尾,我的心會有那麼些許難過呢?如果斯卡麗珍惜瑞德的愛情,不去痴心妄想追那個並不愛自己的艾希禮,那麼,一切不就都皆大歡喜啦嗎?

許多時候,我們都和文中的.斯卡麗一樣,不懂得珍惜,可最後想到去珍惜的時候,便什麼也沒啦。

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莫過於斯卡麗啦。我喜歡她的勇敢堅強,也喜歡她的有個性,在文章結尾時,她決定要找回瑞德,安慰自己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時,無疑更加深啦我對她的好感。

但我有時也認為,斯卡麗就像一個孩子,對自己想要的東西非常執着,但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懂珍惜。我們要懂得放手,放下那些自己無法得到的東西。

斯卡麗盡啦如此多的努力,但到頭來卻什麼都沒啦,艾希禮走啦,瑞德走啦,邦尼和媚蘭也都死啦。自己的親人也因病無一倖免。所以我們要明辨是非,不要因為一個錯誤的決定,而葬送啦自己的一切。

每當在遭受挫折,痛苦不堪的時候,我都會像斯卡麗那樣對自己説:“歇一歇,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也不知這句話陪我走過啦多少風風雨雨。

我也挺喜歡看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雖然它和《飄》都是愛情小説,但帶給我的感受卻是不一樣的。《戰爭與和平》的結局是美好的,娜塔莎和皮埃爾最終在一起啦呀!可《飄》的結局卻是令人心痛的,我想,這也是兩本書吸引世人眼光的一部分吧!

不知多少次,我疑惑《飄》這本書的名字,為什麼只用“飄”這一個字來概括?我猜想啦很多個答案,或許是想表達女主人公斯卡麗的愛是那麼的不穩定,總是在飄一樣。也或者是表達啦斯卡麗愛的男人是那樣的虛無縹緲。

《飄》的魅力體現在男女情感錯位之上。在這裏,一切都是混亂的,混亂的情感、混亂的背景、混亂的時代、混亂的婚姻……然而斯卡麗在這所有混亂之中堅強、不畏艱險地追求着艾希禮,可最後卻發現自己愛的是瑞德,我們應該學習斯卡麗無畏的精神,去追隨自己想要的。我不由得想起斯卡麗的一句話:“亂,是佳人。”

我認為,《飄》是歷史上最棒的小説。剛讀這本書時,我似乎還有些讀不懂,後來又看啦幾遍,終於從書中讀懂啦許多道理,學到啦許多知識。

斯卡麗沒有留住瑞德,但她留住啦希望。明天,她就會用剩下的這希望去尋找瑞德。只要有明天,就還會有希望,新的一天的曙光,將會再次來臨。

讀書心得大學生2

在知識更新日益劇烈的時代,重視人的再教育、終身教育,是面對新形勢的有力舉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範的榜樣,感召的力量。讀了那麼多書後,我有以下感受:

一,學習必須是自主的,是自願的。

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我們自己切實有這種迫切的需求,才會有效果。如果是上級的指令,是上級的要求,這是一種被動的,應對式的工作觀;同時必須不是趕時髦,不是追風,否則只會是形式主義。因此主動與迫切,這兩點事關創建的成敗。只有發自內心的,是出於對事業的愛,才會有成效。創建學習,就是在為事業打造未來。

二,學習沒有模版,沒有模式,沒有地圖。

實踐中,才認識到原來我的認識有誤區。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過去我們搞什麼東西都習慣有什麼模式,強調一套方法和方式,拿過來就能用。現在看,這本身就不符合學習。每個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創建的切入點也會不一樣,我們強調的是差異化,是個性。達到的標準是不斷變化的,這需要你自己不斷設定,惟有此,才會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學習是一個系統工程。

或許我們不知道學習是什麼,但我們一定要弄清學習不是什麼。學習是一項活動,我們必須明白創建學習是可持續的,是永無止境的這就符合學校的第二曲線理論。這樣我們才會使組織內部的`變化超前於外部的變化,才會保證組織內部有足夠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競爭優勢,達到永續經營,基業長青。既然我們找到了創建學習這條路,我們就不怕路遠。擴展組織創造未來的能量,保證擁有組織需要的持續增長的學習力,這需要全體成員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們對過去的理論基礎研究少,那麼,現在市場的要求,需要我們來補上這一課。以改造我們的學習,改造我們的管理,提升我們的業績。

我們要學習看出緩慢漸進的過程,放慢自己認知變化的步調,並特別注意那些細微以及不尋常的變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運。通過閲讀,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藏着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才能成為一個全神貫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為出色團體中的一分子,並在這個團體中,一羣人以極不尋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補長短,為共同的大目標全力以赴,並創造出驚人的成果。

讀書心得大學生3

劇中有李爾和葛羅斯特這樣兩個家庭,他們都遭遇了一系列的家庭悲劇,父親與子女,兄弟,姐妹,雙雙反目成仇,最後全部死光。感慨他們悲劇命運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這兩場悲劇的思考。

葛羅斯特的悲劇是李爾的一個縮影,葛羅斯特之前聽信二兒子愛德蒙的讒言趕走大兒子愛德伽,後又因愛德蒙背叛而被挖去雙眼,最後死在郊外,令人唏噓。那麼這場悲劇又是如何造成的呢?書的開頭,葛羅斯特説了這樣幾句話——“我還有一個合法的兒子,年紀比他大一歲,然而我還是喜歡他。

這畜生雖然不等我的召喚,就自己莽莽撞撞來到這世上,可是他的母親是個迷人的東西……這孽種我不能不承認他。”“他已經在國外九年了,不久還是要出去的。”作為一個父親,當着別人的面,稱大兒子為合法的兒子,二兒子是私生子、畜生和孽種,這對於愛德蒙心理的傷害是極其之大的,對於他的母親,葛羅斯特則稱之為東西,這會使愛德蒙對哥哥和父親產生怨恨和復仇心理,從而導致了日後父子兄弟自相殘殺的悲劇。愛德蒙是可憐的,在他臨死的時候,他説“愛德蒙還是有人愛的。”

這多麼叫人心痛啊,一個可憐的孩子,從小被送往國外,每次提及都要被加之私生子、畜生和孽種的稱呼,他多麼渴望被愛啊,卻從沒有過被愛的感覺,以至當他想去愛別人的時候,他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去愛。大兒子對於這場悲劇的造成又有沒有責任呢?毫無疑問,也是有的,他太過懦弱,一遇到事情就只想着逃避,直到他的父親失去雙眼,被放逐時,他仍不敢承認自己是他的兒子,最後,他卻又絲毫不顧兄弟之情,殺死了愛德蒙,還覺得理直氣壯。一個那麼懦弱的人,在復仇時的兇殘,使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悲哀。

李爾的悲劇同樣是由許多人共同製造形成的,其中有李爾,他對小女兒太過偏愛,令大女兒、二女兒心生嫉妒,他暴躁又喜怒無常的脾氣,使大女兒、二女兒沒有安全感,而且李爾過早的分封土地與權力,自己空留國王的虛名,沒有實權,斷絕了自己的後路,在女兒家生活時,又放縱手下,肆意擾亂女兒的生活,引起他們的不滿;有小女兒,她通過詆譭兩位姐姐的人品的錯誤方式來要求她們孝順父親,這造成了姐姐們的極大反感和憎惡;也有忠臣肯特和弄臣,他們將全部責任推給李爾的女兒們,從不指出李爾自身問題,讓李爾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又用暴力和嘲弄的手段侮辱大女兒和二女兒身邊的人……

兩場悲劇的共同之處,是兩位父親都不懂得到底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他們都太過於強勢,也太過於偏愛了,這就使其他的孩子感到缺愛,而產生嫉妒和仇恨,以至最後完全不顧及父子和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相互廝殺。

《李爾王》這一部家庭悲劇,讓我們思索愛到底應該如何分配,既不能過分寵溺,也不能全然沒有,既不能有所偏愛,又不能完全公平。愛是上帝賜給世界的寶藏,在怎樣去愛,怎樣分配愛的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讀書心得大學生4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

高爾基説得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自人類文明史伊始,浩如煙海的書籍記載了人類艱苦求索、認識自然、保護自然、揭示自然界奧祕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絕大多數智慧。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xx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

歌德説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裏,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對於我們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正如高爾基所説,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

一,讀書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牛頓説過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科學巨人的虛懷若谷自然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可以從中學到更有價值的東西。書籍對於整個人類的關係,好比記憶對於個人的關係。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歷代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認真的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才能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來看問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有一個較高的起點。書本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的體現,通過對他們的學習,發現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來不斷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進了個人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樣説,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也是這樣來實現的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從頭開始,那麼,無論多麼偉大的人,做出多麼大的貢獻,人類社會最終還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了。二,讀書開闊人的視野

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萬象,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從而能夠更深刻的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繫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信息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信息,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才能有所成就。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説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你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在這方面,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就是一位廣泛學習的典範,他雖然只上過中學,但由於他發奮讀書,十九歲時就能用十二種語言説話和寫xx,在參加工作實踐後,他也沒有間斷過學習和研究,從而被馬克斯稱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廣博淵深的知識,對恩格斯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準確的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幫助。從它的經歷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更能體會到書本做為人類掌握知識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讀書心得大學生5

讀罷紅樓,心裏酸酸的,大學生《紅樓夢》讀後感。不知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紅粉麗人的香消玉殞?還是投機分子的欺世盜名?好像每種都有一點。但總是覺得那不是全部。從一個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開朗,這是嫉妒。我在隱隱之中對寶玉產生了醋意。説來也真是慚愧,但是有幾個男性看到一個紈絝子弟的周圍無緣無故的纏繞着數不勝數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説到這,紅樓夢裏的愛情故事還真是數不勝數。首先力推的,就是寶黛的紅粉痴戀。在紅樓夢裏要數這兩個人的愛情最純潔了。從兩小無猜,青梅出馬,到長大後的墜入愛河。曹公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讓讀者感到,世間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愛情故事誕生了。它的出現是那麼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麼純潔,纖塵不染。但是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格里獨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羣。花前痴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

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羣芳。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淒涼,花氣温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脱俗的詩人氣質。最歎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註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註定了她的寥落憂傷。縱使大觀園裏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裏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於是她無奈着“天盡頭,何處有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壘成,樑間燕子套無情”,傷感着“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淒涼結局。

與其説林黛玉在賈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劇的起因,還不如把責任軌道萬惡的封建社會以元春為首的'封建集團無情的扼殺了寶玉和黛玉之間的愛情。如果紅樓夢真的是曹雪芹親身經歷的描述,那麼我可以感受到一個失去至愛的男人的痛苦。地獄的烈火在身邊燃燒,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靜止不前,這不是切膚之痛,卻是切膚之愛。當血淚撒盡的曹公轉身面對不堪回首的歷史怎能不發出“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感歎!

還有要説的就是薛寶釵的愛情悲劇了。看到黛玉的鬱鬱而終,依然那麼難過。可待到讀完,聽甄世隱説着什麼"蘭桂齊芳"。

讀書心得大學生6

通過讀《大學》我瞭解到儒家追求三綱八目,這是什麼意思呢?三綱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用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和信仰準則,就是做臣子的必須絕對遵從君王,做子女的必須絕對遵從父親的意思,做妻子的必須完全服從自己丈夫.

至於"八目",應該是指。《大學章句》裏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條目”,是理學之倫理、政治、哲學的基本綱領.

在這裏我想説説“父為子綱”這個認識,古代的文學中講到身體上的.毛髮受之於父母,不可隨意的傷害它。從這一點説明了古代的人是多麼的重視父母,這裏有儒家的孝悌之意,而“父為子綱”也有這麼一點味道吧。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不必絕對的遵從父母的意思,但是,做子女的必須尊重父母,理解父母,而且我認為應該儘量聽取父母的意見或建議,有一句俗語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大家千萬不要因不聽父母言而吃虧,不要因曾經對父母不孝而後悔。

湯王曾在自己的洗臉盆上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每天不間斷地更新。據稱“創新”一詞即濫觴於此。 創新是需要勇氣的。所謂不破不立,沒有打破舊的框架、舊的體系的勇氣,就難有理論上和實踐中的進步,哪怕是一點點進步.

我認為在學習中運用這個道理再好不過了。現在所有的學習都是硬式教育,所以在市場上買的所有參考書幾乎都是一樣的,有的甚至是照搬,很少有幾道創新題。這就是沒有打破舊的框架、舊的體系的勇氣。在做題中,不要僅限於用一種方法做,再想想,再想想????這樣你才會有很大的收穫,並且遇到類似問題能舉一反三,迎刃而解啦!

在生活中,要讓自己試着不斷去觸碰新的事物,刺激自己的大腦,讓你的腦子變得越來越靈活,知識面越來越廣;反之,一味的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反而使自己越來越落後,頭腦越來越簡單。甚至,你會像栔訶夫中《裝在套子裏的人》一樣,就會被人冷落。

找準自己的位置,不要自欺欺人 。在班級中,你要看班級名次,在學校裏要看校名次,在社會中要找到自己的層次。這時有的人知道自己不行了,於是就想出了一個自欺欺人的辦法:在考場上作弊,結果被記處分;在職場上。最後,進監獄。所以説:自欺欺人往往使自己掉入深淵。

治國先齊家,想治理天下,先把家裏的事管好。也就是説,做事情不要急功近利,而要腳踏實地的管好自己的事。在學習中,你可能遇到比你強的人,這是很自然的事。這時千萬不要心急,找出自己的學習方法,按部就班的做就好,並與他找差距,功到自然成,一定不比他差。

讀書心得大學生7

假期媽媽讓我讀一本書,是高爾基寫的《童年》。這本書讓我深受教育。和高爾基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啊!

高爾基出生在一個木工家庭。當他5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過着非常貧窮的生活。他和他的母親住在他祖父的家裏。由於家庭貧困,他只能穿母親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黃色的衣服和寬鬆的腿褲。所有的學生都嘲笑他。有些學生經常給他起綽號。

與高爾基相比,我們現在穿的都是我們自己的新衣服,有些還是名牌。想到這裏,我不僅有點尷尬。因為條件這麼好,我不知道祝福。我媽媽給我買了衣服。我還是覺得不好看,不舒服,又哭又鬧。

為了上學,高爾基去撿破爛。每當他不上學的時候,他就拿着一個大布袋,走在街上,撿起一些破布換錢,但只有盧布收入的一半,1盧布只相當於中國的0元.028571428714287元,可見他的生活有多艱難。如果他找不到破爛,他就不能上學。我們現在什麼都不缺。我們過着張口衣伸手的生活。相比之下,為什麼不加倍努力學習呢?

高爾基把別人對他的嘲笑變成了努力學習的.動力。他努力學習,努力學習,最終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受到了老師的喜愛。

在未來,我將努力工作,簡單,自力更生,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用實際行動回報老師和家長對我的期望。

讀書心得大學生8

關於西方文學的來源,好像有種説法是脱胎於吟遊詩人的説唱故事。而中國史官的來源卻很明確,是探查宿命的星官。我覺得嚴謹的説來,《史記》還是不太好作為純粹的文學作品來分析的。雖然她在文筆上有文學性,也可能確有作者個人主觀意圖的表露,但其根本目的依然是對既成事實的收集與記載(不管獲得的歷史資料是否真的是“事實”,至少史家總是努力尋求的)。

一方面,大型通史的史料來源是數代人的集體記憶,另一方面,即使整理者是史家個人,但其讀者主要針對的也並不是大眾,而是當時的政府與高級知識分子階層,目的是以史為鑑。所以史書必須把“果”的詳盡展示放在首要位置,並予以最大尊重,至於“因”,以及“因”與“果”的聯繫,那可以由讀者來分析推測,史家有參與探討的自由,但並不是他的責任。而除歷史小説外的文學作品正相反,即先有創作動機的“因”,後有內容的充實“果”。正是本着這個實際的出發點,正史書還是不能當作一種發自個人的心靈訴求的“創作”來看待的。

和《左傳》《資治通鑑》等可信度較高的編年體史書相比,《史記》之所以顯得更有文學性,因其開創了紀傳體形式,對歷史人物的描述方式是跨時間維度的單獨列傳。所以司馬遷不得不對人物的人生歷程有一個線性的展示,凡在當時得到公認的重要事件以及結局,他要設法以一種宿命的方式連接起來,並把當時別人對該人物的説法填充進去。即使在這個“連接”過程中有所發揮,那也是要參考一下是否符合當時的普遍看法。從《太史公自序》裏對自己年輕時四處遊歷的描述,以及對繼承史官父親遺志的強調,就可以聯想到司馬遷所秉承的著書態度。

那《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伍子胥列傳》、《魏公子列傳》、《淮陰侯列傳》、《刺客列傳》等名篇裏,怎麼看待司馬遷對部分事件的大篇幅化以及對私人對話的詳細描寫呢?我覺得司馬遷是有一定發揮,但依然是有具體依據的。首先,作為史官能夠查閲到的史料在當時肯定是全國最豐富的了,其次,當時對歷史有所瞭解的人也不只一兩位,而是文人卿士階層普遍的知識儲備,民間對感興趣的歷史人物還會有各種傳説,所以對一個事件的描述往往可以有很多種途徑獲得,而且在司馬遷接手前應該已經開始文學化了。而司馬遷要做的就是,揀選出其中比較能貫通人物的宿命感,並符合當時人們的思考邏輯的那些史料與説法。

譬如,司馬遷對項羽,陳勝,刺客,遊俠的部分肯定,對當朝的高祖劉邦的缺點展示,似乎在二十四史裏後無來者,實際與當時儒家還未成為統治性的社會觀念有關。當時的社會本來就還殘留着重義好俠的風氣,況且武帝時期距離秦漢之際也就百年上下,是司馬遷上三代至四代的人所親歷過的。所以,劉邦的阡陌出身與大大咧咧,項羽的赫赫戰功與威懾力,還在當時老一輩人裏記憶猶新,這就像我們對建國初期乃至民國時期的回顧依然是一種集體記憶,即使是傳説故事,仍然是一種“集體傳説”,而司馬遷便是這一“集體傳説”的彙總與記述者。如果有很多細節是他虛構而與“集體傳説”不符的話,當下就會引起廣泛質疑,不可能得到長期的認同。只不過西漢對社會的思想禁錮還不算嚴酷,《史記》也還是半官史,半私史性質,所以“官方善惡史觀”的味道還不濃。

又譬如,《刺客列傳》作為對社會下層人物的事蹟描述,照理除了刺殺過程外,其他細節尤其是人物間隱祕的對話應該是不容易流傳下來的,可司馬遷依然對每個刺客都有比較清晰的人格展示,這似乎有點傳奇的味道。但要考慮到他們的刺殺對象都是當時處於社會頂層的統治階級,因此社會影響大,各個階層的人都會有所震動。尤其是民間底層的弱勢羣體更是會對他們的勇氣傾慕有加,從而使他們的事蹟能夠長期經口頭流傳,並讓其性格描述越發完善,英雄色彩越發豐富。而荊軻刺秦(前227年)雖是戰國末期,卻離武帝時期(前141~87年)才百年左右,刺殺的又是未來一統天下的始皇帝,這就像西安事變一般是婦孺皆知,太膾炙人口了。各種正史、野史乃至傳説性質的史料來源自然是多如牛毛,層出不窮,完全足夠司馬遷揀選整理出一套相當完整的線索了,此即典型的較有可信度的“集體傳説”。

因此《史記》中絕大多數的篇章依然是對人物事件的記錄,除開修辭造句方面的文學形式外,其敍事上的文學性則多是歷史的結晶,而非純粹個人的文學創作。對於戰國末期到武帝時期,由於史料較豐富且口耳相傳,則人物故事既詳細生動又比較前後一貫。一些人物的名言與慷慨悲歌不管真實與否,應該也是在社會上早已流傳的了。而越往遠的年代推,如果史料與傳説已殘缺破碎到無法把人物描述前後貫通了,則司馬遷就會提醒讀者是否為傳説故事,並會把不同説法羅列出來。只是在春秋至戰國初期這一最容易把傳説與史實混攪的尷尬時期裏,可能司馬遷自己也把一些傳説故事當作信史來看待了,才會難得出現像“趙氏孤兒”這樣的在過程上有相當虛構性的“完整故事”。

當然,司馬遷畢竟是人,而且是史家中少有的經過了極殘酷的肉體打擊後繼續掙扎着活下去的精神破缺者。由於時代與個人條件所限,他沒有為抒發內心的`悲憤而專門去創作一套完整的文學作品(當時承擔這一任務的文學形式主要是詩歌)。但在對大量史料的編篡整理中,當遇到一些歷史人物的具體細節與他的人生經歷與心理掙扎有強烈的共鳴之處時,他確實會進行偶爾的大肆發揮。

譬如,在《伯夷列傳》裏,對司馬遷對伯夷叔齊的事蹟敍述只佔了小部分,卻罕見的用更大篇幅表達了自己對所謂無德者多安享富貴,有德者多遭遇災禍這一“不可勝數”的現實的感歎,乃至發出了“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這一強烈的質疑。這顯然是對自己和李陵的遭遇的映照。

而“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這段更是一副與古人同病相憐的心理寫照!並隱含表明了自己要為“同道人”著書立傳而揚其名於後世,由此,通過這種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而為自己對現實的悲憤給予一定的慰藉。

含有個人情緒流露的最典型例子則莫過於《淮陰侯列傳》裏蒯通對韓信一而再,再而三的遊説細節了。這段兩人間屏開左右後私下裏遊説“反漢”的文字詳盡地竟然達到千字以上,在《史記》裏顯的尤為醒目!顯然有着司馬遷特殊的寓意。

蒯通先是從客觀的角度來對天下大勢進行分析,提醒韓信擁有鼎足天下的良機。韓信表示感懷劉邦的知遇之恩,不忍背信棄義。

於是蒯通又舉出大量的實例對君臣關係進行分析,警示韓信功高蓋主必遭猜忌,過去再有君臣之恩、親友之情、朋友之義,都難免在利益面前徹底翻臉,化友為仇。終於發出了“野獸已盡而獵狗烹”這一名言。這段遊説對讀者而言針對的已不只是韓信與劉邦兩人間的關係,而是借蒯通之口大膽揭示整個君臣體系的本質所在,明顯帶有司馬遷對個人際遇的強烈感悟了。

而韓信依然猶豫不決。於是,蒯通乾脆從主觀的角度把他對事成者的觀點和盤托出。“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豪氂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百事之禍也。”什麼仁義道德都是次要的,關鍵是抓住機會,當機立斷。説到底,有野心,敢行動,搶佔實際利益才能成大事。這無疑把掌握生殺大權的統治者的本來面目與成功祕訣徹底的揭露在讀者面前。

由此觀之,司馬遷之所以用這麼多篇幅詳述了蒯通的遊説內容,一方面對韓信有着相當的同情,為他錯失良機而可惜,另一方面更是用春秋筆法對統治者的陰暗面進行了一次憤懣不已的揭露。

作為一個史官,更由於在人生後期作為一個沒有人身自由的宮人,司馬遷實際是沒有進行個人文學創作的自由的。所以他唯一留下的私人文字《報任安書》才如此珍貴,其中的肺腑之言才最具文學味道。而後來的正史著者,尤其從唐朝開始,要麼是吃官飯的,要麼直接就是當朝上層官員,從內容的靈魂上講,與文學精神可説是兩不相干了。

傳奇,戲曲,歷史演義故事乃至匯合而成的小説作品由於服務的對象不再只是士大夫與統治階層,而是包括了平民在內的各階層人羣,很多作品也先是以手抄的方式私下流傳,這才開始了作者的個性化和針對讀者的商業化,其故事性才更值得研究,也更容易研究。

讀書心得大學生9

心理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心理學。

對於大學的生活,我們都曾有過着那麼強烈的渴望,那麼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説明過去,我必須接受眼前的一切,開始新的生活。大學生活將會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個人站在起點上都要自己決定未來。誰都有可能成功,誰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願望得以實現。

或許我們正為進入大學而沾沾自喜,也許我們正為過了學生會的面試而慶祝。但想到以後的路還很長,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壓力和挑戰。現在的虛度或許我們還很滿足,但真正讓我們再回首往事時,我們可能更多的是傷感和悔恨。死亡,一個可怕的字眼。但它卻是非常現實的。我們如果一味的沉淪和墮落,那麼等待我們的將是無盡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們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機遇等着我們,只要我們掌握現在,做到問心無愧,也就沒有什麼值得去悔恨的了。我們一定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堅實的步伐永往向前,勝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們!

大學生活是繽紛多彩的,你可以參加各類社團,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遊等,心情好時還能邀上幾個老同學一起出去聚一聚,就這樣我慢慢地愛上了這種生活,喜歡一有空就泡在圖書館裏享受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領域;喜歡拎上小包,挎着同學漫步街頭感受城市的繁華,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也喜歡和室友們坐在一起閒聊,談理想談未來,訴説自己的偉大抱負;更喜歡感受自己在經過一天的學習之後那種無比的充實,無比喜悦的心情。

當然大學生活中不僅僅只是輕鬆自在,也還有着其緊張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過,為英語過級或是其他證書忙碌的師兄師姐們,我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不斷努力,不斷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誰也幫不了,高中時老師就一再告誡過我們,莫斯科不相信眼淚。我希望當我劃過大學天空後,我能大聲對自己説:“我無悔!” 然而在摸索中我漸漸明白,大學的學習貴在自覺,大學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計劃。

大學裏除了課堂上老師教授知識以外,還會有很多專家、名家的.各種講座、報告,還有學生社團等各種的實踐活動等等。這些資源要充分的利用,選擇適合自己的積極參與,從中培養和鍛鍊適應環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瞭解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必要的知識,加強體育鍛煉。學會了解自我和接納自我,進而認知別人、尊重別人,與人互助合作,從而給自己創建一個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圍。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從求知中獲取快樂。

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許多人來説是一門既熟悉又陌生的學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與行為支撐的。無論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還是工作中的為人處世,都離不開心理學,我們都需要心理學知識的幫助。所以,認真學習心理學非常重要。

1、"觀察者偏見"——由於觀察者個人的動機和預期導致。通常,人們看到的只是、聽到的只是他們所預期的,而不是事實的本來的面目。大多數人都是有偏見的。要克服偏見,可通過加強團體合作增強相互的依賴感(感到對方存在的價值)和信任感,產生深厚的友誼。

2、“安慰劑效應”——個體對治療會產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導致的健康的增強。因此,在一定的情景下,個體心裏認為“我應該如何”,有時結果也常常會真的表現為“如何、如何”。

3、 觸覺的妙用:經常觸摸你所關心的人,並鼓勵他人採用恰當的方式經常撫摸你,既能傳遞愛,同時對你和他人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好處。

4、“冥想”——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它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而增強自我自我知識和良好狀態。冥想時,人們的意識在自己的呼吸上,使外部刺激減至最小,產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麼都不想,可以減少焦慮,特別時那些對環境中充滿應急的個體。它也許會導致其他類型的認知提升。

5、酒精(心理學意義上屬於鎮靜劑)的影響:一些人變得愚蠢、狂暴、友好、多話;而另一些人變得口出惡言和兇暴;還有一些人變得沮喪。短時間內消耗大量酒精會使中樞神經系統負擔過重。

6、“無組織信息”的記憶術:自己以創造性的方式使用概念形成表象或構成句子或故事。

7、心理因素對決策的影響:同樣一件事,分別從“喜歡”和“取消”的角度分析,喜歡的會更喜歡,取消的理由也會更充分,看決策者需要什麼樣的結果了。

8決策的參照點很重要:反覆告知下屬將加薪,真的加薪時他也不會高興,因為他已有了參照點,如果意外加薪,可能會使他喜出望外。當然人們常用的還是雷打不動的目標激勵。

9、人們熱衷於自己做決策。

10、在人們的健康生活中,家庭和朋友的影響在生命歷程中一直交替出現。

11、中老年人的“再生力”——對他人有責任心,以某種方式為社會做貢獻,特別是要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並擁有良好的社會關係,這是中老年人繼續成長的關鍵。

12、學會成功地成長:鞏固一個人的收穫,減少損失。要永遠選擇自己最重要的目標,根據目標來優化個人的表現,在這個過程中的阻礙要及時補償或調節。

13、“用進廢退”規則:許多認為與年齡有關的變化其實是由於不使用,而不是由於衰退。

14、拖沓的健康成本:更長時間的焦慮,以至於可能引發生理的病痛。

15、壓力的評估因人而異:對一個人帶來劇烈痛苦的情景對另一個人來説可能只是日常工作;有些情況給你造成壓力,你的朋友和家庭卻沒事,所以人有時要有些鈍感力。

16、改變認知,減少壓力:重新標定應激源,想象他們處於較小威脅(甚至是可笑的)情景中,做當前可做能做的事或乾脆想點別的事。反應過度,免疫系統可能會受到損害。

17、傳統的健康實踐:通過放鬆儀式來提升生活品質。(四個條件:安靜的環境、閉上眼睛、舒服的姿勢、類似心中反覆吟誦一個短語等的安詳的心理刺激)

18、達到個人最佳健康狀態的10步:1)有規律的鍛鍊;2)營養飲食,膳食平衡(多吃蔬菜、水果和穀物):3)維持適當的體重:4)每晚睡7--8小時,每天休息或放鬆;5)繫好安全帶;6)不吸煙,不吸毒;7)適度飲酒;8)有保護、安全的夫妻生活;9)定期的健康檢查,採用醫學養身法;10)保持樂觀態度和發展友誼。

19、工作倦怠的影響:超負荷的、環境競爭壓力大的工作會使人產生倦怠感,甚至影響健康,這不僅僅是一個個體的問題,也是一個組織的機能失調問題,需要重新檢查組織的目標、價值、工作負荷及獎勵結構。

20、人格會影響健康:C型(隱忍的)性格(過分自我犧牲、特別能合作、不果斷、特有耐心、服從外部權威,從不將消極情緒外露,悲觀主義,將失敗的原因更多的歸為內因)非常不利健康。樂觀的、積極的態度才有利於免疫系統的強大!

21、男人抑鬱症少的原因:男人善於將注意力轉到其他事情上或能投入體育運動,而女人的風格偏向與思考和回味,過度集中在自己的問題上。

22、身體的魅力:人們相信有身體魅力的人更友善、更外向。

23、喜歡一個人或討厭一個人,往往觀念在先。

24、同樣教養的人因為處在了不同的情境條件下,會很逼真地扮演起情境要求的角色,因此情境的設置與人的直接教育同樣重要。常説“環境塑造人”!

25、民主的領導者從下屬那裏能得到更為友善的響應!下屬們之間也會相互有更多的讚賞,更多友好的話語,更多分享和更多樂趣!

讀書心得大學生10

“這裏不僅銷售雜貨,還提供煩惱諮詢。無論你掙扎猶豫,還是絕望痛苦,歡迎來信!”

這是我第一次讀東野圭吾的作品,用了一週的時間,坐着讀,躺着讀,走着讀,深深沉醉在這本書跌宕詭異、環環緊扣又富有温情的情節之中,不禁感慨圭吾先生強大的推理能力。在這間小小雜貨店的背後,是善意的温情,是人性的救贖,也是人們在探索自我時的那份堅定。

故事開始於三個少年為了報復一個對孤兒院不利的女人——武藤晴美匆忙逃入雜貨店時發現信箱的奧祕開始,也以武藤晴美的故事而結束。一家古老破舊的雜貨鋪,只要將寫下煩惱的信件投進捲簾門的信箱,第二天就能從屋後的牛奶箱收到穿時空而來的答覆。書中看似相互獨立的小故事卻環環緊扣,故事中人物的命運相互交織在一個大背景下,相互關聯,引人入勝,使讀者不禁咬文嚼字來讀,生怕漏了哪個伏筆。

在愛情與夢想之間兩難的女運動員“月兔”,在三個少年的鼓勵下選擇堅持訓練而放棄照顧患病的男友,雖然她沒能陪伴男友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也最終無緣比賽,但她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因為這段經歷讓她懂得了真正的愛情不是為了誰放棄自己,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魚店音樂人克郎追尋音樂夢想多年無果,究竟是回家繼承父親用心血經營起來的魚店?還是揹負重重壓力繼續自己的逐夢之旅?克朗深陷在現實和夢想的抉擇之中。在父親和三個少年的支持下,克朗堅持心中所想,在一次孤兒院義演中因為救助被困火中的男孩而葬身火場,而他的音樂作品也被男孩的姐姐傳唱下去,紅及大江南北。讀克朗的'這段故事,我深深地被病重的父親對兒子義無反顧的支持所打動,這也印證了那句話,“所有的歲月靜好,都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無論是月兔、克朗,還是第三個故事中的作為第三者的女士,亦或是第四個故事中的少年浩介,或許是因為一己私念,或許是因為人間大愛,故事中的人物都選擇了心中所想。就如東野圭吾在書中所寫,“其實所有糾結做選擇的人心裏早就有了答案,諮詢只是想得到心裏內心所傾向的選擇,最終的所謂命運,還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只要還有能選擇的餘地,就是幸福的。又如書中所寫,“你的地圖是一張白紙,所以,即使想決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裏”,正因是一張白紙,我們才可以盡情描繪我們的人生,人生也因此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無論是恍恍惚惚做出的率性選擇,還是在深思熟慮念念不忘之下做出的謹慎抉擇,縱然不知身之所在,只要心中以執念和善念為光,去摸索自己的人生方向,必然能夠被人善待,終有迴響。

早先聽聞東野圭吾的作品思維縝密,基調弔詭懸疑,整本書讀下來,卻像是一碗雞湯,一個圓滿的温暖治癒的童話故事。故事最後那封白紙的回信,不僅讓主人公眼中閃亮,也讓我紅了眼眶。感謝圭吾先生,用這樣一部作品讓我們感受到涓涓善意,並教會我們忠於內心,即便生活中必有挫折和磨難,心中也能照亮一片坦途,即便錯過沿途中的風景,也無悔心中所願併為此做出的抉擇。

讀書心得大學生11

《簡·愛》是英國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們普遍認為《簡·愛》是夏洛蒂·勃朗特“詩意的生平寫照”,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

小説主要內容是女主人公簡·愛的成長曆程,她從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媽家,不平等的待遇讓她飽受欺凌。成年後,她成了桑菲爾德貴族莊園的家庭教師,她以真摯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贏得了主人的尊敬和愛戀,但她為這段婚姻又付出了難以計算的代價,但自始至終她都一直堅持着自己的信念,執着自己的理想與追求。

簡·愛的父親是個窮牧師,當她還在幼年時,父母就染病雙雙去世。簡·愛被送到蓋茨海德莊園的舅母裏德太太家撫養,裏德先生臨死前曾囑咐妻子好好照顧簡·愛。簡·愛在裏德太太家的地位,連使女都不如,受盡了欺侮。一天表兄又打她了,她回手反抗,卻被舅母關進紅房子裏,她的舅舅裏德先生就死在這間屋子裏。她被幻想中的鬼魂嚇昏了。重病一場,過了很久才慢慢恢復健康。

簡·愛從小到大雖然吃盡了苦,但是卻始終堅持着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她身邊的人、事、物不知改變了多少次,但是,最終惟一沒有改變的就是她真摯的感情與高尚的品德。雖然她只是個很卑微的人,根本不起眼,但是她的所作所為卻讓人深深地感動着。

貝西·利文是蓋茲海德府裏一個有同情心的女傭。經她照料康復後,簡·愛被送到五十英里以外的勞渥德學校。儘管學校的生活十分艱苦,但總的説來,在經歷了蓋茲海德府的痛苦日子之後,這倒使她感到寬慰。簡得到了一位名叫坦普爾小姐的.友善幫助,功課學得很快。災難降臨了,一場時疫奪走了勞渥德女子學校一些姑娘的性命。這導致上級對該校情況進行一番調查,以及隨之而來的某些改善。

簡·愛在這所學校當了教師,但在十八歲時離去,為早慧的阿黛勒·瓦朗擔任家庭教師。阿黛勒·瓦朗住在米爾科特附近孤零零的桑菲爾德莊園裏。

簡·愛在勞渥德學校學習,後來因為生活所迫,去當了教師。但是在這所學校裏,根本就是讓我們看透了醜惡。這所學校裏的孩子十分艱苦,而且,一場可怕的瘟疫奪走了簡·愛好朋友的生命。簡·愛十分悲痛,但是學校的人卻置之不理。任他們痛苦的死去。她又怎麼做得下去呢?

讀書心得大學生12

王利發是話劇中的主要人物,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他的一生反映了許多的底層人民的生活:勤懇、膽小、怕得罪他人、一心想做好自己的事。而王利發的結局是個悲劇,得知自己的店被霸佔後,上吊自盡……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老舍筆下的另一個悲劇人物——祥子,從意氣風發,雄心勃勃的壯士小夥子,幾經起落,變成了麻木不仁,苟延殘喘的活死人。但是相比之下,王利發的死是悲壯的,他本可以和家人一起逃走,可是他堅持要和老裕泰同生同死。“這是我的茶館,我活在這兒,我死在這兒!”這是王利發對家人説的`最後一句話…王利發為了父親留下的茶館而死,為了不屈的信念而死,為了使時間定格在茶館扔屬於他的那一刻而死。他的一生是苦命的,年輕時接手了茶館,苦心經營,討好每一位主顧;中年時軍閥混戰,夾縫中求生存,辛苦錢全給了特務,大兵;老年時挨餓受凍,身着一件破棉襖,給自己撒紙錢。然而我相信他死時是欣慰的,他對得起他的老父親,用生命去守住茶館。

“再喝你一碗茶,再見!”三位老人的重聚首,互訴多年生活的不易,感慨時局動盪不安,社會的黑暗。常四爺攜帶的紙錢恰恰暗示了三位老人的結局。以茶相聚便以茶相送,飲盡最後一碗茶水,常、秦二位老人頭也不回的走出茶館,怕是最後一次走出這熟悉的茶館,怎敢回頭呢?既在江湖內,便各自保重罷了。

讀書心得大學生13

《童年》、《我的大學》和《在人間》是蘇聯偉大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的三部自傳體小説,作者通過對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和命運的描寫,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我們上一代人的成長。作者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俄羅斯,沙俄下的黑暗與罪惡是他成長的獨特的社會背景,也鑄造了他獨特的成長方式。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義和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也是世界無產階級的.寶貴財富。

書中主人公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沙皇統治的黑暗時期,人們相互抱怨,對罵,三天兩頭的打架,本書描述了主人公懷着上大學的願望來到喀山,夢想破滅之後。不得不為生存而勞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與小市民和大學生交朋友,從此喀山的貧民窟和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他無處棲身,與人共用一張牀板,在碼頭,雜貨店等四處做工。後來,因接觸大學生和祕密團體的成員以及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他閲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民主主義著作,甚至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者的引導下,擺脱了自盡的精神危機。十年來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對未來,他有清晰的打算,對當下,他腳踏實地的勤奮學習;勤于思考,持之以恆。對過去,他無怨無悔,因為他曾全力以赴。面對艱難的生活,他在書中寫到:“苦難的日子裏我變得更加堅強,我並不奢望他人的施捨,也不渴求偶然的好運降臨,生活環境越艱苦,越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這本書讓我知道: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放棄就等於失去。”

“三部曲”敍寫了阿廖沙的從悲慘的童年到走向光明的故事。阿廖沙,或者説高爾基的生平教會我如何從容鎮靜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面對黑暗如何堅持不懈勇敢奮鬥,如何去追求光明;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後的晴空,清新、明淨,一片蔚藍。

讀書心得大學生14

“烏托邦”一詞是從希臘文ou(沒有)和topos(地方)兩字組合,構成一個新詞,取其意為“烏有之鄉”。看完《烏托邦》這本書深深地為烏托邦這個完美國家所震撼。烏托邦,如果作為一個小説中的國度存在,那它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國度,然而如果從構建未來社會的角度説,其制度的是不可行的,許多問題莫爾並沒有從本質上解決。事實也正是如此,烏托邦的圖景雖然美好,卻終究只是托馬斯·莫爾的願望。烏托邦終究是烏有之鄉。

書的第一部分寫作者與航海家拉斐爾的對話,他們討論了許多當時英國社會的現實問題。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作者在引導讀者反思現實從而引出第二部分對那個理想社會的描寫。將書中第一、第二部分結合來看,其實烏托邦是作者虛構出來用以解決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種種問題的。托馬斯·莫爾希望能通過自己對於社會的看法和設想來引起統治階級的注意,來改善黑暗、混亂的社會。而莫爾為改變社會現狀所構建的烏托邦終究只是他一個人的設想,它的存在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許多制度還缺乏可行性,還是有許多問題沒有從本質上解決。

烏托邦美麗得有些虛幻,虛幻得有些不真實。這樣一個豐衣足食,人人依靠勞動而獲得快樂,所有財產完全公有的社會,其實有很多東西仔細想想莫爾先生並沒有給我們交代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很強的空想性。烏托邦是一個極度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幾乎被消解於集體之中,從而事實上會打擊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無法實現制度的最大合理化,從而在事實上阻斷了真正的國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制度目標的達成。而且因為只有在人性善的前提下,人們才可能完全為社會獻身。然而,人性可以説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絕對的純粹的人性善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很難實現。莫爾在書中並沒有説明這種高尚的精神感召是如何滿足人們的世俗需要,因此在現實中人們總要先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這一過程就很難保證人們能夠一直保持善良的本性。

然而對於整個人類來説,烏托邦彰顯了人類無限的想象潛能,是對現實政治生活的不滿和批判,是對正義、自由、美德等一系列美好事物的嚮往,是對美好人生的追求。作文

讀書心得大學生15

“書”,我們再也熟悉不過,課桌上的“餐具”,天上的“太陽”,生活中的“水”,我們的“心臟”。書是我們精神中的“鈣鐵鋅錫維生素”,幫助我們的精神“茁壯成長”。它比金子還寶貴,讓我們慢慢的品味,細細的品嚐……

偉大的文學作家茨威格曾經説過:“書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的'基礎,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的基礎。”讓我們仔細認真的每一本書,為我們的學習打好堅固的基礎。

書是困難時的一雙手,是乾渴時的一股甘泉,是機器上的一台發動機。或是説,只有他才能使我們的血液流動,促進心臟的呼吸,只有他才能使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要“讀好書、好讀書、讀好書”把冰心的言論銘記在心。

記得那時一次暑假,讓我與書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

在書店,我購買了一本《楊紅櫻科學童話全集》。在這本書裏,以一個個小動物來敍説地球上的每一個生物。“神犬探長”、“青蛙博士”、“波卡”、“小窪人”、“米奇”、“鴕鳥巴巴”,以一個個特殊身份來敍説出地球上的每一個動物。不僅這些,還有密切關係着的食物鏈,每一個動物的生活習性,正是我們擁有一個可愛的地球母親,才找來了許許多多的生靈。

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這樣,所以我們更要保護我們這可獨一無二、璀璨而又閃亮的明珠“地球”。在我們的身邊,破壞地球母親的實際隨處可見,到處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亂砍亂伐樹木、工業污染,每當這些人一活動,我們的地球母親便會受到一次嚴厲的打擊。前一段時間,中國出現乾旱,就是因為水循環被遭到嚴劣的遏制、嚴重的打擊,使地球無法降雨,乾旱面積越來越大。讓我們發出內心的吶喊,讓地球不再變得的烏煙瘴氣、黑色渲染。只要我們每個人進一份力,十三億中國人的心聲將一同想起,一起飛舞!讓我們保護環境吧!讓地球重還舊貌,但還要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同學們,行動起來吧!不只是你、他、她而是十三億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讓我們再次站起,把我們大家庭——地球搞得乾乾淨淨,不再有任何的瑕癖,真正成為全中國、全世界的一顆閃閃的紅星。讓我們行動起來,不被惡劣的環境所屈服,站起來!當國旗再次升起的時候、國歌在此再次響起的時候,那就是我們見證輝煌的一刻!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不被垃圾薰倒,使我們再次佔領高地!同學們,站起來,穿過這道障礙,這時,歷史將由我們來焊接,歷史的詩篇將由我們譜寫,勝利的明天屬於十三億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

標籤:大學生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