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小城三月讀後感(精選3篇)

讀後感5.7K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城三月讀後感(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城三月讀後感(精選3篇)

  小城三月讀後感1

三月的小城,萬物復甦,帶着懶懶散散的稀鬆氣息,小城像個剛睜開朦朧睡眼的孩子,迫不及待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麼樣的,草芽出土了,冰河發了,楊花滿天飛……春天,本是一個希望的季節,但是讀完蕭紅的《小城三月》,心裏浮出一絲的涼意,一個關於小城春天的故事,一個在新舊時代交替的哀曲,一段在喧囂過後凝視無語的情殤,一段埋沒在小城三月春光裏的戀情。

在《小城三月》的第一部分,作者就直截了當地告訴了我們——“我有一個姨,和我的堂哥大概是戀愛了。”前一部分對小城春天的肆意描寫,讓人在觸到這麼直白的一句話後,心裏不由為之一跳,不禁思忖這個“姨”的結局。而在這一句話的上一段話——“春天來了,人像久久等待一個大暴動,今天夜裏就要舉行,人人帶着犯罪的心情,想參加到解放的嘗試……”這樣幾句帶着預示性的描述就讓我知道了這個“翠姨”必將不會從於她的現世命運。而且在第一部分的末尾翠姨因為找不到合適的絨繩鞋而傷心,並且帶着哀愁地説出了“我的命,不會好的。”像這樣的伏筆,在《小城三月》裏比比皆是,作者也以一種平淡描述裏見波瀾的手法將這個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春天並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

《小城三月》講了一個關於“我”的姨——翠姨的愛情故事,翠姨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她受到了新文化的衝擊,同時又受着中國封建文化的束縛,她想愛而不能愛,她想反抗而無力反抗,最後只能用死來了卻她的一生,把它的祕密帶到墳墓裏去,然而她所愛的人——“我”的堂哥卻至翠姨死後也不知其為何而死,這對於為他而死的翠姨不失為一種莫大的悲哀……

翠姨死了,帶走了她的一片春天,小城很快又恢復了平靜,並沒有因為翠姨的什麼而動盪過,它依舊是它自己。三月春風是短暫的,短暫得讓人來不及遺憾,翠姨年輕的生命只能飄散在這小城的三月春風裏,原來,“春天的命運就是這麼短”,原來,春天留不住一個人。

  小城三月讀後感2

走過學校的梧桐大道,看到成排的金黃的梧桐樹,滿地棕黃的樹葉,才後知後覺,冬天到了。聽室友説,這種梧桐樹的葉子要開年春天到來的時候才會掉完,換上新衣。春天,一個浪漫的季節,花紅柳綠,引人遐思······可是,就在這樣美好的一個季節裏,載着“翠姨”的馬車不會再來。

前兩天,讀了蕭紅的《小城三月》。在這之前,對蕭紅了解僅僅是一位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她的作品看過的更是少。實話説,第一次看《小城三月》的時候,整篇文章給我的感覺就是文筆清新自然,但基於作品主人公“翠姨”的悽苦命運,小説全篇又被一種沉鬱的氛圍籠罩。除了這些,沒有更多。

也許是對蕭紅本身及其作品的不瞭解,第一次讀後的感想可能過於淺顯狹隘。所以在提筆前,我再次閲讀《小城三月》,期望走近蕭紅,走近那個悽苦的人兒“翠姨”。

春天到了,柳枝搖曳,楊花滿城。“翠姨”的墳頭上也長出了青草。小説中,蕭紅刻畫了“翠姨”這樣一個在我看來具有雙重性格,生活也“違心”的一個人物。

“翠姨”出身不高,但渴望知識,追逐新思潮。所以後來鬥爭希望進入學堂讀書,這是她大膽的一面。但同時,礙着封建倫理,尊卑等級等傳統思想,沒敢將自己對“我”堂哥的愛意説出口,最終向舊社會低頭,自己抑鬱而終。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翠姨”因着感情的不如意,最終因愛而死。用情又得多深以至於此?那份愛甚至都不能開口説出來。對,不是來不及,就是不能。人是環境的產物。在那個時代,相對於“翠姨”自身的條件來説,如何落落大方的將自己對“我”堂哥的感情説出口。因此,“翠姨”的悲劇人生,我不會覺得是她自己的反抗精神不夠徹底,反而多了一份理解。

我想起了張愛玲《花調》裏的“川娥”,她與“翠姨”有些相似,早逝,愛情的悲劇。其中一句話到現在記憶猶新“芳草斜陽中獻花的人應當感到最美滿的悲哀”。在《小城三月》中,“我”的堂哥後來提到“翠姨”時時落淚,繼母在“翠姨”時候也表示如果“翠姨”不願嫁,跟她説也是可以的······“翠姨”死後很多人懷念表示惋惜,卻沒有人能在她生前給予心靈上的理解與關懷,這樣看來,真是諷刺與悲哀並存。

讀完《小城三月》之後我還覺得文章處於小説與散文中間的“灰色地帶”,作品不像一般小説情節跌宕,波瀾不斷,但通篇又有散文形散而意境深邃的特點。不過就像蕭紅自己所説的那樣“有各式各樣的作者,有各式各樣的小説”。在我看來,用屬於自己的寫法,才能寫出真正扣人心絃的文章,表達出最本真的東西。

古人寫詩喜用樂景襯哀情,《小城三月》亦是如此。首章與尾聲都描寫了春回大地時的美景,“翠姨”年輕的生命卻永遠定格在了這個短暫卻又美好的季節。在裝滿了春天的城裏,年輕的姑娘三兩成羣,坐着馬車,選擇衣料做春裝,只是不見載着“翠姨”的馬車來。

  小城三月讀後感3

《小城三月》是蕭紅最後的一部作品,當有人問我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時,我只會説不過一場忸怩畸形的苦戀罷了。

我時常在想,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到底想傳達給讀者什麼?是我們反覆推敲的字詞,還是直擊心靈的語句,亦或是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如果作者當真如此創作得出的不過是一本語錄或一個故事,而並非一部作品。但每每拜讀蕭紅的文字時,我總能感覺到她是用她堆積的心血一氣呵成的創作。她的飢餓並非一時的飢餓,她的寒冷並非一刻的寒冷,她寫一件事也並非光寫一件事,她寫翠姨並非只寫翠姨。

“哥哥後來提起翠姨常常落淚,他不知道翠姨為什麼死,大家也都心中納悶。”是的,翠姨為什麼死呢?翠姨定完親後不是還身體硬朗的到處逛街置辦嫁粧嗎?然而讀了書後,反而整天悶悶不樂,開始咳嗽,嫌棄自己的未婚夫,但是假如他們説,一定不願意嫁,不嫁也可以的,那又為什麼,到最後竟然就這樣死了呢?哥哥不知道,我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可能翠姨自己也不知道。

有人説她死在了封建的,腐朽的束縛裏,有人説她死在了憧憬愛,追逐愛的路途裏。然而翠姨不是念了書後才開始害病的嗎?翠姨死在了書裏,死在了知識裏,死在了自己的懷裏。

翠姨長得窈窕,走起路來沉靜而且漂亮,講起話來清楚的帶着一種平靜的感情,她伸手拿櫻桃吃的時候,好像她的.指尖對那櫻桃十分可憐的樣子,她怕把它觸壞了似的輕輕捏着。梳頭梳的是很慢的,必定梳的一絲不亂,擦粉也要擦了洗掉,洗掉再擦,一直擦到認為滿意為止,這樣的行為舉止也好,似乎準備把所有的祕密都帶到墳墓裏,永遠都不説出口的性格命運也好。無處不滲透着一種東方古典女子的氣息。難怪伯父説她是林黛玉,但是在經歷初春到盛夏到晚秋再到寒冬的林黛玉怎能比在早春就被扼殺的翠姨更為悽婉呢?沒有心靈的撞擊,沒有拆散的苦楚,窒息於心底一顆春種隨着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去逝。翠姨活倒了四季,在春後就和林黛玉一切長眠於冬。但林黛玉是因無法愛而死,她因不敢愛而死。

翠姨就如《沉淪》中的他一樣卡在東西文化的夾縫中一樣。封建桎梏是一隻鳥,翠姨還給它關進了自由解放的籠子中。她一面毫不抵抗的訂了親,一面説女子結婚太早是不好的。她一面清清楚楚的記得自己是出了嫁的寡婦的女兒,一面要像一個女學生一樣去學文化。一面注重着和“我的哥哥”的名分大小,一面又拉住他的手。

翠姨憧憬愛情,但卻不敢去愛,因為她知道自己不配。只有擺脱迷信和封建的牢籠,讓自己煥然一新她才有膽量去愛別人,去表達自己的愛。但是她就算讀了書,接受了新文化,卻更無法從自身下手。因為她骨子裏就是一個封建的產物,所以她羨慕那些有文化的人,他們説的都是對的,所以當她知道迷信中説,病新娘娶過來一衝,就衝好了時,拼命的糟蹋自己的身體,想死的越快一點兒越好。因為她獲得愛的資格的唯一辦法就是死。她一生沒有抗拒過別人,抗爭過現實,只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這樣的翠姨連她自己都知道“我的命運不會好的。”

翠姨連名字都沒有,她代表了千千萬萬個像翠姨一樣的人,她們想要愛時就渴望自由,不想要愛時一樣平常的過着腐朽的生活。現在一些人在某些方面又何嘗不是如此。那些真心或假意但都披着光鮮外殼的傢伙,到底又有一個怎樣的核呢?

她是我的一個姨,她居然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戀愛了。

就如春一樣,似乎是到了的時候已經是立夏了。春天的命運就是這麼短暫。也只能這麼短暫。

我的命運不會好的“我母親……這在中國是很充分的理由了罷,他這麼略一躊躇,她已經走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