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5篇)

讀後感4.81K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專著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5篇)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

新世紀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對我們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讀教育專著讀後感。教育新形勢下,對加強教師的自身學習,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非常必要。古詩有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活動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這些教師應該有自己明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話,沒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沒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他註定了會一事無成、枉度此生。

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武裝我們的行為,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的改變,遠遠不只是個人命運的改變,也將是整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改變。二是用思想陶養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事業,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思想的創生,是一種精神的歷險,需要膽識,需要勇氣,也需要寬鬆、寬容的氛圍。讓我們共同去營造,讓我們用心去呵護生長思想的土壤,讓陽光灑滿大地,讓美好永駐人間,讓我們的心靈沐浴在思想聖潔的光輝中,自由地舞蹈。

二、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教育——財富藴藏其中》這篇報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於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儘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考、判斷、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讀後感《讀教育專著讀後感》。”

與“自由”相對的是壓抑、禁錮、灌輸、奴役、摧殘、踐踏、束縛、鉗制……這是兩種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證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

把人從相互敵視、相互防範中解放出來,從狹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羈絆中解放出來,把人從依附、盲從和定勢中解放出來,把人從習俗、傳統、羣體壓力以及本能慾望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無論它處於什麼層次,以哪一方面為側重點,致力於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都應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應是其根本性內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為教育。

三、學習,學習,再學習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學習是人深層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遊。學習是辛苦的,但更是快樂的,是一種用努力釀造的快樂。

學習是一種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着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悦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漸歸於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着一份純淨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地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

學習能夠拯救我們自己。我們通過學習,讓知識活化成了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尊重的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終,因為學習,我們勝任着我們的工作,我們將學習與工作合為一體,我們實現了我們美好的生活。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2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活動空間有限而閒暇時間也極少的教師來説,讀書無疑是開闊視野最好的捷徑。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便常常感歎於“開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讀書是一種享受,可以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空間位置,忘卻繁雜的瑣事。尤其是讀教育類的書籍時,經常對號入座,感覺身邊發生的好多事和書上講的比較類似,在書中可以學習怎樣教育教學,能從中獲得許多啟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得更加從容,這樣的感覺很真實也很充實。“做一個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教育生活。”是我作為人民教師的一個目標。讀了李老師的書,感觸頗深。感受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多讀書,讀各種各類的書,尤其是文學名著更要捧讀不輟。都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確實有這種感覺,讀書不僅增長見識,還可以在寫作時有所借鑑。李鎮西老師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可以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獲得自我教育的動力。當然,推薦給學生讀的書李老師都是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書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英語的,但我本身一直認為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藴。讀書伴隨着積累,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在課堂教學中就能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

我可以把這分精神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也每天多學習一點點。感受之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並走進學生的心靈。李鎮西老師時時反思自我,時時向學生學習,他也認為學生的心靈純潔可愛,學生的心靈比老師高尚得多。在這裏,我之所以用“也”這個字眼,是因為我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認識,而讀到這裏的時候就和他產生了共鳴。我也和李鎮西老師在書中坦然自述的一樣,是個急脾氣的人,有時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急躁而發生不該有的誤會,特別是和那些學習、紀律上的困難生,還經常怨聲載道的,每次過後,我都後悔不迭,但學生從來不跟我記仇,有時我真誠地向他們道歉,他們卻説:“沒事,老師,你都是為我好”;反思一下,作為老師覺得很慚愧,常常用“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其實孩子是多麼天真無邪呀!今後,在和學生相處中,我要格外注意樹立教師的形象,用真心喜愛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愛學生,才能對學生的缺點寬容處之,慢慢等待他們戰勝自我,取得進步,並和學生一起成長;愛學生,才能細心指導學生,如李鎮西老師在給新生的信中,對新學期的準備就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愛學生,就有耐心和學生真誠溝通,用談心、寫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評去教育學生。李老師轉化萬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鑑。感受之三: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師職業,固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但更應遵循教育的規律。《愛心與教育》在的前半部分,

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九問”,而在“手記三”中他在指導優生學習時提出了“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外語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無浪費的時間?”他要求學生把這十個問題製成表格,每天按實際情況填寫。並鼓勵學生“一兩天做到這每日十問並不難,但關鍵是要堅持下去,唯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步入學習的良性循環。”我對比了一下,我也經常建議學生問問自己今天學習了什麼內容,今天覆習鞏固了嗎?今天預習下一課了嗎?一部分學生真的在做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學生還是學無習慣,亂了一團,所以必須經常指導個別學生學會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愛心與教育》給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師首先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礎上接受老師的教育,學生受到的教育會更深刻,效果也更好!還有,教師也應該努力和學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師在書中用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成功事例反覆證明的那樣:“師生間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塊基石。”而離開了老師的愛心,感情的建立便是無源之水。對於我來説,要學習還很多,要把握好素質教育的實質,着眼於人的培養,不斷探索,不斷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對得起學生那一聲聲“老師”的呼喚!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3

品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夢》,字裏行間感覺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細流,我順溪而下展現在我眼前的是無限廣闊、無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園。在這教育的伊甸園裏我看到了五個光芒閃耀的花環懸掛在高高的蘋果樹上,它們的名字叫作德、智、體、美、勞。我看到了理想的學校、理想的教師、理想的校長、理想的學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諧向上的愛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夢》一書的序言中,朱永新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真實故事:一位叫布羅迪的英國退休教師,在佈滿塵埃的閣樓上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發黃了的舊練習冊。它們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習作,作文的題目是《未來我是———》。31個孩子有31個夢想,有想當總統的,有想當馴狗師的,有想當領航員的,有想當王妃的……

那位老師突發奇想: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他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羅迪的手中,他們中有功成名就的學者、企業家、官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過去了,布羅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維的作文本。他寫在作文本上的夢想是當一名內閣大臣,他認為,在英國曆史上還沒有盲人進入內閣的先例,他要創造歷史。正當布羅迪猜測着各種可能,滿懷遺憾地準備把作文本送進一傢俬人博物館時,他意外收到英國教育大臣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讓他大吃一驚,同時也感動萬分。信中説: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保存着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不需要那個本子,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腦子裏,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説,我已實現了當初的夢想。今天,我還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只要不讓年輕時美麗的夢想隨歲月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面前。戴維的行動使朱永新教授獲得啟迪:誰在保持夢想,誰就能夢想成真;誰能不懈地追尋理想,誰就能不斷地實現理想。

我感到很榮幸,因為我拜讀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園裏屬於自己的那棵蘋果樹。因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權利和責任分享朱教授愛的教育、理想教育的夢想,並用它提醒和改寫自己從今往後的實踐和追求。因為我也有一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跳躍的心。如果你要問我的夢想是什麼?那就是我願我的青春永駐蘋果樹下!

教書數年曾經黯然氣餒過,失意灰心過,作一名幼兒教師有什麼意義?要替一羣孩子梳小辮、擦屁股,穿衣、擦鼻涕,還要教他們知識技能、品德習慣、鍛鍊體能,既要接受家長苛刻的好壞評價,還有隨時接受幼兒園領導嚴格周密的檢查,而在外行人看來幹得再優秀也只不過是個高級保姆。

曾經有人問我:“你們幼兒園裏教師怎麼都這麼青春啊?那你們老了怎麼辦?也和孩子們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隨口反駁説:“年紀大了就當園長或者後勤領導唄!”其實細思量,哪個幼兒園需要那麼多園長,那麼多領導啊?我們老了怎麼辦?還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許很多幼兒教師曾和我一樣思附過這個問題:我們今天的絢麗到底能保持多久?我們的活潑,我們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4

《守望教育》是劉鐵芳教授一本關於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書中這樣寫道:“我們今天的世界確實需要雷厲風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氣風發的行動開拓者,他們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着現實教育的走向。但這個世界同樣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們把目光停駐在喧囂的背後,尋思現實和歷史中那被熱鬧、浮華所遮蔽、遺忘的問題之域,在無言中追索他們心中的樸素和靜謐的思想之路。他們可能常常被名之為實際的脱離者,時代的落伍者,但他們依然在寂寞中執著地思索。他們同樣是可敬的!”書中還提到,近年來,社會越來越關心教育了,但是從很多方面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為主的,把教育的問題都歸結於教師,甚至傳言"一流的學生,二流的教師"。教育,其實是跟我們每個人相關的整個社會的事,應該是整個社會"關心並團結協作"的事,而不是出了問題就是老師或者學生個體的事情。

有人説當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條件還是教育條件,都遠遠超過過去!想要什麼就能有什麼!真的是這樣的嗎?不禁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點,對孩子來説是不公平的,這樣的説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説的,從未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讓教育充滿愛和樂趣,讓孩子成為孩子”這是《守望教育》給我的最大觸動!印象頗深的一句是“沒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沒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讓我思考最深的一個問題便是“對於孩子什麼最重要?”

每個家長最大的期望就是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什麼是“成功”?在他們眼中便是考試成績優秀的人抑或讀書機器罷了。為了這“成功”,他們費盡心思替孩子着想,甚至願意付出一切。殊不知,這只是美其名曰罷了!那孩子除了認真讀好學校的書考出好成績之外是否還需要其他的本領和知識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認為兒童更需要童話故事的滋潤。童話是人類的夢,是生活的酒,是智慧的乳汁,是美好希望的翅膀。

曾幾何時,祖母、母親的故事是伴隨孩子的童年的。模糊記得“山裏的破廟”、“狼外婆”、“小紅帽”……即使自編的也給童年增添了許多神祕和快樂的色彩。童話總是用淺顯的語言,通過幻想將一個個聰明、善良、調皮、可愛、愚鈍、可笑的人物、動物用幻想的手段編織起來。即使童話中總是好人戰勝了惡人,到最後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但孩子們還是會聽得津津有味。有故事陪伴的童年,雖然貧窮但不寂寞。即使長大後,這些童年的故事還會在依稀在記憶中存留。現在的童話故事豐富多了,但孩子們口耳相授的故事卻少了。也許正如人們所説“社會的發展總是要付出代價”,那孩子們的代價就是聽故事看故事的時間被電腦遊戲和興趣班所替代,家庭也僅是個學校的延伸。教育本該讓孩子貼近兒童生活兒童世界,可是現在的教育是純而又純的。故事漸漸走出了孩子的生活,逐漸的就是快樂童年越來越遠。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想象力那麼貧乏?我猜想這和接觸的童話多少有關。童話是兒童想象力的引發者,是培養想象力的最好材料。童話中有很多“怪”思想,多看童話的孩子必然會有奇思妙想,而每天只接觸試卷作業的孩子,他們的想象力從何而來?他們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在他們的世界中,每天都是“安靜”的,都是“平淡”的。要讓孩子有豐富的想象力,我想應該從故事從童話開始。

我也試着給孩子們每天講故事,讓孩子真正的走近故事,走近真正的童年,我覺得還是應該從社會出發。但作為教師的我們還是要努力還孩子故事。

讓孩子成為孩子,讓孩子有個七彩童年,讓孩子多看看到冉冉上升的朝陽,漸漸落下的夕陽,夜空中閃爍的星星;草叢中蹦跳的蚱蜢,稻田裏忙碌的青蛙,花叢中飛舞的蝴蝶,樹枝上調皮的毛毛蟲,小河裏歡暢的魚鴨,不要讓孩子的童年變得“黑白”一片,讓他們在以後回憶時有更多的快樂,讓他們童年的風景是美妙的。這是我看完整本書最想説的。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5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麼?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説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敍,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裏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説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裏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裏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裏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我的體會:

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該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該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着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箇中滋味又當從何説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衝,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忽視;;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與人溝通。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説「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瞭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繫,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現在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着“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

啟發:

(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1、系統思考2、自我增進3、改善心智模式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6

剛開始看《優秀是教出來的》這本書時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書中所提的要求都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説話先要講禮貌、主動詢問表關心、乘坐公車不吵鬧、見到老師問聲好,完成作業不拖延等這些不都是我們老師平時經常強調的嗎?書中沒有長篇累牘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細節。真正開始對這本書感興趣時是在寒假裏,我又再次拜讀了這本書,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這種對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俗話説:“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好學生要靠老師的激勵、引導、督促教育才能成功。

作者克拉克先生從細微處着手,通過對55個教育細節的處理,創造出教育奇蹟。作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談及如何教書、如何分析教材、如何準備教案,而更像是在談論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例子,讓讀者感覺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們身邊。書中講述的創造奇蹟的55個細節確實常常被人們忽略,而正是細節創造了奇蹟,成就了輝煌。書中提倡對孩子要從小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中體現出尊重孩子、寬容孩子、賞識孩子,並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從鼓勵中學會自信、從寬容中學會耐心、從讚美中學會感激、從接納中學會自愛、從賞識中學會行動、從分享中學會感激、從誠實中學會真理、從公平中學會正義、從關心中學會尊重、從保護中學會信任、從關愛中學會友善……

讓絕大多數的老師感到比較頭疼的就是如何處理後進生的問題,比較聽話的還好,雖然完成質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業還是能基本完成的,而對於作業經常拖拉不做的,我們一般採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聯繫家長,讓家長積極配合學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後進生談話,剛開始還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長聽慣了孩子在學校的“不好表現”,也會對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則會認為自己在老師的眼裏就是一個差生,就更不想學習了。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這樣的情況:他的一個“問題”學生已經很多天沒有交作業了,他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長聯繫,但都沒能聯繫到。有一次總算聯繫到了,他就把這個不好的消息直截了當地告訴了這位學生的家長,想得到這位家長的支持。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家長聽完了竟然説:“我孩子在家裏也一向如此,你就將就一下吧”。這個回答真是讓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許是克拉克他自己認識到了自己和家長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個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他改變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給這個家長撥通了電話,但與第一個學生的處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沒有直接向這位家長“告狀”,而是向這位家長違心地説他的孩子這段時間表現得如何如何好,這位家長聽了以後自然非常高興,表示要老師對他的孩子一定繼續嚴格要求,家長會極力配合。過了兩天,克拉克再次撥通這位家長的電話,這一次向這位家長陳述了孩子這兩天的不好的表現,家長當然非常氣憤,當即表態,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評教育自己的孩子。讀完克拉克的處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別具匠心。回想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現直截了當地告訴家長,而孩子表現好的方面就很少會去告之家長了。

還記得去年任教六年級時,我也碰到過類似的學生,打電話給家長告訴她孩子經常不做作業,家長直接跟我説;“我管不了她,我都放棄她了,老師你也別管她了。”後來再打電話她就再也沒接過。如果那時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樣,先讓家長了解孩子優秀的一面,也許結果就不一樣了。

事在人為,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法會有不同的結果。優秀是教出來的,我們要給孩子營造一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圍,喚起他們的學習激情,讓他們享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們的孩子會更優秀。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7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今年寒假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着。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曾先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電視台主持養成教育專題節目,深受全國觀眾歡迎。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説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説成人更為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説:“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隻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他以常見的事例來説明這個道理。他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道,“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要有讀書的能力,必須真個把書本打開,認認真真去讀”,這樣,我們“所知”的才能逐漸化為我們的習慣,成為相應的能力和素質。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説,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於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8

養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這個假期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養成教育的教育理論專著。它是中國第一本養成教育專著經典,科學,嚴謹,新穎,實用。本書的作者關鴻羽是我國著名教育專家。

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論述家庭教育的專著《顏氏家訓》十分強調教育應當從小抓起。顏之推説:“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苔罰。”

顏之推在這裏提出了一個習慣的養成問題。我們知道,習慣的力量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習慣一旦形成之後,沒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難加以改變。許多人的習慣,終其身也無法改變。

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説得非常好:“培養良好的習慣不只是為了成才,更重要是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義上説成人更為重要。”

良好的習慣是可以養成的,習慣養成之後看上去如自然,但是養成的過程卻並不是自然的。一些家長經常説:“樹大自然直”,並不符合自然的規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有些人確實在長大成人之後變“直”了,改掉了幼時的某些惡習,但是這要經過多少痛苦的磨練,碰了多少次釘子之後的結果,決不是“自然”的。現在對於青少年的教育,有種流行的偏向是隻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把德育也緊緊看作是有關知識傳授的過程。德育卻是離不開社會科學知識的傳授。但是他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道德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實際上離不開行為習慣的養成。現代教育的長處是學科各有分工,而我們教育的任務正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堂課都各有分工,任務是很明確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長,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實際上這隻能滲透而且必須滲透到各種教育之中去。否則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學生怎樣做人的任務。所以,養成教育應當每一位教師、家長都能掌握的教育藝術。從多角度總結豐富的經驗,使我們得到更深刻的規律性認識。

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養成習慣貴在躬行實踐。作為一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實踐家,葉聖陶先生非常強調在習慣養成中的身體力行。他認為,要養成某種好習慣,要隨時隨地加以注意,躬行實踐,才能收到相當的效果。正如柏拉圖在兩千年前所觀察到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訓練年輕一代尋找“正確目標指導下的歡樂與痛苦”。現代著名遺傳學家也獲得同一結論,相信對人類來説,進化的最好方法是學會在從事於必須去做的事情中獲得樂趣。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穫到的是一個命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良好習慣,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錢,才能使智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9

《追求卓越--教師專業發展案例研究》以傳記的形式陳述了瑪麗娜,艾娃,婧和珍妮四位英語老師的成長曆程,分析了形成和影響專家知能發展的因素,並闡明瞭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發揮他們的專家知能。事蹟中有失敗的經歷也有成功的奮鬥,其中,不僅可以看到一些新教師常見的,還可以看到不同的觀念,不同的奮鬥過程使得她們在走向專家知能的道路不同!

一開始看這些事蹟時,我感覺非常真實親切,因為她們剛開始投入教師這個工作時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能引起我的共鳴:這不就是我這一個多月以來苦苦探索想要解決的問題嗎?從她們對自身所處的環境的不一樣的迴應中可以更加明確怎樣對待教師工作才能儘快走出"自我懷疑"階段,走向專家知能:瑪麗娜和艾娃能從學校的`支持文化中獲益,並能看到在當前尚存侷限的環境中教和學的可能性;而婧卻難以敞開心扉與同事交流,因而沒能超越這些侷限。

面對同一個問題,她們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而且她們自己所選擇的需要正面對待的問題也有所不同。遇到教學中的困難,艾娃和瑪麗娜會進行探討和試驗,看到學生學習上的進步,她們會有一種滿足感,這使得她們對教學有了更大的熱情,也促進了她們繼續從事教學工作;婧進行的嘗試性活動相對較少,她尤其在意的是課堂秩序和紀律瑪麗娜的探索和試驗以及她對教師工作性質認識上的變化,得益於理論的輸入和個人實踐經驗之間的互動!

其中對我幫助的是有關課堂管理和學習組織這方面:

一些有關教師的課堂管理有效與無效的研究指出,兩者的差異不在於教師處理學生不良行為的方式,而在於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去阻止不良行為的發生和管理課堂,促進學習的重要方式。所謂的規約是指明確規定了學生的哪些行為可以接受而哪些行為不可以接受的準則;而常規是在較長的時間內建立起來的,控制和協調行為的具體步驟或程序。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0

閒暇之餘,我終於讀完了這本教育專著--《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認識了李希貴老師,瞭解了一名農村中學教師,成長為全國知名教育家的傳奇人生。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説過:凡是我所有的好東西,都要歸功於書。我國也自古就有“讀書改變命運”的説法,李希貴老師的人生歷程或許能作為這些話的映證。他在文中寫道:像多數文學愛好者一樣,我搜尋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貪婪地閲讀,我恍若置身另一個世界,時而猶豫,時而彷徨,時而沉思,時而激昂…這種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閲讀,為我的精神世界儲蓄了一筆豐厚的財富,隨着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這筆財富不斷生息、增值,實實在在地滋養着我的心靈,影響着我的價值取向,為我的生命打上了濃厚的底色。毫無疑問,在此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將幸福地享用這筆財富的'利息'。

他説:我真正的學習是從讀書開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從讀書開始的。讀書使我頓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頓悟了人生。教育是與讀書連在一起的,書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民族素質的提高,乃至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都離不開書。一個人在他相應的年齡階段,如果沒有讀過適合他的書,那將是終生無法彌補的缺憾。李老師之所以能從教師---校長---局長---教育家一路走過來,跟他通過讀書進行的大量的閲讀積累及對這種閲讀積累進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開的。他走到哪裏,就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裏。

他以自身和專家、大師的成長經歷,告訴每一個孩子和每一位家長: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在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必須堅持學習。今天倡導教師多讀書活動,其實更多的是要求教師要處在真正的讀書狀態。做一個善於讀書,知識淵博,視野廣闊的讀書人,而不是隻在原有知識水平上,作低質量的重複。當今這個正在發生巨大的、深刻變化的時代,新學科、新知識迎面而來,只有學習,才能豐富自己,才不會落後,不會被時代淘汰,新的教育環境,刻不容緩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們沒有時間再去重複,去等待,去觀望。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它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止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1

哲學不能烘麪包,但是能使麪包增加甜味。人生就是買麪包、烘麪包、吃麪包的過程;若要麪包好吃,需要調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就是哲學”。

這段話是傅佩榮先生對於哲學與人生關係的精闢闡述。我對這句話作了以下修改:教育過程也就是買麪包、烘麪包、吃麪包的過程,若想而包有味道,需要調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就是讀書,讀教育類的書籍。

在我看來,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這學期,學校佈置了讀專著談體會,粗略瀏覽推薦書目,專心閲讀教育專著《新教育之夢》、《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教育的55個細節》、《愛的教育》等,邊看邊與平時教育相比較,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

“教育在歷史上第一次在為不可知的未來服務,教師和學生間的代溝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大,教師第一次不得不拋去因經驗豐富而擺出的架子,虛心向孩子學。這是我們怕見到而不得不見到的一幅圖景。教師此時有‘一桶水’也是不夠用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面對我們的學生,面對他們突然冒出的新花樣、新想法,我們常常會發出感歎:現在的學生啊,我們常常有無所適從的感覺。這時,你的腦海裏應敲響警鐘:你已經落後於你的學生了。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改變;行動改變,命運改變”。二是用思想陶冶學子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井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説,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2

《愛的教育》是一本兒童日記體小説,書中以一個國小生的視角,講述了他四年級開學到學期結束期間的故事。有關於國小生恩利科的所見所聞,有他的親人給他的一封封信,還有恩利科的老師在課堂上講令人感動的“每月故事”,這本書共有十章,一共有100個故事。三種類型結合起來,就浮現出了美德與愛的世界。

在這三個類型中,讓我最感動的是一篇“每月故事”,叫《客船失事》。

在一天上午,一艘巨大的客船載着兩百多名乘客啟程了。這時,天空烏雲密佈,大海洶湧澎湃,彷彿有不幸的事情要發生。

果然,到了晚上,天空下起了傾盆大雨,狂風怒號,大海不斷攻擊着客船,雷雨交加。船上的人們有的大驚失色不願意眼睜睜地被大海吞沒,乾脆直接投海,有的跑進船艙拿出槍來自殺,有的如同雕像,一動不動,好像不是個活的人,有的毫無表情,眼珠子鼓得圓圓的,就像個着了魔的瘋子。孩子的喊叫、哭鬧聲,女人們的哀痛聲,朋友們互相告別的聲音,與大海的雷鳴聲混合在一起,彷彿世界末日馬上就要來臨。

在這場災難中,有兩個小孩子,在目不轉睛的盯着大海,彷彿是兩個沒有感覺的人。一個是孤兒馬里奧,是個小男孩,另一個叫朱列塔,是個小女孩兒,她的爸爸媽媽正在等着她回家。這時,客船已經在緩緩下沉,過不了幾分鐘,一切全完了。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船長雷鳴般的聲音響起:“快把救生艇放下去!”救生艇放下去以後,十四個水手和三名乘客登上去,還有一個空位子。上了救生艇的人們想讓船長也上去,但是船長不肯。於是人們就喊道:“上來個孩子!”這時,馬里奧和朱列塔才如夢初醒,他們向救生艇跑去,而且異口同聲地説:“我上去。”人們大喊:“船已經超重了,上來個輕點的!”兩個孩子聽到了這句話後,猶如遭到了雷擊似的。過了一會兒,馬里奧對朱列塔説:“我是孤兒,你有爸爸媽媽,你上去吧。”朱列塔猶豫了一會兒,還是答應了,於是,朱列塔上了救生艇,救生艇離開了,客船已經在緩緩下沉,水已經淹沒了甲板。這時,朱列塔用雙手遮面。等她再睜開眼睛的時候,客船已經無影無蹤了。

故事中的馬里奧最令我感動。他為了保護朱列塔,不惜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馬里奧的這種捨身救人的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愛的教育》中的形形色色的小夥伴,也多式多樣:狡猾無賴的弗蘭迪,刻苦學習的斯達爾迪,擅長做買賣的卡羅費,以及手臂帶有殘疾的克洛西……讓我久久忘不記。在恩利科的老師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一位可敬的女老師,她在臨終前,還念念不忘自己的學生,把她的禮物都送給她的學生們,真是一位偉大的老師!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3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論,也是他的教學論。其含義極其豐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説明。”陶行知説:“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和學生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的説明的。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因此,教學做是以做為中心的。“教學做合一”,是理論聯繫實際在教學上的具體運用和發展。它改變了教師只管叫,學生只管學的分割狀況;改變了學生從屬於書本,是讀書的現象;改變了學習與實踐的學用脱節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性的緊密結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學,為了解決生活中提出的問題而去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生活。陶先生這種以生活為中心,實行教學做高度統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證了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有利於培養首腦並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值得我們深刻體會和認真學習。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4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的數學專著,是“算經十書”(漢唐之間出現的十部古算書)中最重要的一種。該書內容十分豐富,系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

根據考古研究,《九章算術》具體作者無法查證,一般認為它是經歷代各家的增補修訂,而逐漸成為現今定本的,西漢的張蒼、耿壽昌曾經做過增補。最後成書最遲在東漢前期,但是其基本內容在西漢後期已經基本定型。現今流傳的大多是在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為《九章》所作的注本。

《九章算術》是世界上最早系統敍述了分數運算的著作;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項令人驚奇的創造;“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在代數方面,《九章算術》在世界數學史上最早提出負數概念及正負數加減法法則;中學講授的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和《九章算術》介紹的方法大體相同。注重實際應用是《九章算術》的一個顯着特點。它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最簡練有效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九章算術》將書中的所有數學問題分為九大章。它們的主要內容分別是:

第一章“方田”:主要講述了平面幾何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包括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圓形、扇形、弓形、圓環這八種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另外還系統地講述了分數的四則運算法則,以及求分子分母最大公約數等方法。

第二章“粟米”:穀物糧食的按比例折換;提出比例算法,稱為今有術;衰分章提出比例分配法則,稱為衰分術;

第三章“衰分”:比例分配問題。

第四章“少廣”:已知面積、體積,反求其一邊長和徑長等;介紹了開平方、開立方的方法。

第五章“商功”:土石工程、體積計算;除給出了各種立體體積公式外,還有工程分配方法;

第六章“均輸”:合理攤派賦税;用衰分術解決賦役的合理負擔問題。今有術、衰分術及其應用方法,構成了包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複比例、連鎖比例在內的整套比例理論。西方直到15世紀末以後才形成類似的全套方法。

第七章“盈不足”:即雙設法問題;提出了盈不足、盈適足和不足適足、兩盈和兩不足三種類型的盈虧問題,以及若干可以通過兩次假設化為盈不足問題的一般問題的解法。這也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成果,傳到西方後,影響極大。

第八章“方程”:一次方程組問題;採用分離係數的方法表示線性方程組,相當於現在的矩陣;解線性方程組時使用的直除法,與矩陣的初等變換一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在西方,直到17世紀才由萊布尼茲提出完整的線性方程的解法法則。這一章還引進和使用了負數,並提出了正負術——正負數的加減法則,與現今代數中法則完全相同;解線性方程組時實際還施行了正負數的乘除法。這是世界數學史上一項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正數的範圍,擴展了數系。外國則到7世紀印度的婆羅摩及多才認識負數。

第九章“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種問題。其中的絕大多數內容是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提出了勾股數問題的通解公式:若a、b、c分別是勾股形的勾、股、弦,則,m>n。在西方,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等僅得到了這個公式的幾種特殊情況,直到3世紀的丟番圖才取得相近的結果,這已比《九章算術》晚約3個世紀了。勾股章還有些內容,在西方卻還是近代的事。例如勾股章最後一題給出的一組公式,在國外到19世紀末才由美國的數論學家迪克森得出。

《九章算術》可以説確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框架,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密切聯繫實際,以解決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目的的風格。其影響之深,以致以後中國數學着作大體採取兩種形式:或為之作注,或仿其體例着書;甚至西算傳入中國之後,人們着書立説時還常常把包括西算在內的數學知識納入九章的框架。然而,《九章算術》亦有其不容忽視的缺點:沒有任何數學概念的定義,也沒有給出任何推導和證明。魏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給《九章算術》作注,才大大彌補了這個缺陷。

在《九章算術》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都是世界上記載最早的。該書的一些知識還傳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經過這些地區遠至歐洲。例如,關於比例算法的問題,它和後來在16世紀西歐出現的三分律的算法一樣。關於雙設法的問題,在阿拉伯曾稱為契丹算法,13世紀以後的歐洲數學著作中也有如此稱呼的,這也是中國古代數學知識向西方傳播的一個證據。

《九章算術》是幾代人共同勞動的結晶,它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後世的數學家,大都是從《九章算術》開始學習和研究數學知識的。唐宋兩代都由國家明令規定為教科書。1084年由當時的北宋朝廷進行刊刻,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可以説,《九章算術》是中國為數學發展做出的又一傑出貢獻。

作為一部世界數學名著,《九章算術》早在隋唐時期即已傳入日本等相鄰國家。它已被譯成日、俄、德、法等多種文字版本。

教育專著讀書心得15

《守望教育》

在目前一些領域道德失範,道德願望與行為、道德投入與產出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怎樣的道德教育才能讓道德律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呢?讀劉鐵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書,令我們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對道德教育的闡述,用的標題雖然是“教化的困惑”,體現了作者對道德教育沉重的憂思和對教育問題複雜性思考的審慎,但實實在在是以一個學者的思想為我們解了惑。在“關注我們時代的倫理覺悟”、“走向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從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開始”等篇目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想要闡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教育目標要下移、內容要貼近實際、採取的方式要適合孩子。特別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喚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每個人的童年,都應該是被故事浸潤着的。閲讀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掌握知識,獲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夠擁有的情感體驗,同時,他們也必然地從中獲取人生的啟蒙,教化的薰陶。一個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學愛好者,沒有讀過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會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爾德……一代代兒童通過閲讀童話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們的閲讀中成了經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恆。

“美德故事也許不如道學家的‘道德推理’來得嚴密、系統、深刻,但卻能夠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當、更簡明易懂、更親切可心。”“優美敍事的倫理是讓人去體驗、感受、關切於一種真實的倫理境遇,而不是如規範的倫理讓人被動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於多元時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樣走出現實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斷前行,是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的關鍵,應該是讓德育從神壇走向下界,回到人間,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美麗温情的美德故事,應該是這路途中的一把鑰匙。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許會反感以講道理為主的規範德育,但卻無法拒絕美德故事對心靈的關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愛,愛就是教育。愛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又和人類的理智、道德、審美、人格相互關聯。“愛心育人”不僅是一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義的體現。教育是培養生命的事業,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嗎?作為教師,最可貴的是能夠保持高尚的人道主義情懷。讓我們把對孩子發自肺腑的愛寄託在故事中,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這個世界的美麗、快樂與芬芳,從而成長得更健康、更茁壯吧!

標籤:專著 讀書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