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元宵節

精選元宵節日記彙編8篇

元宵節2.91W

一天的時間即將結束了,想必大家都學習了不少新知識,這也意味着,又要開始寫日記了。你所見過的日記應該是什麼樣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元宵節日記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元宵節日記彙編8篇

元宵節日記 篇1

家鄉的元宵節,就是名符其實的“燈籠節”,或許是農村人對吃不是太感興趣吧,吃元宵只是這一天的一個小插曲而已,正月十二開始,孩子便開始準備燈籠,有的家裏有心靈手巧的大人,就用手工製作一個,買些彩紙,再準備些竹子或木棍一類,可以製作各種各樣的燈籠,如蓮花型,兔子型,鼓形等各種各樣的燈籠,最好的便是仿照宮燈制的轉燈,蠟燭一點,便可隨着煙旋轉起來。也有圖方便的在市場上購買燈籠,有紙糊的,多鬥是點蠟燭,如西瓜燈籠、火罐燈籠,也有塑料的,輕巧耐用,多半可以安裝上電池。

在城裏的正月十五,主要是燈謎晚會,猜猜燈謎,而鄉里的正月十五便是村裏的燈展,“正月十五雪打燈”,預示着今年肯定會有好收成,每年的正月十四到十六是孩子們挑燈籠的時候,孩子們把燈籠選好,雀躍着等天黑,不到天黑孩子們便把燈籠提好,點上蠟燭或是打開燈籠開關,提着在村莊裏轉悠,等孩子的燈籠都挑出來後,便自發的挑在一起,互相比比看看,看誰的形狀好看,誰的結實,也有搞怪的孩子,故意互相碰撞燈籠,有用紙糊的點蠟燭的孩子,不小心把燈籠碰着,便使勁的在的上摔,火熄了,可是燈籠沒了,便哭着跑回家再找一個燈籠。更有好事者,會因一個燈籠和夥伴們打起來,管你是什麼輩份,是否親戚,這會燈籠是最體面最代表尊嚴的東西。村莊裏隨處可見的是紅彤彤的燈籠,孩子的喧鬧聲、哭喊聲和喧譁聲,村莊裏不再安穩,因燈籠而紅火起來。

説起正月十五吃的東西,家鄉還有一種東西,便是“燈盞”,用蕎麪做成的圓形食品,中間還可以點上蠟燭,有一種懷舊的感覺,吃了以後可以保平安健康之意吧?

元宵節日記 篇2

早上,我學完鋼琴就和媽媽一起去金鷹。媽媽説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吃湯圓或者元宵,金鷹今天有元宵節的活動,我到了那裏,我看見有一位大叔叔在做棉花糖,這種棉花糖不用錢,是免費的,做棉花糖主要要加糖,如果沒有糖,棉花糖就不甜了,我吃了一半,另一半給媽媽吃,媽媽把它吃完了以後説:“真好吃呀!”

希望下次也能吃到甜甜的棉花糖!

元宵節日記 篇3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觀花燈、猜燈迷、放煙花、吃元宵都是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我的家鄉也不例外。

元宵節這一天,我很早就起牀了,心情非常好,穿着自己挑選的漂亮衣服,和爸爸媽媽一起來到奶奶家,到了奶奶家,見到了爺爺奶奶,就馬上祝他們元宵節快樂,爺爺奶奶開心地把我抱在懷裏。中午,我們全家人吃了一頓豐盛的團圓飯,全家人在一起有説有笑,其樂融融。

元宵節的晚上是最令人興奮的。我們全家人吃過飯後就下樓開始點亮孔明燈、燃放煙花。我和爸爸雙手託着孔明燈,爺爺點燃燈底座的蠟燭,孔明燈慢慢地膨脹起來,然後爸爸輕輕地向上一推,紅色印有美羊羊的孔明燈就載着我許的願望緩緩地升上了天空,我興奮極了。放完孔明燈後,爸爸又開始放煙花,地球儀式的煙花不停地在地上轉動,特別地好玩,然後我又和姑姑一起玩條形的小煙花,雙手不停地搖啊搖,絢麗的火花美極了,我玩得特別開心。燃放完煙花之後,我們看見滿天的煙花,震耳欲聾,絢麗繽紛,漂亮極了。黑色的夜空,現在時而呈現紅色,時而呈現綠色,時而不停地閃爍,時而五顏六色,比白天都要明亮。天空中的孔明燈不計其數,遠遠望去都變成了一顆顆小星星,載着無數人的願望飄在高空。

這個元宵節我過得非常開心,也感到非常的幸福!

元宵節日記 篇4

元宵節吃湯圓,團團圓圓,閤家安康。過了元宵節就等於過完了新年。在這一天,我們都會猜燈謎、舞龍、舞獅子,為元宵節增添許過節日的氣氛。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早早的就來到了奶奶家,奶奶一看我們來了。就跑到廚房忙了起來,除了煮湯圓,奶奶還做了一些非常拿手的菜。我們很快就吃完飯了。奶奶説:“咱們猜謎語吧!”

我回答道:“好啊!”於是奶奶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寫上了謎語,拿到了我們的面前。謎語是這樣的:站是坐,睡也是坐,走也是坐(打一動物)“這是什麼呀,好奇怪的動物?”奶奶説:“一點也不奇怪,很好猜的。”我想了想,突然想到了。於是,我拿起筆,把答案寫在了紙上。奶奶説:“答對了!”因為我答對了,所以,該我出謎語了,於是,我在紙上寫道:早不説晚不説(打一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直盯着這張紙,在認真的想着。我説:“這可是限定時間的哦!”媽媽突然笑了起來,看着我説:“是不是許這個字啊?”

我笑着對媽媽説:“恭喜媽媽,答對了!”爺爺突然問起來:“許,為什麼?”媽媽答到:“早不説晚不説,那他只能中午説啊,‘許’剛好是有中午的午,還有言字旁。”

就這樣,我們一直猜到了六點半,才開始吃晚飯的。

元宵節日記 篇5

火紅的燈籠掛起來了;“咚咚”的鑼鼓聲響起來了;喜慶的陝北大秧歌扭起來了。一年一度的元宵在人們的期盼中到了。

正月十五一大早,街上就響起了震耳欲聾的鑼鼓聲。我顧不上吃早飯,拉着哥哥就往街上跑。街上人山人海的好熱鬧啊!“看!秧歌隊來了!”人羣中有人大聲的喊道。我應聲往前一看,哇!那些化了粧的阿姨有的拿着大扇子,有的拿着花紙傘,正隨着花車上的音樂扭着好看的大秧歌呢!她們跳着輕快的舞步,彷彿美麗的春天跟在她們身後,也一起向我們走來了。秧歌隊後面是民俗表演隊,你看,“拉毛驢”中那個白鬍子老爺爺多像太上老君啊!還有那七個挑花燈的漂亮姐姐,應該是“七仙女”吧!表演隊剛過去,“安塞腰鼓隊”就來了。腰鼓隊的叔叔們個個年輕力壯,精神氣十足。他們在大冷天光着膀子,用盡全身力氣擊打着腰鼓。渾厚的的鑼鼓聲好似陣陣的春雷,一陣又一陣,排山倒海般洶湧而來。我的心也不由的跟着鼓聲跳動了起來。看完街上精彩的表演,我們又興致勃勃的去河濱公園看燈展。

節日的河濱公園,被五顏六色的花燈裝扮的分外美麗。西瓜燈紅紅的瓤子讓人看了饞的直流口水;熊貓燈做的的栩栩如生讓人覺得他們真是可愛的傢伙;小白兔燈更是做的精緻,兩隻耳朵向上豎着好像在聽遊人們的`歡聲笑語。哇!這兒有個名叫“雙龍戲珠”的大型燈盞,你看,那兩條龍栩栩如生,嘴巴一張一合,龍爪時而向前,時而向後,彷彿一轉身就要騰空而起,直衝雲霄。龍燈旁邊有一盞更大的燈,它的外型是一排整齊的樓房,房子的周圍是青翠欲滴的瓜果蔬菜。這盞燈不僅造型美觀,而且還展現的我們新農村的新面貌呢!

晚上九點,隨着一聲聲巨響,河濱公園的夜空中綻放出五彩繽紛的禮花。你看,它們有的像一朵朵碩大無比的牡丹花,在漆黑的夜空中開放出自己的尊貴與優雅;有的像孩子們天真的笑臉,給元宵增添了幾分歡樂祥和的色彩;有的像一個個巨大的腳印,好像在告訴人們,府谷正邁着堅定有力的步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有的像…… 在人們此起彼伏的驚歎聲中,璀璨的焰火把整個元宵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元宵——你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們一年中最快樂的日子。

元宵節日記 篇6

元宵節的晚上,我和媽媽一起包湯圓。

我們先把手洗乾淨,再把手擦乾,把盤子也洗乾淨,媽媽在盤子裏抹上了一層豬油,這樣把湯圓放在盤子裏就不會粘住了。媽媽開始和麪了,只見媽媽把湯圓粉倒進盆子裏,放少許的水用筷子絞了幾下,又加了點水,媽媽告訴我要注意每次放的水不要太多,如果水少了可以再加,多了就不好辦了。水夠了,媽媽用手和麪了,媽媽用手來回的揉,直到把面揉成一個大團,不粘手了才可以包了。

開始包湯圓了,我們先取一小團和好的湯圓粉,放在左手,左手握成半拳頭樣,右手也握成半拳頭樣,再把它揉成圓形,然後右手放開,左手不動,把右手的大拇指插進剛揉好的麪糰裏,用右手的另外四個手指配合大拇指一起把湯圓團做成一個“窩窩頭”的樣子。把和好的糖放進窩窩頭的中間,然後把凹形合攏,又像開始時那樣揉,直到把它揉圓,揉成光溜溜的樣子,這樣湯圓就做好了,把它放到盤子裏就可以了。

我學會了包湯圓,我的心裏特別的高興。

元宵節日記 篇7

2月9日星期一陰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一天,街上好熱鬧,花燈節,猜燈謎。

這天晚上,我和媽媽到小區的廣場和小朋友們一起點燈籠。小朋友的燈籠各種各樣,真好看!我們還放煙花,那煙花可漂亮啦,在黑夜中發出燦爛的光,映着小朋友們的笑臉。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到了該回家的時候了,我依依不捨地和媽媽回家了。回到家,我們一家人還一起吃湯圓,真甜!

這個元宵節真是幸福,快樂。謝謝爸爸媽媽,謝謝愛我的人。

元宵節日記 篇8

今天早上我剛起牀只聞得一陣撲面而來的香味起牀後網餐桌上一看原來是一鍋香噴噴的湯圓,又一想今天是元宵節啊當然要吃元宵了但是元宵節可不止吃湯圓這一項活動只是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繁忙所以許多的活動都被人淡忘了我來讓大家來重温歷史吧!

元宵,原本意思是“上元節的晚上”,顧名思義正月十五當然是“上元節”了。正因為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觀燈賞月,所以後來節日名稱也變為“元宵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先説吃湯圓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經很久了。早在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做“浮元子”後來被稱為“元宵”就是我們熟知的了,有些生意人還把“元宵”稱為“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等做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以葷可以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等等它有團圓美滿之意。

其次就是觀燈了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了。大家都知道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尤其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當時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長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不過只看花燈也不行啊當然要有“猜燈謎”了!“猜燈謎”其實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之後增加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次元宵節時就開始了,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讓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使我們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尊重這個節日他是我們五千年曆史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