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清明節

【精品】清明節的作文錦集4篇

清明節7.97K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品】清明節的作文錦集4篇
清明節的作文 篇1

時值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祭祀節日,已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今年的清明節下着小雨,這讓我想起了杜牧的《清明》這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今年我積極地去掃墓,但今年的清明節過得不一樣,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清明節當天,吃完早飯,爺爺就召集爸爸叔叔及堂叔伯家庭準備去掃墓了。我們攜帶酒食果品,還有一大扎白菊花就出發了。“就這些?不帶其它了?”我問爺爺。爺爺説:“不帶了,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從今年開始,我們要移風易俗、文明祭祀。”

我們步行30分鐘左右就來到了墓地,它是一個用磚石砌成的小屋,長約2米,高約1.5米,正面用瓷磚貼好,看起來非常堅固、漂亮。裏面整齊地放着先人的骨灰盅,每個都用毛筆寫上姓名。因為是新建的小屋,並沒有雜草,很快我們就打掃乾淨,然後大人們取出供品和一大扎白菊花擺在墳前,輩份最高的爺爺對我們説向先人磕頭祭拜並許個心願,説很靈的。我心中暗暗念道:祝我在期末畢業檢測語數英三科都拿100分。其實我也知道,由於自己平時太貪玩,三科都是80分左右,要想都考100分,難度可不少,一定要勤奮學習才行,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在休息時爺爺説:“我過年時徵求了大家的意見,大家都同意把先人的骨灰盅集中在一起,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第一、響應政府的號召,節約用地、節約開支;第二、出於安全考慮,上年拜祭,小紅就是因山路斜滑摔倒導致摔斷左手;第三、讓先人也聚居在一起,聊聊家常;第四、清明節只有一天假期,大家都外出打工,方便拜祭,與其花時間爬山,不如節省些時間聊聊家常。”

爺爺説得太好了,想起以前清明節去祭祀,大人們除了攜帶酒食果品,還有紙錢、冥幣、香燭、鞭炮、紙祭品等,光是紙祭品,就有一大蛇皮袋,鞭炮也有幾個,並且是越大越好,有一年還抬了一個乳豬去呢,用去了大家很多錢。清明節正值雨季,墓地多是在山上,山高路滑,把所有的祭品拿上山也不是件易事,經常是拜完山回來滿身都是泥,全身濕透,身體弱者還容易得感冒。上一年更驚險,由於山路斜滑,小紅摔倒從半山滾下來摔斷了左手,一路哭個不停,醫治用了四五千元。有些墓地比較遠,要翻過一座座高山,走路去至少要2個小時才能到達,一天只能去一兩個地方,一天下來可把人累死,外出打工的下午又要急忙趕車去上班了,剩下沒拜的墓地只能讓在家的週末才去,但我們拜祭的興趣和意義已大打折扣。拜祭時我最怕就是燃放鞭炮了,劈哩啪啦的鞭炮聲震耳欲聾,嚇得我躲的老遠。現在可好了,再也不用爬高山和聽可怕的鞭炮聲了。

回到家裏,大家都集中在大伯家吃飯。吃飯時大家圍在一起,有説有笑的,一邊吃飯,一邊聊聊家常、談談生活。長輩們還以先人的事例告誡我們,要珍惜現在美好幸福的生活,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後做一個對社會的有用之才,我們從中也得到了教育,受益非淺!

清明悼念已故親人,這是一種親情,也是一種傳統,對此我們要保留,但同時又要去除傳統之中遺留的、迷信的、不科學的祭掃方式。我們要倡導大家共同攜起手來,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用實際行動創造一個安全、文明、和諧、有序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作文 篇2

寒食節的祭掃所表達的感恩情結,具有強化中國傳統道德支柱綱常倫理的效能。而據歷史記載,上巳節的春遊,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了類似歐洲中世紀突破“男女之大防”的狂歡節的某些萌芽。兩種截然不同的訴求,最終奇妙地融合進了一個清明節氣,這不能説不是一件很奇特的事。

施愛東説,與其他傳統大節不太一樣,由於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因而清明節也是傳統節日系統中少有的依陽曆而確定的節日,節日時間比較固定地在現行公曆每年的4月5日前後。此時正是春暖花開的踏青時節。

《周禮》中有一段被歷代無數文人墨客徵引過的記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什麼意思呢?是説中春二月,萬物萌生,這樣的時節應該順應天時,讓青年男女自由約會,甚至私奔交合也不必禁止。

鄭玄認為,這是“重天時,權許之也。”而據張君房的《雲笈七籤》:“每歲三月三日,蠶市之辰,遠近之人,祈乞嗣息”,可見三月三日在制度化的道教中也被賦予了明確的求子功能,因為青年男女雖有水邊桑林“野合”之實,但這是拿不上台面的理由,而“求子”可能是最拿得上台面的理由。

唐代開始,寒食與清明並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趨都市化的時代,也是民俗向娛樂方向發展的時代。

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特地規定太學放假三日,武學一日。“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

清明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宋以後慢慢地融為一體,並不斷地被賦予肯定的文化意義。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繫起來,認為清明節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文化意義部分與西方感恩節有異曲同工之處。

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間有着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於在古人與今人、前人與後人之間建立和諧的代際關係,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這也是清明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清明節的作文 篇3

清明已經來臨了,不知怎麼的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下起大雨來。這正如杜牧所説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天,我們剛好去祭拜已經逝世的親人。

來到昌國寺,已滿頭大汗的我們望了望接下來的路,只見蜿蜒曲折山路泥濘不堪,看起來很不好走啊!但是想想來這裏的目的,我們還是鼓起信心,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哎,泥與水,水與泥的路真滑呀!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一個“泥菩薩”。經過一段時間的艱難行走,終於來到了目的地。

這裏鳥叫聲聲,空氣新鮮。來到墳前,只見叔叔把準備好的食物拿了出來,把筷子擺好,接着拿出並點燃蠟燭、香與紙錢,然後再在墳前一個接一個地跪拜。輪到我時,不知怎麼的忽然想起了奶奶在世時的一幕幕情景,眼角的空間被淚水佔滿了,此刻的我才明白什麼是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清明節的作文 篇4

今天是4月2日,離清明節4月5日還有2天的時間,但奶奶就和父親母親説:乾脆今天去掃掃掉吧!父親母親都答應了,並説吃完午飯去。

吃了午飯,奶奶準備好了要用的東西。我一看,準備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銀行的錢和金銀財寶,連衣服、褲子、襪子、鞋子都考慮到了。我就和父親母親、奶奶、小姑媽乘上了父親的車出發了。在車上,奶奶告訴我: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説起。奶奶便向我説起了寒食節的故事。

來到了我們永康的花街那兒的一座山上,那裏樹木成羣,山路歪七扭八,偶爾也能聽見幾聲清脆的鳥鳴聲,因為今天早上剛剛下過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變得泥濘起來了。

我們找到了太公、太婆的合墓,我便開始幫起忙來了。奶奶把準備好的飯菜擺在了墓前,敬上了酒,點上蠟燭。接着,就讓父親母親把清明紙標起來,母親告訴我:用清明紙插起來或者放在上面用石頭壓上,就表示這家人已經來過了。標好了以後,奶奶讓小姑媽拿出12支香給她,奶奶點燃了香,只見往上一衝,火就滅了。

奶奶把12支香分別發給我們4個人每人3支,便讓大家拜起來。當時,我在心中默默地説道:太公、太婆,今天我們來看你們,給你們帶來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給我們一點嗎!我希望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每一家人都生意興隆,讓家裏的孩子都學習優秀,特別是今年就要考大學的表哥,讓他一次性就考上重點線,上一所 課件下載好學校。你們能答應我嗎?太公、太婆?我相信你們一定會答應我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儘管用吧!説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邊,讓我去敬一次酒,還囑咐父親把帶來的鞭炮放起來,父親便聽了奶奶的話,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來。放完了鞭炮,母親有敬起了酒來。除了父親,我們就燒起了帶來的東西,燒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説道:東西太多了,拿個帶子給他們裝一下吧!説罷,便把手中的塑料帶丟進了火堆中。幹完了,奶奶把把一個托盤拿了回來,其餘的就放在了那兒。快要走了,我對太公、太婆説:太公、太婆,再見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節,我們還會來看你們的。

説完,我們就走了,在回去的路上,我還在想着太公、太婆。太公、太婆,你們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