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端午節

【精】端午節屈原的故事

端午節6.39K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1

屈原(前339?~前278?)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精】端午節屈原的故事

生平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鋭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全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秭歸----詩人之鄉

秭歸是我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位於長江北岸的卧牛山麓,四周城牆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築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牆均有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一直沿用至今。

傳説秭歸縣名由屈原而來。屈原有個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趕回來寬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後人為表示對這位賢惠的姐姐的敬意,將縣名改為“姊歸”,後演變為現在的“秭歸”。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説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後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水位升高,於1976年修建此祠。現位於秭歸城東向家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將再次遷建。

在樂平裏,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蹟和傳説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並以景名聯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鼓巖連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頌》屈原祠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我國七大柑桔生產基礎之一。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裏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後,這裏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青水秀的樂平裏。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舊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裏的“第一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後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九章》、《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如今,名揚中外。

屈原,名平,楚國人,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26歲就擔任楚國左徒兼三閭大夫。他主張授賢任能,彰明法度,聯齊抗秦。他的主張遭到了朝中奸佞小人的嫉妒和詆譭。楚懷王聽信讒言,便疏遠了屈原、後頃襄王繼位,屈原被放逐江南。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於公元前227年5月端午節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秭歸鳥即子規鳥。相傳為屈原妹妹屈麼姑的精靈所化,每年農曆五月,此鳥叫聲“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們做粽子、修龍舟,準備迎接端午佳節,祭祀屈原。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後因屈原投江這一天剛好是端午節,所以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也稱“詩人節”。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還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靈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2

一個夏天下午,屈原剛剛讀完書出去街上玩,他跑跑跳跳着,滿臉都帶着開心的笑容。他一邊踢着路邊的小石頭,一邊低頭欣賞着腳上那雙他媽媽剛給他做好的`新鞋子:嶄新的布料,鮮豔的顏色,還有那根雪白的繫鞋帶,漂亮極了。

他正追着滾動的小石子,忽然發現路邊有一條若隱若現的米粒痕跡。他抬頭順着米粒往前一看,只見一位老婆婆揹着一袋米艱難地向前走着,米袋上有一個小窟窿,米正順着那小窟窿往外漏着。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請等一等,你的米袋漏了!”老婆婆連忙停下腳步,回過頭來。老婆婆看見大米不斷往外漏,焦急地説:“糟糕啦!這怎麼辦?”他跑過來,看到婆婆焦急的樣子,眉頭皺了一皺。他忽然低下頭,看見那根白白的繫鞋帶,靈機一動,對着婆婆興奮地説:“婆婆,你別焦急,我有辦法了!”話音剛落,他便毫不猶豫地把那繫鞋帶卸了下來,這時婆婆明白了,她説:“多漂亮的繫鞋帶,真可惜阿!”小屈原再不等婆婆再説什麼了,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着,然後用繫鞋帶綁緊紮緊,米不再向外漏了。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3

楚國的大夫屈原早就瞧出秦昭襄王沒安好心,屢次三番勸過楚懷王,要他聯合齊國共同抗秦。可是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終於聽了靳尚、公子蘭這一夥人的話,連自己的命都丟了。如今楚頃襄王做了國君,不但沒把這批人治罪,反倒重用他們。屈原看着這一批人只圖眼前安樂,目光短淺,膽兒又小,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這樣做正是拿肥肉去喂老虎,楚國早晚要亡在他們手裏。他心裏苦悶得沒法説。他痛恨靳尚、公子蘭這批人,以為不能跟他們在一起共事,就打算辭職。可是一想到楚國的地位這麼危險,又不忍心就此走開。他勸楚頃襄王收羅人才,遠離個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好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他們這幾個人就怕屈原在楚頃襄王面前老提起反抗秦國的話,怕打起仗來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

屈原還是勸楚頃襄王去聯絡諸侯共同抗秦。靳尚、公子蘭他們就天天在楚頃襄王跟前説他壞話。靳尚對楚頃襄王説:“大王沒聽見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説:‘大王不報先王的仇,公子蘭不敢提抗秦,楚國出了這種不爭氣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吶?’大王,您想想這叫什麼話啊!”楚頃襄王問了問公子蘭,公子蘭也這麼説。楚頃襄王大怒,把屈原革職,放逐到湘南〔現在湖南省洞庭湖一帶〕去。

屈原抱着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打算,反倒給人排擠出去了。到了這時候,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弄得面容憔悴,身子也瘦了。他憋着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説,在洞庭湖邊、汨羅江〔在湖南省湘陰縣北,向西流入湘水;汨mì〕上,一邊走,一邊唱着傷心的歌兒。

屈原有個姐姐叫屈須。她聽説兄弟的遭遇,老遠地跑到湘南去看他。她找到了屈原,一見他披頭散髮、臉龐又黃又瘦,不由得掉下眼淚來,説:“兄弟,你何必這樣吶?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大王不聽你的話,那是他的不是。你已經盡到了心了。老悲傷又有什麼用吶?”屈原説:“我傷心的不是我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裏象刀割一般!”屈須説:“可是君王不肯聽你的話,反對你的人又有勢力,你孤孤單單的一個人,怎麼鬥得過他們吶?你的.脾氣太耿直,我擔心你會吃虧,如今果真落到這個地步。叫我怎麼放心吶!”屈原説:“我知道我忠心耿耿會招來不幸。可是我怎麼能夠眼看着國家危險不管吶!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願意。如今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説,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這樣兒下去,還不如死了好。”屈須搖搖頭,説:“別傻了!要是你一死,國家就能夠好起來,那我也願意跟你一塊兒死。可是你這麼糟蹋自己,對國家不但沒有什麼幫助,反倒還會帶累別人也這樣消沉下去。”屈原歎了口氣,説:“那麼怎麼辦吶?”屈須説:“將來君王也許會明白過來,那時候你還可以給國家出力。”屈原在流放中,經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捱餓,生病沒錢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寫詩,這會兒詩寫得更多。《離騷》這首有名的長詩,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4

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了,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去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的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5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之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6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他出身楚國貴族,年輕時就表現出傑出的才能,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官名),協助懷王籌劃國家大事,發佈政令,對外接待各國使者,處理外交事務,很得懷王信任。這樣就招來一些人的妒忌。他的政敵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造他的謠,説屈原居功自傲,連懷王也不放在眼裏,懷王就怒而疏遠了屈原。

當時在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是秦、齊、楚三國,"合縱"、"連橫"的鬥爭非常激烈,最後誰能取勝,就由這三國的內政外交的`得失來決定。屈原在楚國內政上主張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企圖建立一個理想的如堯舜禹湯時代的社會,在外交上則主張聯齊合縱,對抗強秦的連橫。由於懷王疏遠了他,屈原這些正確的主張都未能實行。

懷王是個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離間和誘惑下,接連上當,斷絕了和齊國的聯盟關係,結果損兵折將,丟失土地,國勢漸漸衰弱下來。秦昭王繼位後,提出和楚通婚,約懷王相會,屈原極力勸阻懷王不要再上當。但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的慫恿下還是去了,結果遭到秦國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國。懷王的長子頃襄王繼位,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頃襄王面前構陷屈原,頃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7

農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但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和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在這一天裏,家家户户都吃粽子,南方人賽龍舟。同時,端午節是自古相傳的“衞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喝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應出我國的優良傳統。

戰國時期,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後來屈原的主張受到了某人的反對,並且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聽了,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便寫了《離騷》、《天問》等不少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請楚懷王到秦國議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詭計,進宮陳述,不料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城都。議和那一天終於來臨了,楚懷王如期赴會,結果一到秦國就被囚禁了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死於秦國。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國又來攻打楚國,楚衰王一見,嚇得倉惶逃離京城,秦兵攻佔城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死於秦國和城都失守的消息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便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中。

江邊的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羅江中,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還拿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好讓魚蝦不傷害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8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與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另一個傳説是,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這一年五月,黃巢的隊伍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裏去?”那婦人回答:“聽説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裏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聽了,就對那個婦人説:“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與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隊伍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裏,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隊伍攻進城裏,只見家家户户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一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9

屈原,千百年來,人們用包粽子,賽龍舟,等各種各樣方法來紀念他。可是,我卻並不覺得他像人們想象得那麼完美,可以説,我對他很不滿意。人們,正是因為他才學,他許多對國家有益意見而紀念他,可我,卻不能忘記他一個致命缺點。

當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鬱鬱寡歡,才去跳江,使得他鬱鬱而終。雖説,他是為自己抱憾,為自己才華無人應答而自盡,但是,我想問一句,他這種行為正確嗎?“跳江”,這是一種正確反抗方法嗎?縱使他一心為國,才華橫溢,可唯一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許你會説,既然他那麼一心一意為了國家,大膽地提出了那麼多建議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説他無膽量?可是,懦怯,不在於他對於國家興旺勇敢,而在於他對於種種打擊後放棄。跳江代表着他對一切都放棄了,自己理想,抱負已拋入九霄雲外,他面對這個世界,只有逃避,那麼,他頭腦、才華、忠誠,又有何用?他這一舉動,真是讓人失望無比,一個人,如果對待事情只有絕望,沒有任何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偉業?跌倒1次要從第2次爬來,跌倒2次要從第3次爬起來……跌倒100次要從101次爬起來。屈原雖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終沒能堅持下來,他沒有堅信着自己總有一天不會再“跌倒”,會如山一般屹立,他乾脆不再“爬起”了,就是這樣,他失敗了。僅僅留下了那樣一篇《離騷》,絕唱千古,書寫着他一生遺憾。

雖然人們一直讚揚着他,但是,我讚揚他忠心為國,也鄙夷他放棄懦怯。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10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去姥爺家吃午飯。一開飯,姥姥就端上來一盆自己包的粽子。我見後很高興,急忙伸手拿了一個大的,剝開粽子葉就咬了一大口。姥姥包的粽子裏有蜜棗、花生和紅棗,非常好吃。

這時,姥爺説:“先別忙着吃,誰能説説端午節的由來呢?”我忽然想起了前幾天看過一本關於端午節傳説的書,於是我便脱口而出:“我知道!我知道!”。

原來,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是“春秋五霸”之首。因為楚國的實力最強大,有雄兵百萬,戰馬無數,戰車千乘。屈原就是楚國的一個大臣。屈原給楚王獻了許多有利的政策,昏庸的楚王都沒有采納。有些大臣對楚王説:“大王,如果你聽了屈原的話,楚國將毀在屈原的手裏,連您都活不成了!”楚王便將屈原削職為民,逐出京城。從此以後屈原便被流放在一個小村莊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屈原也老了。在屈原晚年時,楚國被秦國滅亡了,屈原很傷心,便來到汨羅江邊,發出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感慨,投江自殺。

人們聽説屈原投江了,便跑到江邊,往江水裏仍許多粽子,以免江裏的魚把屈原的屍體給吃了。屈原昇天以後,玉皇大帝便將屈原封為“江神”。因為屈原投江那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人們每年這天都包粽子來紀念屈原,這就是現在的端午節了。

我邊吃着粽子,邊給大家講屈原的故事。這時,媽媽又問:“那屈原身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和紀念的'呢?”我冥思苦想,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姐姐則若有所思的説:“我們要學習屈原寧死不屈的精神。”我忽然心頭一亮,接着説:“還有堅持真理的精神。”

大家紛紛説對。姥爺又説話了:“過端午節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粽子,更重要的是要把屈原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11

古時候有一個叫做屈原的人,在楚王手下做大夫。後來因為很多人陷害屈原,楚王越來越不信任屈原,只信奸臣,就把屈原給免去了大夫一職。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秦國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説:“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我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圈套。”可是懷王的兒子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説:“我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如今秦國願意跟我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楚懷王聽信了兒子的話,就上秦國去了。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秦昭襄王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大夫屈原勸楚頃襄王蒐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懷王報仇雪恥。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一些大臣的仇視。

屈原很傷心,認為楚國很快就會腐敗了。就來到了水澤邊,日日夜夜在那裏走來走去。不久,他臉色憔悴,身體乾瘦。這時,一隻小鳥飛過來,唧唧喳喳地問屈原:“你不是在皇帝手下當大夫呢?怎麼跑到這裏來了,那些大臣和皇上都昏庸,這一個國家都靠你啊!”“是啊,”屈原歎了口氣,繼續説:“就是因為他們大家都昏庸,我一人反抗力不足,國家就要腐敗了呀!就是他們那些昏庸的人多、心齊,皇上是不會信我的。”小鳥很感動,説:“那你為什麼不去其他國家呢?”“唉,我這一下子跑了,楚國怎麼辦,畢竟我是楚國人,當然會為着楚國着想啊!唉,腐敗的`君王,奸臣,楚國就要毀在他們的手裏了。”

説完,屈原便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江水裏自盡了。小鳥連忙飛到村子中告訴大家。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了這個消息,趕緊划着小船去救屈原。不一會兒工夫,好些小船爭先恐後地來了。可是水如碧玉,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吶?他們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到了兒也沒把屈原找着。

漁民很悲傷,他們對着江面上祭祀了一會兒,把竹筒子裏的米飯撒在水裏。為什麼呢?因為怕江裏的魚兒們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給他們吃了米飯。由於魚兒每一次都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所以汨羅江的魚兒長得又肥又壯、魚肉鮮美。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老百姓們都會想起這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了,又划着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飯撒到水裏去祭祀他。

到後來,人們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成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把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也叫端陽節。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12

就在公無前221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不懷好意的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説其中的利害,可是楚懷王不但不聽,而且還將屈原逐出郢都。之後楚懷王按時赴會,果然不出屈原所料,他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的`不得了,憂鬱成疾,三年後便客死於秦國。後來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就這樣攻佔了郢城。而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國家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便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個個都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目的是為了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不被傷害。

之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定為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就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13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了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於秦國。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現在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入漵浦餘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間,屈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在當年的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也是因此而來的。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14

端午節的由來,一定會讓大家聯想到的傳説之一,是詩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

心懷大志,一直為國家大事擔心的屈原,因為眼看着國家急難而無法拯救他的國家、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憂愁,常常獨自在江邊徘徊歎息。有一天,一位在江邊釣魚的漁夫問他為什麼這麼失意落魄,屈原歎氣的説:「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心中的感歎和無奈,在這兩句話中都説得很明白了。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投汨羅江自殺了。

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來,想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着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裏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一老醫師則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龍舟競賽,比賽的隊伍在熱烈的鼓聲中划着他們多彩的龍舟前進。這項活動的靈感是來自於當時汩羅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划船救屈原,而這個傳統也一直保持了數個世紀。

端午節屈原的故事15

屈原出身於楚宗室貴族,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屈原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屈原還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屈原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標籤:端午節 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