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推薦】冬至的作文彙編八篇

冬至節3.79K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冬至的作文8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推薦】冬至的作文彙編八篇

冬至的作文 篇1

當香味裊裊升起,灶火漸息,用那雪白的糯米粉包裹的湯圓啊!那甜甜的,黏黏的,熱氣騰騰,幸福滿滿的湯圓呀,滿是我們同學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

今天是冬至,學校竟然安排我們做湯圓,真是意想不到啊,大家都開心極了,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學校裏做湯圓。

老師先幫我們分好糯米糰和麻心,再把我們每8人分成一個小組開展活動。好,湯圓開做啦! 我們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球,然後壓扁加入少量麻心,像包餃子一樣,把皮粘合在一起搓成圓球。當然,我遇到了問題--總是不能把湯圓搓圓,總是有一個一個的“小尖角”.裝着餡的湯圓裏頭似乎有許多調皮的小人,像是把腳一隻一隻翹出來,形成一個一個尖尖的角,真是難看。哎,都是軟軟的糯米粉惹的禍,任我們怎麼努力搓都沒用。後來,我乾脆等“湯圓們”幹一點了,硬一點了再去搓,裏面的“小人”安心了,不會再動了,真是“軟的不服,得來硬的”! 再看看其他組的同學--瞧,有的同學把餡放得太多了,結果成了“黑煤球”;有的同學沒放餡,湯圓就成了“實心球”.施捷仁同學在做的時候,禁不住鮮美的麻心餡的誘惑,往嘴裏一點一點的塞,引起了同學們陣陣笑聲。

一節課過去了,我們的湯圓做得差不多了,一個個白白的“胖娃娃”整整齊齊地擺在桌子上,像“孩兒兵”排着隊伍等隊長檢閲呢! 做好了,當然少不了吃這個環節。嗨,熱氣騰騰的湯圓來啦!湯圓冒着熱氣,在盆裏等待我們品嚐。“咦?這湯圓湯的顏色怎麼跟在家裏吃得不一樣?”哦,是湯圓的“餡漏”了!後來我們知道,原來“罪魁禍首”是王子木。他做了一個“黑煤球”湯圓,外頭是餡,而餡的裏頭才是糯米粉,所以,我們的湯圓湯全被它“污染”了。

雖然湯圓包得不是很好,但我們吃得津津有味。一碗碗熱熱的、親手包的湯圓,一碗碗承載着同學們歡聲笑語的湯圓,在寒冷的冬天散發出陣陣暖意。

冬至的作文 篇2

今天是冬至,中午媽媽給我們做的是素餃子,一看鍋裏面的素餡就挺好吃的,味道也香。等媽媽煮好餃子我先慢慢的嚐了一個,真好吃。

媽媽是用雞蛋.大葱.豆腐和粉條拌成的素餡,吃起來別有一番味道,我覺得要比韭菜餡好吃。吃了一個剩下的我狼吞虎嚥的吃了個乾淨,我可是吃了滿滿的一大碗啊,我還想吃點,但是我的肚子已經飽了,只能不捨得放下碗筷了。

只好和媽媽説了下午等我放學回來的時候再給我煮一碗素餃子。

冬至的作文 篇3

我出生在美麗的花城——廣州,悠悠珠江水伴我成長,精美的南粵飲食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我的爸爸媽媽卻都成長於祖國的北方,雖然由於工作的原因已在廣州定居二十多年,也欣然接受了許多當地的風俗文化,但固有的北方情懷早已深入他們骨髓,也影響着他們對一日三餐的選擇。因此,我家的餐桌就是典型的南北方飲食文化交會融合的縮影。

冬至,無論在我國的南方或北方,都是很受重視的節氣。在北方,冬至後就要進入“數九寒天”,大家要為迎接寒冬做好準備。每年冬至,我家必然要包餃子,當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餐桌,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總會對我説:“今天不吃餃子會把耳朵凍掉哦!” 儘管記憶中有幾次我甚至是穿着短袖吃餃子的,但不為了耳朵我也無法抗拒它的美味。

而在廣州,當地人常常把冬至稱為“冬節”,甚至有“冬大過年”的説法。每逢冬至,廣州人通常會舉家團圓在一起,除了傳統的拜祭祖先儀式外,少不了的便是要吃一碗熱騰騰的湯圓,預示着來年團圓安順。

所以我家的冬至,既少不了象徵團圓幸福的湯圓,又有保佑着我的耳朵安安穩穩待在原處的餃子。爸爸媽媽説,這叫“入鄉隨俗”,也是對不同文化的一種尊重。

就這樣,湯圓“混搭”餃子的方式,伴隨着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幸福的冬至,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去年的冬至。像往年一樣,冬至那天,媽媽一大早就給我們煮了湯圓。在餐桌上她宣佈:“今天晚上我們吃羊肉粉湯餃子。”

原來,媽媽出生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聚居在那裏的回族同胞過冬至時,會用鮮美的羊肉臊子粉湯做澆頭,淋在煮熟的餃子上,用一碗鮮美多汁的羊肉粉湯餃子迎接即將到來的嚴冬。

吃完早餐,媽媽從冰箱裏取出舅舅寄來的寧夏灘羊肉解凍,然後又去菜場買回了其他需要使用的菜和配料。看着她手裏提着紅紅綠綠的各色蔬菜和軟糯滑彈的涼粉,我不禁嚥了幾口口水,惹來爸爸一陣哈哈大笑。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廚房裏慢慢飄出了羊肉湯的鮮香味。媽媽和奶奶開始在廚房裏忙着包餃子,偌大的麪糰在擀麪棍的不斷快速擀壓下變成一張張圓圓的餃子皮,媽媽的巧手又將它們填滿肉餡變成了一隻只“小耳朵”整齊地圍坐一起。我和爸爸也把弟弟帶到廚房裏,一家人開開心心地笑着、聊着……

奶奶把餃子煮熟,媽媽趁熱把預先切好的北方涼粉倒入羊肉臊子湯中,澆在撈入碗中的“白胖子”上,羊肉粉湯餃子就做好了。鮮美的羊肉配合着各式蔬菜,裹挾着滑爽的涼粉與鮮美的餃子,一口咬下去,口口流汁。濃郁的、清爽的、清甜的、香辣的,各種口感神奇地交織在一起,成就了無與倫比的美味。

吃完餃子,看着大人們高高興興地聊天,我被一種温暖幸福的感覺包圍着。

冬至的作文 篇4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一般在公曆12月22日或23日。古代認為陽盛則陰生,陰盛則陽生,有“冬至一陽生”的説法,故稱冬至為“一陽佳節”。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關於掃墓淵源,翻閲一些典籍,無論皇室還是民間,極少有關於冬至掃墓的記載。《紅樓夢》第十一回講到,冬至前後賈母特別關心秦氏病情,因為按中醫理論,逢節氣是疾病惡化或好轉的一個關口。另據清代《大興縣誌》和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關於冬至的記載,只有“百官進表朝賀、為國大典”的禮制,均無冬至掃墓的風俗。

記者從網上搜索,發現在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已故父母尊長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也就逐漸延伸為掃墓。

據説,按杭州當地風俗,如果是新墓穴,頭三年冬至當日,必須風雨無阻前往祭掃。其它地方的隨當地的風俗而異。

南方大部分漢人的祖先是從北方戰亂時期紛紛南遷的,所以他們比較完整的保留了遠古時期中原大地漢人的優秀傳統;而北方大多流於戰亂和異族的入侵同化,早已被同化成清明這一春耕時節掃墓。福州更是如此,福州人的先祖成份比較複雜,沒有完整的保留早期中原河洛地區(現河南)的此種傳統習俗,加上在後期陸續有不同的北方人士往福州城南遷,這些人本身也無此習俗,和土著的閩越人混居後早已把清明這一古代曾最重大的節日給淡忘了。

先説大多數人自詡為“城裏人掃墓”的所謂正統的清明節,清明節從農曆來説,既無定月也無定日,但可以推算,冬至節過了106天就是清明,一般就在陽曆4月5日。清明時期正值中國大多數地區的春季,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不一定天氣清澈空明,所以不能以此簡單定義清明詞意的來源,而且很多歷史上很多詩歌也有關於“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描述,所以這個節日的天氣是不固定的。同時,清明,是傳統的農耕季節,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基本上是沒有閒暇去放棄農耕播種的好時節,而去祭掃先人的墳墓,去做所謂的“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清明無聊詩句。不過在閩南僑鄉,對於清明節十分重視,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其主要活動力掃墓祭祖。一般認為,掃墓起源於秦(或曰先秦已有),但古時掃墓並不一定在清明時節,如隋唐時期,人多是在清明節前一、兩大的寒食節掃墓。後來,寒食掃墓逐漸改在清明,寒食這個節日也就被人們所遺忘了。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石井一帶,清明節改在農曆三月九年級上己節,俗稱“三月節。”傳説是因鄭成功起兵反清復明,忌“清”字壓在“明”字上頭。但是,泉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説,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寓“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所以對於古代漢人清明掃墓的.來源比較難於有可靠的論據,倒是不排除其他遊牧異族在統治北方後推行此習慣或者當政的官僚貴族等統治階級強行推行而有此。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是冬至日的特徵,這個日子適於安身靜體。又有唐朝詩人白居易詠“冬至”詩--“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之句。難免讓人對冬至這一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節氣增添了幾分惆悵的情絲和肅敬的氣息。為何?陽日最短,陰夜最長,方為冬至,這個夜晚最長的日記最適合於先去的故人,最適合來祭奠先人。中國所謂的正為陽,反為陰;日為陽,夜為陰;生為陽,死為陰;其實頗有道理。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這天,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加上這天是陽氣初萌而冬盡春回的日子,所以稱之為“冬至”。冬節是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這一天,也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的名稱,也叫“長至節”、“賀冬節”、“亞歲”等。稱其“長至”,是基於古人對天象變化的觀察:所謂“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此後的白晝,便一天天延長了。稱其“亞歲”,就是僅次於元旦(即今之春節)。而在我國民間,則更有“冬節大於年”的説法。

以冬至為節日的傳統由來已久。周代以十一月為正,冬至便作為歲首。秦朝沿其制,冬至亦稱過小年。到漢代後,冬至才改為冬節,皇帝於這一天舉行郊祭,官場舉行賀節之儀,謂之“賀冬”,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賀。當時冬至已和夏至、上元節、上已節、社祭等成為較隆重的節日。當時節令很少,冬至自然更加隆重,有吃餛飩、吃湯圓、吃紅豆稀飯等習俗。這個規矩,其後一直沿襲。

冬至的作文 篇5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説。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接下來,我們講講冬至吃餃子的由來吧!

相傳,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辭職回家那時,正好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看見鄉親們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搭起醫棚,用羊肉、葱等食材做成一種藥物給百姓吃。吃過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着吃,人們稱它為“餃子。

媽媽的話:“兒子通過百度查閲,瞭解餃子的來由,這個方法不錯。”

冬至的作文 篇6

我和許多小朋友一樣,只吃過麻餈沒見過麻餈是怎麼做的。

今天晚上,在鄉下老家我終於看見別人怎麼做麻餈了。我們在爺爺家吃晚飯時,有一個爺爺的朋友來串門,告訴我們他們晚飯後要“搡麻餈”。爸爸説等會兒我們去看看,讓我去見識一下,也能讓我瞭解家鄉的風俗。爸爸很興奮地説他小時候爺爺家每到冬至前夕,都有“搡麻餈”的風俗習慣,那時爸爸和他的同伴一起圍着大人們“搡麻餈”,等待享受這香噴噴的麻餈,這是爸爸童年的美好回憶。

吃完晚飯,爸爸興高采烈地帶着媽媽和我奔向村裏那户打麻餈的人家,一進那户農民伯伯的家裏,我聞到了一股香噴噴的味道,看見火爐上正用木桶蒸着熱氣騰騰的糯米飯,過了一會,他們把蒸熟的糯米飯倒進石臼裏,幾個大人輪流用木槌擊打這個糯米糰,一個大人的手一邊沾着水一邊不斷的翻動着這個糯米糰,直到把這個糯米糰打糊了,才把這個糯米糰放到竹匾上,我還發現竹匾的底面上鋪了一層粉,爸爸説這是玉米粉和黃豆粉,兩個大人迅速地用雙手把這個糯米糰攤成薄薄的一張大圓餅,然後在上面灑了一層芝麻和紅糖,再用菜刀把大圓餅切成一塊一塊的麻餈,主人很客氣的把多放了些紅糖的麻餈分給傍邊的小朋友每人一塊,我也分到了一塊香噴噴的麻餈,我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比上次媽媽買來的麻餈好吃多了。

專家點評: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冬至我們搡麻餈”的情景,敍事條理,娓娓道來。人物形象突出,“兩個大人迅速地用雙手把這個糯米糰攤成薄薄的一張大圓餅”栩栩如生。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多用口語,富有生活氣息。

冬至的作文 篇7

今天是12月22日,是我們中國的節日——冬至。

這象徵着,以後的早晨,黎明會來的很晚,早上會很漫長,一切的一切,對我們來説冬至似乎不太重要,都在忙着商量12月25日聖誕節的準備。

早上的我匆匆起牀後,看見媽媽在廚房裏忙活着,一邊和麪,一邊對我説:“今天是冬至,中午在家吃餃子。”我揉揉惺忪的眼睛,對媽媽説:“我來幫您忙,您去睡吧!”説着,我埋頭開始幹了起來,不一會我就包了快20個餃子。最後,我還和媽媽説了聲:“媽媽,冬至過後,天就開始越來越冷了,您要注意做好防凍的措施!”

中午回到家後,彷彿身臨其境,在樓梯口就問到了餃子的香味。回到家後,我吃了一碗熱騰騰的餃子!

冬至的作文 篇8

冬至,家家户户都包餃子。媽媽也在廚房裏熱火朝天地幹活。她總能包出又大又好的餃子,而我,要不放的料太多了,要不料太少了,要不包成了包子,要不料直往外漏。經媽媽的一番指點,經過反覆嘗試,我終於包出了和媽媽一樣好看的餃子。吃着自己包的餃子,我心中感覺到一種温暖,那種温暖叫做成長。

冬至,偶爾遇到大雪紛飛。翌日,大雪過後,地上早已積滿了厚厚的積雪,踩在上面,軟綿綿的。這時候,打雪仗最合適了,穿好棉衣棉褲,戴好帽子手套,約上早已迫不及待的小夥伴,開始了“曠日大戰”。我握起一個雪球,向對方扔去,正中其身體!雪球碰到雪球,就四散碎裂,就像碎玉散落一樣。我們分為兩個陣營,互相向對方進行猛烈攻擊。在靜寂的雪地上,傳來了一陣陣爽朗的笑聲。那笑聲漸漸隱沒在快樂之中,這一刻,沒有寒冷,只有那一絲絲温暖在我們心中。

冬至,是個家人團聚的日子。這一天遠在河北、上海的姥姥、姥爺、小姨都不遠千里來到杭州,和我們團聚。餐桌上,有説有笑,闔家歡樂。食物有餃子、湯圓、羊肉湯、南瓜餅等。拋開了凜冽的喧囂、停留在温馨的港灣,那是在冬至夜裏永不熄滅的温暖。

冬至,雖天氣寒冷,但我的心卻是温暖的。

標籤:八篇 冬至 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