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節日範文 > 冬至節

冬至日記彙編八篇

冬至節1.47W

一天將要結束了,在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也意味着,又要開始寫日記了。那如何寫一篇漂亮的日記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冬至日記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冬至日記彙編八篇

冬至日記 篇1

想起冬至就要到了,我是既高興,又發愁。高興的是,冬至到了,我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湯圓了;愁的是,冬至到了,天氣更冷了,數九寒天,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呀!

一放學,我就三步並作兩步飛奔到家裏。我看見媽媽和阿姨正在火鍋旁邊撮湯圓,我也過去幫忙撮。湯圓撮好了,媽媽把撮好的湯圓到進鍋裏炸。過了一會兒,一盤香酥可口的“空心炸湯圓”就“新鮮出爐”了。我一聞到湯圓那香噴噴的味道就垂涎三尺,立刻夾了一粒放進嘴裏。突然,我“哇”地叫了一聲。“怎麼了?”媽媽連忙問道。我伸出燙得發紅的舌頭給媽媽看,媽媽才明白過來,心疼地説:“小心點,別再燙着了!”

冬至日記 篇2

今天回家後,看見爸爸在包餃子,我問:“星期天剛吃過餃子,怎麼又包呢?”爸爸説:“今天是冬至,要吃餃子。”爸爸又給我講了一個關於冬至吃餃子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冬天的時候人們經常凍傷,尤其是耳朵都凍爛了,“醫聖”張仲景見了,就把羊肉、辣椒、枸杞和一些驅寒的藥材做成餡,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煮熟後發給人們吃,果然,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現在冬至吃餃子,也是一個習俗。哈哈,餃子出鍋啦!我的作業也寫完了,吃餃子嘍!

冬至日記 篇3

冬至是中華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個地方的習俗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包餃子,有的是做冬至圓。我們路橋的習俗是做冬至圓,媽媽説:“每年的農曆十一月每家每户都做冬至,在這一個月內都可以做。”昨天,是農曆十一月八年級,伯伯家做冬至,伯伯買了好多菜請客。伯伯一大早就聯繫親戚朋友們晚上到他家吃飯。我在伯伯家和姐姐一起寫作業,過了一會兒,伯伯叫我們一起去挖芋頭。

冬至日記 篇4

在冬至那天的上午,天空萬里無雲,學校組織我們到林德源烈士陵園掃墓。因為是第一次參加掃墓,所以我的心情特別激動。到了陵園,迎面看到一座氣勢雄偉的紀念碑,上面刻着“林德源烈士永垂不朽”幾個鮮紅的大字。陵園四周綠樹成蔭,不時看到幾隻小鳥在歡快地歌唱,好像在歡迎我們的到來。開始掃墓了,大家幹得熱火朝天。有的在掃樹葉,有的在除草,有的在清理水道,還有的在給石碑上的字上漆。大家幹得多認真啊!林強拿着大掃把,從墓的上面一直往下掃,塵土飛揚,他幹得滿頭大汗,臉上變成了大花臉。老師們也加入了大掃除的行列,他們一邊幹活,一邊給我們講烈士的事蹟。清理乾淨後,四個六年級的學生向烈士送了花圈,他們昂首挺胸,步調一致。接着,在哀樂聲中我們向烈士默哀三分鐘。這時候,整個陵園一片寂靜,只聽見自己的心臟“撲通撲通”跳動的聲音,顯得莊嚴肅穆。默哀完畢,學生和老師代表分別上台講話。聽了他們的話,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因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寶貴的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最後,一聲聲響亮的爆竹聲響徹雲霄,吸引了很多路人駐足觀看。掃墓祭奠儀式完畢,我們又列隊回到學校。今年的冬至過得真有意義。

冬至日記 篇5

冬至節要到了。今天下午,我們跟着同學的媽媽學做湯圓。

首先,我們要把手洗得乾乾淨淨的,然後再把芝麻餡兒搓成小小的球,要搓十個,再把糯米粉搓成十個乒乓球一樣的大小,最後把糯米粉做的球壓扁,再把芝麻陷兒放到正中央,然後把湯圓揉圓一點。湯圓做好了,就能放到鍋裏開始煮了。剛放進鍋裏,香味就飄了出來。煮熟的湯圓圓圓的,就像一個個小小的乒乓球。它白白的,我剛放到嘴裏就滑到胃裏去了。

今天的湯圓真好吃啊!

冬至日記 篇6

明天是冬至,吃了湯圓我們就大一歲了。今天下午,我們要當回小廚師做湯圓給自己吃。鈴聲一響,同學們迫不及待地跑回教室準備做湯圓。

進教室後,老師和幾位來幫助的家長已經把材料和廚具準備好了,魏老師告訴我們:“先用芝麻餡揉成一個個小球,再用麪粉也揉成一個個小球,接着在小白球上挖一個洞,然後把餡放進小白球裏揉圓,就做好了。”

不一會兒,課桌上面擺滿了一顆顆棉花糖似的潔白無暇的湯圓,足有50多個。我們就把揉好的湯圓送到陳序媽媽那裏下鍋煮。過一會兒,湯圓就熟了。我吃着自己做的湯圓,含在嘴裏柔柔軟軟的,味道甜甜的,很好吃。

今天,我吃了湯圓,是不是真的大一歲了呢?

冬至日記 篇7

咚咚,咚咚……

鄰居伯母家的門虛掩着,我敲了兩下,喊了一聲“伯母”,便推門進去,將一碗熱氣騰騰的`俗名“麻餈丸”的薑糖糯米糰遞到了她手裏;不一會,就看見伯母端着一碗剛剛用芝麻糖粘成的麻餈粑向我家走來……

每到冬至這一天的傍晚,我就會回憶起兒時這一鄰居互贈節俗特色食品的情境。

冬至吃麻餈是我們東陽的千古傳統,因此民間幾乎家家户户都會製作各種各樣的麻餈。

例如麻餈片。白色,四方形,約1釐米厚,上下層面都撒有米粉以免相粘。兩片一疊,內夾紅糖,口感又嫩又甜。

又如麻餈粑。白色糯米糰外粘炒熟的黑芝麻拌白糖研細的粉粒,其形成團粑狀,口感又甜又粘。

還有麻餈丸。白色糯米糰蒸熟以後,將其分成一個個小團丸,再置於熱氣騰騰的紅糖生薑湯中。其色成橙紅,伴湯而吃,既粘嫩,又甜蜜而微辣。

傳統的麻餈製作方法都是在糯米蒸成熟飯以後置於石臼舉木石槌一下一下搗成糯米糰的。搗得越透,糯米糰的粘性和韌性越好。後來有人用糯米粉拌水蒸制而成,味道也便差多了。如今,有的家庭主婦新創了一種簡便的製作方法,只要將糯米在電飯煲中煮熟,再用小木棍不斷攪拌,同時不斷撒進糖炒黑芝麻粉,一待米飯攪拌成團粑,麻餈粑也便製成。用這種新方法制成的麻餈粑,不僅保持了傳統石臼搗制而成的那種麻餈的粘滑特性,而且更柔軟更可口。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我們東陽這又是一個與清明相對應的傳統節日,都要祭祀祖先。所不同者有二:清明節的祭品需在原有葷素幾種以外加上俗稱“清明餜”的青色糯米糰;而冬至節的祭品則在原有葷素幾種以外加上俗稱“冬至麻餈”的或白色或黑色的糯米糰。

為什麼冬至要吃麻餈呢?東陽有兩句俗話:“不吃麻餈不算過冬至。”“不過冬至要凍一季。”意思是,因為時入嚴冬,冬至這一天又為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漫長的夜晚如果不能吃飽,就會捱餓,而麻餈這種食品,柔韌不易消化,正是最好的一種選擇。

在冬至節,幾乎家家户户都要製作麻餈,可是左鄰右舍之間還是要相互饋贈。東陽民間流傳着一句“鄰居碗對碗”的俗話。這句俗話的意思是自家有好吃的,一定要分送給鄰居共同分享才心安理得。如果哪户人家有好吃的就關門自用,不願與人分享,就會被人嗤之以鼻,瞧不起。顯而易見,這是在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有個極其美好的傳統,就是“成全”和“分享”。所謂“成全”就是幫助別人,成人之美;所謂“分享”就是有利好不獨佔,以共享為樂。細細想來,鄰里之間這種“碗對碗”的做法就是傳承了祖先“禮尚往來”的美好風尚,用現代流行話語來説,就是展現了相互關愛,實在是既傳統又現代,屬人間最美好的一種情誼。(王 湘)

冬至日記 篇8

冬至到了,挾着寒風吹來,裹着雪花飄落,看着朋友圈一個個的餃子祝福,是隻能過眼癮,不能飽口福呀!自從兒子上了高中後,我失去了自己做飯的動力,感覺一個人做飯費時費事,還不如在食堂吃大鍋飯呢!於是,我就從廚房裏解放了出來,成了一個吃現成飯的吃客了。雖然食堂的大鍋飯沒自己做的好吃,但也能湊合,還能減肥呢!當然,冬至來了,我也不想費事動手包餃子,不過,師傅們也為了這個節日,號召我們幫忙包包子,也算是大餃子,迎合一下習俗。

沒想到,接近中午時分,母親打來電話,讓我回家吃餃子,已經包好了。我聽後,心裏感觸良多。總是父母牽掛兒女,有了什麼好吃就惦記兒女。我雖然沒有在母親身邊,可餃子的香氣已溢滿周身。可由於天氣寒冷,我也已經在幫忙包包子時吃飽了,所以就對媽媽説已經吃過了。可沒想到母親仍然不放心,説她包的是肉餡餃子,好吃。還説我工作忙的話,就讓父親給我送來。這雖然是一句簡單的話,卻徹底震撼了我的心,這是一份多麼幸福的愛呀!

在寒冷的冬至,我聽到了最動聽的語言,吃到了最好吃的餃子,感受到了最温暖的愛。

標籤:八篇 冬至 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