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精華)《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文化4.31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廣闊的陸上,孕育着大羣大羣的生靈。靈長的猿慢慢進化成兩腿站立、會用火,最終會思考的人類,他們渴望更多。

文化究竟是什麼?我們走在千年的路上,頻頻回首,只為尋找最初設下的答案。——題記

《文化苦旅》,確如書名和綠色的包裝一般,甘苦的味道瀰漫在方正的漢字間。説是杯中的熱茶還不夠,應是山頂的'草藥,可以用水熬出褐色的湯汁。

厚厚的一本,從東海之濱到白雪皚皚的陽關、再到風吹浪打的北歐,餘秋雨先生對於“文化”的追尋,從來不屈服於腳下凹凸不平的土地。書中幾處的記述同我的印象重合在一起,既有自豪自己能跟上偉人的足跡,又是遺憾物是人非。

《文化苦旅》讀後感2

餘秋雨寫的文化苦旅有風景描寫,有人物描寫,還有講道理的片段,可謂無奇不有,應有盡有,十分精彩。

本文説了餘秋雨從莫高窟道士塔到新加坡的旅行記錄,從中還插入了一些道理和想法。從陸地到海上,從國內到國外,讀了這本書,就感到全世界都有自己的足跡。

他旅行沒有找旅行社,出行全靠雙腳,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都僱不了。他一路講課,在講課的過程中旅行,行行止止。他走的地方大多都是文人墨客,古代文化氣息比較重的地方,他寫文章要青春活力,寫出來卻無比蒼老,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他的少年精力。

他有一段我認為十分好的句子:當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況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這段話講了他認為希望只是一種奢望,不值得去花費太多的精力去希望。

其實, 人們認為他遊歷世界,只是單純的去異鄉旅行,可我認為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腳的最後一站。

《文化苦旅》讀後感3

翻開《文化苦旅》,我看見作者隻身行走在浩浩土地之上,只與厚重的行囊為伍,思緒卻縈繞在途經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之間、文人墨客與文化命運之間,上下求索,或許——苦哉?

然而,細細品味着書中的文字,我卻能感受到,作者將鬧市的喧囂揮之一去,將一切雜緒拋之腦後,有清風日暮、明月光輝為伴,享受着茫茫大漠的'荒涼、小橋流水的秀麗,山水的美景交融一身,與中國千百年的歷史文化來一番心與心的交流,豈不——樂哉?

走一步,停一步。他,餘秋雨,就是這樣行行止止,停停走走,用空靈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將萬物千象信手捏來,栩栩如生的付諸於筆端,寄情于山水之間,展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行了一場人生真諦與文化靈魂孜孜不倦的探求。

《文化苦旅》讀後感4

深夜暗淡的燈光下,我輕輕地合上了泛黃的書頁,結束了假期的“文化苦旅”。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讀罷便有一種苦澀後的'回味,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滄桑瀟灑的文字是人、歷史、自然的渾濁交融,跟着先生的腳步,在這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平靜地遊歷每一寸山水,穿越鞦韆年的風雨,站在古人曾佇立的方位上,去靜聽與千年之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雨聲,去感受中國輝煌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合上眼,靜下心,終於讀完了這本散發着身後文化氣息的遊記。風一程,雨一程,彷彿走遍了這篇承載着千年沉重歷史的土地。

《文化苦旅》讀後感5

“只有在大地上,才能找到祖先的腳印,而尋找祖先也就是尋找我們生命的基因,尋找我們自己。”那次華山之行,令我震撼的是挑山人那一張張堅韌的面龐。他們接過了前人的重大使命,融入歷史,並讓這脈搏跳動下去,生生不息。

我聽見內心的聲音呼喊着:傳統文化絕不能被遺忘,要傳承延續下去,這是一個民族的魂!我們與古人是一脈相承的',傳承文化的使命任重而道遠,但我堅信,明晰並堅定自己澄澈的信仰,它就會滋潤一生,而我們的內心,終將如菩提一般,開花。

《文化苦旅》讀後感6

某些文化在某個時期鼎盛過絢爛過,隨着時間的沖刷漸漸地淡了,而餘秋雨正是發現了這些塵封點,書中的歎惋、怒斥與號召,決然是有意為之。意在喚醒人們警醒人們關注起身邊正在淡去的文化痕跡,讓它們消失的慢一點再慢一點,這樣我們才有時間去汲取點殘餘的營養。書中的故事多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在這本書中,彷彿找到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感覺。

通過餘秋雨滄桑而深邃的眼眸,我看到了文化的力量,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曆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與國家的.歷史中。小至企業,大國家,其強盛均與文化密不可分。健康的文化是一劑良藥,它能消除懈怠化解煩惱由內而外迸發出一股正能量。古老的文化是一壺茶,有苦有甘越品越濃,在温婉的茶香中釋然,在百轉千回中回味昇華。先進的文化是一盅酒,帶給你激情與動力並深深陶醉其中。一場煙雨一場夢,一段苦旅一段救贖。這其中,苦在於身,甜在於心。

《文化苦旅》讀後感7

被壓得喘不過氣之時,我在目錄中尋找看起來輕鬆些的題目,於是選擇了《臘梅》。

愛極了梁辰魚的這首詩:

“幽花開處月微茫,秋水凝神黯淡粧。

曉徹露濃空見影,隔簾風細但聞香。“

花總給人以一種温馨的感覺。私自以為,每一朵花都是一首詩,“孤芳自賞時,世界便小了”。我幻想,《夜雨詩意》中的那段話能得以映現:

“狼狽的苦旅不見了,荒寂恐怖不見了,只是在緊張生活的空閒,讀一首詩,親撫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樣的輕鬆和瀟灑。”

可是,我發現我錯了。當花的`生機勃勃與絕症病人那無法挽回的生命形成鮮明落差時,輕鬆和瀟灑成了大笑話。雖然先生極力凸現昏暗中的光明,絕望中的希望,但我想更多的是平凡人,至少我無法那樣豁達,無法忽略那光明周圍是昏暗,希望被絕望包圍,相比起人的生命,一切都太渺小。

但僅是那一點燦爛,就使人心感動。為生命而動容,更為人對美,對生命的生機表現出來的執著而震撼。

《文化苦旅》讀後感8

《藏書憂》則是文集中一篇獨特文章。沒寫人,也沒寫物,寫的是書,是作者自己的一種心情。我認為,雖是"文化苦旅”,雖是一路走來,寫人寫物。終究,還是不能缺少這一篇的。書,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傳承在某程度上絕大部分是由書籍來完成的`。跟隨餘先生這一路走下來,回首再看這段旅程時,卻是有些苦澀。或許,只有當我們明白了苦澀,才能更好的體會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瞭解什麼是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9

這是一本苦澀的回憶,憂慮後的會心,冷靜後的淡然,蒼老後的煥發。有人説餘秋雨的人生富有彈性,蹣跚的步伐下卻有着一份少年的激情,尋尋覓覓于山山水水拾取那一地遺落的美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他的'口吻他的思緒,都夾雜着不同的感情。

豐富的閲歷,深厚的底藴,以土作紙,以人代筆,從小橋流水的江南到寒天凍地的北國;從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到別有風情的西南邊陲,或深或淺橫橫縱縱的線條,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文化宏圖,那墨色是多彩的,令人振奮的。這些恢弘的粗壯的線條,似是要一躍千年,拉扯出那些歷久彌新的故事。

一次沙漠中的旅行,一次歷史長河的徜徉;一曲離殤,一段苦旅。對封存的,久遠的文化的苦行僧式的體驗與探尋。“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髮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歷史的真實讓人沉思,讓人震撼;生命的過程讓人沉澱,讓人豁達,人類的大智慧又豈止於此。苦旅,是一次超越時空的旅行。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月牙泉的枯竭碎了誰的心,黨河水的斷流傷了誰的神,漫天風沙迷了誰的'眼,遍地乾涸斷了誰的夢……風沙肆虐,細雨無蹤,有誰明白敦煌的夢已面臨着枯竭,又有誰明白飛天的故鄉即將成為傳説。曾幾何時,敦煌子民念念不忘一個名字——樓蘭,可誰曾想到,千年之後,敦煌竟是要步了他的後塵,多麼可笑,多麼荒謬!難道敦煌的夢想就要如此被碾碎?

不!不可以!美麗的飛天不能沒有家鄉,轟鳴的沙山不能失去月泉,燦爛的莫高不能被黃沙掩住!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美,不是罕見,其實就是平實。

也許佛家説得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乾坤。這是一個從平凡到不平凡的脱變過程。一間陋屋,一位老尼,一灣清泉,幾隻玄身水鴨,還有環繞的沙山,就是一幅美麗風景畫的全部內容。試問,如果單單隻有環繞的沙山,或是隻有水鴨,畫面將會如何?單調的事物無法獨立存在,互補的`方式使她更加美好。貓兒沒有老虎龐大的身軀,卻有種鋒利的爪子可以爬樹。毒蛇沒有堅硬的盔甲,卻有讓人害怕的毒液。自然地互補使他們生存了下來。一望無際的沙丘中,安安靜靜的月牙泉就流淌在那裏,也就形成了美麗的風景。

美,不是轟轟烈烈,其實就是互補。

一篇好的文章,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一幅有意境的繪畫,不需要過多的色彩,一首動人的歌曲,不需要複雜的旋律。美不是偉大,不是罕見,不是轟轟烈烈,他更多的藴涵在簡單的人文和自然當中。

其實美,就在身邊,就在平時,就在互補。

他就是如此簡單。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這本書,表面看來只是描寫了我們這片土地上的山川風物,人文景觀,但是,只要你細細的去品味,就會發現不一般的歷史,和不一樣的民族精神。

如《上海人》中上海人近乎吝嗇的精明;《道士塔》中那愚昧無知,卻帶着一種農民式的.憨厚的王圓籇道士的行為——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財,卻讓他們搬走一箱箱記載着中國歷史的典籍和文化物質;《夜航船》中懵懂無知,卻又橫衝直撞,行使着“權利”的“小將,小兵”。這些,都值得我們去細細評味。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迷信”這個詞本身充浸着一種粗暴的判斷情緒,也交織着從中古甚至原始文化向祛魅的現代理性文化過度的激烈掙扎和矛盾心理。尊重一種哪怕是荒蠻的文化是否就真的可取呢?談尊重的大抵都是置身於其外的人,而為此荒蠻文化所深深影響的族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也許才是更大更需要思索的問題。價值真的可以是多元的?誠如文中所言,今日鄉民的重演儺戲究竟還保留幾分誠意?或許內裏都懷着現代商業功利的心思罷。而這種“誠意”的保留真的需要嗎?傳統文化在現代性中的融解是一個大智慧的疑難問題,我個人相信真理一元,“多元”只能是形而下的`多元,無論如何,“迷信”的文化不該是用強制暴力去推倒砸爛的,因為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談尊重人的權利與尊嚴。何況人類尚有太多的未知,尚需更廣闊的胸襟,透過一個儺戲,可以窺視當下整個中華民族轉捩期的文化困境。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看此書時,一直感覺像有塊磚壓在心頭,直叫人喘不過氣來。先生筆下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總是與歷史社會和人生意義等因素交融在一起,在感慨先生深厚文筆功底的同時,更為先生訴諸筆端的文化感悟所折服,無端的'感動,心甘情願地將自己淹沒在文化的海洋裏窒息,卻又不能自拔。

試問,這種文化是什麼?

是陽關古道上的大漠荒蕪,是江南小鎮的秀麗悽美,是多年廢墟的默無聲息,是病房外臘梅的幽香撲鼻……天一閣在歷史的風雨中飄搖時,濃厚的文化便化為雲煙升騰。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桃花源”千百年來竟成中國人時時夢寐以求的人間樂土之所在,“桃源”所樂者何?無戰亂與徵賦,平等而富足,如是而已矣,並無精神之超越,無對人性本具之罪惡與生命本有之苦難的複雜性之認識,“桃源”人也是人,就算避世再遠,也逃不開罪的鉗制。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要麼向王權低頭,要麼就隱遁超脱,並無為愛為公義為超越性之真理而獨立奮爭的精神。不是遮與蓋,就是逃與避,在苦與樂之間徘徊不止,走向“桃源”的同時,也走向了精神價值的'虛無,難道這竟是陶淵明和千百士人所向往的樂土?